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地震的几个特点
地震前兆的六个现象(古人总结) 文档
地震前兆的六个现象(古人总结)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井水突然翻滚其色浑黑】2、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池塘或大河里的水突然泡沫上涌】可能那时水里面的鱼也会窜出水面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汹渹,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海水和第二种现像一样也是泡沫翻滚如开水一样沸腾】後面的我看着好像是海啸来临的前兆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
【讲的天象半夜忽然明亮这种现像从来没见记载过可能是我读的书少吧反正老祖宗不会把没用的东西留下注意就是了】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一字长蛇的地震云这在震前很常见久不散去古人说的是黑云现在白云红云也一样】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盛夏突然转凉是指极端的天气这个都明白】作者还十分明确地说:“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地震前兆异象(现代版):(1)地下水异常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2)动物异常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躁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躁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
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_地震灾害特点及因素地震是人们无法掌握的自然灾难,我们能做的唯有防患于未然。
下面是我给大家预备的关于地震灾难的学问,欢迎大家来参阅。
地震灾难分级学问地震灾难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剧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难。
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和不行猜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峻次生灾难,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难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依据地震灾难分级状况,将地震灾难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难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难。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肯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2)较大地震灾难。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3)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4)特殊重大地震灾难。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难;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地震直接灾难地震的直接灾难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剧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难)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攻击的主要对象。
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
075休闲读品·天下文/张恩学1、对“断裂致震说”的质疑当前关于地震成因,最经典的解释是“板块漂移、断裂致震说”,以2008年“5•12地震”为例,震后很短时间,报纸上公布专家对这次地震原因的典型技术分析指出:“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消息也认为,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机制与龙门山断裂带或者某个相关构造断层的运动相吻合,地震是一个逆冲断层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结果。
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因此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两个结论几乎同时推出,只是美国人的名词更多一点,见解更“高明”一点,基本理论一致,毫不迟疑地将地震原因全部定位在占主流地位的“板块”学说上。
不能说这样的结论一定没有道理,但是可以肯定,作出这些解释的专家们心里也未必有底,未必能认同这些解释的可靠地震的特征、原因及触发机制性。
因为全世界都清楚,逆冲、旋转、挤压、断裂,这些专业术语所描述的地球物理行为,现在其实没有有效的工程手段可以检测(不是计算机模拟,是工程检测):从检测的角度说,在几千公里的距离上测出几厘米的变化,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变化,但是在错误方向上刻意求证的结果,会把自己的思路导入歧途,这给对地震本质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困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正是这种无法证明的东西,才能表示灾害的不可抗拒性,从而缓解一部分来自当事人的怨气。
然而人们更想知道,如果真是印度洋板块运动、青藏高原隆升,逆冲、四川盆地受到挤压、龙门山断裂这样大的地质结构变化,震前怎么可能一点地质征兆都没有(不是说蟾蜍感应),那么大的青藏高原,那么大的四川盆地,甚至于那么大的龙门山地区,为什么只在汶川映秀镇这弹丸之地首先显示出来呢?这个地方既不是龙门山的中心,也不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支撑点,为什么这么长久的“应力积累”仅仅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发生“破碎”,而事先没有一个地方哪怕是表现出一点点破碎迹象呢(因为如果有“破碎”,地震记录仪上就会有所反应)?岩石难道有这样整齐一致的耐压和抗剪切特性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可见关于板块漂移、断裂起震的学说,尽管每一次都被用来在正式场合解释地震,但是其基础还实实在在地停留在猜想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有力的数据资料支持这些学说。
地震动特性
n
j
[C ] j q j [ K ] j q j ) [ M ]{1}xg
T
方程两边左乘 i
i
n j 1
T
T
[ M ] j q j i [C ] j q j i [ K ] j q j i [ M ]{1}xg
Y (i) 单质点体系输出傅立叶谱 A(i) 单质点体系输入傅立叶谱 H (i) 单质点体系传递函数
0 单质点体系自振圆频率
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谱
不同震中距条件下的平均反应谱
*设计反应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直接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一定的 困难,需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 称之为设计反应谱。
1.40
*振型分解法 1、振型的正交性
正交:正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三维空间的向量 分析,指两个向量内积为零或两个向量垂直。 带权正交:
b
a
f ( x)W ( x)g ( x) 0
振型关于质量矩阵正交性:
M 0
T j i
振型关于刚度矩阵正交性:
K 0
*同傅立叶谱相比,反应谱失去了各频率分量之间 的相位差,从而反应谱不能直接返回到地震动时程。
*反应谱计算的是结构的弹性地震反应。 *反应谱是在结构的所有支撑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 基础与土壤之间无相互作用的假定下求得的。
