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法测浮力公开课教案
浮力之称重法

微课《称重法测浮力》的教学设计讲课内容所属年级:八年级授课教师:刘敏生学科:物理适用对象:已经掌握了二力平衡和浮力概念等知识的学生一、教学背景“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程。
根据《课程标准》,“称重法测浮力”为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此知识点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且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称重法的实验方法。
由此本人希望借助多媒体展示动图和语言结合的方式来制作一节精简的微课,帮助学生理解清楚称重法的知识内涵。
二、教学目标1.会用称重法测量和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2.理解清楚称重法的内在物理逻辑。
三、教学方法1.复习引入法开头复习浮力的基本定义,并抓住要点浮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这一知识点,来提问学生应该如何测量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大小,从而引入微课的中心内容。
这样的引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复习微课的前认知基础,而且自然地贴合了学生的认知习惯。
2.讲授法结合PowerPoint,图文和讲解配合得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视、听、思多维地学习,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法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地理解和掌握微课的中心内容。
3.等效替代法用水对物体的浮力代替手对物体的支持力,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实验二的测量浮力的方法和实验一的测量支持力的方法是一样的,从而进一步学会使用称重法测浮力。
四、教学总结“称重法测浮力”作为教材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浮力的方向概念和受力分析的前知识铺垫,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微课抽丝剥茧的方式,学生能更清晰自然地理解称重法,从而学会使用称重法来测量浮力。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一等奖3篇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6学习目标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请完成下面的填空1.阿基米德原理2.物体的浮沉条件(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3.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
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
求:(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N、密度为0.9×103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N(水的密度为1.0×103g/3)。
初中物理浮力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讲课教案1. 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会使用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浮力的影响因素3. 称重法测量浮力4. 阿基米德原理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讲解浮力的定义,即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托力。
介绍浮力产生的原因,即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的压强,从而产生向上的力。
3. 浮力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因素对浮力的影响,如物体形状、物体密度等。
4. 称重法测量浮力:讲解称重法的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称重法的操作步骤,并理解其原理。
5.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其含义及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6.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学生能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讲课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讲课初中物理浮力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能运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感受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学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能独立完成浮力测量实验。
(3)通过合作交流,掌握阿基米德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乐于参与实验探究。
(2)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称重法测量浮力。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操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气球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提问: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在哪里?2. 实验探究(1)实验一:观察浮力方向和作用点利用空塑料瓶、水等器材,让学生亲手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实验二:称重法测量浮力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物体等器材,运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3.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1)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公式:F浮=G排。
(3)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等。
(2)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浮力的计算方法和阿基米德原理。
2. 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3.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浮力教案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究有关浮力的话题,希望同学们吸取“三个和尚”的教训,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克服难关。
【出示课题】
观看动画,调整学习状态。
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回答(气球受浮力、乒乓球受浮力)
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展示汇报,
暴露问题,
小结。
自主反思,达成目标。
请同学们自主反思,并在小组内谈谈收获与感悟。
自主反思并在小组内谈收获。
课堂升华,生成新知。
通过上面的学习与交流,你还有哪些问题与困惑没有解决,请在小组内交流,并让同学们记录在导学案上。
收集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提出问题与困惑。
小组长反馈信息。
课堂练习,当堂达标。
【出示达标检测】指导学生自主检测。
思考与猜想。பைடு நூலகம்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分析浮力的表示方法,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展示测量浮力的方法。
自主小结。
观察与思考。
以组为单位按照要求完成探究实验。
观察与思考。
认识并感受产生浮力的原因。
展示汇报,分析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和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
1、液体和气体都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情引课。
浮力实验教案:如何测量物体的浮力?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浮力。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也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其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由阿基米德原理所描述。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一项浮力实验,以了解如何测量物体的浮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了解物体浮在液体表面的原理。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容量瓶-水-测量子-物体(如木块、铅块等)实验步骤:1.在天平上称重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来。
2.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尺寸(长、宽、高),记录下来。
如果物体形状规则,也可以直接使用公式计算其体积。
3.用容量瓶装满水,将其放置在天平上,并记录下重量。
4.将容量瓶充满水后,测量容器的体积。
可以将容量瓶放在精确计量刻度的称上,分别记录满水前后的质量差值,然后用这个值除以水的密度将得到容器的体积。
5.将物体放入容量瓶内的水中。
物体会造成水位的上升,因为物体会排开一部分的水,这样的话会造成液位的上升。
记录水位的变化量。
再用这个数值与容器的截面积相乘,将得到水的体积。
6.计算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
利用水体积与水的密度的乘积,可以得出所排开的水的重量。
7.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所排开的水重量)。
因此,测得的排开的水的重量即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浮力。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比如在船上装载货物时预估重量,或者在潜水时控制自己的漂浮状态等。
如此简单的实验表明了科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的计算方法》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的计算方法》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的计算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重点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浮力的计算】1.称重法:F浮=G-F拉2.压差法:F浮=F2-F13.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浮=G排(3)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4.浮沉条件状态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密度关系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案例1 】称重法求浮力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_N;从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___有关。
答案:1 密度解析: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先读出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
再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公式F浮 =G - F拉进行计算。
本题中F浮 = 3N - 2N = 1N。
从中看出,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说明石块受到的浮力不同,这进一步说明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案例2 】压差法求浮力用手将一个质量为500g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浸没于水中,使物块上表面离水面20cm。
求:(1)正方体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2)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答案:(1)物块下表面距离水面的深度h1 =10cm+20cm=30cm=0.3m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2)物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物块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根据正方体物块受到的浮力就等于正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所以解析:计算液体压强用公式,计算液体的压力用公式。
浮力教案(精选10篇)

