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公开课教案《魔法瓶子》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魔术瓶》,主要涉及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的变化。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瓶子的基本特征以及通过改变瓶子内的物质,观察瓶子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观察和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2. 帮助幼儿认识瓶子的基本特征,了解瓶子形状、颜色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瓶子的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瓶子若干,以及各种颜色的液体。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魔术瓶,内装不同颜色的液体,以及记录观察结果的画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一个魔术瓶,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看看这个魔术瓶,有什么特别的吗?”引导孩子们观察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

2. 操作:孩子们自己动手,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倒入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中,观察瓶子的变化。

3. 实验: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验,如将红色液体倒入蓝色瓶子中,观察颜色的变化,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 创作: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个魔术瓶,用画笔在瓶子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然后将瓶子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六、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瓶子,并在瓶子旁边标注对应的颜色和内容物,以便孩子们随时查阅和回顾。

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向家人展示自己在课堂上制作的魔术瓶,并讲述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

2. 请孩子们观察家里的瓶子,用画笔和纸记录下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操作和实验,让他们了解了瓶子的形状、颜色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质世界》,具体内容为“魔术瓶”。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以及简单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吸热和放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术瓶、热水、冰块、气球、色素、滴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魔术瓶、热水、冰块、气球、色素、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按组分发魔术瓶,让幼儿观察瓶中的现象。

提问:“你们发现魔术瓶里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这样?”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感受吸热和放热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魔术瓶》2. 内容: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吸热现象:冰块融化、气球膨胀放热现象:热水冷却、色素扩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质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

画出物质三态变化的过程。

2. 答案:家里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湿衣服晾干等。

物质三态变化过程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吸热放热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探索物质变化。

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中对物质三态变化和吸热放热现象的阐述。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魔术瓶》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魔术瓶》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精品教案《魔术瓶》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瓶子》,详细内容为“魔术瓶”的制作与探索。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瓶子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魔术瓶的奥秘。

重点:让幼儿掌握制作魔术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魔术瓶样品、水、色素、透明胶带、剪刀、杯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魔术瓶材料,包括瓶子、水、色素、透明胶带、剪刀、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水的魔术瓶,让幼儿观察瓶子中的水。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水不会倒出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了解魔术瓶的原理。

引导幼儿学习制作魔术瓶的方法。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操作,制作自己的魔术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魔术瓶进行实验,观察瓶子中的水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魔术瓶原理:大气压强2. 制作方法:将瓶子倒置,用透明胶带封口,杯子倒扣在瓶子上,剪掉多余的胶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魔术瓶,并与家人分享实验过程。

答案:根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制作方法,幼儿可在家中独立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但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对魔术瓶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除了魔术瓶,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物品可以利用大气压强原理?让幼儿进行家庭实践,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魔术瓶》是幼儿小班科学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第三章“奇妙的水”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水的特性、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用途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对水的感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用途。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理解水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术瓶、水、冰块、热水、色素、滴管、杯子等。

2. 学具:记录卡片、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幼儿展示一个神秘的魔术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讲解魔术瓶的神奇之处,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结合冰块、水和热水进行演示。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通过滴管、杯子等工具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水的特性。

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用画笔和彩泥制作实验报告。

邀请各组幼儿分享实验成果,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魔术瓶》2. 板书内容: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水的用途: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水实验报告2. 作业内容:画出水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家长协助幼儿用文字描述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示例:实验一:冰块融化过程:将冰块放入杯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

观察:冰块融化过程中,杯子外壁出现水珠。

实验二:水变气过程:将热水倒入魔术瓶,观察瓶口冒出的气体。

观察:热水倒入魔术瓶后,瓶口冒出大量气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实践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完成更多关于水的实验。

《魔术瓶》小班优质教案(幼儿优质教案

《魔术瓶》小班优质教案(幼儿优质教案

《魔术瓶》小班优质教案(幼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魔术瓶》是幼儿小班课程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第七章“奇妙的水”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探索魔术瓶的神奇现象,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魔术瓶的神奇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魔术瓶的原理,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术瓶、热水、冰块、干冰、漏斗、杯子、色素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魔术瓶,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魔术瓶的神奇现象。

(2)邀请幼儿猜测魔术瓶中发生了什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观察并记录。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记录表,让幼儿记录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魔术瓶》2. 内容:魔术瓶神奇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记录家庭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并画出相应的图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提高他们的记录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家庭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入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二、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科学《魔法瓶子》

