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食品安全相关论文(5篇)

食品安全相关论文(5篇)

食品安全相关论文(5篇)食品检测看食品安全论文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企业往往忽视人民大众的利益,往往忽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有些企业更是把生产形同儿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例如劣质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和瘦肉精事件等等。

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消费者如履薄冰,胆颤心惊。

食品安全已经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改善现阶段消费者不放心消费的局面,必须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二、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重要性小样本抽验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检验方法。

它可以通过抽样得出来的百分比来判断整个区域或者说整批产品的质量好坏,这对了解某一种食品质量是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1.食品安全关的把握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监管。

政府部门可以获取食品安全状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进行科学的及时的决策提供依据。

全面把握市场上消费的食品的总体状况,使政府工作更有成效。

2.市场质量关的把握市场质量关的把握需要在科学的统计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抽样检测,要能真实的反映出一批产品的安全是否达标。

要对劣质的产品予以封箱,贴上不合格标识,严肃打击,严格监管,狠罚重罚,使不法分子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净化市场环境。

对优质的食品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安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大环境。

3.社会和谐关的把握一个国家的食品是否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

尤其是本国的产品销往国外的时候,被他国查出食品安全有隐患,产品质量不达标,那就不是一个企业的简单问题,而是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食品行业对外出口的问题。

和谐国际声誉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不能因为某一两个蛀虫而破坏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良好口碑和印象。

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检测的根本立脚点和终极目的所在,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氛围的重要条件。

三、食品检验检测的措施和方法1.检验检测机制的完善食品检验检测是一个国家民生的问题。

食品质量特点与检验辨别方法[论文]

食品质量特点与检验辨别方法[论文]

食品质量特点与检验辨别方法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不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且关系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把握食品质量的特点,辨别检验方法,从而保证食品质量。

本文分析了食品质量的特点与检验现状,论述了检验方法标准与检验辨别方法,并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稳定,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近几年,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比如染色馒头、瘦肉精、毒奶粉以及近期的鼠肉冒充羊肉等事件,一次次提醒我们,加强食品质量检测,保证食品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放心食品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质量检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检验方法也越来越细化,而且不同的检验方法对检测结果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我们要根据食品特点来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如此才能够确保食品质量。

一、食品质量概述食品质量是指食品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性以满足人们要求的程度,它涵盖了食品的包装、品质、规格、重量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

食品质量特点则包括食品的基本性能、营养价值、保质期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方面内容。

二、食品质量检验现状检测工作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基础,是监管食品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已经将食品安全检测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将其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检验仪器有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以及pcr等等,这些仪器已经成为现代食品检测的重要手段,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加大力度,加强食品检测方法、技术的研究,从而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这些仪器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仪器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同样很高,这些仪器基本都安放专业的实验室之中,无法对现场收集的样品进行实时、快速的检测,而且对样品分析、检测的时间很长。

食品质量检测有着样品数量大、种类多、时效性强等特点,这些大型仪器暂时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成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食品的科技论文3000字篇一重视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

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1]。

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为此,笔者简要论述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

1食品质量食品质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观、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以及安全卫生等[2]。

食品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1食品的特性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区分的各种特征,如外观特性、内在特性、适用性、质量特性等。

外观特性包括大小、粗细、长短等形态,黑白、黄绿、青红等颜色;内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纯度等;适用性包括使用范围、食用方法、食用条件等;质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保健性能、保质期限、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

食品特性有些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等识别,有些只能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才能发现,如对人的生理影响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有些食品特性通过定性描述就很清楚,有些则需要定量说明。

为表示食品质量,食品包含的一些成分不仅要说明有无,而且还要说明多少。

1.2对食品的要求消费者和社会对食品的要求,包括明示的要求和隐含的期望,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明示的要求是指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的要求,如社会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及其食品本身的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法律、规章、条例等规定;国家、行业或者地方关于食品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市场对食品的要求,如市场准入条件、标识包装特点。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_食品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_食品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_食品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食品生物技术论文2100字(一):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服务产品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价值极高。

