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理念:脊柱内镜技术

合集下载

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48栏目编辑:邱婷婷****************脊柱内镜技术: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武胜县中医医院 段洪志患者崔先生今年76岁,背部疼痛已经一年有余,双下肢不能活动已有半月,三个月前曾因为腰腿痛伴麻木乏力去某医院进行治疗,但症状没有缓解,于是转来我院就诊。

崔先生入院后,我们给他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其腰腿痛的诱因是腰5骶1巨大椎间盘突出及巨大钙化,椎管严重狭窄。

因为患者年纪较大、体质不佳,开放手术损伤大、风险较高、并发症多,于是我们拟为其采取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方法。

术中我们用了不到1小时,就将崔先生受压的神经及硬膜囊分开,把突出的椎间盘切除。

切口长度仅1厘米,出血不到20毫升。

术后,崔先生的疼痛立刻消除,在手术床上即可直腿抬高;术后两天,即行动自如,他笑称自己做了个“假手术”。

小,绝大部分情况下几乎没有损伤,基本不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由于创伤小、疗效好、花费少和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手术时患者为俯卧位(趴着),经过一系列严格步骤保证穿刺和放置工作套管的精确性。

当工作套管安放完毕,就可以通过脊柱内窥镜(集工作通道、灌注通道、灯光源和摄像头为一体)的工作通道直达椎间盘突出、狭窄等病变部位,摄像头能够放大数十倍,可清楚的看到椎间盘、神经根、硬膜囊和骨组织,从而找到并取出突出髓核、解除狭窄等病因。

目前,适合脊柱内镜手术的患者主要包括: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下肢肌力减退,麻木,腱反射减弱,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症状和腰椎M R I 和(或)C T 表现一致;经正规保守治疗3月,症状无缓解或效果未达到预期;无其他手术禁忌症,如椎间盘炎症、肿瘤改变,有脊柱不稳如II°以上腰椎滑脱者,有多处腰椎管狭窄,多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无法确定与症状相符合的椎间盘者。

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还是有一定的复发概率。

因为该手术只是将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狭窄等病因去除,脊柱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改变,残留的椎间盘组织或骨性结构仍然有再次突出和狭窄的可能,故存在复发的可能。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

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上关节突4区划分理念经过椎间孔置管、上关节突周围解剖,在镜下已经把软组织清理干净,上关节突骨质解剖显露清晰,接下来是对上关节突的骨质去除,也称椎间孔减压、椎间孔成形、上关节突成形等,只有将上关节突骨质去除一部分之后,视野才能进入椎管进行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等手术操作进行充分的神经减压。

而在环除上关节突骨质时,一定要做到有序进行,不要左一锯右一锯,自己的手术每次都不一样,无规律可言,别人看不懂,也就没有可复制性。

我们结合临床及相关文献,将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这样在环除骨质时能够有序进行,并根据不同的病例,来判断环除骨质的部位及多少,使手术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上关节突的4区划分(以腰45节段为例)一般是把上关节突的3个结构结构显露处理就能判断镜下位置,可以行上关节突骨质环除了。

即显露出上关节突膨大部、光滑部及尖端。

此时因为周围软组织处理的范围不够,特别是极外侧纤维环表面的血管丛没有预处理,在环除第一锯后易出血,所以还是建议把上关节突附近的5个解剖结构逐一显露出来,这样就能减少镜下出血。

如下图所示,腰5椎体上终板向背侧的延长线为纵轴,腰4下关节突峡部的前沿为横轴,二者在上关节突交叉,把上关节突骨质分为4部分,即4个区,然后根据患者疾病进行相应区域的减压。

图1 上关节突4区划分示意图1区,必须减压区,即上关节突尖部腹侧部位。

因为只要是行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不论应用哪一种术式,该区域基本上都要去除的,所以称必须减压区。

如果是单纯的椎间盘突出,可以只进行1区骨性减压;如果是极外侧突出(3区、4区)、突出脱垂或上翘、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等病例中,在1区行第1锯骨质环除后,然后在第1锯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减压。

