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合集下载

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48栏目编辑:邱婷婷****************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武胜县中医医院 段洪志患者崔先生今年76岁,背部疼痛已经一年有余,双下肢不能活动已有半月,三个月前曾因为腰腿痛伴麻木乏力去某医院进行治疗,但症状没有缓解,于是转来我院就诊。

崔先生入院后,我们给他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其腰腿痛的诱因是腰5骶1巨大椎间盘突出及巨大钙化,椎管严重狭窄。

因为患者年纪较大、体质不佳,开放手术损伤大、风险较高、并发症多,于是我们拟为其采取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方法。

术中我们用了不到1小时,就将崔先生受压的神经及硬膜囊分开,把突出的椎间盘切除。

切口长度仅1厘米,出血不到20毫升。

术后,崔先生的疼痛立刻消除,在手术床上即可直腿抬高;术后两天,即行动自如,他笑称自己做了个“假手术”。

小,绝大部分情况下几乎没有损伤,基本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由于创伤小、疗效好、花费少和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手术时患者为俯卧位(趴着),经过一系列严格步骤保证穿刺和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确性。

当工作套管安放完毕,就可以通过脊柱内窥镜(集工作通道、灌注通道、灯光源和摄像头为一体)的工作通道直达椎间盘突出、狭窄等病变部位,摄像头能够放大数十倍,可清楚的看到椎间盘、神经根、硬膜囊和骨组织,从而找到并取出突出髓核、解除狭窄等病因。

目前,适合脊柱内镜手术的患者主要包括: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下肢肌力减退,麻木,腱反射减弱,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症状和腰椎M R I 和(或)C T 表现一致;经正规保守治疗3月,症状无缓解或效果未达到预期;无其他手术禁忌症,如椎间盘炎症、肿瘤改变,有脊柱不稳如II°以上腰椎滑脱者,有多处腰椎管狭窄,多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无法确定与症状相符合的椎间盘者。

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还是有一定的复发概率。

因为该手术只是将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狭窄等病因去除,脊柱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残留的椎间盘组织或骨性结构仍然有再次突出和狭窄的可能,故存在复发的可能。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经过椎间孔置管、上关节突周围解剖,在镜下已经把软组织清理干净,上关节突骨质解剖显露清晰,接下来是对上关节突的骨质去除,也称椎间孔减压、椎间孔成形、上关节突成形等,只有将上关节突骨质去除一部分之后,视野才能进入椎管进行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等手术操作进行充分的神经减压。

而在环除上关节突骨质时,一定要做到有序进行,不要左一锯右一锯,自己的手术每次都不一样,无规律可言,别人看不懂,也就没有可复制性。

我们结合临床及相关文献,将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这样在环除骨质时能够有序进行,并根据不同的病例,来判断环除骨质的部位及多少,使手术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上关节突的4区划分(以腰45节段为例)一般是把上关节突的3个结构结构显露处理就能判断镜下位置,可以行上关节突骨质环除了。

即显露出上关节突膨大部、光滑部及尖端。

此时因为周围软组织处理的范围不够,特别是极外侧纤维环表面的血管丛没有预处理,在环除第一锯后易出血,所以还是建议把上关节突附近的5个解剖结构逐一显露出来,这样就能减少镜下出血。

如下图所示,腰5椎体上终板向背侧的延长线为纵轴,腰4下关节突峡部的前沿为横轴,二者在上关节突交叉,把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即4个区,然后根据患者疾病进行相应区域的减压。

图1 上关节突4区划分示意图1区,必须减压区,即上关节突尖部腹侧部位。

因为只要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不论应用哪一种术式,该区域基本上都要去除的,所以称必须减压区。

如果是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可以只进行1区骨性减压;如果是极外侧突出(3区、4区)、突出脱垂或上翘、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等病例中,在1区行第1锯骨质环除后,然后在第1锯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减压。

在临床工作中,第1锯环除1区骨质时不要苛求环除骨质的多少,哪怕是薄薄的一层皮质,就能在骨质上形成一个新的标记,取出这一块环除的骨质后进镜子去检查一下,看看骨质环除情况,止血后再确定第1锯是否平椎间盘纤维环水平。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

1980年代:早期的脊柱内镜技术主要用于观察髓核切除术中的髓核,以及结构异常的脊柱。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开发上。

1990年代:随着镜头和光源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技术逐渐成熟。

在这个阶段,脊柱内镜技术开始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脊柱管狭窄症等病症的治疗。

脊柱内镜技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广泛应用。

2000年代: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普及,不仅在成人脊柱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儿童脊柱畸形矫正、椎管内肿瘤切除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脊柱内镜技术的器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2010年代至今:脊柱内镜技术在手术方法、器械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进行手术操作,进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同时,脊柱内镜技术也可以结合其他微创手术技术,如椎弓根定位融合术等,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总体来说,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观察工具到微创手术工具的转变,逐渐成为脊柱手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脊柱内镜技术有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用于治疗脊柱疾病。

下面是脊柱内镜技术发展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脊柱内镜技术起源于德国。

当时,医生利
用胃镜的原理,发展了一种用于检查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镜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内镜技术在德国推广开来,被应用于
脊柱神经根和腰椎间盘疾病的治疗。

该技术通过一个小孔径的内镜系统,可直接观察脊柱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手术治疗。

