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140-04 收稿日期 2022-04-09摘 要 “石头房”是临沂地区乃至鲁中山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类型之一,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在保护传统风貌、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上,将传统“石头房”民居存在的现状问题归结为空间功能落后、居住舒适度低和无法满足发展需要3个方面。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功能重构、适宜技术植入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项更新改造策略。
以期在有效保护的同时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头房 更新改造 临沂地区 传统村落Abstract Stone-hous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types in Linyi area and even the mountain area of middle Shando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aking Zhuquan village in Yi'nan Coun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are attributed to three aspects: backward spatial function, low living comfort and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en we put forward thre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strategies: spati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mplanta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protecting, and to realize the activation,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Keywords Stone-hous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Linyi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in Linyi Area: A Case Study of Zhuquan Village, Yi'nan County宋 晋 | Song Jin 周 觅 | Zhou Mi传统民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类别,深受地理与气候、风水与信仰、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发展与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类型和历史记忆载体”[1]。
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成功案例
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成功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城区改造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老城区的狭窄道路、老旧房屋、陈旧设施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何通过改造老城区,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已成为城市规划者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还可以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成功的案例,希望可以为其他城市管理者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一处成功的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项目。
宽窄巷子的改造开始于2008年,历时两年完成,整个项目以保护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条集旅游、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在宽窄巷子的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如四合院、青砖瓦房等,同时引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如网红店、特色餐饮等,使宽窄巷子成为一处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地方。
通过改造,宽窄巷子不仅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景点,还成为了成都市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上海田子坊田子坊是上海著名的文化街区,也是一处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
田子坊的改造始于1998年,历经多年的努力,如今已成为上海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在田子坊的改造中,保留了大量老建筑,如石库门、弄堂等,同时引入了一些时尚的文化元素,如文创店、艺术工作室等。
田子坊成为了一个集艺术、创意、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田子坊的成功改造不仅保留了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还为城市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三、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区是北京的一个著名文化地标,也是一处成功的老城区改造与文化结合项目。
798艺术区的改造始于2002年,通过对老厂房的改造和利用,打造了一个集艺术、创意、设计于一体的艺术社区。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建活化利用是指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活化利用古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古建筑本身的价值,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建于元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丽江古城通过改造和活化利用,成功将古城保护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二、北京胡同文化主题街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内独有的传统街巷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北京政府在一些胡同区域建立了胡同文化主题街,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成为胡同文化传承的新平台。
这些胡同文化主题街通过模拟传统胡同风貌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三、上海老洋房改造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也有很多老洋房等古建筑。
这些老洋房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为了保护上海老洋房的历史价值,一些老洋房被改造成为精品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活化利用老洋房,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四、西安城墙文创产业园西安城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长约14公里,现仍保留完整。
西安市政府通过城墙文创产业园项目,将城墙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国际文化旅游综合区。
这一项目成功地活化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苏州园林改造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独特的设计和美学价值。
延续地域性风貌的鲁中山区石砌民居立面更新策略——以济南市柳桥峪村为例
入“改新貌,换新颜”的新农村建设中。
但是,一些具有传统地域性特色的民居外立面,在村民的自发性改造和修缮,以及村庄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进而破坏了整个传统村落的地域性风貌。
原有传统民居的功能与空间划分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建设中民宿的功能需求,需要进行合理的加建与改造。
鲁中山区石砌民居作为山东地区重要的民居类型之一,其民居单体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1]。
本文以鲁中山区柳桥峪村这一传统村落的民居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提取柳桥峪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立面特色元素,将其应用于在现有传统地域性民居修缮和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的把控,以提升民居建筑立面品质,适应整体村落地域性特色,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地域文化和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柳桥峪村概述1.1所处区位与地理位置柳桥峪村地处济南市主城区东南部,与沿线地市往来便利,距离济南市、泰安市、淄博市等中心城区出行距离均在60 km 左右,205国道、京沪高速、玉龙路纵贯南北,青兰高速、龙行街横穿东西。