本文在阐述生物技术内涵的同时,就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期望能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应用水平,继而在促进食品科学发展的同时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应用食品安全是关系人们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事项。

近年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规范化生产。

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进行检测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

1生物技术的基本内涵生物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服务社会的产品技术,其以工程学技术为基础,在分析自然科学原理的同时,通过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产品生产,不仅实现了对动物、植物要素的综合管理,而且實现了微生物的有效协调,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现阶段,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当中,其中生物芯片技术、生物酶技术、PCR技术等是较为常见的技术应用形态。

从使用过程来看,这些技术虽然在作用、功能、原理及特点上有所差异,然其最终的服务目标具有相似性,即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保证食品科学技术规范,质量高效。

2基于生物技术的食品科学检测管理2.1检验食品安全性能随着现代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销售的食品的数量和类型逐渐丰富,在对这些食品进行管理时,应注重对食品质量、成分、微生物与农药残余的检验,以此保证食品的安全性[1]。

2.2食品质量成分检验质量及成分检验是食品安全检验的基本内容,当食品质量与成分和国家食品安全规范标准不一时,容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

譬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就是因为在养殖猪时添加了瘦肉精,这使得食品中有毒成分较高,给人们的身体带来较大损耗。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灵活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对食品的成分进行快速精准的检测,同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可有效评估并判断食品的质量。

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毕业论文范文一: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得到了提升,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加强对食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就比较重要。

主要就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食品安全的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质量控制引言食品安全是社会民生的基础保障,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相对严重,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加强对食品检验以及对其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充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故此对食品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食品检验及抽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1.1食品检验内涵食品的质量检验主要是按照某一食品执行的产品标准实施的符合性检验,然后出具公正性的检验报告,在检验结果方面对食品判定是合格或者不合格。

对食品进行质量检验技术性比较强,同时也是对实验室能力水平的一种反映,而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就对食品企业的生存有着严重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对食品的安全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1]。

对每个检验的环节都要充分重视,保障检验结果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

1.2食品检验抽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食品的检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实施的,首先是对食品的抽样检查,这也是检验工作的头道工序,抽样过程中要能够有代表性。

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结合不同产品在抽样前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并能够明确抽样的依据以及方法和地点等,抽样人员最少2名,要持证上岗,并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位确认后再进行签字和盖章,还要对样品进行确认[2]。

加强对抽样人员业务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抽样过程要坚持原则,也就是随机抽样的原则,通过对同批产品中上中下几个位置进行取样。

食品科技论文综述

食品科技论文综述

食品科技论文综述在当代科技革命不断推动人类经济与精神面貌日益改善的进程中,人类-科技-自然协调发展模式将成为新时代亟待展现的主题,科学技术与人类及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将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关注的热点。

毋庸置疑,当代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相悖的伪应用技术不断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

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及副产物精深加工技术、天然食品添加剂加工技术、功能活性因子活力保护与保持技术等方面,可以深刻体现出科技革命和科技新思潮演变对食品科学技术良性循环发展的支撑作用[2]。

食品科学是在农学、园艺学及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复杂、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积淀与创新造就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平台,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时刻展现着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推演成果。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推动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一)百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历史思考我国食品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1902中央大学创办农产与制造学科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萌芽期(1902—1952)、发展初期(1952—1978)、发展期(1978—90年代中期)及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四个阶段,可以说我国食品学科的发展受到过战争因素的洗礼,经历过“文革的停滞不前,而今在当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下,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食品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

目前我国的食品学科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已发展成科技含量较高,学科方向系统性强的朝阳学科,如果没有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推动力,就不会有今天食品科学技术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食品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科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与养殖、规模化加工,并通过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兽药、激素及初级食品添加剂等以促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增值,在提高食品数量安全,满足国民温饱的同时,严重忽视了食品质量安全对消费者造成的潜在危害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

最新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篇

最新食品安全问题论文3篇

食品安全影响与保障措施分析摘要: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虽然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已在政府的领导下针对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提升。

