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苏教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战守策》课件
论证: 昔者先王
致民备战讲武而应盗贼之变不慑不惊
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议去兵卷甲而遇盗贼之乱不战而走
事实论证
第四段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
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
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
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
分 析 问 题
② 过养 危害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
联系现实
③ 现实 形势
重申观点
解决 问题
——“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 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 术”。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 张是教民习武,以备外 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 严重外患而民“知安而 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这一情况提出的。
提出论点:
安---危 逸---劳 今---明
患
第二段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
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 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
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第三段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
第六段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 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 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第七段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
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
整体感知
教战守策 ppt
教战守策
苏 轼
古代常见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 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岂:难道 治:太平 •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 乘:趁机 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不暇:来不及 暇,天下分裂,而唐 • 乞:求 室固以微矣。 • 固:当然 以:因此 • 微:衰弱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研习第四部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 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 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 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 不能免也。 • • • •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无自而有:不会意外的发生 所以:用来 奉:奉送 无厌:不会满足 至于:导致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或近 以为:认为 岁:每年 要以:总之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 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 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知劳”的危 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 具体措施。
苏 轼
古代常见奏章
• 战国时多称”书“ • 奏: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 事情 • 议: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 •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 表:多用于臣向君陈请祝贺
解题: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岂:难道 治:太平 •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 乘:趁机 之,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不暇:来不及 暇,天下分裂,而唐 • 乞:求 室固以微矣。 • 固:当然 以:因此 • 微:衰弱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研习第四部分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 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 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 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 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 不能免也。 • • • •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无自而有:不会意外的发生 所以:用来 奉:奉送 无厌:不会满足 至于:导致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或近 以为:认为 岁:每年 要以:总之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 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 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知劳”的危 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 具体措施。
教战守策 ppt
开元、天宝之际,天 • 惟:只是 豢:安养
下岂不大治?惟其民 安于太平之乐,豢于 游戏酒食之间;其刚
•
销耗钝眊:(心智)被消磨而 迟钝昏聩
心勇气,销耗钝眊, • 痿蹶:腿脚麻痹
痿蹶而不复振。是以 • 是以:因此 区区:小小
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 之,四方之民,兽奔
•
乘:趁机
鸟窜,乞为囚虏之不 •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一样
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 盖我:曾发试语着词论述尝这试个:问曾题经:试天着下一的身形:势整譬个如身人体的整个
• 所身以体:。王用公来贵…人…用至来:保周养全身体平的居措:施平,时难道不是很周 • 此全民,疾吗终之?年而所勤他由劳们生辛平也苦:日却判常未断常曾句由生,于病病这。多就这而是是苦疾什恼病么发。原生至因的于呢原农?因夫天平 • 力气和:季奋节力的变穷化:,极这,是严产冬生疾暴病露的:原露因天。劳农作夫平民,
11
论一
昔者先王 不忘备兵 后世(开元天宝) 以去兵为王之盛节
古今对比
12
研习第三部分
13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
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
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
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
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伐之际而不慑。是 以虽有盗贼之变,
• 习旗:帜习的惯号令而不迷乱,使 • 斩他 的刈们 情:的 形斩心 而杀理 不适 致恐应惧攻。打因杀此戮
而民不至于惊溃。 • 慑即:使恐有惧盗贼虽的:事即件发使生,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安---危 逸---劳
患
今---明
昔者先王
致民备战讲武而应盗贼之变不慑不惊
论证:
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议去兵卷甲而遇盗贼之乱不战而走
事实论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 当首肯。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而不能劳。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提出论点:
•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安---危 逸---劳
患
今---明
昔者先王
致民备战讲武而应盗贼之变不慑不惊
论证:
及至后世
用迂儒之议去兵卷甲而遇盗贼之乱不战而走
事实论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 当首肯。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 而不能劳。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提出论点:
•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教战守策》优质课件
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 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 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 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 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 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时…的
至:极、最(达到极点)
• 变:变化
生:发生
•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 轻:轻视
为:造成
•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 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 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 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 亦然。
论证分析(二)
农夫小民顶风冒雪-----获得免疫力 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常患疾病
设喻,正反论述,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自然亲切,容易接 受。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当 首肯。
------沈德潜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 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 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 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 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 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
