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宗教与政治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分析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与分析宗教和政治两个领域从古至今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交互作用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和演变轨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和政治的早期交织在古代社会,宗教是统治权威的重要支柱,它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常常表现为融合。
例如在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代文明中,宗教机构是社会权威机构的一部分,公共事务与宗教事务密不可分。
在中国古代,古代王朝一般都设立祭祀官制度,天子居于“天位”,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权威的代表。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政治与宗教的交织往往是天经地义的。
二、宗教与政治的分离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宗教组织,并以此建立起政治权威。
然而,这种融合最终导致了教会的强权主义、腐败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徒开始出现对教会的怀疑,重视个人信仰与宗教的私人化。
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不同的宗教派别开始涌现,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衰落。
这样,政治领域与宗教领域之间的关系逐渐松动,形成了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三、宗教与政治的对立和协作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不可忽略宗教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在中东和印度等地区,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仍然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欧美,基督教在决策层面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美国就有很多基督教保守派组织尝试通过政治手段推行其价值观。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宗教和政治的交互作用更加复杂和多元化,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反映。
总之,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复杂的、多样的关系模式。
过去,宗教和政治的融合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同时也遮蔽了政治权威存在的合法性问题;现在,宗教和政治的基本分离和关系的复杂化,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一个具体方面。
在这个时代,宗教和政治应该是相互之间支持的,并注意在尊重个人信仰的前提下,与社会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方式相适应。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中国的宗教信仰在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以及与政治权力的互动经历了多种形式与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就与政治权力相互渗透。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神灵与上帝的信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体系化,形成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多个教派。
在封建帝国时期,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帝王们通过掌握宗教机构,将宗教信仰与国家统治紧密结合,以此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例如,汉朝时期的七十二教坛制度就是一种明显的表现,各个地方会建造教坛来奉祀各种神灵,并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来管理,以期达到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是与政治最为紧密联系的宗教之一。
在古代,它曾被作为国家宗教而得到大力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天命与道德,讲究顺应天道,在政治上也鼓励君主具备仁德,以此得到天人合一的天命。
在道家的影响下,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也提倡修道养性,以此来巩固统治,例如唐代的李世民和宋代的宋理宗。
但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中国逐渐兴起,并逐渐对政治产生影响。
佛教强调人间苦难及解脱,宣扬菩提、涅槃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众。
佛教的进入对中国宗教格局产生了冲击,而政府为了监管佛教,也开始与佛教僧人建立联系。
一些皇权强势时期,例如隋唐时期,国家将佛教纳入官方教派,将其教义与成立大量佛教寺院,并通过控制与佛教相结合,扩大其统治的合法性。
然而,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有时候,宗教信仰的力量可以影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历史上,一些反叛与起义活动往往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反抗。
例如黄巢起义就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众多信奉佛教与道教的农民对于政府高压政策的不满所引发的。
此外,在某些历史时期,宗教领袖也曾试图通过宗教力量来抵制政府的统治。
例如元代末年的白莲教就是一个以民众对佛教的滥觞大量产生,反对朝廷统治,并尝试建立自己的政权。
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
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和道德规范,与政治权力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力量,常常发生交织、碰撞和纠葛。
这种斗争既体现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也展示了政治对宗教的控制。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探讨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文明中,宗教往往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统治者往往将自己视为神的代表,通过宗教仪式和祭祀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逐渐转变为个人的选择和信仰自由的追求。
这种转变使得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伊斯兰教对于政治权力的态度是将其视为伊斯兰法的执行者,而基督教则强调政治权力的分立和言论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宗教往往代表着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诉求,而政治权力则代表着强势群体的利益和控制。
