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

合集下载

作业成本法 作业的认定

作业成本法 作业的认定

作业成本法作业的认定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确定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上,根据每个作业所需的资源和劳动量来计算成本。

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了解不同作业对成本的贡献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确定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作业: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或过程是否可以被视为一个作业。

作业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工序、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一个特定的服务。

2. 确定作业的成本对象:确定每个作业所涉及的成本对象,即决定哪些成本应该被分配到每个作业上。

成本对象可以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等。

3. 量化作业的资源消耗:通过对每个作业所需的资源进行量化,包括材料、人工和其他相关成本。

这可以通过记录作业过程中的时间、材料使用量和其他资源消耗来实现。

4. 计算作业的成本:根据资源消耗的量化结果,使用适当的成本分配方法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和间接成本法。

直接成本法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直接分配到作业上,而间接成本法则通过一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

5. 分析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作业对总成本的贡献程度。

这有助于企业了解哪些作业是利润贡献者,哪些作业是亏损者,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如调整生产量、改进作业流程或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成本,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通过准确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结构,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

同时,作业成本法也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定价,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因此,学习和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

浅析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摘要:作业成本法是适合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客户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计算更加准确,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作业;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作业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下最基本的概念是作业,作业是资源耗费的真正动因,也是成本核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

所谓作业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与产品生产或劳务提供有关的各项具体活动。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其目的不是将共同成本分配到产品,而是对于各种资源和作业进行计量和定价。

因此,企业应根据客户的订单来确定相关的作业,核定作业消耗量、作业成本,揭示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并进而进行成本动因管理、作业管理,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从而达到减少存货积压、资金占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业成本法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者创建的,原因是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产品成本结构,使得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却大幅度上升,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的精确度受到质疑,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制造费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企业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企业的产品加工工艺和制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得这些高度自动化的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那么传统的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成本消耗,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同时也导致所提供产品成本信息的失控,而作业成本法则改变了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以作业为基础进行分配,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Job Order Costing)是一种用于计算和追踪特定作业或生产订单的成本的会计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成本定制产品制造等。

成本计算对象指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中被用来计算成本的单位或产品。

一般来说,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以下几种类型:1. 作业(Job):作业成本法最基本的计算对象就是作业。

作业是指与一项具体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生产和服务活动的集合。

每个作业都会有一个唯一的编号或标识符,以便追踪和计算成本。

例如,在一个制造业公司中,可能需要为每个生产订单创建一个作业,以计算该订单的成本。

2. 产品(Product):产品是指企业生产或提供的实际货物或服务。

在作业成本法中,一些较大的作业可能涉及生产多个相同或类似的产品。

为了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可以将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通过将成本分配给每个产品,企业可以了解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以便在制定价格或做出其他经营决策时提供参考。

3. 批次(Batch):批次是指一次性生产的特定数量的单位或产品。

在一些行业,生产过程需要按照批次进行。

在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将每个批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以计算该批次的生产成本。

4. 部门(Department):在一些复杂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可能需要将成本计算对象划分为不同的部门。

每个部门可能负责特定的生产环节或服务领域。

通过将每个部门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可以计算每个部门的生产成本,并进一步分析和管理各个部门的成本效益。

5. 客户(Customer):在一些服务行业,如建筑业、广告业等,每个项目可能都涉及与特定客户的合作。

为了了解每个客户项目的成本,可以将每个客户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这样可以对不同客户的利润率进行分析,以便为不同客户制定定价策略。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成本计算对象可能是以上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例如,一个定制家具制造商可能以批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同时也将每个批次中的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以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将成本最终分配给每个客户。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重新认识,要从以下两三个基本概念着手。

(1)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

这些中国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没法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产品成本我们的目的是计算运输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

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经济特征:①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联动的实体,其本质是一种交易。

②可视化作业贯穿于多维度经营的全过程,构成联系企业上层与外部的作业链。

③作业是可以量化的基准。

(2)作业价值链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必需而建立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

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估价计算生产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天人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已经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

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

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工作台,并计算最终产品产品服务的程度。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呈现出作业价值链。

(3)成本动因(Cost drivers)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马修斯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

