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解读

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解读

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一)政府的作用和宏观调控

1.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和政府的经济作用

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的存在,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为避免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作用于同一经济过程而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对两者作用的范围或程度进行合理的界定。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一种自发、自动和自然的过程,而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是一种自觉、主动和人为的经济行为,因此,界定两者的作用范围或程度,实质上是界定政府的经济作用,而不是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何合理地界定政府的作用,决定于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根本目的。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一方面要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仅就经济运行而言,政府的经济作用应该被限定在如下一些方面:(1)资源再配置。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引致投资等方式来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生产方面资源配置不足的缺陷,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来消除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2)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主要通过制定各种法规,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为市场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调节收入分配。为避免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所导致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政府应在宏观再分配领域通过征税、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4)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通过制定松的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波动的振幅,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控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5)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向市场发出明确的信息,引导资源的流向,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促进产业升级。(6)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7)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还表现在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控制等方面。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4748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

4748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

引言

在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手段,它们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笔者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

政府干预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有以下作用:

1.调节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缺

陷,政府干预可以补充和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

2.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调节国

家经济运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

3.促进科技和经济创新。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政策、法律等手段促

进科技和经济创新,引导经济发展方向。

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机制指供求关系在市场中自发形成价格和数量等信息的调节机制。市场机制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以下作用:

1.稳定价格。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自主形成价格,使得资源配置

更加合理,有效避免贪污和腐败等现象。

2.增加经济效率。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流向,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提升竞争力。市场机制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激发企业生产创新能

力和市场推广能力,提升竞争力。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但单独使用会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过度干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市场自由过度则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和不公平。因此,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是更加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

1.政府干预可以调控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需要尊

市场调节与宏观政策

市场调节与宏观政策

市场调节与宏观政策

一直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市场调节是一种自然矫正机制,它可

以引导社会资源分配和调节经济波动,而宏观政策则是指政府对整个经济进行的调控。二者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经济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

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在市场经济中,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提

供的价格来确定产品、服务和资源的分配。市场调节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分配。资源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会根据供需关系波动。供求不平衡时,价格会下降或上升,来平衡供需。此时,市场调节的作用发挥,将资源重新分配到各个行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调节机制也会发挥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逐渐恢复

经济平稳运作。当产业周期高涨时,市场价格上升,产业投资、生产和消费增加,直到达到供需平衡;而当经济衰退时,市场价格下降,企业投资减少,当需求与供应平衡时经济将逐渐恢复。

然而,市场调节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在经济过程中,市场经济存在周

期性的经济波动,如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这时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发生限制或不足,这时需要政府采取宏观政策进行调整。这时宏观政策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经济的平衡,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主要调整货币供给,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等;财政政策主要调整政府支出及税收收入,包括税收、政府开支等。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政府开支,从而影响市场需求、价格与供应,促进经济平衡。

与市场调节相比,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更为灵活,可以快速适应经济变化。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在稳定经济时,政府可以通过高利率及节制财政支出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其意义在于实现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机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基本

特征包括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政府干预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公有制、社会保障和政府调控。发展历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逐

步成熟的过程。成功经验包括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实践意义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有望延续经济增长势头。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义、概念、意义、运行机制、特征、区别、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1. 引言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市场

经济的运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主义市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

之道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在当今社会,政府和市场作为两大主体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

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在经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关于政府和

市场“双重失灵”的说法,即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均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了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出现。

政府失灵可能表现为政策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腐败现象严重等,而市场失灵则可能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垄断现象严重、消费

者权益无法保障等。这种“双重失灵”现象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

多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社会不公平、环境恶化等。有必要从宏观

调控的角度探索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治理之道,找到解决问题

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问题阐述

政府和市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有效运

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常会

面对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现象。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

不足、监管不到位、决策失误等问题,而市场失灵则主要体现在私利

至上、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

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经济风险和社会不

稳定,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面对这些

挑战,我们亟需探讨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如何应对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

在探索治理之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

灵的根本原因,并明确二者带来的危害。只有深入剖析问题,才能找

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飞速发展中,离不开科学有序的宏观调控体制,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宏观调控体制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借鉴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学派,使我国从分认识到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相互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

我国宏观调控体制主要是指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管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考虑,通过各种手段,主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作用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自身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有着很多无法通过自身调控的不足,例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调节的无效,对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很大波动,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运

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调整,如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区域发展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所以,在发挥市场在配置的作用时,必须进行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才能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使市场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从我国体制来说,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的调控分配,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益,促进社会的更加公平。当前,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经济运行中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来解决相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实施宏观调控中,要不断改进和修改,结合实际情况,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

