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12.1全等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经过平移、翻折、旋转,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例1、△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用“≌”表示两个图形全等的时候,必须把对应的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例2、已知△ABC≌△DEF,那么就说明:①点A对应点D,点B对应点E,点C对应点F②∠A=∠D,∠B=∠E,∠C=∠F③AB=DE,AC=DF,BC=EF用“全等于”这个词表示两个图形全等的时候,顶点不一定有一一对应关系。
例3、已知△ABC全等于△DEF,那么点A不一定对应D,点A也可能对应点E或者点F 。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对应边相等②对应角相等③角平分线、中线、高分别对应相等④周长相等⑤面积相等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依据: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
②两边一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 ”。
③两角一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边角”或“ASA ”。
④两角一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
⑤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斜边直角边”或“HL ”。
温馨提示:“SSA ”和“AAA ”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格式:SSS 、SAS 、ASA 、AAS 的证明格式: HL 的证明格式:在△ABC 与△DEF 中 在Rt △ABC 与Rt △DEF 中∵{ 条件1条件2条件3∵{条件1条件2 ∴△ABC ≌△DEF (条件) ∴△ABC ≌△DEF (HL )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如果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那么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初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详细知识点及题型总结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一讲全等三角形性质图形全等: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和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DEF∆。
ABC∆≅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1.已知:如图,AB=AD,AC=AE,BC=DE,∠EAC=300,则∠DAB的大小为例2.如图,在平面上将△ABC绕B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则∠CBC’为________度.例3.如图,在△ABC中,∠A:∠B:∠C=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 B.1:3 C.2:3 D.1:4课堂练习:∆的是( )1.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A. AB=3,BC=4,CA=8B.AB=4,BC=3,∠A=300C. ∠C=600,∠B=450,AB=4D.∠C=900,AB=62.如图∠1=∠2=200,AD=AB,∠D=∠B,E在线段BC上,则∠AEC=()A.200B.700C.500D.8003.已知:如图,△ABC≌△DEF,AC∥DF,BC∥EF.则不正确的等式是()A.AC=DFB.AD=BEC.DF=EFD.BC=EF4.如图,△BCD≌△CBE,BC=6,CE=5,BE=4,则CD的长是()A.4 B.5 C.6 D.无法确定5.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 度数是()A.72°B.60°C.58°D.50°6.如图,将Rt△ABC(其中∠B=340,∠C=900)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到△AB1 C1的位置,使得点C、A、B1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旋转角最小等于()A.560B.680C.1240D.18007.如图,△ABE≌△ACD,∠B=50°,∠AEB=60°,则∠DAC的度数等于()A.120° B.70° C.60° D.50°8.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 则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9.如图,△ABD≌△ACE,且∠BAD和∠CAE,∠ABD和∠ACE,∠ADB和∠AEC是对应角,则对应边_______.10.如图,△ABC≌△DBC,且∠A和∠D,∠ABC和∠DBC是对应角,其对应边:______,对应角:_________.11.如图,△ABO≌△CDO,OA=2,AB=4,BO=3,则DC= ,OC= ,OD= .12.如图,△ABC≌△DEF,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B=320,∠A=680,AB=13cm,则∠F=______度,DE=______cm.13.已知△ABC≌△DEF,∠A=52°,∠B=67°BC=15cm则∠F=_____,FE=_____cm.14.如图,P是正△ABC内的一点,若将△PAB绕点A逆时针旋转到△P/AC,则∠PAP/的度数为________.15.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大小为_________16.如图所示,,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则的度数为17.观察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n 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 个 .18.如图,把△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 /B /C, A /B /交AC 乎点D ,已知∠A /DC=90°,求∠A 的度数.19.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2)设AED ∠的度数为x ,∠ADE 的度数为y ,那么∠1,∠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有x 或y 的代数式表示)(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20.如图所示,已知△ABC ≌△FED ,且BC =ED ,那么AB 与EF 平行吗?为什么?ABC ADE △≌△105ACB AED ∠=∠=15CAD ∠=30B D ∠=∠=1∠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2.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①只有两个三角形才能完全重合;②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都相同;③两个正方形一定是全等图形;④边数相同的图形一定能互相重合.A.4个B.3个C.2个D.1个3.已知△ABC 与△DEF 全等,∠A=∠D=90°,∠B=37°,则∠E 的度数是( )A.37°B.53°C.37°或63°D.37°或53°4.如果D 是中BC 边上一点,并且,则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5.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OA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800到△OCD 的位置,已知∠AOB=450,则∠AOD ( )A.550B.450C.400D.3507.如图,△ABE ≌△ACD,AB=AC,BE=CD, ∠B=50°,∠AEC=120°,则∠DAC 的度数等于( )A.120°B.70°C.60°D.50°8.如图所示,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C 、BC 上的点,若△ADB ≌△EDB ≌△EDC ,则∠C 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9.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ADC =45°,把△ADC 沿AD 对折,使点C 落在点C ´的位置,则图中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是( ) A. △ADC B. △BDC ´ C. △ADC ´ D. 不存在6.如图,已知AB=AC ,AD=AE ,∠BAD=25°,则∠CAE=ABC △ADB ADC △≌△ABC△7.如图,△ABD≌△ACE,则AB的对应边是_______,∠BAD的对应角是______.8.已知:如图,△ABE≌△ACD,∠B=∠C,则∠AEB=_______,AE=______.9.如图:△ABC≌△DCB,AB和DC是对应边,∠A和∠D是对应角,则其它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已知:如图,△ABC≌△DEF,BC∥EF,∠A=∠D,BC=EF,则另外两组对应边是____,另外两组对应角是____.11.已知:如图,△OAD≌△OBC,且∠O=70°,∠C=25°,则∠AEB=________度.12.如图所示,△ABD≌△ACE,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AB=8,BD=7,AD=6,则BE的长是___13.如图,已知△ABE≌△ACF,∠E=∠F=90°,∠CMD=70°,则∠2=______度.14.如图所示,已知△ABC≌△ADE,BC的延长线交DE于F,∠B=∠D=25°,∠ACB=∠AED=105°,∠DAC=10°,则∠DFB为15.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0,则∠APD等于1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y=____17.如图,把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例如图1.请在下图中,沿着虚线画出四种不同的分法,把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全等图形.能力提高:1.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 的取值范围为( ) A.64l l x ≤< B.84l l x ≤< C.64l l x << D.84l l x << 2.已知△ABC ≌△A ′B ′C ′,△ABC 的三边为3、m 、n ,△A ′B ′C ′的三边为5、p 、q ,若△ABC 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3.如图,△ABC ≌△ADE ,∠DAC=60°,∠BAE=100°,BC 、DE 相交于点F ,则∠DFB 的度数是4.下图是由全等的图形组成的,其中AB =3cm ,CD =2AB ,则AF =__________.AB C D E F5.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6.如图,矩形ABCD 沿AM 折叠,使D 点落在BC 上的N 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 cm, NM= cm, ∠NAB= .7.如图所示,△ABC 绕顶点A 顺时针旋转,若∠B =40°,∠C =30°.(1)顺时针旋转多少度时,旋转后的△AB'C'的顶点C'与原三角形的顶点B 和A 在同一直线上?(原△ABC 是指开始位置)(2)再继续旋转多少度时,点C 、A 、C'在同一直线上?8.如图, 在ABCD中, 将△ABE沿BE翻折, 点A落在CD边上, 成为点F, 如果△DEF和△BCF的周长分别是8cm和22cm, 求FC的长度。
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12.1 全等三角形
数学语言 △ABC≌△DEF,则点A、B、C的对 应点分别是点 D、E、F ;边AB、 BC、AC的对应边分别为DE、EF、DF; ∠A、∠B、∠C的对应角分别是∠D、 ∠E、∠F.
性质
内容
数学语言
全等三角形的 若△ABC≌△DEF,
对应相边等 则AB=DE,AC=DF ;全等三角形 ,BC=EF;∠A=
的对应相角等 ∠D,∠B=∠E,∠C
.
=∠F.
①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②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
解题策略 的字母应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③找对应元素时,注意有公共边(角) 的,公共边(角)通常是对应边(角);对 顶角一般是对应角.
