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震灾害分级知识”,更多实用精彩内容请锁定实用资料栏目。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级
一、概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级是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进行分级管理的重要制度。
该制度旨在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二、各级响应标准1. Ⅰ级响应Ⅰ级响应适用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对全国或者多个省份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坏。
在此级别下,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 Ⅱ级响应Ⅱ级响应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对全国或者多个省份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坏。
在此级别下,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同时要求受灾省份减灾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Ⅱ级响应。
3. Ⅲ级响应Ⅲ级响应适用于较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对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坏。
在此级别下,受灾省份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同时要求相关市(地)和县(市、区)减灾委员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Ⅲ级响应。
4. Ⅳ级响应Ⅳ级响应适用于一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对部分地区造成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少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坏。
在此级别下,受灾市(地)和县(市、区)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三、响应措施1. 组织领导各级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实到位。
2. 救援力量调配根据灾害等级,各级减灾委员会调配救援力量,包括救援队伍、物资、设备等,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3. 受灾人员安置根据受灾情况,妥善转移安置受灾人员,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地震级别分类
地震级别分类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划分的。
具体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此外,地震灾害等级,是地震灾害大小的级别划分,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性事件。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自然灾害,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流和热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冰雹、干旱等。
气象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一般来说,气象灾害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个级别。
轻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重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重度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火山爆发等。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规模、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级别。
小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大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大型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三、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是指由降水、融雪、冰雹等水文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旱涝灾害等。
水文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规模、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一般来说,水文灾害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个级别。
小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小,中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大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严重,特大型水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极其严重。
四、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指由动植物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虫灾、鼠害、病害等。
生物灾害的分级标准主要根据灾害的发生规模、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对自然灾害类的分级规定:(一)水旱灾害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2.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1.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地震应急响应预案等级
地震应急响应预案等级
1级预案
地震应急响应预案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
为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预警级别划分
地震预警级别分为Ⅰ、Ⅱ、Ⅲ级,Ⅰ级预警表示地震预警信号正式发布,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二、应急响应程序
1. 接到地震预警信号后,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做好人员疏散和安全转移工作。
2.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各项救援措施得到及时有效实施。
3. 做好灾情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灾情信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稳定社会秩序。
三、预案保障措施
1.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 健全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确保预警信号及时准确发布。
3. 加强科研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机制。
四、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涉及其他有关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特此公告。
应急管理部门
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冰雹、沙尘暴、雪灾、道路结冰,共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蓝:一般黄:较重橙:严重红:特别严重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一、水旱灾害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多个设区的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包括我省在内的数省区市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干旱,或我省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省辖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1、省内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省内主要河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12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一个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多个县(市、区)发生特大干旱;7、省内主要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其它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水旱灾害为一般水旱灾害。
二、气象灾害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我省或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标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分为三大类:即地震、地质灾害和地下水灾害。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制定一份关于地质灾害隐患的分级划分标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的标准。