20世纪90年代:脊柱内镜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良和发展。

通过
引入显微镜、摄像机和高清显示器等设备,提高了手术可视化和操作的精确性。

2000年代:随着高清数字图像技术和微创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管狭窄、脊柱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脊柱内镜技术不断演变和完善。

例如,引入了激光技术、导航系统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创新技术,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脊柱内镜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实验阶
段到现在的成熟应用阶段。

它在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详尽整齐]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详尽整齐]

优质医学
43
术后恢复性指导
①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外固定,并 搀扶患者适当下地行走观察患者有无 头晕及其他不适,及时告知医师 ②指导患者正常进食 ③指导患者有限自由位:可平躺,可 直立行走。不能坐位,不能弯腰,每 次行走不宜超过10分钟
优质医学
44
健康教育
①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的锻炼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 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 中有一定间歇,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2)饮食:术后2h,病人无不良反应即可饮食;卧 床期间宜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鸡蛋汤、 瘦肉及各类蔬菜等,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增加抵抗力, 但不宜过饱;饭后1h可进食适量水果,有利消化促排 便,若出现便秘,可酌情给予缓泻剂;避免食用刺激 性食物或牛奶、豆浆等易胀气的食物,禁食生冷或易 导致腹泻的食物。
优质医学
5
常用手术器械YESS技术
优质医学
6
常用手术器械-joimax
优质医学
7
常用手术器械--maxmore
优质医学
8
要熟悉两种解剖
病人患病部位局部的解剖
临床技术的解剖(原理、参数、适 应症、禁忌症)
优质医学
9
经皮颈椎脊柱内镜(PECD)
前路:间盘间隙入路、椎体入路 后路:“V”点
优质医学
41
功能锻炼
第二阶段:(主要做腰背肌锻炼,通过锻炼提高 腰背肌的力量,有利于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①5点支撑法:(术后2-3周)平卧于硬板床上, 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 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② 3点支撑法:(术后3-4周)平卧于硬板床上, 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 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

椎间孔镜: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 ),是利用一组特殊的设备和器械,经后外侧途径,通过椎间孔或“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达到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

PELD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可有效避免术中对神经根的损伤,在内镜直视下取出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致压物。

因手术操作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把术中疼痛感觉迅速反馈给医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PELD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同时,不需切除黄韧带和椎板,不破坏脊柱的后方稳定性,与MED 或开放手术相比,损伤更小、更符合脊柱微创治疗理念。

对于椎间隙狭窄、存在脊柱不稳或滑脱的病例应视为本治疗技术的禁忌。

如果髂嵴较高,给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适应于腰痛、放射痛首诊主诉,无腰椎间盘开放手术治疗史,且均为单一节段突出;均经过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的中青年患者。

临床检查主要阳性体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背伸肌力减弱。

椎间盘镜:MED 手术应与传统手术一样,适用于各种不同年龄LDH 患者。

但由于MED 手术开窗小,视野受限,椎管内合并症的处理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要困难得多,故对于老年性LDH 反复发作,病程长、反复经过多种治疗,尤其是接受过溶核治疗的患者,以及严重的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复发的LDH 等,应列为MED 手术的禁忌。

1 / 1。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详细描述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突出的腰椎间盘,并精确地对其进 行摘除或复位。该技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疼痛减轻明显,且术后并 发症较少。
颈椎病的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可用于治疗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 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脊柱内镜技术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颈椎病 等,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详细描述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柱内镜技术能够精确地去除压迫神经的突出物,缓解患 者的疼痛和麻木等症状。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神经根 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脊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可用于脊柱肿瘤的诊断和初步治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可以观察脊柱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对其进行组织活检。在确诊后,医生还可以 通过内镜技术对肿瘤进行初步的治疗,如激光消融或冷冻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引言 • 脊柱内镜技术概述 • 脊柱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 脊柱内镜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脊柱内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通 过内镜观察和操作,对脊柱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随着医疗 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镜技术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 段之一。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发展非常快的脊柱疾患微创手术技术。

与传统手术技术相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大、出血多、康复慢、住院久等问题,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住院短等优点。

一、什么是双通道脊柱内镜和椎间孔镜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即是脊柱微创外科一般所说的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Technique),简称UBE技术。

该技术通常在脊柱一侧建立两个较小的通道,这两个独立的通道同时操作,其中一个通道用于引入内镜和摄像系统,以便医生观察和导航手术区域;另一个通道则用于引入手术器械,进行病灶的切除、修复或植入内植物等操作。

这种手术技术通过内镜的放大和高清摄像系统的实时显示,使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手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椎间孔镜也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它最初是通过椎间孔(即相邻椎间隙)进入患者的脊柱,进行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将非常细小的镜头光源和摄像、进出水通路、工具进出通路集成于一个通道内,用更小的切口、更小的损伤在高清放大的摄像监视下完成手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椎间孔镜技术已发展到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拓展程度与初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目前正在讨论更名问题,将该技术称为“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的声音日益显著。

二、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以下简称UBE)的特点1、双通道设计UBE采用了两个独立的通道,一个用于观察,另一个用于操作。

这种设计可以同时实现观察和治疗的功能,提高手术效率。

2、微创操作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UBE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手术过程中只需在每个术区切开很小的两个切口,通常观察口仅3-5mm,操作孔仅8-15mm,既减少了大量组织的剥损伤,也实现更精准、更彻底的病灶治疗。

3、视野清晰UBE内镜配备了高清摄像成像系统,可以提供数十上百倍放大的清晰视野,使医生能够清楚准确观察患处的病变情况,实现精准安全的手术操作。

临床必学3种最常用的脊柱内镜技术干货满满!

