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

合集下载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6篇)植树问题教案篇一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

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

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对比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

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指名汇报)(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

(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7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7篇)

植树问题教案(优秀7篇)植树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使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

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孩子自学探讨。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篇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篇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5教材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生:5师:5是什么?生:5个手指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生:4个空隙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

(板书:间隔)师: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发现规律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

(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预设:100÷5=20?100÷5+1=21?100÷5-1=19(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三、建立数学模型1、化繁为简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思想龚书龙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思想龚书龙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思想龚书龙发布时间:2023-06-16T08:44:27.28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7期作者:龚书龙[导读]余姚市富巷小学 315400《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内容相对独立,数量关系非常典型,本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凭着浅薄的知识,努力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新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只栽一端)等。

三类情况对应有三个数量关系,可以一一展示也可以对比展示。

作为显性知识,三类情况在教学中得到了最大的重视,但是作为隐形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却极易忽视。

在本次课堂展示中,本人尝试将植树问题解决方法和数学思想相渗透,虽然还有颇多不足,本文就结合教学,谈谈《植树问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点体会和心得。

“一一对应”数学思想和数形结合课前谈话,渗透“一一对应”片段一:PPT出示:很凌乱的小熊和蛋糕(数量多一些),快一点,注意氛围】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眼力。

准备好了吗?小熊多还是蛋糕多?生1:小熊多生2:蛋糕多生3:一样多师:……【PPT出示:小熊和蛋糕一一对应地摆,箭头】师:像这样,一只小熊对应一块蛋糕,一只小熊对应一块蛋糕,这样比较下去,就很容易得出是小熊多。

像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上把它叫做“一一对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最浅显的“一一对应”,也是毫无花哨的显示,给学生留下“一一对应”可以使对比简单的初步印象,在学生心中种下种子,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伏笔。

利用数形结合,明确一一对应片段二:课件出示(经过讨论后):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准备几棵树苗?预设:3棵、4棵、5棵。

师:有这个可能吗?看来这个数学问题有各种情况,到底有几种呢?你能用画一画的方式把你的思考记录在学习纸上。

反馈观点。

两端都种:学生作品学生介绍。

验证T: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间隔”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

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

(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1.课件出示:为迎接20__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

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从具体到抽象,感悟模型意识——以“植树问题”单元整体教学为例

从具体到抽象,感悟模型意识——以“植树问题”单元整体教学为例

从具体到抽象,感悟模型意识——以“植树问题”单元整体教学为例一、教学目标分析1. 模型思想的体验与探究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模型思想是一个核心概念。

模型思想不仅是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桥梁,而且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例如,当面对一个实际的植树问题,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猜测、试验和推理等活动,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思想,即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求解。

2. 有效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索和实践解决植树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画线段图。

例如,在解决线段型植树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直观地表示树的位置和间隔。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学生还可以深入理解这些问题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植树问题虽然是一个数学问题,但其背后蕴含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装路灯、打木桩、锯木头和敲钟等问题都可以看作是植树问题的变式。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面对一个装路灯的问题时,学生可以首先将其抽象为一个线段型植树问题,然后利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进行求解。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植树问题的基础模型与变式(1)线段型植树问题线段型植树问题是植树问题的基础模型,主要涉及到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

在此模型中,学生需要理解两种基本情境:第一种是道路的一边两端都栽的情境,这是最基本的模型,例如:在一个10米的线段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这种情境下,学生需要理解如何均匀分配树的位置,并计算出总共需要种多少棵树。

2023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

2023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

2023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

(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

最近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设计植树方案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感受模拟植树很麻烦,浪费时间)有更好、更方便的 方法吗?(可以缩短路的总长进行试验)
【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简单的问 题来试一试。】
4、你们想选择多长来尝试一下?50 米、30 米、20 米……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 (假如小路全长 20 米,每隔 5 米栽一棵。小路一 侧会有多少棵树?) 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 究。 (教师搜集学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 下面谁想为同学们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探究的?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是啊!同样是 20 米的小路, 每隔 5 米栽一棵,为什么栽的棵树不同呢? 你能给你研究的这种植树方案起一个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3、发现规律 教师播放课件:
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
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
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 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 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和数学 学习方法,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 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但思维仍 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 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 学生学习能 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因为植树 力分析 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应该能在合作探究 中发现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在学生经历思考、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植树 问题的基本模型,并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此外,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或示意 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会用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性: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生:人的职责师:那我们就应说——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出示练习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习纸一中100÷5=20(个)20+1=21(棵)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进而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近几年我们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民动手,植树造绿,及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如果你是工程师,需要在一条道路的一边植树,你觉得应该考虑什么数学问题?预设:需要栽多少树?挖坑、浇水需要多少人?等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教学间隔。

