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3章_土地分区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 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 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 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 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 “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 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 2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 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 食品加工业等。
( 3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的 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 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 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 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 地利用类型如下:( 1 )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 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 甜菜等;( 2 )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 量大、运费高;( 3 )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 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 4 )第四圈 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 )第五 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20 世 纪 30 年 代 , 德 国 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塔 勒 ( W.Ohristaller )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 区位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August Losch )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城市问题, 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 为与前者相区别,后人称之为市场区位论。在此 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自20世纪50年代以 来,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各种 经济实体的动态空间布局关系,从而使区位理论 走向成熟。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假设
图3—1 杜能的农业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
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 价值低的产品。

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 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 动费用,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 土地经营逐渐粗放;相反,距城市最近的 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
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 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 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 利用的基本原理。
(六)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 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 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应用的 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 外,还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韦伯通过上述分析,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 的基础网,继而又考虑到集聚因素,对基 础网再作进一步的变换。
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 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 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 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 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 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 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 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 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交通运输。 行政管理。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 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 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 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计算公式 劳动成本 为: 劳动系数 = 地域重量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 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综合”、 “整体”和“动态”的特点。更由于空间 结构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应 用发展的产物,用它建立的理论模型更能 刻画社会经济客体的运动、分布状态,对 区域发展和规划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 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 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Biblioteka Baidu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 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 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 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其标志是 1826 年德国农业经 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 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后人简称 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著作里,提 出了农业区位理论。继杜能之后 ,1909 年, 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 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 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 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 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 《孤立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杜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 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 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 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 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毕宝德 主编
柴强
李铃
周建春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三章 土地分区利用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第二节 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第四节 其他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假设
( 1 )在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内,有一个圆形 范围的“国家”,其中有人居住和耕种,而在这 个“国家”的外围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 这个“国家”的土地是一定的,且完全被投入使 用,并要获得尽可能高的纯收益;( 2 )在“孤 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 农业用地,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中心;( 3 )在 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 4 )在这 个“国家”中,各地的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是相 同的;( 5 )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生产地 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空间结构理论

对空间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德国学 者E.V.博芬特尔。他力图将杜能、韦伯、廖 什等人的区位理论综合起来,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把空间结构理论看作各种区位 理论的综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 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它所 考察的对象包括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城 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 以及人员与商品、财政、信息的空间流动 等许多方面。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空间结构理论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 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 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
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 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 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 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 1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 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 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 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工业区位论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 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 素的特性,可分为:
(1)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 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
(2)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 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 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输费用差异的产生,除了运输距离外, 就是原材料的性质,而后者往往对工业区 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原材料可区别 为地方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地方性原 材料是指特定地点开采的或储存的,其中 又可分成纯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全 部进入到制成品中去)和失重原材料(在 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重量损失);常见 性原材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材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3—2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市场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 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 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 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 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他更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利润来判明 企业配置方向,并且把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 系起来。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 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 成的内部机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克里斯塔勒分析了城市等级的形成,同时 指出:城市对其周围地区承担的各种服务 职能,理论上必须最接近所属地区的地点。
由此他从几何上推导出,这些地点在正常 情况下应当位于六角形服务区域的中央, 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 布模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凡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也就是劳动系数 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 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 超过运输成本增大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 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可能节省 的劳动费用较高,这样它对各种制造业,特别是 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 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 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 = 制成品总重量

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