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业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 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4.农业的不稳定性
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 变化无常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周期性,并且生产周期 长,生产不易调整,也会导致农业的波动。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趋于自由化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国内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出现较大 的波动;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市场受到冲 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减 少;而在经济景气时,又出现大量劳动力涌 向非农产业,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出 现耕地的撂荒。
4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 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 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 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 段加以宏观调控。
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 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 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三、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必须建在市场机制充 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
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势必要增加政府对农业宏 观调控的力度、范围和难度,而政府行为的失灵又会 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培育农业市场机制,让市场 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对农业市场 失灵的部分进行宏观调控。
3.农业的弱质性 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
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 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 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 断增加。
9
❖ 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 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造 成农业的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保障机 制和农业市场调机制。
5.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社会目标。市场机制 的作用容易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出现 高低悬殊和分配不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 外力在维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的话,社会的贫富 差异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 。
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5
1.农业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 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 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 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
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有益)的 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 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不利)的外部性包括 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 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
对于像中国这样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家,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足,表现为市场主体 缺乏或错位,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法规不完 善。
为此政府要让农户和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改变政企不分和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扭曲的现象;
政府要培育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以便形 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市场体系;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农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 ,使各个市场主体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合理运作、公 平竞争。
农业是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
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自 然资源的支撑;
培育农业市场机制,有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 ,但不能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 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土地等自然 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 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 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
四、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 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 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 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 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 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 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 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 产品。
一、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越来
越小,农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资源调整较难,农产 品是很典型的“均质”产品,不易“创新”,内部不 像二、三产业那样容易分化,造成农业的贸易条件不 断恶化,比较利益下降。
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政策,缩小农业与 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对农业宏观 调控的重目标。
❖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 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 所带来的社会稳定,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 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 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 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 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 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该商品的权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 需求
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 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 高是其他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在农 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要 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供应的可靠,就必须 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而且也只有当农产品产 量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农民收入 增加的目标才比较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 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第八章 农业宏观调控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第四节 目前主要农业宏观调控政策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 与理论依据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
农业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在农业部 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 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 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宏观层次上优化 农业资源的配置,以促使农业要素合理 流动,结构优化,保证农业的持续、稳 定、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