在这种斗争中,宗教往往成为反抗和解放的力量,而政治权力则试图通过控制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斗争既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之,宗教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
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角度来看,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宗教通过信仰和道德规范对政治权力产生影响,而政治权力通过控制和干预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斗争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由、正义和权力的追求。
只有在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关系,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
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许多文化中,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并为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提供了指导。
而在某些历史阶段,宗教信仰甚至成为了政治斗争和战争的主导力量。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和政治影响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的核心。
在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宗教信仰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中,宗教信仰是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的基础。
而在东亚文化中,例如古中国和日本,宗教信仰一直被视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念的根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信仰逐渐与政治行为和斗争联系在一起。
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成为了政治力量和统治精英的象征。
天主教会的教皇和神职人员掌控着欧洲各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机构。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和道教影响了政治理念和皇权制度,成为了统治精英的道德和文化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宗教信仰与政治行为和斗争的联系逐渐减弱。
在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导致了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分离,并促进了民主和人权的发展。
在东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改革的推进,政治权力逐渐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分离出来。
然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仍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和政治权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伊斯兰教教义和传统文化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分离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印度,宗教信仰和政治斗争也一直存在,印度教和印度国家党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
无论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有多么紧密,它们都深刻地影响了个人和社会。
宗教信仰为个人提供了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的基础,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的。
政治权力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福祉,决定了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因此,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应当谨慎处理,避免出现过度政治化的宗教或过度宗教化的政治,以使它们真正地为社会和人类服务。
浅谈我国的宗教政策
浅谈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
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鸦片战争后才在我国较快发展起来的。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信教群众已超过1亿人,有十多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是信教的。
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调动各种宗教徒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以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步伐,仍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是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
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
”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二是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
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
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是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夏商周三代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制度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初见端倪,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同时,部落社会逐渐向国家社会过渡,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化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
贵族阶级作为文化的主要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与祭祀、礼仪等活动的结合,传播了一系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非常普遍。
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信奉的宗教体系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
