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鲁迅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鲁迅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d0c624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3.png)
鲁迅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界的巨擘,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展现这一主题的例子,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揭示,更是对当代社会的警示和启示。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文化冲突。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反抗传统的思想观念,试图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
然而,他的这种思想触犯了社会的既有规范和价值观念,导致他被认为是一个“疯子”。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暗示了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成功摆脱了社会的束缚,并带领家人远离封建思想的糟粕,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个人的解放。
另一个鲁迅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也展示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
在小说中,阿Q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明确的信仰。
然而,他却寄托了中国普通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然而,他所遭遇到的是封建社会的种种歧视和优越感,使他沦为一个连尊严和人格都被剥夺的苦难生命。
这个故事表达了普通人在文化冲突中的无力感和渺小感,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严重的文化冲突问题。
除了小说,鲁迅的散文中也包含了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思考。
在《狗的天空》一文中,鲁迅描述了一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狗,它的行为和习惯与传统的中国狗有很大的不同。
这只狗遭到了其他狗的排斥和歧视,最终离开了人类社会。
这个故事是对中国社会对异己文化的排斥与歧视的批判,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开放地对待不同的文化。
鲁迅的作品中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历史时期,它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智慧,正确应对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和歧视,追求平等和尊重。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e7bc12e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4.png)
中国近代史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中国近代史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社会结构的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社群和社会的稳定性与秩序,重视孝道、忠诚、群体荣誉等价值观念。
而现代性着眼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
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其次,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冲突。
传统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等为单位,强调等级制度和封建主义的观念,而现代社会结构则以个人为单位,追求平等和社会公正。
这种社会结构上的冲突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并不意味着两者不能融合。
在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开放的一面与现代性的某些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现代社会对于家庭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具有共通之处。
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也与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其次,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在现代性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陈旧观念逐渐被打破,包括男尊女卑的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等。
现代性对个人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开放和创新。
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思考中国近代史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1cebfc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4.png)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种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古代文化传统无疑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但与此同时,保留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冲突。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国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开始接纳并融合外来元素,这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认可。
例如,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兴起的餐饮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西结合的菜肴,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不同需求。
同时,传统医学也逐渐得到了现代社会的肯定,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追捧。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其中之一是家庭观念的变迁。
在古代,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重长辈、注重家族延续是家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年轻一代的追求个人发展的需求,导致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轻人更加关注自己的事业和个人目标,不再像古代那样在家庭中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和冲突。
另一个冲突点是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不一致。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礼仪传统,注重尊敬和禮讓,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的价值却受到了挑战。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的是实用和自由,他们对传统礼仪的了解往往不够,这导致在一些场合下礼仪和规范的缺失。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遇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设备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程度的下降。
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5c3efb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4.png)
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在不断与外来文化发生交融与冲突。
这种交融与冲突既是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古代中国面对外来文化的交融时,既有吸纳、融合的一面,也有保守、排斥的另一面。
可以说,中华文明往往以包容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但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
例如,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诸如佛教、印度数学、波斯艺术等,被中国人逐渐吸纳并融入自身文化中。
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外来文化,而是在吸收的同时进行创新并与中华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点。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佛教艺术的兴起、汉字的创造等都是这种交融的结果。
然而,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融也引发了一些冲突。
这是因为外来文化和中华文明在某些价值观念、思想模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时期,西方的科学、制度和观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变革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西方的新观念和传统的中华文明之间发生了冲突,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文化紧张。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既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新奇和现代化带来的好处,也对于其背后所带来的剥削和压迫感到愤懑和反抗。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更为复杂和深刻。
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遭受了许多外部因素的冲击。
