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

合集下载

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谈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甚为密切,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工作中常常涉及到人的思想、观点、感情、动机、性格、理想等问题,而这些恰好正是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

因此,借鉴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可以直接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着重就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谈谈科学地了解人,科学地激励人和科学地塑造人的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准确掌握和预测学生的思想动向。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地掌握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好比医生看病,只有了解症状确诊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一样,因此能否科学地觉察和预测人的思想及其变化状况,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感叹地说,人的思想真难捉摸,“知人知面难知心”。

应当承认,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各个人的头脑之中,具有隐蔽性。

要打开人的心扉,洞察人的内心世界,确实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其一定的规律或特点的。

只要认真地了解研究这些规律或特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人的思想及其变化状况。

一、要善于了解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人的心理是人脑感受客观现实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

无论怎样复杂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刺激所引起的;或是由当前的刺激如看见某个事物,听到某个声音;或是由过去的刺激如回想起某件往事;或是由外部刺激如听报告、看电影;或是由内部刺激如饥饿、疼痛所引起;或是由当前与过去、内部与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总是有原因的。

引起某种心理活动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活动产品分析、个案研究、自然实验等方法了解产生某种心理活动或思想的原因,来把握人的心理或思想变化状况。

这种“追本溯源”“顺蔓摸瓜”了解思想的做法是为长期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进行的引导和塑造。


理疏导则是指通过沟通和倾听,帮助人们化解内心困扰,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的过程。

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密切关联。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和
世界观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理解和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挫折和冲突。

值得注意
的是,这种理性的态度不仅能帮助人们摆脱短视的消极情绪,还有助于缓解焦虑、压力等
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其次,心理疏导也可以帮助人们理性地应对各种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容
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难以准确判断和应对情绪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可
以通过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来帮助人们保持理性、平衡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的稳定
性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得到加强和维护。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还有一个重要的联系,就是在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
如遇到突发事件、生病、家庭破裂等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这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
们提供精神支持和方向,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困境并克服困难。

同时,心理疏导也可以
为受到这些状况影响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是两个有关联的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内容和优良
的实践方式。

同时,这两个领域之间也有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在今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还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压力,迎接更加挑战性的生活和职业环境。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1. 引言1.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思想道德、思想观念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信念,增强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达到自我完善、社会和谐的目的。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人们心理遭受挫折、困惑、矛盾和心理压力增加时,对其进行及时、恰当地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清思绪、疏导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回归平衡情感、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疏导,人们可以更好地调节情绪、处理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中介绍了两者的基本内涵和目标,为下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打下基础。

1.2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的意识。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心理疏导也是重要的教育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失控等。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通过心理疏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在教育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共同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在实践中有许多共同点。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心理疏导则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的专业辅导工作。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不同的教育活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疏导则是专业人士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在于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交织。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式课程、学校文化和校园管理等多种形式进行。

而心理疏导常常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等角色进行。

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可以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的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为心理疏导提供了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心理疏导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途径和方法手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相对抽象和宏大,实践中的教育效果难以直观地衡量。

这就需要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支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都是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疏导则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提升。