• 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 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 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 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 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 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 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 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 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时…的
至:极、最(达到极点)
• 变:变化
生:发生
•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 轻:轻视
为:造成
•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 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 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 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 亦然。
论证分析(二)
农夫小民顶风冒雪-----获得免疫力 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常患疾病
设喻,正反论述,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自然亲切,容易接 受。
乐天诗,东坡文,虽庸夫妇竖读之亦当 首肯。
------沈德潜
•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 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 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 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 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 他在文中主张国家在承平时也应懔怀居安思危的忧患 意识,让民众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战阵的攻防技能。
• 苏轼在权衡北宋的国策与国势后,而提出这般建言, 实是有为而发。尤其全篇陈言剀切,观点鲜明,析理 透辟,深中时弊,文中有喻有证,在明快斩截的逐层 论析中,语语精警,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教战守策PPT课件 〔苏教版〕
第二段译文:
昔者先王知 兵之不可去也, 是故天下虽平, 不敢忘战。秋冬 之隙,致民田猎 以讲武,教之以 进退坐作之方,
从前先王知道军 备是不可以放弃的, 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 备。秋冬农闲的时 候,召集人民打猎 借此教练武事,教 他们学习前进、后 退、跪下、起立的 方法,
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旗之间而不乱,使其 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 际而不慑。是以虽有 盗贼之变,而民不至 于惊溃。
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 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 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 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 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朝廷进 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 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 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 或上司邀功请赏,
惟我而已。
是什么原因呢?这
是因为他们认为天
下懂得作战的,只
有他自己罢了。
如使平民皆习于 兵,彼知有所敌, 则固以破其奸谋, 而折其骄气。利害 之际,岂不亦甚明 欤?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 对军事熟习,他们 知道还有对手存在 ,那么一定能够识 破他们的坏主意, 又压下他们的骄横 气焰。利和害的界 限,难道不是很明 白吗?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共55页PPT
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ppt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层次: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 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 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 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 引史实,正反论证)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 “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 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 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 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 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 外患的主张,认识其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 久安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章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 论证,层层深入,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 法。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 章表达恳切而得体的特点。
了解文体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 题是《教战守》,是苏轼在应制科举考试 时,所写的《进策》之一。 策,即策谋、策略的意思。古代的策 文,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制策 又称策文,是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问题 目。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 见。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 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本文应该是一 篇对策。
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 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 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 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 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 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 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 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 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教战守策ppt2 苏教版
今王公贵人,处于 重屋之下,出则乘 舆,风则袭裘,雨 则御盖,凡所以虑 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 太过,小不如意, 则寒暑入之矣。是 故善养身者,使之 能逸而能劳,步趋 动作,使其四体狃 于寒暑之变;然后 可以刚健强力,涉 险而不伤。夫民亦 然。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重檐的高屋里, 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加穿皮衣, 下雨就打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 工具,没有不应有尽有(完备周全 的)。 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 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 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 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 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 炎暑的变化; 这样以后就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 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百姓也是如此。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 患。 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 就认为变故不会意外发生,这也 是不对的。 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 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 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 物的人是无法满足的,这种形势 必然导致战争。 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 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 西方,便发生在北方。 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 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 不可能避免的。
二、三两节,援引史实,说明“兵之不可
去”。正反对比,使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互相对照,使读者认识到居安思危的
重要性。
用安史之乱来暗示仁宗:前车之辙,后车
之鉴。
第四节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 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 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 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 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 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 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 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 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 太过欤?