在临床工作中,第1锯环除1区骨质时不要苛求环除骨质的多少,哪怕是薄薄的一层皮质,就能在骨质上形成一个新的标记,取出这一块环除的骨质后进镜子去检查一下,看看骨质环除情况,止血后再确定第1锯是否平椎间盘纤维环水平。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
术后6h 教病人行直腿抬高训练,锻炼腰背肌,保持 脊柱平直,做轴向翻身,防止发生脊柱侧弯、畸形。
术后嘱患者卧床3天(4-6小时即可)后带腰围下床 活动,术后腰围佩戴3周(勿超过一个月)。
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和剧烈体育锻炼。
注意事项
一、严格手术指征
尽管目前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技术对治疗巨大型、 脱出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化、增生、狭窄 具有独到优势。但不可把它当成全能技术,对任意扩 大手术指征的行为均会增加手术风险、加大创伤、和 降低手术成功率。
一代环踞和二代骨钻的比较
7、术中操作步骤-----扩椎间孔
7、术中操作步骤-----扩椎间孔
使用骨钻时,用C型臂从前后和侧面确定器械和骨钻顶端的 位置。骨钻的最前端不能超过中线,以避免刺激或损伤神经。
8、术中操作步骤-----放置工作套管(工作通道)
独特设计的套管顶端可以保护神经根免遭损伤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 赵庆祥
一、历史
胸腔镜技术1993年首次应用
于胸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术 1993
90年代中期
1998
美国Anthony Yeung医生(美国微创 学主席)首创YESS技 术,是脊柱微创的里程 碑;
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后 路椎间盘镜(MED)
2002
德国Hoogland 教授在YESS技术基 础上提出THESSYS 技术,使椎间孔镜技 术走向成熟,
外侧向双极
内侧向双极
11、术中操作步骤-----缝合伤口
全部摘完突出的髓核后,通过椎间孔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经 根。
转动工作套管观看周围组织检查是否还有游离的髓核碎片。 手术完成后拔出工作套管,缝合伤口。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张西峰2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张西峰2
皮肤伤口仅5~7mm,符合美学观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脊柱微创技术与脊柱开放手术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每一位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都是一特殊的个体,
诊断与治疗应个性化 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
经济状况,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对年轻患者的椎间盘突出症应首先考虑微创,
采取开放手术尤其是固定和融合更应慎重 开放和微创有利有弊,应权衡利弊选择
对应用止痛药物的患者应观察药物的副作
用。
腰部疼痛的发生过程—肌紧张可引发并加重腰痛
各种诱发因素
化学介质
激活感觉神经末梢
异常的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纤维
脊脊髓髓
大脑
肌紧张—疼痛的恶性循环
反射性肌紧张 肌肉
缺血
肌肉痛
缺氧
腰痛
疼痛评估流程
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评估,此后每日 对患者进行至少2次评估(在护理巡视测量体温、脉搏、 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时进行),或根据医嘱进行评估, 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 疼痛时,护士及时进行评估,报告医生,并记录入 《疼痛评估表》中
脊柱微创手术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胸腰椎骨折
颈椎病 椎体结核 椎体肿瘤
椎间孔镜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选择 正中线右侧旁开 12 cm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插 入导针 ,术中定位腰椎间盘突出间隙 ,依次导入 扩张管 ,再顺序选用 1~3#环锯扩开椎间孔 ,注 入亚甲兰染色 ,放入工作通道并固定。清除视 野内软组织 ,止血后 ,显露出淡蓝色突出的椎间 盘组织 ,顶压神经根 , 用髓核钳将神经根管内突 出椎间盘逐一夹除。神经根松解彻底后 ,用射 频装备清除术野中残存椎间盘组织 ,彻底止血 , 冲洗伤口 ,缝合皮肤。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详尽整齐]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详尽整齐]