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员共同努力解决。

浅谈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鉴于此 , 我们不 妨也把怀特 海的教育 目的观称作 塑人的艺术 , 探 索并树 立科 学化 、 人文 化 的教育观 。二 十一 世纪 , 历史 已
思想 僵化 是实现 教育 目的的大忌 , 要防止 这一 弊端 , 而 就应 该使 教育 充满活 力 , 倡创 新教 育 。任 何 时代 、 提 任何 民
学 出版 社 , 9 . 99
[][]【]英 ) 3、 、 ( 怀特海. 育的 目的. 4 5 教 徐汝舟译[ . M】北京 : 生
活 ・ 书 ・ 知 三 联 书店 出版社 ,0 2 读 新 2 0.
[】 6王通迅. 人才学通论[ . M】沈阳: 辽宁人 民出版社 ,9 7 18 .
揭 开知识经 济 的新篇 章 , 育对 于人类 生活 的意 义和价值 , 教
必将 达到 一个崭 新 的高度 。
参考文献
[ 柳 海 民. 育 原理 【 . 1 】 教 M】北京 : 国人 民 大 学 出版 社 ,99 中 19 . [ ( 克 ) 美纽斯 . 2 捷 】 夸 大教 学论 . 任 敢 译 [ . 京 : 育科 傅 M】北 教
杂 的生态系统 。从 知识 的习得 来说 , 识是 一个动 态 的发展 知 过程 , 是主 体在 实践 的基 础上对 运动 、 化 、 变 发展着 的客 体 的 动态认 识 , 是主 观对 客观能 动 、 理性 的把握 。 四、 育过程 中人 格, 构造 使他们 能够 战胜 学习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个“ 实体世 界” 这 是运用 康德 的理 论前提 来 阐释 的, 。 即人 种行 而上 的精神 追求—— 培 养学 生的一种 终极 关怀 , 培养
不仅 仅是 为眼 前利益 活着 ,人还有 超越 于现 象世 界的追求 ,

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一)二者的联系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此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学的品质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个人思想的培养,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正确较之观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

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这两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丰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两者教育品质和效率。

与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应用个案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质,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规避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

通过对其做法的概述,让其了解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对其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将教育变成劝解,将制约变为疏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与思政教师间的关系,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思政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基础法律的讲解,以此约束其行为。

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及引导,使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而心理疏导则是帮助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并帮助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之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疏导具有基础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了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引导人们学会战胜种种心理障碍的方法。

比如,在思想上,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面对心理困惑的一个基本智力素质。

只有明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理智、明智、自信、动力十足地应对各种困难,从而缓解自身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免于产生不适应症或者心理疾病。

其次,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促进作用。

当人们在生活中遭遇了心理困难,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实践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疏导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况的调适,让人们能够恢复到一种更为平静、稳定的状态,通俗理解就是让人重获自信,重新认识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引导的正确观念,从而重新拥有自己的内在力量,充分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行动中。

同时,在给予心理疏导时,也应该注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协同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生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心理疏导的目标。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相互作用,也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学习和成长的各个阶段,人们都需要不断地接受相关的教育和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并做,可为人们的全面成长提供综合保障,让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拥有健康、积极、有活力的心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由于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实际,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理清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阶段高校实际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在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有着优良的传统和相对成熟的体系。

相比之下,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未能有效发挥相应的教育引导功能。

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以及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实际提出具体对策,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深远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是培养目标一致。

它们的主体对象全是大学生,而且都是共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全方位发展。

二是相互促进的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保持学生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高校学生理清思路,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非常有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高校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花都司[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

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

“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

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

”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学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种教育过程中,针对人们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与研究活动。

心理疏导则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使其达到心理健康的一种社会服务。

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展开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在于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都可以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结合,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在个体得到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保障和关爱下,才能够平稳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在于相互促进、相互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是“多元一体”的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这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在于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中,必须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和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当相互支持、协作,共同实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教育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疏导是指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在实践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底线,为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应对困境和挫折的心理素养。

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应对压力和困境的能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

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而心理疏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心理健康日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性活动,也要不断加深对个体心理的研究。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及其实现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青少年学生一、问题的提出说理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传统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说理教育法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有时也常被误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新的发展。

心理疏导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心理疏导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简单的针对心理现象的疏导活动,也不同于西方的心理咨询概念,它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发展。

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轨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疏导的本来含义即疏通、引导。

心理疏导方法是指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

把疏导这个概念和心理连接在一起,主要强调对人们心理积淤的疏通和引导,使之导向积极健康的轨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心理疏导既是对医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借鉴和运用,同时也是对医学、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超越和发展。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内涵既包含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但也不局限于其所包含的领域,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视域来对人们心理、思想等问题进行疏通引导。