《教战守策》—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7张PPT
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答案 “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 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艺术特色
奏议是向国君进言,既要尽可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意见,又要把握说话的 分寸。试简要分析本专题的两位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天__ (2)兽奔鸟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兽__,__像__兽__一__样__;__鸟__,__像__鸟__一__样__ (3)盛夏力作: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用__力___ (4)风则袭裘,雨则御盖: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风__,__刮__风__;__雨__,__下__雨__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 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 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被人接受。
第五部分:合作探究
结构
提出问题:当今大患——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兵之不可去(正反对比)
教战守策 分析问题 养之太过的危害 建议
问题探究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答案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 “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高中语文《教战守策》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 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ppt课件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ppt课件
提出论点:
ppt课件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ppt课件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习武, 以备外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严重外 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ppt课件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ppt课件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苏轼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
3.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 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4.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ppt课件
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 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 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 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⑤沛公安在?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⑧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⑨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ppt课件
提出论点:
ppt课件
解决问题——
使 “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 ; 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 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真正的“安民” 折骄气,增强战斗力
ppt课件
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习武, 以备外患,作者针对北宋存在严重外 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ppt课件
ppt课件
“教民战守”
“使” 士大夫 “教” 庶人之在官者 “授” 役民之司盗者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以行阵之节 以击刺之术
有胜负,有赏罚
ppt课件
提出问题— 第一段(表明观点)
ppt课件
分析问题——
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 不可养之太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有限-无厌)
苏轼
ppt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
教战守策_课件
教战守策
苏轼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 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 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 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 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 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 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 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所以:用来 奉:奉送
万计。奉之者有限, 岁:每年,名作状
而求之者无厌,此其 以:用 用百万来计算 势必至于战。战者必 然之势也。不先于我, 无厌:不会满足
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至于:导致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 者,有迟速远近,而 要以不能免也。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 或近
要以:总之
尊尚:推崇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介宾后置 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苏轼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 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 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 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 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 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端干扰人民的生活, 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 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所以:用来 奉:奉送
万计。奉之者有限, 岁:每年,名作状
而求之者无厌,此其 以:用 用百万来计算 势必至于战。战者必 然之势也。不先于我, 无厌:不会满足
则先于彼;不出于西, 至于:导致
则出于北。所不可知 者,有迟速远近,而 要以不能免也。
迟速远近:或早或晚或远 或近
要以:总之
尊尚:推崇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介宾后置 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最新整理)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2021/7/26
22
论二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族----农夫小民
比喻论证
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
2021/7/26
23
研习第四部分
2021/7/26
24
且夫天下固有意 • 且夫:再说 固:本来
外之患也。愚者见四 方之无事,则以为变 故无自而有,此亦不 然矣。今国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奉 西北二虏者,岁以百
• 一旦:突然 出身:投身(战场) 蹈:踏
•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
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
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
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
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
劳202累1/7/26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28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 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 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2021/7/26
4
•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帷幕 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地深刻化、 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边夏、辽气焰嚣张, 不时内犯。统治阶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 谋远虑的人,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 与要求。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于这 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二十五岁的 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进策》二十五篇, 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高中语文7.2教战守策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 张的? 提示: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 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自始至终沿着“安逸是害,战守则强”这样一条主线推理论证, 层层呼应,用语精辟,那么作者向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教战守”的政治 策略?试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首先要在士大夫当中树立起“尊尚武勇,讲习兵法”的风气,这 样为民表率,必能影响整个社会;其次是下层官吏(即“庶人之在官者”)习 “行阵之节”;再其次是“役民之司盗者”,亦即从民间抽调来缉捕盗贼的 差役,教他们“击刺之术”。每岁终进行考核,胜赏负罚。这些都是使民 习于战事、临危不乱的具体步骤。作者强调要自上而下,由缓到严,着 重一个“习”字,所谓“习而有素”也。
3.本文是一篇对策,目的在于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进策”。试分析苏轼 是怎样行文布局的。 提示: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 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 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 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 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 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作比较,重在说明“能逸而 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 “一旦 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 全文始终围绕着“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纵论古今,层次分明,说 理透彻。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劳。”这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 当今大患,并用极简洁的文字说明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则后果将不可 挽救。一落笔,便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2.“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 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 ,此疾之所由生也。”这段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 提示: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雨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 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 才能保持身体强壮的道理。进而说明国家要保持战斗力 ,必须“教战守”。 比喻来自生活,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容易接受。
教战守策课件(苏教)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介宾后置 以军法从事:用军法部署 每年年终就在郡府集会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 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 果:如果,果真 能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 以:用 虽:即使 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 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 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 尊尚:推崇 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 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 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 以为:认为 故:原因 动:扰动 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 挠:扰乱 所以:用来 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 果:如果,果真 能去掉战争,突然有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 以:用 虽:即使 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 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 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 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 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 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 尊尚:推崇 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 庶人之在官者:定后 在官府服役的平民 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 教以行阵之节:介宾后置 把行军布阵的方法教他们 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 役民之司盗者:定后 在衙门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 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 授以击刺之术:介宾后置 把刺杀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 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 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 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 甚,而养之太过欤?
