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重点知识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重点
土地资源学重点第一篇:土地资源学重点土地资源学考试复习重点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属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4、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5、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6、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7、土地资源评价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定、必须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8、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9计算题P145.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征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事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实现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给的最大人口限度。
11、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P178—P187。
(完整word版)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学重点知识
目录《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问题一:简述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并以你家乡的土地资源调查为例,论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第一,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重要。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和人们平均生活的质量。
如果人类能正确、科学地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土地,使人与土地正确结合,保持恰当的配比,就能在利用土地、取得土地产品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
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非农业行业,土地是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的。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行业中,土地是作为地基使用的。
土地数量、质量、位置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产及效益。
另外一些行业,如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土地不仅具有地基作用,而且更是被当作生产原料、运力、生产工具,从而在位置、数量、质量上都受到严格限制。
而在旅游业中,自然界的特殊风光、景观是旅游地的先决条件,其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更甚于其他产业。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本身又是最好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表现在需要面积广大的土地,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产品。
可见,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栖息、繁衍、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向人类提出了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土地,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任务。
国土资源基础知识
国土资源基础知识1、什么是土地?通常所说的土地是指地球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等)和滩涂。
2、土地的特性是什么?(1)土地面积的相对有限性;(2)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3、什么是土地资源?狭义的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并能产生效益的土地。
如耕地、林地等。
广义的土地资源包括各类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是什么?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内陆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3位。
全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2006年),人均耕地1.41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37%,我们在占世界7%的土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被称为创造了世界的一个奇迹。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
5、我国土地分为几类?我国土地分为3大类、10中类、52小类。
3大类土地是: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0中类土地是:在3大类土地中,把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5个中类;把建设用地分为农村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3个中类;把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2个中类。
52个小类详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6、什么是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7、什么是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8、什么是未利用地?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
9、什么是非农建设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是相对于农业建设用地而言的,是指用于农业之外的一切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建设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国防、风景旅游和名胜古迹用地等。
土地资源学要点【全】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含义(概念):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的综合概念。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土地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资源的概念: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综合体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6、土地不同于土壤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土壤于土地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11、土地的生态功能: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3、净化功能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重点缩印版
土地资源学重点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的概念包含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从土地所具有的的资源利用价值来阐述。
4.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5.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6.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填空题)7.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如何表征?(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简称照度)、光照长度(简称日长)、光照质量(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8.日平均气温10°C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故又称为活动温度。
9.活动积温:一年内活动积温的总和。
10.分析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
(1)海拔高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首先,气温随还把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
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引起作物的适种性不同。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也有制约,海拔高度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的活动减少。
(2)坡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坡度越缓,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同时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可节省开发投资。
(3)地貌类型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1.1 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由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空间分布层次:可分为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生物生长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以及与地表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气候要素。
1.2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1.3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4.1 资源特性:生产性,具有一定生产力;区域性,土地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分异性;动态性,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更新性,表现为在合理利用条件下的自我恢复性;多功能性,具备多种用途性;有限性,土地面积有限,不可任意扩大;不可替代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生产资料;1.4.2 资产特性商品特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产权特性,具有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不动产特性,源于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1.5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2、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1.6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系统分析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7土地资源学的定义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第二章2.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ImportanceforAki——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土地资源学(TheDicipineofLandReource)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资源研究的内容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④社会经济分析法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太阳辐射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所谓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的所有生物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系统。
2.土地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的土地。
3:土地的特性:
(1):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
用途的多样性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增值性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资源的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对于学习土地资源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土地资源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二、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一切有用的性质和特征。
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和特点,土地资源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特殊用地等。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生态用地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特殊用地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三、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综合评估的过程。
评价的指标包括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土地利用效益等。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指在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监测和调控的过程。
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权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等。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保护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五、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遥感数据和其他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用于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
