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分化和分裂的疾病,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但总体来说,它们的发生都与细胞与分子机制有关。

一、基因突变和癌基因肿瘤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能会使细胞产生大量的异常蛋白质或者阻止正常的蛋白质产生,从而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肿瘤学中,有一类特殊的基因被称为癌基因。

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的一种基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突变,变成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失控因子。

一旦癌基因突变,就会导致细胞分裂和生长失控,形成肿瘤。

癌基因突变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在遗传性癌症中,有某些异常基因传递给了下一代,使得他们更有可能患癌症。

而在后天获得的癌症中,则是身体中的某些细胞损伤导致了基因的自发突变。

二、肿瘤抑制基因相对于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则是维持细胞正常生长的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任务是遏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然而,当这些基因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促进肿瘤的发生。

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可能会产生一些叫做“损伤信号”的化学信号,它们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自毁。

如果肿瘤抑制基因遭到了突变,就会破坏这些化学信号的正常传递,从而导致肿瘤细胞不受限制地增生。

三、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在DNA分子结构中添加甲基基团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即通过增加或减少甲基基团的数量,来影响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对某些基因的表达情况。

DNA甲基化在多种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癌症研究中。

研究表明,许多癌症细胞中的DNA甲基化有着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模式。

DNA甲基化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比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或者遗传几率。

在癌症中,DNA甲基化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可恶的基因的表达过度,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四、细胞内质网压力细胞内质网是一个靠近细胞核的细胞器,它在许多关键细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它能够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失控的增殖和侵袭周围组织。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一系列分子机制所决定的,本文将从分子遗传学、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免疫学等方面,详细介绍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调控、RNA修饰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学科。

肿瘤是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而发生的,而这些基因突变又与多种原因有关系,如化学物质暴露、电离辐射暴露、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等等。

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了一类具有关键作用的突变基因,即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主要有p53、Rb、BRCA1和BRCA2,它们的突变与肿瘤发生有直接关系。

癌基因主要有Ras、Bmi、Myc、Src等,它们的过度表达也与肿瘤发生有关联。

此外,分子遗传学还能够揭示肿瘤基因底物的分子机制、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凋亡等肿瘤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二、肿瘤干细胞肿瘤組織中的肿瘤干细胞( Tumor stem cells )是自我更新且能够形成多个细胞系的细胞群体,这一种细胞能够对肿瘤形成和复发产生影响。

在人类肿瘤中,可以被认为是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细胞群体,这一部分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当肿瘤细胞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时,肿瘤干细胞能够保证肿瘤的再生产。

目前肿瘤干细胞的定义和分离量寻尚属于较为微小的领域,但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别研发和治疗对于抑制肿瘤的形成和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肿瘤免疫学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够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

肿瘤免疫学是一门研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的学科。

当肿瘤细胞遭受到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识别等免疫效应负面影响时,它就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并且让免疫系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使其出现减少的现象。

当然,肿瘤免疫学还面临许多阻碍和挑战,如抗肿瘤药物的较为昂贵、如何处理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如何处理肿瘤细胞后期的免疫抑制,等等………………总之,肿瘤存在于分子层被许多分子机制所决定,而如何在这些分子机制的有效干预下达到肿瘤的有效控制与治疗,是需要我们以更为专业、科学、严谨的态度,持续深入、持久探究的重要问题。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突变:肿瘤细胞中的某些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
增殖和分化异常。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体细胞突变,也可
以是细胞系突变,例如肿瘤抑制基因(如p53、PTEN),癌基因(如RAS、MYC)等。

2. 染色体异常: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异常,导
致基因的正常调控机制受到破坏。

例如,染色体重排、染
色体缺失或重复,可以导致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异常。

3. 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受到异常调控,导致某些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

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异常可以导致基因的表达失控。

4. 细胞信号通路异常:肿瘤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
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失控。

例如,细胞周期调
控通路、凋亡通路和DNA修复通路等的异常可以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增强。

5. 靶标蛋白异常:肿瘤细胞中靶标蛋白的异常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发生改变。

这些靶标蛋白异常包括细胞表面受体、传导分子、转录因子等。

综上所述,肿瘤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基因表达调控异常、细胞信号通路异常和靶标蛋白异常。

这些分子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能力,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人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分子机制

人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分子机制

人类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分子机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说是肿瘤的核心问题。

探究人类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病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细胞增殖是人类肿瘤细胞增加数量和体积的基本过程。

