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S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
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亦名《国策》,全书共分十二国策,主要包括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主张和辩论游说之辞,也因此而得名;这部经典史书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国别体先例。
由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背景和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战国策》虽繁多冗杂,但反映了思想艺术较为活跃的社会历史特征。
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策》还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艺术在先秦文学史上空前成功,它的出现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新高峰。
一、投其所好纵横家们同为给君主筹谋划策的谋士,却不一定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有一部分是真正为国为民而尽心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的一致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所重视采纳。
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动乱不安,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多昏君庸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纵横家们提出的建议,往往需要投君所好,既能提高君主对提议的重视程度,又可以获得君主的认同,使其乐意接受自己的提议。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周君惶恐秦夺取九鼎,并告知颜率这件事,于是颜率赴齐借兵求救,他从两方面说服齐王借兵援周:一是“存危国,美名也”,即是从获得美名的角度向齐王说明同意借兵的益处;二是“得九鼎,厚实也”,即是从得到财物的角度向齐王透漏若借兵救周则遗之九鼎以回报。
综合两点利益,齐军出兵救援东周,于是秦兵撤退。
无论是美名抑或是财富都是君主十分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才成功打动齐王得以救周。
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开始执政,秦国便加紧对赵国进攻,赵遂求援于齐,齐要求把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作为质子,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赵太后仍是以“老妇必唾其面”回应。
触龙拜见太后,他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身体健康情况入手,从散步到饮食,再借为自己的小儿子谋求官职,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入手,使赵太后逐渐放下防备,步步递进,引导太后明白其中情理。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古典文献。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全面分析:1. 历史叙事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史书。
它以生动的叙事方式,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互动。
这些叙事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2. 人物塑造
《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心理描绘,塑造出一大批复杂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而且他们的命运和行为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3. 语言艺术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寓言、比喻、反语等,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民间谚语和成语,使文本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语言艺术成就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才华,也使《战国策》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4. 思想深度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政治哲学著作。
作者通过对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深刻揭示了权力、利益、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如“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战国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在历史叙事、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色,更在思想深度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由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编写而成,这些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文学生涯都受到了战国策的影响。
在战国策中,作者们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理论,并以具有精妙艺术特色的文字散文形式来呈现。
因此,战国策的文学艺术特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战国策中的人物艺术特点。
首先,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作者们注重刻画出人物的内心和性格,以及与他们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在战国策中,作者们经常用比喻、比拟、拟人等手段来描绘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
比如,《墨子》中描写墨子的“思慕”,《周礼》中描写周公的“厚德”,《论语》中描写孔子的“善良”,《孟子》中描写孟子的“开明”,这些比喻和拟人技巧,都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彰显了作者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
其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者们着力描写人物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忠诚和正义精神,从而强调人们应当学习和崇尚这些品质。
比如,《周礼》中描写的“仁义”和“礼乐”,《论语》中描写的“孝”和“仁”,《孟子》中描写的“慈”和“恕”,这些人物形象,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此外,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现实意义,作者们通过人物形象,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发出改革的呼声,以期实现社会的进步。
比如,《墨子》中描写的“无政”、《荀子》中描写的“不改”、《孟子》中描写的“仁政”,这些人物形象,都在抨击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并为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
最后,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作者们把人物形象象征化,让这些人物形象成为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象征,从而发出深刻的历史启示。
比如,《墨子》中描写的“无政”,象征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论语》中描写的“可学”,象征着战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孟子》中描写的“仁政”,象征着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这些人物形象,都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它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
件为背景,通过描述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展示了当时的复
杂局势和人们的智慧与智慧。
《战国策》在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方面有着
独特之处。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首先,它运用了丰富多
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和艺术效果。
比如《战国策·赵书二》中的“以瞽且竖移过蜚以北”和
《战国策·伍子胥》中的“登高而叹者,则志气象也”等句子,通过夸张
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其次,作品语言简练明了,不拖泥带水,给人以直接的冲击力和思考空间。
《战国策》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处理,通过韵律感的呈现,使作品更具
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比如《战国策·孟尝君》中的“此后五废长吕,不为
了礼仪故”等句子,通过呼应的句式和韵律感的处理,使整个作品在语言