临床必学3种最常用的脊柱内镜技术干货满满!

临床必学3种最常用的脊柱内镜技术干货满满!在每个外科专业领域,随着光学和仪器技术的进步,脊柱手术变得越来越安全,外科技术的侵入性越来越小。

内窥镜方法可实现的减压量现在可与开放式方法相媲美,其优点是组织创伤小得多。

本文旨在讲述腰椎减压手术中内镜入路的现状。

腰椎压迫病理变化及其表现退行性腰椎压迫病变大致可分为中央腰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两大类,又细分为入口区、中间区和出口区狭窄。

中央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解剖学已广为人知,但在提及侧隐窝狭窄时,术语仍存在一些混淆。

对侧隐窝狭窄的解剖结构的讨论以及超出本讨论范围的细分,但读者可以参考Lee等人的出色分类和病理解剖学综述。

腰椎神经受压的原因可能是急性椎间盘突出、韧带屈曲、关节突退化或骨赘,并可能出现神经根病或神经源性跛行的症状。

中央腰椎管狭窄症典型地产生双侧症状,而侧向压迫仅具有单侧症状。

临床表现通常不清楚,需要仔细描绘,以确定疼痛的确切来源。

例如,它可能是引起神经根症状的髋关节病变或引起跛行疼痛的血管病变。

由退化相关的微不稳定性腰椎神经元减压的方式有哪些?可以使用传统的显微方法或利用内窥镜对腰椎神经元进行减压。

开放式方法包括中线切口,并且可以在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或放大镜的情况下完成。

从历史上看,它涉及切除棘突和双侧椎板切除术,以在腰椎管狭窄的情况下实现充分减压。

这导致后张力带的破坏和不稳定性增加。

已通过中线入路、单侧椎板切除术、通过对侧椎板和小关节底切对双侧鞘囊减压来解决使用适当的咬骨钳——在顶部减压。

开放式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仍涉及中线入路、椎旁肌肉解剖和开窗以取出脱出的椎间盘并减压神经。

与内窥镜方法相比,这是大量的肌肉损伤和解剖。

所有这些都通过内窥镜方法最小化,从而减少粘连和疤痕组织。

腰椎减压手术的内窥镜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经椎间孔2.椎间孔外3.层间入路的名称与入路的轨迹有关,与病变的位置无关。

例如,椎间盘突出症通常通过椎间孔外内窥镜方法进行处理。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倪海键陈佳编著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将微创作为首选考虑的治疗策略。

脊柱微创器械的发展跟随着微创理念和微创操作技巧的演变而不断更新。

近二十年来,当内镜技术在普外科、关节外科、泌尿外科等其他专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之时,脊柱内镜技术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纵观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史,可以将其视为由椎间盘介入技术发展衍生而来。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以Kambi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X线透视引导下,通过“Kambin三角”进行经皮椎间盘内穿刺,利用射频热凝、通道下切吸等技术治疗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及盘源性疼痛。

随后,他们利用关节镜经通道对椎间盘内进行观察,但在观察后需在非直视下完成髓核摘除。

90年代中后期,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同轴脊柱内镜系统(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诞生,然而该系统仍然是以介入技术为基础,在透视引导下完成穿刺、置管进入椎间盘内。

2002年,Hoogland发明了Thomas Hoogland Endoscopy Spine Systems即THESYS系统,通过导针、导杆引导逐级环锯对椎间孔进行扩大,从而使通道直接经过椎间孔到达椎管内,对致压物进行直接减压,该技术称为“TESSYS技术”。

TESSYS技术的诞生,使得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证显著扩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是以脊柱外科医生的视角来说,TESSYS技术也还是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在穿刺置管过程中,需要依赖X线反复透视才能到达靶点,使患者及手术者均长时间暴露在射线辐射下;其次,椎间孔扩大成形的效率较低,并且由于关节突外侧为斜面,操作时容易滑向腹侧,使成形困难;同时,在关节突成形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环锯还是骨钻,都是在X线透视下盲视操作,因此存在神经损伤的风险;此外,上述原因导致该技术的学习曲线陡峭,尤其对于习惯了外科思维的脊柱外科医生来说,在学习的早期比较难于掌握。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西峰1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西峰1


腰腿疼痛是腰间盘突出症
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唯一
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症状
如下:



慢性腰痛。 椎旁压痛。 继发性下肢放射痛。 疼痛在平卧时减轻或消失, 在坐位和行走时间过长时加 重。 症状早晨最轻,晚上最重。 感觉异常。 肌肉萎缩和无力 腱反射异常。 脊柱侧弯。 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及 加强试验、屈颈试验、闭气 挺腹试验、“4”字试验)
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张西峰
要点
基本概念 疾病诊断 治疗方法 典型病例介绍
脊柱微创与开放手术比较 围手术期的管理 康复指导
(一)基本概念
1、椎间盘:每二个椎体之间均有一个 软性连接,这个连接由上一个椎体的下 软骨板、下一个椎体的上软骨板、(将 上下软骨板连接在成一个密封装置的圆 环)纤维环和(密封装置中的一个弹性 物质)髓核等四个构件共同组成,这就 是椎间盘。它起到滑动关节、减震等作 用。
L4/L5极外出椎间盘突出及分型
L3/L4极外侧突出(突出上翻)
工作套管放置位置
取出的髓核组织
手术伤口
L4/L5、L5/S1同侧椎间盘突出
L4/L5
L5/S1
镜下看到突出的椎间盘
L4/L5(蓝)、L5/S1(红)伤口
镜下解剖
CT解剖
L4/L5椎板间工作套管放置情况
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包括全椎板、半椎板和部分韧带椎
板切除(俗称开窗法)等方法进行髓核摘除和 减压,一些重要的韧带和椎板不可避免的被切 除,不同程度破坏了脊柱的结构,影响了脊柱 的稳定性,存在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术 后卧床和康复时间长,易发生脊髓硬膜和神经 根粘连,再次手术异常困难,常需要更彻底减 压松解和固定融合。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史1. 引言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用于治疗和诊断脊柱相关疾病。

它通过使用一根细长的内窥镜和显微镜来进入患者的脊柱,从而实现精确的操作和观察。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2. 早期的脊柱内镜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内镜技术开始出现在医学界。

最初,医生们使用传统的显微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并通过一个小孔进入患者的脊柱。

这种方法虽然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但仍然存在许多限制。

3. 脊柱内窥镜系统的出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脊柱内窥镜系统逐渐成为可能。

这种系统由一个细长的管道、光纤、摄像头和显微镜组成,可以通过一个小孔进入患者体内。

医生可以通过摄像头观察患者的脊柱,并通过操作杆进行手术。

4. 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椎间盘切除术、植骨术、脊柱融合术等多种手术。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脊柱内镜技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更少的出血和更快的康复时间。

5.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随着对脊柱内镜技术需求的增加,该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

现代的脊柱内窥镜系统具有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更精确的操作杆和更小尺寸的设备。

这些改进使得医生能够进行更精确、更复杂的手术。

6. 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对患者的好处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它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脊柱内镜技术的康复时间更短,患者可以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

此外,该技术还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术结果。

7.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脊柱内镜技术还将继续发展。

未来可能出现更小、更灵活的内窥镜系统,以及更精确的操作工具。

同时,随着医生和患者对该技术的认可度提高,脊柱内镜手术将成为常规治疗方法。

8. 结论脊柱内镜技术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微创手术技术,在治疗和诊断脊柱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脊柱内镜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并为患者带来更多好处。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腰椎侧路篇(PPT)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的入门篇介绍。

文字是对图片的补充。

如有不当,敬请联系。

各位老师好,今天和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腰椎疾病》,主要是介绍腰椎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的内镜技术,可以用于经椎间孔入路的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腰椎管狭窄的270度减压,以及镜下融合等微创手术。

我是椎间盘中心的贺毅医生,本课件是在周红刚主任、马海军主任的指导下完成。

我是2016年开始接触椎间孔镜的,和大多数医生一样,学习过程中经常的和老师们讨论YESS技术、THESS技术、还有国内的BEIS技术、简氏技术,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讨论怎样才能快速的掌握椎间孔镜技术。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知道了“in-out”技术、“out-in”技术。

我们医院常用的THESS技术,包括当时比较火的ULESS技术,都是在盲视下(C臂引导下)先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然后再进入盘内处理,这种术式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以及良好的手感培养。

而“in-out”技术,相对来说穿刺、置管简单,在盘内处理合适后,需要后退镜子,再来处理上关节突的骨质,来完成黄韧带及神经根的显露,这种术式需要高值耗材,比如说镜下动力:磨钻、超声骨刀、钬激光,限制了椎间孔镜技术的开展。

常规理念中,椎间孔镜就是介入技术,你看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靶点穿刺、精准穿刺、关节突成形、椎间盘摘除等等,感觉这种技术非常的高大上,要求也特别高,外科医生不好掌握。

如果椎间孔镜技术,不单单局限在摘除椎间盘,而是能够术中根据需要来处理受压的神经,让神经有一个良好的减压,同时术后患者的效果良好,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做开放手术的医生们接受。

PPT中的视频1视频中看到一个责任间隙的减压情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如此彻底的减压。

如果不是单纯的摘除椎间盘,而是以神经为中心,进行良好的神经周围减压,这就是外科手术的理念。

2015-2016年的ULESS技术,能够处理椎管骨性狭窄,达到神经周围270度的减压,感觉椎间孔镜技术已经有个一个很大的进步,包括ULESS 技术的核心步骤:偏心环锯技术,但是这个技术还是在盲视下完成的,术中如果需要再处理骨质,就比较麻烦,需要镜下环锯,或者镜下各种各样的骨凿。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脊柱内镜——开创微创脊柱手术新时代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脊柱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介绍脊柱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一、脊柱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脊柱内镜技术是指在脊柱手术中采用内镜探头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脊柱内镜探头将光源和摄像头引入手术部位,借助高清晰度图像,医生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式,脊柱内镜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创伤小、恢复快;2.精准:脊柱内镜技术可以通过高清晰度图像直接观察手术部位,避免手术操作的盲区,手术精度更高;3.安全:脊柱内镜技术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风险更低。