科学《魔法瓶子》

魔法瓶子(大班科学)活动目标:让幼儿知道红、黄、蓝是三原色,初步理解三原色。

活动准备:空矿泉水瓶、红、黄、蓝颜料。

活动过程:一、提问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吗?(喜欢)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好吗?教师出示清水瓶。

变魔术呀需要一个咒语,现在呀老师要播放咒语了,小朋友要仔细看好张老师手中的瓶子,看瓶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播放音乐《敲咚咚》,教师做相应的动作,瓶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然后进行提问:张老师瓶子里的水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那你们想不想变魔术呀?(想)。

二、教师给孩子分组发瓶子,讲活动规则。

张老师现在给小朋友们每一个人都发了一个瓶子,现在咱们就跟着张老师一起做《敲咚咚》,然后我们看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播放《敲咚咚》,然后引导幼儿观察瓶里水的颜色,这时幼儿会发现瓶子里的水分别变成了红、黄、蓝。

三、教师进行提问:现在看一下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幼儿会分别回答(红色、黄色、蓝色)。

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瓶子里的清水变成了这些好看的颜色?(不知道),现在张老师就来接开这个秘密了,现在请小朋友把水瓶的盖子拧开,看一下,瓶盖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有颜料”,对了,瓶子里的水是因为这些颜料,而变成了现在的颜色,这几种颜色就叫做三原色。

再次提问幼儿,三原色是哪几种颜色啊?引导幼儿回答出三原色是红色、黄色、蓝色。

你们知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叫做三原色?(不知道),张老师告诉你们,因为他们在一起能调配出其它不同的颜色,你们想不想实验一下?(想)四、教师分组,让幼儿把红色和黄色瓶子先放到椅子下面,让拿蓝色瓶子的孩子把瓶盖拧开,教师拿出黄色的颜料,把黄色颜料放到蓝色瓶盖上,播放《敲咚咚》,让幼儿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通过摇动,瓶子里的水变成了绿色。

引导幼儿说出蓝色+黄色=绿色。

接着让红色组把盖子拧开,加上蓝色,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说出红色+蓝色=紫色。

最后让黄色组把盖子拧开,加上红色,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说出黄色+红色=桔色。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二章第五节《神奇的瓶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不同的液体,了解液体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索,发现液体的分层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液体的分层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以及如何让幼儿理解液体的密度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个不同颜色的液体(如:清水、油、蜂蜜),三个透明玻璃瓶。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调色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魔术瓶,瓶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

引导幼儿观察瓶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三个透明玻璃瓶,每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

向幼儿介绍这三种液体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液体的分层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透明玻璃瓶和三种液体。

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液体倒入瓶中,观察分层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液体的分层现象。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分层,液体的密度是怎么回事。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魔术瓶实验记录表瓶子1:清水、油、蜂蜜瓶子2:清水、蜂蜜、油瓶子3:油、清水、蜂蜜2. 液体分层现象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用其他液体进行魔术瓶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描述液体分层现象,并解释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魔术瓶实验,让幼儿了解了液体的分层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以及理解密度概念。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除了液体,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分层?激发幼儿探索生活中其他分层现象的兴趣。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幼儿能够观察和感知颜色的混合变化,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两种颜色混合会产生新的颜色。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能正确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透明塑料瓶若干(每个幼儿一个),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杯子若干,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

3、搅拌棒若干。

4、记录表格若干。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个装有神秘液体的瓶子,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瓶子,里面装着会变魔术的水,你们想不想看看它是怎么变魔术的?”2、观察魔术瓶(5 分钟)教师摇晃瓶子,让幼儿观察瓶子里颜色的变化。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3、介绍实验材料(2 分钟)教师展示一次性杯子里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水,以及搅拌棒。

教师:“这里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还有搅拌棒,我们要用它们来做实验。

”4、幼儿操作实验(15 分钟)(1)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透明塑料瓶和一个一次性杯子,杯子里装有一种颜色的颜料水。

(2)引导幼儿将杯子里的颜料水倒入塑料瓶中,然后观察颜色的变化。

(3)鼓励幼儿用搅拌棒搅拌,看看颜色是否会有新的变化。

(4)提醒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把颜料水洒出来。

5、分享实验结果(10 分钟)(1)请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并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记录表格上记录颜色的变化。

6、总结颜色混合规律(5 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合会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会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会变成绿色。

这就是颜色的魔术!”7、拓展活动(5 分钟)让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颜色。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瓶说课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瓶说课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瓶说课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索魔法瓶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魔法瓶的原理。