问题1:通过上边植树的照片,大家发现一排树有什么特点?预设:①整齐,树都栽在一排。

②树和树之间有间隔。

问题2:谁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间隔?预设:电线杆、房屋和街道、座位和过道等等。

【课件出示】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数一数有多少个间隔?2. 教学“两端都栽”。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都栽)。

一共有多少个间隔?一共要栽多少棵树?(1)理解题意。

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并尝试解释,教师放手让学生说。

【板书】两端都栽。

问题:谁能清楚地表示出两端都栽?【学生活动】老师提供磁性小棒(当做树)、磁性长方形(当做小路),请学生上台演示。

(2)提出猜想。

学生通过尝试解答,提出合理猜想。

预设:间隔数能算出来,树的棵树会有分歧。

(3)验证猜想。

①验证方法:用直尺代表道路,竖线代表小树,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

②化繁为简:数据过大,研究路长20米,每隔5米栽一棵的情况。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第【1】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学校:教师:说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说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说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规律,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谜语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啊,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猜一猜,请看(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谜底:手)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又会写,又会算还会画(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3)、认识间隔、间隔数。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师:(课件出示)手的,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

(板书:间隔。

)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

(板书:“间隔”后加“数”)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生充分交流(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

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同学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路,在全长100米小路一边植树,在它的一边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说课稿第【1】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说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两端要栽)。

说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边上的2名同学站起来。

师用手指着他们之间的空,问:有几个空?(1个)像这样的空我们也可以叫做间隔。

师让旁边的第3位同学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左边一排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有几个间隔?让第一排的同学都站起来,问:有几个同学,几个间隔?学生依次作答。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例子很多,大家能说一说吗?生:种树(树与树之间有间隔)、栏杆、电线杆、摆花(花盆与花盆之间有间隔)、插旗……师: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生活中的间隔。

(播放课件)(此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看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间隔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和间隔相关的事情很多,看来很有研究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师板书课题。

二、验证新知,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审题: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10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小路一边。

(“全长1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小路的左边或右边;“每隔5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应该以解决问题为载体,以“建模”为教学重点,体验一一对应思想的价值。

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运用画图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一内容要求我们要依托知识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起“植树模型”。

也就是说,后两基比前两基更为重要。

要求我们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结果的对与错之上,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去感受。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2013版)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例题1、2及相关练习。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

2.掌握总长与间隔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4.经历独立思考、合作研究逐步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寻找规律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5.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渗透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重点: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隔)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渗透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活动一:互动交流认识间隔(约2分钟)1.互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

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

仔细观察,这两个同学之间有一个?(空)我们把这个“空”叫做间隔。

(完整word)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

(完整word)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

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一、一道期末试题与原因分析小明从第1棵树匀速走到第6棵树用了3分钟,那么以相同的速度从第一棵树走到第30棵树需用几分钟?(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思路简析:很显然,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拓展应用,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棵树比间隔数多1),然后根据间隔规律分别推算第1到第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每个间隔时间为3÷5=0.6分钟.然后再根据1到30棵树有29个间隔,将0.6×29 求出共需要的时间。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不同“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不是很理解,不清楚这道题要归结为哪一种模型的“植树问题”来解决。

原因分析:“植树问题”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2014年修订教材调整到五年级上册,按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可学生的得分率如此之低很是出乎笔者的意料。

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间隔数和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但是将植树问题模型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不熟悉,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教师授课时的侧重点有关系。

该班级的教师在四年级教学时,采用整体教学的办法,把“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在一节课中同时呈现.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加一"“不加不减”与“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熟练记住,牢固掌握。

由于时间紧张,该教师在比较三种类型后没有时间进行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的环节,课后也没有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致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典型的“植树问题”上。

有些学生虽然会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些学生尚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这就导致了能找到规律但不会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对“植树问题”教学中问题的反思1。

教学时应注重“植树问题"的模型应用。

“植树问题"的教学涉及两种层面的数学活动:其一,“植树问题”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其二,以“植树问题”为原型引出普遍性的“间隔现象”的思考模式,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