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发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一)1.成本计算对象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后果,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

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当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照此逐步结转下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

资源、作业、最终产品之间是通过成本动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作业成本法可以对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销售渠道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提供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成本概念得到了延伸。

传统成本法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作业成本法立足于全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阶段,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

2.成本层次分析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人产品成本。

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

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3.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和内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主要是指其制造成本,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并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成本项目,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通过对企业各项作业进行精确配算,以获取更准确的产品与服务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活动、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构,从而实现对成本的准确计算与管理。

作业成本法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各项活动和作业,并将成本分配给这些活动和作业的过程,然后再将这些成本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为准确,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首先是作业活动分析。

作业活动分析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与作业相关的活动。

首先需要确定活动,在ABC中,活动被解构为更小的单位,称为作业。

作业是一项可计量的任务或任务组合,是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焊接、喷漆、装配等都可以作为作业。

接下来是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将企业产生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并通过作业来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的步骤如下:1.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焊接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是焊接时间或焊接的工件数量。

2.识别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使该成本发生的原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客户、项目等。

确定成本对象是为了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具体的对象。

3.计算活动成本池:活动成本池是指与其中一活动相关的成本总和。

活动成本池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直接成本是与这一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成本。

4.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在活动成本池的基础上,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使用成本驱动因素来计算作业成本,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可以通过焊接时间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5.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最后一步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来计算和分析企业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方法。

它适用于诸如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需要对作业进行追踪和分析的行业。

作业成本法将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与与其相关的作业相关联,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计算对象是一个作业,它是一个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具体任务或活动。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给和作业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它将作业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

直接作业是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作业,如制造产品的加工、装配和包装等。

间接作业是与产品或服务间接相关的作业,如设备维护、工厂管理和研发等。

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一个作业、一个批次或一个工作单元。

作业可以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个服务的提供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批次是一组相似的作业或产品,例如一批产品同时进行加工或一批服务同时提供给客户。

工作单元是一个独立的生产或服务单元,可以是一个车间、一个部门或一个服务团队。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需求和目标。

如果企业希望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可以选择作业作为计算对象。

如果企业希望了解一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则可以选择批次作为计算对象。

如果企业希望了解每个工作单元的成本,可以选择工作单元作为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需求,还取决于成本分配的精度和目的。

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通过将成本分配到每个作业或批次,企业可以了解每个环节的成本,找出成本较高的环节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总之,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一个作业、一个批次或一个工作单元。

选择适当的计算对象可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需要企业进行详细的成本追踪和分析,以便准确计算和分配成本,实现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目标。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

名词解释作业成本法(一)基本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和应用起来的新型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提出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指导思想,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先根据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进行分配,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得出产品最终成本。

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有明确的成本归属对象,所以在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方法上,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法并没有区别。

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的确认和归集特殊点主要体现在对间接费用的确认和归集上,作业成本法按作业归集间接费用,依据成本动因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对于形成产品成本的所有相关费用均纳入成本归集、分配范畴,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阶段发生的成本,这使得产品最终成本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作业动因、成本动因)归集成本也有利于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二)涉及的相关概念1.资源进入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包括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等。

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和费用来源,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资源进入企业,不一定都被消耗,即便被消耗也不一定对最终产出有所贡献。

企业要区别有用消耗和无用消耗,把无用消耗价值单独归集到不增值作业价值中去,而将有用耗费的价值分配到作业中去。

作业成本计算以资源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是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出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消耗价值。

例如,材料运输是采购部门的一项作业,那么相应运输费用、车辆折旧费、搬运人员的职工薪酬、电话费等都是运输作业的资源费用。

制造行业中典型的资源项目一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资、折旧、办公费、修理费以及运输费等。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中心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16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以产品的品种、批次或步骤作为 成本计算对象。 2.确定直接生产成本类别。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3.确认作业类别,建立作业中心。 4.确定资源动因,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按作业项目记 录和归集的费用,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中心,计算各作业 成本。 5.确定作业动因,根据各产品所消耗的作业的数量,将作 业成本分配给各产品。 6.计算各产品成本。将各产品发生的直接生产成本和各成 本库中作业成本分别汇总,即得该产品总成本或单位成本。
产品研发 产品设计 产品生产 市场营销
售后服务

