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师冯友兰诗稿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1)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2008年01月24日 12:34:59 稿源: 新疆经济报评论条订阅新疆手机报■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人具有自由意志的特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可能有着千奇百怪、上天入地的想法,要把这些抽象的“我想”变成“已成”,超越其纯粹抽象的主观性而成为现实存在,必定要通过行动和做,这是一个目的实现的过程,惟有技术才能达到。
刚刚过去的2007年,有两件大事让中国人记忆深刻,一是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
后者因为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而让人欢欣鼓舞。
对于月球,人类自古到今,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想象,并一直从事着把想象化为现实的努力。
如今,正是由于我们在正确认识自然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基础上,掌握并驾驭了太空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切有用的技术,才能让卫星自由地翱翔于太空,让纯粹的抽象越来越接近现实。
这就是技术的好处。
技术是人脱离抽象的现实方式,一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均离不开技术。
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人具有自由意志的特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可能有着千奇百怪、上天入地的想法,要把这些抽象的“我想”变成“已成”,超越其纯粹抽象的主观性而成为现实存在,必定要通过行动和做,这是一个目的实现的过程,惟有技术才能达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李小文在馆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于7月下旬联系到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的亲属冯宗璞和蔡仲德老师,他们同意将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早期的手稿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由于他们近来身体不太好,宗璞老师还在医院住院,原来想举办一个小型捐赠仪式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
8月16日,善本部副主任陈红彦和我如约来到北京大学著名的燕南园。
这里古树参天,清凉幽静,灰旧高大的平房小院,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冯家已经在此居住半个世纪了。
冯老师和蔡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两位老师虽然面带病容,但仍温和而亲切,那种平易让人感动。
他们捐赠的是冯友兰先生40年代创作的两部著作手稿:新世训 1940年2月序于昆明2册(162+147页) 毛笔手书原稿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216页1944年6月写于昆明 毛笔手书原稿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六部书:《新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在北京的著名大学,被迫迁移到了大西南。
条件异常艰苦,生活、写作都不稳定。
冯友兰先生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著书立说,接连不断地写出六部哲学著作。
那一代学人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丰富学养,真是让人佩服得没话说。
冯先生后来回顾说,“颠沛流离并没有防碍我写作。
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
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
”这六部书被称作“贞元六书”。
冯先生自己称之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
”冯先生在自传中写到: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
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
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三史论古今,六书纪贞元”而彪炳中国哲学史册,这是他系统思考中国哲学方面而形成的集大成的成果。
而作为“三史”之一的《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堪称是一本“大家小书”,其思接千古、视通中外的宽广角度,串点成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一片崭新的哲学天地缓缓展开在人们面前。
哲学不仅是知识的,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这是冯友兰先生论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循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在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准地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
很显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有着差可比拟的地位,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禅宗顿悟,以及历史上各种学说思潮的兴起,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人的心灵以及行为的一种思考和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易的命题,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
