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
堂吉诃德与骑士主义理想的终结
广 陵 地 区 #结 构 庞 大 #气 势 雄 浑 #因 表 现 内 容 是 歌 颂 被 压 迫 人 民 抗暴 杀君 的故 事 # 与 儒家 倡导 的 平 和 相 悖 # 在 封 建 时 代 一 直 备受攻击和责难 $ 然而其卓越的艺术价值 # 又被历代琴人所极 力推崇 $ 散 "是 我 国 非 常 著 名 的 一 首 古 代 琴 曲 #不 知 何 人 所 作 # 其 名 称 记 载 最 早 见 于 魏 应 璩 ! 与 刘 孔 才 书 "$% 听 广 陵 之 清 散 &' 这支 琴曲 出现 于东 汉末 年 # 经 过 一 千 七 百 年 的 流 传 一 直 保存到现在 ' 魏晋名士嵇康非常推崇这首作品 # 他因为不肯和 统治者合作而遭到杀害 ' 临刑前从容不迫 # 慷慨悲奏 # 据 ! 世说 新语(雅量 " 载 $% 嵇 中散 临刑 东 市 # 神 气 不 变 ' 索 琴 弹 之 &' 奏 !广陵 "' 曲终曰 $% 昔袁孝尼尝 从吾 学 ! 广 陵散 "# 吾靳 固之 # ! 广陵散 " 于今绝矣 ) &' 这是嵇康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 他凝聚毕 生琴 艺心 得 * 全 部的 政治 理 想 和 音 乐 理 念 完 成 这 次 生 命 的 绝 响 # 是他一生中自我人格完善与自由意志实现的集中体现 ' 嵇 康 之 死 令 !广 陵 散 "这 首 琴 曲 带 有 浓 重 悲 剧 性 的 浪 漫 色 彩 #因 而 更 加 名 闻 遐 迩 ' 从 此 #人 们 把 %广 陵 散 &当 作 %绝 响 &的 同 义
在立足文学文
本 的 基 础 上 &堂 吉 诃 德 #骑 士 梦 $的 实 践 之 途 缺 乏 对 现 实 社 会 (( 城 堡 和 贵 的考 量认 识 & 社 会 不 可 能 给 他 安 排 表 演 的 场 景 ( 妇 & 巨人 & 强盗 & 摩尔 人 & 魔 船 %% 无 一 不 是 他 感 官 的 错 觉 或 是 强 大心 智的 反映 & 堂吉 诃德 在 荒 唐 的 自 我 臆 断 中 简 直 是 任 意 妄 为 &结 果 枉 遭 戏 谑 嘲 弄 甚 至 暴 打 &有 时 他 也 不 免 伤 及 无 辜 & 恰背离了骑士梦的正义与崇高 ! 第二部中 & 堂吉诃德表现得相 对理 智 & 终 于不 再把 旅馆 看作 城 堡 & 可 惜 高 大 的 水 力 磨 坊 成 了 城 堡 &他 还 是 乐 于 出 手 相 助 '急 人 之 所 急 &而 堂 吉 诃 德 离 开 之 后 & 权力 在握 的那 一方 总是 出 尔 反 尔 让 股 掌 之 中 的 弱 者 下 场 更糟 的状 况在 后一 部里 再次 上 演 & 这 样 的 结 果 让 堂 吉 诃 德 难 得的 相对 无误 的义 举又 成 了 笑 谈 ! 但 是 这 些 对 于 他 都 算 不 得 是 当头 棒喝 & 他忽 视事 实造 成的 影 响 总 能 找 到 合 适 的 借 口 & 继 续颠 簸在 游侠 的伟 大征 程 之 上 ! 因 为 除 了 场 景 和 他 所 谓 光 荣 事 件的 虚假 & 堂 吉诃 德是 绝对 注 重 骑 士 的 那 套 规 则 的 & 以 至 于 在 规则 之外 的东 西他 不置 可否 & 到 了 迂 腐 的 地 步 & 而 他 分 明 抢 夺了 别人 的东 西 & 依 据骑 士道 的 套 路 一 解 释 立 刻 振 振 有 词 ' 毫 无 愧 色 &即 使 骑 士 幻 梦 让 自 己 吃 了 苦 头 &也 会 说 #照 游 侠 骑 士 的 规 矩 &一 件 事 尝 试 不 成 &就 证 明 是 别 人 分 内 的 &不 必 再 去 尝 试 $!
