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核磁共振碳谱.ppt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波谱分析课件核磁共振碳谱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波谱分析课件核磁共振碳谱

2、影响δc的因素
• (1)碳的轨道杂化

碳原子的轨道杂化(sp3、sp2、sp)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13C化学位移的范围。sp3杂化碳
的δ值在0-60ppm范围,sp2杂化碳的δ值在100-
150ppm范围,其中C=O中的碳位于150-
220ppm范围的低场端,是由于电子跃迁类型为
n-π*,△E值较小。炔碳为sp杂化的碳,由于其多
CH3 Br
CH3Cl CH3F
20.0 24.9 80
CH3 CH2Cl CHC CCl
Cl
2
l3
4
24.9 52 77 96
诱导效应是通过成键电子沿键轴方
向传递的,随着与取代基距离的增大, 该效应迅速减弱。
共轭效应: 由于共轭效应引起电子分布均匀性,导致δc 低场或高场位移。如:
• 立体效应:δc对分子的构型十分敏感。碳核 与碳核或与其它核相距几个键时,其间相互
C6H14
13.7
22.8
31.9
C7H16
13.8
22.8
32.2
29.3
C8H18
13.9
22.9
32.2
29.5
C9H20
13.9
22.9
32.2
29.7
30.0
C10H22
14.0
22.8
32.3
29.8
30.1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长链烷烃中,末端CH3的δ 值在13-14ppm,C-2的δ值在22-23ppm。
在13CNMR谱中,与13C核直接相连的 质子和邻近的质子都能使13C的信号分 裂,这样就使信号出现重叠,难于分 辨。采用质子去偶技术可以解决这个 问题。

核磁共振碳谱

核磁共振碳谱

化学位移规律:芳环化合物
化学位移规律:醇
烷烃中氢被OH取代后,α碳向低场位移 +△C在35-52,β碳向低场位移+△C在
5-12 ,γ碳向高场位移-△C在0-6 。
化学位移规律:羰基
羰基的化学位移值C 在160-220。
化学位移值大小顺序:酮、醛>酸>酯 ≈酰氯≈酰胺>酸酐 酮羰基C 在210±5,羧基碳在160-185。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任强 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教研室
Contents
• 第一节 碳谱的特点 •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 第三节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第一节 碳谱的特点
13 一、 C
1H
NMR核磁共振的特点
• 碳化学位移范围宽
NMR常用δ值范围为0-10ppm。
13C
NMR常用δ值范围为0-220ppm。
随取代基电负性,化学位移值
原子电负性大小数值:
H
C
S
N
Cl
O
F
4.0
2.1 2.5 2.5 3.0
3.0 3.5
影响碳谱(13C-NMR)化学位移的结构性因素
4.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使得电子在共轭体系中分布不均匀, 导致碳化学位移值向低场或向高场位移。 与双键共轭,中心碳原子 , 另一个C
CH4< CH3CH3< CH2(CH3)2 < CH (CH3)3 < C (CH3)4 CH3Cl< CH2Cl2< CH Cl3 < CCl4
取代的烷基越大,化学位移值也越大。 RCH2C(CH3)3> RCH2CH(CH3)2 > RCH2CH2CH3 > RCH2CH3
影响碳谱化学位移的外部因素
影响碳谱(13C-NMR)化学位移的结构性因素

核磁共振碳谱和DEPT谱ppt课件

核磁共振碳谱和DEPT谱ppt课件
累加而增强。噪音被平均化而分散,信噪比随累加扫描次数n的 增大而按下式增大。 ❖ (4)增强13C NMR灵敏度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PFT与去偶技术 相结合。
4
2.脉冲Fourier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在脉冲FT—NMR装置中,采用强的脉冲照射使分子中所有的13C核同 时发生共振,生成在驰豫期内表现为指数方式衰减的正弦波信号(自由 感应衰减讯号FID),再经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lation)即成为 正常的NMR信号。随着脉冲扫描次数(n)的增加及计算机的累加计算 ,13C信号将不断得到增强,噪音则越来越弱。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扫描 及累加计算,最后即可得到一张峰形良好的13C-NMR谱。
氢键
使C=O中碳核电子云密度降低,dC=O值向低场 位移。如:
192
CH=O
197
CH=O
OH
5.测定条件
不同的溶剂、介质,不同的浓度以及不同的 pH 值都会引起碳谱的化学位移值的改变。
变化范围一般为几到十左右。由不同溶剂引起 的化学位移值的变化,也称为溶剂位移效应。
这通常是样品中的 H 与极性溶剂通过氢键缔 合产生去屏蔽效应的结果。 一般来说,溶剂对13C化学位移的影响比对1H 化学位 移的影响大。
5
3. 13C NMR化学位移的参照标准
由于TMS在1H NMR与13C NMR中的某些相似性(化学位移位于高场,4 个CH3化学环境不同),13C NMR化学位移的标准物也是TMS。标准物可作 为内标,直接加入到待测样品中,也可用作外标。
CS2的化学位移出现在13C NMR谱的低场区,早期文献报导的样品中,δ 值也有用CS2作为标准物的。
R
Cg
取代基处于直立键比处平伏键时δ位碳的占值小约5ppm。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 四 核磁共振碳谱(含习题)