从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沿革出发,冯友兰先生对诸子百家的观点要言不烦的论述,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思潮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这种极简的概括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极为准确地直指中国哲学的命门,纲举目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从而将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那就是内圣外王,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论述这样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时候,冯友兰先生举重若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典籍中游刃有余,并围绕生命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角度,在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同时,更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对每一个哲学流派和他们的观点作出了极为精彩的定性分析。
并且不止于此,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发展中,系统反思,整体解析,在求同存异中蚀刻出中国哲学精神价值的原核。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2021/6/16
15
课文探究
(二)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 朗诵 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
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 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 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 的功利境界。
2021/6/16
19
课文探究
1.什么叫道德境界? 析: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事是为社会谋 福利。
2021/6/1全6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抱火哥”抱着喷火 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2021/6/16
比尔盖茨退休捐出全部财
产近五千亿,一分一毫也
不留给自己子女
21
课文探究
(四)天地境界
第二部分: (7-10)具体阐述中国哲学 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2021/6/16
9
课文探究
一、课文具体分析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 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 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析:觉解
2.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
析:13次 2021/6/16
10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 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 朗诵 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 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 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 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 朗诵 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天人合一笑 看风云淡
在 当年的历 次文化运动 中, 他都被 裹挟 其 中。 面对 强 大 的政 治 和 生 活压 力, 冯老 没有 神智失常 , 更没有放 弃生 命, 而是 顽强地 坚持生存 下来 , 坚持 不 懈地 进 行 他 的学术 思 考和 写作 。 在那 个混乱 的年代 , 他的头脑居然能够始终 清醒地 坚持着他 的哲学思考 , 并最终渡 过难关享有高寿, 可以说 冯老不但创造 了学术上 的奇迹 , 也创造了他 生命 的奇 迹, 而这不 能不引起世 人 的关 注 : 冯老 的长寿有什么秘密n 7 - 5
,
个 多小 时里 , 车里没 有冷 气 阳直 太
晒, 车里热如蒸茏。 已经非常疲倦的冯 老仍像平时一样, 安静地坐在车内, 没
有催 促也 不焦 躁 。 果好 容 易等 车子 结
修好 了, 冯老却晕倒 了。
。
生活在 这种境界 中的人 . 对自己的行为已有 了
功利境界 为我 . 为利的生活 清楚 的 了解。 这种 了解限于 通过 自己 “ 灵 但 心 的计划 ” 自 的行为来谋 求自身的利益。 和 觉 生活在 这种境界 中的人依 照 ” 、” 的标 伦” 职 道德境界 行义 、 为公 的生活 准 。 范 自己的行 为。 是 伦尽 职 ;” 规 便 尽 尽
保健你我 他 ・ 养生堂
一
一
●文/ 东方啸
笑看风云淡
冯友 兰先 生出生于 19 年1N4 ( 8 5 2 日 农历十月十/ 日) , 河 南省河县 祁仪 镇人 , 籍山西高平县 。 祖 祖上 由高 平到唐河 经 商遂 定 居下来 . 到百年成 为当地望 族 。 不 后来 因科举取得
种和 安 适 的处 世观 念 。 正 宇宙和人 生的觉解。 尽管人们生活在 同 他将人 生境 界区别 为 “ 然境 界” 功 自 、“ 是 冯老 长寿 的 一大 秘诀 , 何 时候 都 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司马谈和六家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
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l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
《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
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第一是陰陽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
它由'陰'、'陽'得名。
在中国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
中国人相信,陰陽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
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
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
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
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
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
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
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
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
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
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
