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诗的三美

合集下载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作者:陆仲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摘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

余光中《乡愁》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01-02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他追求艺术上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

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它不仅以深刻丰富的意象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精神诉求,而且在诗歌形式上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因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

一、余光中《乡愁》的形式美在《乡愁》里,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坛、尤其是“新月派”的一名主将,也是新格律诗最重要的理论奠定者。

他发展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对诗歌形式美的思考和探索,总结提出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对现代新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原则得到普遍认可,其影响至今不可小觑。

但闻一多诗歌理论的独创——建筑美,虽有完满的理论论述,却像完美主义者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或者说只是他一个人的舞台,在诗歌界的实践中则难以得到广泛发展。

本文欲就闻一多诗歌的“建筑美”原则——理论的实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及其局限性做一探讨。

一、对闻一多诗歌“建筑美”理论的分析闻一多在 1926年5月13日第7号《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奠定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基矗他以下棋作比喻,指出“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

”1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所谓的格律,也就是节奏,是从两方面来说的,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音尺、平仄、韵脚。

2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3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三美”理论。

而听觉方面的“音乐美”,视觉方面的“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又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格律”观。

关于“音乐美”和“绘画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并没做详细论述,但对“建筑美”则做了细致讨论。

“建筑美”实质是对新诗形式作出的要求,必须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就是说,诗节、格式要整齐,诗行音尺比例要一致。

以如下两句诗为例: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每行诗不仅字数、格式整齐,且都有四个音尺,由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构成。

音尺排列次序不尽相同,但只要诗行音尺总数以及“三字尺”、“二字尺”的比例一致,音节就会达到和-谐,因而铿锵有力,也就形成了视觉上的“建筑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出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

长篇叙事诗。

李冰著。

新华书店1950年6月初版,被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这是作者写于1948年10月,改于1949年4月的一首反映农村土改斗争的长诗。

在这首歌谣式的长诗里,作者着力塑造了赵巧儿这一农村女性的形象。

通过她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中的描写,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反映了埋藏在她心底的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歌颂了她不折不挠、牢不可摧的战斗精神。

全诗成功地运用了解人物心理描写、场面描写和民间歌谣的多种表现手法。

语言活泼生动、新鲜,抒情细腻而简练。

赵巧儿的明朗的性格、渐变的内心世界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一致的,具有较为强烈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93.《白毛女》《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大型歌剧。

它是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深刻地表现了农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和解放区的光明,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的奠基石,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新歌剧走向成熟,它是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94、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95、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

“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现代诗歌三美的解读最终版

中国现代诗歌三美的解读最终版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年11月6日于南海上
建筑美:共7节,每节4句,每句 字数不多。单行和双行错开押韵, 错落有致,在整齐中又有变化, 给人以美感。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节从 的诗 匀歌 称的 ,结 句构 的出 整发 齐, 。强 调
以强 形调 成色 一彩 副感 独, 立每 存一 在句 的诗 画都 面可
节有 奏音 整尺 齐, ,有 韵平 脚仄 和, 谐有 韵 脚 。
刘半农( 1891-1934 ),江苏江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 家和江省海宁市人,现代诗人, 散文家。 1920-1922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 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 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 派诗人的影响。 《再别康桥》写于 1928年。
再 别 康 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中国现代诗歌的 “三美”解读
“三美”理论 刘半农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闻一多先生提出了现代诗歌的“三美”理论 成为了新月诗派的新诗主张 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别贡献
闻一多(1899—1945) 湖北浠水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死水》、《红烛》、《孤雁》等。 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论《相信未来》三美

论《相信未来》三美

论《相信未来》三美关键词:相信未来食指诗歌格律的三美论摘要:闻一多先生很早就提出关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格律主张,她要求诗歌的实力要包括音节,词藻,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的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克服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朦胧诗做为一种新诗潮在艺术表现上的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都符合了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三美的主张。

诗歌作为心灵的一种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诗人意识的流变历程。

诗歌作为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

而80年代的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它以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为其思想核心,朦胧诗的出现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而闻一多先生很早就提出关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格律主张,她要求诗歌的实力要包括音节,词藻,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的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成为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克服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朦胧诗做为一种新诗潮在艺术表现上的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都符合了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三美的主张。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从《再别康桥》谈诗歌三美