细胞增殖受到各种信号、调节和控制。

细胞周期是细胞增殖最基本的生物学过程。

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其中S期是DNA合成期,而M期则是细胞分裂期。

在细胞周期中,许多蛋白质激酶和磷酸酶参与调节。

其中,CDK和Cyclin是控制细胞周期的两种关键的调节蛋白质。

CDK由蛋白激酶和一个调节亚基组成,调节亚基是不稳定蛋白,其含量和活性都会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变化。

Cyclin是一个调节蛋白质,其含量也会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变化。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CDK和Cyclin结合形成不同的复合物,进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些复合物会催化一系列去磷酸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调节细胞周期的进行,例如控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除此之外,有一些其他的分子也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调节和控制。

例如,Ras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也是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

当Ras蛋白激活时,它会促进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导致细胞增殖。

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分化是指胚胎内的干细胞不断分化为各种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

细胞分化也是肿瘤发病机制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果细胞分化失调就会出现癌症。

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分子参与了调控。

其中最常见的是转录因子。

转录因子主要通过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上,促进转录的进行。

不同的转录因子会根据需要结合到不同的启动子上,控制基因的转录。

例如,P53是一种常见的转录因子,其缺失会导致基因的异常表达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除此之外,还有信号通路和下游基因也参与了细胞分化的调节和控制。

例如,JAK-STAT信号通路是控制胚胎神经系统分化的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ppt课件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ppt课件

ppt课件
10
3、rRNA基因
1、mtRNA 编码 两种rRNA,即 12SrRNA16SrR NA 2、位P于heH链 Leu tRNA tRNAVal 之间以tRNA 相 隔 3、变异常发生在 二级结构茎环上 。
ppt课件
11
4、非编码区
D-loop(约1120bp)
位于tRNAPro
和tRNAPhe基因之间, 约1120bp,是mtDNA中 变异最多的区域,参与 并调控mtDNA的复制和 转录。
(4)结果分析:根据酶解片段选择不同浓度的琼脂 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离,染色后观察扩增 基因的变异情况。
ppt课件
35
二、线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部分变性的条件下,通过杂合与纯合二倍体 在柱中保留时间的差异,发现DNA突变。异源 双链DNA与同源双链DNA的解链特性不同,在 部分变性条件下,异源双链因有错配区的存在
三、线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应用
(一)MELAS综合征
11月23日,读初三的晓炎从学校回家后,顾春娜就感觉女儿脸色 不好,以为晓炎在学校吃的没有营养,就赶紧给女儿做了顿好饭。 可晓炎吃过饭后不久,就开始呕吐。

当晚凌晨2点钟,晓炎出现了全身抽搐的症状,看到女儿四肢
颤抖,嘴眼歪斜,顾春娜赶紧拨打120,急救车将女儿送到医院救
(3)DHPLC检测上样前要验证PCR产物质量,以保 证结果准确性。
(4)结果分析:在部分变性条件下出现异源双链峰, 表明异质性突变位点,反之则为同源单峰。建议购买 阳性质控品。
ppt课件
39
二、线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三)DNA芯片技术略 (四)DNA测序技术略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研究有效的治疗手段,科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发展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以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遗传变异、环境因素等,并探索这些因素对肿瘤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和技术研究肿瘤的分子特征以及其与人群之间相关的因素。

与传统流行病学相比,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更加关注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对肿瘤发生风险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体间肿瘤发生的差异的影响。

二、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基因检测技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特定基因的突变、表达等情况。

2.疫苗研发:通过研发针对肿瘤关键基因或蛋白的疫苗,以提高人体对这些致病因子的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预防或治疗肿瘤的目的。

3.遗传流行病学:通过家族调查和基因关联研究,探寻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从而有效预测和干预个体肿瘤的风险。

4.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数学、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大规模基因数据,挖掘潜在的肿瘤相关基因、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

三、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和应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早期筛查:通过对特定基因或蛋白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肿瘤患者,有助于及早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

2.个体化治疗:通过对基因变异和表达的检测,可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3.预测风险:通过分析个体基因遗传背景以及暴露在环境因素中的情况,可以预测患者患上肿瘤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研发新药:通过分析肿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肿瘤细胞异常的增殖行为涉及到多种生物学机制,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基础肿瘤是由生物体组织中发生的某种细胞增殖异常产生的病变,肿瘤的形成是多种生物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失调,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拷贝数变化等,这些变异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发生变化。