二、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畸形等多种疾病。

下面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介绍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切开椎弓根骨进行手术,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

而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手术,则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进行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由于脊柱内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手术部位,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手术风险。

三、脊柱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脊柱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经能够应用于大多数脊柱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局限性。

未来,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1.提高技术水平:脊柱内镜技术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未来需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2.开发新型内镜探头:目前的脊柱内镜探头尺寸较大,未来需要开发更小、更灵活的内镜探头,以适应更复杂的手术操作;3.建立完善的脊柱内镜手术系统:未来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脊柱内镜手术系统,包括高清晰度图像采集系统、内镜探头导航系统等,以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度。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椎间孔镜下处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Disc Herniation F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特殊类型,指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位于椎间孔内(3区)或椎间孔外(4区),从而致使同节段的神经根受到直接的机械压迫或炎症刺激,造成同节段神经根支配区剧烈的下肢放射痛及腰骶部疼痛,还可伴随受损神经根支配区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其症状及相关解剖,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腰椎间盘极外侧突出》。

图1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左侧孔内型)图2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右侧孔外型)图3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左侧孔内孔外型)1974年Abdullah等将累及同节段神经根的椎间孔及孔外突出命名为极外侧型并首次报道,并提出使用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他还提出切除内侧的下关节突以显露3区、4区。

随后其他学者报道,去除下关节突可能引起脊柱的后柱不稳,不去除下关节突又不能对椎间孔有效减压。

近年来,随着CT 、MRI 检查的普及,医生对该疾病的确诊率明显提升,并且随着显微镜、脊柱内镜的发展,使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变得更加简单。

被确诊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约30%的病例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

文献报道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占腰椎间盘突出1%-11.7%,平均9%-10%。

Kurbame等在1572例中有11例,为0.7%;梅藤千秋的105例中有16例,为15.2%;Abdullah的1400例中发现9.9%;国内周跃报道的1062例中有73例,占6.9%。

上述文献报道的数据差异较大,结合我院数据,认为Abdullah的9.9%较符合实际。

我院应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经椎间孔治疗FLDH,认为有以下优势:1、不需要切除过多的骨质即可以达到病变部位,避免因此导致的脊柱失稳。

2、应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在手术区域360度旋转镜头,首先解剖出出口神经根,然后直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技巧与策略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技巧与策略

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技巧与策略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主题——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晦涩,不过别担心,咱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把这个高大上的话题变得轻松易懂。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场关于脊柱的“冒险之旅”,而我们就是那些勇敢的探险者,准备好了吗?在过去,做脊柱手术就像是打仗,医生得大刀阔斧地切开肌肉和骨头,才能看到里面的“敌人”。

而现在,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咱们可以像忍者一样,悄悄地通过小小的孔洞来解决问题。

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啊,大家想想,那种微创手术,恢复快、痛苦少,谁不爱呢?2. 技术介绍2.1 什么是经椎间孔入路?说到经椎间孔入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脊柱侧面的一个小孔,进入到椎间盘和神经根的附近。

这就像是在城市里开车,咱们要选对路,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

不然,瞎逛一通可就费时间了。

这个技术的好处多得数不胜数。

首先,手术后恢复得快,病人可以很快下床活动,简直像是吃了“回春丹”。

其次,切口小,留下的伤疤几乎看不见,真是给患者增添了不少美观哦!2.2 技巧与策略要想把这个技术玩得转,技巧和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定位是关键!就像打游戏的时候,瞄准靶心才能一击必中。

在手术中,医生需要借助影像学技术,准确找到那个小孔的“入口”。

再加上熟练的手法,才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其次,操作的时候要轻柔,要像对待珍贵的瓷器一样小心翼翼。

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影响到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后果可不堪设想哦。

所以,医生的心态和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术后护理3.1 恢复的重要性手术完成后,恢复期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千万别忽视。

恢复就像是给植物浇水,适当的护理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

病人在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的康复训练,这样才能早日重回正常生活。

3.2 日常注意事项还有一些小贴士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恢复。

比如,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像跑步、跳舞这些,先缓一缓;再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坐直、站直,别让自己的脊柱“受委屈”。

我的经皮脊柱内镜(俗称椎间孔镜)学习之路——感叹椎间孔镜做精之不易,一辈子只需用心做好一件事!

我的经皮脊柱内镜(俗称椎间孔镜)学习之路——感叹椎间孔镜做精之不易,一辈子只需用心做好一件事!

