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3章_土地分区利用

合集下载

3.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PPT课件

3.1-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导论PPT课件

2021/3/12
12
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抽象思维方法 (二)系统分析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021/3/12
13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 世纪20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 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研究。
2021/3/12
8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
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
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
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
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2021/3/12
9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2021/3/12
16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 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 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 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
2021/3/12
17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 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 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 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 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 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
▪ 在中国台湾地区,对土地经济问题和地政管理一 向比较重视,在大学开设有地政专业和土地管理
学系。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地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题型设置: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五、论述题(10*×2)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

(P10)■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

(P3&PPT1)■(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

(PPT1)■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

(P3&PPT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5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6土地的分类——地貌特征(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利用现状(分为多种类别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2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农业: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4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地貌、坡度、海拔、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土地市场价格等 , 行政因素 (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 ,社会因素(人文景观、社会环境、传统风俗习惯等。

5土地利用的目标——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划分: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

最终发挥的作用: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

6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手段、土地科技与教育手段。

7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_(第六版)_第2章_土地利用概论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内涵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 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 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 信息的交流、转换。
土地利用是个技术问题。
土地利用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
土地利用的内涵是动态的。

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投入和收入,就可通过贴现 系数和复利系数,把它们“拉回”到同一时点进 行比较。例如,两年前投了一笔数量为A的资本, 两年后才开始有收入,当年获得的纯收入为B。要 比较两笔货币量的大小,最好加上贴现或复利因 素,即 B· 1 A· (1+r)2与B比较,或 2 与A比较。 (1+r)
26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农田的生态效益评价
其数学表达式为:
Y = KE Qi Kcti Kwi Ks · · · i =1 其函数关系为 Y=F(C,A,S) 式中: Y——作物估计产量; K——能量转换系数; E——光能利用率;
27
n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也可采用 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分析,就是用数学方 法分析能量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关系(包 括能量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2、国家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3、国家内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气候条件是
相同的,都适宜耕作。 4、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只有陆上大道联系,马车是
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和 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 5、本国的农业经营都以获得最大纯收益为目的。
孤立国的农业布局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 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 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 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个因素 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 到多么大的范围是理解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的关键。克里斯塔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 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 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 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 界限。货物的供给下限的概念类似于门槛人口。 (高级中心地和低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 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应允许它们相互 交叉、部分重叠。
• 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 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局影响很大。
• 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 的范围。
• 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 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布局。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缺陷
• 过分强调了运费、劳动成本等少数区位因素的作 用,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自然、国 防、技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 韦伯的区位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企图用寻 找力的平衡点的办法来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 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 的研究。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
• 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第一章导论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2章 土地利用概论
1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 在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时,要把产品与投入相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 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 好;如果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这就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需要单独计算产出和投入指标。
8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一)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利用的目标
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 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1 .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 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是保护土地的良好 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3 .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 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24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十一五
二、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所谓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简言之, 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 态平衡规律。人类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 行评价的历史还不太长,在科学家们的努 力下,现在已总结出一些方法可资利用。
22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土地经济学 第六版) 第六版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毕宝德第六版土地经济学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正确地认识投入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
大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 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
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
无机能投入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 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 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 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 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ᅀ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

如果Y =Ф ( Xi )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 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MPP=dy/dx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地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 正确认识和把握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度
马克思关于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规律的观点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
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人工肥力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
土地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 该规律的本质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 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 的生产力范畴 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 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土地利用分类ppt课件

土地利用分类ppt课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 标准(GB/T 21010—2019)完全相同,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为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 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 一分类
分类依据和原则 分类基本框架 地类含义
异性
以地貌、土壤、植被 揭示土地类型的分异和
为具体标志
演替规律,遵循土地构
成要素的自然规律,最
佳、最有效地挖掘土地
生产力
以土地生产力水平、 为开展土地条件调查和
土地质量、土地生产 适宜性调查服务,为实
潜力、土地适宜性等 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为具体标志
服务
土地综合 土地的自然 分类系统 特性和社会
经济特性、 管理特性及 其他因素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 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是 《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 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 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 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以土地的覆盖特征、 利用方式、用途、经 营特点、利用效果等 为具体标志
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 映国家各项管理措施的 执行情况和效果,为国 家和地区的宏观管理和 调控服务
概述—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综合分类,在土地资源管理 中应用最为广泛。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国家制定国 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的重要依据。

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

《土地经济学》教案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分类及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掌握土地利用的基本理论,并用于对我国土地利用实践的分析;了解土地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土地制度;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对我国的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改革的方向。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讨论5学时,共45学时。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从横的角度看,有四种观点:土地即土壤;土地即陆地及水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即地球表面。

