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早期干预的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峰峰是个活泼开朗的男孩,自理能力强,来自单亲家庭,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
在家中,他是个“小霸王”,暴躁、任性,一不顺心就会打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行为。
我决定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峰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案例搭积木时,峰峰这组在玩花片积木,旁边一组在玩管状积木。
突然,峰峰跑过去,抢了一大把积木跑回自己的座位旁。
他把管状积木拼接成一把“冲锋枪”,到处炫耀。
如果别的幼儿不理他,他就拿“枪”戳他们,还打他们的头。
早操排队时,峰峰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东看看、西看看。
在教师的提醒下,他才跑到排头站好。
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位置,他总是抢着排在排头。
饭后看书时,峰峰在看《大头爸爸小头儿子》,坐在他旁边的幼儿带了一本新书。
峰峰看见后,从这名幼儿手里抢过新书。
于是,这名幼儿哭着找老师。
此时,峰峰把新书撕成了两半。
午睡时,教师要求两名幼儿盖一条被子,峰峰和小豪睡在一起。
峰峰就是不愿意把被子给小豪,不停地用力扯过被子,还用脚踢小豪。
二、峰峰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一)个人因素当峰峰没有很好地做完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产生挫败感,找其他幼儿发泄,引发攻击性行为。
峰峰精力充沛,表现欲强。
但是,他采取的方法不妥当,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他总是用抢的方式来获得想要玩的玩具。
如果抢不到,他就会用“武力”去解决。
例如,峰峰在“建筑工地”玩耍,想要搭建一座“城堡”,但是拱形积木都用完了。
他就从其他幼儿的作品上拆下自己想要的积木,还对其他幼儿拳打脚踢。
(二)环境因素游戏材料的缺乏会引发峰峰的攻击性行为。
他每次在玩积木时,总要抢别人的积木。
但是,其他幼儿也要玩相同的积木,不肯给峰峰。
这时,峰峰就会用“武力”来解决。
在角色游戏表演时,道具的缺乏也经常引发峰峰的攻击性行为。
峰峰在排队等候这种拥挤的环境中,常常缺乏耐心,喜欢争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对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探讨引言:自闭症儿童是一种存在于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固定模式。
其中,攻击性行为是许多自闭症儿童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给儿童和家庭带来很大困扰。
本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应对方法,以为专业人士和家长提供指导。
一、个案背景:个案T是一个8岁的自闭症男孩,被家人描述为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T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打人、咬人和抓人,不仅在家庭环境中出现,也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发生。
家人对此十分困惑和焦虑,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T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攻击:包括打人、踢人、抓人等。
2.言语攻击:口头上的辱骂和攻击性语言。
3.自我伤害:自残行为如强行舔舐伤口或头部撞击墙壁等。
4.抢夺和破坏行为:将他人的物品抢走或破坏。
三、攻击性行为的可能原因:1.沟通障碍:自闭症儿童常常面临沟通障碍,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攻击行为可能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方式。
2.感知过敏:自闭症儿童对感官刺激非常敏感,可能因为其中一种感官刺激而产生攻击行为。
3.大脑发育异常: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存在异常,可能与攻击性行为有关。
四、应对方法:1.约定规则:与T进行沟通,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约定,让他了解何为积极行为和何为不当行为。
同时,要为他提供正反馈,鼓励他积极遵守规则。
2.沟通训练: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训练,提高T的沟通能力,让他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处理感官刺激:尽可能避免T敏感的感官刺激,如噪音和光线过强等,提供一个安静和稳定的环境。
4.替代行为培养:帮助T寻找其他适宜的行为方式来宣泄情绪,如提供安全的砸东西或使用宣泄性玩具等。
结论: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沟通障碍、感官过敏和大脑发育异常。
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
·儿童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史亚运1,2林云强1,2**(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2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幼儿问题行为。
有研究报告,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达11.9%。
〔1〕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已有研究较多聚焦于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也有较多质性研究。
本研究试图采用基于功能评估的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尝试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早期干预。
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是指对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引发和维持等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功能评估的干预,旨在达到减少并消除个体问题行为的目的,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3〕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是指系统地改变导致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并根据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实施干预。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时使用了行为替代策略,以期减少或消除被试的问题行为,增加其适宜性行为。
〔4,5〕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小岑(化名),男,5岁,中班幼儿。
其父经常夜不归宿,喜欢玩电子游戏,常常讲脏话;其母经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甚忙,常常很晚回家,喜欢对小岑讲道理;外公外婆十分宠爱小岑;小岑家雇有司机小杨,常被小岑欺负;雇有保姆,常会用“外面有魔鬼”之类的话来吓唬小岑,以促使他听自己的话。
