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

合集下载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而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也令人有着深刻感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篇一“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__学术界尤其是__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精心的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

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冯友兰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

此外,他还阅读过他父亲所藏的一些新书籍、新刊物,初步接触了世界的新知识。

冯友兰少年时阅读过一些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并开始对逻辑学及哲学产生兴趣。

冯友兰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刊物,并于此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深造。

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主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

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复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译者涂又光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译者涂又光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译者涂又光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译者涂又光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著,涂又光先生精心翻译的一部哲学入门书籍。

它以简练的笔触、清晰的脉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提到:“哲学是对人生、宇宙和知识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的学问。

”这句话为我理解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唐儒、道、佛三教鼎立,再到宋明理学、心学,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谓千变万化。

然而,在这些变化中,始终贯穿着对人生、宇宙和知识的探索。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对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剖析。

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各家思想的精髓和不足。

例如,在谈论儒家时,他指出:“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道德修养,但过分强调礼教,容易使人陷入形式主义。

”而在论述道家时,他认为:“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但过分强调无为而治,可能导致社会的懈怠。

”书中对哲学家的评价也颇具犀利。

如评价庄子:“他(庄子)的哲学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这样的评价既揭示了庄子的哲学特点,也表达了对庄子思想的批判。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实。

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修养、内心和谐,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剂。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体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它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人生、道德和幸福的思考。

书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的论述,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兼具深度和广度、能启迪人心的哲学读物,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和思考。

第二篇范文《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译者涂又光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文化启示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1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

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

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

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

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

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

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

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毫无道理,这不是耽误时间么?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来往。

有什么好提倡呢。

大多名不符实徒有虚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

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

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

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

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篇1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篇2“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

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

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

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

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人们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

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儒家并非宗教,孔子只是一个圣人,而非神。

这使我想到了西方的中世纪,使我想到了基督教,使我想到了被神性化的耶稣。

再深入思考,我发现中国宗教构成模式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似乎又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中国本土文化的流逝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

我试图以探本求源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思考解决之道。

基于这一想法,我在这儿甘冒离题的危险将它写出来,也算是我对时局的关注。

中国和西方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构成的不同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n)来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意思。

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将它理解为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指神、人的结合,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

而中国原先是没有宗教一说的,古代中国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从一开始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展示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冯友兰先生在书中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分别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叙述方式,使得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演变和传承。

同时,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这两个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化繁为简,易于入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冯友兰先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深奥的哲学道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例如,他在解释“道”的概念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就像一条路,我们在这条路上行走,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这种简单易懂的解释,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道”的概念,也让我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3. 与人智慧,醍醐灌顶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例如,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道”的解释让我深受启发:“道”是一种超越感官和理性的存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宇宙万物的运行。

这种对“道”的解释,让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道家思想的介绍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和强求。

4. 只作阐述,少做评判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和思想进行了客观的阐述,而很少对它们进行评判。

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入门教材,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尽管存在一些瑕疵,如将许多哲学家的生卒年搞错,以及对《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存在误判等,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仍然具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地方。

本书的一大优点是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将其化繁为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按照历史时期,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了不同的阶段,并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

这种分期方式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宏观框架。

本书还辨明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宗教和人生紧密相关,而哲学则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他指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也有本质区别,佛教的佛学和佛教也有所不同。

这种区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避免将它们混淆。

此外,本书还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追求天人合一,解决如何做人、最高成就是什么等问题。

他还探讨了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内圣外王”之道的含义。

这种阐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和精神内涵。

同时,本书指出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他认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这种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富有暗示性。

这种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另外,本书还指出了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

他认为,中国哲学产生于过去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背景的制约。

这种观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本书还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探讨了诸子百家的起源,列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主要思想家的年谱及简介。

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后,我对于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和影响,让我这个高中生也能够轻松地领略到哲学的魅力。

首先,我感到震撼的是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

从孔子、老子、庄子等先秦哲学家,到宋明理学家、近代新儒家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和人,更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了我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

比如,孔子提倡的“仁爱”、“中庸”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齐物论”等,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

其次,我对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塑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了人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这种精神内核在我看来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

比如,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和提升;道家的“道法自然”,也是强调人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应当被外界的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还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哲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如何去研究哲学。

冯友兰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介绍了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相结合,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哲学问题,并如何通过哲学思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这对于我这样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就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发展,更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前行。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

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

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

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

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

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

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

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选取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__学术界尤其是__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精心的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

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冯友兰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

此外,他还阅读过他父亲所藏的一些新书籍、新刊物,初步接触了世界的新知识。

冯友兰少年时阅读过一些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并开始对逻辑学及哲学产生兴趣。

冯友兰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刊物,并于此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深造。

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主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

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复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1、哲学的内涵冯友兰认为:“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哲学是要依靠人们的思与辩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反复的指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换句话说,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将人生作为思的对象,就是对于人生有所觉解。

冯友兰认为人区别于禽兽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就是了解,觉解就是人能够自觉他在做某事。

他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顺应自然本能、社会习俗以及个人习惯而行事,并不能觉解宇宙人生、社会道德价值,也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然境界的人虽然是生活在天地之间,但其人生是被动的,其觉解程度是低级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于天地之间,任何事情对其都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一种最低的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的人对其行为已有了清楚的觉解,其做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

冯友兰认为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不管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还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其主观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一己之利,并没有觉解到人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其境界只能是功利境界,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仅清楚的觉解了其所做之事,而且对于人性亦有所觉解,他们已经认识到人性中涵蕴着社会性,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实现社会中“行义”行为,其的主观动机和目的都是求“义”的。

天地境界的人拥有了最高最 __的觉解,已认识到“天”,已经完全的觉解到人性和天性,进而觉解到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天地相交的,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宇宙,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现实的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的人遵守人生规律、道德之理、天地之理而行事,就是在履行人道与天道,天地境界的人也就成了社会中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圣人。

2、哲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关于哲学的功用,冯友兰一直都认为哲学能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明确的指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使人达到人的最高成就,成为圣人。

哲学的最高价值,不在于使人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教人成为圣人的方法,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超道德价值)”以致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通过“觉解”成为“天地境界”的人。

如果一人能够成为圣人,也就达到了其为人的终极价值。

而冯友兰所谓的“圣人”,就是他所塑造的天地境界的人,是同时具有儒家圣人道中庸和道家圣人极高明的人格的“圣人”。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哲学观是偏重于人生论。

他的哲学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思想的潜在基础依然是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 __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 __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

,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

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 __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绍的‘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后’,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样各种文化和艺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此类例证在文章后面还有很多。

三、此书全面介绍了 __历史发展影响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人很有帮助。

所以笔者大胆地认为此书的名字还可以换成《中国文化史》。

以下是笔者在读此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

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

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含蓄。

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会回答“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同样,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但是赋予含蓄意味,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

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奥妙。

从学中国近现代史一开始,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过中国的国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样承认侵略带给我们的进步,甚至感谢他们的侵略,早一点的侵略就早一点的进步。

若是侵略再晚几十年,中国现在会成为另一个非洲么?中国在现代化中迈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国侵略者的鞭策中进行的,我们若想逃离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中国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们现在跑在世界的前列,进行着自主的现代化。

老子所说的‘知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辙的。

我们有的命运不能改变,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环境??但是很多命运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在电视剧《奋斗》当中,那群年轻人的起跑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应该知命和学会“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关于圣王到底该不该为的争论,笔者斗胆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社会混乱,出现偷盗,是因为人的私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