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方法介绍
新课程导入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导入的基本方法阎承利老师将教学导入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如教“分式”,先温习“分数”;教“无理数”,先温习“有理数”等。
二、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型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如学《老山界》一文后再讲《草地晚餐》,教师可用下列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老山界》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红军当年爬雪山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军过草地的壮举。
”(板书:《草地晚餐》)三、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每到春天我们就会看到姹紫嫣红的桃花、杏花、芍药花,那么,这些花儿为什么呈现出红色呢?”接下去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自然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四、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
适度的障碍自然能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
五、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
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六、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如讲解比例应用题时,有位教师开头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谁能不爬树就能测出我们教室门前这棵大树的高?(学生沉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用比例解应用题。
”七、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如有位教师讲《玻璃》一课,一上讲台就出示玻璃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玻璃。
”教师板书课题:玻璃。
接着说:“你知道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成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玻璃的一些知识。
”八、间接导入法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如一位教师讲写作的素材问题,她先给学生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让他写出两句描写春天的句子。
那位学生左划或划就是写不出字,着急地说:“老师,钢笔没水怎么写?”“是啊!”那位教师点点头,“钢笔里没水写不出字,我们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
巧妙导入精彩课堂

巧妙导入精彩课堂巧妙导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教师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吸引学生留心听讲。
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如何巧妙导入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指直截了当地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知识点和目标,通常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有趣、生动的事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趣味的游戏来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升学习的趣味性。
在中学物理课上,教师可以以一些有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种直接导入法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隐喻导入法隐喻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段来引入知识点,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接受。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文章或者故事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内涵。
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例子来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并且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引出问题法引出问题法是指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在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历史事件的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背后的道理和规律。
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生物现象或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对生物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引出问题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情景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来引入知识点,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知识点的内容。
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

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
课堂导入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提高学习动机,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加学习
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
一、按照形式分类
1.言语导入:通过教师口头介绍、提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
这种形式简洁直接,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2.视觉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料,引导学生对学习内
容进行认知,增加学习情感的投入。
3.实物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道具等具体物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情感导入:通过情感共鸣、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与
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二、按照方法分类
1.提问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
维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故事导入:通过讲故事、情景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
共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游戏导入: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
4.讨论导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导入的类型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语文导课十法

六、穿插吸引法
在教学中,安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家酒店饮酒,并听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最红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千古佳作,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产生了急于学新课的强烈欲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诗中的意境。
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故作神秘)。
一天,我校办公室,李老师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李老师行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来了。”李老师抬头一看,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记不起他的名字?李老师稍一沉思,笑着说:“还用说,他就是……”听后,他的学生和其他教师都会心地笑了。但李老师并没有说出他学生的真实姓名,同学们猜猜,李老师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的呢?
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一出,学生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五、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人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教学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只能采用直接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色的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雨中充满生活的乐观,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通过几个细节,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两篇文章。
八大导入方式

八大导入方式摘要:一、引言二、八大导入方式的概述1.直接导入2.图片导入3.问题导入4.视频导入5.案例导入6.情景模拟导入7.游戏导入8.互动讨论导入三、各种导入方式的优缺点四、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教育培训、演讲和授课等领域,导入环节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为后续课程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将介绍八种导入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入方法。
二、八大导入方式的概述1.直接导入:直接介绍主题,简洁明了,适用于熟悉话题的场合。
2.图片导入: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引发学员兴趣,增加直观感受。
3.问题导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员思考,激发求知欲。
4.视频导入:通过短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生动的场景,提高学员的注意力。
5.案例导入:分享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员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6.情景模拟导入:创设情境,让学员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度。
7.游戏导入:设计趣味性强的小游戏,活跃氛围,提高学员积极性。
8.互动讨论导入:引导学员展开讨论,汇集多方意见,促进交流。
三、各种导入方式的优缺点1.直接导入:优点——简洁、高效;缺点——容易显得单调、缺乏吸引力。
2.图片导入:优点——生动、形象;缺点——过于依赖视觉,可能导致部分学员注意力不集中。
3.问题导入:优点——启发思考、引导关注;缺点——问题设置难度把握不当,可能导致效果不佳。
4.视频导入:优点——直观、生动;缺点——制作成本较高,观看时间过长可能影响学员注意力。
5.案例导入:优点——具体、易懂;缺点——案例选择不当可能导致共鸣不足。
6.情景模拟导入:优点——参与度高、印象深刻;缺点——组织复杂,耗时较长。
7.游戏导入:优点——趣味性强、活跃氛围;缺点——游戏设计难度较高,过度娱乐可能影响课程严肃性。
8.互动讨论导入:优点——促进交流、激发思考;缺点——讨论主题选取不当可能导致偏离课程主线。
教学实践中的导课方式(3篇)

第1篇一、引言导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习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课方式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学实践中的导课方式,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导课策略。
二、导课方式概述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导入是一种常见的导课方式,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图片导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引发思考。
(3)视频导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问题导入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导课方式,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直接提问:直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悬念提问:提出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递进提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3. 游戏导入,活跃气氛游戏导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导课方式,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游戏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抢答游戏:通过抢答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猜谜游戏:通过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4. 实物导入,直观展示实物导入是一种直观、生动的导课方式,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知识。
实物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实物展示: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主题。
(2)实物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实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实物对比:通过对比不同实物,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常用八种方法

导入新课常用八种方法
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2.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验导入法:通过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5. 视频导入法:通过播放一个有趣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 模拟导入法:通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7. 问题解决导入法: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 联想导入法:通过联想一个与新课相关的事物或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9种课堂导入方法

