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

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七、实例分析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页)1.学习过教育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学生行为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有助于日常教育经验的科学思考;(二)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三)可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对一、二、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第二章教育功能练习题三、简答题1、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答:(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4)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答:(1)教育的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教育的文化创造和更新功能3、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答:(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3)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答:(1)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四、论述题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看待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教案题材料分析题模板范文

教案题材料分析题模板范文

一、审题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核心内容。

2. 分析题目类型,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材料分析1. 阅读材料,了解材料背景和相关信息。

2. 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3. 将关键信息与题目要求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所在。

三、解题步骤1. 确定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思路。

2. 根据解题思路,逐步展开论述。

以下是一篇教案题材料分析题模板范文:题目: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材料:某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PPT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4. 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解答:一、审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材料分析1.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解题步骤1.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具体表现在: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具体表现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与材料题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辨析题简答题与材料题

辨析题(每题8分)151. 教育民主化就是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152. 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般来说,生产力发达地区或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加速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相反,不良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阻碍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进程。

153. 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和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教学目标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教育目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才会实现教育目的。

154. 教育目的不等于培养目标。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55.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的表现:(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万能模板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万能模板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是课程的参预者,学习的主动者。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

教学启示: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2)学生是独特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教学启示:①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意识到自身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做到了因材施教。

②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育应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启示:教师应该发扬教育民主,尊重和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知识点:①德育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

教学启示:多看优点,多赞叹;悦纳错误,多宽容;相信学生多期待;爱护学生,讲民主。

②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话就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

学习者、传道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知己父母、研究者角色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教师最直接最明显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辟者④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欣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匡助和引导;③在对待自己上强调反思;④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辟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应该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①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②只要涉及到上课,就要考虑老师备课方面的理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②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教育理论材料分析题

教育理论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苏步青教授为中国数学教育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

早在30年代,苏步青在日本荣获理学博士,与同学陈建功相约,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

当时系里只有4个教师,l0多个学生,图书资料奇缺,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

他名为副教授,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

但他毫不动摇,他与陈建功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

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一个假期找回20万字。

靠这种自觉的事业心和意志力,为社会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问题:从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来看,你从苏步青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示?(1)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2)教师应该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3)教师应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2.李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并张贴,对一个学生说:“这次你又是倒数第一,总是影响班级成绩,你真是没救了!”问题:请运用所学习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来评价李老师的行为。

【答案要点】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会对这一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失去信心,消极被动,同时,对班级管理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爱学生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健康;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3.孙老师为某高校研究生,毕业后到某幼儿园任教。

先是因为住房问题与领导发生口角,后又在职称评定时,因来过三分之二多数票而被否决。

(完整word版)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

(完整word版)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

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判断说理题+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判断说理题+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判断说理题+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附-教师招聘易混淆考点判断说理题-答题技巧一、判断说理题——题型感知【2016年试题再现】表扬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所以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通过对试题的感知,我们可以看出,判断说理题会先给一个论断,进而考生需要对题干的论断进行判断并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理由的阐述。

那么,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如何保障更高的得分呢?这就需要一定的答题和书写的技巧。

接下来我将就这道试题为考生们进行分析讲解。

二、判断说理题——答题技巧首先,判断对错。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却往往是考生们在备考做练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

大家一定要谨记这一点,判断说理题,第一步必须做出判断,否则在具体考试过程中会出现失分!上述试题中,“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样的论断过于绝对化,是错误的。

其次,说清论断中涉及的概念、指明错误(正确)之处。

判断说理题的关键是在于题干中“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说明理由”,也就是在判断对错之后需要说明理由,而其中概念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及过于绝对化是比较常出现的。

上述试题相信考生们在目前阶段的复习中,能够较为清晰地知道,主要是涉及到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正强化和惩罚这两个概念。

所以,考生们在答题时,就应该说清正强化(表扬)和惩罚(批评)这两个概念。

只说请概念显然是不够的,考生们仍需指出题干中的论断究竟错在了哪儿,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考生们如若追求更完美的答题框架,建议考生们可以在最后再做一个简单总结,即再次表明题干中的论断正确与否。