同时,还存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特有的生物学机制,例如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真实本质,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肿瘤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的体积和转移的风险,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和副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肿瘤治疗新策略针对当前肿瘤治疗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在治疗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特异性分子或信号通路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会抑制癌细胞增殖,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靶向治疗方法,其中较为成功的包括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HER2抑制剂、BCR-ABL1抑制剂等等。

3.2 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我们通常会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治疗、PD-1/PD-L1抑制剂等等。

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

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

问题:试述原癌基因激活机制。
六、癌基因作用机制举例-ras基因突变与肿瘤
简介:ras基因家族成员包括H-ras、K-ras和N-ras。表达产 物是p21蛋白或称Ras蛋白,与GTP有高度亲和力,具有GTP酶 活性,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功能:Ras蛋白在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中起接头蛋白的作用。 通常以Ras蛋白-GDP无活性形式存在,其活性形式是Ras蛋白 -GTP,通过对Raf蛋白及MAPK的连续激活,最后活化转录因 子,促进细胞分裂。由此,Ras蛋白促进细胞由G0期进入G1期。 ras基因与癌:ras基因最常见的突变部位是第12、13位密码 子,其他密码子突变发生在第59、61位上。这些部位的突变 降低了Ras蛋白结合GTP酶活化蛋白及自身的GTP酶活性,导 致Ras蛋白与GTP的持续结合,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导致细胞 增殖失控。 问题:简述ras基因突变致癌机制。
酸化的Rb蛋白阻止其与E2F结合。在很多肿瘤细胞中,细胞周
期不被Rb控制,使细胞周期混乱。当Rb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 丧失结合、抑制E2F的能力,于是细胞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
生。
Rb蛋白还可通过抑制多种原癌基因如c-myc和c-fos等的 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
第四节 生长因子与肿瘤
一、概 述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通过质膜上特异的受体, 将信息传递至细胞内部,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的多 肽类物质。 作用模式: 内分泌 (endocrine) 旁分泌 (paracrine) 自分泌 (autocrine)
3.原癌基因扩增 某些原癌基因通过一些机制,在原来染色体 上复制出多个拷贝,基因剂量增大,表达产物增多而导致肿瘤 的发生。
4.点突变 如ras原癌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碱基(第35位)正 常为GGC突变成GTC,结果造成P21蛋白第12位aa由正常细胞的 甘缬。 5.甲基化程度降低 研究表明,在正常细胞,癌基因的甲基化 程度较高;肿瘤细胞,癌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较低,有利于癌 基因的表达。如人结肠癌和小细胞肺癌的H-ras和K-ras的甲 基化程度显著降低。一些致癌剂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 活化c-onc最终导致细胞癌变。 6.染色质非组蛋白的改变 组蛋白抑制所有基因的活性,而非 组蛋白对基因的激活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Walker肉瘤染色 体的非组蛋白加至正常肝细胞的染色质中转录出肉瘤特有 的RNA。而将正常肝细胞染色质的非组蛋白加至Walker肉瘤染 色质中转录出正常肝细胞特有的RNA。

肿瘤分子生物学(共46张PPT)

 肿瘤分子生物学(共46张PPT)

③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排
Ⅲ体外不能使培养的细胞发生转化。
C-myb: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
易位是指某一段基因从染色体正常位置转移到另 若等为基因中一个基因突变与腺瘤形成有关,另一个也突变,则发生结肠癌。
主要通过阻止细胞生长繁殖,抑制瘤细胞进入S期,是细胞周期固有的抑制成分,一旦异常,引发多种肿瘤。 ⑥表达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癌蛋白
中,C-sis的活性蛋白PDGF对C-myc表达起协同作用。
,重排后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使P145变为P210 ⑴与肿瘤细胞锚定黏附能力有关的分子机制
通过GTP到GDP的转换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信号(生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内效应器上。
,表达酪氨酸激酶,从而异常激活。( ⒊细胞寿命长,有的在体外可长期培养、传代建系
④GTP酶类的癌蛋白
H-rab、K-rab、N-ras、C-gip2、C-gsp的表达产物 为GTP酶、信号传递蛋白。通过GTP到GDP的转换 释放磷酸和能量,可将细胞表面的刺激信号(生 长因子、激酶或神经递质)传到细胞内效应器上 。
GTP转换成GDP需与GAP结合,上述原癌基因点突 变后的产物p21含改变GAP与GTP结合,影响GTP向 GDP转换,使细胞刺激信号传递到效应器的时间大 为延长而致癌。
⑤表达核内转录调控的癌蛋白
C-enbA、C-ets-1、C-ets-2、C-fos、C-jun 、C-mgc等这些基因有一些区域具有与蛋 白质结合的功能结构域,其基因产物可 与DNA结合,也可先与蛋白质结合形成 二聚体后,再与DNA结合,然后调控下 游靶基因转录。如C-myc产物在核内与 DNA结合后,可调控DNA复制,使细胞 持续增生,不能进入终末分化,呈幼稚 类型,即癌。