销售渠道
价值链是与作业链紧密联系的,当一项作业转移到下一项 作业的过程中,同时价值量伴随着转移并形成增值。作业 的最终完成使产品的价值积累和增值转移完成。所以作业 的推移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渐积累和转移增值过程。
基本概念-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分为资源 动因和作业动因。
500
1
2
1
女大衣
100
1
4
1
10
10

该服装加工厂该月发生加工成本(包括人工、折旧、水 电等) 33000元。根据资源动因发现每份订单需花费 1000元,每次设计制 样需花费2000元,每次采购需花费 1000元,裁剪缝纫每小时需花费 5元,每次质量抽检需花 费100元。 要求:用作业成本法计算该月男衬衫和女大衣 的单位产品成本。
作业链和价值链
成本动因
5
基本概念-资源 基本概念-资源

把整个生产作业系统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 行物资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 所有进入该系 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 也可以说资源就是企业为提供一定数量的 产品或劳务而消耗的各项费用的总体。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姓名:刘硕学号:130340120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1.成本核算方法的区别。

作业成本核算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来分配成本,实际上把传统成本核算的单一要素分配,根据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变成多要素分配,避免了成本扭曲。

2.成本控制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根据标准成本来控制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信息,发现改善的机会。

这种改善是持续的,并无一个确定的终点。

3.成本管理范围的区别。

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既可以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也可以对一销售、售后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还可以对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管理,是全面、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三、作业成本法中的几个概念1.资源是企业生产耗费的原始形态,是成本产生的源泉。

企业作业活动系统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属于资源。

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间接制造费用等。

2. 2.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

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

3.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

成本动因通常以作业活动耗费的资源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成本动因又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4.作业中心又称成本库,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用来汇集业务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

换言之,按照统一的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结在一起,便形成[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即本质)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为基础前提的,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资源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的成本以作业动因为基础追踪到产品成本,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因(萌芽)(一)、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归属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而间接费用的处理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将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各个成本中心;第二步,将各成本中心的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

在将按各成本中心归集的间接费用分配给各个产品时,主要以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为分配基础,其他还有如机器工时、产出单位、材料成本和主要成本等。

这种基于数量的分配基础,其合理性取决于间接费用是否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

在制造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重很小、其高低对总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方法因简单易懂、资料容易取得而比较合理,产品成本的信息也比较准确。

制造费用大大增加;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的大大降低;与工时无关的费用的快速增加,选用基于工时的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扭曲了成本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间接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数量并无直接联系,如果仍以单一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就容易导致产品成本的高估或者低估。

(二)、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技术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以“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系统。

所谓“柔性制造系统”,其实质就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企业生产过程能够迅速地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者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进行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针对规模经济下的大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导致企业成本中间接费用急剧增加、直接人工比例越来越少等生产经营的新特征,这对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要求。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什么是作业成本法?如何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成本会计是企业内部用于获取、处理和报告成本信息的一种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于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

本文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计算方法。

基本思想是按照每个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下面是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1. 识别成本池:首先,需要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业环节,将成本划分为不同的成本池。

例如,原材料采购、加工、组装等作业环节可以作为不同的成本池。

2. 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每个成本池都有其成本驱动因素,即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或消耗的资源。

例如,原材料采购成本的驱动因素可以是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

3. 分配成本到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需要计算作业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的具体数值,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

例如,根据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分配到相应产品中。

4. 计算作业成本率:作业成本率是指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相应成本驱动因素的比率。

通过计算作业成本率,可以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

5. 计算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和相应的作业成本率,计算每个产品的作业成本。

将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与作业成本率相乘,然后相加,即可得到产品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且能够追踪和管理不同的作业环节。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有一些限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本池的设置要合理:成本池应该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节进行划分,既要满足计算需求,又要保持简洁和实用。

2. 成本驱动因素的选择要恰当:成本驱动因素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成本的发生原因和资源的消耗程度。