从乡村旅游开发角度来看,柳桥峪村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柳桥峪村东部为培头崮,西部为高子顶山,南部与孙家庄相邻,北部为花雨山,柳桥峪村四面群山环绕,是典型的纯山区。
1.2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鲁中山区是山东省中部地势最高之地[2],柳桥峪村位于鲁中山区南部,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摘要 鲁中山区石材资源丰富,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为避免柳桥峪村地域性风貌在村民自发性改造,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毁于过度、不适宜的开发建设,本文基于对柳桥峪村的实地调研,挖掘当地传统民居立面特色,将其应用于在现有传统地域性民居修缮和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的把控,以提升民居立面品质,适应整体村落地域性特色,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和优秀乡土文化。
关键词 鲁中山区;石砌民居;立面;地域性中图分类号 TU201.1 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2.13.07Abstract The mountain area of central Shandong is rich in stoneresources,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re have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avoid excessive and inappropriat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Liuqiaoyu village in the process of villagers’ spontaneous transform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iuqiaoyu village,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facade features of local traditional dwellings. It is applied to the control of building facades in the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regional dwelling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facades, to adapt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village, and to inherit and to develop regional culture and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while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 mountain area central Shandong; stone dwellings; facades; regionality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农村三间老瓦房改造案例
农村三间老瓦房改造案例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据了中国土地面积的七成以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非常落后,老旧破败的瓦房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许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推动农村老瓦房改造工作。
二、项目介绍本案例是一起由某地方政府资助的农村三间老瓦房改造项目。
该项目位于某县城周边一个较为贫困的山区,由于当地交通不便、水电气供应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该县政府投入约200万元人民币对该项目进行改造。
三、设计理念在设计上,本项目以“简约、实用、环保”为主要理念。
设计师以尽可能保留原有结构和材料为前提,在保证安全和舒适性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并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改造内容1. 结构加固由于原有瓦房年代久远,结构不稳定,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结构加固。
设计师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结构和材料的破坏。
2. 屋顶改造由于原有屋顶使用时间较长,存在漏水等问题,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屋顶改造。
设计师采用防水隔热材料,并在屋面设置排水系统,有效解决了漏水问题。
3. 墙体隔热由于农村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墙体隔热。
设计师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在墙内设置保温层,并进行外墙涂料处理,有效提高了室内舒适度和节能效果。
4. 门窗更换由于原有门窗老旧、密封性差等问题,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门窗更换。
设计师采用节能门窗,提高了密封性和隔音效果,同时也美化了室内外环境。
5. 室内装修由于原有室内环境较为简陋,不利于居民生活,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进行了室内装修。
设计师采用简约实用的风格,根据居民需求进行布局和装修,使室内空间更加舒适、实用。
五、改造效果通过以上改造措施的实施,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造后的瓦房结构更加稳定、安全;屋顶不再漏水;墙体隔热效果显著;节能门窗提高了密封性和隔音效果;室内装修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实用。
岭南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实践——以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设计项目为例
岭南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实践——以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设计项目为例发表时间:2017-08-17T15:20:02.1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作者:刘毅[导读] 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梳式布局是其最典型的布局形式。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梳式布局是其最典型的布局形式。
本文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接霞庄项目,分析了岭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延续原有村落梳式布局的肌理特点,充分尊重和延续地方文化脉络。
关键词:岭南建筑;肌理;梳式布局;三间两廊1、岭南传统建筑文化概述所谓岭南,它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主要是五岭以南的地区,大致范围为广西桂林以东、广东、海南以及福建南部[1]。
岭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中西方间的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自汉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岭南人思想开放,逐步形成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求变的心理。
这些思想上的改变,也影响了当地建筑风格,当地建筑表现形式灵活,在尊重民俗、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依水而建,形式多样,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总体上来说,岭南建筑主要有三种建筑风格,分别为珠三角、粤西地区的广府建筑;二是以客家排屋、客家围屋、福建土楼为表现形式客家建筑;三是潮汕地区的潮汕建筑。
我们通常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其大部分村落布局形式主要有梳式布局、密集式布局、围拢式组团布局和自由三点式或牌楼式布局等等。
梳式布局是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主要包括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区的建筑。
“梳式”(亦称“耙齿式”)布局为主,南北排列成行,分别留出“火巷”,成为聚落内的通道。
[2]梳式布局朝向、采光、通风良好,非常适合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我国珠三角地区所独有的布局形式。
图2接霞庄酒店区鸟瞰效果图2、接霞庄项目的设计分析笔者所参与设计的珠海接霞庄改、扩建酒店项目,是对岭南建筑风格探索的一次尝试。
3个案例教你将旧民房改造成精品民宿!