小岑有较为明显的问题行为:经常打人且出手很重;经常抢夺同伴的物品;经常破坏游戏规则;喜欢用力推门等。
(二)研究工具1援《ABC 行为观察简表》为了全面分析小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ABC 行为观察简表》,详细考察被试问题行为的三个主要变量:前奏事件(antecedent )、行为表现(behavior )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个案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个案摘要:李辉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简单粗暴,自幼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关怀而产生烦躁、易怒等现象,特别是近来父亲对其态度以及母亲对他的态度,使其觉得没有人真正的关心他,自己是多余的,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并在老师请家长后与家长出现激烈的冲突,对任何人的强烈的攻击性。
通过两个月的时间的治疗使求助者的心理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以及身边的亲人。
一、个案背景: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
在小学阶段,攻击性行为是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
也是众多教师头疼的问题。
本文针对一名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心理辅导,详细讲述了对于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
1、个人情况:李辉,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该生主要表现为对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敌对心理和敌对情绪。
在学校和家庭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2、家庭情况:父母均为本市人,父母在其三岁时离异,李辉判由其母亲抚养,由父亲支付部分生活费用和扶养费用。
李辉的母亲在生育李辉以后,身体一直不好,基本不出去工作,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李辉的姥姥、姥爷的接济生活。
在李辉5岁的时候,由于其母亲无力承担李辉进幼儿园的费用,而将其送回父亲的身边。
回到父亲身边之后,李辉的一切生活费用由其父亲承担。
李辉的父亲收入不稳定,经常因为为李辉花钱的问题和其继母产生矛盾。
李辉回到父亲的身边之后,与父亲的矛盾日益激烈。
李辉的父亲已经再婚,并育有一子,已经9岁。
父亲比较偏疼幼子。
李辉的爷爷奶奶对这个孙子很是怜惜,对其百般溺爱,百依百顺。
3、在学校的表现:上五年级以后,李辉有了一些改变。
在小学的大部分教师的评价中,李辉在课堂上的纪律很不理想,而且有过多次打架斗殴的纪录,学习成绩处于中等。
上五年级之后,李辉上课不再捣乱,而是认真听讲,下课也不再打闹了。
专制型单亲家庭教育下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析与矫正个案研究
专制型单亲家庭教育下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矫正个案研究一、辅导对象概况李某,男、11岁。
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身材高大,脾气暴躁,桀骜不驯,师生心中的厉害角色,人际关系很差。
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母亲为普通中学体育教师。
二、求助过程及情况分析一个夏日午后,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谢老师,不得了了,李某在教室里发脾气呢。
”我赶到教室后,只见一片狼藉,所有的课桌椅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第一排的桌子甚至被他举到了教室的最后,没有一把椅子端正的放着,教室的地上满是同学们的课本,作业本,文具……,李某正狠命地踩着。
他看到我之后,顿时嚎啕大哭,扭头冲出了教室。
我一直跟着他追到校园围墙的角落,在角落里他一直哭得很伤心,还不时用拳头敲打、用头撞击墙面。
一直等他冷静下来,我和他有了如下对话:我:孩子,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李:我不小心把眼镜摔坏了。
我:不小心摔坏了眼镜,回家让妈妈重新带你去配一副,好吗?李:这是上周才配的新眼镜,我妈知道了会打死我的。
我:不会的,孩子。
妈妈可能会批评你不爱惜东西,但是绝不会打死你。
相信我,好吧。
李:我妈妈肯定会打死我的,肯定会的。
我:那你是不是因为心里害怕妈妈打你,才会拿教室里的东西撒气呢?李:是的,我回去会被我妈打死,我也不让他们好过。
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才知道他是因为新配的眼镜摔坏了,担心回家后被妈妈责打,所以发泄。
我心里非常不解,损坏一副眼镜对于他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题,为何他会有如此大的强烈反应呢?并且迁怒于与此毫无关系的同学们呢?三、心理健康辅导目标与方案我从李某身上可以看出:由于他妈妈恨铁不成钢,用暴力方式管教孩子,使李某产生了严重爱的缺失,造成孩子个性的扭曲,久而久之,李某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并由于受到他妈妈长期打骂的不良影响,使他从小得到暗示,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以暴制暴,助长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愈加不加控制,在暴力发泄中看到别人的惧怕从而找到满足。
行为矫正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教案
行为矫正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教案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属于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重庆市冷水小学五年级2班的留守学生小林。
该生智力发育正常,但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不合群、容易冲动,经常无故对同学发脾气或欺负同学,喜欢破坏同学的东西。
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
二、研究目的探索如何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并找出相应的个案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根据个案出现异常的行为,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行为矫正的手段,最终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三、研究方法本个案研究采用了观察法、分析法、行为矫正训练等方法对个案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
四、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1.学业成绩差造成心里的自卑,因此利用他的不良行为来掩盖他对学习任务的恐惧2.父母离异,缺乏母爱和安全感,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
3.高年级了好面子,害怕同伴发现他们不会读或不会写会嘲笑他,所以会通过一些暴力的行为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厉害的角色。
