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精选10篇)《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篇1摘要:文章从《战国策》的语言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战国策;纵横驰骋;铺陈夸张;引喻谐调;寓言故事《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便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综合学科,它融汇了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科学的文本学分析和审美的文体判断。

《战国策》作为世界文史上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它的人物语言活灵活现,彰显了其崭新而又精妙独特的语言艺术审美美学特色。

《战国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人物语言艺术,其人物表达犀利,善于捕捉机遇,并把握其对话方向。

例如霸王秦桧,他深谋远虑,很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开口就会举出各种超前未来的策略,使自己的言辞简洁而又犀利。

例如,他曾在三国斡旋中表达过:“苟无一纲之制,则天下宁可孤立枯荣也。

”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对天下环境的敏感和全面的把握。

此外,《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还表现出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如苏秦,他也是战国期间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现在诸子百家里。

他强调政治要简洁明了,“只有制止而止,或允许而行”,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他对政治执政法则的深刻理解。

由此可见,苏秦的文化思想启发了他的语言精炼与集中。

《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美学特征。

通过对《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从而深刻理解汉语语言艺术的过程和发展。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

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

因而在游说时, 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

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 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

《战国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而且比喻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其他事物,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亦名《国策》,全书共分十二国策,主要包括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主张和辩论游说之辞,也因此而得名;这部经典史书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国别体先例。

由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背景和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战国策》虽繁多冗杂,但反映了思想艺术较为活跃的社会历史特征。

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策》还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艺术在先秦文学史上空前成功,它的出现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新高峰。

一、投其所好纵横家们同为给君主筹谋划策的谋士,却不一定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有一部分是真正为国为民而尽心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的一致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所重视采纳。

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动乱不安,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多昏君庸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纵横家们提出的建议,往往需要投君所好,既能提高君主对提议的重视程度,又可以获得君主的认同,使其乐意接受自己的提议。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周君惶恐秦夺取九鼎,并告知颜率这件事,于是颜率赴齐借兵求救,他从两方面说服齐王借兵援周:一是“存危国,美名也”,即是从获得美名的角度向齐王说明同意借兵的益处;二是“得九鼎,厚实也”,即是从得到财物的角度向齐王透漏若借兵救周则遗之九鼎以回报。

综合两点利益,齐军出兵救援东周,于是秦兵撤退。

无论是美名抑或是财富都是君主十分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才成功打动齐王得以救周。

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开始执政,秦国便加紧对赵国进攻,赵遂求援于齐,齐要求把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作为质子,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赵太后仍是以“老妇必唾其面”回应。

触龙拜见太后,他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身体健康情况入手,从散步到饮食,再借为自己的小儿子谋求官职,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入手,使赵太后逐渐放下防备,步步递进,引导太后明白其中情理。

简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

简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國別体史书,杂记了我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军政大事及历史事实。

其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的纵横家,少数为秦汉间人,后来由刘向编校整理而成。

该书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苏秦始将连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篇。

下面以此文为例,简要分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一、风姿卓然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中描写的人物,大抵是一群个性鲜明、风姿卓然的纵横家。

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述,使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纸上。

他们在政治方面崇尚计策、推举贤才;思想上却也追名逐利、谋求显达。

《苏秦始将连横》开篇即记载谋士苏秦以气势充沛、词锋逼人的“连横”之计来说服秦惠王发动战争,各个击破,以成霸业。

“约纵连横,兵革不藏。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绌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但却因“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而被家人所排挤,后来“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之后使“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后衣锦还乡,家人却各个恭敬无比,继而发出“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感慨。

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时代,多昏庸暴君,谋士说客多以比喻及引用寓言、历史事件等手段循序渐进、铺张扬厉的说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政治目的。

因此,《战国策》的文辞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以秦国地出之便来游说秦王“吞天下,称帝而治”,亲王则“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伐,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的比喻来表明自己拒绝的态度。

苏秦进而以“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人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引用一连串历史事实来表明战争的必要性,又以排比整句来揭示当今帝王的无知昏聩,再次强调战争的重要性。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是一部杰出的史学文献,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内容,丰富了许多的语言文化。

该书的语言主要受到三国中的文化影响,并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战
国策》的语言艺术的视角和特点。