19种课堂导入方法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入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导入必须为课堂的主题部分服务,不司喧宾夺主。
(一)直接导入直接导入,也叫开门见山式,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直接导入有多种方式:(1)交代新课学习内容导入。
(2)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
如一位教师上课伊始便单刀直入地向学生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题是‘英国工业革命”,。
(板书课题)“学好这一课,可以帮助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等问题加深理解。
所以学好这节课具有不寻常的现实意义。
”这样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增强了学习这堂课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直接解题导入。
教师可以直接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
如历史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课时可先就该标题简要点明什么是“贞观”,什么是“开元”;什么是“贞观之治”,什么是“开元盛世”。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
但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导入法在高中使用尚好。
这种导入法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温故导入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课”的几种方法“开场白”,亦称“导课”。
这里所讲的“导课”指的就是“开场白”。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好的“导课”,可以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在求知动机。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能自如运用一些常见的“导课”方法。
一、背景导入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课前对背景或有关资料的搜集,借学生在全班交流之机,巧妙引导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孔子拜师》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悔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三年级的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甚少。
教学本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从家长那里了解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课始,学生间交流自己对孔子、老子的了解。
生1:我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说过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生2:我从高年级大哥哥那里了解到: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学生非常多。
生3:我上网查到了:山东曲埠有“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都与孔子有关。
“三孔”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录。
生4:我家有一本《道德经》,我从书上知道:老子创作了《道德经》五千言,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生5:我从网上还知道: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是“太上老君”。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全面。
大家对孔子、老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都是闻名世界的思想家,知识渊博,后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孔子、老子的课文,那就是《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
从这篇课文,我们又将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呢?……学生通过动手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孔子、老子的兴趣。
从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对孔子、老子的了解远非本文所限,岂不快哉?二、据题导入法课文的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俗称“题眼”。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分析、理解、推测,提出问题,相机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个题目,放手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1.泸定桥在哪儿?它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为什么要夺泸定桥?怎样夺的?结果怎么样?3.为什么在“夺”字的前面还要加个“飞”字?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课文的中心内容。
通过对“飞”与“夺”字的质疑,学生能理清课文思路,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了一个好的“埋伏”。
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步入学习过程。
这种方法,直接从课题入手,直奔课文的中心内容,简洁明快,多运用于一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课文,比如《捞铁牛》、《爬山虎的脚》、《小音乐家扬科》、《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伟大的友谊》等。
三、迁移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珍珠泉》一文,教师可根据与该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温故原来学习的《五彩池》一课,进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具体实录如下:师:《五彩池》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小手如林,个个跃跃欲试。
也是的,这么简单的问题,又刚学不久,怎么能不举手呢?)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的美丽和成因。
生:《五彩池》一课主要写五彩池神奇美妙及形成的原因。
……师:是呀,同学们,五彩池的确是非常美丽迷人的,她的神奇美丽至今不时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的祖国像这么美的地方数不胜数。
今天呀,老师带大家再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玩赏玩赏。
也可能这个地方没有五彩池的神奇,没有五彩池的靓丽,但她的确也很美,这个地方就是珍珠泉。
教师利用两课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特点,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课的学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唐打虎》与《武松打老虎》,《小珊迪》与《小音乐家扬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再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
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
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
至于同一作者的作品学习导入,可在先引导学生回忆原来学习的这个作者的哪些作品以后,顺势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的来说,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创境导入法所谓的创境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
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
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学生为什么能趣味盎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就是因为教师在导课中创设了良好的发现问题的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积极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谜语导入法利用谜语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例如:学习《荔枝》一文,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对猜谜语特别感兴趣。
今儿老师出几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看谁猜的又准又快。
学生一听猜谜语,劲头可高了。
老师还没有出示谜语,班上就“热闹”了,一个个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你想想,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课堂上该是思维的涟漪串串、“灵光”闪闪,气氛定会不一般吧。
六、****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导课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其“声、光、电”及其音像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可巧借****,在慷慨激昂简述日寇侵我河山,残杀我同胞,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我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同时,播放配有悲壮乐曲并混杂有枪声、炮声的录音,教师可模仿我某连连长的神态、声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间隙,****战士点名整队。
点了五个名,没有回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这样的情境中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战场境地,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教师通过一定的的手段和形式,激起学生对听课产生良好的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听课动机。
再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课前教师运用多****,播放配有第一段课文内容录音的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动画片,让学生置身于“蓝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的情景之中,初感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进而产生全面了解闰土的渴望。
这种方法,多运用于典雅优美的小诗,情景交融的散文和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等。
如《咏柳》、《菊花》、《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延安,我把你追寻》、《十里长街送总理》、《月光曲》、《五彩池》、《第一场雪》、《壮丽的青春》等。
七、调查访问导入法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
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八、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亲自做实验,并借助这个实验相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三个广口瓶,每个瓶口放有三条各系有一个螺丝帽的线绳。
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并让做实验的同学谈谈自己的试验感受,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中小女孩美好的思想品质。
教学实录如下:师(手举广口瓶):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做一个实验。
分三组请九位同学上台同时进行,看他们能不能快速把小螺丝帽从瓶中取出来!学生兴奋举手,满眼渴望地参加实验。
……实验后,学生谈感受。
生1:我预习了课文,给他俩布置了任务--依次拉出,不争抢。
所以我们最快。
生2:绳子缠在一起了,都出不来。
生3:绳子缠在一起了,我先把绳子分开,再依次拉出,成功了,也拖时了。
老师顺势直奔课文主题: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呢?他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学生通过做实验或观实验就能准确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并通过读、悟就能很好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类似的课文还有《乌鸦喝水》、《做风筝》等。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