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价值——以云南省泸西县城子村为例
“土掌房的活化石”——城子古村
“土掌房的活化石”——城子古村
陶芳芳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中》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泸西县城子古村,因完美结合了汉彝建筑风格的土掌房而闻名遐迩。
城子古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南部的永宁乡,迄今已有六百余年。
城子古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完整保存着一千余间极具汉彝风格的“土掌房”。
它们沿着飞凤山而建,层层叠叠,远望错落有致,近看曲径通达。
漫步其间。
则会惊奇发现,独到的建筑设计使得户户相通、家家相连,下面一户人家的屋顶就是上面一户人家的平台和晾晒谷物的场地,整个古村宛若迷宫。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陶芳芳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滇东南彝族城子古村土掌房的环境审美探析 [J], 王东;孙俊
2.浅析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价值——以云南省泸西县城子村为例 [J], 平慧
3.试论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以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 [J], 陈柳;郭鑫
4.彝族土掌房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以城子古村为例 [J], 胡彩云
5.城子古村:一座土掌房大迷宫 [J], 刘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下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的演变研究
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下城子古村彝族土掌房的演变研究摘要:对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与土掌房民居进行了分析。
选取云南城子古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空间形态等方面分析彝族土掌房民居的演变特征。
从“和”睦的生活、“敬”畏自然、以“人”为本几个方面总结出彝族土掌房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思想。
最后运用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生态美学;土掌房;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村落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传统民居逐渐消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民居建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当人们努力寻找突破当代问题时,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彝族土掌房的营造利用当地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天人合一”的理念,研究城子古村土掌房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与土掌房民居相关性研究(一)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主要内容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
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在21世纪开始崛起,“天人合一”和“万物并作”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尊重自然,在自然万物的变化中发现规律。
古代人类就开始观察和思考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了天、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早期形态。
儒家和道家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和生态审美智慧,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合一”是儒道两家共有的思想,儒家更注重人,道家更注重天。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体现了生态观念对人的关爱,“和谐”是儒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核心。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直接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多干涉和破坏自然。
这些思想对传统民居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传统民居是历史演变中最稳定的时空代表。
云南彝族土掌房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云南彝族土掌房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作者:龙楠楠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0期摘要:彝族在我国西南地区是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在云南地区,彝族土掌房建筑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是既相互联系又有稍许不同的。
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以云南省建水县苍台村为例,浅论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在传承保护事业中的发展。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传承保护一、苍台村的概况(一)历史源流苍台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官厅镇。