一、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的目的和意义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的目的在于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分级划分标准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类,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二、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的指标和标准1.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是划分灾害隐患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历史数据和地质环境特点,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
2.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是划分灾害隐患等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无明显威胁、轻微威胁、中等威胁、严重威胁和极严重威胁。
3.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规模是划分灾害隐患等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引发的规模,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小、中、大、特大和超大。
4.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也是划分灾害隐患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无序分布、轻微分布、中等分布、集中分布和高度集中分布。
三、地质灾害隐患分级划分的具体操作步骤1.收集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包括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记录、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规模等数据。
2.制定各项指标的划分标准: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和专家经验,制定各项指标的划分标准,明确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
3.评估和分类:根据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地质灾害的隐患等级。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4)温度应力说 (5)黏滑说
岩浆冲击学说
是日本学者石本己四雄于1931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部存在的岩 浆,因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产生巨大的推力。当局部地段围岩强度较底 时,岩浆就会突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侵入,而引发地震。他的依 据是:①地震的P波(纵波)在扩张传播的形态;②日本及环太平洋地 震带中地震带与火山活动带相一致。
(3)地下采空区塌陷诱发地震
采矿形成的采空区会使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导致围岩变形、脆 性破裂,严重时可造成岩体应力和应变能的集中释放诱发地震;另 外顶板突然冒落的冲击力也会诱发地震。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对自然灾害类的分级规定:(一)水旱灾害1。
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2.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数省(区、市)多个市(地)发生严重干旱,或一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二)气象灾害1。
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3)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四)主要生物灾害灾变等级划分 根据成灾面积、发病率等指标划分生物灾害灾变 等级 (1)农作物生物灾害,根据农作物病害、虫害的成 灾面积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轻害:成灾面积达到1-10公顷; 中害:成灾面积达到10-100公顷; 重害:成灾面积达到100-1000公顷; 特重害:成灾面积达到>1000公顷。
涝期
l旬
轻涝(一般涝) 大涝(重涝) 降 水 量 : 东 北 地 区 降水量;东地地区 300 毫 200~300 毫 米 ; 华 南 、 米以上;华南、川西地区 川 西 地 区 300~400 毫 米 ; 400 毫米以上;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250~350毫米 350毫米以上
2旬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华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华 1个月 南 地 区 75%~150% ; 其 南地区 150% 以上; 其他 他地区100%~200% 地区200%以上 2个月 3个月
第一节 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尚不统一,原因是我国 自然灾害研究是由各部门开展的 灾害类型 雪、雨、风 干旱、洪水、雨涝 农业病虫害 林业病虫害、森林火灾 风暴潮、台风、赤潮、海冰 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地震、火山 管理部门 中国气象局 水利部农业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海洋局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震局
(三)主要海洋灾害灾变等级划分 2. 海啸 根据波幅将海啸划分为四个等级: 轻海啸:即1级海啸,波幅2米 中等海啸:即2级海啸,波幅4~6米 强海啸:即3级海啸,波幅10米 极强海啸——即4级海啸,波幅≥30米
3. 赤潮 根据赤潮出现范围,将赤潮分为四个等级: 轻赤潮: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 中等赤潮:面积为100~1000平方千米 严重赤潮:面积为l000~10000平方千米 极严重赤潮:面积为10000平方千米以上
自然灾害响应级别
自然灾害响应级别
自然灾害响应级别是指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灾害事件进行的分级。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自然灾害响应级别
的划分标准可能不同,以下是一般常见的自然灾害响应级别划分:
1.一级响应:指灾害事件的影响较小,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
到控制和处理的灾害事件,通常只需要地方政府的力量进行灾害应对。
2.二级响应:指灾害事件的影响相对较大,需要更多资源和力
量才能有效应对的灾害事件。
通常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可能会动员军队和其他专业救援队伍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3.三级响应:指灾害事件的影响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
稳定造成重大威胁的灾害事件。
通常需要全国范围的调动和协调,可能会发布国家级灾害应对预警,动员军队、政府机构和公共资源全力投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可能有不同的响应级别划分标准。
例如,中国地震局将地震分为五个震级(Ⅰ级至Ⅴ级)来划分不同级别的地震灾害响应。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的响应级别划分是根据灾情严重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而定,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相应的调度和协调机制来应对和响应各级别的自然灾害。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第四章 自然灾害分类与分级
分级就是考虑极端运动强度和灾害破坏程度的大小, 以反映灾害强度、规模和损失情况,对于自然灾害 风险评估与预警、救灾组织与赈灾措施、重建规划 与援建筹划等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分类和分级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它 关系到对灾害的理论认识、指导灾害科学研究、选 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 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 题和基本原则。
▲ 7. 根据自然灾害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分类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 研究组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我国灾害管理现状, 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寒潮 与冷冻灾害、冰雹等各类自然灾害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 冰、海啸和赤潮等种类 (3)洪水灾害:包括凌汛灾害、地震水灾、降水 洪水、雪融化洪水、风暴潮洪水等种类
3. 泥石流 根据一次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总量的多少划分泥石 流灾变等级: 小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小于1×104立方米; 中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为1×104~10×104立 方米; 大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为10×104~50×104 立方米; 特大型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大于50×104立方米。