例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以及外国教育、宗教、思想等的涌入,使得中华文明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传统的礼教体系、政府制度和社会秩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瓦解。
虽然这一过程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促使中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进行自身的变革和创新。
今天,中国面临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激烈程度更为显著。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全球化冲击之际,同时又积极开放,吸收和融入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卷(含答案)分解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试卷(含答案)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1a123a5fd0a79563c1e7284.png)
2015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预测试卷注意事项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40 道题,总时限为120 分钟。
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答题时参考。
2.将姓名与准考证号在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填写,并用2B 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将题本上的条形码揭下,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没有贴条形码的答题卡将按作废处理,成绩计为零分。
4.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5.待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6.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老师确认数量无误、发出离开指令后,方可离开考场。
7.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8.严禁折叠答题卡!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 题,参考时限35 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生命也是一样,像____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____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
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精密破碎B.精确散落C.精细飘落D.精致粉碎2.个体户目前正面临日益____的竞争和税费两大压力,个体户的急剧减少导致大量小资金无法进行常规创业,从而转向投机,进而使社会的不稳定程度____。
A.残酷加剧B.残酷加大C.激烈加剧D.激烈加大3.人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经由大学教育,能够____纯粹功利的职业取向,____狭隘的专业意识,从细小的专业分支中走出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抵制扭转B.制止克服C.抵制克服D.制止扭转4.在相携相伴的风雨同行中,一批人走过风华正茂,正在经行而立不惑;一批人领略了春夏的____而收获着金秋的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炽热静美B.明媚丰厚C.绚烂丰盈D.烂漫静谧5.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一种____,文明是一种____,自由并不是无边无际。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fbc8169fe4733687e21aacf.png)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随后的科玄论战分析,中国近代文化论争背后深层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冲突。
在百年前西方的理性与科学强行入侵中国到如今理与道的科学发展,无不真切的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艰难与辉煌。
本文对文化冲突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反思了文化融合中的人的因素。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西文化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①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或说是“道德”与“现代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
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源的“外发型”,所有以上问题就转换成“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文化冲突与融合几乎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及文化哲学界的主要议题。
一、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界定(一)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但总体上理解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大体有以下几种:区域性文化冲突、集团性文化冲突、阶级性文化冲突、民族性文化冲突和时代性文化冲突。
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冲突时隐时现的历史。
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塞缪尔·亨廷顿,是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
历史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知识点
![历史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1e709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f.png)
历史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知识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文化冲突和融合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动力。
通过对历史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历史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知识点。
一、地理决定论与文化传播地理环境是影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地理边界的存在常常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而地理上的交通和交流便利则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宗教与文化冲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常常是文化冲突的重要源头。
宗教信仰的差异常常会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就是文化冲突的典型例子。
然而,宗教也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互相借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三、贸易与文化交流贸易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桥梁。
通过贸易,人们不仅交换商品和财富,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同时,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期的贸易压迫和文化压制,导致了被压迫国家文化的沦丧和文化冲突的激化。
四、移民与文化融合移民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推进,移民现象日益普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移民过程中带来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移民社群在新的环境中,与原有文化进行融合、调适和碰撞,从而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和习俗,逐渐融合为美国多元文化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五、教育与文化融合教育是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得到促进,文化冲突可以得到缓解和化解。
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哲学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就及自我突破
![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哲学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就及自我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f70e529151e79b8968022684.png)
形式 。奴隶 社会 表现 为 唯物主 义 “自然无 为 ” 的天 道 观 和 自发 的辩 证 法 思 想反 对 宗 教 迷信 、天 命 观 和为 之论证 的唯心 主义哲 学体 系的斗 争 。在 封 建社 会 确 立 时期 ,出现 了学 术 繁 荣百 家 争 鸣 , 各派 各家之 问有 继承 、有批 判 、也有 发展 。苟子 和韩 非 的学说 是新 兴地 主阶级 对其 他 阶级 的最 后 清算 。直 到秦汉 统一 ,政 治上 中央专 制集 权 的王 朝 巩 固后 ,才 把孔 子思想 定 于一尊 ,加强 了思 想 的统 制 ,结 束 了百家 争 鸣的局 面 。地 主 阶级在 与奴隶 主 阶级反 复斗 争 中不 断壮 大 ,反 映地 主 阶级 利益 的唯物 主 义哲学 思想 也是 在与 唯心 主义反 复斗争 中得 到发 展壮 大 的 。两汉 今 文经 学解 释 经 文有 严重 的迷信 思想 ,到 了西 汉末年 ,今 文经学 与谶 纬迷 信思想 相 结合 ,形成 了比较完 整的神 学 经学 。与今 文 经学对 立 的古文 经学具 有反 对谶 纬迷 信 的特 点 。 由于 今文 经学是 官学 ,国家 的太 学 中经 常有 成万 的学 生学 习那些 充满 了宗教 迷信 思 想 的经 典 ;古 文经 学 是 私学 ,不 为 朝廷 所 承认 。 到三 国时期今 古文 经学 的对立 才告一 结束 。魏 晋玄学 ,是 在魏 晋 时期地 主 阶级 中寒 门庶族 与 门 阀
