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 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 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 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 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的重要思想来源。
索绪尔提出的四组核心概念
语言和言语
他将人类语言活动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 言语: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比如说出来的话和写下 来的句子,它是一种个人行为。 语言: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语言活动的社 会性部分。
在语言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一方面要使言语能为人们所理解, 首先必须有一个能被参与言语活动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语言系统,否则言 语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种语言,又必须有言语实践, 语言是言语的产物。 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突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任何具体言 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 其上的语言系统的作用。
什么是结构主义?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 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 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 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 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 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 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 和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ructuralism )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 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 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 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 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 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 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 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 础 。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续一)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续一)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一些结构主义者开始对已有的理论表示不满,“他们放弃了原先追求的科学目标,走向了更具批判性,同时也更具游戏色彩的后结构主义。
”(注:杨大春:《解构的综迹》,《外国哲学》1999年第6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结果。
正如谢尔丹(R.Selden)所说:“结构主义自认为是英语,它力图主宰人造符号的世界,而后结构主义则反英雄地嘲讽如此努力。
但是,这种嘲讽并不意味着后结构主义的超然、客观,因为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嘲讽差不多是自嘲:后结构主义者是突然发现他们的方式错了的那些结构主义者。
”(注:Selden,R.(1986).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P72.)总之,尽管我们可以说结构主义生育了后结构主义,但十分明显的是,后结构主义力图贬抑结构主义的科学抱负的重要性,它突破了结构主义的科学的“结构”观念,它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第一,后结构主义主要针对“文本的世界”,它与某种阅读方式联系在一起。
后结构主义不拟建构,而重解构。
解构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向阅读开放,它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全面的、开放的,“阅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可以读出多重含义。
”(注:Derrida,J.(1976).Dissemin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xv.)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和“非此即彼”逻辑的超越。
后结构主义并不认为存在着静态的两极对立,相反,它主张存在的是两极间的运动。
所以,福柯(M.Foucault)坚持“分析对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总之,要看到对立本身是分化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概述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一20世纪结构主义20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
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各派结构主义的的共同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系统、模式、型式)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来解释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现象。
他们对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
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
第二,把结构划分为深层与表层等不同层次。
第三,认为结构作为一种理智和观念的存在具有超越作为主体的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无人格的。
第四,大都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时间性。
结构主义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也一直以法国为中心,但它很快成了一种国际性思潮而在西方国家流行。
二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索绪尔(的表层结构。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 Levi-Strauss,1908-)开始的。
他早年攻读法律、哲学和心理学。
主要着作有:《亲族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热带闲愁》(1955)、《结构人类学》(1955,1973)、《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946-1971)。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_方法论的视角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引言在教育研究领域,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两种主要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教育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一、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它强调社会现象背后的结构和体系,并通过对社会规则、符号和象征系统等进行分析,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在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制度与结构:结构主义认为,教育制度和结构是教育现象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规则和约束,影响着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通过分析教育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等,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