2.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制作魔法瓶。

三、教学准备1. 魔法瓶制作所需材料:透明塑料瓶、食用色素、食盐、热水、冷水。

2. 实验器材:魔法瓶样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展示了一个看起来普通的塑料瓶,并问学生他们知道这是什么物品吗?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空瓶子。

2. 学习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塑料瓶并不普通,它是一个魔法瓶。

并介绍了魔法瓶的原理:魔法瓶内装有两种温度截然不同的水,通过水的密度变化来实现奇特的效果。

老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个实验器材中的魔法瓶样品,并请学生发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4. 分析学生发现魔法瓶样品中的水分成两层,并且上面的一层水呈现出浑浊的状态。

学生开始猜测这是为什么。

5. 制作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魔法瓶。

首先,学生需要准备两个透明塑料瓶,将一个瓶子加满热水,另一个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并摇匀。

然后,将盐水瓶放入冰箱中冷却。

6. 实践当盐水瓶冷却后,学生们开始将盐水瓶和热水瓶连在一起。

他们可以观察到热水瓶的水慢慢上升,而盐水瓶的水慢慢下降。

学生们非常兴奋地观察着魔法瓶的奇特效果。

7. 探究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问学生为什么热水瓶的水会上升,为什么盐水瓶的水会下降。

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猜测。

8.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了魔法瓶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强调学生们通过实践和观察,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魔法瓶的问题,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10.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在家和同学分享他们学到的有关魔法瓶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制作更多的魔法瓶。

五、板书设计魔法瓶的原理:- 水的密度变化- 热胀冷缩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魔法瓶的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动手制作了自己的魔法瓶。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一、教学内容《魔术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变化的一节实践性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取的教材为《科学探索》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有趣的溶解”,详细内容涉及溶解现象的定义、特征,以及通过简单实验观察溶解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与混合的区别,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难点:区分溶解和混合,理解溶解的微观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粉笔末等),PPT。

学具:实验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魔术瓶”,将糖块放入盛有水的瓶子中,糖块逐渐消失,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讲解溶解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区分溶解与混合。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食盐溶解为例,讲解溶解的过程,强调溶解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 实验演示与随堂练习(20分钟)演示糖、食盐、粉笔末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6. 课堂小结(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溶解的定义、特征。

2. 溶解与混合的区别。

3. 溶解实验观察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溶解,并简要说明原因。

2. 答案示例: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因为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离子晶体,容易与水分子发生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对溶解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加快溶解速度,了解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观察过程中的细节记录。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幼儿教案教案优化方案一、教学内容调整: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液体混合的过程及其现象,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魔法表演环节,教师通过魔法表演展示两种液体混合后颜色变化的“魔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正课。

二、教学目标深化: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加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细化:针对液体混合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步骤图或者动画演示来教授正确的操作流程。

对于观察和描述液体混合后的现象,可以设计一个“魔法颜色猜猜看”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来描述和预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的创新:使用透明的魔术瓶替代彩色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颜色变化。

另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一个迷你实验套件,包括小瓶子、滴管和颜色卡片,以便于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增强:1. 魔法表演引入:教师通过魔法表演展示两种液体混合后的“魔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迷你实验套件自己进行液体混合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互动游戏加强观察:“魔法颜色猜猜看”游戏,通过互动方式加强学生对颜色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科学思考。

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除了原有的评价方式,可以增加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实验报告的创意性和准确性的评价。

七、教学内容拓展的实践性提升: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液体混合实验,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堂上分享。

通过上述优化方案,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互动和有趣,同时也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科学实验——魔法瓶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魔法瓶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魔法瓶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科学实验——魔法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魔法瓶的原理和运作方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3. 增强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魔法瓶的原理和运作方式。

2. 引导幼儿动手制作魔法瓶。

3. 观察魔法瓶的奇妙效果。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图片、播放短视频等方式引入魔法瓶实验,让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Step 2:介绍魔法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魔法瓶和解释其原理和运作方式来介绍魔法瓶。

Step 3:制作魔法瓶1. 教师提供材料:魔法瓶、食用油、水、食用色素。

2. 先倒入一定量的水和食用油至魔法瓶内,让幼儿观察水和油之间的情况。

3. 接着,让幼儿加入适量的食用色素,再观察水和油之间的变化。

4. 最后,让幼儿在魔法瓶中加入一小勺盐,观察魔法瓶产生的奇妙现象。

Step 4:观察魔法瓶效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魔法瓶内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效果,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和神奇。