这座传统的古村落依山而建,是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苍台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初期,它联系着红河江岸的元阳县及红河县。
随着彝族纳楼土司的兴盛,苍台村成了建水与红河南岸之间粮食运输的重要驿站,又因村庄坐落于半山腰的平台之上,因此得名“仓台”,意为存放粮仓之地,后逐渐书写为“苍台”,在这里居住的多为彝族尼苏人,有两百多户人家。
因其传统生活方式、建筑风格等受到建水地区汉文化影响,当地民居表现出汉族与彝族交融的独特民族特色。
(二)苍台村落的地势条件及布局1.地势条件苍台村海拔1350米,村落分布在哀牢山向阳山腰的一面坡地,俯瞰红河江,每一户的土掌房都随地势坡度呈阶梯式分布。
由于海拔高,冬季寒冷风大,夏季炎热紫外线强,所以营建隔热性能好、防风性强的土掌房就是这里的尼苏人所想出的对抗方法。
2.村落布局苍台村的土掌房多是独栋的厚土坯墙,由上至下层层垒叠而成。
这家晒谷物的平台晒场便是下面一家的屋顶,左右同高度跨街道的土掌房在屋顶之间也会建一个类似过街楼的廊桥建筑,这样上面既增加晒场的面积,下面又不阻碍街道,雨天又能让行人避雨。
在这些同高度的土掌房大门外就是一条横贯村落的街道,房子间的间隙即为纵向斜坡街道。
整个寨子由上至下、左右纵横连成一片,形成了斜坡上依山顺势而建起来的土掌房建筑村落。
二、土掌房建筑的特点(一)分季建造,就地取材因村落闭塞的地理位置,无法从外面运送建筑材料,尼苏人便以石为根基,就地取材来修建房屋。
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的保护策略探究--以“石屏水瓜冲村花腰彝民族
【 摘 要】彝族土掌房作为花腰彝 民族村落 文化传承 的重要
有效 的管理,原住 民保护 意识浅薄,传统 的屋顶遭 受 了不同程 度的破坏 ,甚 至有 些村庄 的传统住屋被 遗弃成 了空房,墙倒屋塌 。面对 这样的窘境 ,我们
更应 该 去 保 护 和 利 用 传 统 建 筑 文 I 匕 , 并 将 其 发扬 光
图 l水瓜冲 彝族土掌房
料;层层叠落 ,顺应地理环境进 行选址 ,克服 自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4 损毁的土掌房
地形 的限制 :充分利用地形特 点的立体 式布局,节
四、 保护策略
1 . 保 护 性 修 缮
约了大 量耕地 ;建筑布 局紧凑,功能多样 ;施工方
便 ,经 久耐 用等 。 这 些优 点 都 充 分 体 现 了土 掌 房 生
保 护 性 修 缮 是 在 保 证 传 统 土 掌房 建 筑及 其 屋 顶
态 性 和 环境 适应 性 , 通 过 对 这 些 特 性 的 研 究 分 析 ,
完整性 的基础 上,对建筑 及其屋 面结 构、屋面表层 及装饰物 的破损进 行修补恢复 。在修 复的同时 ,又 可 以将优 良的传 统工艺传承下去 ,同时又通过新技 术 、新材料 的开发来取代落后 的技术 和稀缺的传统 建筑材料 ,进而又起到 了节 能环保 的功用 。 首先在 整体上对村庄 的建筑进行 保护,主要是 保护村 庄建 筑轮廓线与 L 【 j 体轮廓 线的关系。可 以将
载体 ,正在 受到新时代的冲击 ,其保护 工作 迫在眉 睫。本 文就 以云南水瓜冲村彝族土掌房为例 ,结合 实地调 研和科
学研 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以期为我 国传 统民族村
滇东南彝族城子古村土掌房的环境审美探析
滇东南彝族城子古村土掌房的环境审美探析An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Analysis of Ancient Cheng Zi Village in Southern Dian 东1俊2王孙Wang Dong Sun Jun摘要本文以滇东南彝族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环境布局模式、环境要素结构、环境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讨论城子彝族古村土掌房的环境审美理想和环境审美意象。
关键词城子村;彝族土掌房;审美理想;审美意象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Yi ethnic al Tuz hangfang in A nc i ent Chengz i V i ll age in s ou th er n Dian as a s tu dy obj ec t. I t di sc us s es the i deal s and i ntenti ons in i ts s pac e-mak i ng, from the as pec ts of lay out modes, environmental featur es and c ultur al connotati ons.K E Y W O R D S C h e n g Z i v i l l a g e; Tuz hangfang; aes theti c i deal s; aes theti c intenti ons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2.05.091 文章编号1000-0232(2012)05-0091-05近几十年以来,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建筑理论逐渐进入建筑理性反思的视野[1],其中的要旨之一是回应全球化浪潮下的“一致性”倾向,具有多样性、地方性、民族性、自然主义等多重关照[2]。
虽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是新近才被提出的,但这种思想必然早已深入人心,深刻地体现在具有不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地区性建筑中,这一点中国代表性的通论建筑著作有明显体现,比如汪之力等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又如陆元鼎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民居建筑》[4]等。
滇南彝族人家的_退台阳房_土掌房今昔
收稿日期:2007-05-15滇南彝族人家的“退台阳房”———土掌房今昔李程春摘 要:滇南彝族人家的土掌房是彝族人民依据山区和半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根据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济适用的原则建造的传统民居。
它土生土长,反映了一个特定民族在特定地域、特定时期所独具的生活理念。