我的经皮脊柱内镜(俗称椎间孔镜)学习之路——感叹椎间孔镜做精之不易,一辈子只需用心做好一件事!2013年3月我在南昌大学附一院张达颖教授处学习胶原酶溶盘术,发现他们刚引进了一个新武器——经皮脊柱内镜,尽管当时他们的手术还不完美,但这是能彻底治愈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能达到比开放手术更好的疗效,我想这就我的发展方向,于是我的胶原酶学习变成了脊柱内镜学习。

2013年7月我到山东省武警总医院关家文主任处学习脊柱内镜手术,当时他已有800多例手术经验了,在国内也小有名气。

2013年7月26日我在我院成功开展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这在宜兴地区是首家,无锡地区第二家,整个江苏省当时也没几家医院能开展该项手术。

为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2014年10月我到天津医院参加脊柱内镜会议。

2015年3月我到北京301医院张西峰教授处学习脊柱内镜手术,他是我国脊柱内镜先驱者之一,大师级人物,发明了简式技术,在网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为我国脊柱内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那我录了二十几台手术视频,回家了反复看,感谢张教授的大量。

2015年3月28日参加浙江省人民医院李顺主任主办的脊柱内镜技术交流会。

他是已故脊柱内镜先驱白一冰教授的学生,也是白氏技术的坚定推崇者。

2015年11月我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建成教授处学习脊柱内镜,他是我国脊柱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第一人',非常注重手术细节,看他的手术就像看一个艺术品】。

2015年10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和我的老师杨惠林教授,现任苏州大学附一院骨科主任,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微创学组组长,他是国内第一个开展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94年我曾在他那里进修脊柱外科一年,对我恩重如山!2016年3月25日到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参加脊柱内镜沙龙,脊柱内镜大佬北京304医院李振宙教授、上海长海医院付强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邓忠良教授分别进行了手术表演和讲解讨论。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

七、并发症及处理----(3)神经根损伤
临床表现: 肌力减退 感觉减退
处理: 营养神经等药物 理疗
七、并发症及处理----(3)神经根损伤
神经根 后纵韧带 髓核
九、术中出血和止血
肌肉血管出血和椎间孔外口部出血可用工作套管前后 左右压迫寻找出血点。椎管内血管出血应用双极热凝止血, 若仍不能完全止住,可以用镜子压迫或加大水流量,必要 时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或止血棉填塞,3~5 min后将其取 出,找到破裂血管,用射频将血管封住,术后放置引流管, 以便进一步观察。
10、术中操作步骤-----椎间盘及神经根减压
摘除的髓核组织
摘除的髓核组织
椎间盘及神经根减压-----应用双击射频
采用独特设计的可伸屈和转向的射频双极电极可以通过椎间 孔镜的工作通道达到工作区域用于止血、消融髓核、以及通过组 织收缩的作用封闭纤维环直径3 mm以下的裂口。
双击射频的分类
顶端双极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历史
胸腔镜技术1993年首次应用
于胸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术 1993
90年代中期
1998
美国Anthony Yeung医生(美国微创 学主席)首创YESS技 术,是脊柱微创的里程 碑;
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后 路椎间盘镜(MED)
2002
德国Hoogland 教授在YESS技术基 础上提出THESSYS 技术,使椎间孔镜技 术走向成熟,
可用美兰染色髓核,髓核组织退变越重,染色越重,退 变越轻染色越轻。对于初学者来说,椎间盘造影是必要的, 镜下视觉好,有利椎间盘的识别。
镜下髓核
镜下亚甲蓝髓核染色
八、髓核切除多 少为宜?
工作套管经扩大的 椎间孔进入硬膜外 腔前侧间隙。直视 下直接在椎管内对 神经根进行松解减 压,只摘除椎间盘 中后1/3残存的髓核 组织,总量约2ml, 镜下可见神经根随 硬膜囊有明显波动。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周围镜下解剖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周围镜下解剖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周围镜下解剖上一章节详细讲解了外保护套管的置入,及在置入套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还有对镜下软组织的处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手术顺序进行下一步操作,有序的显露出上关节突膨大(粗隆)部位、光滑部、尖部(软硬结合部)、椎弓根上缘,及极外侧椎间盘纤维环。

将上述解剖结构逐一显露,这才是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外科化的进一步体现。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是用内镜完成外科手术,使外科手术内镜化,这就使得镜下解剖尤为重要。

但镜下视野犹如管中窥豹,需要仔细解剖、观察手术区域一些小的细节来判断视野所在的位置,所以要熟知一些常用的解剖结构。

镜下常用的解剖结构有5个:1.上关节突膨大(粗隆)部位按照标准置管,镜下首先找到的解剖结构就是上关节突的膨大(粗隆)部位,因为这个地方是椎间关节囊的附丽处,在清理完表面的韧带后可见骨质表面粗糙、不光滑,较周围骨质膨大隆起。

同样因为是关节囊的附丽处,该部位易出现骨质增生,导致结构变异。

在该部位处理时视野处于上关节突的后外侧,远离出口根,此时可以把射频电极功率调大,处理软组织(韧带)以电灼为主,可以直接将软组织汽化,将表面清理干净。

在清理的同时可以用射频头向骨质的下方(腹侧)探查,即视野的6点方向,此时可以感觉到射频头有落空感,射频头前方为软性组织,即可判断视野处于上关节突外侧缘。

至此,上关节突膨大的粗隆部位已经确定,然后再顺着骨质向尾端解剖显露。

图1 上关节突膨大部(粗隆)2.上关节突光滑部位顺着上关节突膨大(粗隆)部位骨质向尾端解剖显露,沿骨质表面向尾端清理软组织,即可显露出较为光滑的区域,该区域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是:骨皮质滋养孔。

滋养孔是血管进入骨皮质向骨质及骨髓提供血液营养的一个骨性通道,解剖后孔向外渗血。

找到滋养孔,基本就可以确定是光滑部了。

在3D解剖上,光滑部是:上关节突根部、横突根部及椎弓根根部三者交界的部位。

滋养孔部位的止血,常用射频电极头置于孔外口,持续电灼8-10秒钟即可。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