3个案例教你将旧民房改造成精品民宿!展开全文一、阆中花间堂·阆苑阆中花间堂·阆苑。
四川阆中古城。
与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山西平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花间堂·阆苑所在的院落曾是当地酿醋世家田家的大院,始建于清朝,其建筑风貌是非常原汁原味的川北民居,比如基于榫卯技术的穿斗结构,比如小青瓦双坡悬山式屋顶。
当年四川军阀杨森曾与田家大小姐在此成婚并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留下了诸多旧梦遗事。
初次来到花间堂,这里早已没了当年的繁华模样,而已成为多年未被修缮的普通民居。
此次改造,夏亨和他的设计师团队希望运用最纯粹的工法对老宅予以修复,在保有川北民居原有建筑结构的同时,融入独有的花间美学,使阆苑宛若仙境一角,带你穿越历史凡尘,感受如梦花事。
▲整个鸟瞰下来,花间堂平面结构呈现在眼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多用于汉族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潮湿的四川盆地,对外墙造成了损害,建筑立面也已经补修了多次,改造先从其入手▲川蜀之地,绵延细雨,屋内的光照不足,增加进光量成了我们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立面的开窗也有利于通风和光照,因此我们想重新对立面设计改造。
▲手绘立面雏形草图传统瓦房建筑具有防腐、通风、采光等优势,瓦片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形成了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使得整栋屋子冬暖夏凉。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和团队完全保留了屋瓦的结构,尽可能的还原最初的民居特色。
在修缮中,设计师们一方面考察当地民居,广泛收集资料,一方面进行精心测量,对建筑型制、总体布局、平面构成、内部结构、装饰细节等进行深度复原,木作、瓦作、油漆作等都严格遵从川北民居的营建法式,包括使用材料,都尽量做到保持一致,因而整个改造修缮的结果,就是整体民居的风貌有了延续性,跟古镇上面的老房子相得益彰。
▲四川充沛的雨水和潮湿的环境,青苔从生▲出现明显的断裂的砌墙,显得岌岌可危▲破败的门窗,以及青石与吱扭作响的座椅。
前世的旧梦,能否再今生转身?在经过现场的考察和研究后,夏亨和他的团队拿出了改造的设计方案。
绍兴古城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与改造策略——以典型历史街区为例
街区八大历史街区[1],大部分历史街区都是“河道—建筑—街巷”的格局,部分历史街区是“街巷—建筑—街巷”的格局。
绍兴历史街区的街道及巷道大多采用石板铺地,街区里的居民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满足生活所需,将建筑逐步演化成窄开间,大进深。
房屋与房屋之间多为共用墙体,其大多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青砖白粉进行装饰,同时又利用了空间,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以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居住形式为主[2]。
街区内部建筑以台门建筑为主,大多是木柱砖墙,门窗皆采用精致的木刻雕花进行装饰。
本文简单介绍了西小路、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风貌特点,并重点对前后观巷历史街区的街区格局风貌特征、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特征、街区现代建筑风貌特征,以及街区景观风貌特征展开了研究分析,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及改造路径。
1 西小路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特点西小路街区位于绍兴市府山北麓,南起胜利西路,北至环城北路,全长700 m,总面积达30.09 hm 2,是绍兴重要的历史街区风貌展示区,整体遵循“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格局,呈不规则多边形(见图1)。
在西小路中心处以谢公桥为界,西为西小路,东为新河弄。
西小路是市区尚存的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之一,纵贯南北的西小河是街区的核心,往南正对府山飞翼楼,西小河与西小路平行,并在中部与新河垂直相接,其南北两端均可汇入城市水网[3]。
该街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民居傍水而建,许多传统的亲水生活方式依然保存着,街区内部的民居以独特的台门式建筑为主,多进的民居以院落式住宅纵深布局,利用天井、巷道组织空间,空间尺度宜人(见表1),区内随处可见可供人浣洗、停泊的水埠头及用作交通空间的青石巷,建筑上附着的小青瓦、青砖白粉墙等材质不时透露出越都古城的水乡灵气。
区内分布众多文物古迹,如谢公桥、摘要 绍兴古老优越的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为其创造了独特的历史街区风貌,然而目前存在街区建筑风貌不统一、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电路线杂乱,以及交通路线不合理等问题。
风貌管控优秀案例
风貌管控优秀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风貌管控是一种城市管理手段,旨在维护、保护城市的建筑风貌、文化特色和历史遗产,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规划设计、建筑管理、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碎片化建设、大开发、拆迁补偿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城市风貌的破坏和文化传统的丧失,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障碍。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风貌管控工作,通过规划、法规、政策和实践来维护和保护城市的风貌和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关于风貌管控的优秀案例——北京南锣鼓巷的改造和保护工作。