优质医学
43
术后恢复性指导
①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外固定,并 搀扶患者适当下地行走观察患者有无 头晕及其他不适,及时告知医师 ②指导患者正常进食 ③指导患者有限自由位:可平躺,可 直立行走。不能坐位,不能弯腰,每 次行走不宜超过10分钟
优质医学
44
健康教育
①出院后继续院内所学的锻炼内容,选择性实施,次数 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 中有一定间歇,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2)饮食:术后2h,病人无不良反应即可饮食;卧 床期间宜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鸡蛋汤、 瘦肉及各类蔬菜等,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增加抵抗力, 但不宜过饱;饭后1h可进食适量水果,有利消化促排 便,若出现便秘,可酌情给予缓泻剂;避免食用刺激 性食物或牛奶、豆浆等易胀气的食物,禁食生冷或易 导致腹泻的食物。
优质医学
5
常用手术器械YESS技术
优质医学
6
常用手术器械-joimax
优质医学
7
常用手术器械--maxmore
优质医学
8
要熟悉两种解剖
病人患病部位局部的解剖
临床技术的解剖(原理、参数、适 应症、禁忌症)
优质医学
9
经皮颈椎脊柱内镜(PECD)
前路:间盘间隙入路、椎体入路 后路:“V”点
优质医学
41
功能锻炼
第二阶段:(主要做腰背肌锻炼,通过锻炼提高 腰背肌的力量,有利于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①5点支撑法:(术后2-3周)平卧于硬板床上, 用头,双脚,双肘5点支撑,将臀部抬起,臀部 尽量抬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② 3点支撑法:(术后3-4周)平卧于硬板床上, 用头、双脚3点支撑,将臀部撑起,臀部尽量抬 高。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2-3组/天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

椎间孔镜: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 ),是利用一组特殊的设备和器械,经后外侧途径,通过椎间孔或“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达到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

PELD一般采用局部麻醉。

可有效避免术中对神经根的损伤,在内镜直视下取出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致压物。

因手术操作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处于清醒状态,能把术中疼痛感觉迅速反馈给医生,从而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PELD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同时,不需切除黄韧带和椎板,不破坏脊柱的后方稳定性,与MED 或开放手术相比,损伤更小、更符合脊柱微创治疗理念。

对于椎间隙狭窄、存在脊柱不稳或滑脱的病例应视为本治疗技术的禁忌。

如果髂嵴较高,给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适应于腰痛、放射痛首诊主诉,无腰椎间盘开放手术治疗史,且均为单一节段突出;均经过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的中青年患者。

临床检查主要阳性体征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足背伸肌力减弱。

椎间盘镜:MED 手术应与传统手术一样,适用于各种不同年龄LDH 患者。

但由于MED 手术开窗小,视野受限,椎管内合并症的处理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要困难得多,故对于老年性LDH 反复发作,病程长、反复经过多种治疗,尤其是接受过溶核治疗的患者,以及严重的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复发的LDH 等,应列为MED 手术的禁忌。

1 / 1。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详细描述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突出的腰椎间盘,并精确地对其进 行摘除或复位。该技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患者疼痛减轻明显,且术后并 发症较少。
颈椎病的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可用于治疗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脊柱内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 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脊柱内镜技术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颈椎病 等,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详细描述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柱内镜技术能够精确地去除压迫神经的突出物,缓解患 者的疼痛和麻木等症状。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神经根 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脊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脊柱内镜技术可用于脊柱肿瘤的诊断和初步治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医生可以观察脊柱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对其进行组织活检。在确诊后,医生还可以 通过内镜技术对肿瘤进行初步的治疗,如激光消融或冷冻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脊柱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 引言 • 脊柱内镜技术概述 • 脊柱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 脊柱内镜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脊柱内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通 过内镜观察和操作,对脊柱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随着医疗 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镜技术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 段之一。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

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的特点你都知道吗?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和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发展非常快的脊柱疾患微创手术技术。

与传统手术技术相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大、出血多、康复慢、住院久等问题,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住院短等优点。

一、什么是双通道脊柱内镜和椎间孔镜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即是脊柱微创外科一般所说的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Technique),简称UBE技术。

该技术通常在脊柱一侧建立两个较小的通道,这两个独立的通道同时操作,其中一个通道用于引入内镜和摄像系统,以便医生观察和导航手术区域;另一个通道则用于引入手术器械,进行病灶的切除、修复或植入内植物等操作。

这种手术技术通过内镜的放大和高清摄像系统的实时显示,使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进行手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椎间孔镜也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它最初是通过椎间孔(即相邻椎间隙)进入患者的脊柱,进行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将非常细小的镜头光源和摄像、进出水通路、工具进出通路集成于一个通道内,用更小的切口、更小的损伤在高清放大的摄像监视下完成手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椎间孔镜技术已发展到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拓展程度与初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业内目前正在讨论更名问题,将该技术称为“全可视化脊柱内镜技术”的声音日益显著。

二、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以下简称UBE)的特点1、双通道设计UBE采用了两个独立的通道,一个用于观察,另一个用于操作。