快速对答案
1B 2D 3 50° 45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6.(教材 P33 习题 12.1T4 变式)如图,△ABC≌△ DEF,∠A=70°,∠B=50°,BF=4,EF=7,求 ∠DEF 的度数和 CF 的长. 解:∵△ABC≌△DEF,∠B=50°,EF=7, ∴∠DEF=∠B=50°, BC=EF=7. ∵BF=4, ∴CF=BC-BF=7-4=3.
知识要点 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内容
数学语言
全等形 能够 完全重合 的两 全等用符号“
个图义:能够 完全重合 的两个三角形 叫做全等三角形. 对应元素: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 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 对应角.
全等三 角形
5.(教材 P33 习题 12.1T2 变式)如图,若△BOD≌ △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 角. 解:△BOD 与△COE 的对应边为:BO 与 CO,OD 与 OE,BD 与 CE. △ADO 与△AEO 的对应角为:∠DAO 与∠EAO, ∠ADO 与∠AEO,∠AOD 与∠AOE.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12.1 全等三角形》
边
AC=DE
边
BC=EF
角 ∠A=∠D
角 ∠B=∠F
角 ∠ACB=∠DEF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如果∆ABC≌∆ADC,AB=AD,∠B=70°,BC=3cm,那么 ∠D=_7_0_°_,DC=__3__cm 2.如果 ∆ABC≌∆DEF,且∆ABC的周长为100cm,A、B分 别与D 、E对应, AB=30cm,DF=25cm,则BC的长为( A ) A.45cm B.55cm C.30cm D. 25cm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3.如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
果AD=7cm,DM=5cm,∠DAM=39°,则AN=__7_cm,NM=__5_cm,
∠NAB=_1_2_°_.
A
7cm
D
B
N
5 cm M
C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4.如图,已知△ AOC ≌ △BOD,求证:AC∥BD.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2、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在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是对应边; 相等的角是对应角.
你能否直接从记作∆ABC≌∆DEF中判断出所有的对应顶 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
边
A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
【解析】∵ △AOC ≌△BOD, ∴∠A= ∠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5.仔细观察,图中的全等三角共有几对?各是哪些?
【解析】共有四对:分别是 △ACM ≌△BDM; △EDN ≌△FCN; △AEM ≌△BFM; △DFM ≌△CEM.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一、知识网络⎧⎧⎨⎪⎩⎪⎪⎧⎪⎪→⇒⎨⎪⎪⎪⎨⎪⎪⎪⎪⎪⎪⎩⎩⎧⎨⎩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二)灵活运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一、知识要点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证题的思路:(A S A )(A A S )⎧⎧⎪⎪⎨⎪⎪⎪⎩⎪⎪⎧⎪⎪⎧⎪⎪⎨⎨⎪⎨⎪⎪⎪⎪⎪⎩⎩⎪⎪⎧⎨⎪⎩⎪⎪⎩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直角找另一边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任一边(SAS)(HL)(SSS) (AAS)(SAS)(ASA)(AAS) 4、应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符号“≌”表示的双重含义:①“∽”表示形状相同;②“=”表示大小相等; (3)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的顶点的字母要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4)要正确区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结论的不同含义;(5)要记住“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5、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6、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 (1)连接法(连接公共边构造三角形全等); (2)延长法(延长至相交、倍长中线)(3)截长补短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等问题)(4)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二、考点解密(1)常见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考察1、已知△ABD ≌△CDB ,AB 与CD 是对应边,那么AD= ,∠A= ;2、如图,已知△ABE ≌△DCE ,AE=2cm ,BE=1.5cm ,∠A=25°∠B=48°;那么DE= cm ,EC= cm ,∠C= 度;∠D= 度;CBAFE DC B A第2小题 第3小题 第4小题3、如图,△ABC ≌△DBC ,∠A=800,∠ABC=300,则∠DCB= 度; 4、如图,已知,∠ABC =∠DEF ,AB =DE ,要说明△ABC ≌△DEF ,(1)若以“SAS ”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 ;(2)若以“ASA ”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 ;(3)若以“AAS ”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 ;5.已知△ABC ≌△DEF ,△DEF 的周长为32 cm ,DE =9 cm ,EF =12 cm 则AB =____________,BC =____________,AC =____________.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2、5、x ,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y 、2、6,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y =__________.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②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第十二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HL AAS ASA SAS SSS 斜边、直角边角角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边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第二节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要点回顾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概念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点一:边边边公理(SSS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应设法确定这两个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
3、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4、书写格式:在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把三个条件按顺序排列,并且用大括号将它们括起来,如:在△ABC 和△A'B'C'中,∴△ABC ≌△C B A '''(SSS )。
典型例题:【例1】如图,已知AD=CB,AB=CD.求证:AD ∥BC 。
解析:欲证AD ∥BC ⇒∠ADB=∠CBD ⇒△ABD ≌△CDB.⎪⎩⎪⎨⎧''=''=''=C B BC C A AC B A AB知识点二:边角边公理(SAS)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SAS”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两边及这两条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夹角是两已知边的夹角而不是其中一边的对角。
3、在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一定要把夹角相等写在中间,以突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4、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典型例题:【例2】如图,已知E、F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AE=BF,AD=BC,∠A=∠B,求证,DF=CE解析:先证明AF=BE,在用“S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3】如图,D、E、F、B在一条直线上,AB=CD,∠B=∠D,BF=DE,(1)求证:AE=CF;(2)求证:AE∥CF。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思路不够开阔。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提前准备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的探讨,使学生掌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提高几何证明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增强几何直观感知。
3.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从几何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指导学生运用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判定方法的选择,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剪裁等操作,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授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上,他们似乎还有一些困难。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导学案初中数学导学案学习例题:例1:找对应边,对应角⑴ 已知:△ ABC^A DBC DCB =、、D(2)>C已知:△ ABC^AAB^Z CD例2、已知:△ ABE^A DCF AB与DC是对应边,上〈A与/ D是对应角.BE=8,EF=3.(1) 求: CE AV --------------B 7=*(2)求证:AB// DCyC D巩固新知练习:课本P33复习巩固:1、2、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是哪些。
1、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2、判断题(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 )(3)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达(4)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标3、课本P33页3、4题训4、已知:(1)、△ ABE^A ACD (2)已知: △ACF^A练找出对应边,对应角•A*XBCA B CD小结1、(交流归纳)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提2、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升教学反思初中数学导学案初中数学导学案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反思巩固新知练习:课本P41页练习第1、2题•••△ ADC BOD ()•••△ ADC BOD (3、如图,AB 丄BC,AD 丄DC,/ 仁/2。
求证AB = AD。
4、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 D,使BC=CD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 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就是AB的长。