一、文体艺术
1、叙述文体:诸子百家的文字书写形式,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
名家和思想家们的文字思想,体现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2、百家争鸣文体:对立各家言论的文章中,不仅有优胜劣汰的层次,
也有文体的变化,采用了口语式的文笔,丰富了战国时的文学欣赏。

二、文化艺术
1、历史传承:《战国策》追溯到历史上的事件,以及有关须事以及公
决之所以、错以果举之令、能以益者之容等,大量收录了时代变迁现象,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修辞艺术:《战国策》融入了大量的修辞艺术,比如比喻、排比、
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有表现力,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三、实用艺术
1、策略技巧:《战国策》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许多实用技巧,其中包括兵法、对抗战术、经济战略、国家管理等,从而激发了政治思想的创新。

2、思维理论:《战国策》不仅涵盖了具体的实用技巧,还同时融入了多元的思考理论,涵盖了思维视角、战略选拔、变革政策等,这些思想对现代时代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从以上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战国策》语言艺术在历史传承、文体艺术、文化艺术、思想理论和实用艺术等方面独特而丰富的内容,更加深刻诠释了战国时代古代文化思想的长久影响。

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它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
件为背景,通过描述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展示了当时的复
杂局势和人们的智慧与智慧。

《战国策》在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方面有着
独特之处。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首先,它运用了丰富多
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和艺术效果。

比如《战国策·赵书二》中的“以瞽且竖移过蜚以北”和
《战国策·伍子胥》中的“登高而叹者,则志气象也”等句子,通过夸张
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其次,作品语言简练明了,不拖泥带水,给人以直接的冲击力和思考空间。

《战国策》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处理,通过韵律感的呈现,使作品更具
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比如《战国策·孟尝君》中的“此后五废长吕,不为
了礼仪故”等句子,通过呼应的句式和韵律感的处理,使整个作品在语言
上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之,《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是其得以流传和被广泛传播
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通过运用各种论述方法和逻辑推理,阐述了战国时期
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简练明了的语言,展示了人物形象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试析《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

试析《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

试析《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语言论辩艺术是其核心所在。

经过千百年传承,仍然可以在今天仍然看到其价值所在。

首先,《战国策》的辩证方法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突出体现。

在《战国策》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各国之间发生的政治事件,同时以辩证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

比如,“越归”的问题,作者先是从“越国”和“齐国”的关系入手,然后引出“固有结盟关系”、“利益冲突”、“扩军乱政”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齐国愿意和越国和好”的结论。

这种辩证方法,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而且考虑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政治背景的特点,是其辩证思维的自然展现。

其次,《战国策》的语言手法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独特之处。

《战国策》中,不仅语言流畅,词藻华美,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比如,“以为悖理难率,以为不足之条件,以为不肖之人,此殆非孔子言也”,这句话蕴含了崇尚明理、尊重人才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论证的目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孔子思想的推崇。

最后,《战国策》的多样性是其语言论辩艺术的又一特点。

《战国策》在形式上变化多样,包括对话、议论、讽刺等多种形式都有所应用,辩证思维也是多样且不同的。

例如,用语轻松活泼、巧妙地表达讽刺的文章,常常被用来抨击不是自己听众而是被诬蔑、滥用权力或出言过分的多嘴董事或皇帝(这种语言的用法可用于顺带表达对另一位亚历山大人物的喜爱)。

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体验,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辩证思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语言论辩艺术是《战国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这种辩证思维的方式、深邃的语言表现以及多样的形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值得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战国策》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书籍之一,书中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也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这个时期,各国政治复杂多变,军事斗争频繁,而《战国策》正是通过对各国的政治和军事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论述,呈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貌和历史。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军 事 、 交 方 面 的 事 件 。 《 国策 》 于通 外 战 善
过 人 物 的 言行 刻 画人 物 性 格 , 对后 代 传 纪 文 学 和 传 奇 小说 影 响深 远 , 有 很 高 的 文 具
君 日 : 寡 人 欲 以 五百 里 之 地 易 安 陵 , ‘