《堂吉诃德》:对文学与现实的双重颠覆
堂吉诃德:对文学与现实的双重颠覆概述《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双重颠覆风格而闻名,既颠覆了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又通过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颠覆了社会现实。
本文将探讨《堂吉诃德》对文学与现实的双重颠覆,并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其反思和影响。
文学颠覆《堂吉诃德》在文学上的颠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骑士小说传统的嘲讽:作为一部骑士小说,塞万提斯巧妙地将主人公堂吉诃德描绘成一个痴迷于荣誉与冒险、理想主义极度扭曲的梦想家。
他通过讽刺和戏剧性手法,揭示了骑士小说中浪漫化与虚幻性质。
2.独特的写作形式:《堂吉诃德》以多卷的方式出版,呈现了一个类似于日记和故事集的结构。
这种非线性叙事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连续性,使读者无法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3.深入探讨人物内心世界: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幻想与现实、对马上践行理想主义的追求与失败,揭示了人性中复杂并常常矛盾的一面。
他没有刻板地划分好坏角色,而是提供了更真实、更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现实颠覆《堂吉诃德》对社会现实进行颠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喜剧手法批评社会问题:小说中通过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和与其他角色互动,塞万提斯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滥用、社会不公以及虚荣心等问题,并用喜剧手法加以讽刺批评。
2.感召与反思:《堂吉诃德》通过对主人公堂吉诃德自身所遭受困境和失败进行描述,引发读者对社会常规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进行思考与反思,从而激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与改革的呼声。
3.对英雄观念的颠覆:传统上,骑士是英勇、正义、无所畏惧的代表。
然而,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以讽刺和幽默方式打破了这一观念,把堂吉诃德描绘为一个妄想成为骑士并追求虚无荣誉的失败者。
反思与影响《堂吉诃德》以其双重颠覆性质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文学创作风格:《堂吉诃德》对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启发了后世作家们对小说结构和叙事手法的探索。
它鼓励了更多大胆尝试和富有创造力的写作风格。
读书心得——《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解构“与”重构”
读书心得——《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解构“与”重构”学界对《堂吉诃德》写作动机和效果的认识存在各种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
在传统认识阶段,人们认为它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人当中造成的影响和迷狂”。
这也是塞万提斯本人的说法:“骑士小说的根基不深,欣赏的人虽多,厌恶的人也不少。
你只要下决心,一定能清除它的影响。
”《堂吉诃德》问世之后,确实很少有人再出版和阅读骑士传奇了。
而到了现代认识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堂吉诃德》针对骑士传奇的目的和结果不仅有“破”的一面,更有“立”的一面,即“他模仿讽刺了骑士小说中滑稽可笑的一面并宣判了它的死刑,但通过死亡它又获得了新生;《堂吉诃德》消解了过去的意义,但却为未来建立了一种新的意义”。
这表明,《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处理带有双重性:解构与建构唇齿相依,分属硬币的两面,解构是表层的,作品在深层意义上对这一文类进行了重新建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被塞万提斯冠冕堂皇的宣言蒙蔽了。
《堂吉诃德》这一新文本,让前文本传统在符号网络中重新获得了话语空间。
这样一来,骑士传奇的精神和模式非但没能消除,反而在新的意义生长点上继续产生影响,直到今天。
这种双重性的结果主要是由以下两种策略所造就的,即戏仿和设置多重叙事声音。
一、戏仿手段令文本在“肯定-否定”双重力量中互相指涉塞万提斯在“序言”里指出,自己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仿真”,“模仿得越惟妙惟肖,你这部作品就越好”,这样才能“消除骑士小说在世界上、在民众中产生的影响”。
[2]9结果,正如布鲁姆所言,“新诗的成就使前驱诗在我们眼中,仿佛不是前驱者在写,倒是迟来的诗人自己写出了前驱诗人那颇具特色的作品”。
[4]15布鲁姆将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喻为“死者的回归”。
小说也一样,它的精神也是延续性,每部作品都是对前辈的回应,都包含有以往的经验。
令骑士传奇重获生机的,正是塞万提斯这种怀着恶意的、似无原创性的“仿作”,它令前文本的意义朝着多重化的方向延伸,而《堂吉诃德》的模仿不是纯粹的亦步亦趋,而是一种“滑稽模仿”,即“戏仿”,或曰“讽刺模拟”。
名著阅读:《堂吉诃德》
名著阅读:《堂吉诃德》【故事梗概】《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恰》,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
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
在这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身体瘦弱,迂腐而且顽固。
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
于是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恰,意思是拉·曼恰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作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决心终身为她效劳。
