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c7e9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e.png)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efc5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c.png)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学生姓名吴鹏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学号***************任课教师吴延勤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摘要:法家有句名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双方所处的年代相隔太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孟子和荀子个人经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字:孟子思想;荀子思想;比较一、孟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义”。
他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了“仁政”和“王道”,主张效法先王之道,认为“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
1在治国主张方面孟子也提出了与“仁政”相对应的主张,在政治上孟子认为国君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经济方面孟子认为国君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生活有保障,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孟子认为国君要兴仁义之师,“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
2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3。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养浩然之气”,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极力倡导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
在天命观方面孟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代表的是天意,“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df2de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c.png)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篇一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内容提要】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哲学历程,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历史进程的理论表征,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
因此,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
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关键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文】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
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
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首先,这个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哲学历程”与“哲学事件”的区分。
建国后的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由于“哲学”在我国全部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每个时期的哲学、每个时期提出的哲学问题、每个时期所出现的哲学论争,总是直接地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该时期特定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以至人们只能是把前30年的哲学史当作一个个的“哲学事件”来研究。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4e7f4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2.png)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69a13b3968011ca3009167.png)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明。
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问题,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
面对文化现状,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
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如果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那么,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
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
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
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
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f715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d.png)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马克思主义、新时
期中国哲学
Introduction
中国哲学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至今仍持续不断地延伸。
它的
形成情况令人钦佩,它跨越了公元前和公元后,渡过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社
会历史变迁,涵盖了不同地域的思想发展,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形态。
本文将概述中国哲学史,从而衡量历史上发展的哲学思潮。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从最初古代历史开始,中国哲学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
公元
前6世纪至西汉时期,称为“主流四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每种学派都拥有不同的特点,但可以综合归纳为一个高度整体的哲学思想
体系。
先秦时期的哲学学派似乎开创了中国思想的考察,其影响力甚至延伸
到今天。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9def10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9.png)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4fd21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8.png)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c51dc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b.png)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二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
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学史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丰厚的学术内容,并直接或间接涉及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诸如究竟中国有无哲学、究竟如何看待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现代转化等,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在此将这些成果的内容略加表彰,并对有关问题稍陈管见。
一、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相及其近代以来的际遇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哲学思维传统、高明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哲学理论资源的伟大民族。
有学者曾经通过梳理八卦、五行、阴阳、太极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并抉发这些观念的哲学内涵,认定“从传说为伏羲始创而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的八卦观念,到同样于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甚至更早的五行观念,再到公元前8世纪早期便已成熟的阴阳观念,乃至公元前4至3世纪出现的太极观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而一贯的哲学思维传统的伟大民族。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而且甚至早于其他古老民族。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源的梳理,可以断言,那种认为‘中国无哲学’的论点,完全是傲慢的偏见或无知的臆说”。
不过,中国虽然拥有悠久、高明、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95d23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4.png)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篇⼀ 摘要: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
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哲学的发展⽅向。
关键词:萧汉明;易学;道家道教;⾃然哲学;哲学⽅法论 萧汉明先⽣,1940年10⽉⽣,湖北孝感⼈。
1968年毕业于复旦⼤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79年考⼊武汉⼤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
1982年毕业,获武汉⼤学哲学硕⼠学位。
留校后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科研20多年,先后被评为武汉⼤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师。
1995年出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1999年受聘为⼭东⼤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兼职教授。
2006年2⽉退休。
20多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船⼭易学研究》、《阴阳⼤化与⼈⽣》、《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化》、《传统哲学的魅⼒》等个⼈专著7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集4部,发表学术论⽂100余篇。
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深化并丰富了萧萐⽗、李德永、唐明邦等⽼⼀辈专家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的思想内容。
