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端于“五四”时期,那时候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各种文学革命的浪潮,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抵制热情使得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热潮。
于是,在这种背景和新文学的改革下,各种文学载体都为革命做了一定的准备,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等。
在革命的环境下,文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比较激烈。
因此,在一战前后时期,中国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新型社会模式发展后,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拓展。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背景(一)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能够让我们当时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各种任务和阶级奋斗都有了明确的指示,也是开展革命的主要思想路线和突破点。
文学的形式也受这种思想的指引不断突破封建教条的模式,能够让社会主义得以发展,并且以白话文为主要的文学形式进行拓展,对当时的制度和环境进行了非常严峻的批判和抨击。
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一种启蒙形式。
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轫于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后来不断壮大,渗透到全国各地,因此,日本的统治下,一些殖民地和东北地区包括港澳等地,也都开始展开了同样的变革情况,文学的变革队伍也在不断随之壮大。
(二)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现代文学除了和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外,还和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我国现代文化的起源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能够在当时的变革下吸收西方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并且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文学环境,展开了新文化的发展。
即为打破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文学的彻底革新,曾经对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和拓展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已经有了广泛的认知和吸收,也就是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展了重新的认知,在思想艺术的解放上寻找到新突破口,就是引领开放的文学形式出现。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实用版)目录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2.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我国文学创作领域涌现出的一种以理性、启蒙为主题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
二、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理性意识: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主张用理性的力量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2.批判精神:启蒙文学思潮对旧有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持批判态度,力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3.人文关怀: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呼唤真正的人性解放。
4.寻求现代化途径:启蒙文学思潮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困境,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考和启示。
三、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鲁迅:《呐喊》、《彷徨》等作品,以锐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呼唤民众觉醒。
2.王小波:《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与虚伪,呼唤个体自由与独立。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提升了文学的品质,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启发了民众的独立思考,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文学思潮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摘要: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背景和起源2.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5.启蒙文学思潮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正文: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背景和起源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是我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意识形态化走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进行反思,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平等,从而催生了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
二、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理性主义: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主张用理性分析现实,反对盲从和迷信。
2.人本主义: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命运和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呼唤人的觉醒和自我解放。
3.批判性:启蒙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宗法制度、专制主义等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4.普世价值观:启蒙文学思潮倡导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普世价值观,强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价值追求。
三、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如巴金、茅盾、鲁迅等,他们是我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先驱和代表。
2.代表作品:《家》、《春》、《秋》、《子夜》、《阿Q 正传》等,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启蒙特色,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1.推动思想解放:启蒙文学思潮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挑战,有力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促进文化多元化:启蒙文学思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提高民众觉悟:启蒙文学思潮关注民众的命运,呼唤民众觉醒,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觉悟。
4.推动社会进步:启蒙文学思潮对封建制度、专制主义等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五、启蒙文学思潮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1.局限性:启蒙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传统的思想观念,未能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现代文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阶段。
