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2.1性质活泼的氧气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参考教案1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参考教案1

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习目标】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和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响,初步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了解工业上如何制取氧气。

3.认识自然界氧气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化反响与化合反响、分解反响的区别。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讨论分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铁架台、试管、三角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集气瓶、药匙、长颈漏斗、酒精灯、玻璃片、火柴、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棉花。

【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归纳和练习。

【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请你尝试】1.以下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①木炭;②红磷;③硫磺;④铁丝;⑤铝箔A.①②③B.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2.以下实验需在瓶底放适量水和垫上一层薄砂的是( )3.以下反响不属于化合反响的是( )点燃A.Mg+O2MgO点燃B.Fe+O2Fe3O4点燃C.P+O2P2O5点燃D.石蜡+O2H2O+CO24.物质都有两面性,即有益和有害。

请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举一例氧气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实例。

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是:;对人类有害的实例是:。

5.请你举例说明“氧气绝不溶于水〞的说法是错误。

你的例子是:。

6.用表达式写出以下化学反响的原理:①军事工业上用点燃磷生产烟雾弹的原理:。

②军事工业上点燃镁粉来制照明弹的原理:。

③灯泡中放适量的红磷来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原理:。

【板书设计】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点燃1.C+O2CO2点燃2.S+O2SO2点燃3.Mg+O 2MgO点燃 4.Fe+O 2 Fe 3O 4 点燃5.Al+O 2 Al 2O 3 点燃6.P+O 2 P 2O 5 点燃7.石蜡+O 2 CO 2+H 2O 三、化学反响的类型1.化合反响2.氧化反响 四、氧气用途:1.支持燃烧2.供应呼吸【第2课时】氧气的制取【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尝试归纳→尝试练习【请你尝试】1.以下物质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2.以下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3.以下物质在氧气燃烧后,倒入适量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木炭B.硫磺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4.工业上采用方法制取氧气,依据的原理是:。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了解氧气工业制法3.掌握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教学准备: 课件 实验仪器 药品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导入制发法板书氧气的制法提问: 人类呼吸的氧气是怎样获得的?讲解: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1. 自然界中氧气的获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问: 医院里医生给病人吸的氧气是从哪里得来的?讲解: 氧气的工业制法2. 工业上氧气的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过程: 196C −−−−−→−−−→−−−→除去二氧化碳降温升温干燥加压空气空气液态空气183C −−−→升温液态氧气氧气提问: 我们在实验室要研究氧气的性质,需要少量的氧气怎样来获得?3.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 选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原理:装置图:实验操作步骤:①要求组装好仪器后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顺序:先下后上、从左到右)②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③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均匀加热后再集中加热⑤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将收集好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正放在桌上;⑥实验完毕,将导管移离水面;⑦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⑧仪器的拆卸:一般与组装顺序相反,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注意事项: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后的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进入导管,堵塞导管、污染气体。

③导管伸入试管时露出橡皮塞少许即可,以便于气体排出④用排水法集气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以免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气。

⑤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时,应将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赶尽空气以免收集的气体不纯。

⑥停止加热时,要先将导管从水槽取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试管冷却过程中水槽里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性质活泼的氧气》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氧气的重要性质和用途,还能为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制取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观察和分析。

2.理解氧气氧化性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氧气是空气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但对氧气的性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化学用语的书写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的性质。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法】: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氧气性质的信息。

2.实验法: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归纳法:归纳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形成知识体系。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在第一章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础上,本课侧重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介绍木炭、蜡烛及铁丝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以及氧气的用途。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红磷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重点做木炭、蜡烛、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氧气能与身边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氧气的活泼程度;教材的重点放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反应现象及对比物质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进而引出物质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浓度)有关的事实。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会中乐”。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体积分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知道木炭、蜡烛、铁丝等常见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3)能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物质间的反应。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1)做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知道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二、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产活动也需要氧气。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氮气少,但地球上的动植物都不离不开氧气,物质的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不会大幅度减少,这是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弥补了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

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 L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氧气。

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氧气有三态变化。

在1.01×105 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4℃时,变为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吸入生物体内的氧气能和体内许多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

通过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就可以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阅读上面的三段,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问题讨论: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复习:什么叫做化学性质?答:氧气的化学性质。