一切齐备,幻想成真。
在一天清早,他穿甲执盾,骑上他那匹和主人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
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
第一次单枪匹马而行,想要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
但他走以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很抽打一顿。
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商人,想让其承认他的意中人是绝世佳人,商人不买账,两人打斗起来,结果他铩羽而归,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横放在驴背上送回家。
《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及课后练习答案
《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及课后练习答案作品导读作品导读一、作品简介一、作品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的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堂吉诃德》的作者二、《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人,15471547年9月29日出生,日出生,1616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内容简介三、内容简介《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一书全名是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年。
小说的情节非常奇持: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
他有—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
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
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
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独特意蕴教材
《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独特内蕴前言《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讽刺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情节生动,构思新颖,语言诙谐,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一个落魄的乡绅,沉迷于骑士小说,游侠到各地,闹了很多笑话,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
国内外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无论从小说的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还是堂吉诃德精神、艺术手法、比较研究等方面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起来主要是对《堂吉诃德》人物分析、堂吉诃德精神的研究以及对塞万提斯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丁卓的硕士论文《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分别从社会历史语境视野、读者接受理论和后现代文化等方面对堂吉诃德形象进行解读,很多人还把堂吉诃德与其他人物形象对比进行研究,如秦家琪、李志斌等将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进行比较;谢晓科、钟兴颖、赵婧等将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进行对比;荣禾香还将堂吉诃德与贾宝玉两个形象进行了对比。
关于《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学界也有很多研究成果,西北师范大学罗文敏硕士论文《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分别从阅读角度谈到《堂吉诃德》后现代性之不确定性,从写作角度谈《堂吉诃德》后现代性之解构重构性。
西南大学陈永兰论述《堂吉诃德》小说中戏仿手法的运用。
关于《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研究,蒋承勇、吴昭圆、张伶俐等都有过相关的论述,这些文章与选题要阐述的内容很接近,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但这些文章没有对辛弃疾的以退为进给予深刻的阐释,故我将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堂吉诃德讽刺手法的独特内蕴》这一选题。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法,研读塞万提斯的生平、生活背景及原著《堂吉诃德》,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细读,并对退隐江西期间词作分类归纳;深入领会小说《堂吉诃德》的内涵,对作者的生活与创作进行宏观整体把握和微观细致研读;自古“文史不分家”,探讨人物的创作和思想故然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这里会与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
我的论文将对塞万提斯人生经历及创作《堂吉诃德》的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对《堂吉诃德》原著细读,试图论述《堂吉诃德》的讽刺艺术手法,并阐释其讽刺的独特内蕴。
骑士小说的终结者_狂欢中的_堂吉诃德_
骑士小说的终结者——狂欢中的《堂吉诃德》洪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摘 要]《堂吉诃德》无论是在人物的外型、行为、语言上,在文体上,还是在叙述时空上都充满了强烈的狂欢化色彩。