五、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方案的实施1.换组换环境在和小林谈话中,征求其意见,把他调到和一位成绩中等、为人善良的男生一桌,并私下交待让这位学生好好帮助小林的功课并督促其完成。
效果:小林与这位同桌间的摩擦明显比和以前同桌的摩擦少,并且能和新同桌一起共同参与完成课外兴趣活动中的一些合作任务。
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招惹其它同学。
2.提高学业热情让各科老师多加关注小林学科作业上的进步,在其擅长的知识点上给予及时的表扬,并且在课堂上为他提供回答的机会,只要有进步,就让全部同学对他表示祝贺和鼓励。
让家长回家后加强对其学业的辅导力度,并对良好的表现给予玩耍时间和内容上的放宽。
效果:逐渐意识到应该在课堂上多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更多关注,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并且乐意去努力尝试完成自己觉得困难或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
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一、前言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
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
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
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
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
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
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小学阶段ADHD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小学阶段ADHD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ADHD是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简称,根据不同的行为特征,ADHD分为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
近年来,ADHD儿童群体的数量有所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小学阶段,ADHD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主要有上课无法专注听讲,无法静坐,易出现异常行为干扰课堂秩序等。
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名混合型的ADHD儿童小A,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两年中对小A进行了跟踪研究,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等措施,小A的行为习惯出现了较大的改善。
一、案例陈述小A,男,13岁,患有多动症,目前就读于六年级。
他相貌端正,身高相较于同班同学偏高,四年级曾因无法控制情绪休学一年,其间为了强身健体而学习了武术,五年级转回原班学习。
访谈调查发现,其家庭情况如下:父母均为工薪阶层,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教育方式常以沟通开始,暴力收场,家庭氛围紧张。
后因孩子无法控制情绪,父亲辞职陪读。
但是父母拒绝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于校方的约见约谈采取漠视态度。
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其同学关系如下:班级学生对其比较友善,由于小A基本不与女生交流,所以矛盾较少。
但是男生都非常害怕小A,近半数男生都与他发生过肢体冲突,对其敬而远之。
小A的课堂表现如下:听不懂课,跟不上进度,上课无精打采,毫无规则意识,来回走动,自由出入教室,甚至在课堂上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同学大打出手,不接受任何老师的批评与指示。
课间也多次与邻班同学发生冲突。
其父陪读其间,父子俩也曾在走廊上拳脚相向。
二、综合分析小A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冲动、暴躁,攻击行为强。
由于父母的拒绝承认,小A的行为模式自一年级初步显现后直至五年级开学都未得到有效的干预。
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易激起小A的激烈反抗,以暴制暴的解决方式在小A心中埋下暴力能够解决一切的种子,从而丧失情绪管理。
小A和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疏离,无法与同伴进行平等交流,这使得小A跌出同学圈之外,也助长了小A暴力行为的气焰。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完整版)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文/李明月男孩辉辉今年5岁。
不论谁刚刚接触辉辉,都会忍不住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一旦熟识后,就会感受到他的任性和急躁。
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发现辉辉在要求未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破坏物品(以摔东西、踢桌椅为主)等形式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主要发生在家中,一般每天一到两次,每次以其需要得到满足为止。
为什么辉辉会在家中表现出如此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呢?我们不妨从内因(幼儿自身原因)和外因(家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幼儿自身的原因。
辉辉属于难养型气质——精力过剩,活动量大,情绪强度高。
其次是家庭原因。
辉辉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急躁,家长的行为表现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攻击性行为模式。
三代同堂的复杂家庭结构、不同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的教养人,都对辉辉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了不稳定和不均衡的影响。
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
妈妈的严厉粗暴、外婆的连哄带骗导致了辉辉情绪的不稳定、价值判断能力的模糊和认知方面的片面狭隘。
另外,家长与幼儿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
家长很少,主动与其交流沟通,这样导致幼儿的心理感受和压力无处表达和发泄,只能通过攻击这种扭曲的方式来获得关注。
通过持续两个星期的观察、交谈及对家长的调查,针对辉辉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笔者以强化法、惩罚法为主,辅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综合矫正。
矫治前,笔者将矫治计划和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参与到矫治过程中来。
由于辉辉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我们决定先从其摔东西的行为入手,再扩展到对踢桌椅等行为的矫正。
3个月为整个矫正周期,每个月为一个阶段。
具体矫正方案如下。
第一阶段:间歇强化法和惩罚法矫正前,笔者先了解和确定对孩子有效的间歇强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比如辉辉喜欢看奥特曼动画片,喜欢画画,喜欢帮妈妈做菜,尤其是炸馒头片,最喜欢的是打乒乓球。