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成本分配的不准确。

3. 作业成本率的计算要准确:作业成本率的计算应该基于充分的成本数据和统计分析,以避免误差和失真。

浅析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差异

浅析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差异

浅析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都是企业核算成本的方法,但是两种方法的核算方式存在一
定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是以生产过程为主要核算对象,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以每个作业为主
要核算对象。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异如下:
1.核算对象
传统成本法以生产过程为核算对象,即将所有生产成本按不同部门、不同工序的生产
计划进行分配;而作业成本法以每个作业为核算对象,即将所有生产成本按不同作业的生
产计划进行分配。

2.成本计算
传统成本法是将所有成本分配到制成品中,以计算每个单位的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
摊到每个单位的销售价格中;而作业成本法则是将作业成本直接分配到制成品中,以计算
每个制成品的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的销售价格中。

传统成本法是按照生产成本的实际发生额来进行成本核算的,即按照生产过程中所有
的工序、部门和物料进行核算,相对较为复杂;而作业成本法是按照每个作业实际的成本
来进行成本核算的,相对单一和简单。

4.核算结果
传统成本法得出的计算结果比较精确,但由于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多个工序和多种物
料的分配,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作业成本法计算结果相对单一,但是计算过程较为简单,可以更快速地得出计算结果。

总的来说,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虽然都是用于核算成本的方法,但是两者的核算
对象、成本计算、成本核算和计算结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对成本进行核算的方法。

其核算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作业成本对象: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制造、提供过程作为作业成本对象,例如某一批次产品、一份文件等。

2. 划分成本价值流:根据成本价值流程图,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作业成本对象。

直接成本是与作业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可以直接追溯到具体对象,如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费用;间接成本是与作业成本对象相关,但不能直接追溯到具体对象的费用,如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3. 累计费用:根据不同的作业成本对象,累计相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 分配费用:将累计的间接成本按照某种适当的分配基础(如直接人工费用、直接劳动小时数等)分配给作业成本对象。

5. 计算单位成本:根据分配得到的总成本和作业成本对象的数量,计算单位成本。

6. 定价决策:根据单位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定价决策,制定价格策略。

7. 分析成本控制: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结果,对成本进行分
析和控制,找出成本异常和成本不合理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调整和控制。

请简述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请简述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请简述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一种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用于计算和分配各个部门或成本中心的成本。

其基本计算程序如下:1. 确定成本对象:确定需要核算成本的对象,可以是部门、产品、项目或业务流程等。

2. 收集直接成本:收集并计算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成本。

3. 分配间接成本:确定间接成本,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和间接费用,然后根据分配基础(如人工工时、机器小时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上。

4. 计算作业成本: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加总,得出成本对象的总成本。

5. 计算单位成本:除以成本对象的产量或其他适当的活动量,得出单位成本。

6. 分析和决策: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决策。

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各个成本对象的成本构成及变动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对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需要注意的是,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会对最终成本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分配基础,并进行合理的分配。

另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与活动基础成本法结合使用,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成本情况。

个人观点: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比较灵活和适用范围广泛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和控制成本。

通过对成本对象的成本进行详细计算和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成本结构,从而做出更科学的管理决策。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到分配基础的选择和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以避免产生不合理的成本偏差。

综合来看,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以上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的简要概述,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管理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明确的计算步骤和分析过程,帮助企业合理分配和控制成本,从而优化经营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计算程序是确定成本对象、收集直接成本、分配间接成本、计算作业成本、计算单位成本和进行成本分析及管理决策。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衡量企业生产活动成本的方法。

它根据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生产对象。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在作业成本法中,作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任务或工作单元。

它可以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特定的项目。

计算对象指的是需要分配成本的具体作业,作业成本法根据每个作业的特征和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有几种常见的计算对象可以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分配:1.作业:这是最基本的计算对象,通常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

对于每个作业,成本是根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来计算的。

例如,对于一家制造公司来说,每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被视为一个作业。

2.作业批次:当生产过程按批次进行时,每个作业批次可以作为计算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是按批次来计算的,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分配给每个作业批次。

3.作业阶段:对于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操作。

每个阶段都可以作为计算对象,用于计算成本。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结构,并为持续改进提供指导。