从《再别康桥》谈诗歌三美

《诗经 》。如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 葭萋萋 ,白露未唏”、“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诗经 蒹葭 》)等句就是运用了叠词 。后来 的诗人也都喜用叠词 ,这样 的例子在我国古 代诗歌 的浩 瀚星河里俯 拾 皆是 :“迢 迢牵 牛 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 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脉 脉 不 得 语 。” (《古诗十九首 》)
诗的结尾 ,仍用 叠词 ,用 “悄悄 的”呼 应首节 的 “轻轻的 ”,道 出 了诗人对 康桥不 可抑止的喜爱和眷恋。
反复重 唱 反复重唱是 中 国诗 的义一传 统 ,《诗经 》里有大量这样 的篇章 ,如 《秦 风 无 衣 》: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王 于兴师 ,修我 戈矛 ,与子同仇 。
唐代著名诗人 自居易的名句 “大弦嘈嘈 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 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叠字模仿琵琶声 ,极 其传 神。
叠词运用最为 人称道的当数李清照 : “寻 寻觅觅 ,冷冷清 清 ,凄 凄惨惨戚戚 。” (《声声慢 》)连用七个叠词 ,读起来 真如 “大 珠小珠 落玉盘 ”。
个 方 面 , 对作 品进 行 了鉴 赏评 价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诗歌三 美;徐志摩
一 、 新 诗 “三美 ”理论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在 《诗 的格律 》 一 义 【{J提 n寺的 “三美 ”理论 :“诗 的实 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并且还有 建筑 的美 。”其后 ,这一关 于新 诗 “三美” 的主张成为新格律诗 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 定程度 一t-.克 服并 纠正 了五 四以来 白话 新诗 过 于 松 散 、随 意 等 不 足 ,对 中 国 现代 新 诗 的 健康 发展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 具 体 『『Ii言 ,“音 乐 美 ”强 调 有 音 尺 ,有 平 仄 ,有 闷脚 ;“绘 画 美 ”强 调 闻藻 的 选 择 要橄丽 、鲜 叫,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 立存 的画面 ;“建 筑美 ”强调有节 的匀称 . 有,口J的均齐 。总之 ,“i美 ”理 论就是要求 涛g_x ̄k内容 到形 式都要体现美 。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新月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其命名者原来竟是天津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

1919年6月,张彭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4月,他的论文《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通过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中国现代文学常识

中國現代文學常識一、五四时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标志。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大旗,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

④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

这是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新文学的要求。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小说创作成就最突出。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郭绍虞、许地山。

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流派,倾向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留日学生。

主张表现自我“内心的要求”,艺术倾向富有反抗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

以郁达夫小说、郭沫若诗歌为代表。

新月社:1923年成立。

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闻一多提倡诗歌“三美”主张。

提倡新格律诗,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语丝》周刊得名。

成员: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

文艺思想接近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语丝》:新文学第一个散文(杂文)刊物。

作者分两类: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

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浅草社同人与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这是致力于创作的团体,文艺主张接近创造社。

鲁迅称其“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是五四时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出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

红烛诗歌三美中的体现蜡烛本是用于照明的,但因其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即便化为灰烬也要发出自己的光亮的特点,于是人们便赋予它特有的象征比喻意义(在微观诗学理论中可称之为意象的象喻性);而自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金句”传世之后,“蜡烛”就更多地成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象征;至于“红烛”呢,本意是红色的或火红的蜡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则有“喜庆、吉祥和激情”的象喻意义。

诗人闻一多有一现代诗即以“红烛”为题(此指其第一部诗集《红烛》同题序诗)。

那么,作为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的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又赋予“红烛”以怎样的含义?诗人又借此意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小文拟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简要赏析《红烛》的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进而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意象典型而富有新意。

诗文开篇即引用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作题记(引子),这表明诗人仍旧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作为“蜡烛”意象寓意的基调;接着,诗人又选取另一意象“心”与之相组并置,且以“颜色”相联立意,从而凸现出蜡烛的人格意义,这就是:红烛——红心,它们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我们也由此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我们完全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因此,诗歌开篇第一节就奠定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基调。

接着,诗歌从第二节开始,仍以“红烛”为中心意象,配之以“躯体”“灵魂”“灰”“光”“火”“泪”等子意象,叠加在一起,与中心意象形成辐射式组合(建构)方式,从而传达出由衷地赞美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主题立意;同时,又选取“梦”“血”“监狱”“残风”“脂膏”“花儿”“果子”等子意象,从而赋予“红烛”(诗人自喻)新的象喻意义:唤醒民众,追求光明,驱散黑暗,“我”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道路艰险;但“我”会义无反顾,“但问耕耘”,“创造光明”,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籍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

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三美”

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三美”

本期关注· 5 ·【摘 要】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是一位具有杰出贡献的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诗歌,其中以《再别康桥》为最有影响。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画境,音乐话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于一体,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形式之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三美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三美”熊英巧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文学社团之一,该社团以探索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为主,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

因为它拥有徐志摩、闻一多等一大批有才华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造就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而徐志摩是该派当之无愧的话旗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一提起新月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徐志摩。

康桥就是剑桥,是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1920年至1922年,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熏陶。

这一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开启了徐志摩诗人的情怀。

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景色怡人的康河岸连,他常常葱绿的草坪上望着星星,或者看书,又或者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此外,这里还珍藏着他刻骨铭心的恋情。

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集才女、美貌、气质于一身”的林徽因,并且很快喜欢上了她,但终究他与她在康桥擦肩而过,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林徽因。

在赶往林徽因的一个讲座途中诗人遇难了,可见诗人对林徽因的用情至深。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徐志摩诗人的性灵,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回国的南中国海上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再别康桥》! 这首诗是抒写作者心情与自然之美的短诗,诗人崇尚、赞美自然。