在全书欢乐而平等的气氛中,读者们被深深的吸引了,骑士小说失去了最后一批爱好者,终于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狂欢化;《堂吉诃德》;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是国际上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著,在它的《前言》里,塞万提斯曾明确指出,这部作品的宗旨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1]。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塞万提斯从古老的民间狂欢文化中汲取出平等诙谐的精髓,让人们在阅读的喜悦中自然而然的终结了骑士小说的历史。
一、视觉落差中形成的人物外型合上《堂吉诃德》,读者们脑海中留下的最直观印象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一个身材瘦小,容貌清癯,身披破铜烂铁,骑着瘦弱老马的中年乡村绅士,一个又矮又胖,骑着灰毛驴,满嘴谚语的侍从——肥胖的跟细瘦的、高的跟矮的——这种在巨大的视觉落差中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的写作技巧,究其根源是受到古老的民间狂欢节庆活动中典型的小丑形象组合的影响。
塞万提斯把两个主人公打扮成狂欢节小丑的模样,就是为了借这一对狂欢化角色所带来的喜剧力量对骑士小说中所谓的神圣庄严、勇敢坚强、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骑士形象进行颠覆。
从而使人们得以在笑声中重新审视骑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精神生存状态。
除了这两个典型的男性狂欢小丑之外,塞万提斯还不忘给始终“不在场”的“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予以加冕和脱冕。
“杜尔西内娅”原本名叫阿尔东沙·罗任索,是个农村姑娘,“腌猪肉的第一把手”[2]。
然而在堂吉诃德口中,她的名字却由平民化的“阿尔东沙·罗任索”突然变为了贵族气十足的“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她的身份由一个平凡卑微的村姑突然变成了“一位公主”,她的样貌也由稀松平常变得美艳动人——“头发是黄金,脑门子是极乐净土,眉毛是虹,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脖子是雪花石膏,胸脯是大理石,手是象牙,皮肤是皎洁的白雪……”[3]可见,无论是从人物的姓名、身份,还是从样貌上来说,塞万提斯都是在借堂吉诃德之口为“阿尔东沙·罗任索”进行狂欢节庆式的加冕,从而为再借桑丘之口对“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进行脱冕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一、《堂吉诃德》内容概况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乡下的穷乡绅、瘦弱的没落贵族因对古代骑士小说有着强烈的迷恋,开始模仿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骑士就应该有一位贵妇人陪衬,他便找了一位丑陋的牧猪女做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随后便又找了一个胖矮的农民桑丘做侍从,开始了3次周游全国,创建扶弱助强的骑士业绩。
在外闯荡的日子中,堂吉诃德还按他脑中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
但都以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子遣送回家为下场,直到最后才明白了“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悲剧结尾。
作者以一个人物对骑士文学的热衷以及做出的荒谬、可笑的事情,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并触及了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不仅展现了书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画面。
二、深受骑士文学影响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及人物分析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受到了骑士文学很深的影响才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而当时的骑士文学已经逐渐衰退。
在11世纪至12世纪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的统治权也相对稳定,因此,骑士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
由于其崇尚战功冒险和典雅爱情的内容特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文艺复兴蓬勃发展时期仍然在流行,骑士小说在西班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由于骑士阶层地位得到了提高,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反映骑士阶层精神的骑士文学就应运而生了。
《堂吉诃德》
16世纪时,荒诞不经的骑士传奇在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但在西班牙却风行一时。塞万提斯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要把西班牙从封建主义的锁链里解放出来就必须消灭荒诞的骑士文学。虽然塞万提斯已五十余岁,但他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来达此目的。他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空了。”
家人看到他被骑士小说害到如此可怜地步,便把满屋子的骑士小说一烧而光。
不久他又出马了,这次他还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他又干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来。
