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

合集下载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1. 什么是周礼考工记?周礼考工记,简称《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周代晚期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考工记》作者传世无名,被晋代史学家范晔列入《后汉书·艺文志》中。

2. 典籍的创作背景周礼是古代中国人关于政治、社会、礼仪等方面的规范,而《考工记》则是周礼的一部分。

这部典籍的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属于战国时期。

3. 典籍的内容结构《考工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3.1 考工篇《考工篇》是《考工记》的开篇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考工的程序、标准和流程。

3.2 建礼篇《建礼篇》是《考工记》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记载了古代周朝各种仪式和礼节的规范,包括祭祀、婚嫁、丧葬等方面的仪式。

3.3 功曹篇《功曹篇》是《考工记》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代周朝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这一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古代周朝官员的职责、资格和选拔标准,以及他们的管理职责和权力范围。

4. 影响与价值4.1 对周代社会的影响《考工记》是对周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的一次集中规范和总结,对于研究周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权力、秩序、仪式的重视。

4.2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总结《考工记》是一部古代中国重要的典籍,它详尽地记录了古代周朝的考工制度、礼仪规范以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通过对《考工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周朝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官员的职责与权力范围。

这部典籍不仅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后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的特征和对比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的特征和对比

唐长安
•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 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 ,但市在宫南。 •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 宫殿的位臵,方格道路网 ,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 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 严格分开
明清北京
• 明清时期的国家首都 • 全城分为皇城 宫城 内城 外 城等四部分 • 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 称铺 • 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 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 常数十五之数。
内容要点
• • • • 城郭不必中规矩,主张因地制宜 不必中准绳,不必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注重功能分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对后世的 风水理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代表城市
• • • • • • 南宋临安城 宋扬州城 宋元泉州 隋江都 明清赣州 ...
代表城市
• • • • • 元大都 唐长安 明清北京 东都洛阳 ...
元大都
•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 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 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 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 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 制度。 •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 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 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 门。呈方格网布局。
周礼考工记简介
•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 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 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 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 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 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 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工记》 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 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 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 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下文的内容是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阅。

周礼考公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 米)。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名词解释
周礼考工记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对于周朝时期的考工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著作,总结了周朝时期的礼制、仪式和制度,重要影响着后世的礼仪文化。

2. 考工:周朝时期的一种制度,用于管理和监督工匠、技工的工作和生产。

考工负责监察工艺品的质量,确保朝廷和贵族的需求得到满足。

3. 记:在这里指的是记录和记载的意思,记录下有关考工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情况,供后人参考和研究。

4. 名词:在这里指的是词语或术语,用于解释和说明周礼考工记中各种概念、制度以及相关术语的含义和用法。

这些名词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周礼考工记,它们在该著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我们了解古代考工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

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的描述《周礼考工记》说到都城建设时,真的是让人一听就觉得那场面大气磅礴,真是让人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人怎么能做到这么精巧的设计。

要是今天的人有这本书,估计都得说一句“这才是有远见的规划啊!”你想想,连都城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子、每一条街道都得讲究,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天花板”了。

按理说,现在我们都习惯了高楼大厦林立,路面宽敞,可是如果把这些建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那得有多震撼呀!你看那时候的都城建设,分得可细了,地面上得铺得整整齐齐,不能有一点杂乱。

照这么说,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得从古人那里学点东西了。

咱们今天对比一下,现在的街道搞得是五花八门,看看这层楼那层楼,连路边的绿化带也是随便种,别说交通了,光是找个停车位就能让你抓狂。

古代的都城可不是这么随便的,早有了明确的规定!《周礼》里明确提到,要让都城的布局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字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比如说,都城的中心地带要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四周得是官府和大臣的府邸。

这广场不仅仅是个休闲场所,还是展示帝王威严的地方,王权不言而喻,谁敢不尊敬,立刻得见官!再说那些宫殿的建设,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宫殿大得很,按《周礼》来说,宫殿周围的墙要有多高?不得低于一丈(大约3米),连墙上雕刻的图案都有讲究,不能是随便的图案,必须有象征性。

你想,那些古人真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和工艺水平,做每一座宫殿,工匠们都得用心良苦。

这就像今天的人建一座大楼,都得找最好的设计师和最顶尖的建筑团队一样,古代也是讲究“精益求精”的。

而且你看,古代的都城建设还特别注意风水,这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让整座城市都能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周礼》里讲究“天人合一”,都城的位置得选择在风水最好的地方,既不能偏北也不能偏南,必须有山有水,才能保证国运兴旺。