萧汉明先⽣治学的特点是从中国哲学史⼈⼿,他⾮常注重对中国哲学史⽂献、中国哲学原著的研读,他的⼤多数学术论⽂都带有强烈的“史”的性质,这种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梳理某种中国哲学史的宏观线索,⼆是对中国哲学史上某⼀特定问题作出具体的史的考辨,两者往往是紧密结合在⼀起的。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0b5d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f.png)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一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
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
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
江苏南京人。
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
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
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
尔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社社长。
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
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
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
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
后转入上海文史馆。
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
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
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
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
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创立之时,该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一不同于胡适、冯友兰等“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钟泰采用了中国化的哲学研究方法。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235e01240c844768eaee1c.png)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0cd1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9.png)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一、该书对梁启超文化观的前后转换及其内在的一致性进行了系统考察中西文化问题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并且,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回答是不同学者展开自己学术工作的思想基础。
就梁启超来说,这表现得尤其突出。
但是,梁启超对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回答,前后期颇有所不同。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从‘离异’到‘回归’”,当然这是从梁启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来说的,即:梁启超前期激烈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大力学习、引进西方进步文化,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疏离;后期则对西方文化颇有微词,认为“西洋文明破产”,呼吁用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救治西方文化。
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与梁启超本人的文化思想稍有出入。
对一生都倡导中西文化融合的梁启超来说,他前期并非全盘地否定传统,后期也不是完全地回归传统。
只是前期的中心工作是号召学习西方文化,后期的中心工作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用“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更为恰当。
由是,作者引述了梁启超中西文明“结婚”的言论“: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并高度评价了中西文明“结婚”以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思想。
作者认为,梁启超中西文明结婚的思想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西文明并重思想;二是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思想。
这与他后期中西文明“化合”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了。
后期的中西文明“化合”思想深化了早期的“结婚”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原则和文化交流、融合创新观念。
正是在对梁启超文化观充分认知、解读的基础上,本书才有力地凸显出梁氏中国哲学研究研究范式转换上的意义。
二、该书着重强调了梁启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转换上的意义在同时代的学者们当中,梁启超特别注重学术研究的方法。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b8165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9.png)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其实,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本来,即使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也不成其为问题,至少在1687年,巴黎已经出版了《孔子与中国哲学》。
莱布尼茨颇受此书影响,他自己后来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又名《关于中国哲学的信》,1716年)。
对于莱布尼茨,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他自己颇为之所吸引。
黑格尔固然贬低中国哲学,但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仍列有“中国哲学”一节。
康德似少谈到中国哲学,但这位被尼采称为“柯尼斯堡的伟大中国人”,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仍强调:“以道德哲学高于理性所有一切其他职务,故古人之所谓哲学家,常特指道德家而言;即在今日,吾人由某种比拟,称以理性自制之人为哲学家,固不问其知识之如何浅狭也。
”① 在康德的哲学家定义下,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当然是哲学家。
黑格尔之后,伴随近代西方的强盛兴起,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一般学者认为,中国形上学传统不强,认识论与逻辑不发达,即使中国有哲学,也偏于政治与伦理。
其实,这不仅忽视了中国哲学中的道家传统和佛教传统,而且更反映了近代西方哲学问题意识影响下的局限。
近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转向” 发展到“语言的转向”,出现了消解西方传统形上学的努力,乃至海德格尔以来西方哲学关于“哲学的终结”的断言,彻底改变了现代哲学的问题视界。
另一方面,分析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傲慢也越来越失去意义,在当代美国,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越来越成为哲学的关切焦点。
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近年来坚持“中国哲学” 研究和“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些对欧美哲学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76ecb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3.png)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篇二摘要:哲学家反思的对象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心智哲学就是这一研究领域所构成的。
心智哲学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
本文就心智哲学的发展简史进行扼要简述,以及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论述。
重点在于论述心智哲学后期阶段的两个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智哲学;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两个新发展方向心智哲学是什么?即反思对象为人的心灵和精神而进行探索的领域。
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
当代的心智哲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为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奇特的时代,而且在这个奇特的时期,有六大学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即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鉴于这六大学科产生的变革性的变化,为认知科学的诞生提供了铺垫和基础。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的学者将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六大学科:即哲学、心理、语言、人类、计算机、神经学等这几个重要的学科融合淬炼在一起。
对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人类互相交往的信息是如何进行传递的主题进行研究。
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的信息按照当今的语言就是一种认知的信息,正是由于研究了“在认识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个伟大的科学研究,从而产生一种新兴的科学即“认知科学”。
由此可知哲学是认识科学起源的一部分,探索人脑或心智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探索领域,该学科包含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新兴学科。
由于认知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人脑或者心智,因此更正确的说认知科学研究的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
由于六大学科的融合,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发展下,致使认知科学在原所支撑的6个基础学科的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心智哲学。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https://img.taocdn.com/s3/m/6489ea1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6.png)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二[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现有中国哲学史论述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
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