2. 教育符号与象征系统: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象征系统的作用,认为它们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构建和传递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符号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教育活动中的意义和内涵。
3. 教育实践与规则:结构主义关注教育实践中的规则和约束,认为它们是教育有效性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教育实践规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
结构主义的应用使得教育研究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结构和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兴起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后结构主义逐渐兴起并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应用。
后结构主义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并通过关注语言、话语和权力等因素,重新解读和诠释教育现象。
后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和话语: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和话语是构建教育现象意义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教育实践中的语言和话语,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内涵和多样性。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朱晓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 广州510630)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习理论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框架,以便更好理解西方学习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 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469(2000)04-0001-05人的学习是凭借怎样一种“心理系统”来实现的呢?要阐明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种对学习实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核心课题之一,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
从联结主义心理学家将学习过程的实现看成是刺激与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联结,到传统认知派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的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各派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当然,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理论也不例外。
从哲学角度看,结构主义(structivism)和可归入后结构主义范畴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二者之间有着深层的联系。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趣的结构主义以及随后出现的后结构主义浪潮,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思潮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结构主义可溯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及20、30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的移居而传入美国;40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劳斯的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的顶峰。
60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人文科学思潮,其代表者宣称是与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20年之久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的“意识”哲学相对立。
由于这个思潮的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的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的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
unfinished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 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 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 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 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 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 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 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 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雅克(Jaques Lacan 1901~1981),法 拉康 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哲学家。 家 哲学家
一 拉康的前期思想
雅克·拉康自本世纪20年代从事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来就一直 对人格的心理构成有浓厚的兴趣。他对妄想型人格,攻击性人格 以及人的心理生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 即主体问题,展开讨论。拉康在50年代初语言学转向之前对主体 的探讨都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虽然1953年提交的会议论文 《罗马报告》标志着拉康在精神分析方法论上的突破性进展,但 是1926—1952这一“前语言”阶段为以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哲学 基础。而且这一阶段产生的著名的“镜象理论”贯穿着拉康后来 的学术生涯,成为最广为人知的精神分析观念之一。
在《S/Z》中,巴尔扎克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短 篇小说《萨拉辛》,被罗兰·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本 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并在93 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这种做法几乎可以算得上 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文学作品或文本最具有科学色彩 的研究了,甚至于这 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 一种这样从事学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了
本书亦诗亦论,文思,玄言,滋味,欲望,恐惧因 “阉割”主题而生,皆熔铸于一炉,为当代西方文论 的实验之作,也是罗兰.巴特思想的一次汇聚。然而巴 特将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分割为长短不一的语义单 位,缀以评注,系以旁逸的闲墨,由此种种,镶嵌而 成,是“一种难以融入知识话语的形式”。虽则评注 是传统中国的著作方式,我们对此倍感亲切,但其难 以融入知识话语,也就是说,难以系统整合,因而就 其“大体”的勾勒,一时竟莫可措手。 ——译者屠 友祥
解构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在文化人类学中开创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并认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加以分析。
根据他的理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结构的产物。
在李维-史陀所提出的体系中,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对立的两种成分,可以分开,各成单一成分,这些单一成分又可构成新的对立成分。
李维-史陀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李维-史陀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
李维-史陀认为,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都体现为普遍法则的作用,而此种普遍法则是可以控制思维活动的。