*反应谱求得的反应为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不能 反应持时的影响(与最大值的循环次数无关)。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和有效峰值速度EPV
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0.10.5S之间平均为一常值 Sa ,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 反应谱在周期0.8-2.5S之间平均为一常值 SV , 则有效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速度分别定义为: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
那么,地震活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1、强震分布的成带性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
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
图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
深源强震(h≥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
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90%分布在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南亚带的兴都库什与中缅交界也有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
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
对照图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臵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分布。
这些强震的发生正是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俯冲等各种运动的结果。
在几个俯冲带,既有浅源强震,也有中源强震和深源强震。
而且,越深的地震分布在朝俯冲方向离边界线越远的地方。
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它位于非洲、阿拉伯和印度—澳洲等大陆板块向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界上。
这里没有板块俯冲带,因此,没有深震。
但在喜马拉雅弧东、西两端,分别与缅甸弧或俾路支弧交汇处附近,形成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集中地区:缅甸中源地震区和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区。
中国大陆地震带格架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部,东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西南有印度板块的推挤,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
(浙江专用)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考要求分析主要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根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原因〔1〕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
3.分布我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西部有六大地震带,东部有七大地震带,总体上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预报: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成因及分布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
[特别提示]我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灾情却比西部严重的原因灾情的大小除与灾害本身的强度有关外,还与经济开展水平上下有关。
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小,经济开展水平低,经济密度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灾情轻。
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大,经济开展水平高,经济密度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灾情重。
读“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答案〔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泼,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局部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兴旺、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地震有那些特点
地震有那些特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让学生掌握地震中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教学内容:1、地震的特点2、地震中逃生自救的常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地震的特点地震灾害与旱灾、水灾、风灾、泥石流、山崩、农作物病虫害等灾害相比,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强地震发生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它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
(2)破坏性大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3)社会影响深远大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往往会引起社会、政府乃至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同时,一次地震的破坏区虽然有限,有感范围却很大,波及面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4)防御难度大与洪水、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
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做到的。
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
因此,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比起其它一些灾害来说,可能更困难一些。
二、地震的预防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
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几种典型地震相特征_new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2、三角洲的分类 3、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沉积亚相 5、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渤 海
黄河三角洲(朵状)
长江三角洲
一、三角洲
回顾思考:
1、什么是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湖), 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 河口为顶点,向海(湖)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形 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 底积层为弱振幅、低-中连续,沉积物富含有机物, 主要为分选均匀的泥岩组成,具细纹理,是良好的 生油层。代表前三角洲相。
