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简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简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摘要:周邦彦是大晟词人的杰出代表,兼备仕人、文人、乐师的多重身份,凭借他不同于前人的笔触和风格,形成独具一格的“清真词”。从古到今,清真词一直以来颇受非议,褒贬不一,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对象。

关键词:周邦彦清真词争议

周邦彦是北宋末代的著名词人,在《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1]中介绍周邦彦有一段话:周邦彦(19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神宗元丰年初,游京师,献《卞都赋》万余言,号为太学正,出教授泸州(今安徽合肥),知溧水县令,还为国子主簿。宋徽州时,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专事普制乐曲。精通音律,能自制新腔,在词调审定方面做了一些精密的工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传有《片玉集》。

周邦彦在词坛上,历来颇受争议。朱崇才说:“在整个宋代词坛中,周邦彦的经历比较奇特,在词坛中褒贬不一”[2]。现将各家对周邦彦总结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词论》中未涉及周邦彦的各家论述:

李清照的《词论》中有一个怪现象——北宋几乎所有名家都有涉及,但作为北宋词坛举足轻重的周邦彦却只字未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这一现象引起许多猜测。经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现存《词论》并非全文,有关周邦彦的文字或者已经脱落。

(二)、因所云观点正与周邦彦的词学实际“波澜莫二”,所以不需在批判性文章中提及。

(三)、周邦彦的政治倾向触及到李清照家事的敏感话题,故避其不谈。

二、对周邦彦词学地位持否定态度的各家论述:

(一)、张炎在《词源》里对周邦彦有一段话,说:“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

雅,善于融化诗句,而于音谱目间有未谐,可见其难矣。”又云:“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裁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但是后边又有一句:“惜乎意趣却不高远”[3]。

(二)、郑蹇在评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此不过平常犽邪之词”[4]。张端义后来还在《贵耳集》里说,这是在北宋名妓李师师家中所作的。写的是有一天周邦彦到李师师家里,正巧赶上宋徽宗也来看望李师师,周邦彦不敢被皇帝看到,就躲到床底下,李师师给皇帝划橘子,洒吴盐,两人一起调笙的场景写成了这首词。

后来经过王国维《清真先生轶事》里考证,这个事情是不真实的,与周邦彦的生卒年不吻合。张春义在分析这件事时,说张端义之所以这样写,“是由于宋朝在整个儒学复兴的条件下,形成了观念真实先于历史真实的一种态度。”

(三)、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美成深远之至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5]

三、推崇周邦彦词学地位的各家论述:

(一)、南宋初的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多次提及周邦彦,但没有专条的论述,而是把他与贺铸、晏几道、仲殊、万俟咏等人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合并起来一起论述。其大致评价是:“语意精新,用心神甚苦,个别词作能得《离骚》之奇崛。”[6]

(二)、刘肃在《片语词序》中高度推崇周邦彦词,说:“美成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缜密典丽,流风可仰。其征词引类,推古夸今,或解字用意,言言皆有来历,真足冠冕词林。[7]。”

(三)、陈郁在《藏一话腴》外编卷上也高度评价周邦彦的词:“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侩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并高度评价他的政绩和文章,并感叹地说:“能知美成为何人者,百无一二也。”[8]

(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他不认可,但是后来却对周邦彦关注起来,专门为他写了一本《清真先生轶事》,并在里面说:“……故先生之词,文字之外,需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去,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又说:“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9] (五)、《绝妙词选》[10]卷七中评价是“圆美流转如弹丸。”

周济则认为:“美成思力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至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11]

(六)、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周邦彦为什么可以像姜夔那样成为《词源》里的典范,在《乐府指迷》中解释到:“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之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冠绝耳”[12]。

(七)、此外,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毛氏先舒曰:‘北宋词之盛业,其妙处不在豪快而在高健,不在艳冶而在幽咽。豪快可以气取,艳冶可以言工,高健幽咽,则关乎神理,难可强也。’又曰:‘言欲层深,语欲混成。’所论为此专属一人,而求之两宋,唯片玉(周邦彦词集名)、梅溪(史达祖)足以备之。周之胜史,则又在浑之一字,词至于浑而无可复进矣”[13]。

(八)、周振甫在《文学风格例话》中说周邦彦:“用思隽永,用词圆润明密,体制纤弱,设色鲜艳,境界婉媚,结构天成而深层”[14]。十分推崇他是万一风格的先声代表。

(九)、叶嘉莹对周邦彦的评价也很有见地。她说:“周邦彦是集北宋之大成者,开南宋之先声的一个重要人物,可是有的人并不欣赏他,而他所不被欣赏的地方就正是他开南宋先声的所在[15]”。并反复讲到:“周邦彦是善于勾勒的,周词的两大好处,一是他的思力,一是他的勾勒。”[16]

四、周邦彦词风形成原因的论述:

从种种言论中,可以看出周邦彦遭到热议的就是他的词风和词格,而这种词风和词格之所以褒贬不一,是由于人们对这种“新形式”的接受存在观念上的约束。这就涉及到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的形成问题。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说:“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又曰:“评析风格,要广泛涉猎,无所偏私,然后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把握各种风格的美。”[17]

所以说,周邦彦的词虽然在那个时代没有知音,但却不会黯淡清真词的独特之美。那么,怎样分析他这种风格的成因,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根据马克思文学理论观,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家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因此,清真词风的形成,将重点从历史和文化背景研究入手。

在正史《宋史》卷四四四中,说周邦彦“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所推重。……好音乐,能自度,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18]。”在《贺铸传》里却满怀尊敬地说:“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自度曲。”两种评价明显对周邦彦是颇有微辞的。朱崇才认为,《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