并且由于心理疏导者的主体不同,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因此,心理疏导既是一个医学、心理学概念,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它又具有特定的含义。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接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关系,强调了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进一步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介绍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种手段和方法。

结合教育实践案例,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与效果。

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整体论述内容丰富、观点明确,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重要议题的理解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教育实践、理念、工作、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活动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政治情操,提高政治素养,使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思考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引导和精神激励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和情感的过程。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二者的互动作用,并提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和教育实践案例,以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内容,而心理疏导是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引导的重要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进行浅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都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正确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而心理疏导则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两者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的,都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态度。

当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后,心理疏导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心理情感,使其得到更好的缓解和调节。

心理疏导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因此心理疏导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理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相互交织的。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和引导,而心理疏导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情感引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可在“双向”结合中实现“双赢”。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理,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和原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作用,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思想教育工作拓宽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观念上可以实现两者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联系制度,可减少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带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强力的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养分。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受教育者的立场观点或态度能否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动的双方是否具有和谐相容的心理环境,和谐相容的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从心理的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导向,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还应该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从更高的层次上给学生加以引导。

其次,借助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空间。

(三)两者在“双向”结合中实现“双赢”,达成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参与下才能得到升华和拓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双向的,他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在双向结合过程当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各自的成果,完成了对学生的思想或心理的重新解构与重塑,促进了学生的健康与全面的发展。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统一在理论上已有充分的论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相对较弱。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 育 科 学
论思想政 治教 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影响
粱 中华
( 呼伦 贝尔 学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0 10 ) 2 0 8
f 摘பைடு நூலகம்
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 成才的必要保证 , 心理健康建设大 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 学生人格完善 、 gA. t l  ̄i ‘
