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学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够应用于教学中。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举例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引发学生对教案设计的思考。
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4. 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某些事物千篇一律,而有时候又有无限变化。
2. 概念解释:向学生介绍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解释这两个概念对于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3. 实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
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和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千变万化和千篇一律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4. 创新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新颖的几何图形,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与传统几何图形不同的设计思路,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践和展示。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作者介绍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6、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宽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力量。
教学重点:1、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制造出胜利的建筑'。
教学难点:精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同学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同学反复阅读课文,领悟、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重雄伟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洪亮的名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诞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高校、东北高校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月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背景简介作为建筑艺术大师的梁思成,对建筑的设计和审美要求很高。
他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的阅历论文。
本文写于上世纪六十年月初,对我过建筑艺术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3.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4.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实例和案例。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篇一律”的特点?有哪些例子可以体现“千变万化”的特点?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理论知识(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2.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城市里的建筑、人们的穿着习惯等,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学校、超市、餐厅等,描述其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策略,分析该场景中的典型特征并找出不同之处;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互相交流观点。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2. 强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 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六:达标测评(10分钟)1. 定期考查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2. 根据测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设计A一、入课.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捅浠 U庖欢问侨 牡母佟?/DIV>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标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的意义;2. 分析和讨论在教学中使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效果和影响;3. 创造性地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短语;2. 分析和比较“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3. 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和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班级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思考;2.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两个短语的含义。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典型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概念理解:1. 通过PPT演示文稿,详细解释“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用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列举实际例子。
应用:1.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设计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总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优缺点;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
拓展活动:1. 学生可在其他课程中应用“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如数学、科学等;2. 学生可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的积极程度;2. 学习计划评估:评估学生设计的个人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 反馈评估:学生之间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的质量和深度。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案的教学目标2、教案的教学内容3、教案的教学方法4、教案的教学过程5、教案的教学评估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表现。
112 学生能够分析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2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132 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中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创新。
2、教学内容21 介绍“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211 解释“千篇一律”的含义,即指文章、格式、手法等固定不变、缺乏变化。
212 阐述“千变万化”的意思,强调多样性、变化性和创新性。
22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21 以建筑艺术为例,如故宫的布局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和统一性(千篇一律),而每个宫殿又有独特的装饰和细节(千变万化)。
222 欣赏绘画作品,探讨画家如何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3 探讨生活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31 观察城市街道的建筑风格,思考哪些方面存在“千篇一律”,哪些又展现了“千变万化”。
232 讨论服装时尚的潮流,分析其在款式、颜色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32 直观演示法321 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表现。
33 小组讨论法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分析经典文本中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2.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1.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个主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种现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吧!二、讲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们来了解一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1.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缺乏变化,单调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2.千变万化:指的是事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在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三、分析文本中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文本中的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1.《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在其中也不乏“千篇一律”的现象。
例如,书中大量描绘了贾府的奢华生活,这些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调重复,但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凸显了贾府的腐朽和衰败。
2.《红楼梦》中的“千变万化”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千变万化”的技巧。
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钗,她的性格、言行举止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讨论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千篇一律”来表现事物的单调、乏味,从而突出主题。