Step 5:总结教师可以让幼儿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的结果和原因,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对魔法瓶的理解程度。

2. 让幼儿完成一份小测试,测试他们对魔法瓶的理解情况。

3.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估和记录。

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在幼儿课堂上开展更多的科学实验活动,增强幼儿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2.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魔法瓶或其他科学实验器材。

3.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引导幼儿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资源:1. 魔法瓶、食用油、水、食用色素、盐等材料。

2. 观察图片、短视频、讲故事等教学资源。

3. 评估表、小测试等评估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魔法瓶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引导幼儿动手制作魔法瓶,并观察魔法瓶的奇妙效果,让幼儿在实验中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和神秘。

魔术瓶教案(附教学反思

魔术瓶教案(附教学反思

魔术瓶教案(附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与我们》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魔术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详细内容包括: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理解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钾溶液、热水、冷水、催化剂等)、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滴定管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魔术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引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浓度、催化剂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2)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4. 随堂练习:针对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2)浓度(3)催化剂2. 控制变量法3. 实验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在冷水中加入碘化钾溶液的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比在热水中慢?(2)分析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 答案:(1)在冷水中,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慢。

(2)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水瓶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水瓶

小班科学教案魔法水瓶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望以及观察和思考能力。

魔法水瓶实验是一项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以及相关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小班科学教学的魔法水瓶实验方案。

实验目标:通过魔法水瓶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意识,了解水的特性,学习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瓶2. 水3. 食用油4. 食盐5. 汤匙6. 食用色素(可选)实验步骤:1. 将透明塑料瓶装满水。

2. 加入少量食用油,观察并询问幼儿会发生什么变化。

3. 加入一勺食盐,继续观察并询问幼儿会发生什么变化。

4. 可选:加入几滴食用色素,观察变化。

5. 结论:与幼儿一起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实验过程详解:1. 实验前,教师准备好所需材料,并与幼儿一起坐在实验台前。

2.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并询问他们这是什么,并解释这是一个魔法水瓶。

3. 教师将瓶子装满水,并向幼儿解释水是由无数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并且它们很小,我们看不到它们。

4. 教师将少量的食用油加入瓶中,让幼儿观察到油和水的混合。

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发生的变化。

5. 教师并询问幼儿,他们认为会发生什么,为什么?6. 接下来,教师向瓶中加入一些食盐,并与幼儿观察食盐溶解的现象。

7. 教师继续询问幼儿,他们认为会发生什么,为什么?8. 可选:教师可以进一步添加几滴食用色素,让幼儿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9. 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他们分享背后的科学原理。

实验原理:1. 水和油的不溶性: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到在瓶中加入油后,油和水是不相混合的。

这是因为水和油属于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它们不能混合。

2. 食盐的溶解性:教师向幼儿解释食盐在水中是可以溶解的,这是因为食盐的分子结构可以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离子,从而使食盐溶解在水中。

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子

中班科学教案魔术瓶子魔术瓶子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具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适合中班的幼儿科学教学。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关于液体的基本特性和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

同时,这个实验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材料准备:1. 一只空的透明塑料瓶;2. 液体食用色素(可以选择不同颜色);3. 食盐;4. 清水;5. 可以盖紧的塑料瓶盖。

实验过程:1. 首先,让孩子们观察一只空的透明塑料瓶,让他们观察和描述瓶子的形状和特点。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

2. 然后,给每个孩子一小瓶液体食用色素,让他们仔细观察颜色并描述它们。

可以问他们,这些液体颜色明亮还是暗淡?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3. 让孩子们慢慢将液体食用色素倒入空的塑料瓶中。

观察颜色变化和液体的层次。

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和描述变化。

可以问他们,为什么液体不会混合在一起?4. 接下来,在一个小碗中加入一些食盐,然后让孩子们一小勺一小勺地向瓶子中加入食盐,观察液体的变化。

鼓励他们观察和描述变化的过程。

可以问他们,为什么液体会发生什么变化?5. 当液体变得更加混合并呈现新的颜色时,让孩子们再次观察和描述。

可以问他们,为什么液体会混合在一起?实验探究及讨论:1.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液体的层次和颜色。

他们可以通过添加液体食用色素和食盐来改变液体的颜色和混合层次。

鼓励他们描述液体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液体颜色的混合与食盐的加入有密切的关系。