但由于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涉及到管理、生产工艺等诸多方面,因此,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同时注重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生产与管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管理因素;污染因素;工艺因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饮食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频发生,分析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落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迫在眉睫。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完善的饮食安全保障,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几大主要因素,并就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措施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1食品安全概述所谓食品安全,主要是指无毒无害、符合应有营养要求并且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2]。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食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属性: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其次,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再次,符合人类长期形成的食品概念,即具有良好的感官属性。

2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2.1管理因素2.1.1法制体系综合实际来看,我国政府能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10月1日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了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然而,在微观监管层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在网购食品的监督管理方面,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制体系,存在较大明显的弊端与滞后性,往往都是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后才会采取补救措施[3],并未提前做到防范于未然,既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同时亦在无形中对我国的食品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

食品类的科技论文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食品对我们有多重要。

店铺整理的食品类的科技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食品类的科技论文篇一科技对食品安全的副作用及其化解〔摘要〕科技发展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科技自身的局限性,科技后果的不确定性,科技成果的滥用。

科技发展使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无法感知”、“不可计算性”和全球性。

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需要通过法律遏制危害食品安全技术的开发和滥用,通过检测手段防范科技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减少有副作用科技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科技,食品安全,新特征,思路〔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75-03我国近年来连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从可致癌的孔雀石绿水产品、苏丹红“红心蛋”、硝基呋喃多宝鱼到三聚氰胺奶粉、毒豇豆、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皮革胶囊等,严重损害了政府权威、危害了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显露出科技的身影。

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根基的,大量的食品科技甚至其他领域的科技被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领域,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多风险。

一、科技何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科技会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呢?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科学与技术是允诺和威胁的化合物,它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如食物、取暖和运输——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共同的、全球生存的这个基础构成威胁。

” 〔1 〕(P412)因此,他强调科技要为由它们自身所创造的风险负责。

具体原因包括:(一)科技自身的局限性造成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其一,整个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却把客观世界分成一个个部分、一个个方面去研究,造成对自然规律的不全面甚至错误认识。

《食品感官评价》论文

《食品感官评价》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班级:2009级食科3班姓名: x x 学号:**********xx 课程论文题目:食品感官评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课程名称:食品感官评价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食品感官评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学生:凌慧(食品科技学院 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3班学号2009405113xx)摘要:本文对感官评价的定义进行阐述,并指明感官评价在新产品中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前进,举例说明了当前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感官评价的应用。

最后结合社会现状,指明了未来感官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感官评价新产品重要性应用一、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食品感官评价是指运用感官的感觉(气、味、触、温度、疼痛等)对食品进行评价和判断,并且通过科学、准确的分析方法的应用,使获得的结果具有再现性和统计学特性。

在国家有关标准中,将感官评价(或感官分析)定义为“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

二、食品感官评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任何一种新产品都不可能在市场上保持长盛不衰的销售势头。

与生物一样,产品也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

一种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可能其稳定期很长,但最终还是要进入衰退期。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观、消费心理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还有激烈的市场竞争[1]。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品,因此如何根据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研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尤为重要。

只有持续产品的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异常迅速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不断走向成功。

新产品可以使概念上的全新,也可以是在市场上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口味的创新,或者是生产配方的改变,甚至也可以仅仅是包装上的创新。

新产品的开发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据统计,新产品上市的平均成功几率在5%以下。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摘要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如2009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的海南豇豆含毒事件等。

