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
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
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
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
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了发展空间。
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
•四是学制过度。
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
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
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教育:培养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本质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分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
它涵盖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目前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七个方面:文化基础: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健康素养:包括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等。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
创新素养: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等。
劳动素养:包括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
核心价值:包括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
二、学科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1.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
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知识传授的局限,构建涵盖文化、科学、健康、信息、创新、劳动等方面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可以将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2.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合作学习、设计实验学习、体验式学习、翻转课堂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4. 重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核心素养包含情感和价值观。
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爱国情怀、诚实守信等。
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些能力和素质,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思维素养、交流素养、合作素养和生活素养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然而,要想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需要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科技、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途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中,学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科技途径科技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在科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利用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工具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数字化工具,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推广在线学习在线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线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培养学生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家庭途径家庭是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关系辨析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关系辨析
近几年,有关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定义上看,这两个概念都是指教育的一种形式和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为学生在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赋予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教育。
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义务感、责任心、公民意识等市民素质。
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社会性格,并能够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为新时代提供和谐之用。
然而,两者之间同时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同的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其创新能力,还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都需要兼顾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聚焦方向上,核心素养更侧重于学生的学术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具有一种补充性的关系,它们的共同追求和发展也将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同时考虑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两种教育的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素质的学生。
总之,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同的关系,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素质教育带来最大的价值。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打造出志存高远、具有责任感、能够独立生活的新一代人才。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由“素质教育”转向“核心素养”。
这个变化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思考。
本文将就“素质”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新时代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素质”的出现与发展素质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社会对学生培养追求的不仅是在学业上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和身体健康。
素质教育的兴起,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逐渐明白了学生只有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健康发展,也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此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不足。
过于强调道德品行和健康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思考,“素质”是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是否需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发展呢?二、“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内涵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完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新概念。
通过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剖析,人们发现素质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和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向。
核心素养重新提醒人们,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需更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弱化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能力和潜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措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全面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以下几点是值得关注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和体验。
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在E l 常教学 中一线 的中学教 师非常注重不同历 史事件 的比较 。 但是相比美国国家课程 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维度 中的要 求之一 比 较对某一历 史人物 、时代或事件 的不同记载 ,判 断其 准确 性。 在 中国的课程标准 中这是从来也没有 过。因为 中国的历史教科 书从来都 已权威和标准的面貌 出现,并且拒绝让学生质疑其正 确性,虽然在事 实上它错 漏百 出,为 了防止学生对历史教材怀 疑 ,从 而对 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地位 产生 怀疑 。因此我我认 为, 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这种要求在我 国的课程标准里也很难 出现,但是这始终是 中学历 史课程发展 的方向 ,也是 历史工作 者努力的方向。 有趣 的是 ,在美国国家课程历史学习培养维度 中,历史分 析与历史解释最后一条要 求是假设历史影响 。而对比我国的课 程标准呢?大多是 了解、 熟悉或掌握 某某历史事件 的历 史影响。
粒体 ?