为什么?1、区分ASA和AAS AS 两角一夹边对应相等;AA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3、证明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例2、如图,/ ACB M DBC / A=Z D.求证:AC=DB.达标训练1、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方法是 ___________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 D 带①②③去2、如图,应填什么就有「/ A= / B (已知)J _____________ (已知)/ C= / D (已知)△ AOC 也△ BODA= / B (已知)(CA=DB (已知小结提升)C E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反思1、在Rt△ ABC和Rt△ DEF中,/ ACB=/ DFE=9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明确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等相关概念.2.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3.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根据“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能够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推理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多进行交流,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养成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本章将以三角形为例研究全等.全等三角形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将为后面学习相似提供思路,而且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本章还将借助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主要包括用分析法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用综合法书写证明格式,以及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过程.由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相等,所以本章的内容也是学习等腰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基础.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第12.1节首先介绍了现实世界中的全等现象,然后从“重合”的角度引入了全等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着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导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12.2节由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在命题陈述上的互逆关系出发,引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12.3节首先由平分角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引出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然后探究并证明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同时总结了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本章将重点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在其中渗透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本章既有直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又有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推出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融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中边和角的等量关系、折纸情境等内容,推理论证的难度比《三角形》一章增大了.【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3.证明的基本过程.【难点】1.根据不同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别是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认识.2.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正确运用.3.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1.用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贯穿本章的教学.学生在前面的几何学习中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用几何思想贯穿全章的教学.2.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本章在编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思路和分阶段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按计划逐步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章在编排中将画图与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合起来, 既有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又有用技术手段根据已知数据画三角形.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索画图方法的过程对形成结论的价值,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图的步骤、创设多种画法、解释作图依据等,在活动中发现结论.3.重视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本章是初中阶段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章节,主要包括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而证得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教学中要在学生已有推理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按照整套教科书对推理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目标,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书写严谨的证明格式,从具体问题的证明中总结出证明的一般步骤.12.1全等三角形1.掌握好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含义.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教学时结合实际图片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图片,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本节的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及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2.通过对一个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动态变换,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动态,形成空间观念,对以后的图形观察与总结具有更好的指引作用.1.在全等形的引入中,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反作用于生活实际.2.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相互研讨,可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认识合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师准备】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学生准备】剪刀、三角形纸板.导入一:(老师手拿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可先分开操作,然后把两个三角形进行重合操作,目的是让学生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师】同学们,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生】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全等形中的一种,全等三角形.(同时教师手写板书)[设计意图]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此设计比较简捷,单刀直入,可以节省时间,直入主题.导入二:【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把你们准备好的剪刀与三角形纸板拿出来,先取一张纸,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互相配合完成,再一起讨论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同桌之间通过互相帮助,动手探索,既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能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全等三角形的认知与理解.导入三:(老师拿出一块硬纸板)同学们请看,每组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它们能互相重合吗?[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引起了学生认知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在思维情境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为学生认识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做了铺垫.一、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全等形的概念思路一【师生活动一】多找一些学生举例子.(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举的例子是不正确的,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双胞胎”,可先让学生说说此例子是否正确,让学生们一起讨论,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的指引及错误的原因,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予认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定义,以及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师生活动二】(1)上面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老师给出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为了加深理解,可通过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思路二【学生活动一】把一块三角形样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问题思考】裁下来的纸板和样板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样板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照片上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回答后总结】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例子引出全等形的概念,可以排除学生对几何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重合”的重要性,使全等形的概念的引入显得更加自然.【学生活动二】观察黑板上的两个三角形ΔDEF和ΔABC.【思考】如果把ΔDEF放到ΔABC上,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吗?可以重合的三角形称为什么?【生答】全等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及时巩固全等形的概念,同时也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延伸]两个三角形全等指的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和位置无关.2.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定义【师生活动一】老师演示以下三种情况:(1)将Δ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ΔDEF;(2)将ΔABC沿BC翻折180°得到ΔDBC;(3)将ΔABC绕点A旋转180°得到ΔAED.【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其中能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上图中的甲,ΔABC与ΔDEF全等,我们就记作ΔABC≌ΔDEF,符号“≌”读作“全等于”,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就用它来表示.其中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是对应顶点;AB与DE,BC与EF,AC与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同学们,能不能对上述的图乙,图丙,分别说出它们的记法、读法,以及其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当学生回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时,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师生活动二】【师】由上述的演示可以看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在上述三种变换中,怎么能快速地找到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此过程中学生说的不一定对,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慢慢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好的方法,这样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师最后总结】在全等三角形中,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关键是先找出对应顶点,然后按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再按顺序写出对应边和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但是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知识拓展]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从运动角度看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平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二)根据元素位置来推理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4.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们纷纷发言,在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知识拓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三、例题讲解如图所示,ΔOCA≌Δ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1)ΔOCA≌Δ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那么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使这两个三角形重合?(2)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解:(1)将ΔOCA翻折可以使ΔOCA与ΔOBD重合.