当他们加入食盐时,液体颜色会发生变化并开始混合在一起。

3. 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为什么食盐可以改变液体的颜色和混合层次?引导他们提出关于颜色和物质混合的假设,并试图找到答案。

4. 鼓励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以及他们对实验背后科学原理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拓展实验:1. 孩子们可以尝试添加不同比例的食盐和液体食用色素,观察液体变化的不同结果,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魔法水瓶托班教案

魔法水瓶托班教案

魔法水瓶托班教案教案主题:魔法水瓶班级:托班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颜色、形状的差异。

2.学生能够区分大小和轻重。

3.学生能够将物品进行分类。

4.学生能够通过操作魔法水瓶,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

教学准备:1.魔法水瓶。

2.多种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小球、小方块、小玩具车等)。

3.装有颜色糖果的透明杯装。

4.画板、彩色粉笔、贴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游戏引入老师手中拿着透明杯装糖果,告诉学生这是个魔法水瓶,它里面有一个惊喜,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老师将糖果倒出,让学生发现有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和数量的多少不同。

接着老师可以拿出一些装有小球、小块和玩具车等物品的盒子,让学生分类,将相同颜色、形状或功能的物品放在一起。

步骤二:操作魔法水瓶1.摆放物品:老师让学生将物品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将魔法水瓶放在物品旁边。

2.操作魔法水瓶:老师让学生通过把魔法水瓶倒过来,让水流到另一侧,将物品送到另一侧,瓶子形状的特殊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可以锻炼手掌的肌肉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3.分类 :老师让学生将物品送到相应的颜色和形状的盒子里,学生在操作时不但可以锻炼手部肌肉力量,还可以进行视觉判断和分类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和鼓励。

步骤三:绘画时刻老师请学生举手问一句话:其实这个魔法水瓶里有没有很多彩色的糖果呢?因为是魔法水瓶,所以我们不能看到里面到底有几个。

那我们可以用画板和手,把我们心中到底有多少糖果画出来(学生可以选择任意颜色)。

开始绘画,这也是学生锻炼手部肌肉控制和与视觉的交互。

步骤四:总结完结经过集中的训练和操作,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辨别和分类物品的颜色和形状的技能,同时还锻炼了手眼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反思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拓展训练:1.将不同形状、颜色和质地的构建材料放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构建兴趣和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

《魔术瓶》小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小班教材《探索与发现》第四章《奇妙的科学》,详细内容为“魔术瓶”的制作与探索。

通过该活动,让幼儿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魔术瓶的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魔术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胶水的涂抹和瓶盖的固定。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胶水、透明瓶子、彩色珠子、剪刀、瓶盖、小勺等。

学具:每组一套教具,包括胶水、透明瓶子、彩色珠子、剪刀、瓶盖、小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看一个关于魔术瓶的简短视频,引发幼儿兴趣。

讲解魔术瓶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初步了解活动内容。

2. 例题讲解(5分钟)演示魔术瓶的制作过程,讲解注意事项,如胶水的涂抹、瓶盖的固定等。

邀请一名幼儿上台协助完成魔术瓶的制作,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3. 制作过程(15分钟)将幼儿分组,每组按照例题进行魔术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完成魔术瓶制作后,让幼儿互相观察,讨论魔术瓶中的珠子变化。

邀请部分幼儿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1. 《魔术瓶》2. 内容:制作材料:胶水、透明瓶子、彩色珠子、剪刀、瓶盖、小勺等。

制作步骤:涂抹胶水、放入珠子、固定瓶盖、观察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魔术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完成魔术瓶的制作。

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在《魔术瓶》这节课中,选择彩色珠子和透明瓶子作为主要材料,易于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幼儿园中班教案:魔法瓶子

幼儿园中班教案:魔法瓶子

中班:魔法瓶子活动目标:1.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用图谱来感受、了解ABA的曲子结构。

2.运用肢体感应A段的渐强渐快,分辨B段乐句的音乐元素。

3.借助故事情境来想象,体验倾听、辨析、互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矿泉水瓶、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1:27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森林里,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小精灵,她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

2.提问:什么叫变魔法?(幼:变魔术……)3.小结:变魔法就是会出其不意变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二、情境贯穿,感受旋律。

1.师出示瓶子,开始神秘的变魔法。

2.播放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变魔法。

(师故作神秘的肢体动作和着音乐节奏魔法)3.音乐结束后,水瓶里的水变色了。

三、绘画记录,引出乐谱。

1.承接:小精灵把魔法配方放在音乐里,我们尝试着把音乐记下来。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用记号笔在黑板上描绘乐谱。