其 对后 学 的启 示 ,并 以此 初步 总结 马克 思 主义指 导研 究 中 国哲学 的宝 贵经 验 。
一
、
2 O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学 科创 新 与 对 子 论
任继 愈 自 2 纪 5 0世 0年代 即 开 始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研 究 中 国哲 学 史 ,他 在 晚年 回忆 道 : “ 我过 去一 直是 儒家 的信 奉 者 。新 旧 中 国相 比较 ,逐 渐 对 儒 家 的 格 、致 、诚 、正 之 学 ,修 、齐 、
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与冲突
![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与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2a58c2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9.png)
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与冲突中国的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很多传统文化元素至今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仍有存在。
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代文化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
文化的多元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的古代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大潮中发扬光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艺术、人文精神,如中国画、京剧等。
在当今社会,中国古代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文化和文化建设的中心。
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古代文化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尤其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纷繁复杂中,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也给古代文化带来了重大的考验。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古代文化变得更加弱化,甚至被淘汰。
例如,传统的春节走亲访友、煮年夜饭就成了异类。
另外,传统的技艺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失传。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木版年画的绘画等。
这些失传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流失殆尽,有着不可磨灭的遗憾。
另一方面,古代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保护被提升到了巨大的高度。
在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建筑,例如北京故宫等古迹。
同时,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古代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交流、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了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造就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世界上传统文化由于其多元化的特点,正在逐渐被重视和认同。
因此,古代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中华文化这块拼图也逐渐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例如,世界各地的华人、爱好者都在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丝绸之路、端午节、春节等。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2ec6791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8.png)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传统和现代是矛盾的两个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价值观念。
传统是指流传下来的、从前的文化、思想和习俗,而现代则强调现今的、当下的,代表了科技和进步。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力量在争夺文化的主导权,同时也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和谐。
首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源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传统强调稳定、继承和尊重,重视家庭、社区和历史。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抛弃或改变。
现代价值观念注重个人自由和创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个人的实现。
这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常常是不可调和的。
例如,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家族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延续,而现代观念中,婚姻更多地强调个体的幸福和自由选择。
其次,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还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上。
传统的生活方式通常注重规范和约束,注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界定。
而现代生活方式更加灵活,追求个人独特性和个人选择的自由。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内涵,而现代文化则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
这两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达经常相互冲突和碰撞,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
年轻人倾向于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年长一代更倾向于保持传统的习俗和价值观念。
然而,尽管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冲突,但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风貌。
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又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可以结合现代乐器和音乐风格,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传统节日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这种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共同发展的机遇。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念。
同时,现代科技和科学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便利和工具。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13e1a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8.png)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冲突与融合。
传统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作品影响了几千年的文人境界,而现代意识形态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示出这一复杂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冲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与传统文学所强调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之间产生了冲突。
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代社会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的实现。
这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和被忽视。
其次,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也有着融合的趋势。
多年来,中国历代文人留下的作品被视为文化遗产,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社会。
现代意识形态不再将传统文学作为捆绑个人思维的桎梏,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从中找寻到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元素,并加以借鉴和吸收。
传统文学的智慧、情感与表达方式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资源。
冲突与融合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之一。
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文字财富。
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则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感。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关系促使中国传统文学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同时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
总之,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呈现融合的趋势。