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
冯友兰《最平常的办法是最成功的办法》原文阅读
冯友兰《最平常的办法是最成功的办法》原文阅读最平常的办法是最成功的办法冯友兰《新世训·道中庸》节录凡是能使某种事最成功的办法,亦是最平常的办法。
例如一个人如想发财,最平常的办法,是竭力去经营工业或商业。
《大学》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恒足矣。
”就一个社会说是如此,对一个人说也是如此。
这是大道,也即上所说的大路。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亦是人人所都能行的。
如有人嫌此大路太迂曲,嫌此办法,太拙笨,而求另外直捷的路,巧妙的办法,则即是所谓“行险徼幸”。
例如有人因急于发财而大买彩票,希望能得一头彩,可以一步登天。
在几万或几十万买彩票的人中间,自然有一个人可得头彩,他的特别的幸运很可使人羡慕,但他的行为,则不足为法,不可成为公律。
他得头彩的机会,则比得头彩的机会要多几万或几十万之一,而他失败的机会,则比得头彩的机会要多几万或几十万倍。
所以,他的行为是“行险”,则其得头彩是“徼幸”。
辛苦经营工业或商业以求发财的人,固然亦有失败的机会,实际上亦常有失败者,但他的失败的机会与他的成功的机会,在普通的情形下,差不多是均等的。
一个人照着这个平易的大路走,即使失败,而他的行为是可以为法的,可以成为公律的。
一个人应该努力地照着这个大路走,至于成功失败,则“听天由命”,此之谓“君子局易以俟命”。
如上所说买彩票的行为,则是所谓“小人行险而徼幸”。
对如人欲求学问,无论所求者是何种的学问,最平常的办法,是对于那一种的学问努力用功。
大部分人于初学一种语言时,总觉其纯靠死记,毫无兴趣。
这些人往往于此要寻捷径。
有些卖书的人,迎合这种人的心理,印些“某种言语易通”等类的书,大登广告说,用他这书,可以于短时期内,不费力而学会某种言语,其实这都是欺人的。
要想学某种言语,是要靠死记的。
这是平常的办法,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又如用兵虽说是诡道,但取胜的平常的办法,还是努力充实自己的实力,但其胜过敌人,及努力消耗敌人的实力,使其劣于自己。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
冯友兰: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人生之真相和目的作者:冯友兰人生之真相是什么?我个人遇见许多人向我问这个问题。
这个“像煞有介事”的大问题,我以为是不成问题。
凡我们见一事物而问其真相,必因我们是局外人,不知其中的内幕。
报馆访员,常打听政局之真相,一般公众,也常欲知政局之真相。
这是当然的,因为他们非政局之当局者。
至于实际上的总统总理,却不然了。
政局之真相,就是他们的举措设施;他们从来就知之甚悉,更不必打听,也更无从打听。
这是一个极明显的比喻。
说到人生,亦复如是。
人生之当局者,即是我们人。
人生即是我们人之举措设施。
“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招呼朋友”,也是人生。
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制造家的“神工鬼斧的创作”是人生;宗教家“覆天载地的仁爱”也是人生。
(这几个名词,见吴稚晖先生《一个新信仰的宇宙及人生观》)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既是人生之真相。
除此之外,更不必找人生之真相,也更无从找人生之真相。
若于此具体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个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说“骑驴觅驴”了。
我说:“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
”……不过如一般人一定不满意于这个答案。
他们必说:“故假定人生之真相,即是具体的人生,但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人生。
”实际上一般人问:“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之时,他们心里所欲知者,实际是“为什么有这个人生?”他们非是不知人生之真相,他们是要解释人生之真相。
哲学上之大问题,并不是人生之真相之“如何”——是什么,而乃是人生之真相之“为何”——为什么。
不过这个“为”字又有两种意思:一是“因为”,二是“所为”,前者指原因,后者指目的。
若问:“因为什么有这个人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说:“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
”若要说明其所以,非先把天然界之全体说明不可。
现在我们的知识,既然不够这种程度;我这篇小文,尤其没有那个篇幅。
所以这个问题,只可存而不论。
现在一般人所急欲知者,也并不是此问题,而乃是人生之所为——人生之目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摘录一、儒家哲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哲学的伟大开创者之一。
他提出的“仁”的概念,成为了儒家哲学的核心。
孔子认为,“仁”即爱人,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社会伦理。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实践。
孟子,名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道家哲学老子,姓李名耳,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干预。
庄子,名周,是道家哲学的又一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更为超脱,主张“逍遥游”,认为人应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
三、墨家哲学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反对儒家所倡导的礼节和等级制度,强调平等和实用主义。
四、法家哲学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法治,认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
韩非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名家哲学惠施和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名家注重逻辑辩论,提出了“合同异”、“离坚白”等命题,对中国哲学的逻辑思维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佛教哲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提倡修行以达到涅槃。
七、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的一个新发展,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
他们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提出了“天理”概念,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
八、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先驱,他提出“心即理”的主张,认为宇宙的道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