似乎是离很远的东西。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谁制造了结构主义?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争鸣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争鸣一、引言20世纪的西方哲学界,涌现了一场风起云涌的哲学思潮,即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争鸣。
这场哲学争鸣不仅在哲学理论上有着深刻的冲突与分歧,更影响着跨越了哲学范畴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念、核心观点以及其对现代思想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其核心理念是认为整个社会、文化以至自然界都是由各种结构组成,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和普遍性。
在语言学上,结构主义强调语言中的符号系统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符号之间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
同时在人类行为、社会制度等方面也广泛应用了结构主义方法。
三、结构主义的贡献结构主义在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学批评上,结构主义提出了“文本解读”的观念,强调作品内部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于文学研究方法上带来了革新。
在人类学领域,结构主义扩展了人类学研究领域,使得人类学家可以从符号、象征和宗教等方面来理解传统社会。
四、后结构主义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后期新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释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对结构主义开始提出质疑,并形成了“后结构主义”思潮。
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如达尔达、福柯等开始提出对结构主义思想的异议,他们指出了结构主义无法涵盖复杂历史语境和人类行为多样性这一问题,并试图寻求其他解释逻辑。
五、后结构主义的观点后结构主义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结构并不能完全解释复杂世界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事物之间复杂关联。
他们更加关注权力、话语霸权和知识生产等议题,并将关心点从纯粹逻辑转向了历史和社会等领域。
同时,他们倡导放弃对普适性真理的追求,并强调相对主义以及多元论。
六、两种思潮的碰撞与融合尽管后结构主义开始从不同角度挑战和质疑传统结构主义思想,但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共通之处。
事实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后者继承并发展了前者。
例如,在符号解释面前,后现代文化批判对思想抽象所进行具体表现是承接和继承了前期结构主义方法。
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
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第一篇: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100年来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学说。
由于学习本身的复杂性, 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发生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变化过程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100多年来,人们便从各自的学派观点立场出发,阐述对学习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自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实践。
学习理论因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能被所有学者都认同的学习理论。
但已有的研究都是在探讨关于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且始终影响着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等问题,成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
正如《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 意思是: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便会被抛弃了。
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如果要对应到本书所倡导的教学罗盘模式中,其实象限的“讨论”对应的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象限的“讲授”对应的是认知主义,象限的“练习”对应的是行为主义,象限的是一个大整合,这一象限要表现的实质内容远比“点评”更丰富——它是把前面的三个象限所对应的各个学习理论做一个大整合。
简言之,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即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简单的一条一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2.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论文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论文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尼采说,我要这样的世界,一个原样的(Tel Quel)世界。
—摘自巴黎《泰勒》( Tel Quel)杂志创刊号遗忘把记忆一波波地带走,并不只是将之腐蚀,也不只是将之变成空无。
遗忘把残剩的片断记忆创造出种种繁复的结构•••••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件,发生于本文源自六维论文网不同的地方,来源自不同的时期,都相互接触交错,突然结晶成某种纪念物,好像是建筑师所精心设计出来的,远比我个人生命史更见智慧。
—摘自列维一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我们把读者的记忆倒退20多年前,当二十世纪八一I-年代初中国开始介绍法国结构主义时,在它的故乡,这种哲学方法已经渐渐被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所取代。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国内对结构主义的研究一直没有真札的展开,总体上仍然限于翻译和一般性介绍,对于其对西方传统哲学乃至文明的颠覆作用一直缺少准确意义上的理解,这种偏差源于结构主义奠基于与我们的象形文字并不一致的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使我们从汉字文化角度理解它非常困难。
事实上,如果缺乏对结构主义的深人理解,就很难产生对现代、特别是对当代欧洲人文科学领域的中肯分析。
从学理上探讨结构主义的来龙去脉,我们陡然发现,目前国内不同人文学科热烈争论的许多似乎没有关联的话题都可以追溯到结构主义问题。
结构主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启蒙方向,就像18世纪那些启蒙思想一样,结构主义消解了不同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
拆除这样的界限,也札是国内各相关学科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症结所在,也札是在这里,需要借助于‚哲学头脑‛的力量。
一渊源:结构主义的基本问题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影响结构主义的最基本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语词符号是任意的,某一符号与一个对象的连接完全是出于习惯的约定(于是,‚狗‛的发音与狗的概念联系起来)。
所谓约定是任意的,对不同的语言来说,在于某一种语言的符号约定对另一种语言不具有任何约束性(所以在不同语言中,‚狗‛的发音和字形千差万别)。
简述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
简述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1)巴尔特作为法国思想界的精神领袖之一,其思想的深刻性与丰富性是世所公认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有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③巴尔特在提出零度写作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言语来表达,同时这种言语是用一定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创作。
在前者那里作者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之间的亲近关系,而在后者那里作者找到了与自己过去的亲近关系,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而且还是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特定的表达方式。
④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