然后,以矫正摔东西行为作为开端,选择不相容行为进行强化。
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关于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性格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上出现的几率更大些。
因此, 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 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是当今幼儿教育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和教育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希望能对有所需要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教育措施学校有反抄袭系统,所以抄袭的内容必须控制在20%以内;论文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性行为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发展心理学表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童年期个体攻击水平及强弱对其成年的攻击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本研究为实证研究,因此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价值上,研究者对两位攻击性儿童采取绘画投射技术进行美术治疗,探讨采取绘画投射技术对攻击性儿童进行美术治疗的影响效果,归纳研究结果,做成结论,有助于引导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儿童绘画了解攻击性儿童内心的焦虑和困扰,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有助于解决幼儿教师和家长因不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产生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更好的防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对于幼教工作者对攻击性治疗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
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
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
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
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
”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
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
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嘴里说着:“我先,我先。
”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
”接下他们就开始争吵起,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
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了,几天不能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第一篇: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研究对象:汪简班级:大四班个案情况简述: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
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
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
汪简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
让幼儿自由讨论。
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
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
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
”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
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
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
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概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有着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幼儿管理并改变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个案将重点分析一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个案背景:Jenny,女,5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Jenny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踢人、咬人和推人等。
据家长反映,Jenny在家中也有类似的攻击行为,对弟弟经常施以暴力。
Jenny的家庭环境温馨和睦,父母对她关心有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物质不满的原因:Jenny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感到不满和不满足,无法有效地表达情绪,进而通过攻击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2.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Jenny可能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了困难,感到压力和挫折,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寻求帮助或引起关注。
3. 自我认同的困惑:Jenny可能存在自我认同上的问题,对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存在疑虑,通过攻击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心理辅导的方法:1.观察和记录:辅导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等。
2.情绪管理:通过教授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帮助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正面讲话和寻求帮助等。
3. 行为替代:辅导师可以引导Jenny找到其他替代性行为,以取代攻击行为。
例如鼓励她用言语表达不满,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排解压力和消耗能量,如画画或参加体育活动等。