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有必要的。

本论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介绍,并初步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等;接着提出了食品式样新的预处理方法,即微波消解技术;最后,介绍了新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如近红外光谱、免疫分析、原子荧光等检测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将进入智能化的阶段。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原子荧光,免疫分析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THE APPLICANTION OF FOOD ANALYSIS NEWTECHNICAL IN OUR COUNTRY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ll kinds of food are increasingly rich, great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but for the food in food safety problems, such as 2009 melamine powder, 2010 HaiNan contain poisonous events, cowpea due to food safet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image, so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s necessary.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food safety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measures, etc. Secondly, put forward a new style of food, namely microwave digestion technology.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de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ood, such as analysi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um, immunoassay, atom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echnology, etc.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will enter the intelligent stage.KEY WORDS:Food security, examination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immunity analysis目录前言 (1)第1章食品安全的概论 (2)1.1 食品安全的认知 (2)1.2 食品安全的意义 (3)1.2.1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3)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意义 (3)第2章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5)2.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成的原因 (5)2.1.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5)2.1.2 从生产者角度分析 (5)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 (5)2.2.1 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5)2.2.2 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6)2.2.3提高分析测试技术 (7)第3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8)3.1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8)3.2 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检测技术 (9)3.2.1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9)3.2.2 生物酶法和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1)3.2.3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 (12)3.3 食品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14)第4章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6)结论 (17)谢辞 (18)参考文献 (19)外文资料翻译 (21)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而引起了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范文食品科学论文参考范文篇一:《浅谈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的发展》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也越发的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而国际卫生组织(WHO)也将食品安全纳入到必须先要解决的11个问题之中。

督促各国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健康机制中必可不少的一项,并加快出台、完善各项政策,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建立和强化各国的食品安全,包括针对减少食源性疾病之系统的和可持续的预防措施的开发和应用。

食品科技因此开始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就以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为主要路线,针对其发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阐述。

食品安全;食品科学;发展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研究在食品科学里是重要的研究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有人口增长问题、食品贸易的国际化问题、食品生产工业化问题、及国际旅游方面和食品消费形式的变化等问题[1]。

而人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食品中是否含有有毒化学物质。

另外,在食品安全中的新技术也是关注的重点,包括食品辐射和源于新生物技术的食品。

而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考虑诸多因素(生物技术,营养和行为科学,化学和物理分析,信息技术,工程科学和加工技术的通力协作)。

学术界如何界定食品科学对于食品科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解决的安全问题上,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将食品科学看做是一种完整的系统,它介于农业科学、营养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2]。

目前,全世界的生物转基因技术都在以植物对害虫的抵抗力,对干旱、盐碱地等恶劣条件适应力,提高植物内所含营养物质的含量等为主攻目标。

基因工程技术已在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内应用广泛,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了不少食品短缺的问题,而转基因工程不仅提高了植物的抗虫能力与植物在干旱盐碱地等恶劣条件下的收成,还提高了植物自身所含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

现世界内很多学家在研究具有药物功效的植物,专门喂养动物的植物,这些都需要更加纯熟的生物技术[3]。

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在给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益处的同时,其对人类的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现。

阐述多聚酶链式反应在现代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论文

阐述多聚酶链式反应在现代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论文

阐述多聚酶链式反应在现代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涉及到人类的健康,还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

政府已经把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也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文对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 技术在食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了分析,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pcr;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检测0引言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与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

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类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也逐渐增多。

然而,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即非选择性与选择性增菌、生长法及血清学鉴定虽然比较准确,但费力、耗时,一般需4~7 d才能完成。

此外,低水平的病原菌污染,食品加工后导致菌体的“致伤”及食品其它成分的干扰等因素,使得传统的检测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急需一些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以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食品工作者得以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方法来检测病原菌,以期增加敏感性与显著地减少检测时间。

其中, pcr技术是比较有效,也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之一。

1 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pcr技术是由kleppe等人在1971年首先提出的,即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在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从1985年成为基因工程中重要技术的同时,也为微生物的鉴定分析提供了新的快捷方法。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都将致力于pcr技术应用于啤酒等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

1.1 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原理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基本原理是在被检测微生物核酸序列,在pcr体系下经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三步循环将单个核酸分子序列以二的指数进行大量复制扩增的过程。

食品检验方法范文

食品检验方法范文

食品检验方法范文一、物理性能测定物理性能测定是通过对食品样品的外观、形状、颜色、气味、质地、温度等特征的观察和测定,来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质量是否达标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性能测定包括外观判断、脆性测定、硬度测定、黏度测定、温度测定等。