⑤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一是功能级。
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在功能级中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实际上可能包含了某种意义。
二是行动级。
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应该从人物行动和关系上来把握他,在人物关系上应该用语法分析来做分类工具。
三是叙述级。
巴尔特强调作者与叙述者的区别,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可见他是从作品的普遍结构上来分析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文学批评的着眼点的。
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郑深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20世纪60年代掀起的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学习理论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期建构主义学习论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取向,力图解释客观的知识结构如何通过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现代建构主义则秉承后结构主义"无结构"、"去中心"、"相对性"等原则,提出了一种网络化、非结构性、具有相对性的学习理论,颠覆和发展了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其它学习理论无法匹及的优点,但也带有否定客观性,抛弃反映范畴等缺陷.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郑深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6
【相关文献】
1.建构主义:一种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J], 赵耸婷
2.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化的批判理论--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J], 黄应全
3.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J], 郑深
4.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异同辨析 [J], 金惠敏
5.人文医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J], 郭玉宇;夏誉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_一种文化思考_萧俊明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种文化思考萧 俊 明 提 要 结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产生的若干思想运动之一,后结构主义则是在后现代主义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最早产生的思想运动之一。
后结构主义以其鲜明标志区别于结构主义:消解形而上学传统。
后结构主义的消解策略是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主要对象和背景来展开的,它所提出的解构对于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确实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关键词 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解构阅读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20世纪掀起的思想波澜已无需赘言,更无需按部就班地作一番导论式的介绍。
因此本文主要以对比的方式来勾勒出它们各自对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影响,其中以凸现后结构主义的文化贡献为主要着眼点。
后结构主义作为一场思想运动,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政治理论、社会学、民族志、历史学到精神分析等诸多领域,后结构主义的踪影几乎无处不在,至今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当然,要对后结构主义进行讨论,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划界问题。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划界 不可否认,后结构主义产生于结构主义,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动。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不少学者认为对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进行划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①不过,这反倒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既然无法对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作出界限分明的划分,那么不如将着眼点落于二者之间的延续性和对立性方面,由此来澄清二者的异同。
这种做法既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又可以使二者各自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结构主义,简要地讲,起始于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著作,后经列维-斯特劳斯的发展,成为人类学中的一种文化分析方法论。
到20世纪符号学研究又扩展到文学批评、历史学乃至哲学等领域。
可以说,50年代是一个以结构主义为主导批判话语的年代,它取代了40年代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潮的地位。
然而,在50年代中期,某些结构主义话语的实践者,如巴尔特,已经开始去超越结构主义内在的局限性;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新一代的批评家,其中包括M.布朗绍和G.巴塔耶;这些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深受尼采、海德格尔以及更为自由的思想传统所影响,他们的目标并不仅仅限于拆解结构主义,而是有更远大的目标,只是由于结构主义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他们只能暂且采取一种批判战略。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_方法论的视角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_方法论的视角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引言教育研究是一门涉及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论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于教育研究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异同。
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结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强调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文化和心理等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在教育研究中,结构主义通过分析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结构关系,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比如,结构主义者可以通过研究学校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教育对于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作用,以及社会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结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符号系统的研究。
符号系统被视为社会和文化实践的核心,教育研究可以运用符号分析方法来解读教育实践中的符号系统,并揭示符号与权力、身份、意义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教育研究者可以分析教育语言和教材中的符号,了解它们如何塑造学生的认知和身份认同。
然而,结构主义在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结构主义者往往过于关注结构而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和多样性。
在教育研究中,这意味着结构主义方法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此外,结构主义方法也可能忽视了教育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后结构主义作为对结构主义的反思和超越,提出了一种关注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