要不然,建好了这么一座城,天天风沙大,水土流失,别说繁荣昌盛了,连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怎能成就伟大的帝国呢?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古代的人把这都城建设得那么复杂,有点儿过头了,是不是?但其实你想想,这也正是古人对城市的重视啊。

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

两者思想差异
《周礼》营国则以礼制思想为出发点,要求在“礼” 的主导下形成营国秩序,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网络, 呈现理性的空间序列;较注重的是礼法上的完美布局, 事无巨细,均予以等级规定,城市建设趋于程式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着重选择平原或平坦的基址—— “地中”进行营城,具有风水学上的意义;按宗法等 级界 定城市规模;相对针对国都的营建,邦国处于最高等 级,诸侯的都与卿大夫的邑则逐级下调,有擅自扩大 或新建者,便属违制,因而城市面貌相对缺少个性; 从王畿的居于“地中”、王城的居于“畿中”,到宫 城的居于“国中”,都具象地突出了天子之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国中的重点在于宫城及宗庙、 社稷等具有国、君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市场组织严 密、管理严格。
•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 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 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 《管子·权修》:“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 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 城”
营建思想特征:
注重环境,因地制宜。理性与功能主义。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 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 《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 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 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 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管子·度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 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 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考工记》全文

《考工记》全文

《考⼯记》全⽂《考⼯记》是中国先秦时期⼿⼯艺专著。

作者不详。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以此补⼊,得以流传⾄今。

全⽂约7000多字,记述了⽊⼯、⾦⼯、⽪⾰⼯、染⾊⼯、⽟⼯、陶⼯等6⼤类、30个⼯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衍⽣出1种,实存25个⼯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艺和检验⽅法,涉及数学、⼒学、声学、冶⾦学、建筑学等⽅⾯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记图》、程瑶⽥著有《考⼯创物⼩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书中保留有先秦⼤量的⼿⼯业⽣产技术、⼯艺美术资料,记载了⼀系列的⽣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艺美术史和⽂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前多数学者认为,《考⼯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业、⼯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记》,是作为<周礼>的⼀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记》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记》⼜称《周礼·考⼯记》(或《周礼·冬官考⼯记》)。

《考⼯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利等⼿⼯业技术,还涉及天⽂、⽣物、数学、物理、化学等⾃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孙诒让等。

进⼊20世纪,西⽅科学技术的传⼊,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记》的研究进⼊了⼀个新阶段。

研究者利⽤科学的⼿段和思维⽅法,利⽤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在整体上把《考⼯记》研究提升到⼀个新⽔平。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车人原文及译文正中午时的日影,夜里参考北极星,以确定[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

[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

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

[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

[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

[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

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

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

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

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

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

路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住在那里。

路门外有九室,九卿在那里处理政事。

把国事划分为九个方面,由九卿负责治理。

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浮思]建制高九雉。

[城内]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

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之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

用王宫宫墙四角[浮思]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浮思]高度的标准。

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公和王子弟]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匠人挖掘沟渠。

耜头宽五寸,二耜相并为耦,一耦所掘,宽一尺、深一尺的小沟叫做畎。

在田头的[沟渠宽和深]比这加一倍,宽二尺、深二尺叫做遂。

周礼·考工记 职业道德

周礼·考工记 职业道德

周礼·考工记职业道德
《周礼·考工记》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它详细地记录了周代官制、官职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书中,也提到了职业道德的问题。

在《考工记》中,对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都有相应的道德要求。

例如,对于匠人,他们必须尽心竭力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不能因个人私利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官员,必须恪守廉洁奉公的原则,不能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同时,《考工记》还强调了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在社会上获得尊重和信任。

总之,职业道德在古代中国就已经被高度重视,而《周礼·考工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古代职业道德的参考标准。

在现代社会,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道德规范和操守不仅是保证公平竞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们获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基础。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原文及译文原文作者:周公旦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氏为量,段氏为鏄器,桃氏为刃。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

欲新而无穷,敝尽而无恶。

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

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

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

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

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従半之。

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

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

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攠谓之隧。

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

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

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

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

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

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

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

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弇则郁,长甬则震。

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

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

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秅,不秅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

《周礼》《考工记》对工匠的定义

《周礼》《考工记》对工匠的定义

《周礼》《考工记》对工匠的定义一、《周礼》中对工匠的定义1.《周礼》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内容为周朝的政治制度、礼仪、官制等。