北京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区,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风貌的老街。
由于其独特的胡同、四合院和传统商业街区,南锣鼓巷被誉为北京城的“活化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文艺青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锣鼓巷的原有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商业化、碎片化建设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保护和改造南锣鼓巷,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整合了城市规划、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多方面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环境。
北京市规划部门对南锣鼓巷进行了全面规划和修缮,恢复原有的传统风貌和布局,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和文化景观,修复了破损的建筑和路面。
政府对南锣鼓巷的商业开发进行了管理和指导,规范了商铺的经营行为,引导了文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街区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
政府积极推动了南锣鼓巷的民居改造工作,对老旧房屋进行了加固和美化,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舒适度。
政府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在南锣鼓巷的发展,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展览,丰富了街区的文化氛围和消费体验。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北京南锣鼓巷的改造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的南锣鼓巷不仅保存了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同时也拥有了现代化的商业配套和生活设施,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居民前来感受和体验。
民居改造案例分析(共89张PPT)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一层平面图
新建方案2
结合自然气候地形设计,采用当地木材、砖石修建
墙基——窗下900mm高度内使用灰砖〔砌筑或描绘〕
栏杆的柱顶、挑枋骑下常以“瓜子垂〞装饰。
平行山势的布局更契合当地村落营建传统,有助于形成山地聚落印象。
旅游区乡村地区: 重点形象说明 建筑整体过于敦实,缺乏虚实比照,同时对当地特色的表达非常欠缺。
西南地区 地理 气候条件
山陕盐商移民文化
徽州文化
湖南及其东 南 地区影响
建筑特色
干栏式建筑是苗族和土家的传统民居形式。 通常由正屋+厢房构成。正屋通常沿山坡地坐基而建,俗称“座子 屋〞。坡下低洼,厢房局部常需用立柱架起,称为“吊脚〞。厢房有 外廊向院或折转向前,俗称“签子〞。
院落形制有一字形、L型、三合水、四合水等。
• 特色空间与行为习惯
•
传统民居中的特色空间不仅与气候环境有关,
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功能的安排有关。如
跑马廊、晾晒台、吊脚空间、退堂空间、美人靠的
设置等,都与与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相
适应,值得现代设计参考和借鉴。
目录
1
武隆建筑的风貌特征
2
“明星村”整体规划
3
农宅设计重点方案
明星村鸟瞰图
建筑整体过于敦实,缺乏虚实比照 ,同时对当地特色的表达非常欠缺。
我们以该原有建筑为根底,对其进行了 改建设计。
改造方案2
屋脊装饰
硬山顶 封火墙
窗装饰
改造后效果
新建方案1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一层平面图
新建方案2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新建方案2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关的政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也愈加重视,然而传统村落量大又面广,常因保护与利用的掣肘而处于僵化的发展境地。
本文以羊楼洞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分析、相关价值的评估以及古街现状建筑进行实地勘测,提出了修复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古街;羊楼洞引言:羊楼洞古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约1200米,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为青石板铺设,有寸余深的古代独轮车辙。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有着从茶叶生长到流通再到文化输出的一系列反映与实物留存,但在已丧失相关商业功能的今天,如何对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与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历史沿革羊楼洞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座落在盛产名茶的松峰山脚下,幕阜山西段余脉北麓平畈上。
明嘉靖初制茶集镇兴起,清道光年间大量生产青砖茶,直至光绪年间羊楼洞发展成为一个兼备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
1937年受战争影响,古镇茶叶加工、茶叶贸易发展停滞,羊楼洞集镇也随之萧条。
古镇格局基本没有发生改变,部分街道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街道商业功能逐渐衰败,向生活性街道转变。