4. 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导Jenny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以解决冲突和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她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庭支持:辅导师需要与Jenny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并提供家庭辅导和交流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Jenny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辅导实施过程:1. 与Jenny建立关系:辅导师与Jenny建立信任关系,与她进行亲密交流,并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
幼儿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个案分析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攻击性行为是教师和家长最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行为(比如打人、踢人等),言语攻击行为(比如咒骂、恶言恶语等)以及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等。
本文将对一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个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名幼儿名叫小明,他是一名四岁半的男孩,目前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在幼儿园中,小明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即时有时出现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等行为。
这些行为对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并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其他家长的指责和抱怨。
首先,需要了解这些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观察和与小明进行交流,发现了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1.没有学会适当表达情绪:小明很可能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而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发泄。
2.模仿行为:小明可能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接触到了一些攻击性行为的模板,因此模仿这些行为。
为了解决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小明学会适当表达情绪,比如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或通过绘画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表达情绪。
2.引导适当的行为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来教育小明,帮助他理解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教会他适当的行为方式,比如通过分享、合作和友善来表达情感。
3.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鼓励和赞赏积极的行为。
4.沟通和合作:教师和家长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共同合作解决小明的问题。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自己对于小明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5.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于小明的积极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赞美和奖励物品等。
而对于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限制一些活动的参与,让小明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性。
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和持续关注,因为解决攻击性行为需要时间和努力。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精编版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精编版标题: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本个案研究旨在探讨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干预策略。
通过观察和采访,发现一个5岁的男孩(杰克)在幼儿园中表现出频繁的攻击同伴行为。
研究发现杰克的攻击行为主要受家庭环境、情绪问题和缺乏社交技巧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幼儿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家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以帮助杰克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技巧。
关键词: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幼儿园、社交技巧1.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同伴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个案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详细观察和采访,分析一个5岁男孩(杰克)的攻击行为,探讨其原因和干预策略。
2.方法2.1参与者本研究的参与者是杰克和他在幼儿园中的同伴。
2.2数据收集通过观察和采访收集数据。
观察期间,记录杰克的攻击行为、触发因素以及他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
采访幼儿园老师和杰克的父母,了解杰克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情绪问题。
3.结果3.1攻击行为表现形式杰克的攻击行为表现为推搡、打人、咬人等。
这些行为对同伴造成身体上和情感上的伤害。
3.2攻击行为的触发因素触发杰克攻击行为的因素包括同伴争抢玩具、被指责和挤压在拥挤环境中。
这些情境会引发杰克的不适和情绪冲动,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3.3家庭环境和情绪问题杰克的父母在采访中透露,杰克在家庭中经常受到严厉的纪律,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
他们还提到杰克情绪波动频繁,容易发脾气和焦虑。
3.4缺乏社交技巧杰克在社交技巧方面有困难,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情绪调节机制,导致他无法适应幼儿园环境。
4.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杰克的攻击行为受到家庭环境、情绪问题和缺乏社交技巧的共同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严厉纪律可能导致杰克的情绪问题,而缺乏社交技巧使他无法适应同伴之间的互动。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他的攻击行为。