它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它产生于民众生活,崇尚实用性和功能性,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成为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了解我省各少数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现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找到保存特色与发展并重的办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民居;民族建筑;环境;地域性;民族中图分类号:T 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7)03-0069-07 民族建筑,又称民居或风土建筑。
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并与各地区各民族支系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建筑从原始形态到当代形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民族传统形态,从它自身的演变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民族生活、文化的源头以及时代的河流在这个特定区域的民族身上所留下的痕迹。
建筑发展到今天远不仅仅是人类的栖居之所,它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
在云南,独具风格的民族建筑可谓是遍地开花、处处可见,这是我们民族大省的魅力之一。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类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影响力之下,云南的民族建筑也在渐渐地演变,似乎少了些民族特色,多了些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和仿西欧式的“小洋房”。
在我们扼腕叹息之时,很有必要好好了解我省各少数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现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找到保存特色与发展并重的办法来。
而在对我省的民族建筑关注之时,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彝族人家的土掌房引起了我的兴趣,本文就以其为典型,对彝族民居建筑———土掌房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彝族土掌房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以城子古村为例
一、土掌房概述(一)土掌房现状简述据《新唐书》记载,南诏时期的彝族先民“其所居屋皆平顶”,可见彝族土掌房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
土掌房之所以可以保存几百年,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彝族在历史上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土掌房的建筑结构刚好满足这种生产方式的需要,在提供住宿的同时,可以作为生产的场所。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生活的闭塞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彝民在修筑土掌房时,无法从外地购买或运输砖瓦进山寨,所以干脆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土木这样物美价廉又可以同时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建筑材料。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彝族村民们现今在山上已经修建出一栋栋新民居。
新民居在使用钢混、砖混等新的建筑形式的同时,由于地势和文化的影响,外形仍然保留了类似传统土掌房的特征。
(二)土掌房的使用功能和优势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曾指出:“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建筑艺术可以理解为“建筑”和“艺术”的有机统一,彝族土掌房既要作为建筑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要作为艺术产物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因此在谈及其审美价值之前应对其功能性有一定了解。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在结构形式上最常见的是土、石、木结构的平顶土掌房,墙壁用土坯筑成,墙上搭梁,然后在梁上铺上茅草树枝和竹木,上面再覆上稀泥和粘土,碾平锤实,此种结构的房屋在节省建房支出的同时,又兼有经久耐用和冬暖夏凉的优点。
此外,土掌房的空间布局合理,房屋围合于封闭厚实的围墙中,内置天井较小,供采光、排水和通风。
利用地形优势产生的阶梯式平顶,可以充当晒台、休憩和娱乐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掌房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多出自来水、照明、室内装饰等设施。
二、土掌房的内容之美彝族土掌房作为建筑艺术,体现着艺术美,而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内容是形式的基础,是艺术形象的内涵,通过对城子古村自然人文、精神理念以及意境层面的分析,描述古村文化内涵引起的审美体验。
彝族土掌房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彝族土掌房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作者:胡彩云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土掌房不仅承载着彝族文化,也体现了彝族传统建筑的审美特点。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古村是彝族土掌房的典型,文章以实地考察和写生活动的情况为基础,从美学的视角,就城子古村土掌房的文化背景和形式特征进行初步探讨,重点阐述彝族土掌房建筑内容美和形式美,发掘其美学价值,同时为土掌房建筑艺术的记录和传承提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支撑。