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内在批判自主性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03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
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
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4ac9e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e.png)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篇一一、引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
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
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
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431cd5ee06eff9aff80762.png)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
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
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
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51bf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0.png)
中国哲学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篇1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为变化、变易、造化”。
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
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明。
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问题,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
面对文化现状,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
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如果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那么,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
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
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
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
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
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
所以,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
问题表明,学界没有认识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
所以,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
可见,中国哲学研究步入的双重误区,不仅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
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
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使汉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及学术研究始终无法走出误区,把汉代整理的文献作为经典加以接受,不但无法在思想体系上推定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而且因解释的随意性,形式上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产生的结果却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
这个问题表现在《周易》研究史上,尤为严重。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变易之道,阴阳本源在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上,《易》提出了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概念——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传·系辞上》)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或者说,就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太极本身就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化生阴阳。
注意,“化生”与“两分”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太极生两仪”,而不能说“太极分两仪”。
生是什么?生,就是化生,就是生生不息。
只有生生不息,事物才会有活力,才会富于变化,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化的过程中,由母体化生出子体,子体与母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化生的结果是“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
化生所形成的是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因此可以团结一致、凝聚人心,从而达到亲和人民、协和万邦的境界。
而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别、分离。
分别,就会产生隔阂;分离,就会产生对立。
越是这样一步步分下去,就会形成离心力、分散力,最终人心涣散,各行其是。
而在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甚至激化,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所以老子又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这一点,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人注重内敛,而外国人注重外扩。
内敛的价值取向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而外扩的价值取向则教导人们,要扩张占有。
一个向内,一个向外,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主合,而西方人主分。
阴阳,是从太极中化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一体的。
因此,讲阴阳是不能分开来讲的。
阴阳互动,在整个太极中阴阳变化,才能化育万物。
阴阳始终是合一的,一旦分开,阴阳就不再存在。
《易》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提出了“阴阳”与“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不仅合一,而且处于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
阴阳如果不互动,不发生变化,那么就不可能产生万物,“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传》)。
“易”的含义,本身就有“简易、变易、不易”这三重内涵,因此又叫“易有三义”。
变易、变化的观点,是整个《易》“一以贯之”的理念。
阴阳是变化的,即是说阳可以成阴,阴也可以成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一定同时存在,同时归寂,而且二者地位是平等的。
看看太极图就知道,阴阳二极在整个太极图中是“平分秋色”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幼学琼林》)。
阴阳相对存在,二者互化互生,才能生生不息。
同时在太极图中我们还可以知道,阴阳是处于同一个圆也就是太极之中的。
这个圆代表什么?代表运动变化,代表圆通圆熟。
只有圆的而不是方的抑或是其它形状的才能不断地变化运动,因此才能圆通圆熟。
但是不论圆怎么变动,内在的阴阳是始终是相化而生、相对而存在的,是处于一种相对的不变之中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外圆内方”。
所以“易有三义”,其中有两易:一为“变易”,一为“不易”,看似矛盾,实则相反相成,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
阴阳在太极中的这种运动,又叫“外柔内刚”。
“阳,高明也。
”“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许慎《说文解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难道不是万物之根本?中国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阴阳”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从人本身而来的。
古人并没有太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但是“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只要仔细观察万物和人本身,加以思考,就可以从中体悟到宇宙人生的智慧。
可见,知识与智慧并无一定联系,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彖传》)天为阳,地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
但要注意:第一,阴阳是相对的。
天虽为阳,没有了地,天也就不存在了;第二,阴阳合一,没有绝对的区分。
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但是无论由昼入夜,还是由夜入昼,都是渐变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区分;第三,阴阳平等,阴阳结合,才能化生万物。
男为阳,女为阴,但是男女平等。
只有男性或者只有女性,世界都会走向毁灭的。
因此,男女结合,就是一个“好”字。
用 -代表男性,既是象形地表示男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男性所具有的阳的气质与特性;用-- 代表女性,既是象形地表示女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女性所具有的阴的气质与特性。
男女结合,两性相好,阴阳才能互相滋养,化育万物。
所以我们看坎卦的卦形就知道,- 为男阳, --为女阴,这个卦恰好就是男女交合的图像。
在八卦之中,坎卦代表水,而水,恰好就具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特质。
水永远要动,要川流不息,才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所以你看,中国人就是这样“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黄帝内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廪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一点,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中医的精髓,也就是“阴阳”。
屈原在《离骚》中讲:“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我们的人事总是与天事密不可分,天事是和人事并存的。
阴阳化生,也就是“天人合一”。
2、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庄子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天人关系中,人是主体,天是客体,在此,人为阳,天为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人要积极有为,要掌握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事理关系上讲,人是阴,天是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我同一”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