贵族阶级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形成了尊敬祖先、崇尚礼仪、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陶器、青铜器、祭器等艺术品的制作和使用,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陶器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彩陶和灰陶在内的各种陶器品种相继出现。
这些陶器的形态各异,装饰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铸造、浇铸和加工等工序。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也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政治与宗教两种文化体系的关系
政治与宗教两种文化体系的关系三队张传学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统治者用基督教神学作为专制政权的合法性依据,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要求,其英文原文是“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意为国家或政府与教会组织的分离。
可是这一重要概念在译成中文时,却“言简意赅”地译成了“政教分离”。
由于中文高度概括性与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当其作为指导我们处理政治与宗教事务的重要原则时,在理解上就出现了诸多的模糊和含混。
因为中文中的“政”,不仅仅指政府,还可以指整个政治文化系统;中文中的“教”,也不仅仅是教会,还可以泛指一切宗教文化体系。
所以用“政教合一”和“政教分离”这样两个简略的标准去分类政教关系,既无法说明世界上多种类型的宗教与各国政治的复杂关系,更无助于科学、合理地阐述宗教影响政治的途径与机制,甚至会出现误解。
过去的政教关系研究,缺乏对政治与宗教这两大文化体系及其关系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分析。
笔者认为:政治体系从结构上可以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
这三个层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般而言,政治权力处于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地位,对另外两个层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统治者总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物质力量,在社会上推行有利于己的政治意识形态。
同样,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政治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导向的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政治意识形态一致的。
另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当社会即将发生变革时,社会上就会出现与掌权者相悖的、反映对立阶级、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社会的政治冲突也就随之发生。
同样,在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单元,如哲学、宗教、伦理力量的作用下,社会上也会形成与政治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政治文化。
总之,政治体系的这三个层面,具有向下兼容但不向上兼容的特点。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它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形式可以表现在这三个层面上,从而使政教关系表现为四种形态。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很多部落信奉各自不同的神祇。
到了汉代,儒、道、释三教共存,形成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而政治制度的发展也始终伴随着宗教文化的演变,两者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那么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政治制度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一、政治制度的塑造对宗教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中,儒家思想的体现最为明显。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子尊王,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中央政府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禁止一切异端邪说。
这样的政治环境对于宗教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政治环境下,各种宗教文化不得不逐渐被约束。
在秦朝时期,道教就曾一度被禁止,儒家被打上了保守、顽固的标签。
在汉朝以后,佛教的流传也受到了限制,它被认为是异端邪说,明清两代时期甚至出现过“禁佛运动”,大量佛教寺庙被毁掉,佛教僧人也受到了严格的打压。
二、宗教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理和人道统一起来,这个思想正是渗透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入骨髓。
封建王朝下,皇帝有天命,被视为天上的代表,玄之又玄的“天理”概念便被用来为天子掌控权力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而后来随着佛教的流传,佛教思想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也体现出来。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思想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平等化运动。
三、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都经历过多次变革,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中国从封建王朝到了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而宗教文化的变革同样也经历了历史的变革。
自汉代迎来了佛教的传入,到现代社会,多元宗教文化的发展,都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的大量涌现,中国人的世俗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种趋势,也导致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
神权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于上古时代,或者说从夏商直到西周。
所谓“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夏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说明夏代已 有假借天命鬼神来统治的情形。至于殷商统治者,则不但自称天命而王,而且每事必问卜筮, 以宗庙中的大室为治事之所,政令皆假神意而出,神权政治在此时发展到顶峰。周代开始“以 德配天”,表明人伦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加重,但是周王仍以“天子”自居。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地位下降,极端的“神权政治”也开始随着“礼崩乐坏”而崩坏了。然而, 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 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关于中古时期的这种政教合一 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再来详述。这里先说上古时期的神权政治。