《肿瘤的分子基础》课件

《肿瘤的分子基础》课件
和相互作用。
蛋白质组学数据 库:蛋白质组学 数据库是一种重 要的研究工具, 可以提供蛋白质 的序列、结构、
功能等信息。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研究蛋 白质在细胞、组织、 生物体中的表达、修 饰、相互作用和功能
肿瘤蛋白质组学: 研究肿瘤细胞中蛋 白质的表达、修饰、 相互作用和功能
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AR-T细胞疗法等。
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 免疫检查点,激活T细胞,增强 抗肿瘤免疫反应
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 程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 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肿瘤 蛋白质组学的研 究内容包括蛋白 质表达、蛋白质 相互作用、蛋白
质修饰等。
研究方法:常用 的研究方法包括 质谱分析、蛋白 质芯片、蛋白质 组学数据库等。
质谱分析:质谱 分析是一种常用 的蛋白质组学研 究方法,可以检 测蛋白质的种类、 数量和修饰状态。
蛋白质芯片:蛋 白质芯片是一种 高通量的蛋白质 组学研究方法, 可以同时检测多 种蛋白质的表达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转移,如脂肪瘤、纤维瘤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容易转移,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
肿瘤的分子基础概念肿瘤:细源自异常增殖和分 化失控的疾病分子基础:基因突变、信 号通路异常、免疫逃逸等
基因突变:DNA序列改 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
信号通路异常:细胞信号 传导异常,影响细胞增殖 和分化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逃避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肿瘤细胞循环指的是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体内其他部位的过程,从而形成远处转移灶。

血管生成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周围形成的过程,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还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通道。

肿瘤细胞循环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途径非常复杂,下面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介绍。

1.血管生成与VEGF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是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家族基因。

VEGF主要包括VEGF-A、B、C、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赖氨酸酶(VEGF-E)。

VEGF-A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这些VEGF通过结合细胞上的受体,如VEGFR-1、2和3来介导血管生成过程。

2.血管生成与炎症因子:炎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炎症因子也能够调控血管生成。

例如,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的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炎症因子如炎症相关因子-α(LI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也被发现参与血管生成。

3.血管生成与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溶酶系统也是调控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由纤维蛋白溶酶原、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等多个组分组成。

当肿瘤组织需要血管生成时,纤维蛋白溶酶原会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进而降解基底膜,为新血管的形成提供通路。

4. 血管生成与肿瘤相关因子:在肿瘤组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肿瘤相关因子也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控。

例如,肿瘤壮观霉素(Angiopoietin)家族成员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调控血管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是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giopoietin-like proteins),这些蛋白质被认为是VEGF和Angiopoietin成员的功能对抗物,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是对癌症产生的分子机制、细胞基础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肿瘤细胞是一群异常的细胞,其在某些方面与正常细胞不同。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维持其生存和增殖,包括失控增殖、转移、致死基因抑制和血管新生等过程。

在肿瘤细胞中发生的许多分子改变,如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和表皮-基底质信号通路的改变等,可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调节和信号传导机制。

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恶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去分化状态。

癌症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的多个连续步骤。

这些步骤包括细胞基因组DNA的变化、基因调控异常、肿瘤抑制基因和促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机制受损等。

因此,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癌症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为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肿瘤细胞具有几个独特的特征。

首先,它们会快速增殖并且可持续增殖。

其次,它们失去了细胞周期的正常调节,使得细胞在生命周期中停止或改变它们的功能。

此外,它们抑制了细胞死亡的过程,如凋亡等。

这些改变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多种细胞分子的互作有关。

因此,对肿瘤细胞的研究可为寻找肿瘤的起源、对抗癌症和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机会和方向。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发展迅速,并为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某些基因的基因型和表型与特定类型的癌症发病率相关,例如乳腺癌、卵巢癌和结肠癌等。

了解这些基因的变异和相应的蛋白质的表达模式有助于诊断和预测癌症的风险。

此外,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可以设计新的抗肿瘤药物,包括靶向分子、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新药物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识别和影响肿瘤细胞,从而更有效地治疗癌症。