诗中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记忆极深。

《再别康桥》是一部追求自由、民主,追求美与爱的交响乐,也是一首理想幻灭后的惆怅低徊之曲。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

论新月诗派文学院中文10A班曹桂龙(104030002)摘要: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徐志摩、孙大雨、闻一多、梁实秋、朱湘、饶孟侃、刘梦伟、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等。

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秋实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关键词:新月诗派、新月社、发展、特点、代表人物、作品新月诗派是1926年至30年代初常在《晨报·诗镌》和《新月》诗刊发表诗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

1926年春徐闻在《北京晨报》创办《诗镌》,使新月诗派成为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其成员来自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1921年成立的“清华文学社”。

刊物有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1923年创办的《诗刊》季刊。

代表及主要诗人有徐志摩、孙大雨、闻一多、梁实秋、朱湘、饶孟侃、刘梦伟、陈梦家、林徽因、卞之琳等。

一、新月诗派的形成“新月”二字出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

1926年4月到6月,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等人编辑北平《晨报》副刊《诗镌》,撰稿人有刘梦伟等,共出刊11期。

新诗的三美原则

新诗的三美原则

新诗的三美原则
新诗的"三美原则"是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追求:
1. 艺术美:新诗追求艺术美,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它强调诗歌语言的精炼、简练和富有感染力,力求通过独特的形式和音韵结构,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

2. 真实美:新诗追求真实美,关注诗歌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它批判了旧诗歌中过度浪漫、虚幻和与现实脱节的倾向,强调诗歌的真实性、真实感和真实体验。

新诗倡导通过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诗人与时代和社会的真实互动。

3. 人道美:新诗追求人道美,关注人类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它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人类的孤独与追求,强调诗歌对个体经历和人性的深刻触动。

新诗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的体验,通过与读者共鸣,引发共情和思考。

这三个美的原则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审美倾向。

当然,这些原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具体的诗歌创作仍然需要诗人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进行探索和表达。

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主张优秀课件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绘画美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 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 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 “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 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 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浅谈《死水》三美
绘画美
绘画美则体现为“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 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上的华美。《死水》中 绿、白、青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翡翠”“花”“罗 绮"云霞”等带有鲜丽色彩感的物象,使这首诗错彩漏 金、斑斓繁平,令人目迷五色,从而实现色彩对比, 诗画相通。诗人将一些肮脏地、令人作恶的东西写得 无比优美、华丽,好像破铜烂铁真的要成为翡翠;好像 铁罐上真的能锈出娇美的桃花;好像油腻也能化成罗绮; 好像霉菌蒸出了些云霞;好像死水发酵之后不是臭气难 闻而是酿成了一壶绿酒;这腐化的死水漾起的白沫真就 能和珍珠媲美似得。这一美也是我最爱的一美,如梦如 幻,深陷其中。
徐志摩对新诗的贡献
(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 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 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 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
(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辨正审视传统的结果。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 缈的风格。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新月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其命名者原来‎竟是天津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

1919年6‎月,张彭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论徐志摩诗作中的“三美”

论徐志摩诗作中的“三美”

论徐志摩诗作中的“三美”摘要徐志摩同闻一多,朱湘等人一起倡导新格律诗的形式探求提出新诗应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既新诗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和谐悦耳的节奏。

绘画美体现为辞藻的运用,指诗的辞藻华丽,色彩浓烈。

建筑美既要求诗的外部形式要做到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通过词句排列形成空间图形,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三美”是合乎诗歌创作规律的切实可行的美学原则。

徐志摩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实践并获得成功。

他的诗歌节奏和谐悦耳,辞藻华丽丰富,色彩浓艳,结构上达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目录一、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1)二、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 (3)三、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6)注释 (9)参考文献 (10)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派①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

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诗的格律》一文,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的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

加上徐志摩、朱湘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完整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完整而又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

作为新月社的重要诗人,徐志摩对“三美”主张作出了自己的实践。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

然而最能体现其风格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既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一、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音乐的美”即新诗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和谐悦耳的节奏[1]。

徐志摩的诗柔婉缠绵,包含着说不尽的美:爱情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尤其是音乐美。

如果没有音乐的诗就不是徐志摩的诗[2]。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正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3]打开徐志摩的诗集,我们便走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雪花翩然飞舞(《雪花的快乐》),云卷云舒(《云游》),深情地问候(《沙扬娜拉》),黄鹂轻唱(《黄鹂》),还有诗人在尽情放歌(《再别康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词语,叫复沓,又叫重章、重言、
复辞。复沓的使用,使诗歌在音节上 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首尾两节。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新月派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
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语言)
• 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
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
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 漾;摇,草;虹,梦;溯,歌;箫, 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
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 构形式。
现 的 代 三 新 美 诗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雨巷》的音乐美
• 押韵: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眼
光——韵脚为ang • 叠词: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走 近、走近;远了,远了; • 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
总结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 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 一格诗境之美。
拓展阅读:赏析《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3、绘画美(色彩与意境),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 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 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 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 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 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手”“荡 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 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