关键词:土掌房;城子古村;彝族文化;形式;内容一、土掌房概述(一)土掌房现状简述据《新唐书》记载,南诏时期的彝族先民“其所居屋皆平顶”,可见彝族土掌房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
土掌房之所以可以保存几百年,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彝族在历史上是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土掌房的建筑结构刚好满足这种生产方式的需要,在提供住宿的同时,可以作为生产的场所。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生活的闭塞和经济的相对落后,彝民在修筑土掌房时,无法从外地购买或运输砖瓦进山寨,所以干脆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土木这样物美价廉又可以同时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建筑材料。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彝族村民们现今在山上已经修建出一栋栋新民居。
新民居在使用钢混、砖混等新的建筑形式的同时,由于地势和文化的影响,外形仍然保留了类似传统土掌房的特征。
(二)土掌房的使用功能和优势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曾指出:“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建筑艺术可以理解为“建筑”和“艺术”的有机统一,彝族土掌房既要作为建筑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要作为艺术产物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因此在谈及其审美价值之前应对其功能性有一定了解。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在结构形式上最常见的是土、石、木结构的平顶土掌房,墙壁用土坯筑成,墙上搭梁,然后在梁上铺上茅草树枝和竹木,上面再覆上稀泥和粘土,碾平锤实,此种结构的房屋在节省建房支出的同时,又兼有经久耐用和冬暖夏凉的优点。
土掌房探索
首先
LOGO
节约土地资源 再者:是节约土
地资源,土掌房占地 小,一般农家需要解 决的晾晒场地由屋顶 承担,室外不需要更 多的空场地满足农家 的需要,所以彝族和 哈尼族村寨内部鳞次 栉比,仅留通道供人 畜通行,建筑密度高 ,占地少。
LOGO
能源的综合利用
其次,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彝族家庭的日常生 活中最离不开的是火。 火燃烧在屋内的火塘中 ,在做饭的同时火塘的 余热还能用来烘干农产 品,这些农产品根据所 需的干燥程度的不同而 放置在距离火塘不同距 离的地方。火塘燃烧所 产生的烟则有熏死有害 昆虫的功效,以保护木 梁木柱不遭蛀蚀,并能 预防人的某些疾病产生 。可谓一举多得。
LOGO
5.保护策略的改变
无须质疑文化的变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要避免 建筑文化的一元化,保持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目前仅仅采 用保护这种被动的形式是不够的。保护是为了延缓被保护 对象的消亡,以期在被保护期间寻求得有效的方法来让其 复活,如果使其复活的方法找不到,这个被保护对象就永 远没有生命力。
LOGO
LOGO
保护策略的改变
改变当地人民对目前所借取的信息的盲目性,促发由土掌 房而来的创新,保持土掌房的生态优势。由联动效应促发 的变化时内力,是不可抵御的,可行的策略就是在这种内 力之下研究出可行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土掌房的质量问题; 如某些地区的屋面漏雨,地面不易清洁等。唯有这样才能 让土掌房得到可持续发展。
LOGO
LOGO
前言:
此次探索以云南彝族哈尼族(部分藏族、傣族、汉族)土掌房为 例,论证其特点和价值,分析目前的危机成因,并提出保护其 正常发展的思路。
1、土掌房及其在云南的分布
土掌房:土掌房是一种以土石木为建材的结构简单的低层平顶 式建筑,其中土木为主要建材,石的用量很少。平顶的做法是 用密楞上铺竹条或细木条做承托再抹上泥土(一般会拍紧)的 方法;而墙体用土坯垒砌或直接用土夯实作墙即千打垒法;基础 很简单地铺砌一层石料,或用土坯砌筑;木材用作框架但总用 量与其他建筑形式相比较少。
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的保护策略探究--以“石屏水瓜冲村花腰彝民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规划设计”为例
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的保护策略探究--以“石屏水瓜冲村花腰彝民族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规划设计”为例
唐瑜;张振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彝族土掌房作为花腰彝民族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在受到新时代的冲击,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本文就以云南水瓜冲村彝族土掌房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197-198)
【作者】唐瑜;张振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城建学院,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城建学院,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云南石屏县水瓜冲花腰彝的村落文化 [J], 王明东;张云波
2.云南彝族民居建筑再利用的思考——以云南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族土掌房为例[J], 卢平安
3.云南彝族土掌房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以建水县苍台村为例 [J], 龙楠楠
4.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J], 张含;谷家荣