总之,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是一个致力于理解癌症发生和发展机制的领域。

通过研究肿瘤细胞中的分子机制、细胞基础和生物学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症的起源和治疗,并为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肿瘤,指的是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肿块或肿瘤组织。

肿瘤的发生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其中细胞增殖、凋亡、DNA损伤修复以及信号传导等过程紊乱均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

本文将详细探讨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细胞增殖信号通路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特征之一。

细胞增殖受到许多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包括细胞周期的调节、细胞分化和细胞表面受体的活化等。

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蛋白分子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的异常表达与细胞增殖紊乱密切相关。

二、凋亡逃避凋亡是正常细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过程,有助于维持组织的稳态。

然而,肿瘤细胞对于凋亡信号的逃避导致了其无限制的增殖。

肿瘤细胞特征性地表达抗凋亡蛋白如Bcl-2,通过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的活性,从而抵抗凋亡途径的激活。

此外,肿瘤细胞凋亡逃避还可与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其他分子如P53的突变或丧失功能有关。

三、DNA损伤修复缺陷DNA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和稳定遗传信息的关键分子。

然而,细胞内部外部环境中的损伤或致癌物质的作用可导致DNA损伤。

正常情况下,细胞通过DNA损伤修复系统来修复这些损伤,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

但当DNA损伤修复缺陷时,致癌物质所引起的DNA损伤可能会累积,导致基因突变,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四、异常信号传导细胞内部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对于维持组织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在肿瘤细胞中,这些信号通路常常发生异常。

例如,学名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可导致细胞增殖和转移。

另外,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结语肿瘤的发生涉及多个分子机制的复杂调控。

细胞增殖、凋亡、DNA损伤修复和信号传导等过程的紊乱都可能导致肿瘤的形成。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是指由生物体内某种细胞大量增生、失去正常功能并无法受机体调控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基因突变、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细胞周期调控等多个分子机制的参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分子层面探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一、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内某些细胞的基因DNA序列发生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是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变基因,它们影响了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凋亡等功能,并使得细胞不受机体的控制而产生异常的增殖和转移。

一些肿瘤家族中的基因变异也被证实是致癌基因的一部分,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它们突变会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等遗传性肿瘤。

二、信号途径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因突变以外,信号途径是控制肿瘤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细胞内的信号途径是由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可以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特别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信号途径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

肿瘤细胞的信号途径被异常激活,使得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正常平衡被破坏。

例如,Ras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这种现象在人类癌症中很常见。

因此,研究信号途径的异常调控对于治疗和预防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周期调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分子层面上,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周期是细胞从分裂到再分裂的一系列生物学事件的过程,包括DNA复制、细胞分裂和分化等过程。

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周期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CDK)的激活与否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发生了变异和改变,使得细胞的生长失控并分裂不受限制。

在现代治疗中,靶向细胞周期调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疗法,有望成为治疗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有效手段。

总之,分子机制是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家对肿瘤的深入研究,分子机制的逐渐解析将为肿瘤治疗开创新的思路。

肿瘤发病机制

肿瘤发病机制

肿瘤发病机制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和过程。

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对于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肿瘤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中的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人类体内存在着一些与肿瘤相关的遗传突变,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癌基因(oncogene)是正常细胞中调控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基因,其突变可导致细胞无限增殖,最终发展成肿瘤。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则可以抑制肿瘤的形成,其突变则丧失了抑制肿瘤形成的功能。

此外,个体遗传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如DNA修复能力和细胞凋亡的调节等也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外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

这些因素的致癌作用可能通过直接破坏DNA结构或间接促进肿瘤的形成。

例如,暴露在放射线下的人群患各类肿瘤的风险增加,砷、苯等化学物质的长期接触也可导致肿瘤发生。

病毒感染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联。

3. 免疫系统失调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抵御肿瘤的重要防线。

免疫细胞可以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以阻止肿瘤的形成。

然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或失调时,肿瘤的发生风险将增加。

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患肿瘤的概率更高,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此外,一些免疫相关的基因突变也与特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4.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

当人体组织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时,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导致细胞损伤和DNA突变,进而增加肿瘤的风险。

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与肿瘤的相关性较高。

因此,控制慢性炎症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肿瘤的发生。

相同的环境因素,在个体基因不同的情况下,对肿瘤的影响有所不同。

探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探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探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肿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而肿瘤细胞的分化也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

了解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肿瘤细胞分化的定义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会根据自身的生理发育逐渐地发生分化。