顶积层 底积层
二、扇
回顾思考:
1、扇的类型
扇有许多种,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洪积扇、 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等。
按所处位置与水面的关系: 水上:洪积扇、冲积扇; 水下: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湖(海)底扇。
顶部的薄冲积层称为顶积层(三角洲平原); 其下为向海倾斜的厚层沉积物,称为前积层(三角洲前缘); 底部为薄层细颗粒沉积物向外延伸的底积层(前三角洲) 。
一、三角洲
学习:
6、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三角洲的“三层结构” (纵剖面)
地震纵剖面上:斜交,S形,S-斜交复合前积结构。 地震横剖面上:丘形,内部可见双向下超。
在剖面上常见有倾角和规模不等的多期叠置地震特征相邻的两期之间往往有较明显反射连续性678时频分析剖面西段湖底扇发育在盆地边缘短轴下切谷出口处为丘状或发散状反射特征湖底扇特征剖面三其他常见的沉积体和地质体盐丘和泥丘盐丘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从而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隆或背斜构造模式图
中国地震活动特征与规律探析
中国地震活动特征与规律探析中国地处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地震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为地震预防和灾害减轻提供依据。
一、地震活动特征地震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集中性:中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某些特定区域,如川滇地区、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台湾地区等。
这些地区是构造活跃带、断裂带等地震高风险区。
2. 频发性:中国大部分地区地震频发,尤其是在地震带上。
短期内可能发生多次震级较小的地震,这种频发性非常明显。
3. 线性:中国地震活动呈现出线性特征,即沿着地震带或断裂带连续排列。
这与中国处于亚欧板块碰撞带有关。
4. 不均衡性:中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一些地区长期没有发生较大地震,而另一些地区则频繁发生大地震。
二、地震活动规律中国地震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影响: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关系密切。
中国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构造复杂、断裂活跃的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2. 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震带分布特点。
沿着地震带,地震频繁发生。
例如,西南地区的滇池地震带、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地震带等。
3. 地震周期:中国大陆地震周期比较长,平均为10-40年。
但也有一些地区,如四川盆地、新疆地区,地震周期相对较短。
4. 同震断层:同一地震带上的地震往往发生在同一条或相邻的断层上。
例如,四川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
5. 前兆活动:地震前兆活动往往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地表变形等都可能是地震即将来临的信号。
三、地震活动的预测与监测地震的预测与监测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中国地震局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和地震预警系统,提高了地震的预测与监测能力。
地震的预测主要采用历史数据和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判断地震活动的特征、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发生区域和震级范围。
同时,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给人们争取到逃生或采取措施的宝贵时间。
2017年8月8日21时九寨沟7.0级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
九寨沟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比芒,20公里内的乡镇有漳扎镇。
截至2017年8月9日09时00分,共记录到地震总数为887个,其中7.0~7.9级地震1个,6.0~6.9级地震 0 个,5.0~5.9级地震0个, 4.0~4.9级地震0个,3.0~3.9级地震15个。
2017年8月9日10时17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16度,东经103.86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26千米。
截至2017年8月10日8时,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1690次,其中6.0—6.9级地震0次,5.0—5.9级0次, 4.0—4.9级2次,3.0—3.9级21次,最大余震4.8级。
专家认为此次地震有以下几个震害特点;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km;此次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
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援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
九寨沟县漳扎镇等17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影响,少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部分房屋中度或轻度受损,大多数房屋完好。
此外,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五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
本次地震震级虽然达到7.0级,但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都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7.0级、云南鲁甸6.5级地震。
经过地震专家初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五个。
一是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八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经过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后的新建建筑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经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验。
四川省地震、住建等有关部门近年来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从建筑设计、工匠培训、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工作,在这次地震中充分显现了成效。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地震灾害的大小及其特点不仅取决于地震的大小及其特点,而且受制于震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与各种工程,尤其是生命线工程的分布以及人口密度与分布等。
1、瞬间突发性发生大地震,顷刻之间,不过是几秒、十几秒、最多几十秒而已,已经房倒屋塌,一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分三个层次来讲。
首先是,震源的形成十分短暂。