委婉含蓄 。 曲折 达 意
战 国时 代 , 室 衰 微 , 雄 并 峙 , 侯 周 群 诸
学 价 值 。 在语 言方 面 , 战 国策 》 《 以记 言 为 主 , 于铺 陈 排 比和 渲 染 夸 张 , 言精 练 善 语
生动 , 笔奔放 , 用寓言 、 文 巧 比喻 , 意 深 寓 刻 精 辟 ,具 有 强 大 的感 染 力 和说 服 力 , 在 语 言 艺术 上达 到 极 高 的成 就 。 人 刘 知 几 唐 在 《 通 ・ 事》 说 :夫国史之 美者 , 史 叙 中 “ 以 叙 事 为 工 ,而 叙 事 之 工 者 , 以 简 要 为 主
惠 、 以大 易 小 ” ,然 后 借 助 先 祖 先 宗 的 遗
产 .受 地 于 先 王 ” “ ,婉 转 含 蓄 地 拒 绝 , 愿 “ 终 守 之 , 敢 易 ” 安 陵君 运 用 委婉 语 保 全 弗 。
了 自己 国 家 的领 土 。
然 则 文 约 而 事 丰 .此 述 作 之 尤 美 者
… …
策 二 》 战无 不 胜 、 蛇添 足 ;齐 策 三 》 比 : 画 《 :
肩 而 立 、 自量 力 、 衣 之 交 、 踵 而 至 、 不 布 随
犬 兔 之 争 ; 齐 策 四》 《 :直 言 不 讳 、狡 兔 三
窟 、 步 当车 、 真 反 璞 、 枕 而 卧 、 老 安 归 高 扶 携 幼 ;齐 策 五 》寝 不 安 席 、 冲 尊俎 《 : 折 出 自《 国策 ・ 策 》 的成语 : 战 楚 中 《 策 一 》 心旌 摇 曳 、 坚执 锐 、 假 楚 : 被 狐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国别史料汇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全书以谋臣策士的阴谋权术为中心,记载了春秋以后到楚汉以前240 多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对后代传纪文学和传奇小说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善于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语言精练生动,文笔奔放,巧用寓言、比喻,寓意深刻精辟。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言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成就。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战国策》语言简明畅达,堪称“述作之尤美者”。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战国时代,周室衰微,群雄并峙,诸侯混战,各国使者往来频繁,外交活动风起云涌。

各国君主推崇以谋略制伏敌国,各类谋臣策士纷纷云集各国朝廷,为其所效劳的国家或君主出谋划策。

《战国策》的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是在各种紧要危急关头,使用大量含蓄婉曲的委婉语,往往能使一触即发的战争平息,使国家转危为安。

王力先生曾经说“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年6 月版)季绍德先生也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

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

” (季绍德《古汉语修辞》,吉林史史出版社,1986 年版)《战国策》中的委婉语温和客气,态度恳切。

在《战国策?齐策四》中,“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齐王不敢任用先王的臣子,而实际上,齐王则是想解除孟尝君的职务。

由于孟尝君当时在齐国威望高、势力大,因此,不敢明说,而采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

浅说《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说《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浅说《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战国策》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文献,其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是颇具特色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

一、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是《战国策》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早上还在为秦国效力,晚上就转而为楚国服务。

这个故事既展现了当时国家间复杂的关系,也表现了个人在选择效忠对象时的灵活性和机敏性。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策》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战国策》中另一个经典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给自己的画作增添亮点,在已经完美的画作上多加了几笔,结果却使整个作品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价值。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更不要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不必要的事情。

三、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是《战国策》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故事表现了弱者如何借助强者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揭示了某些人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狡兔三窟“狡兔三窟”是《战国策》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狡猾的兔子为自己准备了三个藏身之处。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要善于为自己留条后路,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安全地脱身。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来保护自己。

五、改弦易辙“改弦易辙”是《战国策》中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错误的路线导致失败后,果断地改变策略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改变原有的思路和方法,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调整方向。

这个故事在让我们认识到变通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追求成功。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㈠思想内容⑴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⑵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春秋时期所讲的礼法信义与从容辞令变成权谋谲诈与剧谈雄辩。

⑶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赞美以个人奋斗改变社会地位。

⑷进步思想: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嘉言善行;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

㈡艺术特色⑴(叙事)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叙述苏秦的生平。

⑵(人物)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首先,所描写的对象由以诸侯卿相为主转为以平民精英为主,如苏秦、张仪、冯谖。

其次,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再次,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苏秦始将连横”。

最后,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塑造了策士形象: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为人解难的高义之士、知恩图报的重情之士,以苏秦、张仪、冯谖等最为著名。