这种冲突和融合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进化,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传承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和分歧,但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传统。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学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00c24c1579563c1ec5da719c.png)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交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6d5b057650e52ea551898db.png)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内外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内外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b1cb55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7.png)
内外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虽然外来文化也深入影响着中国文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其独立性和魅力。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内外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在文化的发展中,冲突和融合是一种常态。
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在中国文化内部,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仍然保持着强烈的生命力。
这些文化中,儒家思想占了主要地位。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孝道、兄弟友爱等等。
然而,现实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价值观也在逐渐转移。
人们开始重视个人利益,忘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外来文化也在中国发展壮大。
当代中国人接受来自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文化的影响。
音乐、电影、时尚、文学等等。
外来文化所带来的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
事实上,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互补之处。
外来文化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新思想和新视角,用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独特意义,这些独特性可以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化的冲突也在逐渐增多。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在思想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有时容易发生冲突。
例如,在商业和广告行业中,出现了许多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行为。
这些行为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和争议,因为它们威胁着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
然而,文化融合也是一种可行且重要的方式。
文化融合可能会产生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样的融合,有助于增进理解和互动,激发创新潜能。
典型地,艺术、文学和音乐作品所存在的文化融合现象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尝试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对文化的冲突有所准备。
我们必须保持自己最真实的自我,并找到自己文化的内在特质。
这种本土特质必须被认可,也必须被保护,以保证文化融合的顺利进行。
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系统地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发展。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哲学思考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4bd1d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8.png)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哲学思考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是人类以各种形式创造和传承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和摩擦。
然而,文化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它也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在这场思维上的旅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文化冲突的根源和现象,还需要思考如何实现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化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多样性和群体间的差异。
人类社会不同族裔、种族、地域和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文化的形成。
这些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精神特征和社会规范。
然而,当这些差异遭遇到对立和排斥时,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为行为习惯、宗教信仰、语言交流等方面的碰撞。
文化冲突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潜在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历史中,文化冲突往往伴随着战争和冲突,导致了大量的伤亡和破坏。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变得更为频繁和密切。
这种交流不仅为文化各方带来更多了解和认同,也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机遇。
通过交流和互动,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推动文明进步。
在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哲学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哲学思考的核心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本质进行探索和审视。
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背景下,哲学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首先,哲学思考启迪我们审视自我,提醒我们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偏见。
不同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智慧和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基础。
其次,哲学思考教导我们超越个体和狭隘的利益,强调人类共同性和普遍价值。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可贵之处,通过对话和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最后,哲学思考鼓励我们思考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根源与动力,探索文明进步的道路。
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文化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在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差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e6bb54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f.png)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
这种矛盾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而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一方面,新文化代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承载着中国现代史上值得引以为豪的丰富内容。
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如鲁迅、李大钊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文化的主张是清明理性的,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们呼吁打破儒家传统的束缚,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追求现代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的理想。
另一方面,中国的旧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尽管旧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冲突,但其价值观和传统习俗能够为社会提供较为稳定的参考标准。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如忠孝、诚信等在当今社会值得深入挖掘和发扬。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既存在但又并非千篇一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过总体来说,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经历了多次风波四起的文化革命,这些风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在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中,新文化更多的是有所胜出。
新文化的主张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空气和创新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挖掘,也让中国旧文化的价值得到深入的扩展和传承。