内陆大地震的破裂面大约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长,地震破裂的扩展速度大约每秒几千米,这样,一次七级、八级地震的震源的形成一般只需几十秒,最多到一百几十秒。
其次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很快,也是每秒几千米,比破裂扩展速度还要快,内陆强震严重破坏主要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里。
从地震发生到城市建筑物开始振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只需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
最后是,建筑物在经受如此巨大的震动时,经不住几个周期(震中距为几十千米的地震波周期一般仅零点几秒),作用力已超过建筑物的抗剪强度,遭到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是其他任何自然灾害不能比拟的。
滑坡、泥石流虽有较强突发性,但往往伴随在暴雨或地震之后,况且,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损失和影响也是无法与大地震灾害相比的。
2、能量大、灾害重,死亡人数最多强震释放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一个5.5级中强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就大约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所能释放的能量,或者说,相当于二次大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的一颗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最大地震或每年地震平均释放的能量都大于火山、飓风、暴风雨等各种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灾害所释放的能量。
死亡人数多,是地震灾害更为突出的特点。
据1949~1991年资料统计,在中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中,地震占首位,超过一半。
中国陆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20世纪有1/3的陆地地震发生在中国,造成60万人死亡,占世界同期(不包括21世纪)因地震死亡总人数的1/2。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按可能造成死亡人数比较,地震堪称群灾之首。
地震地面运动的特征
地震地面运动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
1.峰值:地震动峰值是指地震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加速度或速度,
它反映了地震过程中瞬时出现的最大振动强度。
峰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评估地震对地面结构和基础设施的潜在破坏程度。
2.反应谱:反应谱是描述地震地面运动对不同结构影响程度的
方法。
它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定义,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方式,这是因为反应谱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定义的,并且容易为工程界所接受。
3.持续时间:地震的持续时间指的是地震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时
间跨度。
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评估地震对地面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影响非常重要。
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
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是指由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现象。
在人类社会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和火灾等。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地震是由地壳中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的传播造成的灾害。
地震通常分为地震前震、地震主震和余震三个阶段。
地震前震往往表现为地震活动的逐渐加剧,预示着地震的到来。
地震主震是指地震波的传播最强烈的阶段,地震破坏力最大。
而余震则是指主震后地壳仍然持续运动产生的余波。
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很多,如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具有旋转风暴和强降雨的特点。
台风一般伴随着狂风暴雨、海浪暴涨、飓风等天气现象。
台风破坏力强大,不仅可以导致建筑物毁坏、电力中断、交通瘫痪等问题,还会造成水灾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因此,防范台风灾害非常重要,包括加固建筑物、疏散人员等应急措施。
洪水是由于长时间暴雨或冰雪融化等引发水量超过河道容量,造成溢出而形成的灾害。
洪水常常会导致道路、桥梁被冲毁、农田被淹、民居受损等问题。
同时,洪水还会带来水污染、疾病传播等健康问题。
对于洪水来说,防范和抗灾减灾是首要任务,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河道整治和建立完善的防洪设施等。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偏少,导致土地过干缺水的自然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干旱灾害,需要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陡坡上发生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或泥石混合物流下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通常由降雨引发,且常伴有山洪、塌方等次生灾害。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破坏性强的特点,对河流附近的居民和设施造成威胁。
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包括良好的土地规划、森林保护、减少人为活动等。
火灾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不受控制的火焰燃烧,造成破坏和伤亡的灾害。
地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地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地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震的特点及成因,希望能帮到大家!地震的特点一、突发性强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只有几秒至几十秒钟,但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这是其它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
二、破坏性大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中国唐山7.8级地震,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唐山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用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特大地震,致使阿坝州、绵阳市、成都市、德阳市、广元市乃至相邻的陕西、甘肃、重庆等省市受到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之多、受灾范围之广、救灾难度之大历史罕见。
我州13县、215个乡镇、69.3万人受灾。
遇难20278人,失踪7668人,受伤451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
