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摘要】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全人教育”思想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基础教育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全人教育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将全面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回顾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存在的不足,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我们的育人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全面转换育人模式,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就是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题的,因此课堂教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在高考的压力下,考试就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而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知识传授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这种应试教育的规范化,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正趋向于大工业流水线式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激情,这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已经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仍然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霾。
传统育人模式除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于功利化等不良现象外,还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弊端。而教育目标过于狭隘,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其最大的弊病。因为传统的育人模式主要关注的是智力开发,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升学是其唯一目标。因此,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与“应试”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应掌握的其他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在传统育人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淡漠、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和行为模式功利主义明显等现象。另外,由于学生长时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身责任的正确认知,因而极易造成其“脱离社会”的严重后果。
教育应当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而绝不是知识的“传输带”。传统的育人模式把学生视为教育这台“机器”上的“零件”,这样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便被埋没和忽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
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出路所在。[1] 而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现实,要从深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就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认识框架和组织体系,而必须以全新的“全人教育”观为指导,转变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思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的宗旨就是“用教育来完成人的灵魂塑造,用教育来造就一个好人、大人、能人、完人,而不是坏人、小人、庸人、畸人,使人走向全人,并进而造就一个美好的社会”。[2]“全人教育”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人”,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完善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工具的人、是完美的人而非残缺的人。从内涵来看,“全人教育”首先讲的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的传授、灌输与获得,它更多地指向的是人个性的全面发展。[3] “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一场教育目标的革命,其主要的贡献则在于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是对现行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政策的再反思。这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
首先,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曾经说过,如果说科技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发动机”,那么人才就是这个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而在人才的具体标准上,当代社会不仅要求其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 也就是说,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全人教育”理应成为我们当今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从基础教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价值多元的时期。市场化改革所引起的利益格局调整是当前我国价值冲突最深刻的根源。与此同时,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外部冲击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不但要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更要担负起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基础教育必须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功能,纠正“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从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来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才能达到既
定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因此,教育目的与任务的贯彻、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教育组织形式的规划、教育环境的建设等都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全人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人”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5] 因此,它是对传统育人模式中重“才”轻“人”、忽视人的主体性和教育发展观的“实用主义”育人观念的有力否定。在基础教育中引入“全人教育”的新理念,有利于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