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课文解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围绕“科学与理性”单元立意,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领域、不同身份作者的经典作品作为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言语实践,提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水平。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作为一篇科技论文,要言不烦、平易朴实,列举音乐作品《鳟鱼》、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临韦偃牧放图》,以及经典建筑人民大会堂等来说明时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既通俗易懂又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重点)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难点)教学重难点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重点)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难点)【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观察黑板上的题目,“千篇一律"是什么意思?“千变万化”又是什么含义?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又有什么用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中职生,夯实基础是开启课堂的必备要素。
我们随机挑选几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不会的生字词。
要求:指出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拼音声调标在哪个韵母上学生总结如下:鳟zūn鱼涓juān涓瓦垄lǒng 韦偃yǎn 李公麟lín 寥liáo寥liáo几笔檐yán朝cháo房廊庑wǔ左睇dì右盼谐xié趣园荒谬miù梁坊fāng 一幢zhuàng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思去谋划某件事依样葫芦:一味模仿,毫无创见引人入胜:引人渐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殊途同归2、知人论世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等。
学生: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并思考其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变化。
教师指出,在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文章或诗歌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讲解1.千篇一律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讨论如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写作中。
教师总结:“千篇一律”是指在写作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以突出主题。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反复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来突出人物形象;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景物的反复描绘来突出景物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篇一律”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2.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建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多样性。
教师总结:“千变万化”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人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在写景的文章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景物进行描绘来突出景物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运用“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举例分析。
教师选择一篇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手法的文章或诗歌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手法和技巧。
4.写作实践。
教师给出一些题目和要求,如:“我的老师”、“家乡的变化”、“四季的景色”等,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手法。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四川省资阳中学李雪丽教学目标:1.能够快速筛选和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段内容,梳理思路。
2.能够正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了解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1.能够快速筛选和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段内容,梳理思路。
2.能够正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技论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题目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二、整体感知1.概括每段主要内容(自读、勾画、概括)要求:快速浏览全文,用红笔勾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圈画出段落的论述对象或关键词语,简要概括段落内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小组讨论划分层次,说出依据)第一部分:(1)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二部分:(2-7)音乐、舞蹈、绘画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第三部分:(8-15)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地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16)指出城市建筑设计的不足,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这种分层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
)小结:三、解题1.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明确:“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1[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1.领会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明白得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表达出的宽敞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差不多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
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观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舞有条件、有爱好、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明白得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要紧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爱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刻与空间连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关心。
(2)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的点拨也确实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定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点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如此谈到“通感”:在日常体会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能够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能够不分界限。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对多样性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
2.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猜测。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教师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进行解释,并给出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理解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雷同的事物或现象,而千变万化则表示多样性和变化无常。
步骤三: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身边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例子,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拓展思维(20分钟)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呈现千篇一律的特点?如何为千篇一律的事物添加一些千变万化的元素?步骤五:设计实例(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能够既有千篇一律又能有千变万化的实例。
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主题,如服装、食物、家具等。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成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事物,并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设计实例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多样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四、教学方法:集体阅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计目的根据语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与欣赏的教学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思考,体会生活之美。
二、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职教《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必学课文。
本单元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艺术欣赏对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作用与意义,掌握艺术欣赏的一些规律。