上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之,《战国策》的论理技巧和语言艺术是其得以流传和被广泛传播
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通过运用各种论述方法和逻辑推理,阐述了战国时期
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简练明了的语言,展示了人物形象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
《战国策》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论其本质、感情、性格、行动等各方面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更是达到了空前辉煌的高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行动。
而且在这方面还体现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能选择重大的行动,描写得富有张力而动人心魄。
比如《冯谖客孟尝君》中写冯谖“焚券市义”,那行动绝对是出所有人之意料,大胆、果断而一无反顾。
一个惊人之举,就表现出了冯谖超人的胆略气魄,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他“经营三窟”的一系列行动,处处表现出他的思虑的周到严密、高瞻远瞩的目光、把握复杂斗争的政治智慧以及报答孟尝君知遇之恩的忠心和努力,无不跃然纸上。
再如《燕策》中《荆客刺秦王》“易水送别”中写了荆轲欲入秦刺秦王,在太子丹对他失去信任与耐心并不断催促的情况下,荆轲无奈出发。
失去信任,遭到怀疑是荆轲这类侠士最感羞辱的事情,他怒斥了太子丹之后毅然决定登程出发。
这段文字就是对荆轲这一反抗强暴、慷慨赴义的行动的描写和赞美。
作者通过这段出色的描述和多方面的渲染,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不仅把送别的场面写得悲壮动人,富有震撼力,也非常生动地塑造了荆轲这位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反抗强暴的刺客形象,使其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个性鲜明、永不磨灭的典型形象。
二是作者在描写人物行动时非常重视人物行动的细节特征的描写,语言简练传神,形象而又富有情趣。
比如写苏秦失败之后的行为是“羸?履?,负书担橐仅仅八个字,尽现其游说失败之后的落魄之状;“乃夜发书……伏而诵之”,表现了他内心追求功名地位的急迫;“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活脱脱地反映出他为了追求功名地位刻苦攻读,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与执著。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发展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策士和学者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谋取个人利益,开始编写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生动优美,文笔恣肆流畅。
《战国策》的作者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语言资源,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寓言、比喻、夸张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深邃。
《战国策》所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
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3.人物形象鲜明,刻画细腻。
《战国策》在描绘历史人物时,往往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4.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战国策》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篇章结构的安排和逻辑关系的处理,使得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同时,作者还通过各种手法来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还体现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分析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分析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战国策》的叙事风格多以逐条记述的形式,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相对简单,但通过战略策略的描写,能够揭示出不
同人物的智谋、胆识和个性特点。
例如《战国策·魏策一》中,通过还原
当时魏国权臣韩非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展现了他的谋略和智慧,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
第四,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艺术特
点之一是述而不作,它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不对
战国时期的问题做出评论或评价。
同时,也通过战争的描写反应出当时战
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战国策·齐策二》中对战争的描写,对战争的残酷
性和无情性表露无遗,一方面体现出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动荡和血腥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呼吁。
总之,《战国策》是一部以战争策略为主线的史书,它以自然主义的
风格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战争场景,通过对战争策略的详
细叙述,展示了当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风貌,同时也对智谋、胆识和人
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战国策》成为了一部具有高度
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1.多元的叙述方式:战国策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如纪传体、议论文、对话等,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形象。
2. 丰富的修辞手法:战国策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使得文本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 突出思想内容:战国策文本的重点在于表达思想内容,而非故事情节。
这使得战国策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4. 注重实用性:战国策着重关注实用性,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文本中,作者经常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5. 强调人物形象:在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重要。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6. 立足时代背景:战国策受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背景的影响,因此在文本中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矛盾。
- 1 -。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的写作特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主要流传于战国时期(公元
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
具体的国家管理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参考。
战国策的
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说化叙述:战国策中的叙述手法借鉴了小说的艺术手法,采用
了小说化的叙述方式,如情节复杂、人物塑造鲜明等。
例如《战国策·魏
文侯世家》中描述魏文侯与魏国宰相至子的争斗,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描
写生动,读起来极具叙事性和戏剧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战国策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小说化叙述、思想性
和理论性的兼具、具体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以及语言简练明了的特点。
这些
特点使其在当时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工具,对于战国时代的国家稳定
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㈠思想内容⑴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⑵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春秋时期所讲的礼法信义与从容辞令变成权谋谲诈与剧谈雄辩。
⑶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赞美以个人奋斗改变社会地位。
⑷进步思想: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嘉言善行;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
㈡艺术特色⑴(叙事)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叙述苏秦的生平。