观察视频所放的3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木炭的燃烧: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再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2.1性质活泼的氧气

过5秒钟后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氧气的哪些物理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等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空:木炭是色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
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振荡后,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证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
么?证明铁丝能在氧气里,放出,
(2)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把红热的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空:铁丝是色体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光亮的铁丝变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生成的是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纱?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3)点燃一根蜡烛,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用手摸瓶壁集气瓶内壁有。

(新)沪教版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公开课(教案)word版

(新)沪教版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公开课(教案)word版

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的燃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方法。

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

课前准备仪器:坩埚钳、集气瓶、燃烧匙、磨砂玻璃等。

药品:木炭、蜡烛、铁丝、水、火柴梗、氧气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气体是哪一种?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它的含量的呢?答案要点:氧气;红磷的燃烧实验。

【教师引导】结合前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阅读课本,查看课本插图,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抢答〕。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把氧气加压降温后可以先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再降温可变成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问题讨论】〔1〕平地和高原〔高山〕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哪些差异?〔2〕冷开水是否适合养金鱼?【过渡】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设疑】大家都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能举几个例子?答案要点:蜡烛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交流讨论】〔1〕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答案要点:物质燃烧是否旺盛与氧气的浓度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时机〕大小有关,接触面积大,氧气浓度高,则燃烧更旺。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1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置的区别。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一、引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举几例说明)。

[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阅读] 课本氧气的用途。

[学生回答]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1 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1 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教案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本节课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本节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能力。
5、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2)问题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实验探究:以硫粉为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完成下表第一栏: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反应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硫燃烧
木炭燃烧
铁燃烧
接着完成木炭燃烧实验和铁燃烧实验,而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1)问题1: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让学生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并学会准确描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纯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木炭要自上而下缓慢的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2)集气瓶中放有少量水的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1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设计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科:化学教学对象:初三课时: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上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

氧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参与化学反应最多的物质之一,所以有关氧气的知识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

同时它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第四单元中《燃烧与灭火》和第七单元中《金属性质》时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本节是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对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思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因为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之中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探究过程,认真完成和灵活调度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从探究过程中抽取这些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学习化学物质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组成,熟记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体积分数通过联想与观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认识氧气主要的物理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应的活动探究会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根据所学知识能说出氧气的主要用途,认识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6.通过动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学习实验操作和养成合作学习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内容教材的设计符合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经验入手,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再引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由氧气的性质总结氧气的用途。

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前学案导学,课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来解决问题,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2.1性质活泼的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材:沪教版化学上册课题: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初步掌握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概括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会观察、描述与记录化学现象。

2、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燃烧的现象出发,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护林防火意识,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教学重点氧气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难点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与概括。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中接触过有关氧气的常识,但没有从实验的层面研究过,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为重要。

同时还要看到,学生还没有系统接触化学实验,所以在对实验的观察、描述、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注重引导,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药品:木炭、铁丝、蜡烛、石灰水仪器:燃烧匙、集气瓶(集满氧气)其他:火柴、沙子或水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前几年,有部网络小说——《鬼吹灯》,可谓是红透大江南北,风靡长城内外。

也许我们不少同学也偷偷的看过。

不知你们是否在意过其中的一个细节,进入墓穴前总要放入一盏灯,如果灯不灭,就平安无事;如果灯灭了,自然就灾祸连连。

你知道为什么吗?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不可信。

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知识回顾【问题】上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请说出各组成的体积分数。

【明确】空气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氦、氖、氩等)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强调】体积分数指一种气体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

【问题】我们在密闭的教室中长时间上课,总会感到头昏眼花、精神不振,这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体积分数基本不变?【明确】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弥补消耗的氧气,保持氧气的含量基本恒定。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

3、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掌握对应的文字表达式。

重难点1、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

2、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过程阅读课本问题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占比?2、氧气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分别是什么?3、通过氧气的消耗途径我们可以推断出氧气有哪些特性?认识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 1 )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2 )在0°C,1.01x105 Pa下 , 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 , 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 3 )不易溶于水,并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溶解得较少在通常状况下,1 L 水中大约能溶解30 mL氧气氧气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观看PPT演示氧气的三种状态氧气化学性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蜡烛的燃烧实验步骤:蜡烛的燃烧: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点燃。