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涉及的是狭义的政教关系,即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的结合(西方人 所称的 Relation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常译作“政教关系”,其实指的是“教会与国家之 关系”,即体制化的宗教团体与作为统治机构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政教关系”应指一 般的宗教(包括体制化的与非体制化的、正统的与异端的宗教)与一般的政治(包括统治阶级的 与被统治阶级的、在朝的与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在各个时期各 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大者,可称为“神权政治”,即宗教与政治、教会与 国家、神权与政权的完全结合;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小者,可称为“国教统治”,即被抬高到统 治地位的宗教在思想领域内的控制。当然,这两类情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多数政教 合一制度,总是介乎最严格的神权政治(如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所实行者)与最松弛的国教统 治(如《拉特兰条约》废除前的意大利所实行者)之间,我们可称之为“温和的政教合一”,由 于这种情形比较普遍,较能代表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一般状况,我们为了行文方便, 也可简称为“政教合一”。于是,按照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 紧密程度,我们就得到了 政教合一现象的三个类型——“神权政治”、“国教统治”、(温和的)“政教合一”。下面我们就 来看看,这三种政教合一的形式,是否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如果存在,又是什么宗教, 以什么方式在这些政教合一形式中发挥作用。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以杨庆堃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为视角
作者简介 :李惠 ( 1 9 8 6 一),女 ,河北邯郸人 ,河北 工业 大学 2 0 1 5 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 6
李 惠等: “ 宗教 与政治” 的关 系
为 社 会 教 化 准 则 经 过 长 期 的不 断 渗 透 ,在 人 们 日 域 中作 为精 神力 量获 得 帮助 和慰藉 。 杨庆 垄先 生分 常 生 活 中成 为 一 种 情 感 态 度 , 虽然 在 教 义 上 不设 析 了中国宗教 中的超 自然 因素 ,在 书 中提及 中 国的
弟 l 奁 2 0 1 7年
昂 Z期 l 6月
J o u r n a l o f T a n g s h a n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 廿U J 、 二 u J — ~/ I 丁1 5 1 u J 卜
回答 了长期 以来存在争议 的关于 中国社会 中有无 三 、儒学中 的宗 教性说 明 宗教?儒学是 否可称之为儒教等长期争议 的问题 。 在 封建 国家 的历史长河 中,儒家思想 中的理 为 了完 成 本 书 ,杨 先 生 利 用 大量 的 文 献 来 研 究 宗 性 主义 思想 发 展 出 了一套 包 罗 万 象 的伦 理体 系 , 教在 中国社会结构 中的功能和作用 , 中 国传 统 社会 因为杨庆垄 的留学背景,使其拥 有博贯 中西 另 一方 面 由于 宗教 在 组 织上 的薄 弱 , 秩 序 是 存 在 一定 非 “ 理 性 的” 。 宗教 仍 有 强 大 而 的学 养 ,所 以文 章 中打 破 了现 代 以来 对 于 宗教 的 遍在 的影 响力 。 般看 法,论及 的中国宗教 范 围很广 ,独创性 的 杨庆 垫从更广 阔的视角分析 了宗教 因素在儒 运 用 结 构 功 能 学 派 的分 析 方 法 来 探 讨 中国 宗教 , 学作 为 一个 长 期 有效 社 会 政 治传 统 的发 展 过 程 中 以 比较 广 义 的视 角 来 考 察 宗教 尤 其 是 中 国 的 宗教 所起到的影响 ,否定 了儒家在 2 0世纪早期一切是 问题 。 彻 底 的理 性 主义或 不 可知论 者 。
宗教与政治
第一节,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与 政治的论述的回顾与思考
马克思论宗教——政治的基本观点 1宗教是颠倒的世界借以安慰和辩护的
普遍根据 2,宗教给人民以幻想的幸福,为人民
身上的锁链装饰上虚幻的花朵 3,宗教是现实苦难的表象和抗议、
恩格斯提出了“宗教外衣论”: 在历史上宗教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的情况下,被压迫人民的一切反 抗斗争都必须穿上一件“宗教的 外衣”。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往往被认同为法律,一切都以教义为准则;
3,政教合一的国家一般都具有狂热的和专一的宗 教感情。
神权统治制,这 是一种神权高于 世俗君权的一种 宗教政治,它是 在神的名义下, 掌握了政权,使 世俗的君权统治 服从于神权统治。
一,国教制,这是一种把宗教神 权置于国家权力之下的宗教政治。 它是统治集团把某一特定宗教作 为政治统治的精神力量,并以法 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第一,宗教成为各个 不同教派之间政治斗 争的工具。
宗教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历史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一和家神 体国统道 的家治设 宗政者教 教治把制 政意宗, 治识教这 。融意是
为识国
政教合一制,这是一种把宗教权力和国家权力结合 为一体的宗教政治。
其特征有三:1,宗教领袖就是国家首脑,教权和 政权合于一人之身,具有高度的专断性;
第二节,原始时代的宗教与政治的源起
宗教神学的政治天命论 政治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现象
原始氏族制阶段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体制 一般起一种维系氏族群体共同生活的作用; 在部落联盟时期,随着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 现,宗教也逐渐具有了阶级色彩,除了仍发 挥维系群体共同生活的非阶级性作用以外, 更越来越突出的成为部落首领,氏族贵族隔 阂祭祀贵族保持其特权利益的工具。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儒家的崇尚礼仪、佛教的修道追求,还是道教的追求长生不死,这些宗教信仰都对中国的政治权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古代中国的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
首先,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有时会试图利用宗教信仰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些统治者利用宗教信仰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例如,秦始皇将自己视为天子,宣扬黄帝教作为国家的宗教信仰,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
这种政治利用宗教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将信仰与统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宗教信仰也能对政治权力产生一定的制约。
在中国古代,佛教就曾经对政治权力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鼓励人们追求灵性上的解脱。
佛教的出现将中国古代人们对权力追求的热情渐渐转向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佛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不受政治权力的干扰。