有机波谱分析课件 四 核磁共振碳谱(含习题)

顺磁离子效应
顺磁物质对碳谱谱线的位移和线宽有强烈的影响。一些位移试剂 如镧系元素铕(Eu)、镨(Pr)、钇(Yb)等的盐类,包括氯化 物、硝酸盐、过氯酸盐等,以及它们的 -二酮的络合物,也都可 以作为13C 的位移试剂,使碳谱谱线产生位移。
烯烃及取代烯烃的化学位移
C 100~150 ppm 对于取代烯烃: (>C=)> (-HC=)> (H2C=)
核磁共振碳谱特点
弛豫时间长。13C 的弛豫时间比1H 慢得多,有的化合物中的一些碳原子的 弛豫时间长达几分钟,这使得测定 T1、T2等比较方便。另外,不同种类的 碳原子弛豫时间也相差较大,这样,可以通过测定弛豫时间来得到更多的 结构信息。
共振方法多。13C NMR 除质子噪声去耦谱外,还有多种其它的共振方法, 可获得不同的信息。如偏共振去耦谱,可获得13C-1H 耦合信息;门控去耦 谱,可获得定量信息等。因此,碳谱比氢谱的信息更丰富,解析结论更清 楚。
诱导效应
苯环取代因有共轭系统的电子环流,取代基对邻位及 对位的影响较大,对间位的影响较小。芳环上有杂原 子时,取代效应也和饱和环不同。
空间效应
13C化学位移还易受分子内几何因素的影响。相隔几个键的碳由于空间上的 接近可能产生强烈的相互影响。通常的解释是空间上接近的碳上 H 之间 的斥力作用使相连碳上的电子密度有所增加,从而增大屏蔽效应,化学位 移则移向高场。如甲基环己烷上直立的甲基 C(7)和环己烷 C(3)和 C (5)的化学位移比平伏键甲基位向的构象异构体的化学位移各向高场移 4 和 6 ppm左右。
图谱简单。虽然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耦合常数较大,但由于它们的共振 频率相差很大,所以-CH-、-CH2-、-CH3等都构成简单的 AX、AX2、AX3体系 。因此即使是不去耦的碳谱,也可用一级谱解析,比氢谱简单。

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PPT课件

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PPT课件

碘原子越多,作用越大,化学位移越小。如: CH2I2、 CHI3、 CI4的化学位移分别为 -54和 第 3 -140和-292.5。 章 核 • 原因:高原子序数的原子核外电子云密度大, 导致碳原子核外电子云密度同样增大,信号移 磁 共 向高场区。