这种设计可以同时实现观察和治疗的功能,提高手术效率。

2、微创操作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UBE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手术过程中只需在每个术区切开很小的两个切口,通常观察口仅3-5mm,操作孔仅8-15mm,既减少了大量组织的剥损伤,也实现更精准、更彻底的病灶治疗。

3、视野清晰UBE内镜配备了高清摄像成像系统,可以提供数十上百倍放大的清晰视野,使医生能够清楚准确观察患处的病变情况,实现精准安全的手术操作。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

最新技术详解:新型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贺石生倪海键陈佳编著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将微创作为首选考虑的治疗策略。

脊柱微创器械的发展跟随着微创理念和微创操作技巧的演变而不断更新。

近二十年来,当内镜技术在普外科、关节外科、泌尿外科等其他专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之时,脊柱内镜技术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纵观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史,可以将其视为由椎间盘介入技术发展衍生而来。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以Kambi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X线透视引导下,通过“Kambin三角”进行经皮椎间盘内穿刺,利用射频热凝、通道下切吸等技术治疗包容型椎间盘突出及盘源性疼痛。

随后,他们利用关节镜经通道对椎间盘内进行观察,但在观察后需在非直视下完成髓核摘除。

90年代中后期,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同轴脊柱内镜系统(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诞生,然而该系统仍然是以介入技术为基础,在透视引导下完成穿刺、置管进入椎间盘内。

2002年,Hoogland发明了Thomas Hoogland Endoscopy Spine Systems即THESYS系统,通过导针、导杆引导逐级环锯对椎间孔进行扩大,从而使通道直接经过椎间孔到达椎管内,对致压物进行直接减压,该技术称为“TESSYS技术”。

TESSYS技术的诞生,使得脊柱内镜的手术适应证显著扩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是以脊柱外科医生的视角来说,TESSYS技术也还是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在穿刺置管过程中,需要依赖X线反复透视才能到达靶点,使患者及手术者均长时间暴露在射线辐射下;其次,椎间孔扩大成形的效率较低,并且由于关节突外侧为斜面,操作时容易滑向腹侧,使成形困难;同时,在关节突成形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环锯还是骨钻,都是在X线透视下盲视操作,因此存在神经损伤的风险;此外,上述原因导致该技术的学习曲线陡峭,尤其对于习惯了外科思维的脊柱外科医生来说,在学习的早期比较难于掌握。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西峰1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西峰1


腰腿疼痛是腰间盘突出症
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唯一
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症状
如下:



慢性腰痛。 椎旁压痛。 继发性下肢放射痛。 疼痛在平卧时减轻或消失, 在坐位和行走时间过长时加 重。 症状早晨最轻,晚上最重。 感觉异常。 肌肉萎缩和无力 腱反射异常。 脊柱侧弯。 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及 加强试验、屈颈试验、闭气 挺腹试验、“4”字试验)
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 突出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张西峰
要点
基本概念 疾病诊断 治疗方法 典型病例介绍
脊柱微创与开放手术比较 围手术期的管理 康复指导
(一)基本概念
1、椎间盘:每二个椎体之间均有一个 软性连接,这个连接由上一个椎体的下 软骨板、下一个椎体的上软骨板、(将 上下软骨板连接在成一个密封装置的圆 环)纤维环和(密封装置中的一个弹性 物质)髓核等四个构件共同组成,这就 是椎间盘。它起到滑动关节、减震等作 用。
L4/L5极外出椎间盘突出及分型
L3/L4极外侧突出(突出上翻)
工作套管放置位置
取出的髓核组织
手术伤口
L4/L5、L5/S1同侧椎间盘突出
L4/L5
L5/S1
镜下看到突出的椎间盘
L4/L5(蓝)、L5/S1(红)伤口
镜下解剖
CT解剖
L4/L5椎板间工作套管放置情况
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包括全椎板、半椎板和部分韧带椎
板切除(俗称开窗法)等方法进行髓核摘除和 减压,一些重要的韧带和椎板不可避免的被切 除,不同程度破坏了脊柱的结构,影响了脊柱 的稳定性,存在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术 后卧床和康复时间长,易发生脊髓硬膜和神经 根粘连,再次手术异常困难,常需要更彻底减 压松解和固定融合。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脊柱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期短、疗效确切、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脊柱内窥镜技术包括: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及完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FLD)等。