(2)∠C=∠B,∠A=∠D,∠AOC=∠DOB;AC=DB,OA=OD,OC=OB.如图所示,已知ΔABE≌Δ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解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ΔABE和Δ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根据元素位置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解:对应角为∠BAE和∠CAD.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1.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1.如图所示,ΔABC≌ΔDEF,则此图中相等的线段有()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因为ΔABC≌ΔDEF,所以AB=DE,AC=DF,BC=EF,因为BC=EF,即BE+EC=CF+EC,所以BE=CF,即有4对相等的线段.故选D.2.如图所示,ΔACB≌ΔA'CB',∠A'CB=30°,∠ACB'=110°,则∠ACA'的度数是()A.20°B.30°C.35°D.40°解析:∵ΔACB≌ΔA'CB',∴∠ACB=∠A'CB',∴∠ACB-∠A'CB=∠A'CB'-∠A'CB,即∠ACA'=∠BCB',∵∠A'CB=30°,∠ACB'=110°,∴∠ACA'=(110°-30°)=40°.故选D.3.如图所示,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解:三角形1和三角形2,三角形6和三角形7.4.如图所示,已知ΔABC≌Δ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解析:方法1:可以发现∠A是公共角,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对应边为AB与AD,AC 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方法2:沿A与BC和DE的交点O的连线将Δ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ΔADE重合,这时就可以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解: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12.1全等三角形一、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例1例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2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33页习题12.1第3,4,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是()2.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形的是()A.对应钝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含60°角的直角三角形C.边长为3和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3.如图所示,ΔABC≌Δ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顶点,如果AB=6 cm,BD=5 cm,AD=4 cm,那么AC 的长是()A.6 cmB.5 cmC.4 cmD.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RtΔABC≌RtΔDEF,则∠D的度数为()A.30°B.45°C.60°D.90°【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ΔABC≌ΔBAD.求证:(1)OA=OB;(2)∠OCD=∠ODC.6.如图所示,ΔABC≌ΔAEC,B和E是对应顶点,∠B=30°,∠ACB=85°,求ΔAEC各内角的度数.【拓展探究】7.如图所示,已知ΔABD≌ΔACE,且点E在BD上,CE交AB于点F,若∠CAB=20°,求∠DEF的度数.【答案与解析】1.B(解析: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可得.)2.D3.B(解析:∵ΔABC≌ΔBAD,点A与点B,点C与点D是对应顶点,∴AC=BD,又∵BD=5 cm(已知),∴AC=5 cm.故选B.)4.A(解析:∵RtΔABC≌RtΔDEF,∴∠D=∠A.∵在RtΔABC中,∠A+∠B=90°,且∠B=60°,∴∠A=30°,∴∠D=30°.故选A.)5.证明:(1)∵ΔABC≌ΔBAD,∴∠CAB=∠DBA,∴OA=OB. (2)∵ΔABC≌ΔBAD,∴AC=BD,又∵OA=OB,∴AC-OA=BD-OB,即OC=OD,∴∠OCD=∠ODC.6.解:∵ΔABC≌ΔAEC,∴∠ACE=∠ACB,∠EAC=∠BAC,∠E=∠B,又∵∠B=30°,∠ACB=85°,∴∠E=30°,∠ACE=85°,∴∠EAC=65°.7.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求出∠BEF=∠CAB=20°,代入∠DEF=180°-∠BEF即可求出∠DEF.解:∵ΔABD≌ΔACE,∴∠C=∠B,∵∠BFE=∠CFA,∠CAF=180°-∠C-∠CFA,∠BEF=180°-∠B-∠BFE,∠CAB=20°,∴∠BEF=∠CAB=20°,∴∠DEF=180°-∠BEF=180°-20°=160°.本节内容与图形是紧密相连的,图形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所以本节课的引入,重点以图形为主,既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信心,并且对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找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这既是数学的美,也是一些学生感到吃力的地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引入了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在非常生动、精彩的课件中找到自信,另外,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节课中,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都是比较浅显的,学生们非常容易接受,本节的难点是全等三角形的书写及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在突破难点上,讲解没有达到非常生动.让学生在非常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难点突破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了能突破难点,在设计上可先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与旋转,观察前后的变化,同时写出每次变换后的对应边、对应角,可同桌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一名学生指派另一名学生答题,然后老师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把实际操作逐步变为头脑中的印象,最后达到不用任何辅助手段就能在头脑中达到上述目的.练习(教材第32页)1.解:图(2)中,AB和DB,BC和BC,AC和DC是对应边;∠A和∠D,∠ABC和∠DBC,∠ACB和∠DCB是对应角.图(3)中,AB和AD,BC和DE,AC和AE是对应边;∠BAC和∠DAE,∠B和∠D,∠C和∠E是对应角.2.解:相等的边:AC=DB,OA=OD,OC=OB;相等的角:∠A=∠D,∠C=∠B,∠AOC=∠DOB.习题12.1(教材第33页)1.解:AC和CA是对应边;∠B和∠D,∠BAC和∠DCA,∠BCA和∠DAC是对应角.2.解:其他对应边:AN和AM,BN和CM,其他对应角:∠ANB和∠AMC,∠BAN和∠CAM.3.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a所对的角为180°-60°-54°=66°,又∵两个三角形全等,∴∠1=66°.4.解:(1)其他对应边:EF和NM,FG和MH,EG和NH;其他对应角:∠E和∠N,∠FGE和∠MHN. (2)因为ΔEFG ≌ΔNMH,所以NM=EF=2.1 cm,EG=NH=3.3 cm,所以HG=EG-EH=3.3-1.1=2.2(cm),所以线段NM的长度是2.1 cm,线段HG的长度是2.2 cm.5.解:∠ACD和∠BCE相等.因为ΔABC≌ΔDEC,所以∠ACB=∠DCE.又因为∠ACB=∠ACE+∠BCE,∠DCE=∠ACD+∠ACE,所以∠ACD=∠BCE.6.解:(1)对应边:AE和AD,AC和AB,EC和DB;对应角:∠A和∠A,∠AEC和∠ADB,∠ACE和∠ABD. (2)因为ΔAEC≌ΔADB,所以∠ACE=∠ABD.又因为∠1=∠2,所以∠ACE+∠2=∠ABD+∠1,即∠ACB=∠ABC,所以∠ABC=×(180°-∠A)=65°,所以∠1=∠ABC-∠ABD=65°-39°=26°.如图所示,ΔEFG≌ΔNHM,在ΔEFG中,FG是最长的边,在ΔNHM中,MH是最长的边,∠F和∠NHM是对应角,且EF=2.4 cm,FH=1.9 cm,HM=3.5 cm.(1)写出对应相等的边及对应相等的角;(2)求线段GN及线段HG的长度.〔解析〕(1)由于ΔEFG≌ΔNHM,根据两个三角形的最长边是对应边可知FG与MH对应相等,又∠F和∠NHM是对应角,所以∠FGE和∠HMN对应相等,剩下的一对角∠E和∠N也就对应相等了;进而根据对应顶点的关系可得到EF与HN对应相等,EG与MN对应相等;(2)由HM=3.5 cm可得它的对应边FG=3.5 cm,根据FH=1.9 cm可求得HG=FG-FH=1.6 cm;又由EF=2.4 cm可得它的对应边HN的长也是2.4 cm,则GN=2.4-1.6=0.8(cm).解:(1)对应相等的边有:FG=MH,EF=HN,EG=NM;对应相等的角有:∠F=∠NHM,∠E=∠N,∠EGF=∠M.(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HN=EF=2.4cm,HG=FG-FH=HM-FH=3.5-1.9=1.6(cm),GN=HN-HG=2.4-1.6=0.8(cm).如图所示,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ΔBAD≌ΔACE.(1)试说明BD=DE+CE;(2)ΔABD满足什么条件时,BD∥CE?〔解析〕(1)要说明BD=DE+CE,由于ΔBAD≌ΔACE,所以BD和AE相等,因此我们只需说明AE=DE+CE即可,又AE=AD+DE,所以本题只需说明AD=CE即可,而这对线段恰好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2)要使BD∥CE,则必须有∠BDE=∠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ADB=∠E,所以需要条件∠ADB=90°.解:(1)∵ΔBAD≌ΔACE,∴BD=AE,AD=CE,∵AE=AD+DE,∴BD=DE+CE.(2)当ΔABD满足∠ADB=90°时,BD∥CE.〔解题策略〕证明形如“BD=DE+CE”的问题有两种思路:思路一是将BD拆成两段,证明这两段分别等于DE和CE;思路二是找一条等于DE+CE的线段,然后证明该线段等于BD.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熟练掌握“边边边”定理、“边角边”定理、“角边角”定理、“角角边”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2.会用这些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和作图的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让学生用运动变换的方法证实.2.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1.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难点】能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第课时1.掌握“边边边”定理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重点】“边边边”定理.【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准备直尺和圆规.导入一:【提出问题】(1)全等三角形相等,相等.(2)已知ΔAOC≌ΔBOD,则∠A=∠B,∠C=,AC=,=OB,=OD.[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下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打下基础.导入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具备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要想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吗?条件能否尽可能地少呢?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呢?一、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一】(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时,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一个角,一条边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学生活动二】拼一拼.用你们准备的4 cm,5 cm,7 cm长的三根细木棒拼一个三角形,与其他同学拼成的三角形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你又发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把拼好的三角形画在纸上并剪下来,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二、探究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思路一【出示问题】先任意画一个ΔABC,再画一个ΔA'B'C',使得A'B'=AB,B'C'=BC,A'C'=AC,把画出的ΔA'B'C'剪下来,放在ΔABC上,看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画法:(1)画B'C'=BC;(2)分别以点B',C'为圆心,线段AB,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导入新知
12.1 全等三角形/
观察这些图片,你能找出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几何 图形吗?
导入新知
12.1 全等三角形/
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素养目标
12.1 全等三角形/
3. 初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图形 变化与全等形的关系.
12.1 全等三角形/
观察思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探究新知
12.1 全等三角形/
归纳总结
全等图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全等形性质: 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都相等.
探究新知 下面哪些图形是全等图形?
12.1 全等三角形/
大小、形状 完全相同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12.1 全等三角形/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