可以说,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动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中所呈现的色彩及变幻,形成了一种历史传承与文化繁荣并存的面貌。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且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国需要在新文化与旧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中继续发挥自己所独有的文化优势,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否则,中国将无法走出世界的文化舞台,在各种文化之间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7c0ab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0.png)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统文化代表着过去的价值观和传承,而现代文化则由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个人主义等因素所塑造。
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同时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相互融合和发展。
首先,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文化通常强调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连结,注重集体主义和共同利益。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独立自主的价值观逐渐崛起,使得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联系和道德规范受到挑战。
例如,在传统农村社会,人们尊重长辈、重视家族责任和地域传统,但在现代城市社会中,这些价值观被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所取代。
尽管冲突存在,但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是可能的。
通过充分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可以实现相互融合和互补。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而现代文化则注重科技创新和个体发展。
通过将这两种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同时尊重传统价值观念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传统的医疗方法可以与现代的医学科技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此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可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通过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点,并将其融入到传统和现代文化中。
这种文化的创新和交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些人可能会坚守传统文化,抵制现代文化的冲击;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追求现代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种极端观念和偏见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虽然存在冲突,但通过相互了解、尊重和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可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冲突与融合
![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5de15ec40b4c2e3f562763f4.png)
冲突与融合俄国地处欧亚交界,有着独特的历史进程。
虽然在亚洲部分的领土占国土面积的大部,但国家的核心部分主要在欧洲。
俄国的文明进程起步较晚,988年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东正教大大促进了俄国与基督教文明的联系,在蒙古人统治的两百余年间又接触了东方的制度与文化,以后的沙俄时期是兼具东西方色彩的专制时期,而彼得大帝不仅大大提升了俄国的实力,也尽可能多的学习西方融入西方,为此他在俄国的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中得到的评价是截然相反。
俄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使得俄国的民族性兼具东西方的色彩,而且形成了兼具东西方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与同时期的西方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封建国家,封建农奴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俄国的社会矛盾也很尖锐,沙皇的专制统治更是激化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对立。
农民骚动与工人斗争此起彼伏,1825年12月党人的起义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事件,赫尔岑曾说:“伊萨基辅广场上的炮声,唤醒了整整一代人”。
由于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即使在起义被镇压后的尼古拉一世长达30年(1825-1855年)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的有识之士还是奋不顾身地批判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俄国的宗教哲学家恰达耶夫(1794-1856年),可以说是西方派和斯拉夫派思想的共同导师。
恰达耶夫在《哲学通信》中表达了对俄国历史的批判态度,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青春时期,即自己民族的能力充分发展的时期,“可我们却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时期。
首先是野蛮的不开化,然后是愚蠢的蒙昧,接下来是残暴的、凌辱的异族统治。
这一统治方式后来又为我们本民族的当权者所继承了――这便是我们的青春可悲的历史。
” 恰达耶夫在这封信里除了渗透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结,也贯穿着对未来的乐观主义信念,对俄国的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他认为不论俄国现在多么落后,历史的重任将不可避免地落在它的身上。
赫尔岑称这封信是划破了黑夜沉寂的枪声,但沙皇尼古拉一世却不能忍受这种声音的存在,沙皇下令宣布恰达耶夫为“疯子”,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自己国家的“多余人”。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9b3a7fe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1.png)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冲击。
然而,传统文化又是民族根基和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寻找一种合适的融合方式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是指代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典、典籍、文艺作品、哲学思想、民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形式。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其中包括了封建祭祀、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念。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仁爱之心、和谐之道、和而不同,功成不必在我”的儒家思想,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人生指导。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形式,如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也展现出中国过去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正是由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为后来者提供指引和启示。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然而,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冲击。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于现代科技和单一的商业价值追求的好处过于强调,已经开始淡化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内心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遭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文化消亡、文化贬低、文化失传等等。
我们不得不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之间还可以融合,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关系,也是我们探讨文化冲突和发展的重要思考方式。
如何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重视文化教育和普及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点是重视文化教育和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主要经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近现代哲学等七个阶段。
中国哲学是在经历儒道合流形成魏晋玄学、玄佛合流形成隋唐佛学、儒释道三家合流形成宋明理学、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影响会通形成近现代哲学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的,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诸家诸派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儒家和道家开始,诸家思想便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发展起来。