5.干预策略5.1教育家长家长应接受教育,并了解杰克的特殊需求。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一位小班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与家长交流和专业评估,探讨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背景信息幼儿:小杰(化名)性别:男年龄:4岁幼儿园班级:小班研究时间:XXX年X月-XXX年X月二、问题描述小杰被教师反复反馈存在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打、咬等行为。
他的攻击行为频繁出现,并且造成了其他幼儿的不适。
三、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与小杰的家长交流,我得到了一些关于小杰攻击性行为的信息。
小杰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很少对他有严厉的要求或限制。
父母相对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了小杰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小杰在幼儿园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与困惑,他可能通过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获得注意。
四、干预措施1.提供积极的引导与支持: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给予他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与小杰配对玩耍,鼓励他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分享,同时制定行为规则,帮助他逐渐了解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之处。
2.引导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小杰缺乏合理的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导致他以攻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困惑。
教师可以逐步教导小杰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语言表达感受、使用绘画或玩具来表达情绪。
3.严格限制攻击行为:针对小杰的攻击行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
当小杰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告知他攻击行为的不正确性。
4.家园合作:与家长密切合作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和改善。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小杰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进展,并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培养社交技能:因为小杰的攻击行为可能与社交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应重点培养他的社交技能。
通过组织游戏和活动,教导他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六、干预效果评估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通过与小杰一对一的引导与支持,观察到小杰的攻击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
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
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
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
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
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
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
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
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
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
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一)攻击现象分析通过交谈、观察,我发现周剑每次打人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①不分青红皂白“拔刀相助”,逞英雄。
②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地攻击人。
③同学随便讲了他一、二句或无意中碰了他一下,他的手立即就扬起来。
由此我认为周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另外,周剑经常要挟那些被打的人及报告老师的人:“不许告诉老师或家长,要不然我下次还揍你。
”一旦事情被老师知道后,他会很诚恳地承认错误,还说了一大堆有情有理的话,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但一走出办公室马上在同学面前扮起了鬼脸,恢复原形了,又再次打人。
课余时,我和同事多次分析讨论认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出于本性,是由于从小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是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
(二)攻击行为原因1、家庭教育不当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及教育理念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有重要影响。
教育家卢勤曾说过,孩子在打骂惩罚中成长,便学会了冷漠、暴力。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冷漠拒斥反复无常地惩罚,会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而家长的这种榜样作用,往往会成为孩子与他人相处时的潜意识行为,更容易培养孩子攻击性。
当孩子对别人再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孩子觉得很正常,从而自失能力越来越差。
有时家长听到老师或邻居朋友批评孩子时,无法忍受,加大惩罚力度,又一阍人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本来想约束孩子,可一次次的体罚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就用拳头解决”。
经过家访,周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难怪他小小年纪,对同学随手打、随手拍早已习以为常。
2、自身心理因素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地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境况不能理智归因。