作者: 黄明

作者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哲学教研室

出版物刊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页码: 53-56页

主题词: 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充分发挥;体制转轨;计划经济体制

摘要: 本文通过追溯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指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回顾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历程,说明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剖析体制转变时期的现实状况,论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到我国的特殊国情、从历史到现实展开分析,得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结论。

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市场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关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简单的说,市场是无形的手,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政府是只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两只手结合,推进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五位一体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同时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新提法、新论断,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为进一步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提出的新指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是二十多年来沿用的基础性作用提

法的继承和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那以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各个领域蓬勃开展。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起飞和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2012年提高到11.5%,2012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5680美元,进入中上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加上进入新世纪后改革步伐有所放慢,因而存在不少体制性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存在多种形式的行政垄断,一些部门在非自然垄断环节限制竞争,从而妨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完善;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不完善,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也远未到位等等。这说明,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论文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论文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economy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1什么是政府宏观调控┅┅┅┉┉┉┉┉┅┅┅┉┉┉┉┉┉┉┉┉┉(3) 2政府宏观调控的背景┅┅┅┅┅┅┅┉┉┉┉┉┅┅┅┉┉┉┉┉┉(3) 3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方法、内容┅┅┅┅┅┉┉┉┉┅┅┅┉┉┉(4) 3.1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4) 3.2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4) 3.3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5) 4宏观调控手段┅┅┉┉┉┉┉┉┉┉┉┉┉┉┉┅┅┅┉┉┉┉┉┉(6) 4.1宏观调控手段的内容┉┅┅┉┉┉┉┉┉┉┉┉┅┅┅┉┉┉┉┉(6) 4.2宏观调控中经济杠杆的运用┉┉┉┉┅┅┅┅┅┉┉┉┉┉┉┉┉(8) 5对政府宏观调的建议┉┉┉┉┉┉┅┅┅┉┉┉┉┅┅┅┉┉┉┉┉(13) 5.1历次调控的经验告诉我们┉┉┉┉┉┅┅┉┉┉┉┅┅┅┉┉┉┉(14) 5.2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要注意不同手段的不同特点┉┉┉┅┅┅┅┅┉(14) 5.3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考虑的因素┉┉┉┉┉┉┉┅┅┉┉┅┅┅┉┉(15) 5.4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遇到的主要问题┉┉┉┅┅┅┅┅┉┉┉(16) 5.5宏观调控应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17) 参考文献┅┉┉┉┉┉┉┉┉┉┉┉┉┉┉┉┅┅┅┅┅┉┉┉┉┅(17)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腾飞。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市场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本文将浅谈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内容。

关键字: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可能性 1.加强宏观调控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所有的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着各种市场活动。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及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能够有效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然而,市场调节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它们会对市场有秩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不稳定;价格剧烈升降引起的社会性不良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会破坏社会供需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使得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知,市场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作用,政府还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市场缺陷,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共同维持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宏观调控能够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非完全摒弃计划对市场的运行放任不管,而是通过宏观调控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扬长避短。国家对于市场的运行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看待的,不止需要维持市场运行的秩序和保障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而更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促使国际收支的平衡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由于市场固有的缺陷,这些宏观层面的目标单靠市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必须要求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

7729
12.27
10.72
出口退税
7327 6486 8.57 8.99
车辆购置税 1792 1164 2.10 1.61
非税收入
9878 8997 11.56 12.48
合计
85486 72119 100
10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的手段和经济政策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9年 10438 3994 7606 1805 6721 4648 1934 4934 2880 4744 2745 8162 1491 62102
增长速 度
0.193 0.188 0.194 0.307 0.198 0.181 0.254 0.212 0.214 0.156 0.176 0.146 0.237
国内增值税 21092 18481 24.67 25.63
国内消费税 6072 4762 7.10 6.60
营业税
11158 9014 13.05 12.50
企业所得税 12843 11537 15.02 16.00
个人所得税 4837 3949 5.66 5.48
进口货物增 值税、消费

1048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 手段和经济政策
•第三种类型为处于“极端”和“中性”之间的“过渡模式”,表现为 财政政策的“紧”、“中性”和“松”与货币政策的“紧”、“中性” 和“松”之间实行相互交叉的搭配组合,即: 1、扩张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AsBj); 2、扩张型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AsBz); 3、中性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AzBj); 4、中性财政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AzBs); 5、紧缩型财政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AjBs); 6、紧缩型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AjBz)。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能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但是,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和实践中,由于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国民经济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提出对策。