2. 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1. 熟记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正确找 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探究新知
12.1 全等三角形/
知识点 1 全等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下列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
(1)
(2)
(3)
(4)
(5)
探究新知
正确的结论并证明.
解:结论:EF∥NM
其他结论吗?
证明: ∵ △EFG≌△NMH,
∴ ∠E=∠N. ∴ EF∥NM.
巩固练习
12.1 全等三角形/
如图,△ABC ≌△CDA,AB 与CD,BC 与DA 是对应边,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图12.1-1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素读检测1. 叫做全等形.2. 叫做全等三角形.3.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 变化了,但 、 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4.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 叫做对应顶点. 叫做对应边. 叫做对应角.如图12.1-1,△ABC 和△DEF 全等,记作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其中 , , 是对应顶点, , , 是对应边, , , 是对应角.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问题思考1.对边和对应边有什么区别?2.如图,指出下列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对应边: 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角:DCBAO△AOB ≌△DOCCBEDA△AEB ≌△ADC图12.1-2△ABC ≌△CDA△ABC ≌△AEF对应边: 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角:对应边: 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角:当堂检测1.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的是 .2.如图12.1-6,△ADE ≌△BCF ,(1)若AD =8cm ,CD =6cm ,则BD = (2)若∠B =30°,∠E =80°,则∠ADE =3.如图12.1-7,点A 、B 、C 、D 在一条直线上,△ABF ≌△DCE .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写出三个以上的结论)△ABC ≌△DEF△ABN ≌△ACMNMCBA图12.1-4图12.1-5EFDCBA图12.1-6A FBEDC图12.1-7图12.1-7巩固拓展1.如图12.1-8,已知△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MD ≌△CPD ,△MND ≌△PND ,点P 在AC 的延长线上,求△AMN 的周长.2.如图12.1-9,A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BAD ≌△ACE ,试说明: (1)BD =DE +CE ;(2)△ABD 满足什么条件时,BD ∥CE .12.2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一课时素读检测1.如果△ABC ≌△A′B′C ′,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过来,如果△ABC 和△A′B′C′满足 , 即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 ≌△A′B′C′.2.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PDNMC BA图12.1-8ACE BD图12.1-9问题思考1.六个条件满足一个条件时,分几种情况考虑?两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提示:可以用你的学具试一试,也可以用你的作图工具画一画,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操作,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2.六个条件满足两个条件时,分几种情况考虑?两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提示:可以用你的学具试一试,也可以用你的作图工具画一画,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操作,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3.六个条件满足三个条件时,分几种情况考虑?请一一罗列出来.4.已知△ABC ,如何画一个△A′B′C′,使AB =A′B′,BC =B′C′,CA =C′A′,你是怎样画的?可以参照第36页上面画法.并说明画法中第(2)步的意义.5.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此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6.仿照第36页例1的格式,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12.2-2,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CB . 求证:∠A =∠C .CBDA 图12.2-2 C BA图12.2-17.已知∠AOB ,求作:∠A′O′B′,使∠A′O′B′=∠AOB .(保留作图痕迹)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作出∠A′O′B′和∠AOB 是相等的?当堂检测1.如图12.2-4,AC =BD ,若根据“SSS ”证得△ABC ≌ △BAD ,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2.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12.2-5,∠AOB 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过角尺顶点C 作射线OC .由此做法得△MOC ≌△NOC 的依据是( ) A. AAS B. SAS C. ASA D. SSS3.如图12.2-6,AD =AC ,BD =BC ,∠DAC =31°,∠D =29°,∠DBE = °.4.如图12.2-7,在△AB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那么下面结论正确的有 (填序号).① △ABD ≌ △ACD ;② ∠B =∠C ; ③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④ AD 是△ABC 的高.巩固拓展如图12.2-8,AD =CB ,E 、F 是AC 上两动点,且有DE =BF .(1)若E 、F 运动至如图①所示的位置,且有AF =CE ,求证:△ADE ≌△CBF .(2)若E 、F 运动至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AF =CE ,那么△ADE ≌△CBF 还成立吗?为什么?BOA 图12.2-3图12.2-4CBDA图12.2-6CBEDA图12.2-7CBDA图12.2-5 DFCBAED FCBAE图12.2-812.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素读检测已知:△ABC求作:△A'B'C',使A'B'=AB,A'C'=AC,∠A'=∠A.AB C问题思考1.你画出的△ABC与△A'B'C'满足六个条件中的哪几个条件?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你还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吗?2.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3.课本给出了测量池塘两端距离的一种方法,你能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吗?A BCE D当堂检测1.如图12.2-9,AD ⊥AB 于A ,BE ⊥AB 于B ,AD =BC ,AC =BE ,则∠DCE = °. 2.如图12.2-10,AB =AC ,要想利用SAS 证明△ABE ≌△ACD ,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 是 .3.如图12.2-11,AB =AC ,AD 平分∠BAC ,E 是AD 上一点,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 三角形: .4.已知:如图12.2-12,AB =AC ,AD =AE ,∠BAC =∠DAE . 求证:∠B =∠C .巩固拓展1.如图12.2-13,点E,F 在BC 上,BE =CF ,AB =DC ,∠B =∠C . 求证:∠A =∠D .AEDCB图12.2-9AEDCB图12.2-11图12.2-10D AB CE图12.2-9图12.2-10图12.2-11CAB FD图12.2-12ABCDE图12.2-122.已知,如图12.2-14, △ABC 中,AB =AC .求证: ∠B =∠C . 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出来? 试着写出来.12.2.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素读检测已知:△ABC .画出△A 'B 'C ',使A 'B '=AB ,∠A '=∠A ,∠B '=∠B .问题思考1.你画出的△ABC 与△A 'B 'C '满足六个条件中的哪三个条件?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你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2.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一定全等吗?ASA 与AAS 有什么区别与联系?CBA图12.2-14图12.2-15ABC3.如图12.2-15,AD 是∠BAC 的平分线,∠1=∠2. 求证: BD =CD .当堂检测1.如图12.2-16,∠A =∠D,BC =EF ,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 ,使△ABC ≌△DEF ,理由是 . _.2.如图12.2-17,AB ⊥BC ,AD ⊥DC ,∠1=∠2.求证:AB =AD3.如图12.2-18,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BE 和CD 相交于点O ,AB =AC ,∠B =∠C .求证:BD =CE巩固拓展1.如图12.2-19, AB, CD, EF 交于O 点, 且AC =BD , AC ∥DB . 求证:O 是EF 的中点.图12.2-16图12.2-1912图12.2-17CBDA图12.2-17图12.2-18DBEA OC图12.2-182.如图11.2-20, 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 =DF . 求证:AC =EF .12.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四课时素读检测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 、 、 、 四种.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 个条件,这些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是 的条件.2.由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可以根据 判定它们全等;满足两直角边对应相等可以根据 判定它们全等.3.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 表示.图12.2-204.已知Rt △ABC .画Rt △A 'B 'C ',使∠C '=90°,B 'C '=BC ,A 'B '=AB .(保留画图痕迹) 画法:(1)画∠MC′N =90°; (2)在射线C′M 上取B′C′=BC ;(3)以B′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 于点A′; (4)连结A′B′.问题思考1.观察所画△ABC 与△A 'B 'C ',它们全等吗?你是怎样验证的?2.由上可以得到的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什么?3.怎样利用HL 进行证明?你会用几何语言表示吗? 证明:∵ ∠C =∠ C′=90°,∴△ABC 和△A′B′C′都是直角三角形 在Rt △ABC 和Rt △A′B′C′中 AB = (已知)= B′C′(已知) ∴ △ABC ≌△A′B′C′( )4.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5.斜边、直角边判定与前面几个判定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6.阅读课本第14页例4.写出下面题目规范的证明过程.CBA如图12.2-21,AC ⊥BC ,BD ⊥CB ,AB =DC . 求证:∠ABD =∠ACD .当堂检测1.如图12.2-22,BD ⊥AC 于D,CE ⊥AB 于E,BE=CD,则△BEC ≌△CBD 的理由是 .2.如图12.2-23,AC ⊥BD 于点O ,AO =CO ,添加一个条件使△ABO ≌△CDO ,你添加的条件是 .3.如图12.2-24,已知AB =AC ,AD ⊥BC 于D , 且△ABC 的周长是50cm ,△ABD 的周长是40cm ,则AD = .4.如图12.2-25,AB =CD ,DE ⊥AC ,BF ⊥AC ,E 、F 是垂足,DE =BF . 求证:(1)AE =CF . (2)AB ∥CD .巩固拓展1.如图12.2-26,AD 为△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F ,且BF =AC ,FD =CD . 求证:BE ⊥AC .FEDCBA图12.2-25图12.2-21A BCDDCBAOD CBAEDCBA图12.2-22 图12.2-23 图12.2-24图12.2-26F EDCBA图12.2-262.如图12.2-27,△ABC 中,AB =AC . (1)求证:∠B =∠C .(2)你用了几种方法证明?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3)在证明的过程中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出来.12.2.5三角形全等习题课问题思考1.如图12.2-28, 90=ACB 中,∠ABC 在△,AC =BC ,BE ⊥CE 于点E .AD ⊥CE 于点D . 求证:△BEC ≌△CDA .图12.2-28图12.2-27CAB图12.2-272.如图12.2-29所示,在△ADF 和△BCE 中,B =A ∠ ,点D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上,有如下三个关系式:①BC =AD ;②CF =DE ;③AF ∥BE .(1)请用其中两个关系式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所有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用序号写 出命题书写形式,如如果①、②,那么③)(2)选择(1)中你写出的一个命题,说明它正确的理由.3.如图12.2-30,已知AC=BC,EC=CD,BC ⊥AD 于C ,A 、C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 ,AE ,并延长AE 交BD 于F . (1)求证:△ACE ≌△BCD ;(2)请说出AE 与B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巩固拓展1.