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8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应规律,解决问题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校园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

一共有几个车站?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明白她去几楼的教室吗?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

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师:这些题是不是应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状况。

2.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七、板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1005=20(个)(间隔数)20+1=21(棵)(棵数)10-1=9(个)(间隔数)9+1=10(棵)(棵数)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第二篇: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母亲节刚过,我们立刻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

其实,一年中有好处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明白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大家明白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

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此刻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样种呢?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模型意识培养

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模型意识培养

浅谈“植树问题”中的模型意识培养【摘要】“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典内容之一。

在“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构、模型求解和模型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模型意识植树问题“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如何在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意识?结合“植树问题”,谈谈自己对模型意识培养的一些看法。

一、模型准备—创设情境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总是在真实的数学总是情境中发生的。

《植树问题》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数学名词,如“间隔”“间隔数”等,这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理解它的含义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尝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原始模型展开研究。

片段1:师:请一列同学起立,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间隔”;“间隔”的多少,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数”。

出示题目:一条路长200米,在路的一旁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可植多少棵?问:在这个植树问题中,每相邻两棵树之间都有一个间隔,间隔是多少?生:每棵树类似于每个同学,间隔长是5米。

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间隔和间隔数的概念。

二、模型假设—大胆猜想片段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路上植树的情况还可能有哪些?生:题目中植树情况不明确,有两端都种,有一端种,有两端都不种。

师:好。

那同学们能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假设吗?大胆试试吧。

对问题的思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这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提供了可能。

三、模型构成—小心验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第一篇: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从“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一、一道期末试题与原因分析小明从第1棵树匀速走到第6棵树用了3分钟,那么以相同的速度从第一棵树走到第30棵树需用几分钟?(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思路简析:很显然,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拓展应用,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棵树比间隔数多1),然后根据间隔规律分别推算第1到第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每个间隔时间为3÷5=0.6分钟。

然后再根据1到30棵树有29个间隔,将0.6×29 求出共需要的时间。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不同“植树问题”的间隔规律不是很理解,不清楚这道题要归结为哪一种模型的“植树问题”来解决。

原因分析:“植树问题”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2014年修订教材调整到五年级上册,按道理应该不难理解。

可学生的得分率如此之低很是出乎笔者的意料。

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间隔数和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但是将植树问题模型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不熟悉,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教师授课时的侧重点有关系。

该班级的教师在四年级教学时,采用整体教学的办法,把“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在一节课中同时呈现。

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加一”“不加不减”与“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熟练记住,牢固掌握。

由于时间紧张,该教师在比较三种类型后没有时间进行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植树问题”的环节,课后也没有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致使学生对模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典型的“植树问题”上。

有些学生虽然会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些学生尚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这就导致了能找到规律但不会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对“植树问题”教学中问题的反思1.教学时应注重“植树问题”的模型应用。

“植树问题”的教学涉及两种层面的数学活动:其一,“植树问题”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数学模型,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其二,以“植树问题”为原型引出普遍性的“间隔现象”的思考模式,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式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问题”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第一个层面的教学活动,即注重三种不同模型的区分,而对第二个层面的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上述现实问题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植树问题”教学无疑是有问题的。

本题较低的得分率提醒我们:“模式应用”要比“三种情况的区分”有着更大的重要性。

俞正强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

他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植树问题中的树是种在平均分的点上”后,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除了植树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把什么也放在平均分的点上?”这个问题很巧妙地将“植树问题”引入生活,让学生回到生活中找“植树问题”。

学生列举这些例子:服务员杯子的放法,工人每隔几米打地基,路灯的建设,每隔40米建一幢房子等都是放在平均分的点上。

显然,学生所说都是比较平常的事例。

此时,俞老师有意举出不同的例子:“高速公路,每隔50米设1个服务区”“美国选总统每5年选一次”“每隔一学期一张奖状”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例子与植树类似。

在俞老师的拓展启发下,学生想出的生活例子更多了。

最后俞老师小结:“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研究的是平均分中的点。

”在这个环节中,俞老师花的时间比较多。

其实就是从抽象的数学模型出发,联系生活实例,拓宽学生思路,不断加深对“植树问题”这类数学模型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植树问题”的模型建构策略。