现象在空气中,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瓶壁上有水雾,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瓶壁上有水雾,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丝的燃烧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梗,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将它们由上而下分别伸入集满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现象在空气中,红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硫磺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同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记录剧烈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两种。

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

而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只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作缓慢氧化。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课时讨论,________交流讨论:氧气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氧气的用途。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流造成试管破裂)。

谐音记忆为:茶④排、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均匀连续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D.泥沙2.二氧化铅(PbO2)是生产汽车蓄电池的电极材料,其中铅(Pb)元素的化合价是()A.+1 B.+2 C.+4 D.﹣4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4.如图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硫酸铜溶液 B.24K黄金C.矿泉水 D.铁矿石5.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不锈钢B.玻璃 C.铝合金D.铜线6.某同学对一些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O2:可表示1个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B.2C:可表示2个碳原子C.S2﹣:可表示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D.SO3:可判断出该物质中S、O元素的个数比为1:37.如图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闻气味D.过滤8.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B.铝大量用于做导线,是因为铝导电性好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D.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时吸热9.从右图所示的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所属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阳离子,②表示原子10.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喝汽水后打嗝,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B.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11.如表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A.A B.B C.C D.D12.现有铜、铝、银三种金属.若只用一种试剂,通过方便快捷的方法验证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A.硫酸铜溶液B.稀硫酸C.硝酸银溶液D.氯化铝溶液13.如图所示,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A.稀盐酸和镁条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t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溶解掉的甲一定比乙多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A.A B.B C.C D.D二、(本题共2小题,共15分.)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常见气体的制取.如图1所示(1)仪器a的名称.(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从燃烧条件分析,加热过程中试管内的棉花没有燃烧的原因是.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的理由是.(3)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验纯时,最好选用方法来收集氢气,再点燃试验.【实验二】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2所示(4)实验A:②中反应更剧烈,可知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5)实验B:④中固体消失,③中固体几乎不溶,可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17.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的原理可用如图表示:(1)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开始先通入CO的目的,酒精灯的作用是.(3)证明玻璃管中有铁生成的方法是(写一种).三、(本题共2小题,共20分.)18.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活性炭具有良好的性,可以滤去水中一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在图1和图2示意的净水原理中,能明显降低水的硬度的净水方法是.(填“图1”或“图2”)(2)水是一种化学资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3)水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水参加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6O2+X,则X的化学式:.②电解水可以产生氢气.氢气作为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主要优点是.上图4是水的电解装置,氢气在与电源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放出.③在图3和图4所示的水的两种变化中,其微观本质区别在于.(4)小明用已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①配制步骤为:计算、量取、、装瓶贴标签.②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mL.(结果取整数)19.对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三大化石燃料指的是煤、和天然气.煤在燃料燃烧时产生,若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2)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I所示.合成气中的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II所示①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②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字母序号).③写出物质C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④在反应A+B C+D中,发生变化的B和C的质量比为.(3)实验室用含杂质10%的石灰石100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假设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求: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四、(本题共2小题,共15分.)20.图中的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C、H、O、Fe、Cu中的一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C、E是单质,其他物质为氧化物;通常A为液态;H为红色固体,D、G为组成元素相同,F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4:1.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1)H的化学式为.(2)反应“E﹣F”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反应类型为.(3)D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G,写出化学方程式.21.为探究气体X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固定装置未画出).【实验装置】【查阅资料】(1)加热条件下,气体X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2)生石灰与气体X不反应,无水氯化钙可吸收气体X.(3)本实验条件下,装置内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实验步骤】(1)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2)准确称取2.40g氧化铜,装入A装置的玻璃管中,并在B、C、D中装入相应物质.(3)测量并记录反应前的相关数据Ⅰ(见表).(4)连接A、B、C装置,将气体X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后,连接上D装置,再开始加热.(利用装置D中液面在反应前、后的刻度差,可测得生成的氮气的体积)(5)当A装置中氧化铜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管冷却.,再次测量并记录反应后的相关数据Ⅱ.【相关数据】注:如表中氮气的质量是通过D装置收集的氮气体积,并通过氮气的密度计算得到.【回答问题】(1)B装置中氧化钙吸水的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实验中,A装置的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当观察到量气管内液面,说明氧化铜已完全反应.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气体X至玻璃管冷却的目的是.(3)分析实验测量的数据,生成水的质量为g,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g.由此推知,气体X中(填“有”或“没有”或“可能有”)氧元素.(4)气体X的化学式为.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A.蔗糖 B.面粉 C.植物油D.泥沙【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解答】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B、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C、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D、泥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A.2.二氧化铅(PbO2)是生产汽车蓄电池的电极材料,其中铅(Pb)元素的化合价是()A.+1 B.+2 C.+4 D.﹣4【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二氧化铅(PbO2)中氧为﹣2价,铅(Pb)元素的化合价即可计算得出.【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二氧化铅中铅(Pb)元素的化合价为:x+(﹣2)×2=0,则x=+4.故选:C.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解答】解: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错误;B、氮气不具有助燃性,也不具有可燃性;故B错误;C、甲烷具有可燃性,因此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C正确;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错误;故选C.4.如图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硫酸铜溶液 B.24K黄金C.矿泉水 D.铁矿石【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是硫酸铜和水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24K黄金是纯金,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正确;C、矿泉水中有矿物质和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铁矿石是铁的化合物和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B5.