5.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机制探析——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调查 [J], 迟燕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够有力 ; 二是保 护经费相当缺乏。 泸西县城子 古村 落的基本 情况 泸西县城子 古村落 ,位于泸西县城南部 ,永 宁乡境 内大 永 宁村 委会。地处 两州 ( 红河州 、文 山州 )三县 ( 泸 西县 、 弥 勒县 、丘北 县 )交界 处 ,距乡政府 所在地 2 . 5公路 ,距 泸 西县 城 2 5 公 里 ,距州 府蒙 自近 2 0 0公里 ,距省 城 昆 明 1 9 7 公里 ,是泸西县连通 州内各县 ( 市 )及文 山州 的南 大门 ,泸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8 月下 第2 4 期 总第5 7 0 期
对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 护的思考
南 泸 西 6 5 2 4 0 0)
【 摘 要 】 传统村 落体现着 当地 的传 统文化 、建筑 艺术和村镇 空间格局 ,反 映着村 落与周边 自 然环境 的和谐 关 系。可 以
的二 十四家人 。据现居的房 内的一位老人 说此 房建于清雍正 八年 ,至今 己 2 7 0 余 年。当时为二十 四家人共 同建造 ,旁屋 顺等高线 于同一水平面上 ,样式 为最原始 的土掌房 民居 ,无 院落无 窗子 ,房屋 围护结构均 为泥土夯制。后随着人 口的增
( 上接 第 1 3 0页 )
说 ,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 ,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保护 古村 落是农村 文化发展 中走现代化 与传统化相 融合 、经济与 文化 相统 筹、 自然与社 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 可行模式 。面对现代文 明的冲击和洗礼 ,不少传统村 落正在遭 受 “ 持 续性破坏 ”,甚至
濒 临 消亡 。
【 关键 词 】古村落 ;保护 ;思考 传统村 落体 现着 当地 的传统文 化 、建筑艺术和村镇空 间 格 局 ,反映着村落 与周边 自然环境 的和谐关系 。可 以说 ,每 座蕴含传统 文化的村落 ,都是 活着的文化遗产 ,体 现了一 种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文化精髓和 空间记忆 。这些村 落在 空 间布局 以及 与 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 往构思巧妙 ,经历很 长时 期的传承 ,包含着人类 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历史智 慧。 十七届三 中全会通 过的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农 村改革发 展若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指 出 : 要 “ 加强农村文物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历 史文化 名镇名 村保护 ” 。保 护古村 落是农 村文 化发展 中走 现代化与传统 化相 融合 、经济 与文化 相统筹 、 自 然与社会相 和谐 之路 的一种可行模式 。 2 0 1 4年 住房 城 乡建设 部 、文化部 、国家文 物局 、财政 部等 四部门联合下发 了 《 关 于切实加强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的 指 导 意见 》即建村 f 2 0 1 4 1 6 1号文 件 ,对 传统 村 落保 护 的指 导思想 、基本原则 、 目标 、任务 、基本要求 、保 护措施 、组 织领 导和监督管理及 中央资金补助管理 提出就具体 的指导意 见 ,当前城子古村保 护面临两个 主要 问题 ,一是保护措施不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_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第24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4 2004年8月 Journal of S 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 ocial Science) Aug.2004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张 含,谷家荣(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云南红土高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本文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选址、建筑风格等层面,浅论彝族土掌房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89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4)-0007-02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依泰勒(T ylor)所言:“当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时所得到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才能或习惯,含有整个性的丛林”[1]便是文化。
但是,该概念并非完整,文化还应该包含物质的东西。
彝族土掌房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或符号,它的背后才是彝族先民传统精神文化的体现。
一、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彝族古籍《查姆》说,最初的人类是“老林作房屋,岩洞常居身;石头随身带,木棒拿手中,树叶作衣裳,乱草当被盖。
”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彝族先民开始离开洞穴到野外放牧,于是,开始用树皮、树枝、茅草等搭成简单的牧棚作临时住所之用。
后来,农业和游牧业逐渐分工,彝族先民开始定居生活,这样,居民的居住形式也就开始演变为草棚、闪片房、土掌房。
其中土掌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现代彝族居民则在古代土掌房的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斗拱等建筑形式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载体。
大体而言,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依次为:洞穴——井干式建筑——草棚、闪片房、土掌房——瓦房。
浅谈彝族村落彝族文化的传承与抢救