2i 波 谱 分 析 第 3 章 核 磁 共 振
一、质子噪声去耦 二、偏共振去耦 三、质子选择去耦 四、门控去耦及反转 门控去耦 五、APT、INEPT、 DEPT谱
2018/11/7
一、噪音去偶谱(proton noise decoupling spectrum
wei 波 谱 分 析 第 3 章 核 磁 共 振
又叫全氢去偶(简称COM)或,13C(1H)宽带 去偶(简称BBD)。采用的脉冲系列如图3-72所 示,即在读取13C的FID信号期间,用覆盖所有
• 碳原子的化学位移杂化大小顺序与氢谱 中的顺序一致: • sp2﹥sp ﹥ sp3 • sp3 :甲基﹤亚甲基﹤次甲基﹤季碳 0--60 • sp2 :烯基碳和芳香碳:100—167 • sp2 :羰基:160—220 • sp :炔基碳:60—90
2018/11/7
2、碳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wei 波 • 碳的化学位移与碳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有关。 谱 • 碳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越强, 分 信号移向高场,化学位移越小;碳核周围的电 析
2018/11/7
电负性 4.0
3.1
2.8 2.5 2.1
17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可沿碳链延伸,α碳原子
wei 波 谱 分 析
第 三 章 核 磁 共 振 氢 谱
上的氢位移较明显,β碳原子上的氢有一定位移
,γ位以后则不明显。
CH3 —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3) 立体效应 ) 4) 其它影响 )
溶剂、氢键、温度等。 溶剂、氢键、温度等。
4、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范围(图4.13 ,书143页) 、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范围( 页
四、13C的化学位移的经验计算 的化学位移的经验计算 1. Sp3杂化碳的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 杂化碳的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 2. Sp2, sp1 杂化碳的化学位移及经验计算 五、
13C偶合及偶合常数 偶合及偶合常数
偶合的13CNMR谱图与1HNMR相似,出现谱图的 相似, 谱图与 相似 多重性, 多重性,裂分峰的数目由偶合核的自自旋量子数 和核的数目决定。 和核的数目决定。
谱的解析: 六、 13C NMR谱的解析: 谱的解析 1. 一般程序: 一般程序:
1)计算不饱和度。 )计算不饱和度。 2)识别谱图排除干扰峰(试剂峰、杂质峰)。 )识别谱图排除干扰峰(试剂峰、杂质峰)。 3)分析碳的杂化类型,与不饱和度相符合。 )分析碳的杂化类型,与不饱和度相符合。 4)用偏共振去偶谱分析与每种化学环境不同的碳直接相连的 ) 氢原子的数目,识别伯、 季碳,结合δ值推导出 氢原子的数目,识别伯、仲、叔、季碳,结合 值推导出 可能的基团及与其相连的可能基团。 可能的基团及与其相连的可能基团。 5)综合以上分析,推导可能结构,进行必要的经验计算进一 )综合以上分析,推导可能结构, 步验证结构。 步验证结构。 6)化合物结构复杂时,需结合其它谱图进行解析,必要时还 )化合物结构复杂时,需结合其它谱图进行解析, 可查阅标准谱。 可查阅标准谱。
δ值范围为 值范围为0-220ppm, 1HNMR的常用 值范围为 的常用δ值范围为 值范围为 的常用 值范围为0-10ppm.
2. 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 给出不与氢相连的碳的共振吸收峰,

波谱分析课件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波谱分析课件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去偶的目的:提高灵敏度、简化谱图。 一般指质子去偶。
8
常用的去偶方法有:
➢质子宽带去偶法(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
➢偏共振去偶法(Off-Resonance Decouping) ➢门控去偶法(Gated Decoupling) ➢反转门控去偶法(Inverted Gated Decoupling) ➢选择质子去偶 ➢INEPT谱和DEPT谱
C-O C-Cl
C-Br
40 - 80 35 - 80 25 - 65
Unsaturated carbon - sp2
C=O
C=O
C=C
C C Alkyne carbons - sp
Aromatic ring carbons
Acids Amides Esters Anhydrides Aldehydes Ketones
65 - 90 100 - 150 110 - 175
155 - 185 185 - 220
200
150
100
50
0
Correlation chart for 13C Chemical Shifts (ppm)
22
4.5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
23
24
25
CYCLOHEXENE
CYCLOHEXANONE
10
偏共振去耦(Off-resonance decoupling)
偏共振去耦的目的:降低1J,改善因耦合产生 的谱线重叠而又保留了耦合信息,确定碳原子 级数。
使用偏离1H核磁共振的中心频率0.5~1000Hz的 射频 作为质子去偶频率。
11
未去耦
1H
(CH) (CH2) (CH3)

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第4章 核磁共振碳谱.