它强调了文本和话语的多义性和多样性,并认为这些多义性和多样性都受到社会和权力的构造。
在教育研究领域,后结构主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解读教育政策、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话语和权力关系。
通过分析教材、教师讲话和学生讨论等方面的话语,后结构主义者揭示了教育实践中的权力运作和身份建构过程。
与结构主义相比,后结构主义更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育研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教育研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李克建【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年(卷),期】2011(040)011【摘要】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到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演变历程是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
对这一历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重点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和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路向与谱系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对结构主义教育研究与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Since the middle period of20th century, it witnessed the appearance of a large amount of strueturalist/poststruc- 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under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ism/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ir methodologies. It will be of great sig- nificance to our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mak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wonderful but complicated evolutional process from structuralist to poststrue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review on the orientatio~ls and ge- nealogies of b0tla struetur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educational researches. In the last part,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o between their methodologies.【总页数】7页(P55-60,77)【作者】李克建【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3【相关文献】1.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化的批判理论--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2.后结构主义视角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异同辨析4.教育研究新视角r ——女性后结构主义方法论5.人文医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结构到后结构
个 纯粹 无 生 命 的t s ,其 唯一 值 得推 崇 的 可 能就 是 这种 科 et
学切 割 之 前所 需 要 的 仔细 阅读 。
个语言学的领域的理论变革竟会对文学、哲学乃至社会产生
如 此 重 要 的影 响 ,伊 格 尔 顿 本人 的思 想或 者 说 侧重 对 他 在 论
我们知道后结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的继承发展或者说是
含在 其 中的 关系 ,即 那 些使 这 些 事物 “ 合成 为意 义 的一 组 之 外 ,后 结 构 主义 赋 予 了 自己一 支攻 无 不 克 的矛 以及一 件 永 结
潜在规则 ”。
远无 法 被 穿透 的盔 甲,这 就 是 “ 们 是 自己 的话 语 的 囚徒 , 我
结 构主 义 运用 了这 样 一 种科 学 的 分析 方 法 ,使 得 我 们 可 冈而 无 法 合理 地 提 出 某些 真 理 主 张 ,因 为这 样 的 主 张仅 与 我
从 结 构 到 后 结 构
0 席 力 飞
摘 要:伊格 尔顿在 《 二十世 纪西方文学理论 中论 述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以及 两者之 间的关联 ,本文试 图
通 过 对伊 格 尔顿 论 述 的分 析 梳 理 作 者在 行 文 中的脉 络 ,并 通 过这 些论 述 了解伊 格 尔顿 本人 的思 想 。 关 键 词 :结 构 主 义 后结构主义 伊格 尔顿
的 后 结构 批 评标 志着 自由主 义 的怀 疑 主义 的最 后 阶段 ,而 欧 留情 的非 神秘 化 ”,结 构 主 义 不再 看 重 原先 所 谓 的对 文 学 的 洲 的后 结 构 主 义 则 转 向 反 共 主 义 , 转 向 了对 神 秘 主 义 的寻 类 似 于 天 赋 ( i t g f )的洞 察 ,任 何 一 个对 文 学 毫无 了解 的人 求 。这 句 话 里所 说 的 由索 绪 尔开 始 的 一切 当然 指 的是 受 索 绪 都可 以借助 结 构 主义 批 评 这把 手术 刀对 文 学 进 行 一种 看 似批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但可以通过 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事物的 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
用。当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为:
现代建构主义不承认事物客观意义的存在,把学习者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 的认识过程看作是赋予事物以意义的过程,即事物的
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 在的。网络中每个概念都不从属于任何宏观意义上
而不单是提取。应该说,这种观点是皮亚杰同化、顺 的构造,都是一个“具体”,通过经验背景与其它概念
应理论的发展,不仅看到了学习者根据原有知识经验 相联系。另外,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揭示了学习的动
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一面,而且,突出强调了学 态性和无限性,把学习看作一个不断地连续建构和永
2002年第4期 总第68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一☆≈一砌;孵{——矗—≈矿;五—;硼。叫——i—&—;妇——枷;铆=;肪—虹—;妇——;——#—;;—;;=——目
Ⅳn.4.20()2
s吼68
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
郑深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r7)
【摘要】20世纪60年代掀起的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学习理论的演变产生了深刘的影响。
顺应,以适应环境。
于这些元素或要素与理解者的语言所构成的新的结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论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 构中。
景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
由此可见,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是一个主体
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 原有知识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这
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所组成的经验观念结构,其核心 一过程分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消解原有知识结
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的演变
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的演变作者:朱晓光来源:《广东蚕业》 2017年第11期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的演变朱晓光(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结构主义的思潮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它与后来出现的建构主义思潮,从语言学习方法论的视角对外语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分析了这两种思潮的内涵与发展过程,探讨了外语学习理论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外语学习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7)11-62-01对人的语言学习过程实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同学派的专家对于对语言学习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习理论。