浅谈彝族村落彝族文化的传承与抢救改革开放40年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即使是最偏僻闭塞的山村小寨,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受打工潮的影响,居住在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开始走出大山,寻找出路。
红河县大羊街乡的红土坡村委会位于乡境北部,地处羊街梁子西北部,羊街河东岸,南与大羊街村委会相连西与元江县那诺乡隔河相望,北与元江县澧江镇,南昏村委会接壤。
全村国土面积有19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81户,有乡村人口1395人,世居彝族。
历史上,红土坡村彝族人口较多,在红河县北部到元江的路口上,加上解放前属地下党活动的地区和很早就办起了学校的缘故,该村彝族文化浓厚,乡风文明,是有名的革命老区。
该村30年间常住人口急骤下降,生活方式改变,使用彝族语言、行彝族礼、穿彝族服、跳彝族舞、过彝族节的人越来越少,如不加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预计不久的将来,这些彝族基本的语言文化都将成为由专业传习人员才知晓的专业技能,村落里的人也极有可能弃村远走。
一、使用彝族语言、过彝族节、行彝族礼的人急剧下降红土坡村彝族村民与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早年吃上国家粮的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家属带到身边,工作稍稍稳定一点的打工者也把家安到了打工地。
在红河县城迤萨,从红土坡村搬迁来的这类村民就有62户,在相邻的玉溪市元江县城也有54户之多,外迁人员占红土坡人的50%以上,他们有的已经把户口迁到所在地,但大多数户籍仍然保留在红土坡。
该村所辖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块与足球场大的平地,大部分田地在距村15公里远的红河谷底南昏河边,很少部分分布在村子边的小山谷里,出门下坡或上坡所占的时间超过村民们在田地里劳作的时间。
由于外出打工的影响,红土坡村的土地被放荒,也很少流转。
男性出外打工,女性也不留恋家乡,她们成了走南闯北的先锋,性别成为实实在在的资本,不识字、工资低对她们没有多少影响,通过婚姻到外地定居改变命运才是她们的最终目标。
城子古村建筑文化特点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22城子古村建筑文化特点◎李云娇摘要:针对城子古村建筑文化由彝族向汉族的转化及结合问题,以当地土掌房为研究对象, 采用田野调查,抽样问卷的方法,研究周边建筑特色,探索土掌房的防御特征,分析彝汉结合的建筑特色,确定城子古村文化建筑特点,预期论文将揭示彝族土掌房的文化特点,建立研究土掌房建筑文化理论的系统,论文研究成果为彝族建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思路。
关键词:城子古村;土掌房;彝族;文化特点一、文化背景城子古村是一个彝汉共居的村落,位于红河,文山之间,地属泸西县永宁乡,距离泸西 县城 25 公里,城子古村以彝汉结合的土掌房为特色,历史悠久,山顶的昂土司府使得城子古村成为明朝时期的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滇东区域,由于汉人的迁入和定 居,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夷汉共居区,虽然生产力提高,但是税收和“以夷制夷”也使得人 们依然水深火热,而彝族由最开始的 1200 户消减为如今的 8 户,城子古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由彝多汉少转变为汉多彝少的汉人村子。
二、原始的农耕模式城子用水便利,以农耕为主,由于地势陡峭,自动化的机械无法适应地势,拥有田地的 居民蓄养黄牛,用以犁地、登山皆为便利,家家户户距离很近,利用有限的空隙种植简单的 蔬菜,但是农作物以种植烟叶为主,因此也构成了当地家家户户修建烤烟建筑的特色,这也和当地居民喜欢抽水筒烟有关。
三、城子古村周边建筑特点城子古村所在的永宁乡,以乡镇为例以一条主街道为主,一侧是相关商业,以及民居, 另外一侧是农田,在田地的更远处是成片的民居,可是民居与城子古村的建筑特点显著不同, 在建筑结构上不同于城子的土木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在建筑形式上,则多种多样,多是在居民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呈现较大差距,有豪华的乡间别墅,有宽阔的院落,也有少数的土木结构民居。
但相同之处是,烤烟用房一般为土木结构,高度为 6-8 米之间,墙体与屋顶的连接之处, 留有空隙或者小型方窗,便于烤烟的烟雾排出,而大量的烤烟用房统一设置在街道靠近田野的一方,处于下风口,减轻对居民的影响,在烤烟用房的交错处,一些矮小的房子作为牛圈 和临时的简陋厕所,所产生的气味对来往的人群有一定的影响。
对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对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思考作者:张永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4期【摘要】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礼,不少传统村落正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思考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即建村[2014]61号文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要求、保护措施、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及中央资金补助管理提出就具体的指导意见,当前城子古村保护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保护措施不够有力;二是保护经费相当缺乏。
一、泸西县城子古村落的基本情况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位于泸西县城南部,永宁乡境内大永宁村委会。
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路,距泸西县城25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摘要】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古村落也面临着消亡问题。