⑶(语言·语风、修辞)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首先,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国古代散文辞赋化倾向由《战国策》开始。

其次,引譬设喻,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均为策士游说所用。

㈢句摘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㈣事例⑴冯谖客孟尝君。

⑵赵威后问齐使。

⑶鲁仲连义不帝秦。

⑷庄辛说楚襄王。

⑸触詟说赵太后。

⑹荆轲刺秦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1. 战国策的诞生
战国策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策略家及文人所处理国家大事所使用的政治文体。

战国策最早是由楚国项羽士兹录下。

士兹录对项羽不但记录了他攻占九鼎、击败齐国乃至出走楚国的详细步骤,还将与楚越等诸侯的外交手腕记录于他的著作中。

2. 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的精髓在于前后结构分明,把文章结构化,有一定的层次感。

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叙述的方式异于古代的史论文,没有明显的言而无信的虚构,而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真实描写,人物评价市同样清楚了。

这种着重事件分析,发挥文辞丰富手段,以实务为准则,詮释军事思想,是战国策一大特色。

3.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一方面按国家智慧—民间知识发展趋势总结、收集、记录了当时一些纶密聪慧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赋予战国策诸多特殊的文学艺术美化。

其中便包括灵动的排比、以及将韵脚的音律与语调运用到夸张形象的借物语中,从而新增加表现力,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此外,还有喻、设、拟、夸等比喻性的语言,尤其的以引经和结句而尽量连贯音律,表示了至高的文学艺术美感。

4. 战国策的历史价值
战国策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手段,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从战国策书可以了解到当时武将、军师是如何判断形势及实施攻略的,可以见识他们的智慧构思以及政治和军事规律性的深刻认识。

不仅对对古代战国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样还为当代战略政策的研究所提供非常重要的材料与思路。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读书心得——《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劝谏是一种古老的参谋方式,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

在如今的工作活动中,我们把下级人员对上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称之为进谏。

但要想让领导采纳自己的建议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体现出了语言艺术在劝谏中的重要性。

《战国策》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言论的一部著名史书,其中有许多谋士向君主成功劝谏的事例。

他们丰富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在当今社会依然行之有效。

鉴于此,学习并研究《战国策》中古人高超的劝谏的语言艺术,对今后语言的使用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一)察言观色,循循善诱战国时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假若谋士的谏言不恰当,不仅会破坏与君王的关系,而且还会导致国家衰亡。

这就需要谏士们察言观色,避其锋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理解,赢得对方的信任,使对方欣然接受劝谏。

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面对怒气冲冲、大发雷霆的赵太后,触龙当务之急是要确保她冷静下来,给自己以劝说的机会。

触龙见太后很容易,但如何让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质却很难。

倘若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便会被拒之门外。

因此,触龙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同她谈论养生之道,借此缓和气氛。

当看到太后的怒气平息后,他接着恳请太后同意给自己的幼子舒棋在宫中谋一份差事,提前为儿子的未来做好打算,这个话题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太后的距离,也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触龙借此时机,用激将法指责太后疼爱燕后胜于长安君,并且赞美太后为燕后所做的事可谓是深谋远虑,爱得深切,从而来反衬她对长安君的爱太过浅薄。

他并不是直接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反过来说她爱的还不够。

他劝赵太后应该为长安君考虑得长远一些,以免地位尊贵而毫无功劳,俸禄优厚却没有付出。

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只靠父母、权力以及大量的财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得是他自己本身。

最终使赵太后醒悟,立即同意把长安君作为人质送往赵国。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以象征和比喻手法,通过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空前的急剧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当时各派思想家和游说之士,为了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都非常重视语言技巧的修养。

他们巧设比喻,想方设法把道理说得委婉动听,使听者容易接受。

因此,他们说话,写文章就经常插上精采动听的寓言故事,来阐明事理,批驳论敌,说服人君。

《战国策》寓言继承了《庄子》、《孟子》等寓言的优良传统,结合纵横家的生活和当时的政治、外交斗争,丰富和发展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它不仅有异常丰富而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政治色采,而且具有极其精湛而又富有魁力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S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
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
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时的踌躇满志,“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都是典型的例子。

《战国策》的描写有时相当精细。

苏秦刺股(《秦策一》),触龙入朝(《赵策四》),邹忌窥镜(《齐策一》)等,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总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