以四大“显学”(“儒”、“墨”、“道”、“法”)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学在相互比对、渗透、影响的过程里不断发展、壮大,法家代表韩非子在吸收和融会儒家思想(主要来自孔子、荀子)、道家思想(主要来自老子)、早期法家思想(主要来自商鞅、申不害等)以及其他一些学派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法”、“术”、“势”结合的法家思想,并成为秦国的治国方策。
1汉初的统治者在国势微弱的情况下,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推崇“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加之当时阴阳家、神仙方术之说盛行,于是结合了道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的“黄老学说”应运而生并成为思想上的主流,成就了汉初“文景之治”。
到了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国力大盛,“黄老学说”已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要求,于是综合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并主张“尊君”、“大一统”的今文经学成为了国家官方哲学,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则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了盛极一时的谶纬之学,其后又在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下形成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在吸收借鉴汉末才性之学和对经学的反思过程中,以王弼、何晏、“竹林七贤”、欧阳建、郭象为代表魏晋思想家,融会三《玄》于一炉,建立了魏晋玄学思想体系。
在正始时期,王弼、何晏综合儒道两家思想(主要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以无为本”、“崇本息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贵无”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有了本体论的意味。
而玄学发展到后
1诸子学当中最早出现儒家和道家,其思想根源都在夏商周三代文化。
而其他各家,又皆出自儒道两家。
限于篇幅,现将先秦哲学相互冲突、融合的情况简述如下:⑴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冲突与融合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在儒家内部不同学派间和与道家、墨家、名家发生冲突与融合。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建立儒家学派的过程当中,除受到《六经》等三代经典的思想影响外,还曾与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有过思想上的交流。
其后孟子针对同为儒家的告子所提出的人性“无善无恶”而提出“性善论”,又极力批判道家和墨家思想。
后来荀子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并影响韩非成就其法家思想。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与孔子同时代而略后,墨家的产生源于墨子曾学于孔子的儒家,后因意见不合离开儒家并自成一派,墨家的主要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礼”、“非乐”、“天志”、“明鬼”、“节丧”、“节用”,多是直接针对儒家思想所提出的。
此外还有如名家公孙龙对名实关系的考查,亦受到孔子“名实论”的影响。
⑵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冲突与融合老子的思想除对孔子思想的有所影响外,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儒家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阴阳家的邹衍,庄子的思想对名家的惠施也有所影响。
期,因受佛教“般若学”、“涅磐学”以及“玄佛合流”的影响,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论”,将中国哲学的思想理论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与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发展同时,佛教亦在进行着“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自东汉传入后,便逐步进入上层社会和学者的视野。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正是神仙方术、谶纬之学盛行的时期。
当时的人们相信,世界上确实存在着长生不老、清静修真的神仙,老子就是一位“修道而养寿”2的尊神。
所以佛教初入东土,人们曾用看待“神仙”的眼光来审视佛教,认为佛可以“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3这无异于把本意为“觉者”的“佛”“打扮”成了一个中国式得道神仙的模样。
在解释佛教经典和基本概念时,当时的佛教学者多采用“格义”的方式来解释佛教经典,力图使中国人特别是社会上层阶级能够理解并接受佛教思想。
他们借用“无”来解释“空”,又借用“体用”来解释“二谛义”,一方面推进了佛教的初步“中国化”,并且丰富并加强魏晋玄学的理论程度和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正是魏晋玄学的兴起才由此出现东晋佛学“六家七宗”的繁荣。
然而随着佛教僧侣和各种经典的不断传入,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也逐渐地清晰起来,到了隋唐以后,佛教中国化终于结出了“果实”,形成了以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并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思想,并为宋明理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佛教不断被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中国人不断理解、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过程,而对于佛教自身而言,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佛教思想进行解释,从客观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佛学思想。
宋明理学(也称“宋明道学”4)作为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实际是中国文化(儒、道)和外来文化(释)的相互融合。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宋明理学当中释家思想成份是以天台、华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宗派的思想,而非印度佛教。
但通过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历史的“反省”,就不难发现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宋明理学出现之前就已经分别经历过两次“合流”,其中:“儒”的成分,并非孔子原创之“儒”,亦非汉代经学之“儒”,而是经历“儒道合流”和“儒佛合流”两次合流之后的“儒”;“释”的成分亦不是传统的印度佛教,而是经过了“玄佛融合”、“儒佛融合”两次融合之后的“中国化”之“释”;而“道”的成分亦不是传统的老庄道家,也不是汉初“黄老之学”,而是经过“儒道合流”与道教兴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3《弘明集·牟子理惑论》。
4关于宋明理学的称谓问题,学者们执有不同的看法。
就广义而言,一般称以洛学、濂学、关学为代表的宋明儒家义理派为道学(这种观点首见于《宋史·道学传》)。
其中不仅包括周敦颐哲学、二程理学、以及张载气学,而且还包括朱熹的理学(即狭义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以至于明代王守仁的心学及其后学等。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以洛学、濂学、关学为代表的宋明儒家哲学派应称为理学,而朱熹的学说(即狭义的理学)则应称为道学。
起之后的“道”(同时道教的兴起又与佛教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关系5)。
这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宋明理学产生之前,就发生过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和对话,所以到了宋明理学产生的时候,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才会显得那么地自然。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的细致梳理,不难发现,中国哲学史上诸家思想之间的相互的“冲突”与“融合”,在不断为中国哲学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新哲学的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即佛教传入及其中国化对重构中国近现代新哲学的借鉴意义。
正如汤一介所说:“我们回顾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也许对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传入,起着相互对照和借鉴的作用。
”6佛教传入中国,虽为东汉末年,但中国化佛教的出现,却在盛唐时期,其间经历近八百年。
同为东方思想的印度佛教来到中国以后,一直试图通过对经典的解释和仪轨的改革,努力使中国人不断去理解并接受。
所以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知识分子以“强势文化”的心态逐渐接受佛教及其哲学思想,进而将之逐步纳入中国学术的领域。
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则不然。
在不断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后,西方近代文化一方面将中国人“老大帝国”(即儒家所谓“诸夏”)的“强势文化”心理彻底打破,转而成为“弱势文化”的心态;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中国人开始“被迫”反思中国文化的种种弊端和不足,进而主动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文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一大批近代学人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一方面接续中国固有学术,另一方面又利用并融会他们所理解的西方文化,来重新建构和发展中国固有学术。
5关于道教兴起与佛教的关系,可参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和余敦康《魏晋玄学史》的相关论述。
6汤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汤一介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下引此书,仅注书名和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