在《周礼》中对工匠的定义主要体现在对工匠的地位和职责的规定上。

2.《周礼》将工匠分为四种不同的等级,包括“匠工”、“作工”、“局工”和“图工”。

其中,“匠工”是最低等级的工匠,负责一般的制作工作。

“作工”则是负责较为复杂的制作工作。

“局工”负责管理多个作工,“图工”则是负责设计和规划工程。

3.在《周礼》中,工匠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属于下层,工作也相对辛苦。

但《周礼》也规定了对工匠的保护和尊重,“匠人弃之地,赐田一顷”、“功成,赐田五顷”等,都是对工匠的一定保护。

4.《周礼》中对工匠的定义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对于工匠地位的一种肯定和保护,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工匠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情况。

二、《考工记》中对工匠的定义1.《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技术手册,主要内容为古代工艺技术和工匠技能等。

在《考工记》中对工匠的定义主要体现在技能的传承和技艺的培养上。

2.《考工记》将工匠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强调了工匠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并且在对工匠的定义中,强调了对工匠技艺的传承和培养,注重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工匠,提倡传师授徒的传统,并注重工匠技能的提高。

3.《考工记》中对工匠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手工艺,还包括了一些需要高超技能的工匠,如音乐家、钟表匠、制图工等。

这些工匠在《考工记》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和尊重。

4.《考工记》中对工匠的定义相对于《周礼》来说更加强调工匠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注重对工匠技艺的传承和提高。

他们在社会地位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肯定。

结语通过对《周礼》《考工记》中对工匠的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社会对工匠的态度和定位有所不同。

《周礼》虽然保护了工匠的权益,但工匠的地位相对较低,工作条件也较为艰苦。

而《考工记》则更加强调了工匠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注重技艺的传承和提高,并且对技能出众的工匠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和尊重。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摘要:
1.《考工记》的定义与背景
2.《考工记》的内容与特点
3.《考工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工艺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的经典著作,又称《考工记述》或《周礼·考工记》。

该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考工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

其中包括了木工、金工、皮革、纺织、陶瓷、建筑等六大类30 多个工种的详细描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手工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许多失传的工艺得以重见天日。

《考工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古代发明和创造都是在《考工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其次,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商品交流和贸易得以繁荣,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考工记》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书中所述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同时,《考工记》的成书也体现了古代官方对科技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古代官方文化政策的一个缩影。

总之,《考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代工
艺技术经典。

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还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礼·考工记 引用格式

《周礼·考工记 引用格式

周礼·考工记引用格式
1.书籍引用格式
孔子.周礼·考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章节引用格式
孔子.周礼·考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十六章.
3.在文中直接引用时,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
“昔者三王之时,天下无为而治,而其成也美。

”(《周礼·考工记》)
4.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列出该文献时,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
孔子.周礼·考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在引用时,如果使用了不同版本的《周礼·考工记》,需要注明版本号:
孔子.周礼·考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第十六章.(版本号:xxx)
6.如果是在学术论文中引用《周礼·考工记》,建议使用学术引用工具(如EndNote、Zotero 等)进行管理和自动生成参考文献,以确保格式规范和准确无误。

请注意,上述格式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格式,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出版物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最好在写作前先查阅所在领域或出版物的具体引用规范。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原文及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原文及译文《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作者:周公旦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粤无鏄,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

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橘窬淮而北为枳,瞿□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这工:筑、冶、凫、□、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刮摩之工:玉、(木即)、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

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

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即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于戟四尺,谓之六等。

车谓之六等之数;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

《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原文及翻译

《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原文及翻译

《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原文及翻译《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原文及翻译《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輈人》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毂也者,以为利转也。

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牙也者,以为固抱也。

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望而眡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

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望其辐,欲其揱尔而纤也。

进而眡之,欲其肉称也。

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

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

无所取之,取诸急也。

眡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察其菑蚤不龋,则轮虽敝不匡。

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

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

是故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蒿。

毂小而长则柞,大而短则挚。

是故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

椁其漆内而中诎之。

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以其围之阝力捎其薮。

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

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帱必负干。

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

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幅。

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

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扤,虽有良工,莫之能固。

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余,而强不足也,故竑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

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也。

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尬В揉辐必齐,平沈必均,直以指牙,牙得,则无槷而固,不得,则有槷必足见也。

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参分寸之二,谓之轮之固。

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

侔以行山,则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于凿。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

是故规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

县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权之以眡其轻重之侔也。

故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轮人为盖,达常围三雨,桯围倍之,六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XXX 班级:XXX班学号:XXXX
《周礼·考工记》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翻译: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

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米)。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

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