这种追求内心真理的宗教信仰,使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产生了制约。
另外,宗教与政治权力之间还存在相互融合的情况。
道教就是宗教与政治相融合的典型例子之一。
道教的教义追求长生不死,领悟玄妙之道。
然而,在古代中国,许多权臣都将道教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
他们通过称帝来造就玄门道教的神秘性,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威。
道教给予政治权力一种神圣性,成为权力的象征和支持。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变的。
宗教信仰能够被政治权力利用来加强统治,同时也能对政治权力产生一定的制约。
而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相互融合的情况也存在。
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受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最后,我们不能简单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现代政治权力联系起来。
古代中国对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看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起到了一种制约作用。
政治体系知识:民主政治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政治体系知识:民主政治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民主政治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探讨。
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且在这些国家,宗教信仰也经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民主价值观。
然而,在一些其他的国家,如伊斯兰国家等,宗教信仰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则被认为比较复杂和挑战性。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民主政治和宗教信仰并没有始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民主政治曾经发展为一种独立于宗教信仰的政治制度模式。
在欧洲中世纪之前,天主教会虽然在许多方面掌握着实质性的政治权力,但这并不代表宗教信仰与民主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讲,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适应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完全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
然而,民主政治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也经常被视为十分紧密的。
在美国,宪法确立了宗教自由的原则,使得人们在信仰和实践上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德国等,教会对于政治的影响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国家在宗教方面比较自由,也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事实上,在民主社会中,宗教信仰往往被视作是个人信仰自由的体现,也是民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民主政治相对宗教信仰也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取决于民主的制度和价值观。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民主和公正,包括权力的制约、民众的参与和平等、权利的保障。
而宗教信仰则通常和道德、个人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相关联。
在一些宗教非常强大的国家中,如伊斯兰国家,民主政治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则会存在一些挑战。
在伊斯兰国家中,伊斯兰教法在政治上通常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一些国家把宗教条例置于国家法律之上,这造成了政教合一的问题。
这种制度下,宗教领袖的权威往往比选举出来的政治领袖更加重要。
这种情况下,民主政治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和紧张。
论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论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杨延圣1!2,那乐勤1(1.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23;#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政治信仰作为人们对政治最终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信奉 和认同,在信仰体系中处于最高位置,它影响和制约着宗教信仰。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 应必须发挥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引领作用。
要以公民身份认同作为切入点,在强化信教群众政 治囯家认同上着力;以文化认同作为基础,在加深信教群众政治文化认同上着力;以民生获得感 为重点,在满足信教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上着力;以目标认同作为导向,在引领信教群众政治实践 上着力。
关键词: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认同;信教群众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7408(2019)03 -0004 -06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按照辞海中对信 仰的释义,即“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 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都属于人类信仰的重要形式。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政治信仰的核心为马克思主义 信仰,体现为民众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 同和自觉践行。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笔者认 为,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人民有信仰%中的信仰既包 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包括了共产主 义的崇高理想,其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 的政治信仰。
而宗教信仰则是指对某一种宗教的信 仰,表现为民众对某一宗教的教理教义内容的信奉 并将其作为规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现象,甚至于一些西 方敌对势力趁机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 透,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一元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 胁。