学习本单元文章,可以针对艺术对象采取不同的鉴赏方式,并能将艺术鉴赏用文字表达出来。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作者梁思成,一个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却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把高深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文章给予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建筑设计专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生分析我们职业教学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爱动脑筋。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自问自答、学生不问不答的现象,学生对教学参与兴致不高,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篇幅。
而老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会大量引申相关的话题,这样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出现“喧宾夺主”现象,重点不能很好突出了。
对于建筑装饰班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和专业息息相关。
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论可能会不以为然,可是又觉得自己有内容要表达。
所以,根据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能力目标:掌握概括、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周围的建筑,体会生活之美,生活之趣,并能联系实际,运用于自己的专业。
2.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难点(1)解题“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它们作为成语的含义及用法(夯实基础知识)。
(2)“通感”在副标题中的含义,以及作为修辞的含义。
本文中“通感”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修辞方法“通感”,即“感觉的相通”,属于比喻修辞的一种。
(这里作简单的复习回顾。
)比如我们第一册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生活中也有很多通感的运用,比如“她笑得很甜”,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再比如“她嗓子很尖”,是用视觉的感受来比喻听觉,也是通感。
(3)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杂乱。
解决办法A.让学生从身边的建筑中找一些实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B.疏理文章结构,找出全文主旨,归纳各段要点,分析讨论课文是如何体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的。
3.课时安排:2课时4.教学方法:自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引申5.教学准备、用具(1)学生学习准备: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枯燥(zào) 鳟(zūn)鱼闪烁(shuò) 螺(1uó)旋廊庑(wǔ) 轮廓(kuò)睇(dì)梁枋(fāng) 眼花缭(liáo)乱琢(zhuó)磨嬉(xī)戏荒谬(miù)(2)教学准备:PPT,包括大量建筑美图(3)教学环境设计:从专业特色、身边建筑、历史图片等方面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
(4)教具准备:多媒体、书本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展示PPT图片,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是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凸显梁思成先生的设计师身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自读,不需要齐读。
因为在各自的阅读中,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出自己的感受。
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现在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读”是“自主”学习最直接的体现,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仔细品读,分析课文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经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候要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解决教学重难点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开头段落,“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生回答,师明确: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2.概括2~7自然段的内容(表格以PPT形式展示)。
34.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生回答,师明确:这段指出了我们现有建筑设计中的缺憾,要么让人“眼花缭乱”,要么让“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即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千变万化,引起后辈建筑设计师们的反思。
5.作者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试分析其作用。
生回答,师明确:二十来个“一根”,“方”、“圆”、“八”、“六角”……的各种柱子,显得不伦不类,毫无美感。
其作用突出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在上述提问思考中,教师要充分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图片,让学生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放牧图》、人民大会堂、故宫俯瞰图、颐和园等。
这种直观的感受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在他们的惊叹中深入解读。
6.学生从身边找一些实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部分最能体现我们本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各抒己见。
可以我们学校为例。
学校占地面积很大,但是进入校园后,发现建筑很乱。
这边行政楼,那边教师公寓,再然后教学楼,这边一幢,那边一幢,没有一幢是整齐顺向的,最无法理解的就是东大门的那幢实验实训中心大楼。
曾经有学生对此建筑吐槽:真是醉了(网络用语),同志们啊,它居然面向东。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设计啊~啊~(引述这位同学的吐槽,估计全班已经笑得无法自已,课堂像是要失控了)但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拨:那依我们今天所学课文中的论点,学校建筑的败笔在哪儿?如果让你设计,你会怎么做?(学生开始思考或与同桌讨论)学生会觉得最大的败笔就是杂乱,不整齐。
师:那如果用我们这篇文章的观点来表达,该怎么表述呢?(不具体提问,会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有千变万化,却没有千篇一律。
(这时候要表扬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了)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让我设计,我会先规划区域,生活区、办公区、教学区各处一地,然后每一区域风格类似,方向一致。
(这时,开始有人质疑想法是好的,不容易实现,讨论趋于扩大化,渐渐偏离课堂的中心。
由于时间问题,老师引开话题,不作深入发挥。
)【教师要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把神游物外的学生拉回课堂。
】师:当然,我们学校的设计有其历史原因,学校的扩展,只能依山而建,见缝插针。
如果有新校区的话,这种败笔应该不会重现。
那我们的身边,还能举出一些建筑设计比较好的例子吗?我自己觉得南京火车站建得好。
它跟玄武湖结合的好。
从玄武湖的另一边看去,它就像是玄武湖上停泊的一艘船,特别漂亮,我还拍了照片(PPT展示)。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教师由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总结引导:看,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我们生活处处是语文,处处能发现美。
所以有一句话: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今天学习了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了解了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既不能只有千篇一律,也不能只有千变万化,只有二者和谐统一才会有美感。
尤其我们装饰专业的同学,在装饰设计中更要注意这一点,这样才能为生活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1.基础知识积累。
完成【思考与练习】P102第1题。
2.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多种建筑风格。
根据本文所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我心中的XX》(XX 指任一特色的建筑名)。
(这是为了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进一步理解并把握本文的内涵。
)板书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启超思路:观点分析内容:持续作品重复和谐统一音乐、舞蹈、绘画变化特别重要建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有些住宅区只重复(单调枯燥)只变化(杂乱无章)结构:总分教学设计反思:这篇课文不是第一次教,但是我自己感觉这一次效果会比较好。
一方面是契合学生专业,他们在课堂中参与度高,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用于分析身边熟悉的现象了,也即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前教学中,只强调学生要读得流利,仔细听,用心做笔记,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好像这样语文教学就算成功。
现在经过不断地反思,发现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备课再充分,实施再流畅的教学过程也是失败,更不利于教师的自我业务素质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以纯粹理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甚至轻视学生的表达,害怕学生“另类”的表达带来课堂的混乱,以至于失控酿成教学事故。
处处压制学生的思维,造成课堂中常见现象:台上老师唾沫横飞,台下学生昏昏欲睡。
因此,这一次教《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我在教学设计方面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尤其在情感目标中突出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和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并且能联系实际,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要以不变应万变,能有把握组织好教学纪律,掌控好教学流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本身自己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并不深入,无法融入自己对诗画美的理解,并领略其中相通的美学内涵。
还有课时本身的限制,对文中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现象只能“蜻蜓点水”,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