因此论文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从工作方法、建筑保护、设施提升、空间梳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思路和策略,为同类型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振兴;村庄规划1研究背景古村落是指历史比较悠久,遗存有一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资源的村庄。
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将“古村落”统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化价值和传承的意义。
无论称谓为“传统村落”或“古村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些村落在逐渐的消失。
因此论文以泸西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从工作方法、建筑保护、设施提升、空间梳理等方面强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协调共存的可持续规划思想。
2城子村概况泸西城子古村历史悠久,从元朝开始便有了文字记载,历史上有白芍城、自起锅、永安府等重要时代的出现,使这里的土掌房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
其原因不仅在于土掌房冬暖夏凉的实用特色,更在于土掌房建筑的不设防诞生了人心的不设防。
城子村的历史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片段,现存有土司府、江西街、护城河等遗址。
城子村土掌房建筑独具特色,是当地气候、文化及地理条件的产物,在现存的城子建筑中,还可以寻觅到土司时代的建筑特色,村寨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层层跌落,整体空间西高东低、背山面水,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自然相连、形成一级级的台阶状。
现存的24户连体房建于300多年前,建筑保存完整,质量较好,至今尚有人家居住,城子古村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探秘城子村
探秘城子村作者:肖育文来源:《西部论丛》2010年第07期谁会想到,崇山峻岭之中竟隐藏着一座古老神秘而又美丽的“城堡”;谁会想到,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有着一个或柔美动听或阳刚霸气的名字;谁会想到,这样偏僻的村寨,竟流传着一个个曲折感人的神话故事;谁会想到,古村的民风会如此淳朴,几百年来,彝、汉、苗各族杂居能够和睦相处。
为什么古村名叫“城子”?。
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里竟保存着如此完整的土库房群落?为什么长年躲在深山沟里的村民,一开口竟有着北方标准的卷舌、撮口音?为什么泸西很多的历史大事都在这里发生或开始?一切都是个谜。
正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吸引了远方的游人、专家纷至沓来,走进城子,走进她独特丽亮丽的一道道景观,走进她古老而神秘的历史,走进她曲折动人的神话故事,去呼吸那城市所缺乏的淳朴的人文气息……一个充满神秘、诱惑色彩的古老城堡我对城子村的印象,最初来自昆石高速公路旁的大幅宣传画。
虽然匆匆而过,但那层层叠叠的土掌房,已印在脑海中;在泸西家访,看到学生在作文中屡次写到永宁乡的城子村,距县城二十五公里路程,我不禁有些向往了。
11月份的一个周末,终于实现夙愿。
汽车驶出泸西县城后,便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向距县城25公里的城子村奔驰而去。
时值金秋,车外的景色相当迷人,那在田野里进行秋收的老农,山坡上放牧的彝族少女,还有那悬挂在农家屋檐下的一串串金黄的包谷和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金秋美景……还没到目的地,我们一行人就下了车,顺着流向村口的小河,安步当车走向城子村。
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村落渐渐展开了她的面纱;好大一片、密如蜂巢的房子啊!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风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上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问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浅析土掌房之美
作者: 李程春[1];吴忠祥[2]
作者机构: [1]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2]勐海县第一中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25-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S1期
主题词: 彝族;土掌房;建筑美;环境;功能
摘要:建筑美的功效并非及时显现,常常让人感觉很缓慢,但是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建筑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建筑美的分析和掌握当然也具有为实践提供参考的实际意义。
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彝族人家土掌房的美让人惊叹,笔者就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美与善的协调统一等几个方面来粗浅地分析土掌房之美,以期对现实中土掌房民居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泸西县城子古村保护研究
泸西县城子古村保护研究
张越;苏晓毅;刘品华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17(037)017
【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使得我国城市外区域环境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城子古村为例,分别对于该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以及村庄的特色作出了相应的介绍,同时对于该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该村相应的优化措施来达到对传统古村落整体的保护与发展.