第三次出马,桑丘终于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当了“总督”。堂吉诃德迫不及待地要实现他的改革社会的理想,结果,主仆二人受尽折磨,还险些丧命。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欧洲的长篇小说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作者非常注意塑造人物的性格和编织故事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变换交替和发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用夸张和喜剧性的表现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堂吉诃德曾把牧童安德瑞斯从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来,自以为做了好事,扬长而去,可是他一走,牧童却遭到更加残酷的鞭打。
后来,安德瑞斯气愤地指责他:“凭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就这样单枪匹马地向社会冲杀过去,他“挨够了打,走尽背运,他遍尝道途艰辛”。
在小说第一部中,作者着重揭示了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客店看成了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做军队,把苦役犯当做受害的骑士。
他象骑士冲杀过去,然而非但没能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人们带来灾难;他虽然有善良的动机,得到的却是危害人的恶果。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摘要:《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与传统的叙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骑士传统与写实记录、讽刺批判和幽默嘲讽的巧妙结合体。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深刻独到的文字见解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基础,扫除脱离实际的骑士小说对社会和人们精神污染的局面。
《堂吉诃德》很好的体现了塞万提斯的意图,即借小说人物之口,抨击腐朽没落的文学形式和观念,深刻阐述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批判骑士文学文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理论,而那些所谓的专门的理论家、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提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却并不多见。
而塞万提斯不仅是大作家,同时也是文学理论上的真理的发现者、阐发者。
塞万提斯的文学主张更多的通过《堂吉诃德》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涉及到了相当广泛的文学理论问题,凝聚着作家的创作甘苦,有不少真知灼见,具有来自创作实际经验的鲜活性与生动性。
他曾在前言中假托一位“高明朋友”之口来评价自己的《堂吉诃德》,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你这部书是攻击骑士小说的;这种小说,亚理斯多德没想到,圣巴西琉也没说起,西赛罗也不懂得。
你这部奇情异想的故事,不用精确的核实,不用天文学的观测,不用几何学的证明,不用修辞学的辩护,也不准备向谁说教,把文学和神学搅和在一起一一一切虔信基督教的人都不该采用这种杂拌儿文体来表达思想。
你只需做到一点: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就愈好。
你这部作品的宗旨不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吗?那么,你不必借用哲学家的格言、《圣经》的教训、诗人捏造的故事、修辞学的演说、圣人的奇迹等等。
你干脆只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
你还须设法叫人家读了你的故事,能解闷开心,快乐的人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
《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
本文链接:/Thesis_Y1652289.aspx
授权使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ajzdx),授权号:449804e0-3b02-437f-bc7e-9e6c015bfe92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5日
7.学位论文令狐兆鹏断流与暗流:两部“反叛”小说的相同类型及不同命运——《堂吉诃德》与《鹿鼎记》的比
较研究2006
武侠文学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类型,在通俗文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中世纪繁荣一时的骑士文学同样也在西方文学史的天空划过一道流星。两种文学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侠文化和骑士文化。但是两种文化具有相似性:都是阳刚的,粗糙的,利他性的文化。这种性质在小说上的反映就是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
学术界一般把《鹿鼎记》和《堂吉诃德》作为上述小说的“反叛形式”和“终结者”来加以阐释的。从表层来看,两者确有诸多相似之处: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模式构成了二者文体类型的相似性,两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形成了现实和理想的对峙,小说主人公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文本内涵,而凝结了更多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质。同样,两者都消解了传统的文学类型;反讽和悖论也成了影响小说叙事的双重节奏。
5.期刊论文华菊勇一个崇高的觉醒者--析堂吉诃德生命复归的终极意义-新余高专学报2001,6(z1)
堂吉诃德是一个因读骑士文学入迷而决心出去行侠仗义、为社会打抱不平的崇高"疯子",而从其深层内涵来看,他却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觉醒者,因为,在他身上有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感.