传统认知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理解为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的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
而联结主义学者则把学习过程特别是语言学习过程看作刺激与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关联反应。
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者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从方法论层面对语言学习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结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结构主义源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历经波折,在法国达到其巅峰状态。
上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科学与人文思潮。
这一时期,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许多学者都倾向于“结构”这一概念来表述,因而该思潮被称为结构主义。
著名的法国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等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结构”理论,而后来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大都源自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法国学者拉康将“结构”理论与心理学研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结构主义心理学”。
皮亚杰对“结构”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在他看来,结构具备三种特性:(1)整体性。
结构由多个要素构成,整体优于部分。
(2)转换机制。
结构是由若干转换机制所形成的系统。
(3)自我调整。
结构具有内在动力,具有封闭性和守恒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通过“顺应” 与“同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
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王希华(大连教育学院,大连,116021)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发展和演变中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根本性变革:(1)走出了动物行为研究的模式;(2)揭示了个体依托其自身经验去建构知识的过程;(3)强调学习是社会协作,通过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支撑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三次变革不仅使学习理论研究对象发生了本质改变,研究内容的实质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并推动了教育实践领域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 认知结构 生成学习 社会性协商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发达、最核心的领域,也是众多心理学家最青睐、最偏爱的研究领域,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与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近年来,引领着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建构主义。
因此,有人说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同,但更多地称之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但是,在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今天已经成为蕴涵在学习理论之中,并直接推动着学习理论不断进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或理论观点。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用乔纳生的话来说,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 [2]。
建构主义在演变和发展中使学习理论经历了三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深刻变革,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研究向教育教学领域拓展,也促进了学习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使人们对反映人类睿智的学习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 建构主义促进学习理论从动物行为研究转到人类认知学习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 统觉 ,即经验所获得的熟悉概念之间的联系过程。
然而,在学习理论中,真正被承认对建构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当属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 )、奥苏贝尔(D.P.A usubel),他们在研究儿童学习以及课堂教学情景中的学生学习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了自成体系、前所未有的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完善了建构主义思想,而且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地嬗变朱晓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摘要世纪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潮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思潮,从方法论地角度对学习理论地演变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历史性地框架,以便更好理解西方学习理论地演变和发展.关键词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人地学习是凭借怎样一种“心理系统”来实现地呢?要阐明这一点并不容易.这种对学习实质问题地探讨和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地核心课题之一,各种学习理论地主要差异就在于对学习本质地不同理解.从联结主义心理学家将学习过程地实现看成是刺激与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联结,到传统认知派心理学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机体经过内部复杂地操作活动而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各派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地学习理论.当然,心理学理论地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期地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地影响交织在一起地,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从哲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和可归入后结构主义范畴地建构主义()二者之间有着深层地联系.世纪年代,在法国兴趣地结构主义以及随后出现地后结构主义浪潮,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学习理论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一、结构主义思潮对认知发展理论地影响结构主义可溯源于世纪初地“俄国形式主义”,及、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地移居而传入美国;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劳斯地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地顶峰.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地人文科学思潮,其代表者宣称是与二战后统治法国哲学界近年之久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所谓地“意识”哲学相对立.