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不锈钢B.玻璃 C.铝合金D.铜线【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分析】利用金属材料的范围解决此题,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解答】解:由于金属材料是指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故不锈钢、铝合金、铜线均是金属的合金.故选B6.某同学对一些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O2:可表示1个氧气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B.2C:可表示2个碳原子C.S2﹣:可表示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D.SO3:可判断出该物质中S、O元素的个数比为1: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B、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D、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C中的“2”表示碳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S2﹣+中的“2”表示一个硫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D、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7.如图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倾倒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闻气味D.过滤【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分析】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根据闻气味的方法分析;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正确;B、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正确;C、闻气体气味要用手扇着闻,故正确;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故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B.铝大量用于做导线,是因为铝导电性好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D.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时吸热【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氧气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错误;B、铝大量用于做导线,是因为铝导电性好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正确;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正确;D、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时吸热,正确;故选A9.从右图所示的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B.它们所属的元素位于第二周期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阳离子,②表示原子【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A、依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B、由①表示阳离子,②表示原子,电子层数确定元素①②不属于同一周期;进行解答;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②核外电子数相同进行解答;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核电荷数=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进行解答;【解答】解:A、依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它们属于不同种元素,故A说法正确;B、由于①是离子,根据其质子数可以判断应属于第三周期,②属于第二正确周期,因此不属于同一周期;故B 说法错误;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②核外电子数相同;故C说法正确;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核电荷数=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D说法正确;故选B.10.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辨析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喝汽水后打嗝,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B.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考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常见污染物的、危害及治理.【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废弃电池中含有的物质对土壤具有污染;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根据防锈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喝汽水后打嗝,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错误;B、废弃电池埋到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污染突然,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错误;C、将适量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而导致温度降低,错误;D、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须先用干布擦净后才能用带油的布擦,正确.故选D.11.如表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分析】A、根据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石灰水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实验现象为软塑料瓶变瘪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无法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C、石灰水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若石灰水变浑浊,干冷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D、图中对比实验,可以得出铁锈蚀与氧气有关,无法得出与水有关的结论,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故选:C.12.现有铜、铝、银三种金属.若只用一种试剂,通过方便快捷的方法验证它们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A.硫酸铜溶液B.稀硫酸C.硝酸银溶液D.氯化铝溶液【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分析】根据金属与酸或盐的反应规律,利用铜、铝、银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间可发生的反应,推断铜、铝、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的顺序.【解答】解:A、硫酸铜为可溶性盐,铝能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而银与硫酸铜溶液不反应,可以得出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故A正确;B、铜、铝、银三种金属单质只有铝与稀硫酸反应,无法判断铜、银的活动性强弱,因此,使用稀硫酸不能完成比较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目的,故B不正确;C、铜、铝两种金属单质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因此使用硝酸银溶液不能完成比较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目的,故C不正确;D、铜、铝、银三种金属单质都不能与氯化铝溶液反应,因此,使用氯化铝溶液不能完成比较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目的,故D不正确.故选A.13.如图所示,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逸出,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A.稀盐酸和镁条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分析】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试管①中气体受热膨胀了或生成了气体,运用这一点解答该题.【解答】解: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试管①中气压增大了.A、稀盐酸和镁条反应生成气体氢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①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试管①中的气体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不会有气泡产生.故选D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B.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t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溶解掉的甲一定比乙多【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t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溶解掉的甲一定比乙多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质的质量.【解答】解: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B、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正确;C、t1℃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错误,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D、t2℃时,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溶解掉的甲一定比乙多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质的质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A.A B.B C.C D.D【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Mg和Fe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过量铝粉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和银,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NaCl和KNO3均易溶于水,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不能进行分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C.二、(本题共2小题,共15分.)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常见气体的制取.如图1所示(1)仪器a的名称集气瓶.(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从燃烧条件分析,加热过程中试管内的棉花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选择E装置收集氧气的理由是氧气不易溶于水.(3)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氢气验纯时,最好选用排水方法来收集氢气,再点燃试验.【实验二】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2所示(4)实验A:②中反应更剧烈,可知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设计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 2.1《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设计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方法,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经历和体会解不等式中“转化”的过程和思想。