《唐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外国文学毕业论文
《唐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绪论文学即人学,任何文学形式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或明显或隐晦的反映着该时代的精神特质。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教会文学在中世纪中表现尤为突出。
除了宗教势力之外,在欧中的封建统治中,封建贵族阶级也占有重要位置,必然要求在文学艺术上能表现他们的精神特征,而骑士文学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成为中世纪世俗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文学是在欧洲骑士制度之下产生的文学样式,其着力对贵族阶层崇尚的骑士精神进行表现。
骑士文学中所描写的关于骑士的种种特征,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崇尚战功、文雅知理、尊重女性、锄强扶弱等等。
但是,骑士文学与它所表现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毕竟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它们会随着其所依附的制度的灭亡而走向终结,最终被新的社会制度和能够代表它精神诉求的文学样式所替代。
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西班牙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的著作《堂吉诃德》正好反映了骑士文学如何走向衰亡的过程,也给骑士文学,尤其是骑士文学在中世纪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骑士小说以摧枯拉朽般的打击,扮演了骑士文学终结者的角色。
正如文学史评价的那样:“堂吉诃德先生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堂吉诃德先生,无论他怎样挥动长矛,旧的骑士制度是绝不会复活了。
”他所代表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也如同它们所依附的封建制度一样将永远成为历史。
①文章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法和推演法,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先对骑士制度、骑士文学、骑士精神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堂吉诃德》一书进行了概括总结,尤其是对其艺术手法的使用和作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
如此设计前两章的结构和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堂吉诃德》正式以骑士小说的形式来否定骑士小说,该小说讽刺的特质就包含于骑士小说及其所反映的制度和精神内容之内,因此文章用前两章一方面进行必要的背景常识介绍,一方面来做完所有的铺垫和设计,以便于下文用最简要的行文反映文章的主题——《堂吉诃德》完成了对骑士文学终结的任务。
10读《堂吉诃德》
他所做的这些事没有一件事不失败,贻笑于现实社 会,而他却浑然不觉,依旧是自行其是。在幻象中他把磨 坊的风车当作臣人,挺枪拍马冲去,却被扇叶打得落花流 水,半天不能动弹。他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妓女当成贵 妇,受尽别人嘲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 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 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戮。他又莫名其妙地杀 散押解囚犯的士兵,释放了囚犯,却被他们所苦虐,闹出 无数荒唐可笑的事情。
读《堂吉诃德》
海涅(钱钟书译) 一、正音:
秾丽 (nó ng) 啜泣 (chuÒ) 长髯 (rá n)
蹩脚 (bié ) 阴霾(má i) 憔悴(cuì )
(qīnɡ dǎo )稚嫩(zhì ) 飘忽 (piāohū) 倾倒
ng) 绫罗 (lí
) 歧路 (qí
攀附(pānfù )
二、字词释义
秾丽: 繁盛艳丽。 蹩脚: 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飘忽: (1)(风、云等)轻快地移动。 (2)摇摆浮动。如情绪飘忽不定。 倾倒: (1)由于歪斜而倒下。 (2)十分佩服或爱慕。本文取此义。 稚嫩: (1)幼小而娇嫩。 (2)幼稚;不成熟。 攀附: (1)附着东西往上爬。 (2)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
在当时的西班牙文坛上,骑士小说泛滥成灾。这种小说 结构千编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 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为 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 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 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在一部书中有这样一 人物,有人说他是疯子, 也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 说他是懦夫,也有人说他 是勇士;有人说他是武士, 也有人说他是诗人。他就 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 下的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摘要:《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与传统的叙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骑士传统与写实记录、讽刺批判和幽默嘲讽的巧妙结合体。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深刻独到的文字见解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基础,扫除脱离实际的骑士小说对社会和人们精神污染的局面。
《堂吉诃德》很好的体现了塞万提斯的意图,即借小说人物之口,抨击腐朽没落的文学形式和观念,深刻阐述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批判骑士文学文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理论,而那些所谓的专门的理论家、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提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却并不多见。
而塞万提斯不仅是大作家,同时也是文学理论上的真理的发现者、阐发者。
塞万提斯的文学主张更多的通过《堂吉诃德》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涉及到了相当广泛的文学理论问题,凝聚着作家的创作甘苦,有不少真知灼见,具有来自创作实际经验的鲜活性与生动性。
他曾在前言中假托一位“高明朋友”之口来评价自己的《堂吉诃德》,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你这部书是攻击骑士小说的;这种小说,亚理斯多德没想到,圣巴西琉也没说起,西赛罗也不懂得。