(二)、主要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 根据各种受灾体因灾价值损失比率 (高庆华、张业成等提出的理想划分方案 ) 基本完好:损毁率<10%; 轻微损毁:损毁率10%~30%; 中等损毁:损毁率30%~50%; 严重损毁:损毁率50%~80%; 毁坏:损毁率≥80%。
直观界定灾损等级的一般标志和灾损等级划分方案 1.受灾人口、伤亡人口、失踪人口、紧急转移人口 (1)受灾人口:指农作物和牧、渔业因灾使生活、生 产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和影响的人口。共分三级: 一级--轻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l~3成或房屋 损坏达到一级的人口数量(见5); 二级--重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3~8成或房 屋损坏达到二极的人口数量(见5) ; 三级--特重度受灾人口:收入减产(少)8成以上或 房屋损坏达到三级的人口数量(见5) 。
地震的基本安全知识
4
人工地震是地下核爆炸、化学炸药 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塌陷地震是由于岩洞或矿洞 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 塌陷地震。这类地震额规模 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往往 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 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区
地
震常ຫໍສະໝຸດ 识500多万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
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 人们感觉不到;
如地下水异常,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鸡飞上树,冬蛇出洞等。自然界的变化很复杂,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地震前兆。 因此,观察宏观地震前兆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 PART 02 -
地震灾害分级
一方有难 / 八方支援 / 大爱无疆 / 众志成城
5度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人感觉;门窗屋 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出现 细微裂缝,不稳定器皿翻倒
6度
惊慌失措,仓皇逃出;损坏个别砖瓦掉落, 墙体细微裂缝,河岸松软土出现裂纹;饱 和沙土出现喷沙冒水
地
震
常
识
中国地震烈度值划分 1~12度
7度
大多数人仓皇逃出;房屋轻度破坏:局部 破坏、开裂;河岸出现塌方,饱和沙土层 多处喷沙冒水,软土裂缝多
就在坚固家具下暂时躲避,
在伺机转移到户外。
★震时不可采取的行为:躲在房梁下;躲在窗户 边;破窗而逃。
02 楼房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坚固的桌子或床边;低矮、 坚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 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 厨房、储藏室等。
★震时要注意: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 要留在床上,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 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乘坐电梯。 ★高楼如何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坐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 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蹬下,抓牢扶手。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校办公司的管理,规范公司运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公司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校办公司全体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等。
第三条校办公司应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企、规范管理、追求卓越”的原则,以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校办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技术部、业务部等部门。
第五条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和重大决策,监督公司经营管理。
第六条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总经理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及股东权益。
第七条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公司日常行政管理、协调各部门工作。
第八条财务部负责公司财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
第九条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员工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福利等工作。
第十条技术部负责公司技术研发、技术支持、技术培训等工作。
第十一条业务部负责公司业务拓展、客户服务、市场调研等工作。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二条校办公司实行劳动合同制,员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员工招聘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岗位需求进行。
第十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员工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第十六条公司应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七条校办公司财务工作应遵循国家有关财务法规,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第十八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
第十九条公司财务报表应真实、准确、完整,定期进行财务审计。
第二十条公司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确保资金安全。
第五章业务管理第二十一条公司业务拓展应遵循市场规律,注重业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二十二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客户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十三条公司应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业务发展策略。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标题: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自然灾害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制定了一套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根据灾害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破坏力和人员伤亡情况等因素来确定的。
根据国际惯例和经验,我们可以将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个级别:一级:一级突发事件通常指的是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雷电、高温等。
这类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较小。
二级:二级突发事件包括短时强降雨、冰雹、雷暴大风等。
这类事件可能会造成局部区域的洪涝和农作物受灾,但一般不会对人员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三级:三级突发事件通常指的是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中小型地震、台风、暴雪等。
这类事件的影响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对人员安全和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级:四级突发事件包括大型洪水、地震、飓风等。
这类事件造成的破坏力较大,可能导致大面积地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级:五级突发事件通常指的是灾害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如超强台风、大规模地震等。
这类事件造成的破坏力极大,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毁坏,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在评定突发事件的级别时,还需考虑当地的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
同一级别的突发事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是根据灾害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破坏力和人员伤亡情况等因素来确定的。
通过合理评估灾害的级别,人们能够更好地做出应对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灾害分类标准及分级响应表
Ⅳ级响应
受灾区域的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
经初判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后,如果发现应急响应级别与实际灾情明显不符,应及时调整相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注:“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