浮力教案(精选10篇)浮力篇1一、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
故相应策略: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初中浮力的计算教案

初中浮力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浮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单位。
2. 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理解并掌握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4.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培养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1. 启发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科学方法。
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浮力计。
3. 液体(如水、盐水等)。
4. 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浮力现象引入课题,如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应用。
2. 提问学生对浮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和施力物体。
二、浮力的概念和单位(10分钟)1. 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方向和施力物体。
2. 介绍浮力的单位,如牛顿(N)。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5分钟)1. 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如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2.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四、阿基米德原理(20分钟)1.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原理的内容和应用。
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如F浮= ρ液gV排。
五、称重法计算浮力(20分钟)1. 讲解称重法计算浮力的步骤,如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液体中的重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并记录数据。
六、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2. 提问学生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船舶、潜水艇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浮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和单位,使学生对浮力有了基本的了解。
通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使学生掌握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介绍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理解了浮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称重法实验,使学生学会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初中 浮力 教案

初中浮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计算浮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计算浮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计算浮力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轮船、气球等浮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浮体为什么能浮在空中?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浮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的竖直向上托力,称为浮力。
二、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5分钟)1. 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挤压浮力计,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如何产生的?2. 实验二:让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3. 学生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三、学习计算浮力的方法(15分钟)1. 称重法:让学生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引导学生理解称重法的原理。
2. 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
3. 学生总结:称重法是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液体中的重力差来计算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来计算浮力。
四、动手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浮力的方法。
2. 教师强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浮力计算教案

初中浮力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计算浮力。
3. 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浮力计、物体、水、容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回顾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和施力物体是什么?二、浮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 介绍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再测量物体在水中的重力,浮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3. 示例:给出一个物体,让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计算浮力。
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5分钟)1. 介绍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2. 解释:物体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单位体积的液体排开的力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3. 示例:给出一个物体,让学生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2. 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五、总结(10分钟)1. 回顾浮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提问:浮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计算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 3篇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
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任务:感受浮力实验: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
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巩固升华课后3、4、6。
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
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浮力》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2【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一、猜测沉浮的物品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浮力实验》教案

《浮力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浮力实验,学生们将能够:1.了解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定律的本质;2.了解浮力与物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3.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4.提高学生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容器、水、称量器、金属块、木块、蜡烛等。
试剂:无。
2.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把一个容器装满水,称出其中的质量,记录下来。
2)称出一块金属块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步骤二:金属块在水中的重量及位移1)将金属块置于容器中,用称量器称出金属块在水中的重量,记录下来。
2)测量金属块在水中的位移,记录下来。
步骤三:木块在水中的重量及位移1)将一个木块放置于容器中,且木块不浸入水中,用称量器称出木块的重量,记录下来。
2)测量木块在水中的位移,记录下来。
步骤四:木块在浸入水中的重量及位移1)将木块放入容器中,且使其完全浸入水中,用称量器称出木块在水中的重量,记录下来。
2)测量木块在浸入水中后的位移,记录下来。
步骤五:计算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木块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水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三、分析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金属块浸入水中后,位移的大小等于金属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因此可以利用浮力计算金属块的密度,这就是浮力实验的基本原理之一。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木块在水中的重量变化和位移的变化来计算出木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并据此计算出木块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我们还可以利用水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来计算出其他物质的密度和相对密度,这对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浮力实验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浮力的基本概念和浮力定律的本质,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相对密度,同时还培养了实验技能和实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实验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将实验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相结合,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各种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称重法测浮力公开课教案