康 有什 么影 响 呢 ?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人 格 完 整 是 大 学 生心 理 健 康 的 特 征 之 一 , 全 优 良的 人 格 有 助 于 大 学 健
生 更好 地 适 应 环 境 , 利 地 进 行 人 际 交往 , 确 面对 挫 折 , 持 身 心健 康 发 顺 正 保
展。 .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指一个人 的 品格、 质量、 思想境界、 情操格调 、 道德水平等等。 人格不仅仅是一个心理 学范畴 , 而且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 的重 要 任 务 , 是 塑造 大 学 生 健 全 的人 格 , 其 形 成 崇 高丰 富 的精 神 世 界 , 康 就 使 健 良好的心理品格 , 尚优秀的道德质量 。 高 在这种塑造过程中, 高校 思想政 治 教 育 依据 大学 生 的意 识 与 活动 相 关联 的规 律 , 方 面 通 过 教 育 措 施 使 大 学 一 生 不 断 明 确 自 己的 奋 斗 方 向 , 立 相 应 的 认 知 、 度 、 感 , 产 相 应 的 行 确 态 情 生 为; 一方面又通过组织大量 的、 另 富有 时 效 的 实 践 活 动 去 形 成 和 巩 固 大 学 生的认识、 态度、 情感、 行为等 。坚持两 者的统一, 并通过传 导社 会价 值准 则、 行为规 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的方式 , 使大学生养成社会所 需要的 思想 品德 、 理 素质 、 心 品德 能 力 等 。 更具体地说, 思想 政 治 教 育 是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教 育措 施 促进 大 学 生 的 知 行 转 化 。这 里所 谓 的知 行 转 化 , 指 思想 政 治教 育 过程 中 思想 政 治教 育 工 是 作者先把外在的社会要求 ( 价值准 则、 理论观念 、 行为规 范等) 转化为大学 生 的 内在 的 个 人 意 识 , 后 再 由大 学 生 将 个 人 意 识 、 而 思想 动 机 转 化 为 外 在 的行为和行 为习惯 。 实现两个转化是思想政 治教育促进人的人格 发展 的具 体 表现 。 为 了促 进 两个 转 化 ,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要 不 断 研 究 下 列 发 展 性 课 高 三、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题 : 一 , 会 要 求 与 人 格 完善 需 要 之 间 的 } 调 问 题 。 想 政 治 教育 无 疑 要 第 社 办 思 心理健康 是指一种持续 的、 积极的心理状态 , 个体在这种状态 下能作 研究社会要求 , 并力图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 的意志和信念。同时 , 出 良好 的适应 , 生命具有活力, 能充分发挥其心身的潜能 。 心理健康的人能 思 想政 治 教 育 还 必 须研 究 人 格 完 善 的 各 种 内 在 需 求 , 为 人 格 完 善 需 求 是 够对 自己的能力、 因 性格、 优缺 点有 明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 心理健康对大学 人格 发展的 内在动力。社会要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 。因此认 生有 特 别 重 要 的 意 义 。 真研 究两者 的矛盾性 、 并发掘两者 的同一性 , 在有机协调两者关系 的摹 础 第 一 , 理 健 康 是保 证 大 学 生 正 常 的 学 习 生 活 的 必 要 条件 。大 学 生 的 心 上提 出新的教育要求 , 将大大有助于大 学生把社会要求 内化 为人格发展 的 学 习 活 动 是 一 项 复 杂 的 治 理 活 动 , 满 着 矛 盾 与 困 难 , 心 理 承 受 力 的 要 充 对 内在 需 求 。 二 , 究 内化 的具 体 条 件 。 化 的过 程 可 以看 作 是 大 学 生不 断 第 研 内 求很高 , 这就需要有健康 的心理来调节个体在 学习中种矛盾, 克服学习中 积 累 教 育 信 息 的 过 程 , 为 了便 于 大 学 生 对 教 育 信 息 的摄 取 和 积 累 , 育 而 教 的各种 困难 , 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 大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的高峰阶 信 息 的传 导 必 须 符 合 ~ 定 的条 件 , 信 息 要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重 复 和 迭 加 以期 如 段, 在生理机 体发育的作用下 , 情绪 很不稳定 , 个体心理机制还很 不健全 , 加深影响; 教育信息要前后一致、 协调 , 克服信息传导 的矛盾现 象; 教育现 意志控制力 比较差。 在这一阶段 , 如不能对不 良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 就会 象 不要 与 大 学 生 所 处 的环 境 因素 严 重 对 立 等 等 。 第 三 , 究 大 学 生 将 内在 造 成 身心 疾 病 的 发 生 , 至 不 得 不休 学 、 学 。所 以大 学 生心 理 健 康 的 发 研 甚 退 意识外化成行为的条件, 诸如, 确立和提供 良好 的行为楷 模, 大力肯定 良好 展 , 从而带动生理肌 体的正 常发育 , 是避免造成教育浪费, 保证大学生正 常 的行 为方式; 提供相应 的活动条件, 进行 富有意义 的行 为“ 练” 帮助大 学 学 习生活的必要条件 。 操 , 生建 立 与 巩 固 意识 同 良好 行 为 之 间 的 联 系 ,使 行 为逐 步 变成 行 为 习惯 , 转 第 二 , 理健 康 对 促 进 大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习 具 有 推 动作 用 。 开发 学 心 而形 成 个 性 品 质 。人 的知 行 转 化 是 一 个无 限 的连 续过 程 , 每 一 良性 的 知 而 生智力是高等学校 的重要 目的之~。良好 的心理素质 是促进大学生智力发 行转化则是人格发展 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 重视 展 、 极 主 动 学 习 的动 力 因素 , 可 以 使 学 生 具 有坚 定 的学 习 意志 、 厚 的 积 它 浓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识, 使其 自我观念伴随着一些夸大、 消极的情绪体验 。2 逆 ()
反 心 理严 重 。 由于 初 中 生 自我 意识 高涨 , 导致 其 急于 向外 界
树 立和 维护 独 立 自尊 的 自我 形象 , 旦 自己 自我独 立 的需求 一
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 。可是, 虽然教育部 《 中小学生心理
拒 绝 和厌 烦 。
活 、 际交往 、 人 升学 就业 和 自我意 识等 方面 , 遇到 各种 各样 会 的心 理 困惑 或 问题 。因此 , 中小学 开展 心 理健 康 教育 , 在 是
量次数少的练习等。
科学出于实践, 伟大 出于平凡。要培养高水平 的中长 跑运动 员, 必须坚持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 从小打好基础 。 青 少年 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专项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 的。 决 不能因为项 目特征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 同, 而忽视 了全面 身体 素质训练 。 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打好扎实的身体素质基 础, 能够在成年时期创造优 良的运动成绩。 才
育是时代 的要求 ,是解决中学生思想伺题和成长 困惑的需
要。