一、必须在实践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现阶段的宏观调控是处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其特点是新旧体制两种因素并存,由于这些特点,以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认识和行为有偏差。在宏观调控的主体方面,政府不断调整其职能,以力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但是在调控行为上缺乏约束力,科学论证不足,调控行为责权脱节,缺乏风险意识,职能错位,政府对企业行为仍过多干预。这些使调控主体的行为仍带有一定的计划国家管理经济色彩。在宏观调控客体方面,国有企业负盈机制已大大强化,但负亏机制建立不足,资产存量结构僵化,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市场意识不足。可见,调控主体与调控客体观念上存在问题,是导致现阶段宏观调控出现某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必须在理论上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的区别。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管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管理,其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生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的,它要求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合理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总劳动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分配社会总劳动的主要调节者。但由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模湖性和较大的盲目性,常导致宏观总量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必须介入经济增长过程,主动、合理地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上的不足,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市场机制是指市场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和交易量的规律,是一种自发的经济调节机制。而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货币、产业、社会等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整和控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宏观调控来矫正市场失灵和不完善,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宏观调控。例如,在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可以通过加强货币政策和加税来抑制通胀,以达到控制物价和维护稳定的目的;在经济萎缩时,政府可以采取增加投资、减轻税负、扩大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虽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二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市场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而政府的宏观调控也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政府需要在尊重市场机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

总之,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在二者协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一、名词解释

1、宏观调控P405

①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开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方案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开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根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开展的战略目标。

2、财政政策〔在本章未找到相应内容,可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①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开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

②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应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

③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

3、货币政策〔在本章未找到相应内容,可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①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②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扩张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平衡的货币政策;

③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手段等。

4、收入分配政策P414

①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根本方针和原那么,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试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在西方社会已经达到相当成熟和完备的程度。纵观其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才从以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市场经济,转入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守夜人”转变实行国家干预、增强宏观调控的“积极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形成、运转的有力保障。

在我们国家,传统的计划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运行,已经走进了“死胡同”。1993年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了我国今后的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直接转入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无疑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因为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不高,而且更关键的在于国家政府必须真正转变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一整套职能模式。本文仅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宏观调控职能的新模式

在我国,改革前的传统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排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功能。不承认市场机制在传递信息、调节经济活动、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片面地夸大市场的负面效应,甚至把市场机制当作社会无序、政府无能、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及失业、贫困等现象的根源。因此,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中,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机制中被摒弃,用单一的、纯粹的政府指令计划取而代之。国家政府不仅在总体上和全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定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安排国民经济中经济运行的总量,使全社会绝大部分资源采取行政指令而非市场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政府直接控制管理微观经济活动。在这种局面下,一方面政府各级主管机关是一个个严厉的“家长”,把企业束缚得死死的:计划由国家下达,原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工人由国家分派。这种统购统销、统包统分、统收统支的政府指令性宏观管理模式实际上扼杀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变成国家政府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国家为企业承担了一切风险,使企业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压力,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这种决策者不承担责任、经营者吃大锅饭,劳动者捧饭碗的局面,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抹杀了,曲解了。一切按指令性计划办事,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则既无人知晓,更元人关心。人们用“工。业报喜,商业报忧,财政虚收”来形容旧体制下按指令性计划生产的情况,这是最恰当不过了。结果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生机和活力,不但没有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反而使二者的差距拉大了。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显然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期指导性。

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有不同的配置效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30多年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果。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迅速告别短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正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也要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缺陷,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无不采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减少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复苏。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用好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和宏观调控有形之手,是题中应有之义。两个优势都要强,两只手都要硬。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需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机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

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出台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践证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积极有效的,在紧急关头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其乘数效应不可替代。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需要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把握。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就能既增强企业活力和经济活力,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我们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机遇难得,机遇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仅在于能不能正确认识机遇,更在于能不能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机遇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才能乘势而上,把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国际

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上升长周期但又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时,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大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才能紧紧抓住和切实利用好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各种有利条件依然存在。工业化、城镇化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动力仍然强劲,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物质技术基础比较雄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方向。但也有不少难题和矛盾,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任务艰巨。从全球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主要国家纷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既给我们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有利条件,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就要根据国内外发展条件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把资源更好配置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领域和环节,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通过创新来抓住机遇,甚至危中寻机、转危为机,是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这5年特别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着力化解突出矛盾的过程。明年经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这对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在更长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创新推开机遇的大门,以转变夯实发展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奋发有为,创新不止,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实现“十二五”的开门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