称重法测浮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学会使用称重法测量浮力,掌握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及计算浮力的大小。
2. 教学难点: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操作步骤,浮力大小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子、细线、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称重法测浮力。
2. 讲解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公式为F_b = ρg V。
3. 讲解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称重法是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和在液体中的重力F,计算浮力的大小。
公式为F_b = G F。
4.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称重法测量浮力,步骤如下:a. 用细线将浮子绑在弹簧测力计上,测量浮子在空气中的重力G。
b. 将浮子完全浸入液体中,测量浮子在液体中的重力F。
c. 计算浮力的大小:F_b = G F。
5.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和计算浮力的大小。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 复习浮力的概念和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1. 探讨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称重法测量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
2. 分析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浮力在船舶、救生圈等物体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浮力知识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浮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物理老师初中浮力实验教案

物理老师初中浮力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浮力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浮力产生的原因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称重法测量浮力三、教学重难点1. 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2. 称重法测量浮力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游泳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称为浮力。
(2)解释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 浮力产生的原因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力差。
4.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讲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浮力与排开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5. 称重法测量浮力(1)讲解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原理: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再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计算两者的差值,即为浮力。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浮力,并记录数据。
6.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排开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得出结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了称重法测量浮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浮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浮力秤

中班科学教案浮力秤浮力秤是中班科学教案中常用的实验工具之一。
通过浮力秤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探索物体的重量和浮力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浮力秤实验,使幼儿能够:1.了解浮力秤的定义和结构;2.观察和记录物体的重量和浮力;3.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其重量之间的关系;4.解释物体在水中浮起来或沉下去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浮力秤;2.一些物体,如木块、塑料球等;3.一盆水;4.幼儿实验记录表。
幼儿准备:1.保持好个人卫生,洗净双手;2.准备好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如:“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玩过水里的小游戏?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东西能浮在水上,一些东西却会沉下去?”请幼儿回答并谈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2.展示浮力秤(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浮力秤,并解释其定义和结构。
可以简单介绍浮力秤的原理,即通过测量物体浮在水中所受的浮力,间接测量物体的重量。
3.观察浮力秤的使用(10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如何使用浮力秤。
首先,教师将一个物体(比如一个木块)放在浮力秤上,然后将浮力秤放入水中。
幼儿观察并发现,当物体浸入水中时,浮力秤的指针发生了变化。
4.进行实验(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着一个物体和一个浮力秤,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
他们可以依次将物体放在浮力秤上,然后将浮力秤放入水中,观察指针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5.观察和记录结果(15分钟)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他们可以简单描述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并与其他小组一起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数据(10分钟)幼儿可以将实验数据整理成简单的图表或图像,帮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物体的重量和浮力之间的关系。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或沉下去?”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浮力的原理。
初中物理浮力经典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物体和单位。
2. 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让学生掌握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教学重点:1.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1. 浮力的产生原因。
2.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木筏等浮体,引导学生思考浮体为什么能浮起来。
2. 提问:浮力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物体和单位。
2. 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 介绍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体积和液体密度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阿基米德原理(15分钟)1.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原理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2. 强调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生活中常见的浮力问题。
2. 让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浮体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同时,引入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本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浮力与天平教案:通过天平实验了解物体的浮力变化