从纵的角度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个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能量”——马歇尔“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

……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伊利综上所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三、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一、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二、土地的分类(一)按经济用途分为:1、农用土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2、非农业生产用地:厂矿用地;交通用地3、城乡居民点用地4、水域:河流;湖泊;水库;其他5、特殊用地:休息用地;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共分8个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三)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一级(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15个): A.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B.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C. 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三级(71个)(四)国外分为10个类型: 住宅用地、工商业用地、耕地、林地、牧场和放牧地、矿业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服务性用地、裸露和荒芜的土地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市场;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

土地经济学高分背诵笔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1.2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照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按照土地(耕地)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照土地权属属性:国有、集体所有、私有●1.3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是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第1篇土地利用●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2.1 土地利用的内容和目标●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指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的土地利用布局和手段的系统决策●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问题与古典区位 论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具有“综合”、 “整体”和“动态”的特点。更由于空间 结构理论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应 用发展的产物,用它建立的理论模型更能 刻画社会经济客体的运动、分布状态,对 区域发展和规划有更直接的参考价值。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 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论述了城镇 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概括为“中心 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 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 “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 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 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 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 之间是正相关的。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 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1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 费区。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 大都是随地物质,如制冰厂、酒厂、汽水 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 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 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 原材料系数 = 制成品总重量

韦伯就此公式阐明了三个基本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韦伯阐明的三个基本原则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20 世 纪 30 年 代 , 德 国 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塔 勒 ( W.Ohristaller )又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 区位论。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August Losch )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城市问题, 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 为与前者相区别,后人称之为市场区位论。在此 之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自20世纪50年代以 来,区位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各种 经济实体的动态空间布局关系,从而使区位理论 走向成熟。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其标志是 1826 年德国农业经 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发表的著作《孤立 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后人简称 为《孤立国》)。杜能在这部著作里,提 出了农业区位理论。继杜能之后 ,1909 年, 韦伯(W.Weber)的《论工业的区位》的 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六)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1)区位理论从单个经济的区位决策,发展 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 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应用的 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3)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 外,还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
第五节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一节 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一、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物体分布的 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则是关于自然物体 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 互关系的学说。区位理论是指导土地分区 利用的基本原理。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韦伯为分析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提出了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和劳动系数的 概念。劳动成本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 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劳动系数则 是劳动成本与地域重量的比例。计算公式 劳动成本 为: 劳动系数 = 地域重量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在研究区位论时,排除了社会—文化方 面的区位因素,认为只要考虑到原材料、劳 动力和运费就足够了。
至于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可纳入运 费之中,价格贵一些的原材料可以理解为运 输距离远些。这样,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 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 《孤立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杜能的《孤立国》的中心内容是:农 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 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 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 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阐述了对农 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假设
图3—1 杜能的农业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在距城市最近的郊区,可以生产易腐烂的、
不适宜长途运输或者是重量大、单位重量 价值低的产品。

距市场远一些的企业就应种植单位重量价 值较大的产品,并相应降低生产资料和劳 动费用,结果,随着到消费地距离的增加, 土地经营逐渐粗放;相反,距城市最近的 郊区,经营集约度最高。
(五)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是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 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论。它所 考察的对象包括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城 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 以及人员与商品、财政、信息的空间流动 等许多方面。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空间结构理论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 位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3—2
正六边形城市空间分布模型图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市场区位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 合起来分析。他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的角 度,得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 的六边形区位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 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他更把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利润来判明 企业配置方向,并且把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 系起来。他还从市场区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区域 集聚和点集聚的问题,从理论上剖析了经济区形 成的内部机制。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空间结构理论

对空间结构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德国学 者E.V.博芬特尔。他力图将杜能、韦伯、廖 什等人的区位理论综合起来,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把空间结构理论看作各种区位 理论的综合。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2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工 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 节省运费,这类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 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 食品加工业等。
( 3 )凡原材料系数= 1 的工业,即运进的 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工厂可选择 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
(二)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 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 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 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 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 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工业区位论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理点能对工业生产起 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根据区位因 素的特性,可分为:
(1)自然—技术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气 候、劳动力技术水平等;
(2)社会—文化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居 民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利息率的地区差异 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本结论

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 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 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 地利用类型如下:( 1 )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 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 甜菜等;( 2 )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 量大、运费高;( 3 )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 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 4 )第四圈 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 5 )第五 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
土地经济学(第六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