策略一:从除法的意义入手建构模型。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植树问题”之前已经学会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从除法的意义入手,将“植树问题”作为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一类特殊情况加以处理,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这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商+1,商,商-1”的植树问题模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判断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俞正强老师分四个层次解决“植树问题”的建构问题。

(1)从除法意义入手。

第一个问题:“20米,每5米分一段,共分几段?”这个问题是二年级平均分的问题。

学生一下就列出了算式:20÷5=4(段)。

“为什么用除法来做?”“你什么时候会做这种题目的?”通过一连串问题,回归除法的意义,帮助学生复习――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意义是平均分。

(2)变式思考。

第二个问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学生的普遍想法是:20÷5=4(棵),都认为也是在把20平均分,所以是4棵。

而只有一位学生的想法是不同的,他认为是“20÷5+1=5(棵)”,因为在0米时要种一棵。

俞老师通过一连串追问,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表述,最后通过画图得出是5棵。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树是种在哪儿的?”(3)两题比较。

俞老师追问:“这两题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区分出平均分是一段一段地分,而种树是种在段与段之间两端的点上。

教师板书:点。

接着,教师不断追问:“点与段的差别在哪里?”“点多,还是段多?”“怎么个多法?”“ 1段是2点,2段是3点,3段是4点,4段是5点……”当学生清楚地得出“棵(点)=1+平均分”时,教师小结:“植树是植在点上的。

”(4)问题变式。

如果把20米改成50米,改成100米,200米呢?还能解决吗?“不管换成多远,方法都是一样的。

”俞老师将例题引申到更为普遍的现象中。

策略二:从基本模型拓展到其他模型。

前文提及,在“植树问题”中涉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三种模型,笔者认为,这三种模型应该以“两端都种” 为基本模型,教学中不应该对三种模型平均用力,可重点教学“两端都种”,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式发展得到“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的数学模型。

这样既把握了三种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又避免了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

仍以俞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20÷5+1”这个数学模型后,巧设了两个变式情境,并做拓展。

(1)一端不种。

教师问:“某某小朋友,你扛着5棵树准备去种,如果其中一端被一栋房子挡住了,你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方案:带回一棵树,即“20÷5+1-1”,也就是一端不种减1。

(2)两端不种。

教师又问:“某某小朋友,你也扛着5棵树去种,两端都被房子挡住了,你怎么办?”此为呈现出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端不种,带回两棵。

学生得出方案:“20÷5+1-2”,即两端不种减2。

这两个模型则是在“20÷5+1”这一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带回1棵就减1,带回2棵就减2。

清楚直观,不易混淆。

(3)模式拓展。

教师又追问:“除了种树外,什么情况下可以一端不种,什么情况下可以两端不种?”通过再一次的举例,学生对“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经验与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精心培育模型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教师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第二篇: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摘要: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北美教师技能培训的BOPPPS模型,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关键词:BOPPPS;课堂教学;教学改进引言2014年5月25日-6月20日,我们远赴加拿大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教学活动,先后在温莎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ISW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TDA(teaching dossieracademy)、CDI(course design intensive)3个教学培训。

在这1个月中,我们深入参与到加拿大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各种形式,感受到高校学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其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ISW培训中使用的BOPPPS模型。

BOPPS模型简介BOPPPS模型是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推崇的一个教学模型,是根据教育学人的认知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过程设计。

BOPPPS 模型将知识点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bridge-in)-吸引学生的兴趣、目标(objective)-让学生知道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预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教学从而掌握知识、后测(post-assessment)――了解该课程是否到达教学目的、小结(summary)-总结知识点6个部分,简称为BOPPPS。

BOPPPS模型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只是听讲;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模型,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基本概念的定义、知识组成结构及知识的运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讲授这些概念和知识,学生只是听众。

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

(1)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把知识罗列出来,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在有限的课时下,不管重点知识还是外围知识,通过大量的PPT放映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消化不了,还没等到考试便忘记大部分内容。

(3)教师对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理解不深,缺乏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导致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到位。

(4)把学生当听众,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其他方式的参与,由于有电子课件,学生连笔记都不做,更不用说课堂实践,这导致学生很容易开小差。

(5)缺少及时从学生获得的反馈信息,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6)缺少对知识点的引入、技术实现和技术演化环环相扣的讲解,这一点是教师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受限和讲授技巧的问题。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点的系统性,而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起决定性的应该是对知识运用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所培养学生的一种进取精神和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