你这部奇情异想的故事,不用精确的核实,不用天文学的观测,不用几何学的证明,不用修辞学的辩护,也不准备向谁说教,把文学和神学搅和在一起——一切虔信基督教的人都不该采用这种杂拌儿文体来表达思想。
你只需做到一点: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就愈好。
你这部作品的宗旨不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吗?那么,你不必借用哲学家的格言、《圣经》的教训、诗人捏造的故事、修辞学的演说、圣人的奇迹等等。
你干脆只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
你还须设法叫人家读了你的故事,能解闷开心,快乐的人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
反骑士文学《堂吉诃德》
体现出人文主义理想
政治理想——太平盛世; 政权观念——教导桑丘要执法公 正,为民仁慈; 爱情观念——对杜尔西内娅的爱 情只有精神倾慕,灵魂向往; 婚姻观念——支持少女马赛拉过
自由生活。
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丰富复
杂人物形象。
与哈姆
莱特、阿Q一样永垂史册。
歌德评价:
• “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 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 深受教益的宝库。”
----别林斯基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 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他身上 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 悲剧性色彩。
• 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 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 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 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 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 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但他的理 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 悲剧性的色彩;
塞万提斯
•
塞万提斯(1547—
1616),西班牙作家,他说
自己“与其说多才,不如
说多灾”。在他生前,虽
然《堂吉诃德》大受欢迎,
但作家本人却备遭冷落,
坎坷多灾。
塞 万 提 斯 的 塑 像
“在欧洲一切著名 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 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 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 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 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 《唐吉诃德》。”
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塑像
《堂吉诃德》(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诞生的时 代17世纪初,是一个新旧交替、 混乱喧嚣的时代。西班牙的转制 王权为了满足其海外扩张的野心, 往往用骑士精神来鼓动封建贵族 为他们效力、服务。在西班牙, 甚至整个欧洲都泛滥着早已过时 的美化君臣关系的骑士文学。
五分钟读完《堂吉诃德》(附骑士文学)
五分钟读完《堂吉诃德》(附骑士文学)欧洲的骑士文学咱们中国有很多的文学流派,骑士在其它国家的文学史中,也有很多的文学流派。
下面咱们先来介绍一下骑士文学。
在说骑士文学之前,咱们先得说说什么是骑士,什么是骑士精神。
骑士是欧洲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时期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号。
从出身来讲,骑士主要来自当时的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在战争中,骑士要为自己的领主去作战,如果有了战功,就会从领主那里得到赏赐——土地或者金钱。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骑士逐渐形成了一个阶层,也慢慢地形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包括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等。
比如,作为一名骑士,要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
他们不仅对贵族或女士这样,对所有善意的人都这样。
为荣誉而战,为荣誉不惜牺牲一切也是骑士们恪守的信条。
对他们来说,“骑士”这个称号是值得付出任何代价来维护的,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骑士小说曾经在西班牙非常盛行,它的主题是反映封建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包括为了捍卫爱情、荣誉或宗教而显示出的冒险的游侠精神。
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游侠骑士,往往被写成见义勇为,助强扶弱,英勇善战,举世无敌的人物。
他们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动力都来源于爱情,故事情节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骑士为了博取贵妇人的欢心,历尽神奇的各种惊险遭遇,赢得骑士最高荣誉之后,凯旋而归,成为国君、领主或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并与一个贵妇人或一个远方公主成亲。
这时,一切宿敌,包括那些善于施用魔法妖术的敌人,均被扫荡殆尽。
这种小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但是在文学上,成就却不能算高,而且时间长了,大量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也开始让人们生厌了。
这时候,一个叫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人出现了。
阅读堂吉柯德写一篇人物评传
阅读堂吉柯德写一篇人物评传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在骑士小说的窘害下,堂吉诃德一路冒险,不无数次的受伤,他总是自我安慰,这是真实的荣耀,他明明没有实力,明明脆弱地不堪一击,却总是找借口说自己的敌人都是拥有魔法的魔法师,他从来不敢承认自己的弱小,不敢承认自己确实没有战斗的实力,他只能自欺欺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他软弱,只能逃避现实,就像掩耳盗铃一样,他只能欺骗着自己,却无法欺骗现实,他只能活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