所以,判断说理题遵循的也是一个总-分-总的答题框架:先判断正误;其次说清题干中所涉及的概念并指出题干中论断出错之处,并简要说如何改进;最后,再次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首先,采用断句法分析案例材料,思考答题范围所谓断句法就是一个句号一个句号的看,思考这句话可能和书中那个知识点有关,备注在旁边。

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范本模板】

教育学原理之论述题及案例分析(全)【范本模板】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32.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论述某一因素的影响作用。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15分)33.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

此实验在初一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

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评述实验教育学。

2.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史,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有哪些启示?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辨证关系.2.论述美育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32.经济基础对教育具有哪些制约作用?请联系实际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大学毕业走上工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

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

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教育学论述题+辨析题材料

教育学论述题+辨析题材料

1、论述教育的起源?27页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

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43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

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最终定稿)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最终定稿)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最终定稿)第一篇: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面对思想“怪异“的孩子2004年的秋天,红星小学的王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九只。

” “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 “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

“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 “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

” “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基本知识来回答以下问题:1、若您是案例中的王老师您该怎样处理那个学生的回答,并说明您这样做的理由?(3分)2、您认为导致上述教学片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避免?(7分)3、试谈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分)答:1、不论他如何处理,关键要看其处理的方式和理由是否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2、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的影响等,只要是能分析出上述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避免对策即可。

(注:只要原因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只要措施是针对原因并且合理可酌情给1-4分)3、(1)教育者观念的改变。

教师要改变教师全能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改变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

(2)教师要编制创造性问题和提高在教学时发问的技术。

(3)教师要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教育理论试题 材料分析题

教育理论试题 材料分析题

教育理论试题材料分析题教育理论试题(材料分析题)三、材料分析题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

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

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

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桌五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板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板

《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模板【36 分】一、材料分析题:【三步走】①看问题,读材料。

(一看)②写论据,抄材料。

(二写)③总结。

(三总结)二、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三、材料分析题案例:【1】【19 下半年】例: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地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

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

谁也不爱理他。

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

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的渴望。

为了转变他在同学心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

这种积极的评价果然有效。

他的书写从“狂草” 变“潦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入电脑并加以润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

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

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渐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1)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 分)?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0 分)(1)答:材料中的“我”贯彻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答:①疏导原则,要求教师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

单选)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四、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五、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辨析题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3、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只考虑人的因素就可以。

2、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2、简述遗传物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题)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简答题)5、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辨析题)六、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③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④人口发展状况⑤国家的文化传统⑥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重要程度:低)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

(简答)二、课程编制(重要程度:高)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

(辨析题)2、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简答)重要3、教材编写的原则有哪些?①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提现科学性和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④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衔接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程度:高)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第三部分:中学教学(重要)一、教学概述(重要程度:低)1、教学就是智育。

(辨析)2、简述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重要程度:低)1、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教学规律可以遵循?3、简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双边性规律三、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重要程度:高)1、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模板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模板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模板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答题技巧教育观考点:五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合作。

模板一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

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模板二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

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学生观考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模板一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

材料中某老师遵从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

教育学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确定下来了,就是下面这三题中的两题,第三题没找到答案。

“现代德育”案例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1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

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

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

'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

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案要点(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说明: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

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

材料分析题2材料2: 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

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

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贵师大教育学导论材料分析题答案(五篇范例)

贵师大教育学导论材料分析题答案(五篇范例)

贵师大教育学导论材料分析题答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贵师大教育学导论材料分析题答案贵师大教育学导论材料分析题答案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内容、方式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的讨论中,常见的两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无论哪一种,都各有其优缺点。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想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努力做到:(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育的功能有哪些?社会发展一般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社会自身面临着众多的发展问题,社会的人口增长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从下述侧面来实现的。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问题,很快都会从自己狭窄的地段中出来,上升成为政治问题。

教育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资源,在影响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具体是:1.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

2.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3.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和方式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增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文档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文档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文档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一、教书类的材料题的答题模板此类题多是让你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答这类题,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答题模式。