例如,通过外观判断可以了解食品是否存在变质、污染等情况;通过脆性测定可以判断食品的口感是否符合要求。

二、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通过对食品样品中化学成分的测定和分析,来评价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物含量、有害物质残留等特性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物质成分分析、添加物检测、重金属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防腐剂检测等。

例如,通过物质成分分析可以知道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含量;通过防腐剂检测可以判断食品中是否添加了不合格的防腐剂。

三、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对食品样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析,来评价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卫生状况等特性的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包括总菌落数测定、致病菌检测、霉菌检测、大肠菌群检测等。

例如,通过总菌落数测定可以了解食品是否存有过多的细菌,从而判断食品的卫生状况;通过大肠菌群检测可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了粪便污染。

在具体的食品检验中,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型和检验目的,还可以采用其他特殊的检验方法。

例如,对于肉类食品,可以采用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含量测定、胆固醇含量测定等方法;对于果蔬类食品,可以采用维生素含量测定、残留农药含量测定等方法。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方法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性能测定、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方法,可以全面评价食品的质量。

在进行食品检验时,应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检验方法,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与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

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论文范文为了更好的提高微生物食品的安全性,对微生物的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微生物论文篇一:《简述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开放管理【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

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食品质量控制学论文

食品质量控制学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分析前言:在本学期我有幸学习了《食品质量控制学》这门课。

我觉得作为一名食品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的学习对我来说十分重要。

因为食品质量是食品的前提和基础。

在课上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为我们教授,同时还有上机课,用时下食品质量控制的软件,让我们更真切的了解到现代食品质量控制的操作方式。

我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

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瘦肉精、苏丹红已经成为历史,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又登上了舞台,最近的塑化剂事件更是让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食品是人的生存基础,它事关人的生命健康,对食品是否安全进行评估是完全必要,但是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检测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话题。

在查阅了各种资料后,我来简单分析一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正文:一、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的概念和内涵在分析制度前,首先要了解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食品安全是指“在特定产品的食品链中系统地预防、控制和防范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特定危害”。

而一般认为风险评估是指根据科学对特定危险产生的可能性、后果及不确定性进行评价的过程。

通俗的来说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估测食品的好坏和优劣,食品安全与否。

可见风险的评估是对食品链每一环节和阶段进行评估,即对食品的全面评估。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立法背景最早在环境规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险估制度,同样具有高度风险不确定性的食品安全领域内也逐渐受到各国重视。

如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1958年)采用风险评估来设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物的标准;日本《食品安基本法》(2003年)规定,在内阁中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从事风险评估,并采取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制度安排。

我国1995年出台的《食品卫生法》并未规定风险评估制度。

为从制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04年国务院开始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修订,并在2007年10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食品安全法(草案)》,当中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电位滴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电位滴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电位滴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有必要引入一系列新的检测技术。

电位滴定法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保障食品质量。

关键词:电位滴定法;食品安全;检测;应用1电位滴定法原理及测定装置操作电位滴定法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是检测电位的改变。

它主要根据电位电极之间的关系和待测离子的活度,并遵守能斯特方程。

滴定时,在水溶液中插入指示电极,可使滴定剂与被测正离子产生电位差响应,从而实现合理的检测。

此外,在逐步加入滴定剂的过程中,滴定剂与被测溶液的正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浓度值发生变化,电极电位也发生变化。

当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的正离子活性迅速变化,电位差也随之变化。

可通过根据达到顶点的标准滴定水溶液的量来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

与其他方法相比,电位滴定法不需要精确检测电极电位值。

因此,温度和其他外部影响不值得一提,其精度远远高于直接电位法。

同样,与显色试剂滴定相比,电位滴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可以滴定混浊和有色板样品的液体,设备相对简单,有利于操作控制试验。

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自动连续滴定,大大提高了滴定效率,为特定食品的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