正确认识脊柱内窥镜技术,严格适应证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本文将总结各种脊柱内窥镜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Abstract] 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is with many advantages,such as a little injury,short time for recovery,curative effect,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and so on.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as 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ful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LD).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s,strict indications and skilled operating skills is the key to good effect.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various sp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applications.[Key words] 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 treatment;Review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常见病、多发病。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张西峰2

脊柱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张西峰2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 3~4 d水肿减轻 ,患者无腰腿痛症状 , 指导患者加强腰背肌及双下肢肌肉锻炼 ,增强 脊柱的稳定性。锻炼应循序渐进 ,不可过度劳 累 : 运动量应循序渐进 ,
轻者可腰围保护下床行走,避免作腰部前屈活 动。

术后功能锻炼

对入院前卧床时间1个月以上,全身情况 较差者,术后3d当疼痛减轻或基本消失 后,可在床上行腰背肌锻炼,指导患者 取俯卧位,双手置于腰背部互相握住, 头后伸,胸部抬起使之离床,每天3~4 次。
椎间盘突出症固定融合手术



节段腰椎活动度丧失,相邻节段退变 创伤巨大(多需备血输血) 经济费用昂贵(一般3~5万) 远期有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不佳 一般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 时间成本巨大:住院和康复时间长(第 一次住院12~15天,康复8~12周;第二次 住院10~12天,康复4~6周)
术后护理——疼痛护理
同术前 评估 用药

再评估
记录
康复护理——心理康复

术后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因惧怕疼痛对康复锻炼都 有恐惧心理,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一部分患者及家属因对锻炼知识的缺乏,害怕康 复训练对手术效果不利。 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患者 和家属进行耐心说服、安慰,解释,消除患者的 恐惧、焦虑等情绪。

术后合理利用抗生素治疗。 观察伤口渗血及预防感染 本术式最大的优
点是出血较少 ,可用透气性好的薄型敷料 或 创可贴,增加患者舒适度 ,并注意观察切口周 围有无肿、痛 ,有无突然腰痛加剧等症状;保 持切口敷料干燥 ,及时发现和预防切口感染及 椎间隙感染。
术后护理——饮食护理



局部麻醉术后患者即可 恢复正常饮食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 高钙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

脊柱内镜新闻稿范文脊柱内镜——开创微创脊柱手术新时代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脊柱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介绍脊柱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一、脊柱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脊柱内镜技术是指在脊柱手术中采用内镜探头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脊柱内镜探头将光源和摄像头引入手术部位,借助高清晰度图像,医生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手术部位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式,脊柱内镜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创伤小、恢复快;2.精准:脊柱内镜技术可以通过高清晰度图像直接观察手术部位,避免手术操作的盲区,手术精度更高;3.安全:脊柱内镜技术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风险更低。

二、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畸形等多种疾病。

下面以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介绍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切开椎弓根骨进行手术,手术创伤大、恢复周期长。

而采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手术,则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进行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由于脊柱内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手术部位,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手术风险。

三、脊柱内镜技术的未来发展脊柱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经能够应用于大多数脊柱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局限性。

未来,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1.提高技术水平:脊柱内镜技术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未来需要加强医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2.开发新型内镜探头:目前的脊柱内镜探头尺寸较大,未来需要开发更小、更灵活的内镜探头,以适应更复杂的手术操作;3.建立完善的脊柱内镜手术系统:未来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脊柱内镜手术系统,包括高清晰度图像采集系统、内镜探头导航系统等,以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度。

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病变应用规范(全文)

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病变应用规范(全文)

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病变应用规范(全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在疼痛科门诊大约12%~15%病人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疼痛科病房收治病人的30%~40%。

社会和家庭因其导致医疗费用和劳动力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微创治疗技术是疼痛科核心治疗技术,是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潮流与方向。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无瘢痕粘连问题、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患者痛苦少和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趋势。

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多种微创手术方式,主要有胶原酶溶解术、激光汽化减压术、射频热凝消融术、等离子消融术与后路椎板间隙显微内镜间盘切除术(MED)等。