三、次生灾害严重地震发生后,除了因建筑物破坏引发的灾害以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毒气泄漏、流行病、放射性污染等。
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
震后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相继发生,瘟疫流行,加上当时正值旱灾,人民饥饿,没有自救和恢复能力,共造成83万多人死亡,使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成为古今中外历史记载之最。
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导致市区消防设施毁损,全市50多处起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市区几乎全部烧光,火灾损失比地震直接损失高三倍。
四、社会影响深远由于大地震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必然会引起社会、政府乃至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有哪些1、发生地多位于水库附近—般仅发生在水库及其周边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范围内,或发生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时间上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发生于水库蓄水后不久,在最高蓄水位的第一、二个周期内可能发生较大的地震。
影响水库地震频率的因素除地质和构造因素外,还与水位增长速率、荷载持续时间、最高水位、高水位持续时间等有关。
3、震源较浅,震源体小震源深度较浅,一般在地表下10 km以内,个别达20 km,以4km~7 km居多,且有初期浅,后逐渐加深之趋势。
震源体小,地震影响范围不大,等震线衰减快,影响范围多属局部性。
4、地震的类型主要分为震群型和前震一主震一余震型震群型水库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这种诱发地震的分布与库基地型与水体形状有一定的关系,他们的形成还受浅层库基内小断裂网络的影响,而与大型活动断层关系不明显。
前震一主震_余震型水库地震是在水库蓄水以后,一段时间内诱发一系列微小地震,经过持续的地震活动后出现主震,最后发展成为缓慢衰减的余震活动。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对这次地震的成因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沿着龙门山断裂带逆冲而发生强烈地震。
然而,还有一些声音总是把这次地震的发生归咎于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
那么,水电建设形成的水库到底能诱发多大的地震呢?诱发地震的危害很大吗?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是指由于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而引发的地震现象。
世界上记录到的第一例水库诱发地震是希腊的马拉松水库。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坝高大于15m的水库大约有3万多座,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约有120例(分布在29个国家);我国坝高大于15m的水库约有19000多座,产生诱发地震仅22例(包括有争议的8座),约占0.1%,诱发地震的比例极小。
全球范围内大于M6.0级的水库诱发地震共有4起,大于5.0级的有12起,其余震级均较小。
中国地震与地下核试验的识别与监测
中国地震与地下核试验的识别与监测地震作为自然界常见的地壳运动,对于地下核试验的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研究与监测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地震的特点、地下核试验的影响及其识别与监测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震的特点地震是地球内部因构造运动而引起的一种变形和释放能量的现象。
它常常伴随着地壳的震动和破裂,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地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震源深度不同:地震在产生时的震源深度较浅,通常在几千米以下,但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折射和反射现象,使得地震波沿不同路径传播。
2.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3. 地震波的能量释放:地震波的能量释放主要依靠地震震源的破裂和滑动。
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二、地下核试验对地震的影响地下核试验是指在地下进行核武器试验的行为。
这类试验会对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对地下核试验进行识别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 地下核试验引发的地震活动:地下核试验会引发局部地壳的破裂和震动,产生地震波传播。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地下核试验。
2. 地下核试验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地下核试验所引发的地震与自然地震有一定的区别。
地下核试验的震源多集中在一个点上,能量释放突然且较集中,与自然地震的能量释放形式有所不同。
3. 地震活动的异常:地下核试验可能引发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
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的地震事件,进一步推测是否有地下核试验的存在。
三、识别与监测的方法识别与监测地下核试验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 地震波监测:利用地震观测站记录地震波数据,分析波形和频谱特征,通过与地震数据库对比,判断是否发生地下核试验。
2. 地震参数分析:通过测量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等参数,结合地震波传播规律,推测地震事件的性质。
地震ppt 课件
震灾害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05
地震科学研究与展望
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成因、预测和防范的 认识,有助于减少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地震科学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防震减灾措施,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通过地震科学研究,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应对 能力,增强生存信心和自救互救能力。
当前地震研究的主要方向
地震预测与预警
研究地震前兆、探索地震预测方法,提高预 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
研究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过程和地质构造背 景,揭示地震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震工程与结构抗震
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机理,发展新型 抗震结构和减震技术。
地震社会学与风险管理
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 影响,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上较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教训与启示
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设
01
建立高效的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减少地震灾害
造成的损失。
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02