而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细胞就会出现异常分化,形成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具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发生方式。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高度分化、中度分化以及低度分化。

其中,高度分化的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具有很强的组织学特点。

而低度分化的肿瘤细胞则不太像正常细胞,可能具有与正常细胞不同的功能和形态特点。

二、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分子机制可能涉及到细胞内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改变。

另一方面,也可能涉及到细胞外环境变化的影响。

从细胞内物质的角度来看,肿瘤细胞分化与正常细胞分化的差异在于,肿瘤细胞中存在着大量的异型表达。

异型表达通常指的是某些基因或蛋白质的表达量或活性发生了变化,和正常状态下不同。

因此,研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必须从异型表达入手。

在肿瘤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异型表达的基因包括增殖相关蛋白、分化相关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等。

对基因进行修饰也是肿瘤分化分子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因的修饰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的方式实现。

DNA甲基化通常是指DNA分子上的一种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以此影响基因的表达。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DNA甲基化与肿瘤细胞分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基因的DNA甲基化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此外,研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也涉及到细胞外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肿瘤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各种生长因子、激素、细胞因子等细胞外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肿瘤细胞分化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肿瘤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也需要从细胞外环境的角度入手。

三、肿瘤细胞分化的重要性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对于肿瘤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机制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机制

MALIGNANT NEOPLASM
Figure 8-42
(二)物理致癌因素
1. 离子辐射:x、γ射线→染色体易位
点突变→白血病.
2. 紫外线照射:皮肤癌
(三)病毒和细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 HTLV-1→淋巴瘤 HPV:生殖器区域鳞癌 2.DNA致瘤病毒: EBV:淋巴瘤、鼻咽癌 HBV:肝细胞性肝癌 3.幽门螺杆菌:胃恶性淋巴瘤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与
发病学机制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 癌基因(oncogene)
1. 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1)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正常细胞中存在的编码促进细胞生 长的基因序列. (2) 细胞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 正常细胞中存 在的与病毒癌基因相 同的DNA序列,又称原癌基因. (3) 癌基因(oncogene): 由原癌基因衍生而来的具有转化细 胞能力的基因.
(五)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单个基因改变→不能导致恶变 几个癌基因激活 两 个以上抑癌基因失活 → 恶性转化 凋亡调节基因改变 DNA修复基因改变
MORPHOLOGIC APPEARANCE
Normal epithelium
Hyperproliferative epithelium Early adenoma Intermediate adenoma Late adenoma Carcinoma
NF-2 APC Rb p53 WT-1 p16
信号传递 不明 抑制信号传导 调节细胞周期 调节细胞周期 和调亡 核转录 抑制CDK
(3) 癌基因产物引起细胞转化的机制:
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
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umor at themolecular level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pathogenic mechanism of tumor at the molecular level摘要由于肿瘤的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于是很多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肿瘤上来,又由于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还不明了,所以很多研究者做了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希望找到肿瘤在微观上的具体发病机制,以期为肿瘤新的观测指标及治疗靶点的进一步研究理清思路。

该文就以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Due to the dangerous tumor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uman health, so many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tumor, and because the tumor pathogenesis is still unknow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so a lot of molecular level research has been done, hope to find the specific pathogenesis of tumor on the micro, so as to tumor new ideas on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observation indexe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is paper, on the pathogenesis of tumor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o be reviewed.关键字:肿瘤发病机制分子水平Key words: tumor pathogenesis the molecular level前言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

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主要与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

若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产生严重后果。

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

颅内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

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肠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

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统计结果显示:每年,全世界死于癌症的患者约700万;中国约有260万,还有200万新发肿瘤病例。

我国癌症发病所呈现的新特点是:上消化道癌症居高不下,这些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高发的癌症;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迅速上升,这些是发达国家的高发癌症。

近年来,男性肺癌发生率上升了159%,女性上升122.6%。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分别为70万、117万和150万。

目前,全国因癌症死亡人数已在各类死因中位居第一,每死亡5人,即有1人死于癌症。

我国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城市,癌症高发区也多分布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癌症在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肿瘤的危害性极大,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于是很多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肿瘤上来,又由于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还不明了,所以很多研究者做了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希望找到肿瘤在微观上的具体发病机制,以期为肿瘤新的观测指标及治疗靶点的进一步研究理清思路。

该文就以肿瘤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一、 TGF-β1和p15与外阴癌变的关系佟欣的一个研究[1]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TGF-β1和p15基因在外阴鳞癌、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及正常外阴皮肤中的表达,并通过统计学处理,探讨它们与外阴癌变之间的关系。