总——表明观点:该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错误的,值得/不值得研究。

分——分条列举(3、4条左右):该老师的做法符合/违背了某个原则,材料中的例子是……。

总——启发升华:因此,该老师的做法合理/不合理,值得广大教师研究/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避免。

我们要树立XXX的理念,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书类的材料题答题模板评价原理的选用。

材料分析题给出的老师或学生的行为,采用评价的原理离不开以下几个原理,这几个原理涵盖了所有教学行为,只要结合上面的模板,用下面原理答题,就可以抓住知识点:1、新课改(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教学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评价观:教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注重多元评价,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

2、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

3、教学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教育机智(多用于老师临时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教育学案例设计题模板(2篇)

教育学案例设计题模板(2篇)

第1篇一、题目(一)简答题1.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 简述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4.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5.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论述题1. 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 论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3. 论述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4. 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5. 论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般。

在课堂上,他总是低头不语,很少与同学交流。

课后,小明喜欢独自一人玩耍,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2. 案例分析:(1)小明的性格特点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

(2)教师应如何帮助小明改善性格,提高学习成绩。

(3)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谈谈教师应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三、教学设计题1. 教学内容:《认识三角形》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课题。

(2)新课讲授1)认识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三角形稳定性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3)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三角形的特征和稳定性。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说理教育法案例分析题(3篇)

说理教育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自进入初中以来,纪律观念较为淡薄,经常违反学校纪律。

本周,小明因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发现,并被通报批评。

班主任了解到小明之前曾因类似问题被批评教育,但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明改正错误,班主任决定采用说理教育法进行教育。

二、案例分析1. 说理教育法的定义说理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提高道德水平的方法。

2. 案例中运用说理教育法的具体措施(1)了解小明违纪原因班主任首先与小明进行谈话,了解他上课玩手机的原因。

小明表示,他上课玩手机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班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从激发小明学习兴趣入手,帮助他改正违纪行为。

(2)摆事实、讲道理班主任向小明讲述了上课玩手机对学习、纪律以及个人形象的影响。

同时,班主任还向小明展示了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场景,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外,班主任还结合学校规章制度,向小明说明了违反纪律的后果。

(3)引导小明制定改进措施班主任与小明共同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①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②下课时间合理安排,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③加强自律,遵守学校纪律。

(4)关注小明改进情况班主任定期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在遵守纪律方面的进展。

同时,班主任还鼓励小明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

在班主任的关爱和帮助下,小明逐渐改正了违纪行为。

3. 案例中运用说理教育法的优点(1)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说理教育法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案例中,班主任通过与小明谈话,了解他的违纪原因,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2)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

在案例中,班主任向小明说明了上课玩手机的不良影响,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说理教育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

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2)但是,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3、判断说理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要点:这是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环境(包括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4、材料分析题: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

在孩子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

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他都不肯再学习。

我真不知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在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进行分析。

要点: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他的做法违反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

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同时教育的作用又受到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的制约。

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这位家长不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出发,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开发孩子智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错误教育方式造成孩子逐渐对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导致孩子个性的改变乃至畸形发展,这是很多家长的悲哀。

因此,我们必须杜绝这种“拔苗助长”“凌节施教”的错误做法。

(3)我认为这位家长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和规律,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休息和娱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指导孩子自主作出选择,为孩子特长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而不是盲目跟从,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

第四章教育目的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的。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才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反对应试教育,要取消考试。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而“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

二者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2)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就要取消考试。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考试,过于追求分数,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3、材料分析题:错误也美丽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

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

”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

”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

”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 ”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问题:你对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1999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核心。

(2)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教师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置疑、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

(结合心理学理论陈述)(3)该老师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仅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还粗暴地否定和喝退了学生的创新行为。

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句可以看出:“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 “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4)我认为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4、材料分析题:2004 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问题: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答: 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童年本是快乐的,但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不能自由地学习和游戏,而只能穷于应付作业和考试。

学校生活质量的低下,不仅使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且由于考试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

(3)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要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倡导素质教育。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地学习和成长,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使学校变成学习的乐园,使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判断说理题: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就是要取消学校,取而代之的是非学校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