解放以后,羊楼洞古镇功能发生彻底改变,成为纯生活性街道。
城镇形态发生变化,由“一街一镇”发展成为新旧两街并置。
城镇中心由老街转移到新街。
观音街取代了老街在古镇的主体地位,成为城镇新的发展核心,新建城镇和公共设施多围绕新街分布。
2.价值评估2.1历史价值在中国茶叶外传的几条通道中,以从湖北的羊楼洞经蒙古至俄国的茶叶之路最为著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其伴生的文化现象、文物古迹也是一种历史奇观。
在生产类型上,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制作等全过程;在交易类型上,茶叶的交换、流通、保存和储藏;在运输方式上,交通工具、道路、驿站、码头;在文化方式上,茶具、茶饮、茶风俗、茶楼与之伴生茶文化等,羊楼洞都有所反映,并有实物留存。
重庆洪崖洞传统民居风貌区保护工程
洪崖洞其实是代表了重庆人多年来在艰苦环境 中生存 而怀有的一种理想,从 开始,洪崖洞的设计所想表达 的就
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场关于重庆过去的视觉的盛宴,一场
永不落幕的大戏 。 洪崖洞的建筑从形而上的层面更多的是对 曾经逝去岁 月的感性的把握 ,它试 图体现出络绎来此参观驻足的人的特 点 以及 我 们 引 以 为
是“ 发展” 也不仅是 “ . 保护” 我们 叫它 “ , 感性的介入 ” 。
在 中国重庆渝中半 岛
带,在一个 叫 “ 重庆悬城
对已经逝去 的感性 的追忆 此建筑人 的特点 以及重庆 傲 的城市特 点。 这就是洪崖洞传统 民 这张重庆人着力打造
看来, 有如宫崎骏笔 下的 最具 巴渝传统建筑特色 的
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设 计 师 手 记
洪 崖 洞 的 设 计 是 很 难 在 简 短 的 文 字 中说 清 楚
的 ,甚 至 它本 来 就 不 应 该 用文 字 来 表 述 。 这个积淀 了二干多年先民痕迹 的地方, 曾经拥有那么
多的故事和怀想,江隘炮 台、洪崖闭门、纸盐码头、镇 口古 寺 、轻红古亭 、东JI I 书院 、明代城墙 、辛亥碑文 、“ 三横八 纵”……曾经的繁华与沧桑,都在 “ 洪崖洞”这座宏大的建
崖绝壁上再现 了老重庆独
瓦 、古门窗 、青石板等景 体式空中步行街”商业格 观,又将博大精深 的巴渝
市文脉精髓 的主要集 中地
一
经典的城市改造思路 。
维普资讯
驯 化统K 肛风貌Ⅸf]  ̄P I{
l l2 0 0 + OI: 0 3 2 01
l 0 0 M 【 0 1
维普资讯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城市的传统民居风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建筑的涌现。
然而,保护和改造传统民居风貌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几个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留和恢复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
案例一:北京胡同改造北京胡同是古老的传统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胡同面临拆除和改造的命运。
为了保护胡同的风貌,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胡同,政府进行了认定和保护。
其次,胡同的改造要符合传统民居的风格和规划要求,例如保留石头门、青砖砌筑等传统元素。
同时,胡同内不允许建设高层建筑,以保持胡同的纯粹性。
最后,政府鼓励胡同居民参与改造过程,以确保改造方案与居民的利益相符。
案例二:西安城墙改造西安的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它代表着古代城市建筑的高峰。
为了保护和提升城墙的风貌,西安市对城墙进行了改造。
首先,对城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加固,确保其在时间和灾害的考验下能够持久存在。
其次,城墙的四周修建了绿化带和景观区,营造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
再次,城墙上的建筑物进行了改造,使其与城墙相融合,不破坏城墙的整体性。
通过这些改造措施,西安城墙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案例三:苏州园林改造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留和恢复苏州园林的传统风貌,苏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园林内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其古典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其次,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保持园林的绿色景观。
再次,对于游客的管理进行规范,限制客流量并提供相关的导览服务,以保护园林的环境安静和整洁。
结论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保护和改造传统民居风貌的重要性。
传统民居风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居民和相关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确保改造方案符合传统风格和规划要求。
珠三角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以东莞南社村为例
在更新方面,采取赋予作为民宿发展的重点类型,社会上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图2 南社村总平面图图1 南社村鸟瞰图
图3 南社村水塘两边的祠堂
图4 南社村水塘与民居景观
32
茶饮店、手信坊、传统婚俗体验馆、岭南荔枝展馆、农耕文化体验馆、岭南美食糕点体验馆、文创区、非遗体验区等(图5、6)。
(二)更新
虽然南社村的一些沿水塘的祠堂等建筑保存、图5 开发民宿功能的民居1
图6 开发民宿功能的民居2
图8 南社人家景观2
图7 南社人家景观1图9 隐香古苑民居景观1
图10 隐香古苑民居景观2。
乡村建筑风貌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黄陂凤凰寨为例