如图12.2-31,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BC =90°,DE ⊥AC 于点F,交BC 于点G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且AE =AC . 求证:BG =FG .图12.2-29图图12.2-30 图12.2-31G FEB C DA图12.2-312.如图12.2-32,已知AD∥BC,EA,EB分别平分∠DAB,∠CBA,点E在DC上.求证:AD+BC=AB.12.3.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素读检测1.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的两个角的,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2.直线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3.角的平分线性质: .4.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和 .(2)根据题意,,并用表示和 . (3)经过分析,找出由推出要证的的途径,写出 .3.如图12.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 就是角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图12.2-32E CAB D图12.2-32图12.3-1问题思考1.如图12.3-2用直尺和圆规作出∠AOB 的平分线OC .2.射线OC 为什么是∠AOB 的平分线?3.在OC 上任取一点P ,过点P 画出OA ,OB 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 ,E ,测量PD ,PE 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在OC 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通过以上的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4.用所学的知识证明你猜想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梳理深化:1.角的平分线的画法的依据是 .2.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①证明两条 相等(比运用全等证明两条 相等更简捷); ②为证明三角形全等准备条件. 3.运用时要注意: ①点要在角的平分线上;②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是指这点到角两边的 的长度.③解决有关角的平分线的问题时常做的辅助线是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做角两边的垂线段.当堂检测1.如图12.3-3,在△ABC 中,∠C =90°,AD 平分∠BAC ,DE ⊥AB 于E , DE =3cm ,BC =7cm ,则BD 的长为 .2.如图12.3-1,BE 是∠ABC 的平分线,DE ⊥AB 于D ,S △ABC =90cm 2, AB =18cm ,BC =12cm ,则DE = .ED CBA图 12.3-3EDCBA图12.3-4 AOB 图12.3-23.如图12.3-5,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且DB=DC,求证:BE=CF。
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含答案)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一、基本概念1.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3)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表示;例如:△ABC与△DEF全等,那么我们可以表示为:△ABC≌△DEF。
3.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例: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中,AB=AC,AD是△ABC的中线,求证△ABD≌△ACD.AB D C(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
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
为什么?(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例: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AD EB C(4)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例: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例:如图,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5.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相等的可能性。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①夹边相等(ASA)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2)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可找①夹角相等(SAS)②第三组边也相等(SSS)(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①任一组角相等(AAS或ASA)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三、常见考法(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证明线段(或角)相等;②证明两条线段的和差等于另一条线段;③证明面积相等(2)利用判定公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练习题1.(2015•莆田)如图,AE∥DF,AE=DF,要使△EAC≌△FDB,需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A.AB=CD B.EC=BF C.∠A=∠D D.AB=BC2.(2015•茂名)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P是OC上一点,PD⊥OA于点D,PD=6,则点P到边OB的距离为()A.6 B.5 C.4 D.33.(2015•贵阳)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A.∠A=∠C B.∠D=∠B C.AD∥BC D.DF∥BE 4.(2015•青岛)如图,在△ABC中,∠C=90°,∠B=3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1,则BC=()A.B.2 C.3 D.+25.(2015•启东市模拟)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BC=EF,AC=DF;②AB=DE,∠B=∠E.BC=EF;③∠B=∠E,BC=EF,∠C=∠F;④AB=DE,AC=DF,∠B=∠E.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共有()A.1组B.2组C.3组D.4组6.(2015•杭州模拟)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右,则说明∠CAD=∠DAB 的依据是()A.SSS B.SAS C.ASA D.AAS 7.(2015•滕州市校级模拟)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ACD的是()A.BD=DC,AB=AC B.∠ADB=∠ADC,BD=DCC.∠B=∠C,∠BAD=∠CAD D.∠B=∠C,BD=DC8.(2015•奉贤区二模)如图,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45°B.∠BAC=90°C.BD=AC D.AB=AC 9.(2015•西安模拟)如图所示,AB∥EF∥CD,∠ABC=90°,AB=DC,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A.4对B.3对C.2对D.1对10.(2015春•泰山区期末)如图,△A 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AB=∠EAB,③EF=BC,④∠EAB=∠F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2015春•沙坪坝区期末)如图,已知△ABC≌△ADE,若AB=7,AC=3,则BE的值为.12.(2015春•张家港市期末)如图,已知Rt△ABC≌Rt△ABCDEC,连结AD,若∠1=20°,则∠B的度数是.13.(2015春•苏州校级期末)如图,△ABO≌△CDO,点B在CD上,AO∥CD,∠BOD=30°,则∠A=°.14.(2015春•万州区期末)如图,已知△ABC≌△ADE,D是∠BAC的平分线上一点,且∠BAC=60°,则∠CAE=.15.(2015•黔东南州)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连接BD.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D≌△CDB.(只需写一个)16.(2014秋•曹县期末)如图,已知AB⊥CD,垂足为B,BC=BE,若直接应用“HL”判定△ABC≌△DBE,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17.(2015•盐亭县模拟)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则∠APE 的度数是度.18.(2014秋•腾冲县校级期末)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则∠ABC+∠DFE=度.19.(2015•聊城)如图,在△ABC中,∠C=90°,∠A=30°,BD是∠ABC的平分线.若AB=6,则点D到AB的距离是.20.如图,在△A 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DE⊥AC交于点E,DF⊥BC于点F,且BC=4,DE=2,则△BCD的面积是.三.解答题(共7小题)21.如图,CD⊥AB于点D,BE⊥AC于点E,△ABE≌△ACD,∠C=42°,AB=9,AD=6,G为AB 延长线上一点.(1)求∠EBG的度数.(2)求CE的长.2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E∥BC,CE⊥AE,垂足为E.(1)求证:△ABD≌△CAE;(2)连接DE,线段DE与AB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23.如图,△ABC中,AB=AC,AD⊥BC,CE⊥AB,AE=CE.求证:(1)△AEF≌△CEB;(2)AF=2CD.24.如图:在△ABC中,∠C=90° 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BD=DF;说明:(1)CF=EB.(2)AB=AF+2EB.25.如图,为了测量一池塘的宽AB,在岸边找到一点C,连接AC,在AC的延长线上找一点D,使得DC=AC,连接BC,在BC的延长线上找一点E,使得EC=BC,测出DE=60m,试问池塘的宽AB为多少请说明理由.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1.A 2.A 3.B 4.C 5.C 6.A 7.D 8.D 9.B 10.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4 12.70°13.30 14.30°15.AB=CD 16.AC=DE 17.60 18.90 19. 20.4三.解答题(共7小题)21.解:(1)∵△ABE≌△ACD,∴∠EBA=∠C=42°,∴∠EBG=180°﹣42°=138°;(2)∵△ABE≌△ACD,∴AC=AB=9,AE=AD=6,∴CE=AC﹣AE=9﹣6=3.22.证明:(1)∵AB=AC,∴∠B=∠ACD,∵AE∥BC,∴∠EAC=∠ACD,∴∠B=∠E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CE⊥AE,∴∠ADC=∠CEA=90°在△ABD和△CAE中∴△ABD≌△CAE(AAS);(2)AB=DE,AB∥DE,如右图所示,∵AD⊥BC,AE∥BC,∴AD⊥AE,又∵CE⊥AE,∴四边形ADCE是矩形,∴AC=DE,∵AB=AC,∴AB=DE.∵AB=AC,∴BD=DC,∵四边形ADCE是矩形,∴AE∥CD,AE=DC,∴AE∥BD,AE=BD,∴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AB∥DE且AB=DE.23.证明:(1)∵AD⊥BC,CE⊥AB,∴∠BCE+∠CFD=90°,∠BCE+∠B=90°,∴∠CFD=∠B,∵∠CFD=∠AFE,∴∠AFE=∠B在△AEF与△CEB中,,∴△AEF≌△CEB(AAS);(2)∵AB=AC,AD⊥BC,∴BC=2CD,∵△AEF≌△CEB,∴AF=BC,∴AF=2CD.24.证明:(1)∵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DE=DC,∵在Rt△DCF和Rt△DEB中,,∴Rt△CDF≌Rt△EBD(HL).∴CF=EB;(2)∵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CD=CE.在△ADC与△ADE中,∵∴△ADC≌△ADE(HL),∴AC=AE,∴AB=AE+BE=AC+EB=AF+CF+E B=AF+2EB.25.解:AB=60米.理由如下:∵在△ABC和△DEC中,,∴△ABC≌△DEC(SAS),∴AB=DE=60(米),则池塘的宽AB为60米.。
