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作业新人教版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可列为下表:(四)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可以看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例如,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句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进行批驳。
又如,在直接反驳部分与间接反驳部分之间,安排第6段作过渡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而转向正面歌颂,作间接反驳。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
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
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这是直接批驳。
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
这是间接批驳。
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二、问题研究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
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
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佛.( ) 抹.杀( ) 脊.梁( )搽.粉( ) 省.悟( ) 脂.粉( )无稽.( ) 诬.蔑(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他们在前扑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芒,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表明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开明,能够把国家的大小事务公之于众。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刻画了一副妄自尊大的形象。
C.“只.希望着国联”,“只”字刻画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刻画了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形象。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写于1943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5“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句中的四种人分别指代什么人?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任务单及课后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任务单及课后练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式”学习任务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式”课后练习
答案示例:
首先,作者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通过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引出作者的观点: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然后,具体分析“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并提出自己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的理解,并通过列举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引用陆象山的话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并从反面论证,“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最后,对全文总结,深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法”学习任务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法”课后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校本作业本 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地大物bó()省.()悟搽.()脊.()梁慨.()叹玄.()虚之至前pū()后继诬miè()miǎo()茫诓.()骗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怀古伤今:(2)为民请命:(3)舍身求法:3.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按照上级布置,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无情讽刺鞭苔、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B.在语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她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大。
C.同学们把门窗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D.同学们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5-11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后反思
其一,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的预读兴趣并不大,因此激情导入非常关键,学生认识理解背景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二,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
其三,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其四,自主学习的几个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自主思考,一边给予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思路合作学习的环节,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感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内容预览: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积累与运用1.以下各项字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为哪一项〔〕A.玄虚〔xuán〕状元催残B.概叹脂粉〔zhǐ〕为民请命C.缈茫诬篾省悟〔shěnɡ〕D.脊梁〔jí〕框骗前扑后继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农民把情况________到县里。
〔反响、反映〕②这里环境________ ,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清净、清静〕③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_的要素呢?〔必需、必须〕④他们________重重难关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渡过、度过〕3.分析复句关系。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 ,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有一些人思念他们的过去 ,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 ,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 ,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上 ,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B.这个节目表达出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向党汇报。
C.考古、历史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 ,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前提。
二、课内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只希望着国联 ,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________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①〕一点现象而论 ,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 ,信“物〞 ,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②〕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 ,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人教版部编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特色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
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法,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一举击中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论证思路上采用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特色。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玄.虚(xuán)慨.叹(kǎi) 诬蔑..(wū miè) 诓.骗(kuānɡ)省.悟(xǐnɡ) 搽.(chá)渺.茫(miǎo)脊.梁(jǐ)脂.粉(zhī)抹.杀(mǒ)抹.布(mā)拐弯抹.角(mò)前仆.后继(pū)状元宰.相(zǎi)二、词语释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
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三、语句解读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语句极富讽刺意味,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含答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污蔑.(miè)脊.梁(jí)自欺.欺人(qī)B.渺.茫(miǎo)省.悟(xǐng)前仆.后继(pú)C.笼.罩(lǒnɡ)抹杀.(shà)宰相.(xiànɡ)D.慨.叹(kǎi)诓.骗(kuānɡ)搽.粉(chá)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玄虚B.地大物搏求神拜佛脂粉C.前扑后继埋头苦干渺茫D.舍身求法自欺欺人竹蔑3.本文语言饱含感情,请分析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什么感情,为它选择恰当的选项。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3)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4)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A.讽刺B.赞颂C.自豪D.愤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了人民而保全自己,解除困苦)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伤感现在的事情)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B.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C.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含答案)1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 āng)骗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做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为民请命:请命:请示保全生命。