浮力与天平教案:通过天平实验了解物体的浮力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掌握利用天平进行浮力实验的方法。
3、了解浮力随物体的重量、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本质。
2、天平实验方法。
3、浮力随物体重量、体积和浸没的深度的变化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本质。
2、天平仪器使用的技巧。
3、浮力随相关因素的变化及影响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浮力概念和产生的原因引入浮力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思考产生浮力的原因。
随后,通过简单的模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能够承受物体上浮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利用天平进行浮力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展示物体浮力随不同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分析浮力变化的规律。
3、浮力随物体重量、体积和浸没的深度的变化及影响利用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因素对浮力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这里直接给出结论:浮力与物体浸没的深度&体积成正比例关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五、教学课件1、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本质。
2、天平仪器的图示和使用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图表及数据说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浮力随不同因素的化情况。
4、学生实验报告模板,提醒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结论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浮力的本质和规律。
并且,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浮力随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2、教学内容浮力是学科中比较基础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标准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
3、学生实验报告通过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在结论和总结方面得到更深入的思考。
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展示了自己的思维和实验技能,对学生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考察。
称重法测浮力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时间:2009年3月4日地点:物理实验室开课者:廖明创内容:§教学目的:从生活现象中了解浮力、浮力的方向、知道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实验掌握浮力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物理应用能力重点:浮力的测量及影响因素难点:称重法测浮力的受力分析引课:①、7-16,7-17,②、木头放入水中猜想:空气中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看图:7-19思考:漂浮的物体有浮力,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有浮力?浮力有多大?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解决刚才所提出来的问题§新课:在新课之前,我们先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面大家看图书室7-16,7-17,7-19一、浮力从图7-16,7-17,7-19可知,1、一切浸入液体或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2、运用①、现在,我们每个人是否有受到空气的浮力?分析:有-----但很小②、水中搬起石头是更轻松还是更累?为什么?二、实验探究一(图7-18)1、如何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学生受力分析引导:把物体放入水中,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为什么?图表 1受力分析图表1:(拉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F浮+ F拉=G物---→F浮= G物﹣F拉F浮= G物﹣F拉练习:134 1、2的第一空,练习册19第10题的第一空,三、实验探究2(图7-20,7-21,7-22)1、引导学生分析图7-20,思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2、引导学生分析图7-21,思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有关3、引导学生分析图7-22,思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的无关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的无关运用:P134第4题四、课堂小结:浮力?方向?因素?五:板书设计1、浮力浮力方向:2、浮力大小: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的无关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的无关六、布置作业:印材料《移动与缩放画图》教学设计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中心小学孙静【设计理念】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通过探索、思考、合作、动手实践来完成学习的。
物理实验初中简单浮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3.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称重法测量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
4.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的理解。
2. 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起学生对浮力的兴趣,然后引入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实验一:称重法测量浮力(1) 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水、容器。
(2) 实验步骤:① 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铁块的重力G。
② 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 计算浮力F浮 = G - F。
(3) 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
3. 实验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1) 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水、容器、溢水杯。
(2) 实验步骤:① 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铁块的重力G。
② 将铁块浸没在溢水杯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 将溢水杯中的水倒入容器中,测量排出水的体积V排。
④ 计算浮力F浮 = G - F。
(3) 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4. 应用讨论:讨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浮力的方法,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时间:3月4日地点:物理实验室
开课者:廖明创内容:§7.4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目的:从生活现象中了解浮力、浮力的方向、知道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实验掌握浮力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物理应用能力
重点:浮力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难点:称重法测浮力的受力分析
引课:
①、7-16,7-17,
②、木头放入水中
猜想:空气中的物体是否有浮力
看图:7-19
思考:漂浮的物体有浮力,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有浮力?浮力有多大?
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解决刚才所提出来的问题
§7.4称重法测浮力
新课:
在新课之前,我们先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面大家看图书室7-16,7-17,7-19
一、浮力
从图7-16,7-17,7-19可知,
1、一切浸入液体或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
2、运用
①、现在,我们每个人是否有受到空气的浮力?
分析:有-----但很小
②、水中搬起石头是更轻松还是更累?为什么?
二、实验探究一(图7-18)
1、如何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学生受力分析
引导:把物体放入水中,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为什么?
图表 1
受力分析图表1:(拉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F 浮+ F 拉=
G 物---→F 浮= G 物﹣F 拉
练习:
134 1、2的第一空,练习册19第10题的第一空,
三、实验探究2(图7-20,7-21,7-22)
1、 引导学生分析 图7-20, 思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
2、引导学生分析 图7-21, 思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
3、引导学生分析 图7-22, 思考: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的 无关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 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的 无关
运用:P 134第4题
四、课堂小结:浮力?方向?因素?
五:板书设计
1、浮力
浮力方向:
2、浮力大小:
3、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在液体的 无关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 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的 无关
六、布置作业: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