乡村建筑风貌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黄陂凤凰寨为例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乡村环境中村民自建的房屋,首先对地域民宅风貌特点和细部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形态学的观点,探寻乡村风貌的层级结构与建筑更新改造的规律,确定民宅更新的主要途径,从而解决乡村风貌同质化问题。
最后,结合黄陂凤凰寨这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在具体的项目上,这些策略的运用。
面对乡村建筑改造和风貌的协调问题,如果本研究可以提供简单有效的办法,并且得到推广,这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乡村建筑、黄陂凤凰寨、马头墙、建筑改造引言农村建设成为近年来社会热议的话题,乡村建筑更新换代的实践中逐渐看到了设计师的身影。
因为每个设计师对乡村的认知不同,改造理念的差异,最终呈现乡村建筑风貌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形式问题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保护传统村落风貌是进行乡村更新时最先提出的要求之一。
“从粗到细、从整体到细节”这是人们在认知乡村环境时都会经历一个过程。
所以,人们首先关注的是乡村的肌理,然后才会是房舍等级问题,最后才是装饰等细节的构造。
要充分尊重高段位元素的特性才能保留乡村风貌,低段位元素相对来说操作自由度要大一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小范围的改变为乡村带来的累积效应。
规划村庄整体环境,控制村庄肌理等高级要素,合理控制单体建筑形态,直至屋舍等级,是村庄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黄陂凤凰寨概况凤凰寨村位于黄陂区蔡家榨街道西部,蔡家榨街道地处黄陂区东北部,东依洞岗山,北依红岗山与黄冈市红安县交界,西与王家河街道接壤,南以汉麻公路为界与六指街道相连,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家榨街道由地势北高南低、北为丘陵地带、南为岗岭平原地带的九岭十八岗组成;境内最高峰在海拔 289.2米的红岗山峰顶;最低处的细丁湾位于海拔 16.6 米的水口寺村。
[[1]] 2黄陂凤凰寨建筑形制建筑具有江汉平原及鄂东北民居特点。
武汉地区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体系,正立面开间常采用以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
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的适宜性改造——以凹字型民居为例
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的适宜性改造摘要:随着现代生活空间模式的变化以及人们行为活动方式的变更,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适宜人们居住生活。
文章主要以徽州传统凹字型民居为例,分析徽州传统民居现存的居住问题,探讨在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影响之下传统民居空间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及改造手法,并提出相关的改造对策。
关键词:徽派民居;空间组织;改造更新;传承活化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6-0101-03(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建设逐步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民居已经不适宜现代人们居住生活,居住空间也逐步向现代居住模式转变。
徽州传统民居特征鲜明,形制多样,同时也独具特色,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的时代,徽州传统民居不仅仅需要满足当地居民的自住需求,同时也要满足游客暂住需求,因而近年来对于徽州传统民居的改造逐渐盛行,其改造手法及风格各不相同,同时带来的问题以及对于传统民居的破坏也层出不穷,对于徽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活化成为当今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徽州传统民居现状及问题分析凹形制的建筑是徽派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形制之一,即三间式,俗称“一明两暗”(有厢房)或“明三间”(无厢房)。
建筑一般为两层,是由上房三间,两厢各一间及天井组成。
天井前面用高墙封闭起来,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
卧室前面的前廊下做一个方形“角厢”,作为卧室的前室。
两厢的进深小于上房次间的面阔,如舒镇华宅,是凹形平面的代表。
与凹形基本型不同的是舒镇华宅带有前院和辅助用房的凹形住宅,建筑内部的布局基本满足凹形形制,内设四个厢房以及一个厅堂空间。
基本布局: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舒镇华宅的基本布局为凹形+前院+辅助用房的形制。
前院为入户的前导空间也是建筑的过渡空间;辅助用房在建筑的左侧,分为上下两层,内置有楼梯作为空间的连接,首层为厨房空间,二层则是杂物及柴火储存空间(如图1)。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方式的探讨——以广州东漖村为例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方式的探讨——以广州东漖村为例作者:张慧明,郑力鹏,郭祥来源:《广东园林》 2015年第5期张慧明郑力鹏郭祥(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以广州东漖村为试点,在调查分析村内传统风貌建筑的遗产价值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原址保护与迁移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来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并就迁移保护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作初步探讨,为城中村改造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州东漖;传统风貌建筑;迁移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04收稿日期:2015-06-15修回日期:2015-07-23城中村是介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特殊结构体,其内尚存的部分传统祠庙、民居及构筑物,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却面临被彻底破坏的危险。