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11页,含反思)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一、情境导入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了”,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探究新知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重合吗?(2)把手中三角板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三角板和纸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观察观察△ABC与△A′B′C′重合的情况.总结知识点: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如:△ABC≌△A′B′C′.3.探究(1)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通过以上探索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把△ABC沿直线BC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变化.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 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三、应用举例例1如图,△ADE≌△BCF,AD=6 cm,CD=5 cm,求BD的长.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找出对应边即可.解:∵△ADE≌△BCF,∴AD=BC.∵AD=6 cm,∴BC=6 cm.又∵CD=5 cm,∴BD=BC-CD=6-5=1(cm).四、巩固练习教材练习第1题.教材习题12.1第1题.补充题:1.全等三角形是()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B.周长相等的三角形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A.1B.2C.3D.43.如图,已知△ABC≌△DEF,∠A=85°,∠B=60°,AB=8,EF=5,求∠DFE 的度数与DE的长.补充题答案:1.D2.D3.∠DFE=35°,DE=8五、小结与作业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作业:教材习题12.1第2,3,4,5,6题.本节课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对应含义的理解,即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第1课时“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重点“边边边”条件.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思考: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二、探究新知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学生剪下按不同要求画出的三角形,比较三角形能否和原三角形重合.引导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并作出△A′B′C′,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强调在应用时的简写方法:“边边边”或“SSS”.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三、举例分析例1如右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引导学生应用条件分析结论,寻找两个三角形的已有条件,学会观察隐含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讨论尺规作图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归纳:(1)什么是尺规作图;(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是“边边边”.四、巩固练习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给出个别指导.五、小结与作业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进一步明确: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1,9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第2课时“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SSS”具体内容是什么?二、新知探究已知△ABC ,画一个三角形△A′B′C′,使AB =A′B′∠B =∠B ′,BC =B′C′. 教师画一个三角形△ABC.先让学生按要求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的画法.操作:(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2)上面的探究说明什么规律?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三、举例分析多媒体出示教材例2.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如果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 =DE. 证明:在△ABC 和△DEC 中,⎩⎨⎧CA =CD ,∠1=∠2,CB =CE ,∴△ABC ≌△DEC(SAS ). ∴AB =DE.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分析实际问题,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选择对应的方法.四、课堂练习如图,已知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DB =EC.求证:∠B =∠C.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用规范的书写完成证明过程. 五、小结与作业 1.师生小结:(1)“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3,4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能力,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也好,但要强调书写的格式的规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第3课时“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角边角”条件及“角角边”条件.难点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二、探究新知1.[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做一做: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活动结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提炼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生]能.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生](1)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2)画线段A′B′,使A′B′=AB;(3)分别以A′,B ′为顶点,A ′B ′为一边作∠DA′B′,∠EB ′A ′,使∠DA′B′=∠CAB ,∠EB ′A ′=∠CBA ;(4)射线A′D 与B′E 交于一点,记为C′.即可得到△A′B′C′.将△A′B′C′与△ABC 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于是我们发现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这又是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出示探究问题:如图,在△ABC 和△DEF 中,∠A =∠D ,∠B =∠E ,BC =EF ,△ABC 与△DEF 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证明:∵∠A +∠B +∠C =∠D +∠E +∠F =180°, ∠A =∠D ,∠B =∠E , ∴∠A +∠B =∠D +∠E. ∴∠C =∠F.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 ,∠C =∠F ,∴△ABC ≌△DEF(ASA ). 于是得规律: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例 如下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 =AC ,∠B =∠C.求证:AD =AE.[师生共析]AD 和AE 分别在△ADC 和△AEB 中,所以要证AD =AE ,只需证明△ADC ≌△AEB 即可.学生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在△ADC 和△AEB 中,⎩⎨⎧∠A =∠A ,AC =AB ,∠C =∠B ,∴△ADC ≌△AEB(ASA ). ∴AD =AE.[师]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已全部结束.请同学们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作一个小结.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41页练习第1,2题. 学生板演. 2.补充练习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有五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 3.边角边(SAS ) 4.角边角(ASA ) 5.角角边(AAS )推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12.2第5,6,11题.在前面研究“边边边”和“边角边”两个判定方法的前提下,本节研究“角边角”和“角角边”对于学生并不困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体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也了解了分类思想和类比思想.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 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一、情境引入(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 或AAS ).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出示教材探究5.任意画出一个Rt △ABC ,使∠C =90°.再画一个Rt △A ′B ′C ′,使∠C′=90°,B ′C ′=BC ,A ′B ′=AB.把画好的Rt △A ′B ′C ′剪下来,放到Rt △ABC 上,它们全等吗?画一个Rt △A ′B ′C ′,使∠C′=90°,B ′C ′=BC ,A ′B ′=AB. 想一想,怎么样画呢?按照下面的步骤作一作: (1)作∠MC′N =90°;(2)在射线C′M 上截取线段B′C′=BC ;(3)以B′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 于点A′;(4)连接A′B′.△A ′B ′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多媒体出示教材例5如图,AC ⊥BC ,BD ⊥AD ,垂足分别为C ,D ,AC =BD.求证:BC =AD.证明:∵AC ⊥BC ,BD ⊥AD , ∴∠C 与∠D 都是直角.在Rt △ABC 和Rt △BAD 中,⎩⎨⎧AB =BA ,AC =BD , ∴Rt △ABC ≌Rt △BAD(HL ). ∴BC =AD.想一想: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三、巩固练习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点评.四、小结与作业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斜边、直角边.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判定方法:定义,SSS,SAS,ASA,AAS,HL.思考:两个直角三角形只要知道几个条件就可以判定其全等?3.作业:教材习题12.2第7题.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难点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一、复习导入1.提问角的平分线的定义.2.给定一个角,你能不用量角器作出它的平分线吗?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教师出示: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上方思考.(教师演示画图)通过对分角仪原理的探究,得出用直尺和圆规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具体作法.(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试验:(1)让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角的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2)分别过点P作PD⊥OA,PE⊥OB,垂足为D,E;(3)测量PD和PE的长,观察PD与PE的数量关系;(4)再换一个新的位置看看情况怎样?归纳总结得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分析讨论PD=PE的理由.(三)角平分线的判定教师指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1)写出已知、求证.(2)画出图形.(3)分析证明过程.巩固应用:解决教材第49页思考(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1.例题:教材第50页例题.2.针对例题的解答,提出:P点在∠A的平分线上吗?通过例题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练习:教材第50页练习.三、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3第1~4题.教学始终围绕着角平分线及其性质、判定的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清单:1.全等图形与全等三角形: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⑴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⑵边角边公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⑶角边角公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⑷角角边推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AAS”)⑸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4.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均分成两个等角的射线称为角的平分线.⑴角平分线的画法:a.以角的顶点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与角两边交于两个点;b.分别以两个交点为圆心,大于两交点连线段的1/2的相同长度为半径画弧,在角内交于一点;c.过角的顶点和b中的交点做射线.射线即为角的平分线.⑵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5.证明的基本步骤: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ABD≌△ACD(SSS).
∴ ∠BAD=∠CAD,
变式2
已知:如图,AB=AC, BD=CD,E为AD上一点, 求证: BE=CE.
证明: 在△ABD和△ACD中, AB=AC (已知), BD=CD(已知), AD=AD(公共边),
已知:如图, AB=DB,CB=EB,∠1=∠2,求证:∠A=∠D.
证明:∵ ∠1=∠2(已知),
∴∠1+∠DBC= ∠2+ ∠DBC(等式的性质),
即∠ABC=∠DBE. 在△ABC和△DBE中,
AB=DB(已知), ∠ABC=∠DBE(已证), CB=EB(已知),
A
D
1
B2
C
∴△ABC≌△DBE(SAS).
A
D
∠ABC=∠DCB(已知),
BC=CB(公共边),
∠ACB=∠DBC(已知)B,
C
∴△ABC≌△DCB(ASA ).
判定方法: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2 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
∠B=∠C,求证:AD=AE.
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
分析: △ ABD ≌△ CBD.
A
(SAS)
边:AB=CB(已知),
B
角:∠ABD= ∠CBD(已知),
边: BD=BD(公共边). ?
D C
证明:在△ABD 和△ CBD中,
AB=CB(已知),
∠ABD= ∠CBD(已知),∴ △ ABD≌△CBD ( SAS)
BD=BD(公共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D 解析:∵ AB=AC,∴ ∠ABC=∠ACB.