第4章核磁共振碳谱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4.2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134.3 C的化学位移4.4 13C NMR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4.5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应用4.6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1 )4.7 二维核磁共振谱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与1H相比:13C的天然丰度低(1.11%),而1H的天然丰度为99.98%;13C的旋磁比只有1H的1/4。

(信号灵敏度与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13C的灵敏度只1H的1/6000。

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多的累积次数(更长的时间)。

13C NMR的化学位移值(δ)范围0~300ppm 没有13C的自旋-自旋偶合。

13C-1H的偶合可以用质子去偶技术控制。

(1H NMR 0~15ppm)。

谱线清晰、特征。

一般为单峰。

13C NMR可直接给出羰基碳、双键碳、叁键碳、季碳原子的吸收信号。

13H NMR不能直接给出相关信息。

可以得到分子骨架结构的信息13C NMR常规谱是质子全去偶谱;NOE效应使质子化碳的信号强度增加;不同的碳,其NOE效应的影响差异很大;如:季碳不能得到完全的NOE效应,信号强度弱。

不能用信号强度来计算不等价碳原子数目。

不同化学环境的13C核,其弛豫时间值相差大(2~3数量级),可用于结构鉴定。

T1数4.2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4.2.1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4.2.2 核磁共振碳谱中几种去偶技术4.2.1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脉冲傅立叶变换法,Pulse Fourier Transform,简称PFT法短的射频脉冲;同时激发所有的13C核;傅立叶变换数学处理。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4.2.2 核磁共振碳谱中几种去偶技术为什么要去偶?如何去偶?去偶后如何确定碳为C, CH, CH2, CH3?13C-13C的偶合:13C丰度低,不予考虑13C-1H的偶合:1JCH120~320Hz,有用,但使谱图复杂,难以解析去偶的目的:提高灵敏度、简化谱图。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核磁共振碳谱 上课课件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核磁共振碳谱  上课课件
氢谱与碳谱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13C-NMR信号1957年发现,1970年开始直接应用。 13C丰度低1.108%;磁旋比为1H的1/4。灵敏度低。 Fourier NMR仪器出现,使13C-NMR信号测定成为
可能。
4.1. 13C-NMR的特点
1.灵敏度低
空间效应
a) 取代烷基的密集性:取代烷基越大、分枝越多, C也越大 例:伯碳 仲碳 叔碳 季碳
b) -旁位效应:各种取代基团均使-碳原子的共振 位置稍移向高场
20.3 ppm
H3C
H
HOOC
COOH
14.0 ppm
H3C
COOH
HOOC
H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其他因素 氢键及其它影响
氢键的形成使羰基碳原子更缺少电子,共振移向 低场
CH3 ↑ CH2↑ CH↑ (↑ 代表正向峰,↓ 代表倒置峰) CH ↑
= 135º CH3 ↑ CH↑ CH2↓
质子宽带去耦
O CCH2CH2CH2CH3
CH CH
O
CH
C C
CH2
CH2
CH2
CH3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Chemical shift (, ppm)
(C) (CH) (CH2)
宽带去耦
13C
(CH3)
偏共振 去耦
3、DEPT法 -不失真极化转移增强法
与耦合常数J无关, 在实验中只要设置 ,发射脉冲分别为45º、90º和
135º,做三次实验,就可以区分各种碳,季碳的信号不出现
脉冲角度 峰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主要参数
2.1 化学位移
(一)影响碳化学位移的结构性因素
1.碳原子的轨道杂化
➢ sp3杂化碳的δ值:0~60ppm ➢ sp2杂化碳的δ值:100~167ppm(烯碳和芳碳) ➢ sp2杂化碳的δ值:160~220ppm(羰基) ➢ sp杂化碳的δ值: 60~90ppm
5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2. 2JCCH, 3JCCCH, 4JCCCCH
13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2.2 偶合常数
• 2H和13C的偶合 裂分峰数为(2nIx+1) • 13C 和13C的偶合 忽略 • 19F和13C的偶合 裂分符合(n+1)规律 ➢1JCF值很大,158~370Hz, 2JCF 30~45Hz • 31P和13C的偶合 裂分符合(n+1)规律 2.3 峰面积 不完全定量关系
8. 取代基的数目 ➢ 碳上烷基或拉电子取代基数目↑ δ↑
10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二)影响碳化学位移的外部因素
1. 介质效应
➢ 溶剂不同、浓度不同或pH不同都会引起δ改变 ➢ 溶剂效应通常通过氢键缔合产生去屏蔽作用 ➢ pH变化影响某些基团的离解度,从而引起这些基团
上电子密度,影响相连碳的屏蔽作用。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质子对直接相连碳原子的NOE增益
14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在13C NMR谱中,1H对13C的偶合很普遍。 ➢J值从几十到几百Hz,造成谱峰交错,归属和
解析困难。
15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 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样品 B0
