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题型设置: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五、论述题(10*×2)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

(P10)■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

(P3&PPT1)■(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

(PPT1)■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

(P3&PPT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对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能够正确把握和分析,能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能力目标:具备应用土地市场均衡模型,分析正相关政策或社会经济事件对土地资源配置(或利用)效果的技能;具备评价和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初步技— 1 —能;具备评价具体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或某种类型土地)效益的初步技能;具备利用竞租理论分析具体区域的土地空间布局的基本技能。

(三)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土地经济学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学生具有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和配置相关问题的概念化能力和意识,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土地财产制度,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

(二)理解中国土地市场体系构成、特征及其运行特征;理解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理解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理解报酬递减规律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地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地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和发展。

(三)掌握土地概念、特点与功能;掌握土地供给与需求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供需平衡分析方法;掌握土地市场管理目标、原则和手段;掌握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各种地租之间的异同以及图形表示方法;掌握竞租理解及其对土地使用配置的影响;掌握各种区位理论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理论;掌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图形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及农用地规模利用的类型、途径及适度土地规模的确定方法;掌握地价内涵、类型、地价与其他价格的关系以及地价管理目标和手段。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点1学时知识点:土地含义及其特点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1学时知识点:土地功能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土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本章小结重点:土地概念、特点及其功能,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难点: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 2 —思考题:1.如何全面把握土地的特性?2.土地具有哪些功能?3.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作业:1. 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对土地合理利用有何启示?2. 举例说明土地在国民经济不同部门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ppt课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4章-土地集约利用ppt课件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几点启示
(1) “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 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 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 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 表达该规律的本质。该规律的本质应是 “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 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 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 “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土地经济学 第六 地租理论及应用PPT学习教案

土地经济学 第六  地租理论及应用PPT学习教案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 的条件与原因
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 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 额利润。而在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 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 土地所有者占有。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主 义土地所有权“不是使这个超额利润创造 出来的原因,而是使它转化为地租形式的 原因”。
第21页/共106页
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 这样,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 的条件与原因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超额利润,与利用优越的经济、 技术条件(如投资多、设备先 进、管理水平高等)而产生的 超额利润具有共同点,即它们 都不是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价 格变动引起的,而是在生产过
是未明确提出绝对地租的概念。 大卫·李嘉图运用劳动价值论研究地租,对级差
地租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错误地否定绝 对地租的存在。
第5页/共106页
(一)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早 期地租理论
詹姆斯·安德森最早研究了级差 地租理论的基本特征,所以, 马克思称他为“现代地租理论 的真正创始人” 。尽管安德森 对级差地租理论做出了开拓性 的贡献,但由于阶级局限性, 他否认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
第19页/共106页
等土地上,产量低,产品个别 生产价格就相对较高。然而在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 的条件与原因
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特别是优、 中等地面积有限,仅仅把优、 中等地投入农业生产,不能满 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因而 劣等地也必然要投入农业生产。 如果农业产品也像工业品一样, 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调节
第2页/共106页
一、地租的概念和Biblioteka 类西方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把 地租定义为“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7章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7章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方向、结构 和布局,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 济发展计划,制定每年的土地利
用计划,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通过土地用途的划分和管制,限 制土地的使用方向,保护耕地和
生态用地。
土地规划利用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通过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违 法违规行为。
土地督察制度
通过派驻督察员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工 作进行监督检查。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
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和处理,维护土地管理秩 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土地规划利用的理念和方法 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
02 土地规划利用的理论基础
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类对土地的需 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利用土 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外部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会产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等,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外部 性影响,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保护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 规划农村用地,实现农村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土地规划利用
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促进 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
调发展。
土地资源保护
保护区域内的土地资源,防止 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维护生态 平衡。
土地利用分区
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功能需求 ,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利用分 区,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7章_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7章_土地规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 产生这些特点?
3.在实践中,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市场供求变化 存在哪些矛盾?如何加以解决?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关键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复习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实行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不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土地规划利用与市场配置 的关系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4)对于一些不能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
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尤其在农村,还具有社会福
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 构成
图7-1
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结构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 特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
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内容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6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6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综合性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 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江泽民同志的 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 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 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 足当代人的利益”。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 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 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 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 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 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 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
第四阶段,实践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毕宝德 主编柴强李铃周建春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5章_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5章_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2.中国耕地的供求关系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耕 地的供求平衡?
3.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 关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实现其供求平衡?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
一、农业用地需求

对中国来说,现在对土地的需求第一位的就是耕地, 在满足了人们对耕地的需求之外,才可言及其他。
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产率、国 民经济状况等。 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木材的 需求。二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 影响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 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扩大, 后者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8章_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8章_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土地使用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土地使用 权是指依法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权,包括在土地所 有权之内,与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是并 列关系;广义的土地使用权是指独立于土地所有 权权能之外,含有土地占有权、狭义的土地使用 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处分权的集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所有这些契约都必须在行政主管机关登记 才具有法律效力。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节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一、建立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一)土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二)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三)土地利用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
第四节 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第五节 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财产制度简述
一、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和构成 (一)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 土地制度,从概念上可以作出广义和狭义两 种界定。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土地 使用、土地管理及土地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 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所有、使用 与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土地法权制度。 本章研究的重点是狭义的土地制度,即土地 财产制度的若干基本问题。
五、地上权