电位滴定设备包括滴定管、搅拌器、指示电极等。

通常,根据要测量的化学物质的量使用相应的滴定管,通常包括少量和可变定义滴定管。

如果使用手动生产的形式,应根据滴定剂量记录感应电动势系数的大小,并使用数学原理计算滴定终点站。

这种方法效率相对较低,对日常工作不利。

因此,自动电位滴定法一目了然。

滴定过程可以通过将滴定仪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来控制,。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建立模型,可以完成数据的在线收集、分析和观察,有利于检测和控制异常值,使最终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在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它可以跟踪源头并准确定位,提高实验室的实际操作质量。

目前,许多实验室配备了具有优异特性的自动电位滴定仪,但没有标准化的检测策略和技术,也没有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因此具体应用不可避免的受到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五种著名全脂牛奶感官评价分析及其电子鼻、电子舌、色差仪甄别初探朱作容 2012140167 12食品摘要:本文选取五种不同品牌的牛奶(光明、蒙牛、伊利、德运和风车牧场),通过感官评价分析,了解国内外奶制品的差异,及当代年轻人对奶制品的饮用嗜好,并探索电子鼻和电子舌用于甄别不同品牌牛奶的可行性。

感官描述性实验结果发现五种品牌牛奶均呈均一、稳定的形态,奶香味明显。

其中,光明和蒙牛牛奶具有较明显脂质感和较低透明度,进口牛奶的奶甜味和奶香味略强于国产牛奶。

感官嗜好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决定牛奶受欢迎程度的主要因素为牛奶的奶香味、甜味、后味和口感,即牛奶的口味,其次为牛奶的质构特性。

最后,发现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均能较好区分五种不同品牌牛奶,牛奶制品的奶香味对电子鼻的区分结果起主导作用,而牛奶制品的奶甜味对电子舌的区分结果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牛奶;感官评价;电子鼻;电子舌;色差仪;引言: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

牛奶中含有的丰富活性钙,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而且牛奶中的乳糖可促进人体肠壁对钙的吸收,从而调节体内钙的代谢,增进骨骼的钙化。

因此,牛奶已成为人类日常饮食中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感官评价能较客观地了解人类对于相关食品的味觉,嗅觉和视觉感受,可直接为食品工业企业及时解决生产问题。

但其尚存在重现性较差,个体差异大等缺点,而模拟仿生检测设备电子鼻、电子舌和色差仪恰好能弥补感官检测的缺陷。

电子鼻、电子舌及色差仪主要利用传感器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以更直观的方式分析复杂体系的整体“信息轮廓”。

随着电子鼻、电子舌及色差仪检测分析技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他们在食品行业和制药行业中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中,其涉猎领域包含区分识别分析新鲜度判别熟度测定等。

浙大学使用便携式电子鼻测定区分纯牛奶中掺入奶粉奶或蒸馏水的混合奶,发现电子鼻可准确区分纯牛奶和奶粉奶,且掺有不同比例奶粉奶或水的样品在结果分析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等利用电子舌,很好地区分了新鲜牛乳和变质牛乳。

利用电子舌,区分不同原料乳,发现运用线性判别分析和簇类的独立软模式进行数据分析可实现对乳房炎牛乳正常牛乳的区分,正确率达95%。

本实验挑选65 受过系统性感官评价课程培训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担任品评员,对五种牛奶的不同感官特性进行评判打分,结合描述性评价和嗜好性评价结果,以分析五种牛奶的感官区别、了解国内外不同品牌牛奶的差异,及当代年轻人对乳制品的饮用嗜好,为我国奶制品企业未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鉴于电子鼻和电子舌优秀的鉴别能力,故本实验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和色差仪检测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方法,了解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市售五种著名国内外同类牛奶进行区分的可能性,以期为未来基于电子鼻、电子舌及色差仪的奶制品追根溯源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光明(Guangming)全脂灭菌纯牛奶(1L 装利乐包,光明(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蒙牛(Mengniu)全脂灭菌纯牛奶(1L 装利乐包,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伊利(Yili)全脂灭菌纯牛奶(250mL 利乐包,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德运(Devondale)全脂灭菌纯牛奶(1L装利乐包,Murray Goulburn Co-operative Co.Ltd,澳大利亚),风车牧场(V ollemelk)全脂灭菌纯牛奶(1L装利乐包,Holland Vecozuivel Co-operative Co.Ltd,荷兰)。