而王阳明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心学理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主张直接从内心出发,通过实践来达到道德自觉和自我完善。
九、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
冯友兰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1. 虽不能至,吾心往之,是不是出自冯友兰的某一句话应该是这句话吧``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冯友兰说的这话出自《诗经·小雅》。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
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
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
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2.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答案补充当读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花海羔剿薏济割汐公搂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我还想到那则作文素材: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高度”那句话.。
43年冯友兰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全文
43年冯友兰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全文中x网x月x日电据说在西x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xx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
新一期的《华声视点》发表文章,评价了中国著名学者冯xx的“是是非非”。
该文说,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只有西x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xx而知中国哲学。
所以,若要说起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xx的。
而冯xx本人也多次引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文章说,冯xx一生都与哲学有关,但他的生命历程却与20世纪动荡的中国一样,充满了坎坷与矛盾。
胡xx有言:“天下蠢人恐无出x生(冯xx字号)右者”。
解放前,他曾两度加入国民党,三次为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讲解中国固有哲学;19xx年,他以西南联合大学区党部的名义,执笔起草致蒋xx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开放政权,实行立宪。
蒋本人当时看了信后的反应则是“为之动容,为之泪下”,并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在19xx年x月国民党全国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还被选为大会主席成员,蒋xx宴请他吃饭,并亲自许诺已内定为中央委员,冯则以“一当了中委,就不好对x年人讲话了”为由,婉言谢绝。
国民党政府垮台前夕,冯xx拒绝搭机南下去台湾,并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身份,竭诚迎来了共产党。
文章回忆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冯xx曾就过去的历史多次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但依然难以过关。
为促使他转变思想,“组织上”派金xx去冯家说服动员,一进门金xx就大声问道:“x生呀,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x,可要彻底交待呀!”说着说着,两个人扑上去抱头痛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冯xx都首当其冲,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意外地“从旧营垒里冲杀出来,给了孔x一个回马枪!”结果为天下有气节的学人所诟病。
连他终生的挚友梁漱溟都对他“竟以批孔鸣于时”的行为感到痛惜和失望,不肯理解和原谅他,不但以天冷不能出门为由,声色俱厉地三次拒绝出席他的九十华诞,并且还掷下话语,大意是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实以足下曾谄媚江x,故我不愿前来参加寿宴!文章介绍说,“一门亲属传佳话”,说得也是冯xx一家与文化名人的亲眷关系。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共22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美学散步冯友兰:论风流
美学散步冯友兰:论风流论风流冯友兰风流是一种所谓人格美。
凡美都涵有主观的成分。
这就是说,美涵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涵有人的感觉。
离开人的赏识,不能有美,正如离开人的感觉,不能有颜色,此所谓不能,也不是事实的不能,而是理的不能。
人所不能赏识的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所不能感觉的颜色,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说一性质有主观的成分,并不是说它没有一定的标准。
可以随人的意见而变动。
例如说方之性质,没有主观的成分。
红之性质有主观的成分,但什么是方有一定的标准,什么是红也有一定的标准。
血是红的,不是色盲的人,看见血都说是红。
美也是如此,美虽有主观成分。
但是美也有一定的标准。
如其不然,则即不能有所谓美人,亦不能有艺术作品。
不过我们也承认,也许有一小部分人本来没有审美的能力。
对于这些人,没有美。
正如一小部分人本来没有分别某种颜色的能力。
对于这些人就没有某种颜色。
这些人我们名之为色盲。
有色盲,也有美盲。
不过没有主观成分的性质的内容,是可以言语传达的。
有主观成分的性质的内容,是不可以言语传达的。
我可以言语告诉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但不能告诉人什么是美。
我可以说,一个命题与事实相合,即是真。
一个行为与社会有利即是善。
但我不能说,一个事物有什么性质是美。
或者我们可以说,凡能使人有某种快感的性质是美。
但是那一种快感是什么,亦是不能说的。
我只能指着一个美的事物,说这就是美。
但如我所告诉的人,是个美盲,我没有办法去叫他知道什么是美。
此正如我可以言语告诉人什么是方,但不能告诉人什么是红。
我只能指着一个红的东西说,这就是红。
但如果我所告诉的人,是个色盲,我没有办法去叫他知道什么是红。
美学所讲的是构成美的一部分的条件。
但是对于美盲的人,美学也是白讲。
因为他即研究美学,他还不能知什么是美。
正如色盲的人,即研究了物理学,知道某种长度的光波是构成红色的条件,但他还不知什么是红。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东晋,244cm×88cm×2组,南京博物院藏。