当前 中学 生 的思 想和 心理 特 点
1 . 中学生 自身的特点及其变化: 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 初
过 程 中一 个极 为 特殊 的阶段 。 理 发育 十分 迅 速 , 心理 发 生 但
足 子 女 的需 求 。这 种优 越 的 成长 环 境使 他们 缺 乏 应有 的磨 练, 致使 部分 学生 没有 坚强 的意 志 品质 , 承受 挫折 的能 力弱 。 () 3 学校 环 境 : 学校 是 学生 接受 教育 的重要 场所 。但 是 由于
于 父 母望 子 成龙 、 女 成风 的 心理 影 响 , 会 历尽 所 能 的满 望 也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中,心理疏导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种极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影响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管理、实施的总称。

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热情温暖关心大学生在学习、择业、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应该积极宣传公认科学的心理知识,实事求是,坚持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科学理论为基础。

我们跨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社会。

面对这样紧迫的形势,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要停留在狭义的心理咨询方面,更重要的是做到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作用,在理论认识与具体实施等方面正面临着不少问题,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依旧处于中等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们应该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大力度吸纳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事,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用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范围,面向全体学生。

3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剧烈转型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再加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使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者:李海翠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关于人的学科,都对人的思想和心理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积极运用心理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知识效能最大化的有效实现途径很有必要。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难题。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回应这些要求,解决这些难题,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心理学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好形势,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人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重大影响。

学生思想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心理问题不断出现。

据统计,在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居高不下,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学生的思想问题很多是来自心理方面,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和机制加以分析和解决。

如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已逐渐拓宽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就是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的、巧妙的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势利导,达到使学生心悦诚服的目的。