得到了以下结论1.TGF-β1的表达可能与外阴癌变的过程有关,与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

2.p15的表达缺失可能与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3.TGF—D1和p15在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提示在外阴癌发生过程中二者可能具有协同性抑制作用。

二、 Lyn在CD24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苏宁的一个研究[2]用了细胞培养及处理,质粒扩增,RT-PCR检测CD24 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细胞侵袭实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等实验方法,结果均经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后,得出了SW480细胞过表达CD24后可激活Lyn、ERKl/2和p38;抑制Lyn的活性后,由CD24所诱导ERKl/2的活性亦受到抑制;CD24siRNA和PP2抑制剂对由CD24所诱导Lyn、ERKl/2的激活具有协同抑制作用;D24与Lyn及Lyn与ERKl/2之间的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调节CD24的表达可引起Lyn在细胞中的转位;CD24通过激活Lyn而调节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本研究提示CD24和Lyn在结直肠癌的侵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可以作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三、 siRNA对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1表达影响及与S100A4、ETS1、VEGF、CD105基因表达关系申培红的研究[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CSGl蛋白及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BCSGl、S100A4,Etsl、VEGF及CDl05蛋白的表达,这个研究证明了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种植瘤,分别进行RNA干扰VEGF、WTl、KDR 等指标均可达到抑制乳腺癌种植瘤生长的作用。

总之,从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应用RNAi技术科特异性抑制乳腺癌。

BCGS-I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生长及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从而为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思路。

四、白细胞介素-1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钱年凤的一个研究[4]旨在通过宏观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相结合的手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以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单独或联合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1.在对IL-1B各基因型的研究中发现IL-1B T-31C、C-51 1T的多态改变单独或联合与中国人群宫颈癌遗传易感性有关,这两个位点的多态改变可能会增加中国人群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2.携带IL-1B T-31C、C-511T 变异等位基因同时伴有血浆高IL-1β血症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3.IL-1RN各基因型及合并基因型在宫颈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发现IL-RN基因多态性在各分层特征中与宫颈癌的易感性有显著的关联。

4.宫颈癌患者的血浆IL—1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随着体内血浆IL-1β水平的升高,其与宫颈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呈现一个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血浆IL.1p 水平与皿一1B.31C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上呈现一个显著的相加交互作用。

这个发现对于进一步阐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扣发现与我国人群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危险基因型,并将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筛选高危人群或易感个体从而为实施目标明确的个体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 trop2与肿瘤T rop2是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已有多个研究表明它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与恶化有直接关系,比如TROP2基因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胃癌的发病过程,并可能与胃癌转移发生相关[5],Trop2高表达与OTSCC 的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预后危险因素之一,也可作为靶向治疗OTSCC的潜在靶点[6]。

有一个研究[7]就探索了Trop2高表达引起肿瘤的机制是通过激活ERK MAPK途径。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研究证实,MAPKs信号转导通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在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及凋亡等)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研究表明mTrop2的表达显著增加了在低血清浓度、迁移的疫源地形成和锚固独立成长下的肿瘤细胞增殖。

这些体外特性的改变增加了在皮下和原位胰腺癌小鼠模型中肿瘤的增长,也导致肝癌的转移。

mTrop2的表达通过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的水平以及抑制P27来增加磷酸化ERK1/2的水平从而介导细胞周期进程。

ERK的激活也在过度表达人类Trop2的人类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结直肠腺癌的细胞里被观察到。

这些发现证明了在癌症细胞中由mTrop2表达介导的一些致病效应,还证明了mTrop这个细胞表面糖蛋白作为目标分子的重要性。

这项研究还提供了第一个由Trop2激活的分子信号通路,这个信号通路对癌症细胞生长和生存有重要意义。

总结从以上可见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分子的异常表达有关,如trop2、CD24、IL-1β、TGF-β1和p15等的异常表达都有可能引发肿瘤。

有很多研究[8-13]发现了某种分子表达的异常与某种肿瘤的发生有关,这些发现对肿瘤的临床诊断有意义。

但是对为何那种分子的异常表达会伴随肿瘤的发生的研究做的还不够,当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了[14, 15],但是还没得到验证,如前面提到的Trop2高表达引起肿瘤的机制是通过激活ERK MAPK途径,这个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小鼠,这个是从小鼠模型得到的结果推到人的,这还有待进一步证明才能完全可信。