3.梳理经验,提问:谁能看明白这个魔法秘诀要做些什么事情?4、幼儿通过图谱,聆听音乐。

(教师带动幼儿做动作)四、动作感知,深入乐段。

1.师带动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提出拿瓶子的要求)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3.再次尝试听音乐变魔法。

(节选到搅拌动作)4.接着讨论摇晃的动作,轻的几次?重的几次?5.收回瓶子后,用音乐把魔法传递给大家。

(闭上眼睛)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六、延伸活动:师:这首好听的音乐名叫《加速度圆舞曲》,可以叫爸爸妈妈到网上搜索一下,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欣赏这首好听的乐曲。

化学神奇的魔法瓶教案

化学神奇的魔法瓶教案

化学神奇的魔法瓶教案实验名称:《魔法瓶》一、实验目标:1、学习实验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理解实验原理。

2、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瓶子。

二、实验重点:1.葡萄糖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易溶于水,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

2.亚甲基蓝,是一种暗绿色晶体,溶于水和乙醇,在空气中较稳定,其水溶液呈碱性,有毒。

亚甲基蓝广泛应用于化学指示剂、染料、生物染色剂和药物等方面。

3.酚酞,酚酞指示剂由酚酞溶解在酒精溶液中而成。

在酸性溶液中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紫红色。

4. 氢氧化纳,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

三、实验原理:1.酚酞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紫红色,在这个实验中是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

2.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

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

四、实验步骤:1、首先,加入水,加入葡萄糖,加入亚甲基蓝后,溶液为蓝色,加入酚酞后溶液为蓝色。

2、加入氢氧化钠后溶液变为了紫红色,原因是葡萄糖在碱性溶液中把亚甲基蓝还原成亚甲基白是无色的,酚酞遇碱变红。

3、震荡时亚甲基白被氧化为亚甲基蓝,溶液变为蓝色,盖住酚酞试剂红色。

当溶液静止时,葡萄糖在碱性溶液中把亚甲基蓝还原成亚甲基白,酚酞试剂在碱性溶液里显示紫红色。

若重复振荡和静置溶液,其颜色交替出现。

五、开始实验:注意事项:①在碰到氢氧化钠后要用湿抹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

②此反应可以反复进行多次。

③震荡该瓶子时,用力不能过猛。

④酚酞和亚甲基蓝的量不要太多。

⑤如果瓶子静置后为无色或紫红色很浅,增加酚酞的用量。

如果瓶子蓝色很浅,增加亚甲基蓝的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份公开课教案
《魔法瓶子》(大班美术)
天坛中心幼儿园王静
活动名称:
魔法瓶子(大班美术)
活动目标:
1、感知颜色的变化,在探索中发现三原色两两相溶后的色彩。

2、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七彩花一朵。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律动音乐、色卡、花朵简笔画复印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

今天我带来的可是一个会唱歌会跳舞的饮料瓶。


2、观察瓶子
“大家快来看看,这与众不同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

)此处需做准确概括。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等音乐一停就请你将瓶子放下站好”(老师背对幼儿摇)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如有幼儿摇出了颜色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
(2)“咦,看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你们的变了吗?(感到很奇怪。

)
(3)教师解开秘密,告知幼儿将瓶倒过来摇一摇。

(如有幼儿的瓶中颜色有变化,请他来说说他是怎么做的)。

3、变颜色
“准备好。

(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然后为小瓶子贴上相同颜色的即时贴,一张贴在瓶子身上,一张贴在瓶盖上。

当音乐停后回到位子上安静地坐好”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
三、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

”(边说边换瓶盖)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谁看清楚了老师刚才是怎么做的。

(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师拧开瓶盖给幼儿看,你发现了什么?”
(2)盖子里有颜色。

原来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
的啊?现在我换了什么颜色的瓶盖,水就从原来的颜色变成绿色了。

(3)“请你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和你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找一个和你颜色不一样的,互相交换一下瓶盖,换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盖拧紧摇一摇。

发生变化后请你将它带回座位旁放在小椅子下”
3、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

4、师总结并出示色卡:红+黄=橙,红+蓝=紫,蓝+黄=绿
四、聪明的小画家
1、提示将三原色彩笔取出,让幼儿为花朵涂色。

(创作出绿绿的叶子,七彩的花朵)
2、展示幼儿作品并让幼儿介绍自己是如何操作的。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猜想其他颜色两两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并在七彩花涂色完成后大胆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