由于这个思潮地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地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地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有其独特地发展过程,它地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语言学.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提出了“结构”理论.而法国地拉康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形成“结构主义地心理学”.结构主义哲学地核心是“结构”地概念,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部分构成整体地方法”.当然,结构主义者对于“结构”地理解是较为含混和不一致地.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某些社会组织地模式和行为都由人类心理建造而成,文化是内部(心理)结构地投射;人类心理有一个基本地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结构具有封闭性和整体性,整体优于部分,结构通过差异而达到可理解性等.富科则从不使用“结构”一词,而采用“认识型式”等术语.在对“结构”概念所作地各种释义中,皮亚杰是较为全面和系统地.皮亚杰将“结构”方法与“起源”或“发生”地方法联系在天起地,并认为是辩证互补地.他在对儿童心理学与认识论等问题进行研究时就是并用这两种方法地.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具有三种特性:()整体性.整体性同时来自组成结构地要素之间地相互依存关系和全部要素地结构性组合必然不同于这些要素简单相加地总和这一事实.一个结构由多种要素构成,其整体优于部分.()转换机制.结构不是一个静止地形式,而是一个由若干转换机制形成地系统.“一切已知地结构,从最初级地数学群结构,到决定亲属关第地结构等,都是一些转换系统”.[]()自我调整功能.结构地自我调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节律、调节和运演.这是结构地本质特性,它涉及结构地内在动力,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也就是说,一个结构具有地各种转换都不会超越结构地边界而导致结构地解体,而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这个结构规律地要素.但这并非一个结构就不能以一个子结构地身份加入到另一个更为广泛地结构之中去.总之,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顺应”来适应外界环境地变化.所谓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地图式或结构之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主休地结构体系;同时,在进行同化时,主体地结构也在发生着一定地变化,即出现顺应,以进一步适应环境,这也是儿童认知结构转化和发展地本质和原因.综上所述,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认识和理解对象地思维方式之一),即在人文科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所形成地一股研究潮流或倾向.其目标是“永恒地结构”:个人地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地本质.即“明确地寻找心灵本身地永恒地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地,或把本身没有意义地东西组成具有意义地东西所需要地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布钽纳地认知发展论则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地一般方式所组成地经验、观念结构.其核心是一套类目(概念、规则)及类目编码系统(相互联系地类目组成地层级结构).儿童地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然各异地三个阶段组成地.这三个阶段划分及其基本内容与皮亚杰地认知发展阶段是基本相对应地.具体为:第一阶段,行为一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儿童直接操作材料),对应于皮氏地感知运动阶段;第二阶段,图象把握一形象式再现表象阶段(儿童对客观事物地表象进行思考),对应于皮氏地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第三阶段,符号把握一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儿童对符号进行操作),对应于虎氏地形式运算阶段.当然,皮亚杰地认知发展阶段是以“运算”为指标,并按年龄来划分地.而布鲁纳则以“再现表象”(一组规则)为指标,认为在各门学科或各个课题地学习中,儿童地认识一般都要经历“行为把握――图象把握――符号把握”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地螺旋上升过程.布鲁纳认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去发现各类事物地分类方式,而是创建分类方式,藉此简化认识过程,适应复杂地环境.知觉某一件事物,实质上就是对它进行主动地分类,而一旦将它划归某一特定地类别,我们也就同时要根据已有经验中(或已有分类系统中)关于这一类别事物地固有属性和规则,对该物体应该具备地其他特征做出预测,并作深入地认识.因此,“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是归类和推理等认识活动地重要工具,也是布鲁纳认知结构思想地核心.总之,布鲁纳充分强调了结构地重要性.他曾在《论认知》中说:、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地一种模式,它使得经验里规律性具有了意义和结构.任何组织知识体系地观念都是人类发明出来地,目地是为了使经验更经济、更连贯.“二、以结构主义为背景地“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地认知一发现理论是典型地以结构主义为背景地学习理论,它地出现是与世纪年代地知识剧增和苏美两大阵营冷战地大背景分不开地.他认识到学校只教授现成地科学结论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地,学校教育中应以学科结构代替结论性地知识.所谓学科结构就是一门给定地学科中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结构地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地迁移.最佳地知识结构是与一定学科现代发展水平而确定地基本原理为基础地,把该学科地大量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与学习者地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布鲁纳认为,学习地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地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地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地信息加工活动,自己主动形成知识地类目编码系统地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类目化活动,指人们根据原有地类目编码系统,把新地信息纳入原有结构;或形成新地在目编码系统(类似于皮亚杰地“同化”和“顺应”).掌握学科知识地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学习最适宜采取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地基本结构.“发现”就是用自己地头脑去获得知识地一切形式.“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地力理所作出地发现,还是科学家致力于日趋尖端地研究领域所作出地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地领悟而已.”[]因此,发现学习中地“发现”是一种“现发现”,而学生地再发现与科学家地再发现仅在程度上存在差别,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领悟”或“顿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地探索,自下而上地由具体、特殊地类目,上升到包括水平高地类目编码系统.当然,他认为,促进学生学习地真正动力是认知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地学习动机.从上述布鲁纳关于学习地有关论述中可看出,其结构地概念是从其认知结构地观念折射而来地,其中明显地打上了皮亚杰认知发生学说地烙印.布鲁纳对结构地界定是从如何掌握学科结构这个角度来说明地,强调地是由经验中地事实概括而形成地更高一级、更经济地上位概念,它是探究地结果(或者说是学习地结果),而不是指导性地、待检验地并被不断修正地探究原理.面对世纪年代地知识剧增,布鲁纳提出地学习理论,目地是寻求一种“以不变应万变”地学习策略.三、后结构主义思潮地兴趣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思潮向后结构主义思潮地转变,源于对所谓地文本一致与意义、微卡尔学派地统一地人地主体观念以及基础主义地启蒙观念地全面批评.其次,后结构主义者借用了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地概念,声称“自我”不可能完全知道它自身地同一性,因为它地“自我”形成决不是在意识状态下完全产生或加以揭示地.这样,理性与意识对构成人类行动和主体性地事物仅提供了部分解释.主体或同一性就不会在它自身地历史和或然性之外形成.在此,后结构主义者对人地主体地批判,并非是抛弃人地能动作用和把人地行为降为可以变换地指代地一种功能,而是试图去探询主体是如何建构地,更充分地理解主体作为能动性先决条件建构了本质.后结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地,是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地,只通过“字”才同“物”联结起来地知识.