从早期的思潮启蒙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发起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背离传统文学形式的约束,他们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胆地探讨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新思想。
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探索存在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著名作家徐志摩、郭沫若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追求。
三、文革与文学的复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一大批新锐作家如余华、莫言等在80年代末期的小说创作中崭露头角。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随着90年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开始引起重要的关注与讨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时间线性进行了颠覆与解构,突出了语言游戏和叙事实验。
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自由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网络作家骆宾基、六六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启蒙哲学精神与启蒙美学建构表现于审美结构中就是启蒙叙事。
近年来,一些后现代学者对“五四”以来文化与文学上的启蒙叙事作了深刻的反省。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西方思想界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解放的承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真理的承诺”这两种“宏大叙事”在现代中国影响巨大,分别产生了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传统和独断论的思想传统,我们至今仍然深受这两种“现代性传统”之苦。
①他们认为这种“解放叙事”与“真理叙事”的特点,即致命缺陷在于它所坚持的是一成不变的理性,即抽象的理性,追求的只是一种自身同一性的线性结构,如利奥塔所指出的这类宏大叙事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成分,它赋予了叙事一种霸权,这是通过赋予其合法性来实现的,而这一霸权夸大了叙事与知识的等同。
一些文学研究者也以这种理论为根据批判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宏大叙事充当了启蒙的工具,忽略了审美的启蒙。
我认为上述分析与观点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完全以西方后现代学说为理论根据,这本身就不符合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或者说这种方法仅仅是在“批判的工具”方面颇有创新,而缺乏“工具的批判”;其二,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在现代性问题上未曾达到过“理性主义”的高峰,并未在真理性问题上取得霸权地位,所以用后现代、后启蒙主义的理性多元性理论、反本质主义理论或“小叙事”理论来反思并批判现代启蒙叙事,实在为时过早;其三,如果说中国现代的政治激进主义与独断论的确一度取得了霸权地位,为害匪浅,需要用理性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进行解构和批判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这种政治激进主义本来就不能代表真正的启蒙主义思潮,充其量只能称其为“伪启蒙主义”,这样的话,他们用后现代理论所批判和解构的其实主要是伪启蒙主义,仍然没真正涉及原创性的中国启蒙主义。
其四,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建构虽是以救国、立国或政治叙事作为缘起的,但当启蒙主义真正进入建构过程之后,政治与国家观念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抛掉了;而且在启蒙主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启蒙叙事策略时,启蒙又是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力以及中国的国民性作为源头的。
呐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
呐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呐喊》: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中国现代文学中有一部作品,它以鲜明的画笔勾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呐喊,这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呐喊》。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呐喊》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审视,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引领了一代文人的前进方向,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呐喊》以七篇小说组成,每篇小说都以鲜明的个性和鲁迅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其中,首篇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个疯子日记的形式,通过对主人公和周围人物的刻画,探讨了人性的自私和懦弱。
这种疯癫的叙述手法,在当时的文坛上是极具创新性的,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思考。
第二篇小说《孔乙己》则以小人物孔乙己为切入点,通过呈现会馆的施主们对待他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欺压和歧视。
这种社会的不公正使得孔乙己走上了被压迫和毁灭的道路,他的悲剧使读者们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愤怒深感震撼。
《呐喊》中还有《药》、《明天》、《故乡》、《风筝》和《白光》等篇,这些作品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触动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使读者思考起人性和社会问题,也引发了对于时代的强烈反思。
《呐喊》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是对社会思潮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呐喊》与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一起,为了追求社会民主和人类自由而奋斗。
这种精神也启发了后来一代文人的创作,鼓舞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它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呐喊着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面帷幕,让人们看到了过去社会的黑暗,也引导着人们思考当下社会的问题。
正是因为《呐喊》的存在和启发,中国现代文学才能够在当时的困境中找到突破口,并走向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三种启蒙叙事(一)
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三种启蒙叙事(一)摘要: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在不同时期,启蒙意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五四乡土文学以揭示病苦为核心,表现出批判蒙昧的启蒙意识;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以皈依乡土为指向,表现出返归自然的启蒙意识;四十年代乡土文学以审视人性为核心,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意识。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三个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启蒙精神,纵观三个时期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三个时期乡土文学启蒙精神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乡土文学;启蒙;批判蒙昧;返归自然;改良人生“五四”是启蒙的时代。