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技术,随着脊柱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及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技术已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为规范临床管理,促进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健康有序开展,提高临床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专家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近7年来开展的临床实际工作经验,经过深入研讨、认真论证,起草了《经皮穿刺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技术临床管理规范》,为疼痛科规范开展脊柱内镜治疗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主要技术特点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LD)结合了经皮穿刺技术、内窥镜辅助技术和射频消融技术的优点,脊柱内镜技术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而分为经椎间孔及经椎板间二种。

二种方法都是通过特殊的钻孔器和磨钻配合,直接定位于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部位,在可视下对其行直接摘除,并结合射频消融行纤维环热凝成形术。

椎间孔入路还可以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椎板间入路部分可行椎管扩大成形术。

临床总结表明,该技术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包括游离型及极外侧型);部分椎间孔狭窄症行椎间孔扩大成形;复发型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源性腰痛;经椎板间隙入路椎管狭窄扩大成形等。

2024年脊柱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脊柱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

脊柱内窥镜市场发展现状简介脊柱内窥镜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技术进行脊柱手术的工具。

它可以通过小孔镜入路进入脊柱进行检查和治疗,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脊柱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脊柱内窥镜市场快速发展。

市场规模脊柱内窥镜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脊柱内窥镜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是脊柱内窥镜市场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其市场规模占据全球的较大份额。

市场驱动因素1. 高发病率脊柱疾病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凸等,这些疾病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脊柱疾病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这进一步推动了脊柱内窥镜市场的发展。

2. 技术进步脊柱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为脊柱内窥镜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改进,脊柱内窥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更多的患者选择了脊柱内窥镜手术。

同时,新的材料和器械的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脊柱内窥镜市场的发展。

3. 医保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保政策对脊柱内窥镜手术给予了较高的报销比例和补助,这进一步推动了患者对脊柱内窥镜手术的接受度。

医保政策的支持为脊柱内窥镜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市场竞争格局脊柱内窥镜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较为集中,主要的厂商包括迈瑞、博腾、沃柳、脊柱内科技等。

这些厂商在脊柱内窥镜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同时还积极进行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

市场挑战与机遇脊柱内窥镜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昂的设备价格、专业医生资源短缺等。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脊柱内窥镜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的扩大,脊柱内窥镜市场有望实现更快速的发展。

认识脊柱内镜专业技术

认识脊柱内镜专业技术

认识脊柱内镜技术————————————————————————————————作者:————————————————————————————————日期:基础篇一.认识脊柱内镜1.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组成1.镜体:(连接成像、光源、冲水、手术通道)图片2.冷光源(光源、光钎)图片3.成像系统(摄像、传输、显示器)图片4.等离子系统:发生器、消融电极图片5.冲水系统6.X光机或CT 图片7.手术器械:1.建立通道的手术器械图片2.镜下使用器械图片8.神经检测仪,全麻或连续硬膜阻滞2.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的工作原理A:手术医生在X光机引导下,利用穿刺扩张及骨髂处理器械,由皮肤到达脊柱病变部位,建立一个通道。

B:内镜从通道中到达病灶区,C:由光源系统提供照明,由摄像及成像系统将病灶区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并监视医生进入身体的手术工具及动作,医生利用镜下手术工具在直视下切除病灶,修复组织。

特点:①通道尽量在身体自然腔隙中通过以便减少出血及损伤组织,②通道要避开重要组织,如神经、大血管、内脏等③镜下工具精致细小,抗张力差,操作宜柔和。

④通道尽量对准靶点病灶区。

⑤镜下影像与实物放大约60倍。

⑥广角镜头提供宽广的视野常会出现“看到碰不到”现象。

⑦冲水系统通过水压可以减少创面出血提供干净清晰的手术视野。

⑧等离子刀头可以用于镜下出血或疏松软组织的消融。

3.内镜系统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1)清洗:A.镜体单独清洗,清水反复冲洗,并用毛刷清洗官腔,然后酶洗,注意不能磕碰、折弯、单独包消,保护头端摄像头,B.管道系统,要注意清洗中空的腔隙,清洗其中的骨和其他组织。

(2)消毒灭菌:A.支持等离子灭菌B.支持高温、高压灭菌(注意光钎传输不能高温)C.支持戊二醛2%以上浸泡(消毒不低于20分钟,灭菌10小时以上)内镜必须灭菌,灭菌方法不宜交替使用,否则易出现镜体损害。