由于分布零星,这些建筑遗产与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的矛盾十分尖锐。
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兼顾开发建设与遗产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东漖城中村改造项目概况东漖(音jiào)村位于广州西南的荔湾区东漖街(图1),至今已有800 年历史。
由于广州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东漖村已从传统的岭南古村落变成了城中村,现该村面积约195 hm2,常住人口约20 000 人,村内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居住条件差。
为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化和集约化,东漖村已于2009 年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
2014 年广州市政府开始普查市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东漖村城中村改造地块中筛查确定了两处已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文物的祠堂、19 处能反映一定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庙宇和民居等,形成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以下简称“风貌建筑”)。
按照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改造项目须针对地块内的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
应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东漖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邀请,项目组为东漖村内建筑遗产线索制定保护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柱七骑
五柱三骑
五柱四骑
五柱五骑
四柱六骑
建筑元 素
屋顶多采用硬山、歇山形式,在一
些受多种文化融合影响的地区也存在封火 山墙、马头墙的做法。 聚落中轻盈通透的屋顶交错有致,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建筑元 素
封火山墙是随徽商、北方盐商入
川而带来的建筑形式,常见于长江沿岸 的盐运古镇。 川渝地区封火山墙组合常见的形态
用木板墙利于通风散热;底层的架空
结构解决了潮湿地气对室内环境的 侵扰等。
设计思想与启 示
• 对山地地形的尊重和利用
“借天不借地”的建筑形式能最大限度 地争取空间,手法多变,具有广泛的地 形适应性,能满足不同的需求,简便而
又丰富多彩
•
特色空间与行为习惯 传统民居中的特色空间不仅与气候环境
有关,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功
其它小木作装饰——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装饰门罩、吊柱、花牙等
37
改造方案1
明星村地区: 方案1
38
改造方案1
改造方案1
原有建筑比较单调呆板,显得过于
笨重。立面设计上虚实对比的处理不够 得当,也缺乏变化与色彩。 整个建筑风格缺乏细部特征,也没
有相应的传统元素,与当地应有的建筑
风貌难以匹配。
我们以该原有建筑为基础,对其进
山陕盐商移民文化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
东南部,东邻彭水,南接 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 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自 古有“渝黔门屏”之称, 是千里乌江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
徽州文 化
西南地区 地理 气候条件
湖南及其东 南 地区影响
建筑特 色
干栏式建筑是苗族和土家的传统民居形式。 通常由正屋+厢房构成。正屋通常沿山坡地坐 基而建,俗称“座子屋”。坡下低洼,厢房局部常 需用立柱架起,称为“吊脚”。厢房有外廊向院或 折转向前,俗称“签子”。 院落形制有一字形、L型、三合水、四合水等。
设计思想与启 示
• 地方材料的运用
在利用天然建筑材料的同时,基本 保持了材料本身的质地、颜色和机 理。不仅反映了建筑所处自然环境
的面貌,也体现出民族的性格和审
美特点。
•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为适应当地“高温重湿”的气候条
件,渝东南民居有其独特的构造做 法,如一层外墙采用较厚的围护材 料便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二层采
有三角尖山形、和阶梯形马头墙。
建筑元 素
跑马廊栏杆式样多种,除了直棂栏杆外,
也常用回纹万棱条等装饰。 栏杆的柱顶、挑枋骑下常以“瓜子垂”装 饰。柱子之间用月梁连接,使吊脚楼显得厚重,
朴实。也在细部上取得统一的效果。
特征总 结
• • • •
富有苗族、土家族特色,同时受盐商文化影响的干栏式建筑 以穿斗式构架、硬(歇)山顶、跑马廊、封火墙为主要特征元素 结合自然气候地形设计,采用当地木材、砖石修建 色彩美观素雅,脊饰、吊柱精致多样
方案原 则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预留建设区
风貌改造区
先期建设区
核桃村规划分区示意图
方案原 则
因势利导,注重意象
在改造主街基础上,新建副街。 平行山势的布局更契合当地村落营建 传统,有助于形成山地聚落印象。 主、副街之间交通联系便捷,有利于 核桃村步行空间的系统化、整体化。
核桃村道路规划示意图
方案原 则
新建方案1
明星村地区: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一层平面图
