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和气温4 (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天气符号的认识及天气预报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能运用天气符号解读天气信息。
3. 学会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认识与运用、天气预报的制作。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图表、天气符号卡片。
学具:记录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描述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介绍气温的测量与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
(3)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季节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天气预报图表,让学生解读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练习匹配相应的天气情况。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和知识,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学生展示制作的天气预报,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 气温的测量与表示3. 影响气温的因素4. 天气符号的认识5. 天气预报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近期的天气变化,记录气温并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完成气温记录和影响因素分析。
2.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制作一份家乡的天气预报。
答案:根据自己的家乡天气情况,运用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认识和运用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3.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气象观测中,测量气温的工具 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
4.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 箱外__低__;(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5.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表示( B) A.大气温暖的程度 B.大气的冷热程度 C.大气的湿度 D.大气的成分 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气温是指某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C.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白色的百叶箱内 D.一天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
3.小张同学想要测量家里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 则温度计应该摆放的位置是(B )
A.朝南的阳台上 B.客厅里 C.朝北的后窗上 D.厨房内
4.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B) A.23.1 ℃ B.24.1 ℃ C.25.1 ℃ D.26.1 ℃
14.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 间/t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 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1_4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4__时。一天中的
7.下图是杭州市夏季某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杭州气温日较 差是( C ) A.10.5 ℃ B.9 ℃ C.11.5 ℃ D.67.5 ℃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具体章节内容为22.1节“气温的测量”和22.2节“气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了解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
难点: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
3. 测量气温: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气温的测量技巧。
4. 气温变化特点:通过气温变化图表,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气温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内容:(1)气温的概念(2)气温的测量方法(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4)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反映了大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
(2)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我国气温年变化表现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化特点,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2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km左右的高度内,包围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1没有天气变化○2没有声音○3易受陨石侵袭○4昼夜温差大3.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5.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2节气温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1)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2)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2点,最低日出前后5.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第3节大气的压强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A马德堡半球实验;B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2. 特点:A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B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高空中空气密度小C 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高压锅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中深入探讨天气和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解天气定义,掌握气温测量与变化,学习天气现象与气候差异,以及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解气温测量方法,认识到天气与气候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变化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区别,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符号卡片、地球仪、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有关天气变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天气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天气对生活影响。
过程一:观看视频,描述天气现象。
过程二:讨论天气对生活影响,引出本节课主题。
2.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测量方法,让学生解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过程一:介绍气温计使用方法,讲解气温测量原理。
过程二:分析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过程一: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4. 知识拓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过程一:介绍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过程二: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温概念2. 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3. 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4. 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生活地区气候特点,结合气温变化规律,谈谈你对气候变化认识。
答案示例:我所生活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整理第1节大气层一、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2节气温一、天气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如刮风、下雨、雷电等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例如晴空万里气候:例如冬雨夏干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2.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b.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使所测温度接近真实温度c.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1.5米左右,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第3节大气的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2.滴管中的液体不滴落下来3.挂钩会吸在墙上4.自来水笔吸墨水;5.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5.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气温》PPT课件,共14页
第2节 气温
学习目标
1.认识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1 天气什么
天气的概念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组成要素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等
A
[解析] 一天中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此时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地面辐射逐渐增强。由于地面升温后,通过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故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即午后2时左右。
题型1 天气的识别(易错) ★★
典例3 下列形容天气的语句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题型3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
典例5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与气温变化有关。下列行为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A.青蛙冬眠 B.小狗吐舌 C.金蝉脱壳 D.候鸟迁徙
C
[解析] 青蛙为了安全度过冬天,选择冬眠,跟气温变化有关;随着气温的升高,狗通过吐舌以及加快呼吸频率来降低自身温度;金蝉脱壳描述的是蝉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蜕皮现象,与气温无关;候鸟迁徙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跟气温变化有关。
本节知识归纳
3.气温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如图甲);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开始进入冬眠(如图乙) 甲 乙
A
[解析] 描述的是一夜之间树枝上缀满了雪花,恰似梨花盛开,是短时间内的状况,即天气; 、 、 描述的均是某地每年这个时候的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且不是短时间内的,不是天气。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经典教学课件
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讨论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2 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
如:(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各种农作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 温度。
气温与人类其它生物的关系
(2)低温下农作物受冻害。 (3)低温下,下雪、结冰影响航运。
(探究的步骤怎样,如何设计 方案、选择器材、确定时间和 地点等)
【探究实验1】
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 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 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⒈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 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 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讨论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2、严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什么防 范措施?
危害有: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 航运等。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 绑草绳、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 法来抵抗严寒。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大。 ⒈许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想一 想
“风和日丽”和”冬暖夏冷” 有什么不同之处?
3.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情况. (刮风、下雨、晴转多云、雷电交加)
气候:是某一地区较长时间内(多年) 天气的综合特征。
(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四季如春)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气温的测量与日变化第二节:气温的年变化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日变化规律,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气象数据表格、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计时器等)、气象观测记录表、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1)气温的测量:介绍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分析实验数据,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3)气温的年变化: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测量、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温度计原理温度计使用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影响:气温对生活的影响3. 气温的年变化原因: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举例说明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 在什么时候?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
最高 气温 最低 气温
温度 ℃
32
30 28 26 24
20
0 2 4
日出 6 8 10
正午 12 14 16
日落 18 20 22 24 时间:时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舌头? 每种生物都有最感舒适的气温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炎热的夏季人感觉难受却是水稻生长最快的时间
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世界最高气温:56.8 ℃巴士拉(伊拉克)
中国最高气温:47.6 ℃
吐鲁番
世界最低气温:-89.2 ℃ 南极洲俄罗斯东方站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天气预报
今天下午到夜里多云,明天多云转阴,温度:18—27 ℃,瓯江口北到东北风6-7级阵风 8级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天气现象 如:刮风、下雨、雷电等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上述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放在哪?)
观察:百叶箱有何特点?
气温观察的方法
图 为 百 叶 箱 的放 里在 。一 个 漆 成
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一个 倾斜的薄木条做成,漆成白色的 百叶箱里。放在离地面约1.5米处 的空旷处。箱门朝北。
百叶箱简介:
• 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作用 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 器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降水和强风的 影响,又能使仪器的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 风,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温度的变 化。一般安装在约离地面1.5米高度的地方 ,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 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它可 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中国最低气温:-52.3 ℃
漠河
P60讨论:
• 1、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 ,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 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 2、危害有: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 运等。在冬季,可以采用在树干上绑草绳 、给农作物盖上塑料薄膜等方法来抵抗严 寒。
小结: 一、天气是什么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如:刮风、 下雨、雷电等
2、天气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二、气温 1、测量方法:百叶箱内的温度计 2、一天气温最高的时间:午后二时 3、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1、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被白 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 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 更准确.
2.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 一般是多少?为什么?
1.5米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 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 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它可以 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3.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
某天的天气预报 今天天气晴,温度:18—27 ℃,下午到 夜里多云,明天多云转阴,瓯江口北 到东北风6-7级阵风8级
天气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二、气温
• 什么是气温: 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普通温度计
• 测量气温的工具: 温度计
最高温度计
最低温度计
• 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摄氏度(℃ )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内大气的综合情况. ( 晴转多云、雷电交加) 气候:较长时间内天气的特征。
(炎热的夏季、终年高温)
讨论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阴转多云 和风细雨 和风细雨 冬暖夏凉 终年高温 晴空万里 晴空万里 冬雨夏干 秋高气爽 雷电交加 雷电交加
讨论2: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