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方法上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2 态度转变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态度的转变分为两种:一种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但方向 不变,此为一致性改变;另一种是以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即方向的转 变,此为不一致改变。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种: 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菲斯汀格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 的整体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态度、观点、信念等组成的,以上每一项内 容就是一激励
(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指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激励形式,其激励物
是金钱、物品等。精神激励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 的激励形式,其激励物是奖状、奖章、称号等。 (3 )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激励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 就会使教育对象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4 )因人制宜原则。
4.2 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
4.2.1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4.2.2 态度转变的理论依据 4.2.3 思想政治教育与态度转变
4.2.1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人的行为。态 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这就是说,态度 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对人的行为具 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1. 态度的构成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对 态度的构成持一种 “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 种成分构成的。 2.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一种行为反应倾向,态度对人的行为有着极其重要 的影响。首先,态度决定行为对象;其次,态度调节行为方向;再次,态度预 定行为模式;最后,态度影响行为效率。
个因素对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其次, 还要把握好目标难度,使目标难度与个体的实际水平相吻合。应设定中等难 度的目标,而难度过高的目标不利于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第四,对于影响个体目标设定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因素,洛克提出在目标与 绩效之间存在着四个调节因素,即能力、目标承诺、反馈和任务的复杂性, 它们的变化影响个体的绩效水平。
对其行为起到激励作用,以更高的热情进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第六,目标设置应注重对个体努力程度的反应,进行个性化的工作衡量。
因为个体存在着能力、资历、个性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目标设置应具 有个性化。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
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活动,对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 用。从狭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了激励,具有重要的激励功能。
化激励、信任激励、成就激励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前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目标激励为代表; 第二类,在教育对象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强化激励为代表; 第三类,在教育对象行为之后所采取的激励方法,以奖励激励为代表; 第四类,贯穿于教育对象的行为始终,或者说是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激励方法,以信任激励为代表。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
(1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利用一定目标对动机的刺激作用,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的方法。 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目标激励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标对教育对象要有价值,即目标对教育对象的效价高。 第二,目标要有挑战性和可行性。 第三,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 第四,目标要明确具体。 第五,目标要有社会性,即在设置目标时,既要考虑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社会利益,也要考虑个人的利益。
目录
4.1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功能 4.2 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 4.3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调节功能
4.1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激励功能
4.1.1 个体行为与激励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
4.1.1 个体行为与激励
行为是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动作的统称。不同学科对行为有不同的解 释。生理学认为,行为是指可以被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是机体 某一部分运动状态的表现。教育学认为,行为是人的知、情、意、信支配下 所采取的行动。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行为主义学派对 行为的研究最系统,最具代表性。 1. 行为的基本模式
激励的诱因是根据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设置的,而人与人的需要是千差万别 的,因此,激励应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入手,采取 不同的激励手段,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具体需要。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方法很多,如政策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强
4.1.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
(2 )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是指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行为的肯定,使其行为继续发生的激
励方法。 (3 )信任激励。 信任激励是教育者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尊重、任用、支持等激发其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方法。 实施信任激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其一,相信人的能力、觉悟,尊重人的 意志和人格;其二,放手发动群众,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人们施展才华 提供条件和机会;其三,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和主观能动性;其四,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人、爱护人,体察人 的困难,理解人的难处,设身处地地替教育对象着想;其五,正确对待犯错 误的人,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3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在20世纪 50 年代做了 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抛开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 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 为人的较高层次需要可以划分为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和成就需要。成就需要 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决定成就需要的因素有两个:直接环境和个性。成就需要是直接环 境和个性的函数。 第二,成就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 第三,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获得。 第四,成就需要受组织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
人的认知结构 菲斯汀格提出的改变认知不协调状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其一,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其与其他因素趋于协调。 其二,强调某个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而淡化另外一个认知因素。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4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双因素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
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 们的积极性。双因素理论所提出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实际上也是内在激励 与外在激励的问题。
力量。而高级需要则对人们行为具有持久的激发作用。因此,思想政治 教育要以激发人们的高层次需要为己任。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2 ) ERG 理论。 ERG 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德弗 ( Alderfer )在马斯洛需
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于 1969 年提出的。他认 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其英 文第一个字母分别是 E、R、G ,所以也称为 ERG 理论。 人们在寻求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4.1.1 个体行为与激励
3. 行为效率与激励
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机制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行为效率,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 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激励问题,提出了很多激励理论,可以归纳为内容型激 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从研究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出发,分 析研究人们内在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推动行为的,也称需要 理论。 (1 )需要层次理论.
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行为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 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托尔曼的行为反应模式
4.1.1 个体行为与激励
2. 个体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行为不是无缘由产生的,是在心理的支配下形成的,行为是心理的外
化。具体来说,人的行为与需要、动机有直接关系。
人的行为与需要、动机的关系
第一,选择的目标适宜。 第二,注意提高目标效价。 第三,正确运用奖惩机制。 (2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学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的 工作动机不仅受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 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 正确的激励原则是保证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原则主要有: (1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内在激励是自身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内在激励更稳定、更持久、 更有力,是一种主导性的激励。外在激励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是 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组织成员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式。 外在激励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是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组 织成员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方式。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以个体 需要为起点,以实现目标为目的。但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3 )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8年开始研
究和实践的一种激励方法。 第一,关于目标的类型,洛克将其分为三种,一是内在的有意识的目标,
二是内外交互的目标,三是外在的无意识的目标。 第二,在进行目标设置时,洛克提出应着重把握以下环节:一是目标设置
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二是目标要具体明确。 第三,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这两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1.2 激励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前提,否则就难以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