品评杯,载物盘,25mL 量筒。

1.2 仪器和设备实验用iNOSE 电子鼻(上海昂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包含S1(氦气、胺类)、S2(硫化氢、硫化物)、S3(氢气)、S4(酒精、有机溶剂)、S5(食物烹调过程中挥发气体)、S6(甲烷、沼气、碳氢化合物)、S7(可燃性气体)、S8(环境污染气体)、S9(氢氧化合物、汽油、煤油)和S10(烷烃、可燃性气体)10 个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阵列。

利用SmartNose 智能识别软件系统,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最佳电子鼻传感器组合。

实验用iTONGUE 电子舌(上海昂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包含标准的三电极系统,其一为由铂电极(Pd)、金电极(Au)、钯电极(Pd)、钨电极(Wu)、钛电极(Ti)和银电极(Ag)共计 6 种不同的贵金属组成的工作电极,其二是以Ag/AgCl 电极为参比电极,其三是以铂电极为辅助电极,外盐桥使用饱和氯化钾。

测定过程中,采用1Hz,10Hz 和100Hz 3 个脉冲频率段。

采用峰值拐点法提取获得特征值。

此次实验中最佳传感器及最适脉冲频率段组合用SmartTongue智能识别软件系统分析获得。

实验用色差仪是一种能分辨不同颜色的高精密电子仪器,本实验用其检测咖啡在研磨过程中受光敏影响变化情况。

Lab色空间是基于一种颜色不能同时为绿和红,也不能同时为蓝和黄这个理论建立。

用L*、a*、b*的数值来表示任何一种颜色。

其中,L*表示明度值,取值0~100,0表示纯白色,100表示纯黑色,数值越大颜色越深;a*、b*有正负之分,+a*表示红度,-a*表示绿度,+b*表示黄度,-b*表示蓝度。

同时,可以测出色度(Chroma,C*)和色调角(Hue ang]e,h°),具体计算见公式(1)、(2)。

C=(a*×2+b*×2)×0.5 (1)h°=arctg(b*/a*) (2)也可用公式(3)[8-9]计算。

h°=(180/p)×arctg(b*/a*) (3)1.3 方法1.3.1 感官评价选取65 名(其中男生25 人,女生40 人),接受过系统性感官评价课程培训的大学生担任品评员,将其分成四组,分别对五种牛奶,进行描述性检验和嗜好性评价,每种样品的各个参数重复品评两次,结果取平均值。

感官嗜好性评价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为四组评分结果的平均值。

1.3.2 电子鼻检测取五种品牌牛奶10mL 至电子鼻专用样品瓶中,各样品平行测定3 次,用于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

电子鼻的检测参数为:采用动态顶空法采集气体。

样品气体的流量为0.8L/min。

检测时间为20s。

等待进样时间为10s。

平行样品间的清洗时间为60s,不同样品间的清洗时间为300s,以消除样品间的干扰、减小误差,提高仪器灵敏度。

分析选用的最佳传感器组合为S1、S4 和S5。

1.3.3 电子舌检测取五种品牌牛奶20mL 至电子舌专用样品烧杯中,各样品平行测定3 次,用于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

电子舌的检测参数为:最大电位为+1.00V,最小电位为-1.00V ,点位步进:0.2V ,电极灵敏度为0.0001。

分析选用的最佳传感器组合为 100Hz 的S6。

1.3.4色差仪检测用色差仪对处理后样品进行测色,每个样品重复3次,取平均值,得到Lab 数据[10],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品1至样品3的L*值逐渐减少,表示牛奶在短时间(小于9 min )变化,颜色会逐渐变浅。

样品4至样品7的L*值逐渐增加,表示牛奶经过9 min 时间放置,颜色会加深。

可能是表面增加,牛奶在各成分在光的照射下发生光敏反应,使颜色变化。

由于L*是通过a*值、b*值、C*值和h °值共同来表达,因此L*值变化1.4 数据分析方法1.4.1 感官评价的数据分析方法绘制雷达图, 分析比较五种牛奶的描述性感官特性和特征感官特性的嗜好性差异。