其次,学生要有理性 思维 。生物学科是一 门探寻规律 、解 读未知的学科 ,崇尚并形成科 学思维的 习惯 ; 能够运 用归纳与 概括、演绎与推理、模 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 生命 现象及规律 ,审视或论证 生物 学社会议题 。要把三年看成一个 命观 念认识生命世界 、解释 生命 现象。2 、理性思维 : 崇 尚并 整体 ,新授课 、复 习课设 置循序渐进的 目标 ,通过不断的学习 形成科 学思维 的习惯 ; 能够运用 归纳与概括 、演绎与推理 、模 不断的强化 ,不断积 累,提 高认知水平,逐 步打破学生思维障 型与建模 、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 象及规律,审视或论 碍 ,从 而 实现 突破 。 证 生物学社会议题 3 、科 学探 究 :能够发现现 实世界 中的生物 第三 ,学生要有探 究精神 。能够发现现 实世界 中的生物 学 学问题 ,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 象,进行观察 、 提 问、实验设 计、 问题 ,针对特定 的生物 学现 象,进行观 察、提 问、实验设 计、 方案 实施 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在开展 不同的工作中,都 乐 方案 实施 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 。在开展 不同的工作 中,都 乐 于并善于 团队合作 。4 、社会 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 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生物课本 中的 实验 内容 非常 多,把课 本中 基 于生物 学的认识参与个人 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作 出理性解释 的实验利用好 ,就是对学生科 学探究能力最好的培养。在条件 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 当和能力。学 允许 的情 况下,如观察质壁分 离复原 实验 , 色素的提取 实验 , 生应 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 ,参 与讨论并作 出理性解 观察有 丝分 裂的实验,要尽可 能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在动手 实 释 ,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 主动向他人 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 验的过程 中,去观察 ,去思考 。当然在实验之前 , 要认真预 习, 和保护 环境等相 关知识 ;结合 本地 资源开展 科 学实践,尝试 做足 准备 ,理清 实验思路 ,让 学生真正 以探究者的身份动去观 解决现 实生活 中与生物 学相 关的 问题 。对 于从素质 到核 心素 察、 去思考 , 而不是单纯的享受前人 实验 结果 , 照着 葫芦画瓢 , 养一一培 养什 么样的人 , 知 其 然 不知 其 所 以 然 。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培养:从“知识强行灌输”到“能力提升”的变革全面素质教育指出全面发展,培养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方向。
但这,该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真正落到实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遭遇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在素质教育中如何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再理解核心素养:构建学生终身相伴发展的能力基础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现代综合能力和品质。
它包含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应对各种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1.核心素养的类型: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信息素养、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
2.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培养和训练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具备社会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有抱负的人。
二、全面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培养训练策略:1.改革教学模式:从“知识灌输”到“能力进阶”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不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将重点放在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 发展素质教育”与“ 核心素养”的定位
“ 发展素质教育”与“ 核心素养”的定位作者:詹万生张宏伟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32期詹万生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宏伟 / 河北省保定市乐凯中学教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进入“发展素质教育”阶段,这是中国教育新的历史坐标,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中常见的概念,也是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
那么,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发展素质教育阶段还要不要核心素养?现阶段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亟需厘清。
“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回顾素质教育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提出”到“确立”,再到“推进”的过程,现已进入“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略,这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使然。
素质教育的提出(1985年-1996年)。
素质教育的提出,首先基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
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同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是基于应试教育的冲击。
恢复高考之后,知识分子求知若渴,全国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风气,知识改变命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成为一代青年的追求。
事物的发展往往带有两面性,重读书、轻劳动的传统观念开始萌芽。
从学校层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高考成了名副其实的指挥棒。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过去,启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素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学生的心理、智力、身体、品德、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上进心、自主发展和创新意识,创造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索的环境和条件。
2.全面而结构化。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结构化教学。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只有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结构化的素质教育。
3.注重实践与体验。
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经验、体验和实践的综合。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4.科学策划与控制。
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科学的策划和控制。
从入学前的入学测评、到学习期间的课程安排和作业分配,甚至是毕业前的能力评比,都应该经过科学的研究和精心的谋划。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集合。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他们面对未来社会的需求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1.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指学习能力的素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习方法、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入手: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风险意识和跨学科能力,以及在学术成就和实践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社会交往素养社会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情商、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等。
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关系探讨
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关系探讨作者:姚远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4期摘要:“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内在品性不同。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产生的,内隐的价值追求能力对知识的超越,提出的目的在于引领当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当下的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更强调的是它的可操作性,具体为可教性、可学性以及可测评性。
但兩者在实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动,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基于素质教育并高于素质教育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关系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4-0-01一、核心素养促进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化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其中包括教育内部和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和学校,也包括专家学者和平民百姓,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我国的基础教育界在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培养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的表述过于宽泛和抽象,对其内涵和外延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阐述。
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素养过于宽泛,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上的很难抓住问题的关键,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教育工作没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素质教育的困境,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的具体,更能符合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基础教育界的培养目标,包括人的各项素质(也可以认为是素养)。