基础篇一.认识脊柱内镜1.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组成1. 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2. 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3. 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4. 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5. 冲水系统6. X 光机或CT 图片7. 手术器械: 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8. 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2.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张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内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 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中通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内脏等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张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 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内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1)清洗:A. 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B. 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A. 支持等离子灭菌B. 支持咼温、咼压火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咼温)C. 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内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A. 内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 内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张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D. 内镜器械要和其他手术器械分开存放运输E. 光钎切忌折弯、挤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篇一.认识脊柱镜1.脊柱镜手术系统的组成1.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2.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3.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4.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5.冲水系统6.X光机或CT 图片7.手术器械: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8.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2.脊柱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脏等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1)清洗:A.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B.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A.支持等离子灭菌B.支持高温、高压灭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高温)C.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A.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B.镜头部摄像头脆弱,术中切忌大的骨块或钳子碰撞。

C.镜下工具纤细精致,抗力差,不宜使用暴力。

D.镜器械要和其他手术器械分开存放运输E.光钎切忌折弯、挤压。

4.腰椎镜手术流程①签署镜手术同意书---------②进手术室摆正体位并适当固定----------③摆放X光机并利用定位器确定手术部位、进针点及必要的手术标示-----------④皮肤消毒铺无菌单------⑤麻醉穿刺,建立通道(在C臂机引导下进行)----------⑥安装镜,光源,冲水装置,成像系统,射频刀头及电极开关-----------⑦镜下手术---------⑧缝合皮肤,结扎伤口。

5.脊椎镜的特别属性①:脊椎镜是硬质同轴镜,操作区周边多为骨性结构,自然腔隙狭小,这一点和其他镜右明显的不同,镜下移动性小,视野有很多“看到取不到的”地方,所以“精准和靶点”非常重要。

②:脊椎镜通道周边多重要血管神经,而且可移动性小,缓冲余地不大,这就决定了手术者一定要耐心、细心、动作轻柔,一步三看,对局部解剖必须了然于胸,最好是做过开放手术的医生操作。

熟练操作C型臂和标准的正侧位图像可以帮助手术医生更快捷的建立通道。

③:脊柱镜镜下空间小,周边布满神经,手术器械纤细柔弱,所以手术医生必须动作轻柔。

④:影像提供镜下的平面图像,没有远近、深浅的概念,必须依靠手术者把平面影像转化为三维立体解剖。

重要提示:1.耐心、细心、动作轻柔2.精准和靶点意识3.必须熟悉立体解剖二.临床前的准备1:与腰椎间孔镜手术相关的解剖概念①椎间孔及周边解剖图片②安全三角图片③腰部动脉及分支④腰椎X线解剖a.正位b.侧位 c.穿刺针在正侧位上深浅的判断d.安全线⑤手术区软组织⑥平均深度2:腰椎间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前待手术期可以用药控制症状术前禁食水6小时以上,局麻不禁食。

锻炼手术体位充分交流,力争让患者理解由镜手术的优缺点并安心接受手术。

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或头孢曲松)术后卧床2小时,视手术情况酌情延长卧床时间残留症状的处理A应用激素、脱水药、营养药B小针刀、热针、理疗的综合使用C口服消炎镇痛药D适当延长卧床时间F物理治疗临床路径:入院第一天:1.长期医嘱:骨科常规护理二级护理禁食卧硬板床休息2.临时医嘱:明晨抽血检查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四项肝肾功能及其他(根据病人情况补入)胸片、心电图、彩超补齐MRI和CT腰椎动力位及标准正侧位片尿、大便常规(症状重患者酌情静脉或口服消炎镇痛药)入院第二天:1.临时医嘱:拟于明日局麻下施腰椎镜下---------手术2%利多卡因针5ml*3支生理盐水30ml用法:局麻用生理盐水2000ml冲洗用生理盐水250ml林可霉素0.6用法:术前30分钟静脉点滴(症状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入院第三天:手术当天更改长期医嘱为术后医嘱,术后卧床2小时根据手术情况适当使用激素,脱水药,营养神经药及液体冲洗入院第四天:对症处理三.腰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禁忌症(1)适应症:A.所有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治疗者B.腰椎管狭窄症C.1度以滑脱伴有椎管狭窄或腰突者D.稳性滑脱的老年患者有神经根受压者E.椎间隙感染、椎体结核。

(2)禁忌症:A.中央型重度椎管狭窄B.不稳定性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C.脊柱肿痛D.重症马尾综合征患者E.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基础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F.精神系统疾病患者G.影像与症状不符合H.其他脊柱术后继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翻修手术四.腰椎间孔镜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处理原则:1.杜绝重大并发症(1.2.3.4.5)2.及时处理常见并发症3.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保持镇定,及时有效的处理。

没有一个外科手术能完全避免并发症,有了并发症不代表手术就一定失败了,通过对并发症的积极处理,大部分病例一样可以获得好的疗效。

如果拖延或把慌慌的情绪传达给病人,并发症导致的病残和对病人的心理伤害会抵消最初获得的手术疗效。

五.腰椎间孔镜手术的麻醉及麻醉前准备(1)建议腰椎间孔镜手术采用麻醉手术A.优点:①术中和病人交流互动减少神经损伤机会和利于术后康复②局麻能满足大多数病人的手术要求,个别病人需要少量全身镇痛或镇静处理。