地上权是指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 定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地上权是一种 用益物权。 地上权人的权利一般包括:对其建筑物及竹木有 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权能,可以设定地 役权,还可以让与他人或作为抵押权的标的物。 地上权人的义务是:享受土地的便利须尽善良管 理人的责任;向土地所有人支付租金;负担地上 建筑物的修缮、管理费用及缴纳赋税等。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三、土地的供求平衡
• 土地进入市场,土地使用权必须按商品 经济规律进行流转。 • 一)一般的商品供求关系 • 1、需求及需求曲线 • 2、供给及供给曲线 • 3、需求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 4、均衡价格
• (二)土地供求平衡 • 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供求平衡的一般性 和特殊性 • 1、耕地供求关系 • ①耕地买卖频率很低 • ②供求变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 • ③珍惜耕地的重要性 • 2、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 • ①供求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趋于平衡 • ②供求关系特例 • a. 特殊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 b.有价无市 • c. 实现非农用地供求平衡的措施 •
2、从研究领域看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 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即 包括两个方面 • 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 置,包括时间和空间 • 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 转移中的土地关系的协调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抽象思维方法 •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在深入 实际调查,占有大量客观事实材料的基 础上,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加 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 找到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
(三)土地经济学的任务和内容
• 1、任务 • 在于向人们回答:如何经济有效地利 用土地资源,怎样合理开发利用本国的 土地资源?以及当前的土地政策对未来 的世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等等。
• 2、内容 •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土地经济学研究 的具体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 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①关于土地本身 • ②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土地 利用的经济法则,以免盲目利用造成经 济上的浪费和生产资源上的损失。 • ③社会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同的社会制 度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的使 用方式等的关系。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 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 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 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
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

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就可通过贴现 系数和复利系数,把它们“拉回”到同一时点进 行比较。例如,两年前投了一笔数量为A的资本, 两年后才开始有收入,当年获得的纯收入为B。要 比较两笔货币量的大小,最好加上贴现或复利因 素,即 B· 1 A· (1+r)2与B比较,或 2 与A比较。 (1+r)
2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其数学表达式为:
Y = KE Qi Kcti Kwi Ks · · · i =1 其函数关系为 Y=F(C,A,S) 式中: Y——作物估计产量; K——能量转换系数; E——光能利用率;
27
n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也可采用 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分析,就是用数学方 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包 括能量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地经济学重点整理第⼀章:导论1.⼟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资源财产资产1)(⼈与地)⼟地资源利⽤——⼟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2)(⼈与⼈)⼟地财产制度——⼟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地所有制、⼟地使⽤制、⼟地管理制度3)(⼈与⼈)⼟地资产流转——⼟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地收益分配2.⼟地的综合性概念1)作为⾃然资源的——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定⾼度和深度的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然附属物。

2)现实的——是⼀个由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类劳动的⾃然—经济综合体。

3.⼟地资源与⼟地资产1)⼟地资源是指⼟地作为⾃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们所利⽤并能产⽣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地。

2)⼟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3)联系:⼟地资源是⼟地成为资产的基础4)⼟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地作为⾃然资源,是⼈类⽣产和⽣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4.⼟地的特性1)⾃然特性:⼟地位置的固定性/⼟地⾯积的有限性/⼟地质量的差异性/⼟地利⽤的永续性2)经济特性:⼟地供给的稀缺性/⼟地利⽤⽅式的相对分散性/⼟地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地利⽤后果的社会性5.⼟地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章: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产者在⽣产中创造的剩余⽣产物被⼟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A.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ab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c.垄断地租(个别条件下产⽣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B.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a.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地所有者将⼟地租给⼟地使⽤者,⼟地承租⼈与⼟地出租⼈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11章_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第11章_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深化改 革的方向与原则

从历史的和国际的经验来看,将资源管理从产业 管理中独立出来,同类资源由部门分管走向集中 管理,不同资源由分散管理走向统一管理;资源 管理的目的由单纯的保障供给,重点转到充分利 用与合理保护;资源管理的手段从单纯的行政手 段,转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及必要的行 政手段等,正在成为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 向。土地资源作为中国的短缺资源更应坚持这样 的改革方向。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毕宝德 主编
柴强
李铃
周建春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十一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 体制
第一节 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行
第三节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二节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 制的建立与运行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市
场建设
(五)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
秩序的基本好转
(六)加强了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节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 制的改革与完善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土地管理事权的演进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2、国家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3、国家内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气候条件是
相同的,都适宜耕作。 4、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马车是
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 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5、本国的农业经营都以获得最大纯收益为目的。
孤立国的农业布局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 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 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 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个因素 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 到多么大的范围是理解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的关键。克里斯塔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 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 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 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 界限。货物的供给下限的概念类似于门槛人口。 (高级中心地和低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 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应允许它们相互 交叉、部分重叠。
• 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 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局影响很大。
• 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 的范围。
• 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 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布局。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缺陷
• 过分强调了运费、劳动成本等少数区位因素的作 用,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自然、国 防、技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韦伯的区位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企图用寻 找力的平衡点的办法来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 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 的研究。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 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1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要把产品与投入相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这就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 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所谓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简言之, 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 态平衡规律。人类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 行评价的历史还不太长,在科学家们的努 力下,现在已总结出一些方法可资利用。
2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 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 地分类(试行)》标准。
这个新的土地现状分类标准(试 行),将原有两级分类变成三级分类, 在一级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为 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 地。这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衔接起来。
▪ 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 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 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 尔后,杜尔阁(A.R.J.Turgot)、亚当·斯密 (A.Smith)、大卫·李嘉图(D.Ricardo)等相继对 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 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 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 位置固定性 2. 面积有限性 3. 质量差异性 4. 功能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1章_导论
▪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 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 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 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 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