地震灾害分类标准及பைடு நூலகம்级响应表
地震灾害
等级
分级标准
应急响应
初判标准
应急响应级别
应急处置
工作主体
人员死亡
(含失踪)
紧急安置人员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
特别重大
地震灾害
300人以上
10万人以上
1万间以上
M≥7.0级
Ⅰ级响应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国务院、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重大
地震灾害
300人以下,50人以上
10万人以下,0.5万人以上
1万间以下,0.3万间以上
6.0≤M<7.0
Ⅱ级响应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省抗震救灾领导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较大
地震灾害
50人以下,10人以上
0.5万人以下
0.3万间以下
5.0≤M<6.0
Ⅲ级响应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一般
地震灾害
人员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下,部分建筑物有一定损坏,造成较大范围群众恐慌。
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分级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分级一、预案制定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发生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三、预案分级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本预案将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 Ⅰ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的自然灾害。
2. Ⅱ级(重大)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自然灾害。
3. Ⅲ级(较大)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自然灾害。
4. Ⅳ级(一般)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自然灾害。
四、应急预案体系1. 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对全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和救援保障制度。
2. 地方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应急响应措施,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3. 部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应急响应措施。
4. 企事业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措施和救援保障制度。
五、应急响应程序1. Ⅰ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立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全国应急响应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
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
(1)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
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
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⒉人工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燃气、输油、供暖等生命线系统,大坝、灌渠等水利工程等,都是地震破坏的对象,这些结构设施破坏的后果也包括本身的价值和功能丧失两个方面。
城镇生命线系统的功能丧失还给救灾带来极大的障碍,加剧地震灾害。
⒊工业设施、设备、装置的破坏显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正常的供应和经济发展。
⒋牲畜、车辆等室外财产也遭到地震的破坏。
⒌大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还破坏基础设施、农田等,造成林地和农田的损毁。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等威胁人畜生命安全的各类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社会层面的,如道路破坏导致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讯设施破坏造成的通讯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
二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
地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
地震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能与一场核战争相比,像汶川地震就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
事前有时没有明显的预兆,以至来不及逃避,造成大规模的灾难,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地震的第二个特点是破坏性大,成灾广泛。
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若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里,像国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大的地震,造成很多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影响深远。
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广泛、强烈,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它波及面比较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地震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防御难度比较大。
与洪水、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协调与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地震灾害的预防比起其他一些灾害要困难一些。
地震的第五个特点是地震还产生次生灾害。
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
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
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像大的滑坡都属于次生灾害,还有火灾等等,在次生灾害中不是单一的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等,还有滑坡、瘟疫等等,这些都属于次生灾害。
地震的第六个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
这个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时间就比较长。
另外一个,由于破坏性大,使灾区的恢复和重建的周期比较长,地震造成了房倒屋塌,接下来要进行重建,在这之前还要对建筑物进行鉴别,还能不能住人,或者是将来重建的时候要不要进行一些规划,规划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所以重建周期比较长。
地震的第七个特点是地震灾害具有某种周期性。
一般来说地震灾害在同一地点或地区要相隔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地发生,地震灾害对同一地区来讲具有准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认为在某处发生过
强烈地震的地方,在未来几百年或者一定的周期内还可以再重复发生,这是目前对地震认识的水平。
地震的第八个特点是地震灾害的损害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
地震震级和震源xx: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
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破坏也就越重。
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场地条件:
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
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
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
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建筑物的质量:
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地震发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
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
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
有不少人以为,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夜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统计资料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对地震的防御状况: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少。
防御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的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