受“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五四”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启蒙特色。
在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建构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启蒙思潮是一种包蕴着丰富思想蕴涵的思想潮流,其基本出发点是对封建的批判,其终极目标是对人的深层价值秩序的改造。
因而,在文学中对启蒙意识任何单方面的阐释都只会遮蔽启蒙思想的多样内涵。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表现出丰富鲜明的启蒙精神。
鲁迅以及鲁迅影响下兴起的“五四”乡土作家群的乡土文学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蒙昧落后乡土的蛮风陋俗,更多呈现出批判蒙昧主义的启蒙理性精神。
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并没有中断启蒙精神,而是表现出决然不同的启蒙精神。
实际上,乡土作为现代中国广大未开化民众的栖息地,曾经有许多的现代知识者从这片浸满血与泪的栖息地走出来,当这些现代知识者回过头来重新打量这片栖息地的时候,永远会寄寓或悲悯哀怜或欣赏迷恋或理性审视的复杂情感。
事实也是如此。
从三十年代废名、沈从文等乡土作家的崛起,可以看出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不再以简单的批判来书写乡土,而是把乡土描写成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情调,乡土成了这些寄寓都市的启蒙知识者返归自然的精神皈依之所。
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对乡土既没有迷恋也没有批判,而是突显出对落后民众人性的审视,沿续了“五四”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理性精神。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启蒙精神,表现出丰富的启蒙思想。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一)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一)提要:与中国近代启蒙社会文化思潮不同,近代启蒙文学思潮兴盛较晚,同时其科技、政治及伦理诸层面的觉醒也呈现为共时性存在,以互缠互动的审美方式推动着启蒙意识逐步深入,并在深层文化结构上与五四启蒙思潮相接续。
关键词:20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引言:从启蒙社会思潮到启蒙文学思潮目前研究界在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的启蒙精神的时候,一直沿用梁启超及陈独秀类似“三部曲”的说法,即将近代中国意识觉醒的过程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步骤:由器物层面上科技意识的觉醒到制度层面上政治意识的觉醒再到文化层面上伦理意识的觉醒。
对历史规律的这一概括自然不失其科学性,问题是现有文学史主要限于将这个觉醒的过程作为近代文学向现代转换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在社会思想的范畴内进行阐述,很少将其与文学精神、审美意识本身的嬗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笔者以为,从文学意识的进演来透视近代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要比直接考察其思想观点更为接近历史真实,也更为细腻深刻。
一方面,思想观点系人们理性思考的直接表达,带有强烈的逻辑色彩;文学创作则来源于生活,更多从感性的层面上展示人们思想情感的本真状态,因而也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具有复杂细微的特点。
另一方面,流传下来的思想观点大都限于智识者阶层,主要是一种精英意识,与普遍的国人心理状况尚有较大差异;文学创作则大为不同,它不仅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反映,也接受了来自广大读者接受的影响。
同时,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生活化的形象体系,它所流露出的思想内容、政治倾向等与作家主体的思想观点并不完全是对应的,而创作的个人化特点也决定了它与时代政治或文化思想的主流并不一定合拍。
因此,启蒙社会思潮、文化思潮与启蒙文学思潮并不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近代启蒙文化思潮发端于洋务运动,而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了①,而且其内涵与价值也是前者不能囊括不可替代的。
本文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具体考察一下晚清启蒙思潮经过了怎样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它又是怎样反映并加入到近现代之交国人意识觉醒的三个步骤之中的。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一、背景与意义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界兴起的一种以启蒙为主题的文学运动。
这一思潮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人们对文化、思想的追求逐渐增强,启蒙文学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旨在唤起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追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概念与特点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以文学的形式,传达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主,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
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的种种不公进行揭示与抨击。
三、创作主题与倾向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创作主题,主要是围绕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展开。
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与诉求。
同时,他们也倡导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创作形式与技巧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文学作品,以小说、诗歌、戏剧等为主要形式。
这些作品在创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紧凑安排,语言的生动表达。
同时,这些作品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五、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的追求。
同时,这些作品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六、未来展望与评价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未来,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将更加丰富多样,涉及的主题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启蒙文学也将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17 2
属性是现代性 ,最重要的主题是致力于人的 自 觉和个性解放。这一人的解放主题 ,集 中体现在以 鲁迅为代表 的新文学作家身上 ,并在 18 年代初开始的文学解放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展开。 90 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适应了中国现代社会注重人的个体权利的发展需要 ,也比较 符合文学的内在要求 。启蒙主义推崇理性 ,把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视为人的基本属性,认 为人可以通过独立的思考探索世界的真相 , 解决 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真理不是人以外的宗教力量 和政治力量所垄断的。启蒙主义推进了人 的 自 我觉醒和社会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
[ 关键词]中国 现代文学史 观 启蒙主义 新民主主义 消费 主义 [ 中图分类号]I 66 [ 2 . 文献标识码]A [ O 文章编号]l O 1 x ( 0 ) 4 o2 — 7 O 一 1 2 9 0 一 1 0 O 4 0 7