【教学重难点】1.探究不等式性质和解简单的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学习任务。

1.了解氧气和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2.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会写出有氧气参与的几个、重要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3.知道氧气的重要用途。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5.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引言:人类的生命、生产、生活消耗氧气,为何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几乎不变。

原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绿色植物丰富的地区为氧吧。

[信息传送]常用气体钢瓶简介:除装毒气的钢瓶外,钢瓶的一般工作压力都在150kg/c㎡左右。

按国家标准规定涂成各种颜色以示区别。

例如:氧气钢瓶为天蓝色,黑字;氮气钢瓶为黑色,黄字;压缩空气钢瓶为黑色,白字;氯气为草绿色,白字;氢气钢瓶为深绿色,红字;氨气钢瓶为黄色,黑字;石油液化气钢瓶为灰色,红字;乙炔钢瓶为白色,红字等等。

钢瓶运输和储存期间不得曝晒。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一)。

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原理: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加热制氧气,并收集。

学生思考:1.高锰酸钾是固体,而氧气是气体,给固体加热制气体选择什么形状的装置,加热前该做什么?药品如何放置?如何加热?因药品可能潮湿,加热时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管内的导气管能否过长?刚刚冒出的气体中含有原容器中的空气,不能收集,为保证收集到更纯净的氧气,要注意①要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方可收集②集气瓶中必须装满水,不留气泡(用纯氧气换出瓶中的水——气赶水)2.有关操作:给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均匀加热:点燃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数次,再将外焰对准药品加热。

沪教版化学九年《性质活泼的氧气》word教案1

沪教版化学九年《性质活泼的氧气》word教案1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分析试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
学法
实验,观看,归纳
中考
考点
1.判定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对产物的描述是否正确
2.氧气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给出氧气的某些用途,判定其中表达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4.从多种物质的用途中分析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
1.氧气的物理性质:它是一种色味的体,密度,溶于水。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现象)。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说明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7.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时,应,
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氧气时,应。
8.动植物的呼吸和食物的腐败都属于氧化。
这类变化和燃烧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回答问题:
(1)铁丝燃烧。
为了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炸裂,应当在瓶内。
(2)木炭燃烧
(3)红磷燃烧
5.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要紧依据是()
A.发光B.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C.发热D.硫减少了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用线段连接相关想象和物质。
硫 有浓厚的白烟,放热
蜡烛 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
铁丝 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红磷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镁带 白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热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2.1性质活泼的氧气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

2、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实验法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生发自信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二、自主合作彰显自信1、探究(一):【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二氧化碳【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成的红色的氧化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探究(二):【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3、探究(三)【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与氧气的制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中的第一种物质,在氧气与铁丝、蜡烛、木炭等物质燃烧实验,认识到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为后面的其他物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了解氧气的组成、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氧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三课时为氧气制法。

分别从自然的氧气来源、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室制取氧气三个途径介绍。

实验室制法,分别学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教材安排加热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氧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含氧化合物来制备氧气。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铺垫的作用,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归纳学习气体性质和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课时第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只是从化学基础知识出发,讲解学习内容,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每一次的结论得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总结,联系生活实际。

而是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营造了“联系生活,交流沟通、探索创新”的教学氛围,构建了“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模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复杂为简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探究中积累方法和经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