新建方案2
明星村地区: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3
明星村地区: 新建方案3
新建方案3
新建方案3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改造方案1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改造方案1
改造方案1
原有建筑色彩过于艳
丽跳跃,立面设计缺乏细 节,显得粗糙突兀。 建筑形态上缺乏当地
能的安排有关。如跑马廊、晾晒台、吊 脚空间、退堂空间、美人靠的设置等, 都与与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
相适应,值得现代设计参考和借鉴。
目录
1 2 3
武隆建筑的风貌特征
“明星村”整体规划
农宅设计重点方案
明星村鸟瞰图
功能定 位
以“明星村”为核心的旅 游集散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是武隆县“一江两翼”发展战
建筑特 色
传统民居基本构成
建筑特 色
干栏式建筑的单体形式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不 带廊、带挑廊、带檐廊三个大类,又各自可以细分为若 干小类。
不带廊
带檐廊
带挑廊
建筑特 色
穿斗式木构架,大多满骑
满穿,瓜柱全部落在锁扣枋上,穿 枋全部穿过所有骑柱,造型十分严 谨稳健。
三柱六骑 四柱三骑
四柱五骑
四柱六骑
传统民居风貌改造案例分析
设计原 则
• • •
深究细节,通过形制控制民房地方特色 原汁原味,通过材料工艺体现文化特征 抓大放小,通过典型案例带动整体提升
方案概 览
方案概 览
方案概 览
方案概 览
方案概 览
方案概 览
目录
1 2 3
武隆建筑的风貌特征
“明星村”整体规划
农宅设计重点方案
地理位 置
文化的因素,不能很好地
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我们以该原有建筑为
基础,对其进行了改建设
计。
改造方案1 歇山顶
拆除三楼的跑马廊
穿斗构架
门装饰
柱础
改造后效果
改造方案2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改造方案2
改造方案2
原有建筑已经较为破旧,需要
进行维护更新。房屋的设计与施工 均相对粗糙,形制简单色彩单调。 建筑整体过于敦实,缺乏虚实
柱础——以方形石板做底,八边形棱柱为主体,薄圆石板为定,取 “天圆地方”之含义,选择具有较强装饰性的式样
重点形象
屋脊、侧脊——模仿传统做法、屋顶、封火墙、门斗挑檐采用同一套手法
门窗——沿街店面 的门主要为板门,外 设门斗。窗花选择精 致细腻的纹样,起到 良好的装饰效果
36
重点形象
栏杆——除直棂栏杆外,多常用回纹万棱条等装饰,亦可采取美人靠的式样
1 2 3
武隆建筑的风貌特征
“明星村”整体规划
农宅设计重点方案
方案概 览
重点形象
明星村地区: 重点形象说明
重点形象 明星村地区以沿街商业店面农宅为主,新建方案和改造方案的强调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 上,重点突出建筑细部的装饰以及整体街道的商业气氛。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封火山墙——沿街建筑山墙为封火墙,采用传统的马头墙形式,根据建筑进深、层数的不 同形成错落有致的形象
动静结合,错落有致
结合道路交汇点设立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功能多样: 商业型、景观型、运动型。
核桃村公共空间分布示意图
方案意 象
核桃村空间意象1——村口牌楼
方案意 象
核桃村空间意象2——错落层叠的村落
方案意 象
核桃村空间意象3——25米宽广场型街道
方案意 象
核桃村空间意象4——8米宽街道
目录
行了改建设计。
改造方案1
改造方案1 阶段1
改造方案1 阶段2
跑马廊
改造方案1 阶段3
硬山顶
跑马廊
改造方案1 阶段4
硬山顶
跑马廊
门 斗
45
改造方案1 阶段5
硬山顶
跑马廊
门头
封火墙
改造后效果
改造方案2
类似地,当地典型的三层建筑,可以通过平改坡;加马头墙、门头、露台等增加建筑特色,强化 商业氛围。
略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这一地区的商业性和经营 性较强,交通便利,对外交流
和旅游接待频繁,因此其民居
在保证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 同时,还要具有渝东南传统城 镇型住宅和街道空间的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住宅密度较
高,形成临街的商业空间,木 构件装饰华丽,营造繁荣的气 氛。
规划总 图
预留建设区
核桃村规划总平面图
对比,同时对当地特色的表达非常
欠缺。
我们以该原有建筑为基础,对
其进行了改建设计。
改造方案2 屋脊装饰
硬山顶
封火墙
窗装饰
改造后效果
新建方案1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一层平面图
新建方案2
天生三桥旅游公路沿线: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2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重点形象
旅游区乡村地区: 重点形象说明
重点形象 旅游区乡村主要是土家族乡村,新建方案和改造方案的重点在于营造原汁原味的建筑形 象。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山墙——根据具体情况在山墙勾画相应的传统结构形象(贴面或描绘); 单体建筑不使用马头墙型封火山墙
墙基——窗下900mm高度内使用灰砖(砌筑或描绘)
重点形象
屋脊、侧脊——模仿传统做法、勾白线
柱础——使用最简洁的圆形柱础
73
重点形象
门窗——不影响室内采光的情况下尽量使用简洁、密度适宜的窗花图案
檐下——通过使用斜撑等构件再现传统建筑结构形象。
74
新建方案1
旅游区乡村地区: 新建方案1
75
新建方案1
新建方案1
西立面图
东立面图
新建方案1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新建方案2
旅游区乡村地区: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2
新建方案2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立面图
改造方案1
旅游区乡村地区:改造方案1
改造方案1
改造方案2
旅游区乡村地区:改造方案2
改造方案2
方案总结
乡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