加强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能,减少建筑物
在地震中的损坏和倒塌。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03
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轻地
04
地震案例分析
历史大地震回顾
唐山大地震
1976年唐山市发生7.8级 地震,造成约25万人死亡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 重的地震灾害。
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 7.9级地震,造成约10万人 死亡,是日本历史上最严 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通常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
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地层和岩石可能受到剧烈的应力,导致地表发生破裂现象。
本文将对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的特点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通常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长度:地表破裂带通常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从几米到数百公里不等。
2. 宽度: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可变化很大,从几厘米到数十米都有可能。
3. 方向:地表破裂带的方向取决于地震活动的断层位置和发生的应力分布。
4. 形态: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直线状、曲线状、扭曲状等。
二、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机制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是地震发生过程中岩石体内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体的承载能力,导致地表发生裂缝或破裂。
具体地,地震引发地表破裂的机制包括:1. 断层滑动:断层是地球上岩层或岩石之间的断面,地震就是由断层发生滑动造成的。
断层滑动是地震引发地表破裂的主要机制之一。
2. 岩层剪切:地震发生时,地壳上的岩层由于受到挤压或扭曲的力量,发生了剪切变形,从而导致地表出现破裂现象。
3. 岩石断裂:地震发生时,岩石由于应力的作用可能发生断裂,导致地表出现裂缝或破裂。
同时,也可能出现岩石破碎、坍塌等现象。
三、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对人类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建筑破坏: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受损或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交通中断: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可能导致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损毁,进而造成交通中断,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
3. 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可能导致岩石滑坡、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农田等带来严重影响。
4. 社会影响: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现象可能导致恐慌、伤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对浅源地震的描述
对浅源地震的描述一、浅源地震的定义浅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通常指震源深度小于20千米的地震。
浅源地震产生的破坏性大,容易引发海啸、山崩等灾害。
二、浅源地震的成因1.板块运动:地球上的板块不断运动,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或相互擦过时,会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2.火山活动:火山爆发时,岩浆冲出火山口,瞬间释放了大量能量,导致周围岩层发生变形和位移,从而引起地震。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可能导致浅源地震。
例如,在挖掘矿井或建筑物基础时,可能会对周围岩层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地震。
三、浅源地震的特点1. 破坏性强:由于浅源地震距离表面较近,并且释放能量较大,因此其破坏力很强。
尤其是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震源深度浅: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小于20千米,而且有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几公里。
这种浅源地震容易引起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
3. 震中强烈:由于浅源地震距离表面较近,因此在震中附近的房屋、建筑物等受到的影响最大。
同时,由于能量释放较大,可能会引起山崩、海啸等次生灾害。
四、浅源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人员伤亡:由于浅源地震破坏力强,因此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就造成了数万人死亡和失踪。
2. 财产损失:浅源地震不仅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还会对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例如,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由于受到海啸影响而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3. 社会稳定:浅源地震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例如,在汶川地震后,由于灾民救助不及时、救援物资不足等原因,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动荡。
五、如何应对浅源地震1. 加强预警: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和准确性。
2. 建筑抗震: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抗震性能,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 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特点:振幅大、持续时间短、破坏力
强
地震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的特点是振幅大、持续
时间短、破坏力强。
首先,地震的振幅大是指地面震动的幅度较大,能够轻易造成建
筑物损坏、地陷、滑坡等灾害。
其次,地震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
几秒钟到几分钟之间,但是短暂的时间却能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地震的破坏力非常强,能够对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
成严重破坏,同时还可能引起洪水、火灾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的特点,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应对:1、选好安全区域寻求庇护;2、在室内时躲避桌子下或者门窗较小的区域
等安全极强的地方;3、在户外时远离电线、楼房等危险物体,尽量到
空地上等待。
只有正确应对,才能够在地震灾害中保持冷静并最大程
度地保全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