在描述性感官评价方面,选取所有 20 项评价特性进行综合评价,详细的评价特性及指标见表 1。

在特征感官特性的嗜好性评价方面,选取粘度、口感、甜味、奶香味、后味,作为嗜好性评价特性。

打分方式均按照七点评分法进行打分,详细的评分方法见表 2。

利用 SPSS 19.0 专业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对特征感官特性的嗜好性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了解对奶制品嗜好性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因子分析方法采用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

主成分(因子)的数目为2。

从 KMO (Kaiser-Meyer-Olkin )度量和Bartlett 球型度检验的结果来看,KM 。

表 1 描述性检验评分标准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1 颜色 观察样品颜色,是否呈现白色2 组织状态 样品是否为均匀一致的液体,有无凝块,有无沉淀,有无正常视力可见异物3 透明度 将杯子倾斜 30°,观察倾斜部分的透明度样品编号L* a* b* C* h ° 142.20 4.45 5.53 7.10 51.17 241.80 4.90 5.44 7.40 48.55 341.46 4.78 5.10 6.99 46.89 441.70 4.90 5.57 7.42 48.65 541.71 5.20 5.37 7.47 45.92 641.76 5.71 6.01 8.29 46.44 7 42.335.476.01 8.1 47.664 颗粒感口中是否感受到干干的,略带粉状的颗粒感5 脂质感品尝产品时,在舌头和上牙面之间的油腻感的强度6 滑爽感吞咽时,有无异物感,吞咽过程是否很舒畅7 粘度产品在舌头上流动,是否具有厚重感8 异味有无异味,如动物身上的臭味,霉味等9 奶香味感受奶制品原本具有的奶香味的强度10 奶甜味感受牛奶本身甘甜味的强度11 谷物味是否有玉米、小麦等谷物的味道12 烧煮味是否有过分烧煮后残留的味道,如糊味等13 纸包装盒味是否有纸包装盒的味道14 金属味是否有金属等的味道15 酸味品尝时,感受牛奶所具有的酸味强度16 涩味品尝时,嘴、舌等感受到的一种褶皱感的强度17 后味(奶香味)品尝完后,残留奶香味的强度大小18 后味(脂质感)品尝完后,在舌头和上牙面之间的油腻感的强度19 后味(奶甜味)品尝完后,口中残留奶甜味的强度大小20 后味(酸味)品尝完后,口中酸味残留的大小为均匀一致的液体,有无凝块,有无沉淀,有无正常视力可见异物3 透明度将杯子倾斜30°,观察倾斜部分的透明度4 颗粒感口中是否感受到干干的,略带粉状的颗粒感5 脂质感品尝产品时,在舌头和上牙面之间的油腻感的强度6 滑爽感吞咽时,有无异物感,吞咽过程是否很舒畅7 粘度产品在舌头上流动,是否具有厚重感8 异味有无异味,如动物身上的臭味,霉味等9 奶香味感受奶制品原本具有的奶香味的强度10 奶甜味感受牛奶本身甘甜味的强度11 谷物味是否有玉米、小麦等谷物的味道12 烧煮味是否有过分烧煮后残留的味道,如糊味等13 纸包装盒味是否有纸包装盒的味道14 金属味是否有金属等的味道15 酸味品尝时,感受牛奶所具有的酸味强度16 涩味品尝时,嘴、舌等感受到的一种褶皱感的强度17 后味(奶香味)品尝完后,残留奶香味的强度大小18 后味(脂质感)品尝完后,在舌头和上牙面之间的油腻感的强度19 后味(奶甜味)品尝完后,口中残留奶甜味的强度大小20 后味(酸味)品尝完后,口中酸味残留的大小利用SPSS 19.0 专业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对特征感官特性的嗜好性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了解对奶制品嗜好性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因子分析方法采用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