⑵(人物)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首先,所描写的对象由以诸侯卿相为主转为以平民精英为主,如苏秦、张仪、冯谖。
其次,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再次,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苏秦始将连横”。
最后,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塑造了策士形象: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为人解难的高义之士、知恩图报的重情之士,以苏秦、张仪、冯谖等最为著名。
⑶(语言·语风、修辞)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首先,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国古代散文辞赋化倾向由《战国策》开始。
其次,引譬设喻,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均为策士游说所用。
㈢句摘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㈣事例⑴冯谖客孟尝君。
⑵赵威后问齐使。
⑶鲁仲连义不帝秦。
⑷庄辛说楚襄王。
⑸触詟说赵太后。
⑹荆轲刺秦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点
1. 战国策的诞生
战国策诞生于战国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策略家及文人所处理国家大事所使用的政治文体。
战国策最早是由楚国项羽士兹录下。
士兹录对项羽不但记录了他攻占九鼎、击败齐国乃至出走楚国的详细步骤,还将与楚越等诸侯的外交手腕记录于他的著作中。
2. 战国策的特点
战国策的精髓在于前后结构分明,把文章结构化,有一定的层次感。
以叙述性文字为主,叙述的方式异于古代的史论文,没有明显的言而无信的虚构,而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真实描写,人物评价市同样清楚了。
这种着重事件分析,发挥文辞丰富手段,以实务为准则,詮释军事思想,是战国策一大特色。
3.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一方面按国家智慧—民间知识发展趋势总结、收集、记录了当时一些纶密聪慧的思想,另一方面则赋予战国策诸多特殊的文学艺术美化。
其中便包括灵动的排比、以及将韵脚的音律与语调运用到夸张形象的借物语中,从而新增加表现力,达到说服读者的效果。
此外,还有喻、设、拟、夸等比喻性的语言,尤其的以引经和结句而尽量连贯音律,表示了至高的文学艺术美感。
4. 战国策的历史价值
战国策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用来处理国家大事的手段,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从战国策书可以了解到当时武将、军师是如何判断形势及实施攻略的,可以见识他们的智慧构思以及政治和军事规律性的深刻认识。
不仅对对古代战国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样还为当代战略政策的研究所提供非常重要的材料与思路。
《战国策》艺术特点
《战国策》艺术特点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
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
对象不同,说谏有异,风格多变。
其次是善于写人。
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
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划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施等,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
其刻划人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把写人叙事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系列完整的生动事迹,如“齐人有冯谖者”对冯谖的刻划;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
其刻划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
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划的。
再次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声调铿锵,感情充沛,富于气势,活泼生动,委婉入情。
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对铺陈和夸张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汉赋及汉代政论
文。
至于《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等,写来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
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因而在游说时,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
《战国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而且比喻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其他事物,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
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
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
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
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
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
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
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战国策》的文辞,生动精炼,简明流利,而又含义隐微,历来为人们所称誉。
明人李梦阳认为,《战国策》可供学习的特点有四,其中之一就是文辞的巧妙,他说:是策也,有竟日之难辨,而一言之遂白者。
是以文卿墨儒,服其意渊,耽其体筒。
转者法其宛,帝者祖其透,盖言巧也。
故曰:模辞者巧。
李梦阳确实指出了它运用语言的特色.当时的策士,往往仅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能解决极重大的政治问题,其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由于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具体化,是听者易于从感性认识中去理解问题的实质。
其中,《战国策》的文辞最为突出且流传最广的就是形象语言的运用。
一、善于运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鲜明警觉而富有启发性。
例如: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诼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
——《燕策·赵且伐燕》赵国将要发动向燕国的进攻,苏代为燕王去劝止赵王,他见了赵王,并不提出正面的意见,而是先讲了一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从而把鹬蚌人
格化了,描述出他们的动作和对话。
经过这样一番精彩的描述,然后用它作比喻,说明如果赵国和燕国相攻,强大的秦国必将如渔人一样乘机得利。
赵王听了,立即停止攻燕。
苏代用了这个美丽的寓言,就阻止了这次战争的爆发,可见策士们何等善于用形象的寓言,阐明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善用比喻、夸张等多样化修辞手段,把更为抽象的理论阐述的更加的透彻,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
例如: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怡繆绦,加以乎四刃之上,而下以蚁蝼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啄白粒,仰捿茂树,鼓翅奋翼。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乎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执丸,将加几乎十刃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
倏忽之间,墜鱼公子之手。
夫黄雀其小者,黄鹄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膳鲤,仰啮菱蘅,奋起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倏其碆,治其增缴,将加几乎百刃之上,引增缴,折清风而陨也。
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蔡灵侯之事因是也。
”
——《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庄辛为使曾经尝过灭国滋味的楚襄王认识到亡国的原因,改正自己的错误,层层设喻,以自然界最小的生物蜻蛉到黄雀,从黄雀到黄鹄,都自认为与人无争,可以悠悠自乐,结果遭到外来的袭击,最终灭亡。
又从鸟雀推到人事,说明蔡灵侯因安逸而亡国的原因,说明居安不思危之害。
由小至大,层层深入,加上作者那诗一般音韵悠扬的语言,展示出各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使人触目惊心,不能不引以为戒。
《战国策》中形象语言的生动的运用,使作品短小精悍,但谈的都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严肃的人生道理。
它们的表现形式如此生动和富有艺术魅力,所以能将人们引到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
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
昏头脑,实属不易。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