另外研究者对分子的异常表达会引起肿瘤的研究,大多都是局限在某分子对一种肿瘤的影响,我们觉得这个是不够的,应该找出各种肿瘤分子水平上发病机制的共通点,这样对人类应该会很有用。

好多的论文里都提到引发肿瘤的机制的关键一步是激活了ERK,于是我们想应该可以从ERK入手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

另外计算方法的改进[16][15]也会有利于我们的探索,所以要用更好的计算法。

参考文献[1]佟欣, TGF-β1和p15与外阴癌变的关系研究, 2013,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2]苏宁, Lyn在CD24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1,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3]申培红, s i RNA对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l表达影响及与S1 00A4、ETSl、VEGF、CDl05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2011, 郑州大学: 河南.[4]钱年凤, 白细胞介素-1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08,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5]欧文胜等, TROP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9(26): 第1690-1692页.[6]卢军等, Trop2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交通医学, 2011(05).[7] Cubas, R., et al., Trop2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umor path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ERK MAPK pathway. Molecular Cancer, 2010. 253(9).[8] Haubold, F.L.B.S., et al., 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plasma microparticl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n Hematol, 2008. 87: p. 451-457.[9]母小新, TGF-β信号通路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2013, 南京医科大学.[10] Qin, Z.L., et al., RNA-seq Reveals Novel Transcriptome of Genes andTheir Isoforms in 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Treated withThrombin. PLOS one, 2012. 2(7).[11] Fan, 杨.Y.与蒋.J. Xiao-bo, CXCL14与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3. 19(13).[12] Haubold, F.L.B.S., et al., 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plasma microparticl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n Hematol, 2008. 87: p. 451-457.[13] Mikelsaar, A.V., et al., Epitope of titin A-band-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Tit1 5 H1.1 is highly conserved in several Fn3 domains of the titin molecule. Centriole staining in human, mouse and zebrafish cells. Cell Div, 2012. 7(1): p. 21. [14]Fliedner, S.M.J., et al., Warburg Effect’s Manifestation in Aggressive 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Insights from a Mouse Cell Model Applied to Human Tumor Tissue. PLOS ONE, 2012. 7(7).[15]Izarzugaza, J.M., et al., Prioritization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the protein kinase superfamily. BMC Genomics, 2012. 4(13).References:[1]. 佟欣, TGF-β1和p15与外阴癌变的关系研究, 2013,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2]. 苏宁, Lyn在CD24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1, 南方医科大学: 广州.[3]. 申培红, s i RNA对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l表达影响及与S1 00A4、ETSl、VEGF、CDl05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2011, 郑州大学: 河南.[4]. 钱年凤, 白细胞介素-1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08,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5]. 欧文胜等, TROP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医学临床研究, 2009. 9(26): 第1690-1692页.[6]. 卢军等, Trop2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交通医学, 2011(05).[7]. Cubas, R., et al., Trop2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umor path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ERK MAPK pathway. Molecular Cancer, 2010. 253(9).[8]. Haubold, F.L.B.S., et al., 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plasma microparticl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n Hematol, 2008. 87: p. 451-457.[9]. 母小新, TGF-β信号通路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2013, 南京医科大学.[10]. Qin, Z.L., et al., RNA-seq Reveals Novel Transcriptome of Genes andTheir Isoforms in 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 Treated with Thrombin. PLOS one, 2012. 2(7).[11]. Fan, 杨.Y.与蒋.J. Xiao-bo, CXCL14与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3. 19(13).[12]. Haubold, F.L.B.S., et al., Tissue factor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plasma microparticle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n Hematol, 2008. 87: p. 451-457.[13]. Mikelsaar, A.V., et al., Epitope of titin A-band-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Tit1 5 H1.1 is highly conserved in several Fn3 domains of the titin molecule. Centriole staining in human, mouse and zebrafish cells. Cell Div, 2012. 7(1): p. 21.[14]. Fliedner, S.M.J., et al., Warburg Effect’s Manifestation in AggressivePh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 Insights froma Mouse Cell Model Applied to Human Tumor Tissue. PLOS ONE, 2012. 7(7).[15]. Andr é, S., et al., Carbamate-Linked Lactose: Design of Clusters and Evidence for Selectivity to Block Binding of Human Lectins to (Neo)Glycoproteins with Increasing Degree of Branching and to Tumor Cells. 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09. 20(9): p. 1716-1728.[16]. Izarzugaza, J.M., et al., Prioritization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the protein kinase superfamily. BMC Genomics, 2012. 4(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