而现在提出的核心素养是从有助于人的发展中的所有素养中提炼出来的最关键最核心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只片面的培养学生这几大素养,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这几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有具体性和方向性,有助于解决素质教育多年来在培养目标上的混乱局面,理清广大教育者的教育思路,解决到底培养什么人,培养的人首先应该具备最关键、最核心的素养到底有什么这一问题。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旨在搭建培养训练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品质。
如何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表述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核心素养并非独立于素质教育而存在,而是其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
学科教育旨在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将这一理念具体化,将其转化成为可操作的、可衡量的目标。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详细体现,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品质。
二、形成完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这包括:整合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基于跨学科学习。
比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素养,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结合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现象、设计、操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了解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需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包括:鼓励学生主动地提问问题、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帮助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评价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改革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注重知识掌握,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素质和核心素养是两个有着相似意义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在中国教育领域,这两个词经常被提及,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讨论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素质”这个词的起源开始,探讨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对教育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素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汉书》中,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和修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包括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劳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断升高。
在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多的期待。
于是,“素质”逐渐演变为“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对于学生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的总称。
它包括语言、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社会、文化、人际交往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或领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素质和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个教育体系的优劣可以通过学生的素质和核心素养来评估。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核心素养,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拥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和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是为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在现代社会中,纸上谈兵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
学生应该具备的是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等综合性能力。
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和生活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方式。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们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技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
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作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主动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造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次,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懂得团队协作、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互助合作。
此外,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素质教育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动。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并非孤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从学生身心健康的维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从综合素质评价到核心素养评价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核心素养评价的特点
01
02
03
综合性
核心素养评价不仅关注学 生的知识水平,还关注学 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情境性
核心素养评价强调学生在 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评 价的情境性。
过程性
核心素养评价关注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而非仅仅注重结果。
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性
强调终身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 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 立思考、自我评价和自我 提升。
教育模式的改革
多元化教学模式
摒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实践与体验
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同 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综合素质评价到核心素养 评价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综合素质评价概述 • 核心素养评价的兴起 • 从综合素质评价到核心素养评
价的转变 • 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教育改革 • 核心素养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 从综合素质评价到核心素养评
价的未来发展
01
综合素质评价概述
定义与特点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进 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品行、体育、艺术等 多方面的表现。
实践案例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总结词
多元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探究式教学。
详细描述
“素质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哎哟喂,说起来“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大家都挺熟的,但真要问怎么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不少家长可能就有点懵了。
别慌,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我可没打算给你讲什么大道理,就用我们平常说话的语气,聊点真实的,接地气的,你就当听我唠嗑吧。
前两天去参加了儿子学校的家长会,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等。
听起来很抽象是吧?我就想起前段时间我儿子学画画的事。
当时他画了一幅画,画的是一只小狗,本来挺高兴的,还特意拿来给我看呢。
我一看,不对劲啊!小狗的尾巴怎么画成朝上的?我问他:“你确定小狗的尾巴是朝上的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跑去翻了翻自己的小狗图鉴,才发现画错了。
接着就拿着笔在那儿改,改完还很认真地观察图鉴,边看边说:“原来小狗的尾巴是往下垂的啊,我还以为是朝上的呢!”你看,这就是一个培养核心素养的例子。
孩子画画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临摹,而是要“观察”、要“思考”、要“修正”,这个过程就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
其实“素质教育”也没那么复杂,它就是让我们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这就像我儿子学画画一样,不光要画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这个世界。
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也要从生活中着手。
比如,带孩子去逛博物馆,可以让他观察展品,思考背后的故事;带孩子去爬山,可以让他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山川河流的形成;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让他观察食材,思考如何搭配等等。
别小看这些日常的活动,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最后,我想说,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别慌,这可不是考试!说真的,现在“素质教育”跟“核心素养”这几个词,真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老爸老妈们都焦虑得不得了,恨不得把自家孩子培养成个“全能战士”。
但我先说句实话,这可比打游戏升级还难!就拿我家小侄子小明来说吧,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戏迷”。