《三代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关系》的读书报告(一)
《三代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关系》的读书报告(一)三代与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关系三代的介绍•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与政教传统的关系夏朝•先王制度•祖宗崇拜•天人合一观念商朝•神权政治•祭祀文化•祖先崇拜周朝•天道观念•天命思想•君主王权中国文明政教传统的特点•宗教独立性•道德性宗教•炎黄子孙思想结论中国文明政教传统在三代时期的形成和演变,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教传统特色。
虽然这些传统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变化,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夏朝夏朝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其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被视为三代之一。
在夏朝时期,政教传统形成的基本框架被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上,夏朝实行的是“先王制度”,这种制度是依据祖宗崇拜的思想而产生的,即认为天来神助,上天安排先王来管理人间事务,因而先王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夏朝弘扬祖先崇拜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秉承先民遗训,以人身所不能为的大义举止尽孝慈爱之道。
此外,夏朝时期,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孔子之后的先哲们学习了夏朝先民的经验,总结出了许多富有智慧的教训,为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其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为三代之一。
商朝政教传统的特点是为“神权政治”,在商朝时期,祭祀文化大力发展,祖先崇拜成为了人们信仰的核心,商朝王室执掌祭祀大权,宗庙的设立也被视作重要的政治举措。
此外,商朝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鼎盛时期,刻铭的文字内容多讲述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祭祀文化的盛行程度。
商朝时期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文化对后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周朝是三代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其历时约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与夏、商齐名的古代文明。
周朝时期,天道观念逐渐产生,并在周公制定的《周礼》中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及其当代启示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民众的情感和信仰,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战斗意志,同时也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和道义支持,对于军事政治的运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宗教在军事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得到证明。
在古代社会,军队往往与宗教密切相关,宗教界权威人士往往具有指挥军队、制定军事政策的权力。
在基督教国家,教皇作为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同时具有宗教和军事的权力,他可以号召信徒去进行十字军东征,以保卫基督教在东方的利益。
在伊斯兰教国家,伊玛目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军事指挥官,能够调动信徒参与圣战。
宗教教义中的传播和维护信仰也与军队密切相关,在战争中,宗教领袖可以通过战争的正当性来提高战士们的士气和战斗意志,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为宗教事业而战斗。
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宗教团体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获取政治权力,并影响军事力量的运作。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斯兰教从政治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军队也被伊斯兰教意识形态所影响,成为保卫伊朗伊斯兰教利益的重要力量。
同样,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地,极端宗教组织也通过武力手段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并组建军队来巩固自己的地方势力。
这些例子表明,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现实意义,宗教的力量可以通过军队的支持来实现政治目标。
宗教与军事政治关系对当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宗教不能成为政治权力的代言人。
宗教教义和信仰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和追求,不应该被政治权力所利用和滥用。
政治权力应该独立于任何宗教信仰,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宗教应该摆脱暴力和极端主义的影响。
宗教教义应该以和平、公正和道义为中心,而不是借助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政府应该建立一种包容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社会环境,保障每个人的宗教自由和信仰权益。
宗教和政治是否应该分离?
宗教和政治是否应该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一些人认为它们应该彻底分离,让宗教职能只在个人信仰之中扮演角色;其他人则认为宗教应该在政治中拥有一席之地。
那么宗教和政治是否应该分离呢?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关信息和观点。
一、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保证政教分离如果宗教和政治不能被明确地分离,那么就会很难维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相反,如果我们将宗教和政治完全分开,政治和公共事务就可以独立地管理。
政治和宗教有着不同的诉求,所以它们的分离是必要的。
否则,政治决策可能会受到宗教因素的干扰,这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二、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避免宗教偏见如果宗教和政治的职能不分明,政策就可能会受到宗教因素的左右。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政策的不公正性,因为某些宗教的信仰可能得到过度的优惠。
此外,如果政治和宗教相互依存,那么宗教团体可能会比其他团体更容易影响政治决策。
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
三、分离宗教和政治可能会降低政治的合法性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宗教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我们将宗教和政治分离,政治决策就可能失去一些合法性。