然:这样 治平:太平 • • 夫:发语 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 • 骄惰脆弱:骄纵懒惰脆弱 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 • 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像女人小孩一样不从内 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 室出来。介宾后置句 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 论:谈论 股栗:大腿发抖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滋生事 • 以为:认为 生事:滋生事端 扰:干扰 端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 • 渐不可长:不能让(事端)露出苗头并发展下去 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了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战守策苏教
▪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候奋力耕作,冬 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 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 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亲近风雨,所以寒冬 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今王公贵人,处于 ▪ 出:出门 舆:车
重风凡屋则所之袭以下虑裘患, ,之出 雨具则 则教御乘,盖舆莫战。,守▪ 风 雨策、苏雨:教名作动,刮风下
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教战守策苏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
可去也,是故天教下战守▪ 兵策:苏兵教备、军备 去:放弃
虽平,不敢忘战。 ▪ 隙:农闲,间隙 秋冬之隙,致民田 ▪ 致:召集 以:来,目的
猎以讲武,教之以 ▪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进退坐作之方,使 介宾后置。用进军退兵
其耳目习于钟鼓旌 驻扎营作的方法教导他
旗之间而不乱,使 们
其心志安于斩刈杀 ▪ 习:习惯
伐之际而不慑。是 ▪ 斩刈:斩杀
以虽有盗贼之变, 而民不至于惊溃。
▪ 慑:恐惧
虽:即使
教战守策苏教
▪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 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 (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 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 来考论军事,把进军退兵驻 守营作等军事方略教他们, 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 钟鼓、旗帜的号令而不迷乱, 使他们的心理适应攻打杀戮 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 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 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 患:祸患
果:究竟
▪ 安在:在安,在哪里
▪ 安:安乐
危:危险
▪ 逸:安逸
劳:辛劳,吃苦
▪ 为:替
▪ 计:谋划、考虑
教战守策苏教
▪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 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 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 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 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不备至。畏之太甚, ▪ 袭裘:穿皮衣
而养之太过,小不如 意,则寒暑入之矣。
▪ 凡:凡是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 ▪ 甚:厉害
乞为囚虏之不暇, 天下分裂,而唐室 固以微矣。
一样 乞:求 不暇:来不及 固:固然 以:因此 微:衰弱
▪ 开天惟元下其、岂民天不安宝大于之治太教际平?,战守难于开策道那元不时苏、是人天教很民宝安习年定惯间吗于,太?天平由下
之乐,豢于游戏 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
酒食之间;其刚 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
心勇气,销耗钝 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消
教战守策苏 教
苏轼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1、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2、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3、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 写作背景
▪ 北宋王朝教到战了仁守宗策赵苏祯教时期,在承平
的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 速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 外边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统治阶 级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 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 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趋 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身 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 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的 《进策》二十五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轼 的这种政治思想。
教战守策苏教
▪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 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 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 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 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 出具体措施。
教战守策苏教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 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 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 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古今对比
教战守策苏教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
其身者,岂不至哉教?而战其守平居策常苏苦于教多疾。至于农夫小
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
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
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
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开元、天宝之际,
天其下民安岂于不太大平治之?教乐惟战,守岂 惟 销策: :耗苏难 由钝教道 于眊:(心治豢智::)太安被平养消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 磨而迟钝昏聩 其刚心勇气,销耗 痿蹶:腿脚麻痹
钝眊,痿蹶而不复 是以:因此
振。是以区区之禄 区区:小小
山一出而乘之,四 乘:趁机
方之民,兽奔鸟窜, 兽、鸟:名作状,像鸟兽
盛节及。至天后下世既,教定用,战迂则儒守卷之策甲议苏而,教藏以之去。兵数为十王年者之之
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 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 及至:等到 以……为:把解除兵备作为
▪ 盛节:好的法度。仁政德治
▪ 既:已经
则:就
▪ 甲兵:武器装备 顿弊:不锋利,破,坏
▪ 日以:一天天地。 日:名作状
▪ 盖:发语词 尝试:曾经试着 一身:整个身体
▪ 所以:用来…… 至:周全 平居:平时
▪ 此疾之所由生也:判断句,这就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 力:奋力
穷:极,严冬 暴露:露天劳作
▪ 冲犯:冒着 浸渍:浸泡
▪ 轻:轻视
狎:亲近
▪ 为:给
毒:危害
因此寒暑不能给他们的造成危害。
教战守策苏教
▪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 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 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 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 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 么原因呢?
以,表修饰
▪ 佚乐:安逸享乐 ,佚通“逸”
▪ 卒:同“猝” 一旦,突然
警:警报
▪ 相与:互相 讹言:散布流言 走:逃跑
教战守策苏教
▪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 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 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 装备武器都败坏不锋利了,人民一天一天 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 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 跑了
眊,痿蹶而不复 磨,腿脚僵化麻痹而振
振。是以区区之 禄山一出而乘之, 四方之民,兽奔 鸟窜,乞为囚虏 之不暇,天下分
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 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 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 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
裂,而唐室固以 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
微矣。
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
教战守策苏教
昔者先王
不忘备兵
后世(开元天宝) 以去兵为王之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