整天拿着手机玩得乐不思蜀,学习?哼!压根就提不起来兴趣。
我本来想给他讲讲什么“核心素养”,结果小家伙直接来了句:“叔,你给我讲那些没用的,还不如教我几招游戏技巧呢!”我当时就愣住了,这小子真是……后来,我就想了个“损招”!趁着周末,我带着小明去了一趟动物园。
本来以为他肯定还是想玩手机,结果他却兴奋得不行,一路都在问各种问题:“叔,这猴子为什么这么喜欢挠痒痒?”、“叔,这大象的鼻子怎么那么长?”……看到他好奇的样子,我突然就来了灵感。
我指着笼子里的斑马,问他:“你猜猜这斑马身上黑色的条纹有什么用?”他歪着头想了半天,说:“保护自己?”、“迷惑敌人?”……我笑着说:“对,就是保护自己,还有迷惑敌人!你看,斑马群在草原上一起奔跑,黑色的条纹就让它们看起来像一个整体,这样狮子就不好单独攻击它们了。
”小明听完,惊讶得合不拢嘴,还说:“哇!原来这黑白条纹这么厉害啊!”从那以后,他看动物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不光自己观察,还喜欢去查资料,慢慢地也开始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
其实,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真的不需要死记硬背,更不需要“强迫灌输”。
就好像给小明解释斑马的条纹,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有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可比那些死板的知识要重要得多!所以说,别再把“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当成什么“洪水猛兽”了。
只要我们能像对待小明一样,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那培养“核心素养”就真的没那么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
2014年10月21日14:50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3期作者:柳夕浪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作者简介:柳夕浪,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江苏南通226600)。
内容提要: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素质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厘清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对素养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理清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层次结构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中国式回答。
它是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
20世纪,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被耽误了,①学校教育成为重灾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②人们很自然地把人的素质同教育联系起来,开始了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大讨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二十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一段时间还有学者提出“心育”③),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⑤等。
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轨迹是:教育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时代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它就被增加相应的新质,即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对立面,其内涵是随着人们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进行了素质教育区域性试验与探索,以及学校层面的改革实践,涌现出湖南汨罗、山东烟台、辽宁大连、上海闵行、江苏南通等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⑥,创造出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等等实施素质教育的鲜活经验。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构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
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看,都存在着一些困惑或问题。
仅就理论层面看,主要是:百科全书、心理学辞典中将素质(predisposition)界定为人生来具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此定义的“素质”是不可教的,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而在对经典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和加工时,更多的人将其泛化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于是有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
既然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成为同义反复、没有内容、空泛、抽象、不确定的概念”,“道理说不清”⑦。
于是,有学者指出,“素质教育”并非是教育术语,而只是一种“教育口号”,它是“主情”的,所唤起的是人们的
情绪、情感的相应反应,并非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它是“活跃”的,因时而动,因势而更。
二
学科专家习惯于在既有理论的“疆界”、“界限”内认知与行动。
而当跨越“疆界”的教育改革行动不断发生,原先用以区别事物和界定理论的“界限”模糊了,就会发展出跨越原有疆界的理论空间与通道,迫使理论重构,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以素养(competence)为核心,推进未来课程建设,便是很好的理论重构的范例。
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广邀学者自1997年开始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
该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
⑧
第一,在与情境的内在关联中厘清素养的内涵,将素养看作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素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这些情境包括家庭、健康、消费、休闲、职场、教育与训练,以及社区和公共领域等。
素养与情境因素是相互呼应的,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素养组合也有所不同,不仅国家、社群、制度、组织常常是充满矛盾冲突、充满挑战的,而且个人生活情境也是如此,愈来愈具有不确定性,而非简单的、固定不变的。
我们不应该脱离特定的情境,抽象地谈论所谓“素养”。
从理论上讲,素养是需求取向的,是一个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作为复数(competencies)使用。
第二,更进一步地说,个人成功地应对情境的挑战需要什么样的内在先决条件呢?显然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态度,更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知识、能力、态度之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
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
有关研究者指出:,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
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第三,“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它与“能力”的不同点还表现为: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与此相关的是素养内涵的潜在特质,同时它通过特定情境中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行为的意向、行为的技能水平等,形成所谓“素养展现模式”。
一个人所具有的素养如同一座冰山。
素养的外显特质往往比较容易描述,而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动机则不容易直接观察,难以培养并进行评量,但是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相关理论所建构的严谨工具加以探究推断。
因而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
第四,研究者不是停留在泛泛谈论一般的素养,而是在对素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试图将核心素养与由核心素养衍生出来的其他素养区别开来。
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
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台湾地区陈伯璋等人以此为依据提出如下台湾“国民核心素养”之架构(见表1)。
上述研究赋予素养以可教、可学、可测评的内涵特质,并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
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中寻找理论依据,使之成为既有科学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的教育学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完善素质教育的理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与人的主体内在的需求、利益、目的相联系,涉及方向的辨别、价值的选择、利益的考量,但它绝不仅仅是主观性的,更不是少数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总是受到“客体的外在尺度”的制约。
我们只有在弄清楚“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有什么”或“没有什么”、“可能怎样”或“不可能怎样”的基础上,对有无意义、是否必要、什么是关键的问题作出理性的抉择,才能以主观的形式提供客观实践的指向、范围、程度和运行轨迹等。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解决受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地讲,每个人的发展总是要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情境与个人生活情境的制约。
人既创造了情境又受制于情境,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体。
更进一步地说,就是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价值认识的命题认真进行研究,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培养目标及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作出清晰而切实的规定,关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总体结构目标与阶段目标要求的统一,使学生发展目标的选择、发展水平的规定、质量标准的划定等建立在扎实的教育实践根基之上,可理解、可操作、可评估,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少数人的主观臆断,不是大而化之、无法付诸实践也无法考量的口号,不是结构不明、层次不清的各种指标的胡乱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