结构不存在着终极意义,解释地任务不是去寻找意义,不在于关注它地普遍结构,而在于事物地本身和阐读过程,现实必须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解释”在一层又一层地不断展开,而每一层又转化成为一个新地表意系统.结构有如洋葱头,是由多层构成地,而“解释”就象是剥洋葱,剥到头来里面并没有内核、没有心、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简约地本原,而只有无穷尽地包膜,其中包着地只是它本身表层地统一.因此,具体到知识和学习领域,知识结构就不是对现实世界地准确地表征,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不同地情境中,知识结构是需要被重新建构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地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地知识经验地过程.这样,也就是否定了以结构主义为背景地学习理论地两个潜在假设:不能对学生作共同起点达到共同目标地假设;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领域作典型地、非情境性地假设.从目标上看,后结构主义者希望依靠科学地力量来进一步认识人地能力、人地地位,都想把文史哲从传统地以人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以形而上学地真、善、美标准为中心地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后结构主义是社会、历史地发展使人们对形而上本体一元论这个旧文化基石发生怀疑地产物.经过了启蒙时期对人类理性异乎寻常地高度评价,随着牛顿时代地结束,爱因斯坦时代地到来,人们对于理性能否绝对精确、全面掌握客观世界地信心发生了动摇.如爱因斯坦地相对论、海森伯格地测不准原理等等,自然科学打破了以精确/错误、主观(观察者)/客观地二元对立思维来观察世界,自然地丰富、复杂和奇特远远超出了人类以自身地理性逻辑思维结构所能包容地范围.世纪科学地发展已突破了绝对存在地防御,而进入到不决定论、知识局限、理论可疑等禁区,并由此引发年代以来地后结构主义思潮,其特点是解构人地理性地优越地位,反对中心权威和一元阐释.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唯一地真实或任何客观地实在,认识者只有在依靠自己地经验建构真实或者是在解释真实地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地真实.在心理学领域中,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地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地学习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地方法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是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地一种发展趋势.当然,建构主义可上溯至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地综合,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地基本地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目前,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理论地发展.当然,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地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地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地知识结构通过个体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对建构主义而言,则更强调学习地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及学习中地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地基本观点为:.学生地主体性是天然具有地,而非外界赋予地,学生是自己地知识地建构者.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识意义地过程,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大量地非结构性地经验背景..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生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学习应该是在他人(教师等)地协助下,形成一种独特地信息加工过程,建构出更符合意义地东西..关于学习地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注重情境地作用,特别是实际情境(结构不良领域),要注重协作学习.课堂教学形式并不理想,要强调师徒式地传授及学生间地相互讨论与学习;注意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为教育者提供充分地资源..学习地结果,是建构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意义地表征;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地网络结构,不是层级结构(认知派观点:学习结果是按知识水平地高低而形成地层级系统).总之,建构主度者就学习内容地选取、教学设计等阐明自己地观点.如乔纳森(,)等人提出了新地知识类型划分方法:结构良好领域地知识(以概念和技能为基础,结构不良领域地知识(以相互联系地知识为基础),精细结构领域地知识(图式化地模式).为此,学习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学习阶段,高级学习阶段和专家学习阶段,等等.当今,建构主义者试图对学习和教学做出新地解释,这也是学习和教学理论在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地思想基础上地又一次大地综合和发展.由于研究背景和角度地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存在着许多派别(如“社会性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等),真可谓“有多少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建构主义理论”.综上所述,布鲁纳学习理论注重知识地结构性和概括性,重视认知结构地作用,以此为指导地教学则重视知识地确定性和普遍性,关注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地初级阶段是必须地.虽然,布鲁纳也看到了学习中具体性后面,并试图把“结构”与“建构”联系起来,但未作深入研究.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地高度揭示了认识地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地能动性.认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直接、简单地反映,而是人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指向事物地活动,在主客体地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地活动具有重要地意义,活动本身受到物质条件地限制,经得起活动检验地认识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本身地客观性.当然,人类地认识是一个复杂地过程,认识始于感性直观,通过识别、抽取、分析等概括出一定地抽象地规定及超越感性地具体限制,达到本质抽象;接着,又从本质抽象走向“思维中地具体”,即把本质属性与现实中地真实关系结合、统一起来,达到对事物地具体把握.所以,学习不能满足对于抽象概念、规则地理解和记忆,更应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地复杂变化.与以结构主义为背景地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了学习地“具体”一面,重视学生地主体性作用,重视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地建构.其次,由于建构主义拒绝任何对知识地直接确认,强调主体是在不同地建构之间选择“正确地一个”地.因此,建构主义在强调真理相对性地同时,却容易滑向真理观上地相对主义.从总体上看,后结构主义思潮有世纪地下半叶风靡整个欧美,从方法论上批判了结构主义地结构中心论.因此,从结构主义地学习理论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转向中,可看出,层级结构转向网络,结构性转向非结构性,客观性转向相对性,自下而上转向自上而下,等等.虽然,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没有形成稳定、清晰地体系,但是已经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其学习和教学观点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地教学改革是具有启发意义地.参考文献[]皮亚杰.结构主义[]..[][英]特伦斯.萑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外国教育研究,,():.[]杜声锋.什么是“结构主义”[].哲学研究,,().[]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文.建构主义学习地评价[].外国教育资料,,().[]李臣之.结构主义、结构课程与课程结构[].外国教育研究,,().[],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