【总页数】4页(P171-173,178)
【作者】张越;苏晓毅;刘品华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西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对泸西县城子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2.气候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
3.从环境空间角度谈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4.西南聚落的生态技术理念及策略——以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
5.气候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最“怪”村子:把房子建在别人家屋顶,下家屋顶是上家的庭院
云南最“怪”村子:把房子建在别人家屋顶,下家屋顶是上家
的庭院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国最“怪”的村子——城子古村。
在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奇特的小村庄,名为城子古村,古村已经存在千年,村子依山而建并不是很大,但房屋建筑很特别,具有云南最具特色的彝汉结合的独特古村落景观,被称为“土掌房”。
土掌房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屋顶是平的,用泥土筑起,1000余间土掌房墙墙相连,层层而上,最多的达17层,少的也有10层,土坯筑墙,墙上横搭木料,密铺木棍、茅草,再铺一层土。
可以在上面走动,且每家每户基本上相连,自家的房顶是别人家的庭院,一层接一层,远远看去甚是壮观。
由于自家的房顶就是别人家的庭院,在有人结婚时,还会在屋面办宴席,孩子们则在上面嬉戏玩耍。
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就可以把田间收回的玉米放在屋面晾晒。
由于土掌房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
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1000余间房相连在一起,你家我家傻傻分不清。
但就像这里的房子紧密相连一样,这里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相亲相帮,民风淳朴。
彝汉混居后,融合了不少汉族房屋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除正房是化石房外,甚至厕所、畜圈也都成了化石的世界。
可以说是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如今,这个自然环境优美,极具地方及民族特色的村子已经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价值——以云南省泸西
县城子村为例
作者:平慧, PING Hui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四川成都6l0041
刊名:
毕节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28(12)
1.汤卫东.施正康泸西县志 2000
2.汤卫东;施正康泸西县志 2000
3.李永生彝族的土掌房 1995(6)
4.李永生彝族的土掌房 1995(06)
5.李力彝族文学史 1994
6.李力彝族文学史 1994
7.土掌房
8.土掌房
9.张含.谷家荣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写在云南石屏麻栗坡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2004(8)
10.张含;谷家荣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写在云南石屏麻栗坡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2004(08)
11.朱凌飞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期刊论文]-民族研究 2007(01)
12.朱凌飞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 2007(1)
13.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 2002
14.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 2002
15.杨庆试论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杨庆试论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2007(1)
1.陈柳.郭鑫.CHEN Liu.GUO Xin试论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以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为例[期刊论文]-枣庄学院学报2011,28(3)
2.李程春.LI Cheng-chun滇南彝族人家的"退台阳房"——土掌房今昔[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07(3)
3.刘浩从彝族的风俗文化看彝家民居[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8)
4.杨毅云南峨山亚尼村空间结构和仪礼轴线的转化[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1,26(3)
5.成斌.赵祥凉山彝族民居彩绘艺术探析[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0)
6.晏红兴经济实用的土掌房[期刊论文]-今日民族2005(1)
7.赵玲.ZHAO Ling深刻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典范——电影"红河三部曲"[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
8.阿牛木支论凉山彝族民房建筑结构及其现代科学思想[期刊论文]-凉山大学学报2001,3(z1)
9.张方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5)
10.张少明彝族『祭龙节』[期刊论文]-今日民族200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sfgdzkxxxb20101200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