为自己编造冒险,他是单纯的,也是愚昧的。
他的单纯和愚昧体现在他的不现实。
作者以一个人物对骑士文学的热衷以及做出的荒谬、可笑的事情,揭露了16世纪到17世纪初正在走向没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展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并触及了政治、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幻想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不仅展现了书中的场景,也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画面。
深受骑士文学影响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及人物分析小说中的堂吉诃德受到了骑士文学很深的影响才在自己所幻想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可笑的事情,而当时的骑士文学已经逐渐衰退。
在11世纪至12世纪左右,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已经完全确立,封建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的统治权也相对稳定,因此,骑士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骑士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反映骑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骑士文学。
由于其崇尚战功冒险和典雅爱情的内容特点比较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在文艺复兴蓬勃发展时期仍然在流行,骑士小说在西班牙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由于骑士阶层地位得到了提高,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突破基一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锄强扶弱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反映骑士阶层精神的骑外国文学史论文2017级戏影士文学就应运而生了。
塞万提斯的著作《堂吉诃德》也正是表现骑士制度衰落和骑士文学终结。
《堂吉诃德》读书有感
《堂吉诃德》读书有感《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的扛鼎之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千年一遇的作品,其影响力不亚于《西游记》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地位。
正如孙悟空之于中国人,堂吉诃德这一典型形象在西方面前也具有着近乎神圣的意义。
然而,当我们抛开这部作品巨大的文学史意义,仅从文本本身进行细读时,会发现它并不像纯文学经典文本那样令人赞叹,反而让人觉得冗长拖沓、叙事结构跳跃且缺乏逻辑性、充斥着无聊辩论和长篇累牍的对话、叙事节奏缓慢而缺乏连贯性。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在阅读《堂吉诃德》后,很难对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或精妙的语言产生由衷的钦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源于塞万提斯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与西方小说,尤其是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的叙事传统有关。
在塞万提斯之前的西班牙文坛,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而骑士文学与流浪汉文学在叙事模式和结构上基本一致,都以主人公的游历为线索,以此展现社会现实和塑造人物形象。
为了达到讽刺骑士小说的目的,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采用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的结构,以旧瓶装新药,用戏谑的口吻调侃和讽刺骑士文学中荒谬、落后的思想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实现揭露社会现实和批判现实的目标。
因此,《堂吉诃德》在叙事形式上并未对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的传统叙事模式进行过多的创新和突破,主要在思想主题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这种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套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堂吉诃德》的艺术水平,但却巧妙地达到了讽刺骑士文学的目的,这或许也是一种更为高明的手段。
事实证明,《堂吉诃德》确实终结了骑士文学这一曾经喧嚣一时的文学类型。
尽管《堂吉诃德》在叙事结构上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但这丝毫无法掩盖它作为千年一遇的经典的熠熠光辉。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深刻进步的思想内涵和极具张力的典型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堂吉诃德》中展现出的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向往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特权等人文主义思想,实质上是对旧有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
姓名:张辉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郑群
20091020
《堂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终结
作者:张辉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被引用次数:1次
6.李彦美.杨洁.姜宇堂吉诃德的形象分析及意义[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1(8)
7.桂琳论堂吉诃德在西方与中国的影响与接受[学位论文]2003
8.王艳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堂吉诃德[期来自论文]-时代文学2011(2)
1.褚紫玲《侠客行》与《堂吉诃德》之比较初探[期刊论文]-大舞台 2011(7)
本文链接:/Thesis_Y1652289.aspx
1.陈玲芬疯癫中的生命真意——《堂吉诃德》意蕴层次分析研究[学位论文]2006
2.丁卓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学位论文]2008
3.罗文敏论《堂吉诃德》之后现代性[学位论文]2005
4.邱紫华《堂吉诃德》的喜剧美学特征[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
5.蒋承勇《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