③局麻对病人生命体征干扰小,特别适合老年体弱患者。

B.缺点:特别敏感病人或麻醉部位不准时,病人会出现疼痛不适C.技术要求:0.5%利多卡因40ml(10ml 2%利多卡因+30ml生理盐水)皮肤:5ml深筋膜肌肉10ml关节、关节突10ml椎间孔10ml(2)连续硬膜外阻滞或全麻A.需神经监测B.对身体影响大,不适合老年体弱者,增加了并发症发生机会(没有循证依据)C.舒适感好,对手术医生及医院设施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六.椎间盘造影与染色(1):造影的意义①明确责任椎间盘及纤维环的完整性②造影染色后镜下易于辨识突出骨髓核③有专家认为美兰注入椎间盘有治疗意义(有循证)(2):造影染色的特点①增加手术程序的时间②有过敏反应或其他药物反应风险。

③美兰使用说明没有”注入椎间孔或椎管的用法”一旦进入神经或蛛网膜下腔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循证)④增加感染机会(没有循证)(3):造影染色剂配制欧乃派克:美兰=9:1每节盘注射2ml以(4):技术要点A.尽量不要在纤维环上反复穿刺B.术中如怀疑有神经刺硬或是蛛网膜暴露者禁用造影染色C.进盘后先注入0.5-1ml纯造影剂,椎间盘显影,确认针尖位置后再注入混合造影D.完全脱出的硬化髓核镜下不一定被染色。

七.椎间孔入路腰间盘髓核摘除手术讲解(1)体位:侧卧或平卧,以病人能耐受的体位为准,适当固定。

(2)术前测量定位:用记号笔在体表予以标示,A.进针点B.安全线图片C.髂脊D.病变间隙(3)消毒铺无菌单(4)局麻穿刺到达靶点,置换导丝,切开皮肤0.8cm用扩管道逐级扩开软组织,用磨钻或环锯作关节突打磨椎间孔成形,放入导杆到靶点,沿导杆导入工作通道,以上操作均在X线光机引导下操作,使工作通道最后的位置在突出物靶点上。

(5)安装镜,连接导光束及冲水管,接通影像系统并调试,接通等离子电极及开关。

镜下尖突出物压迫神经,神经根充血水肿或苍白无搏动感,取出致压物,神经松弛,恢复血运和归位,搏动好,滑动不受限,电极止血,清理残存碎裂组织块,拔出镜,切口缝合图片(接视频)八.参观手术必备常识和观摩手术要点(1)病人体位的摆放(重病人术前是否处理?怎么处理?)(2)体表定位和C型臂如何摆放及操作要求(3)局部麻醉的几个节点,麻醉药的配比及用量(4)穿刺过程中对穿刺位置的调整,X光透视的控制和运用。

(5)软组织扩的技巧和扩管道位置。

(6)椎间孔成形的过程怎样使用环锯和磨钻。

(7)工作套筒怎样安放?(8)镜下界面的辨识图片头端、尾端、背面、腹面、对侧、近侧黄韧带的位置和形态关节突磨削面的形态和位置突出物和后纵的位置形态神经根的位置和形态结束手术的标准(9)镜下髓核钳咬切钳剥离子电极等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九.怎样配合老师完成镜手术(1)主动接送病人图片(2)尽快学会C型臂操作(3)尽快掌握摆放正确体位和体表定位(4)熟练手术步骤,为老师提供各步操作工具和空间(5)熟练消毒,铺巾,贴膜,接水袋和导光束,镜电源线与镜连接的方法和操作(6)熟练手术区及台布上各种器械电极的最佳摆放方法(7)逐渐形成本院镜操作的团队和流程,做到标准、流畅(8)熟练掌握镜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包装及运输(9)熟练掌握病人围手术期的管理,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及和病人有效的沟通交流,形成椎间孔镜的临床路径。

本次讲座所引用的数字和观点以及手术图片,引用已经出版的学术文献,未一一标明出处,敬请谅解,所参阅文献来自于以下书籍和杂志。

《椎间盘》《脊柱外科临床解剖学》《脊柱外科临床手术必读》《脊柱外科手术图谱》《脊柱外科固定技术》《脊柱手术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外科手术技术》《镜脊柱外科学》《脊柱外科治疗原则》《Ao脊柱手册上下》《微创脊柱外科学》《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学》《老年脊柱外科学》《临床骨科解剖学》《脊柱外科技术和应用原则》《微创脊柱外科学---技术,循证与争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法》《椎间盘疾病》《脊柱镜手术技巧及演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精要》《Beis技术应用规》《疼痛介入治疗》《镇痛注射技术图解》《病理性神经痛》注:以上书籍均可在淘宝,亚马逊,京东等网上购买,有兴趣的同事可以选购。

1,《椎间盘疾病》2,《Ao脊柱手册上下》3,《临床骨科解剖学》4,《微创脊柱外科学---技术,循证与争论》5,《脊柱镜手术技巧及演示》6,《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精要》7,《Beis技术应用规》8,《病理性神经痛》9,《镇痛注射技术图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