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或替百姓说话)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2、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3、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第3—5段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对方论据只能推导出中国人丧失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因而批驳的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 ①交代时代和社会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由“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3.“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等的谬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时作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下列依序填入括号的汉字或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________)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________)。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________)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________)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A.仆蔑chákuāngB.扑蔑cháguàngC.仆篾cāguàngD.扑篾cākuāng2.下列词话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摧残兴高彩烈埋头苦干B.诬篾一拍即合情不自禁C.脊梁无可置疑痴心枉想D.笼罩恪尽职守郑重其事3.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___________这也算一种“信”,_________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如果假使那B.只要即使那C.如果虽然但是D.只要如果那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为批驳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一篇杂文。
B.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个问句,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直接批驳,再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D.本文中的“正史”指的是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附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字词积累。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地大物bó()省()悟搽()脊()梁慨()叹玄()虚之至前pú()后继诬miè()miǎo()茫诓()骗2、解释词语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二、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和两种。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二是,三是本文是文。
本文的题目属于句式,它的作用是。
三、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的作用。
四、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的作用是:。
五、简答。
1、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3、第6—8段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观点?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六、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
我们班正准备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觉得该开展哪些活动呢?请在下面写出4条。
2、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条。
3、请简要叙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
参考答案一、博Xǐng chájǐkǎi xuán仆蔑渺kuāng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
舍身求法: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
二、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疑问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三、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承上启下四、“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讽刺否定五、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课达标系列精练 新人教版word版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课达标系列精练新人教版word版本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言基础练习】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⑴慨叹()⑵省悟()⑶家谱()⑷搽脂抹粉()⑸miǎo茫()⑹jī梁()⑺kuāng骗()⑻wū蔑()2、请你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⑵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⑶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⑷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怀古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认真品读下列句子,看看句中的加点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请你揣摩下面这段话,看看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方案1:部分习题来自《点拨》(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官僚(liáo)依赖(lài)求神拜佛(fú)渺茫(miǎo)B.脊梁(jǐ)摧残(chuī)搽粉(chá)家谱(pǔ)C.筋骨(jīn)舆论(yú)诓骗(kuāng)抹杀(mǒ)D.诬蔑(wū)前仆后继(pú)笼罩(zhào)玄虚(xuán)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A.兴高采烈为民请命抹杀B.舍身求法求神拜佛胳膊C.怀古伤今埋头苦干脂粉D.地大物搏自欺欺人竹篾3.〈福建武平实验中学月考〉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4.〈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月考〉对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5.〈临沂〉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
大众网记者从临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中国政府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
(二)课文主要阅读方法应用〈包头〉百无一用非书生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大谬!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
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
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
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
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6.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都起到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为第⑥段画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片段写作11.有一个成语这样说:“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果真多多益善吗?请你写一则片段作文来批驳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
题目自拟。
答案五、(一)1.C 点拨:A项中“佛”读“fó”;B项中“摧”读“cuī”;D项中“仆”读“pū”。
2.D 点拨:D项中“地大物搏”应改为“地大物博”。
3.:“”;;点拨:第一个方框处用“:”,提示下文;第二、三个方框处用“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第四、五个方框处用“;”,三个分句之间存在并列关系。
4.D 点拨:“只”表明国民党政府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5.B 点拨: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将“在”“中”两字删去;C项搭配不当,“采取”应改为“开展”;D项语序不当,“开创未来”和“珍视和平”互换。
(二)6.首先指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观点的错误;接着举例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最后论证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顺理推出自己的观点:百无一用非书生。
点拨:本题运用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法。
本文①-④段采用了非常标准的驳论结构:摆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论点——正面论证提出论点。
7.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把上文论述书生在历史上的作用,引到论述书生在现今的作用上。
在内容上,把论证引向深入,强调书生在知识时代的作用更加巨大。
点拨: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从前后段内容可知第⑤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强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过渡。
8.示例:从实验室到发射场,中国的航天英雄们,作为新时代的书生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
点拨: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
论据所选人物为当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即可,点明其书生的身份,概括出其典型事迹或突出成绩。
9.“寻章摘句”原指读书只会摘记一些词句,不做深入研究。
这里是批评那些只知道迷信书本,脱离社会实践,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点拨: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先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它的语境义。
10.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点拨:从第⑦段中的标志词“真正的书生”“而是”中可知本段最后一句话是对“真正的书生”的评论,根据题干要求,摘录部分词句即可。
(三)11.例文:“多多”未必“益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个成语是我们所熟知的。
可是真的越多就越好吗?“多”只是数量上的概念,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打个比方:桌上有一堆烂苹果和一个好苹果,你是选择一个还是一堆呢?毫无疑问,我们会选择好的,尽管只有一个。
我们不能单以数量的多少来认定事物的好坏。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号称八十万人的曹操大军终抵不过凶猛的火势,最后大败于孙权、刘备的几万联军。
曹操大军的人数是很多了,按“多多益善”这个说法,曹操必胜无疑。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还是输了。
他输给了诸葛亮、周瑜的计谋。
可见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打仗如此,做别的事情,也不能紧抓住数量不放。
办工厂只求产量不求质量,自然会造成产品的积压;办学校只求人员的数量不求人员的质量,自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总之,“善”并非只是因为“多”;“多多”未必“益善”。
点拨:先摆出错误观点“多多益善”,然后直接批论点,举出“赤壁之战”的事例证明了“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并从战争延伸到其他方面,最后得出结论。
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方案2:部分习题来自《典中点》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筋骨(jīn)诓骗(kuānɡ)抹杀(mǒ) 前仆后继(pú)B.摧残(cuī) 玄虚(xuán)诬蔑(wū) 求神拜佛(fó)C.家谱(pǔ) 脂粉(zhǐ)麻醉(zuì) 状元宰相(zǎi)D.慨叹(kǎi) 省悟(xǐnɡ)脊梁(jí) 舍身求法(shě)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表格内。
倘若祈祷缈茫埋头苦干地大物搏搽粉何偿玄虚茏罩一切不足为据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哀伤现今。
指一种悲观、倒退的思想。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力:欺负自己的力量。
)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 D.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B.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C.近年来,全省各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启的“不打烊书店”,成为人们夜间休闲阅读的主要方式。
5.(2015·资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
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