冯友兰:诗与宗教
冯友兰:诗与宗教诗对于人生之功用——或其功用之一——便是助人自欺。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闺中捣衣之声,无论如何大,空外岂能听见?明知其不能听见,而希望其能听见,诗即因之作一自己哄自己之语,使万不能实现之希望,在幻想中可以实现。
诗对于宇宙及其间各事物,皆可随时随地,依人之幻想,加以推测解释,亦可随时随地,依人之幻想,说自己哄自己之话。
此诗与散文根本不同之处。
《中庸》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历来道德家多恶自欺。
不过自欺于人,亦是一种欲。
依上所说,凡欲苟不与他欲冲突,即不可谓之恶。
小孩以竹竿当马,岂不知其非真马?但姑且自以为真马,骑而游行,自己喜笑,他人也顾而乐之。
其所以可乐,正在彼虽以竹竿为马,而仍自认其非真马。
人生之有诗,亦如小孩之有游戏。
诗虽常说自己哄自己之话,而仍自认其为自己哄自己,故虽离开现实,凭依幻想,而仍与理智不相冲突。
诗是最不科学的,而在人生,却与科学并行不悖,同有其价值。
宗教[1]亦为人之幻想之表现,亦多讲自己哄自己之道理。
其所以与诗异者,即在其真以幻想为真实,说自己哄自己之话,而不自认其为自己哄自己。
故科学与宗教,常立于互相反对之地位。
若宗教能自比于诗,而不自比于科学,则于人生,当能益其丰富,而不增其愚蒙。
蔡孑民先生祭蔡夫人文:“死而有知耶?吾决不敢信。
死而无知耶?吾为汝故而决不敢信。
”[2]因所爱者之故,而信死者之有知,而又自认其所以信死者之有知,乃为因所爱者之故。
这便是诗的态度,而非宗教的态度。
若所信可以谓之宗教,则其所信即是诗的宗教,亦即合理的宗教。
近来中国有非宗教运动,其目的原为排斥帝国主义的耶教[3],其用意我也赞成。
至于宗教自身,我以为只要大家以诗的眼光看它就可以了。
许多迷信神话,依此看法,皆为甚美。
至于随宗教以兴之建筑、雕刻、音乐,则更有其自身之价值。
若因宗教所说,既非真实,则一切关于宗教之物,皆必毁弃,则即如“煮鹤焚琴”,不免“大伤风雅”了。
孔子对于宗教的态度,似乎就是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大师冯友兰诗稿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诗札,共两开,每开22×24厘米,为笔者长期收藏的珍贵文献(图1)。
诗稿全文如下: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五日,党及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出席委员及列席同志在怀仁堂照像,适立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背后,蒙赐谈话,诗以志幸。
怀仁堂后百花香,
浩荡春风感众芳。
古史新编劳询问,
我在大会发言中谈及《中国哲学史新编》。
毛主席问:“《中国哲学史新编》能写成吗?”答:“能写成,已写出一部分。
”毛主席又问:“《中国哲学史》写完后,还要写《世界哲学史》?”答:“教材会议已另组织人在写。
”
发言短语谢平章。
刘主席说:“你的文章很好,简短明了。
”
一门亲属成佳话,
周总理告毛主席说:“他是孙维世的姨丈,他的岳父今年九十四岁了。
”毛主席问:“是谁?”答:“任芝铭,这次开会也来了。
”
两派是非待衡量。
毛主席说:“你说孔子是进步的,跟郭沫若是一派。
”
万岁千秋齐颂祝,
愿随日月得余光。
毛主席说:“你的身体比我好。
”答:“主席比我大两岁。
”愿主席万岁千秋永远领导中国人民、世界人民。
冯友兰记
一九六四年元旦书
图一
本书札是冯友兰在1964年元旦写成的追忆诗稿。
记1962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期间,4月15日国家领导人与全体与会人员照相时,冯友兰和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谈话,同时也涉及到冯友兰的亲属及他的写作计划。
图二
冯友兰(1895~1990年),河南唐河人,字芝生,室名三松堂,海内外公认的哲学大师(图2)。
曾多次被选为全国
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
撰有哲学史巨著多种,20世纪30年代出版《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1946年应邀赴美,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
此讲稿即为后来翻译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
1979年先生以84岁高龄从头开始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直至1990年终于实现宏愿,时年95岁高龄。
先生全部著作汇集成15卷的《三松堂全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3日至4月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委员846人,列席会议的有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779人。
周恩来主席致开幕词,陈毅副主席作了重要发言。
全体与会人员列席了第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孙维世(1921~1968年),四川南溪人,父亲孙炳文和母亲任锐均为革命烈士。
1937年由周恩来派人从上海护送去延安。
同年,孙维世被周恩来、邓颖超收为义女(图3)。
后经多年培养及自己刻苦努力,孙维世成为我国著名艺术家,曾担任北京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兼总导演。
“文革”浩劫的1968年3月1日,江青派人将孙维世投入监狱,当作“关死对象”处理。
1968年10月14日,孙维世惨死在江青手下,被杀害于冤狱之中,死时手上还戴着镣铐。
冯友兰是孙维世的姨丈(母亲任锐的姐夫)。
任芝铭(1869~1969年),河南新蔡人,清末举人。
后加入同盟会,在河南组织武装响应武昌起义。
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及北伐战争。
“四一二”政变后,脱离国民党。
抗日期间,多次掩护和支持中共地下党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常委、主任委员,政协河南省副主席等。
任芝铭是冯友兰的岳父、孙维世的外祖父,故冯诗中有“一门亲属成佳话”的妙语。
任芝铭1962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已94岁,1969年辞世,享年101岁。
现代著名文学家、作家王蒙在他的新书《不成样子的怀念》(见该书写冯友兰的女儿宗璞一章的第200页)中对冯友兰的评语是: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史的成就举世公认,临终前他终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一洋洋大观的巨著。
他曾说,他之所以看病吃药,是为了完成此书,如此书完成,有病亦可听之任之。
读此言令人怆然肃然。
我曾被意大利国家电视台错爱,要我向他们主办的电脑博物馆推荐十部中国典籍(同时被咨询的还有他国学者39人),选来选去,解放后的著作我选的是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著毕竟既表现了新中国学术劳作的气象,又反射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光辉,而且冯著系统、严谨、扎实、大气。
冯友兰的墨宝被发现及能完整保存,是有重大意义的。
责编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