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是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 收。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 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 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 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 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以主产区为重 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 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 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以 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新品种培 育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 建设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 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1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补贴,2月4 日,中央财政已将2010年的两项补贴共867亿元 预拨地方,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 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良种补贴方面,水稻、 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早稻、小麦、玉 米、大豆和油菜每亩补贴10元,中晚稻、棉花每亩 补贴15元;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面积,在藏区 将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在部分花生产区启动花生良 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维持购机价格的30%、 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不变,3月1日,中央财政先期 预拨了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86亿元, 确保各地春耕生产需要。
第四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通过收集、 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培育、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搞好科技服务; 制定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和利益引导促进
农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
第五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价格、信贷、税收等 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来引导和
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价格杠杆是调节利益关系最直接、 最灵敏的手段。 税收如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和耕地占 用税。通过对不同的税种和税目规定不同的税率,予以开征、 加征、减征与免征等,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产品起鼓励 和限制作用,从而引导农业投资、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 产发展。 法律手段: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各种经济法;政府颁布 的法令、条例和规定;以及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主 要分为农业立法和农业法律实施等两个方面。 行政手段:有效及时解决某些全局性的紧急问题;有效及时调控 某些重大农业项目。 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 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各 种重大措施和行为准则。
第二章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涵义与理论依据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010年中国农业政策解读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第一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 涵义与理论依据
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的品种与质量。 平抑市场风险。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农民充分就业。
中国经济网:2008年我国农产品普遍增产, 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增加621元 。
2009年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人均纯 收入达到51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 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不稳定性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农民收入 连续6年较快增长。(2004——2009)
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安全性(注重总量供给)。 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涵义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 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 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 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 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 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
2010年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 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 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 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进一步提高粮食 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每斤 分别提高3分、5分和1毛钱,小麦每斤提 高3分钱,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 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资料:联合国以恩格尔系数为评价标准
30%以下——极富 30-40%——富裕 40-5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康 50-60%——温饱 60%以上——贫困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领域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服务领域 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粮食专项储备领域 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 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 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
第六节 2010年中国农业政策解读
1、保持粮食增长,保持粮食一万亿斤。 稳粮 保供给,保证13亿人吃饭这是最大的责任。怎 么保供给?
保证耕地面积 科技确保供给 中央财政优先农村农业,预算基础投资优先农
村基础建设,土地出让金优先农村建设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并逐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促进了粮食市 场稳定,保护了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种 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从今年新 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0年生产的小麦、稻 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 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0元、 86元、86元,比2009年均提高3元;每50公斤早 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 分别提高到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别 提高3元、5元、10元。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 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 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 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 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以主产区为重 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 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 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以 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新品种培 育科技重大专项。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 建设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 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1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补贴,2月4 日,中央财政已将2010年的两项补贴共867亿元 预拨地方,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 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良种补贴方面,水稻、 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早稻、小麦、玉 米、大豆和油菜每亩补贴10元,中晚稻、棉花每亩 补贴15元;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面积,在藏区 将启动青稞良种补贴,在部分花生产区启动花生良 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维持购机价格的30%、 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不变,3月1日,中央财政先期 预拨了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86亿元, 确保各地春耕生产需要。
第四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通过收集、 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培育、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搞好科技服务; 制定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和利益引导促进
农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
第五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价格、信贷、税收等 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来引导和
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价格杠杆是调节利益关系最直接、 最灵敏的手段。 税收如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和耕地占 用税。通过对不同的税种和税目规定不同的税率,予以开征、 加征、减征与免征等,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产品起鼓励 和限制作用,从而引导农业投资、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 产发展。 法律手段: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各种经济法;政府颁布 的法令、条例和规定;以及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主 要分为农业立法和农业法律实施等两个方面。 行政手段:有效及时解决某些全局性的紧急问题;有效及时调控 某些重大农业项目。 农业政策: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 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各 种重大措施和行为准则。
第二章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涵义与理论依据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2010年中国农业政策解读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第一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 涵义与理论依据
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的品种与质量。 平抑市场风险。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农民充分就业。
中国经济网:2008年我国农产品普遍增产, 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增加621元 。
2009年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人均纯 收入达到51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 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农业的外部性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不稳定性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农民收入 连续6年较快增长。(2004——2009)
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安全性(注重总量供给)。 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涵义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 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 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 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 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 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
2010年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 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 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335亿元, 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进一步提高粮食 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每斤 分别提高3分、5分和1毛钱,小麦每斤提 高3分钱,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 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资料:联合国以恩格尔系数为评价标准
30%以下——极富 30-40%——富裕 40-5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康 50-60%——温饱 60%以上——贫困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领域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服务领域 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粮食专项储备领域 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 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 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
第六节 2010年中国农业政策解读
1、保持粮食增长,保持粮食一万亿斤。 稳粮 保供给,保证13亿人吃饭这是最大的责任。怎 么保供给?
保证耕地面积 科技确保供给 中央财政优先农村农业,预算基础投资优先农
村基础建设,土地出让金优先农村建设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灾害的影响、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
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并逐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促进了粮食市 场稳定,保护了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种 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从今年新 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0年生产的小麦、稻 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 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0元、 86元、86元,比2009年均提高3元;每50公斤早 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 分别提高到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别 提高3元、5元、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