七、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评价和保护水平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自然要素(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和人类过去、现在及将来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和行政上管辖的土地以及暂时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
(狭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时间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建设所利用并能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土地。
)3.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4.土地类型:指地球陆地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5. 土地资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地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6.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7.土地经济区位: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8.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9.土地类型正向演替:在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情况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
10.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1.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者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12. 水土流失:指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碎和运移的现象。
13.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14.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也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 (2)问题一 (2)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2)2.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 (3)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4)问题二 (6)1.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概念 (6)2.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区别 (7)问题三 (8)1.林地的定义 (8)2.我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 (8)3.我国林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0)4.我国林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10)问题四 (10)1.中国未利用土地的定义 (11)2.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 (11)3.中国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策略 (12)《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问题一:简述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并以你家乡的土地资源调查为例,论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第一,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重要。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和人们平均生活的质量。
如果人类能正确、科学地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土地,使人与土地正确结合,保持恰当的配比,就能在利用土地、取得土地产品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
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非农业行业,土地是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的。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行业中,土地是作为地基使用的。
土地数量、质量、位置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产及效益。
另外一些行业,如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土地不仅具有地基作用,而且更是被当作生产原料、运力、生产工具,从而在位置、数量、质量上都受到严格限制。
而在旅游业中,自然界的特殊风光、景观是旅游地的先决条件,其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更甚于其他产业。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本身又是最好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表现在需要面积广大的土地,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产品。
可见,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栖息、繁衍、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向人类提出了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土地,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任务。
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土地的所有制决定了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
具体说,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地价的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并且与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发生密切关系。
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
要处理不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涉及土地关系问题。
2.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于测绘制图学方面的技术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兼具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土地资源调查既包括以认识土地资源自然属性为目的的土地构成要素、自然类型调查,又包括以揭示土地资源社会属性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包括对土地资源生产力进行评估、分等定级等工作的土地资源综合调查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1. 组织专业队伍土地资源调查时综合性特别强的科学工作。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2. 制定工作计划首先应根据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工作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精度要求、工作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3. 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调查地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件资料、工作地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
4. 用片准备常用的仪器准备有:罗盘、钢尺、比尺、测绳、平板仪、立体镜、放大镜、测绘仪等。
应准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有:透明方格纸或聚酯薄膜、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野外记载本等。
(二)外业调绘1. 调绘前的准备工作阶段①.路线勘察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当向导,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进行路线勘测。
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③.室内预判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专业解译,减少的室外工作量。
2. 调回阶段外业调绘工作整个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根据外业规程,边调绘变检查,不得遗漏,调绘工作底图可以利用航片、卫片等。
一般程序为:①.掌握测绘地图的比例尺②.确定验证样区③.选好站立点④.确定调绘地图的方位⑤.调绘地类⑥.补测地物⑦.调绘整饰⑧.填写工作手册⑨.样区调绘验证(三)内业工作现代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工作,都可以用GIS完成。
一般常规的内业工作按一下步骤进行。
1.转绘工作将外业测绘整饰完毕的专业图转绘到地形图上。
2.量算面积在转绘好的以地形图为基础的专业图上,本着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的原则量算地类面积。
3.边图与图面整饰在量算面积工作结束后,要对薄膜分幅图进行整饰,以便进行编图。
4.成果整理包括清绘出满足出版社要求的出版原图和编写调查报告。
(四)检查验收内容有:1.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着重检查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的精度线状地物的测量、新增地物的补测等。
2.内业工作——重点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问题二:试比较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概念土地开发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其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例如,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区别三者侧重点不一样,土地开发侧重未利用地,对宜农土地的开发成耕地或农用地,即把非耕地变成耕地。
土地复垦侧重于生产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农用地、耕地、林地,使其恢复到原先的地类。
把破坏的耕地恢复成耕地。
土地整理侧重于区域内综合性土地(利用中土地和利用不当的土地),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3.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联系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参照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土地开发整理,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三者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农用地中的耕地空间与利用深度,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题三: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林地的定义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2007年全国有林地23611.7hm22.我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①我国林地总量多,但人均林地面积少我国林地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按人均占有林地来计算,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相对来说,我国是一个林地资源贫乏的国家。
②林地质量相对较高,但生产力水平较低,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我国林地资源质量相对较好,全国林地利用率为51%,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如日本、芬兰、德国、美国等国家林地利用率都在90%以上,而且我国目前还有少数省(区)林地利用率低于30%。
林地生产力低,林分每公顷平均蓄积量83.6m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14m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113m3。
每公顷森林生长量2.7m3,低于林业发达国家水乎,如日本3.Im3,德国5.7m3,芬兰3.4m3。
林地利用率低,生产力不高,说明我国林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
③林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种类繁多的林木生长我国地形复杂,从最北部的寒温带到南端的赤道带,从东部滨海湿润区到西部内陆干旱区,从平均海拔50m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到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在这广阔范围内,都有林地资源分布。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不同,水热条件不同以及土壤质地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林地类型。
各种类型的林地适于不同种类的林木生长,如位于温带的林地等于适应温带气候的树种生长,亚热带的林地适于亚热带树种生长,而同一地理带,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林地,也分别适宜生长不同树种,即使位于相同海拔高度范围而立地条件各异的林地,对树种的选择也不一样。
④林地资源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小,地理分布不均衡我国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7.4%,只相当于全球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我国林地资源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从林业用地在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来看,比重大的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华北、西北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市)比重小。
比重最大的是福建省,为73.5%,60%~70%的有云南、江西、浙江三省,30%~60%的有16个省(区、市),30%以下的有11个省(区、市),其中江苏、上海、青海、新疆等四省(区、市)还不足10%,新疆最低,只有2.5%。
⑤多年来,全国森林面积虽然稍有增加,森林覆盖略有提高,但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