4.部门: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企业的不同部门作为计算对象。

这对于企业内部服务部门非常有用,因为它们为其他部门提供的服务需要有一个成本计算方法。

例如,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将其提供的服务成本分配给各个部门。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有关每个作业的详细成本信息,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结构,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不同作业的成本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哪些作业的成本过高或过低,以及如何优化生产活动,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估计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通过对已完成作业的成本分析,企业可以预测类似作业的成本,并更好地规划生产活动。

这对于预算编制和业务计划非常重要。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是将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称为“作业”,并跟踪和计算每个作业所需的资源及成本。

在跟踪每个作业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了解到每个作业的成本以及资源使用情况,从而为制定预算和控制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首先需要确定作业成本的对象。

作业成本的对象可以是产品、项目、服务等。

通过确立明确的对象,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具体作业相关的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该作业上。

例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都属于直接成本。

计算直接成本时,需要将这些成本与具体作业相关联,以确定每个作业的直接成本,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制造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与具体作业相关联的成本,这些成本需要通过间接成本分配方法来分摊到具体的作业上。

常见的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费、设备维护费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来将这些间接成本合理地分摊到每个作业上,以确定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在计算对象中,还需要注意关于制造费用的分配。

制造费用是指与制造过程相关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等。

企业需要将这些制造费用与每个作业关联起来,以计算每个作业的制造成本。

对于计算对象的选择,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判断。

一般来说,对于产品制造企业,计算对象通常是产品。

对于项目型企业,计算对象可以是整个项目。

对于服务型企业,计算对象可以是服务项目或服务阶段。

通过选择适当的计算对象,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和分配作业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作业成本法需要企业建立合理的作业成本跟踪系统,以便及时、准确地追踪和记录每个作业的成本。

同时,企业还需要制定合适的作业成本分配方法,以确保作业成本的合理分配。

总之,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跟踪和计算作业成本,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成本分布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和决策方案。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企业需要合理选择计算对象,并建立完善的作业成本跟踪和分配系统,以保证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成本的方法,它适用于为不同产品或服务计算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中,成本计算对象是作业,也称为任务或工作,代表了完成一个特定任务所需的一系列生产活动。

1.单独的工序:一些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分为多个工序,每个工序可以单独计算成本。

这种情况下,成本计算对象是每个工序,以便确定每个工序的成本,从而可以分配合理的资源和人力。

2.部门:在一些企业中,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一个特定的部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特定部门的运营成本,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3.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计算对象通常是最终产品。

通过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企业可以确定产品的售价、盈利能力,并了解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的成本分配情况。

4.项目:对于项目型企业,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特定项目。

通过计算项目的成本,企业可以了解项目的盈利能力、效益,并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和费用核算。

5.整个企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是整个企业。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需要全面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成本、项目成本控制以及资源分配情况。

无论选择哪种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都会对成本进行细分,以便更准确地计算和分配成本。

例如,对于产品作业成本法,可以将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并按照各项成本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进行成本分配。

总之,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是单独的工序、部门、产品、项目或整个企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对象可以提供更准确和有用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

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认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

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双重损失、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论文摘要: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介,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用作业动因作为成本分配的基础,冲击了传统成本性态分析,提供了适廖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

例如,原材料的成本、直接劳动力的成本等都属于直接成本。

这些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可以准确地分配给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

这些成本无法直接追溯到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并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常见的间接成本包括设备折旧、工厂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这些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基准来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是作业。

作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或服务单元,可以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一个特定的服务项目。

每个作业都有自己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在计算作业成本时,首先需要确定作业的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可以通过对原材料成本、直接劳动力成本等进行累加来计算。

例如,对于一个产品的生产作业,可以将所使用的原材料的成本与直接劳动力的成本相加,得到该作业的直接成本。

接下来,需要确定作业的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基准来分配给各个作业。

常见的分配基准包括直接劳动力的工时、直接劳动力的成本等。

例如,如果一个作业使用了10个小时的直接劳动力,而工厂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总额为10000元,那么该作业的间接成本就可以分配为1000元。

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作业的总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将成本准确地分配给各个作业,从而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

这对于制定定价策略、评估作业绩效等都非常有帮助。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方法。

它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将间接成本通过一定的分配基准分配给各个作业。

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