(3)养护:A.内镜是贵重医疗器械,镜体要单独存放,忌磕碰与折弯、挤压。

脊柱内镜技术

脊柱内镜技术

七、并发症及处理----(3)神经根损伤
临床表现: 肌力减退 感觉减退
处理: 营养神经等药物 理疗
七、并发症及处理----(3)神经根损伤
神经根 后纵韧带 髓核
九、术中出血和止血
肌肉血管出血和椎间孔外口部出血可用工作套管前后 左右压迫寻找出血点。椎管内血管出血应用双极热凝止血, 若仍不能完全止住,可以用镜子压迫或加大水流量,必要 时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或止血棉填塞,3~5 min后将其取 出,找到破裂血管,用射频将血管封住,术后放置引流管, 以便进一步观察。
10、术中操作步骤-----椎间盘及神经根减压
摘除的髓核组织
摘除的髓核组织
椎间盘及神经根减压-----应用双击射频
采用独特设计的可伸屈和转向的射频双极电极可以通过椎间 孔镜的工作通道达到工作区域用于止血、消融髓核、以及通过组 织收缩的作用封闭纤维环直径3 mm以下的裂口。
双击射频的分类
顶端双极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历史
胸腔镜技术1993年首次应用
于胸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术 1993
90年代中期
1998
美国Anthony Yeung医生(美国微创 学主席)首创YESS技 术,是脊柱微创的里程 碑;
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后 路椎间盘镜(MED)
2002
德国Hoogland 教授在YESS技术基 础上提出THESSYS 技术,使椎间孔镜技 术走向成熟,
可用美兰染色髓核,髓核组织退变越重,染色越重,退 变越轻染色越轻。对于初学者来说,椎间盘造影是必要的, 镜下视觉好,有利椎间盘的识别。
镜下髓核
镜下亚甲蓝髓核染色
八、髓核切除多 少为宜?
工作套管经扩大的 椎间孔进入硬膜外 腔前侧间隙。直视 下直接在椎管内对 神经根进行松解减 压,只摘除椎间盘 中后1/3残存的髓核 组织,总量约2ml, 镜下可见神经根随 硬膜囊有明显波动。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BESS)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BESS)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BESS)KEYPOINT1. 多裂肌三角、肌肉与椎板之间的间隙(Son’s space)是UBE 手术操作空间创造的解剖学基础;2. 对侧神经减压时,避免过早去除黄韧带,保护硬膜以免撕裂。

近一年来,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BESS)已经引起脊柱外科术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其学习曲线相对平缓,镜下视野更全面,器械操作更灵活,器械选择更多等诸多优点,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更具优势,未来能使更多更复杂的脊柱退变性疾病实现微创化、内镜化治疗。

本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项技术。

1解剖学基础Son等提出了2个脊柱后侧的潜在间隙:1)多裂肌三角;2)肌肉与椎板之间的间隙(Son’s space),是初始空间创立的解剖学基础,提出可以依靠内镜入水的静水压和物理牵拉进一步扩大这个初始工作间隙。

这也是进行UBE操作空间最重要的步骤。

图注:1)多裂肌三角;2)肌肉与椎板之间的间隙(Son’s space)2定位与切口UBE减压需要两个小切口,一个小切口约5-6mm,用于关节镜插入及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另一个大切口约8-10mm,用作器械入口及生理盐水流出。

使用扩张器逐层扩开椎旁肌肉,轻轻地将软组织推开创造空间。

随着生理盐水的流入,空间形成并准备使用。

图注:关节镜系统及常规开放手术器械图注:定位椎间隙上下两个椎弓根的下缘,棘突旁开1cm为两个操作区图注:术者手术位置变化及术中仪器角度示意图图注:术中腰椎透视图像关节镜通道与操作通道交汇。

1“十步骤”双侧减压图注:A 同侧椎板切除减压内镜观察,棘突(白色箭头),黄韧带(黑色箭头)。

B 对侧神经减压,黄韧带(黑色箭头),硬膜(白色箭头)。

C 对侧减压示意图,TP横突,SP,棘突,LF,黄韧带。

(一)从同侧椎板的下缘向上磨除,直至黄韧带附着点(图A);(二)用钝性神经剥离子将黄韧带与对侧椎板下表面分离;(三)磨除对侧椎板的下表面,直到接近侧隐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