这是因为宗教一直是一种符号体系,它与潜在的政治权力相关联。
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政治权力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承认。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和宗教的分离可能会导致政治合法性的下降。
四、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保持政教分离的持久性如果宗教和政治不能完全分开,我们就可能会有两种影响:第一,宗教会通过政治手段影响政策;第二,政治会使用宗教作为其政策工具。
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政教分离原则的破裂。
因此,我们需要将政治和宗教彻底分离,以保持政教分离原则的持久性。
五、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促进民主在某些情况下,宗教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妨碍民主发展。
政治领袖可能会通过宗教团体来维持政治权力,并以此来维护其统治地位。
这样做可能会削弱人们的行动自由和表达自由。
分离宗教和政治可以保护人们的自由,使其能够自由表达和行动,从而推动民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革命”先驱的历史记忆
•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 孙1895年赴日,“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 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 总理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 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1903 “社会,经济,宗教,形而上学”
殷商的信仰系统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神灵观念包括三个类型:天神、地示、 人鬼;多神崇拜(帝观念出现前后的差 异) 帝,上帝,权力和机构,职能(天时、 神事、人事) 先公先王,“上宾”,媒介,祭祀对象
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对象(祖先亡灵和自然神灵) 密度 方式(牺牲,动物和人) 乡伐鼓而祭,翌舞羽而祭,祭献酒肉而祭, 献黍稷而祭,合历代祖灵并祭 僚(去掉左边部首)祭,柴火烟雾;气味通灵 福佑,作祟
远古文化
• 远古神话,三皇五帝,尧舜,东周时说法 • 夏不可考,夏商周断代工程 • 政权转移方式:禅让---世袭,引发的问题,如 何解释;政道---治道 • 大同---小康的政治理想形态,《礼记-礼运》 • 巫文化时期,神人交杂---绝地天通(颛顼,重、 黎),巫首 ;超凡能力,卡里斯马,(神秘主 义)知识--统治根据
信仰与政治体制
• • • • • • • 政治组织和信仰组织一体化 Kingship and kinship 王,大祭司;族,血缘宗法。 祖先崇拜-祭祀体制 等级制度,层次性(见下一张) 政教合一(印度种姓,caste) 概括: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论上古祭祀之道
• 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 已。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则不振。 • 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 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 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 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 • 日月会于龙,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 群神频行。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 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 粪除,慎其采服,严其酒醴,帅其子姓,从其 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 肃肃济之,如君可乎?”, 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也”。 • 道义----权威 • 宋儒张载朱熹,人情民心 “此事间不容发。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 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何 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 王安得而止之哉?” 略引端绪
三代:宗教与政治
附:革命论的起源
从三代出发
• 原因 • 儒家内在的立场,文化价值,理想主义与乌托 邦 孔子---汉儒---宋儒--• 儒家形成的前史,枢轴时代的基础 • 政治文化特征 巫的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包容演化) 宗教信仰,上帝-天,道,宇宙王权; 在国家体制上的表现(王制、历法、祭祀体制)
• 现代中国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 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潮共同塑造成功 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中丰富的革命 论释义值得重视。它们是我们文化精神 的历史积淀。 • 激进---保守,道德理想主义释放的力量--规范的调和
相片
• 香港新界邓氏祠堂春分祭祖 • 湖南湘西土家族
“革命”:儒家政治话语与现代意识 形态
• • • • • 革命的世纪,反思和清理(区分 ,时代,事件) 禅让(后世仿效,燕国;宋) 三代政权的更替方式, 汤、武革命,民族记忆,意识形态塑造 《易传-革卦》论源,“天地革而四时成,汤、 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三层意思;合法 性理论, legitimacy, 两个方向,自然正当性的革 命论,道义正当性的革命论;暴力,政治暴力 的合法性 • 从诠释学角度看,有丰富的解释空间,巧妙含 糊的特征,先秦---汉(苍天)---宋
周代
• 文化的连续性与更新(维新;包容连续型) • “周因于殷礼” • 周人伐殷,以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自居 “昏弃厥祀”,“宗庙不享” 《尚书-武成》,武王伐商,先“告于皇天后土、 所过名山大川”,求神帮助保佑;归来,“祀 于周庙”“执豆笾”“柴、望,大告武成” • 祭祀对象一致,仪式更加精致 • 更新创造,下节课再讲
特征一 • 帝 神灵世界,至上神,来源与性质, “帝令雨足年”,“帝其降祸” 不完全的人格化, 字源及所指 花蒂代表的生物之德(清)(底,始,胎)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汉,郑玄) 天体崇拜---天命 正负两面的影响,“德”的中性含义,凶德--《圣经旧约〉的耶和华 • 自然宗教//伦理宗教 青铜上的饕餮意象
特征二
• 祖灵 • 媒介功能 “下乙宾于帝” • 正负影响力 • 精神气质(生命的延续,与文化意义合一,阴 阳—族内相互依赖和亲和) • 卜辞举例, “乙未卜,贞:旨方来,于父丁征”, “癸丑卜,争贞,我宅兹邑,大甲,帝若?三 月”
信仰和政治观
在政治观念上的表现 • 王的作用地位 完整的空间秩序,天上的帝,地上的王,大邑 商---四夷,社神。贯通天人的神秘秩序 Charisma, 卡里斯马 • 宇宙王权,universal kingship (Eric Voegelin) ; 政治权力的神圣性,“命”,上帝之命,“命 哲、命吉凶、命历年”(《尚书-洛诰,召诰》) • 宇宙本位的政治观 • 重要的代理人:祭司----巫祝宗卜史 天文历法,礼仪规范,医药方技 知识人,知识与统治(西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