5
精品文档,名师推荐! 来源网络,造福学生
第 16 题答图
第 17 题答图
17. 31.5 解析:如图所示,作 OE⊥AC,OF⊥AB,垂足分别为 E、F,连接 OA, ∵ OB,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OD⊥BC, ∴ OD=OE=OF. ∴ =×OD×BC+×OE×AC+×OF×AB =×OD×(BC+AC+AB) =×3×21=31.5.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第 9 题图
第 10 题图
10. 如图所示,在△中,>,∥=,点在边上,连接,则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
△与△全等(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1. (2014·福州中考)如图所示,在 Rt△ABC 中,
5. D 解析:∵ △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 ∴ BC=AC,CE=CD,∠BCA=∠ECD=60°, ∴ ∠BCA+∠ACD=∠ECD+∠ACD,即∠BCD=∠ACE, ∴ 在△BCD 和△ACE 中, ∴ △BCD≌△ACE(SAS),故 A 成立. ∵ △BCD≌△ACE,∴ ∠DBC=∠CAE. ∵ ∠BCA=∠ECD=60°,∴ ∠ACD=60°. 在△BGC 和△AFC 中,∴ △BG C≌△AFC,故 B 成立. ∵ △BCD≌△ACE, ∴ ∠CDB=∠CEA, 在△DCG 和△ECF 中,∴ △DCG≌△ECF, 故 C 成立.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 BD 平分∠ABC,CE 平分∠ACB, ∴ ∠ABD=∠CBD=∠ACE=∠BCE. ∴ ①△BCD≌△CBE (ASA); 由①可得 CE=BD, BE=CD,∴ ③△BDA≌△CEA (SAS); 又∠EOB=∠DOC,所以④△BOE≌△COD (AAS).故选 D. 10. C 解析:A.∵ ∥,∴ ∠=∠. ∵ ∥∴ ∠=∠. ∵ ,∴ △≌△,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 B.∵ =,∠=∠, ∴ △≌△,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 C.由∠=∠证不出△≌△,故本选项不可以证出全等. D.∵ ∠=∠,∠=∠,, ∴ △≌△,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故选 C. 11.5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解答. ∵ 点 D,E 分别是边 AB,AC 的中点, ∴ AE=CE=AC,DE 是△ABC 的中位线,∴ DE=BC,DE∥BC. ∵ CFBC ,∴ DE=CF. 又∵ ∠AED=∠ECF=90°, ∴ △ADE≌△EFC,∴ EF=AD=AB=5.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C.边边边
D.边边角
第 6 题图
第 7 题图
7.如图所示,AC=CD,∠B=∠E=90°,AC⊥CD,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
A.∠A 与∠D 互为余角 B.∠A=∠2 C.△ABC≌△CED D.∠1=∠2 8.在△和△FED 中,已知∠C=∠D,∠B=∠E,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
6. B 解析:∵ BF⊥AB,DE⊥BD,∴ ∠ABC=∠BDE. 又∵ CD=BC,∠ACB=∠DCE,∴ △EDC≌△ABC(ASA). 故选 B.
7. D 解析:∵ AC⊥CD,∴ ∠1+∠2=90°. ∵ ∠B=90°,∴ ∠1+∠A=90°, ∴ ∠A=∠2. 在△ABC 和△CED 中, ∴ △ABC≌△CED,故选项 B、C 正确. ∵ ∠2+∠D=90°, ∴ ∠A+∠D=90°,故选项 A 正确. ∵ AC⊥CD,∴ ∠ACD=90°,∠1+∠2=90°,故选项 D 错误.故选 D.
件( )
A.AB=ED
B.AB=FD
C.AC=FD
D.∠A=∠F
9.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ABC、∠ACB 的平分线 BD,CE 相交于 O 点,且 BD 交 AC 于点 D,CE 交 AB 于点 E.某同学分析图形后得出以下结论:①△BCD≌△CBE; ②△BAD≌△BCD;③△BDA≌△CEA;④△BOE≌△COD;⑤△ACE≌△BCE,其中一定正确的 是( )
4.在△ABC 和△ ABC 中,AB= AB ,∠B=∠ B ,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 ABC ,则补充的这个条件是(
)
A.BC= BC
B.∠A=∠ A
C.AC= AC
D.∠C=∠ C
5.如图所示,点 B、C、E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与△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12.
因为
所以△BDE≌△CDA.所以
在△ABE 中,
.
13. 135° 解析:观察图形可知:△ABC≌△BDE,
∴ ∠1=∠DBE.
又∵ ∠DBE+∠3=90°,∴ ∠1+∠3=90°. ∵ ∠2=45°,∴ ∠1+∠2+∠3=∠1+∠3+∠2=90°+ 45°=135°. 14. 60 解析:∵ △ABC 是等边三角形, ∴ ∠ABD=∠C,AB=BC.∵ BD=CE, ∴ △ABD≌△BCE,∴ ∠BAD=∠CBE. ∵ ∠ABE+∠EBC=60°,∴ ∠ABE+∠BAD=60°, ∴ ∠APE=∠ABE+∠BAD=60°. 15. 55° 解析:在△ABD 与△ACE 中, ∵ ∠1+∠CAD=∠CAE +∠CAD,∴ ∠1=∠CAE. 又∵ AB=AC,AD=AE, ∴ △ABD ≌△ACE(SAS).∴ ∠2=∠ABD. ∵ ∠3=∠1+∠ABD=∠1+∠2,∠1=25°,∠2=30°, ∴ ∠3=55°.
.
18.如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A=90°,AB=AC,CD 平分∠ACB,DE⊥BC 于 E,若 BC= 15
cm,则△DEB 的周长为
cm.
三、解答题(共46分)
19.(6 分)(2014·福州中考)如图所示,点 E,F 在 BC 上,BECF,ABDC,∠B∠C.求证:
∠A∠D.
第 20 题图
∠ACB90,点 D,E 分别是边 AB,AC 的中点,
延长 BC 到点 F,使 CF BC .若 AB10,则 EF
的长是
.
12.如图所示,在△ABC 中,AB=8,AC=6,则 BC 边上的中线
AD 的取值范围是
.
2
精品文档,名师推荐! 来源网络,造福学生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18. 15 解析:因为 CD 平分∠ACB,∠A=90°,DE⊥BC, 所以∠ACD=∠ECD,CD=CD,∠DAC=∠DEC, 所以△ADC≌△EDC,所以 AD=DE, AC=EC, 所以△DEB 的周长=BD+DE+BE=BD+AD+BE. 又因为 AB=AC,所以△DEB 的周长=AB+BE=AC+BE=EC+BE=BC=15(cm).
A.△ACE≌△BCD
B.△BGC≌△AFC
C.△DCG≌△ECF
D.△ADB≌△CEA
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的距离,先在的垂线上取两点,
第 5 题图
使,再作出的垂线,使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得,因此测得的长
就是的长,判定△≌△最恰当的理由是( )
A.边角边
B.角边角
1
精品文档,名师推荐! 来源网络,造福学生
.
16.如图所示,在△ABC 中,∠C=90°,AD 平分∠CAB,BC=8 cm,BD=5 cm,那么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
cm.
第 16 题图
第 17 题图
17.如图所示,已知△ABC 的周长是 21,OB,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OD⊥BC 于 D,且
OD=3,则△ABC 的面积是
4
精品文档,名师推荐! 来源网络,造福学生
———————欢迎下载,祝您学习进步,成绩提升———————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检测题参考答案 1. C 解 析 : 由 AB∥DE , AC∥DF, 可 得 ∠A=∠D, 添 加 AB=DE, 可 利 用 “S AS” 判 断
△ABC≌△DEF;添加∠B=∠E,可利用“AAS” 判断△ABC≌△DEF;添加 EF∥BC,可得 ∠B=∠E 或∠C=∠F,可利用“AAS”或“ASA” 判断△ABC≌△DEF;而添加 EF=BC,利用 “SSA”无法判断△ABC≌△DEF. 2. B 解析:A.与三角形有两边相等,而夹角不一定对应相等,二者不一定全等; B.与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二者全等; C.与三角形有两边相等,但夹角不对应相等,二者不全等; D.与三角形有两角相等,但夹边不对应相等,二者不全等. 故选 B. 3. D 解析:∵ △ABE≌△ACD,∠1=∠2,∠B=∠C, ∴ AB=AC,∠BAE=∠CAD,BE=DC,AD=AE,故 A、B、C 正确; AD 的对应边是 AE 而非 DE,所以 D 错误.故选 D. 4. C 解析:选项 A 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的边角边,选项 B 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 定条件中的角边角,选项 D 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的角角边,只有选项 C 不满足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 21 题图
20.(8 分)如图所示,△ABC≌△ADE,且∠CAD=10°,∠B=∠D=25°,∠EAB=120°,求 ∠DFB 和∠DGB 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