比如周剑,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把胆大妄为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没有意识到暴力的存在,常常认为自己了不起,班上有同学被欺负了,不问清楚,打人“单挑”。
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更没有道德是非观,这些都是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我从同学口中得知,周剑喜欢玩暴力小游戏,言语交谈总是离不开打打杀杀。
我问他喜欢的原因,周剑告诉我,每当看到激烈的打斗场面,他就会特别兴奋,忍不住模仿一下,看到同学,就想找个人试试。
这样,才有了前面所说的各种攻击行为。
3、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在,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等级优化。
通过考试,评选三好学生等各目繁多的竞争活动,人为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班级成了学生学业成就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竞技场。
学生以优等生为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优等生交往,对后进生排斥,甚至不少孩子不愿与后进生同桌,无形中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加剧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最终导致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
一部分教师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偏见,把目光盯在了优等生上,忽视了这些“问题学生”,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为了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就会挑起事端,惹事生非了。
三、矫正对策与效果教育专家说,教学有法,法无定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思想决定意识,我准备对周剑从思想品德教育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调位风波开学初,按照班级常规,需要调整学生座位。
根据个性、成绩互补原则,我安排了蔡艺与周剑坐同桌坐在中间第五排。
蔡艺成绩优秀,性格温顺。
这下赇喜出望外,一年级的时候他都是单人一桌,且在教育最后面。
第一天,相安无事。
第二天清早,我刚进校门口,蔡艺的妈妈便心急火燎地迎上来说:“老师,麻烦你帮小艺调个位置,她说同桌很会骂人,打人的……我家小艺老实怎吃得消,这样下去孩子的功课肯定会影响的……”家长边说边跟我来到办公室,我叫来周剑,蔡艺的妈妈又数落了一番,“我又没打过蔡艺……”他大声吼起来,还哭了起来。
我赶紧让周剑先回教室,告诉家长这件事我会处理好。
我想,我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贴近周剑的心灵。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想问题。
平等地对待,倾听他的心声,达成互相信任,心理兼容,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课下,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亲切的语气跟他说:“早上蔡艺妈妈说的话一定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周剑眼里噙着泪水,接着说:“不过,退一步讲,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你?你想过吗?”他摇摇头,露出期待的眼神。
“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努力!你愿意吗?”他立刻微笑地说:“可以,老师我会努力的!”我暗暗庆幸,周剑对我多了一份信任了。
(二)路队长谁来当经历了上次的调位事件,我觉得“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情感气氛”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的的发生。
周剑的攻击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原因是同学、老师早已把他标上“好打架、学习差”的标签,跟他划清界限,把他排除在外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因此,我尝试用情感疏导策略进行下面转化。
我想让全班同学懂得,任何一个同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家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不完美,眼睛多盯在他的优点上。
于是,我开了一个主题为“夸夸身边的同学”的班队课,同学们畅所欲言,一位同学就谈道:“周剑助人为乐,他主动把铅笔借给我写,结果自己作业没做,被老师狠狠批评了。
”我当时很惊讶,印象中的确有过,我还以为是故意不写,没想到是这个原因。
我赶紧抓住这个好机会,把周剑请上台来,郑重其事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都会犯错误,只不过多少不同而已,周剑以前的确做过不少错事,但那是以前了。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大家多给他一点时间,相信他会有所改变的。
”第二天,我让大家商量“路队长谁来当”,他主动举手要求,没想到大家都赞同,我顺水推舟,也答应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干得有声有色。
(三)“赏识教育”也要有原则好景不长。
一天,隔壁班的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跑到我面前,告周剑的状。
原来,周剑无缘无故地拉下了他的裤子,还扬言即使告诉老师他也不怕,老师肯定不敢批评他,我一听火冒三丈,本来他的行为已很糟糕了,还把我的鼓励视为无能!我当即把他叫到办公室,严肃地指出其行为的恶劣,并责令他马上道歉,事后,我又心平气和地引导他自省:假如你也受到了这样的侮辱,你会如何反应?他有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看来,一味地赏识,也会造成孩子的误解。
奖惩得当,坚持原则,多培养孩子的是非观。
(四)自我约束升级版经过几次的实践,光靠老师、同学的鼓励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周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自我约束,进行自我教育。
于是,我召集班干(包括周剑)开了一次会,主要解决周剑如何自我约束的问题,我们写了约法三章,向全班同学公布,以接受全班同学监督,再推选有威信的同学担任督察员,每天放学前向全班同学总结汇报,如果全班半数以上同学满意,第二天则奖励他体育活动时间,反之,则取消奖励,责成周剑练字半个小时。
果不其然,此后的周剑在自我约束、自教育中,渐渐变得乖巧懂事了,由每天打人到最后从不打人了。
四、结论1、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否则适得其反。
我对周剑的行为采取了“耐心+爱心”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2、纠正儿童某一偏差行为的方法要灵活,“单打一”往往导致儿童产生对抗性,以致使教育失败。
3、环境是改变儿童不良习惯的重要因素。
只有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帮助儿童矫正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①丁兆梅:《儿童知行分离现象成因及矫正策略》;②班华编著:《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③卢勤著:《如何爱孩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