自旋核群处
B1
各核
于平衡状态 (脉冲激发) 跃迁
NH2
6
1 Br
2
5
3
4
22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5 DEPT谱(distortionless enhancement by polarization transfer)
23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DEPT 90
CH
CH
CH
DEPT 135 CH
CH2 CH2 宽带去偶
小蠹烯醇
CH
CH3 CH3
与该质子相连的碳原子变成单峰 • 其他碳原子与偏共振去偶谱类似
20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4 门控去偶及反转门控去偶
• 指用发射门及接收门来控制去偶的实验方法
B1 B2
21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反转门控去偶 (inverse gated decoupling)
• 测定真正的偶合常数或作各类碳的定量
27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28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11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2. 温度效应
12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2.2 偶合常数 由分子结构决定,与外界条件无关 • 1H和13C的偶合
1.一键碳氢的偶合常数(1JCH)
➢1JCH值较大,在110~320Hz ➢碳原子杂化轨道s成分↑ ,1JCH值↑ ➢与键角有关,环张力增大, 1JCH值↑ ➢随取代基电负性增大, 1JCH值↑
S B023nI(I1)
N
T
13C
1H
γ 6.726 26.752
相对丰度 1.11% 99.98%
• 13C NMR灵敏度仅为1H NMR的1/5700。 • 采用连续波扫描方式,时间长和样品量大。 • PFT-NMR的出现及去偶技术发展,使13C NMR变
得简单易行。
3
第一节 碳谱的特点
✓化学位移范围宽,δ为0~220ppm ✓给出季碳的信息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 ✓灵敏度低、偶合复杂
弛豫 接收FID信号
体系逐步 恢复平衡
16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1 质子噪音去偶(全去偶)
强功率B2
B1
样品
各碳核跃迁
(脉冲激发)
所有质子饱和,偶合全部去掉
质子宽带 去偶谱
质子噪声 去偶谱
17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1 质子噪音去偶(全去偶)
➢ 全去偶不仅使13C NMR谱简化,而且提高灵敏度。 ➢ 偶合的多重峰合并,灵敏度↑ ➢ NOE效应,灵敏度↑ ↑
• CH3,CH2,CH和C分别变成四重峰(q),三重峰 (t),二重峰(d)和单峰(s)。
偶合谱 质子宽带去偶谱
mo
p
OH
mo
偏共振去偶谱
19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3 质子选择性去偶 (selective proton decoupling) • 用较低的射频功率准确照射某个质子,在13C NMR谱中,
2.碳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 核外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δ↓
6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3. 诱导效应 与电负性基团相连,电子云密度↓δ↑
4. 共轭效应 引起电子分布不均,δ↑或↓
7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5. 空间效应
➢ 碳化学位移值容易受到分子空间结构的影响 ➢ 空间上接近的碳上氢之间的斥力作用使得碳上电子
在13C{1H}NMR实验中,最大NOE提高因子
f 2 2 13C(1H)
1H 1 3C
质子宽带去偶谱缺点:失去碳氢偶合全部信息
18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3.2 偏共振去偶(off resonance decoupling)
• 采用频率范围小,强度弱的射频场B2 • 消除2J~4J的偶合,仅保留1J。
CH2 CH2
24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25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26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4.1 烷烃 • 1 链状烷烃
➢未被杂原子取代的烷烃δ=0~60 ➢长链烷烃中,末端CH3的δ为13~14ppm,C-2 δ 为22~23ppm。
C i 2.5 nA
➢ n为具有加和位移参数的碳数目 ➢ A为加和位移参数
云密度有所增加,屏蔽效应增加
8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6. 重原子效应
➢ 碘原子核外围有丰富的电子,碘原子的引入对与其 相连的碳原子产生抗磁性屏蔽作用。
CH4 CH3I CH2I2 -2.5 -20.7 -54.0
7. 分子内氢键的影响
CHI3 -139.9
CI4 -292.5
9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波谱解析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 carb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C-NMR )
1
波谱解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碳谱的特点 第二节 碳谱的主要参数 第三节 碳谱的测定技术 第四节 各类碳的化学位移 第五节 碳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2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 1957年首次观测到13C NMR信号,却在70年代才开 始直接研究有机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