文 学史 观是 文学 史 的逻辑 基础 ,它 赋予 文学 史 以内在 的统 一性 。中 国现 代文 学史 作为 一 门独 立 的学 科创 立 时 ,是 建立 在新 民主 主义 文学 史观 基础 上 的 。新 民 主主义 文学 史观 赋予 中国现代 文 学 以独 特 的性质 ,即是 “ 由中 国共 产党 领导 的 、人 民大 众 的 、反 帝 反 封建 的文学 ” 。这 规定 了 中
现代文学启蒙文学的感性与理性
启蒙文学中的理性与感性人类总是在情与理的漩涡中挣扎,启蒙文学也不能够摆脱。
中国化的启蒙精神其特征在于从人的本能欲望之发掘与提升到人的自由意志之塑造并进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中心环节又有一个由理性与情感构造的结构。
理性与情感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理性通过对情感的作用从而保证了从理性到创造自我的完成,而情感通过对理性的作用有赋予从情感到创造自我的合理性。
启蒙文学是为了创造自我,是为了塑造自由意志。
理与情可以表现为真与美,当真与美相交时那么善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因此,当启蒙文学中的理与情得到很好的表达时也就决定了启蒙叙事既不是纯理性主义的,也不是纯感情主义的。
在“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的上演是不是也正说明了,理性与情感的碰撞吗?“五四”的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立、创造、朝气勃勃的青春精神。
鲁迅和徐志摩应该算是这个时期理性与情感的典范了。
鲁迅用自己尖刻的批判指引着通往创造自我的道路,徐志摩执着追求着自己的“单纯信仰”其中充斥着自由浪漫的人生态度。
鲁迅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对中国的不合理的制度和国民的软弱性给予了尖刻的批判。
正如《狂人日记》中所写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是封建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人吃人的结果,当然鲁迅在其中其实也批判了国人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的二重思想,就是改革不彻底,对传统的批判否定不坚决的一种表现;就是所谓在引入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又保存和维护旧的观念、旧的制度的一种怪胎。
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一个战士,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理想主义者。
他猛烈的批判了旧中国的虚伪、愚昧、和黑暗。
这是一种凛然于天地的正气,永不言败的骨气,不断猛于进取前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一章 第二节 启蒙的文学思潮 )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启蒙的文学思潮)启蒙文学思潮,是批判文学思潮的延伸,也是批判文学的成果,因为,批判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而“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1、启蒙文学思潮兴起的背景(1)对传统和传统文学批判的深入。
(2)在引进西方文学中,“人”的发现。
(3)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需要。
新文学先驱们对传统文学及文学观批判的结果,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从来没有人的观念”(周作人《人的文学》),表现在文学思想上就是见物不见人。
“文以载道”,以千年不变的道为圭臬,“复古”则以既定的物的规范来限制人的创造,而“我注六经”的思维方式,则使人完全沦为“经”的奴仆。
所以,旧文学观念的每一种形态,无一不是压抑人性的,“我们所以不满意于旧文学,只为他是不合人性,不近人情的伪文学,缺乏‘人化’的文学”®,比照西方文学,旧文学及其观念的这种非人化的弊端就更为明显,“西洋近世的文学全遵照这条道路发展:不特他的大地方是求合人情,就是他的一言一语,一切表词法,一切造作文句的手段,也全是‘实获我心’”。
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学的发展,就是因为充满了人的信念,人的色彩,人的情调。
而以西方文学为楷范的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从对中西两种文学的正反比照中,引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是‘人的文学’”°。
于是,人,这个万物的灵长,第一次鲜明地出现在了中国文学旗帜上。
在睿智而神俊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神奇而悠韵的传说,神秘的斯芬克司向所有经过它面前的活物提出同一个谜语,即: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凡是解答不了这一谜语的活物,都将被它吞没。
世界充满了恐怖,而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俄狄浦斯却解开了这个谜底,他肯定地回答,这是人!人的发现,成了智者走向胜利的起点,也成了挡路者羞愤地摔下万丈悬崖的原因。
而新文学先驱们对于人的发现,正是新文学走向新生的最伟大的宣言。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摘要: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概述2.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意义正文: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概述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文学创作中涌现出的一种以启蒙精神为指导,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转型期的精神风貌。
二、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主张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以揭示社会问题、唤起民众觉醒为己任,体现了作家们对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注和积极参与。
2.理性主义:当代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思考,倡导用理性的力量来剖析现实、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学创作。
3.人本主义: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命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呼唤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塑造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现代人形象。
三、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王小波:以《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作品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幽默与讽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悖论,呼唤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2.余华: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为代表,以其深刻的人性剖析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尊严。
3.贾平凹:以《废都》、《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角,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民众生活,呼唤人的精神觉醒。
四、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意义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文学的题材与形式。
审美启蒙:沈从文的另一种现代启蒙(一)
审美启蒙:沈从文的另一种现代启蒙(一)【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启蒙文学运动中,由鲁迅所开创的理性启蒙传统占据了思想的主潮。
沈从文从维护生命的庄严出发,对这种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
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离开动物人生观,产生一种高尚情感,使他们在人类新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
【关键词】理性启蒙;审美启蒙;沈从文Abstract:InthemovementofmodernliteratureenlighteningofChina,thereaso nenlighteningStartedbyLuXunoccupiedthethoughttide,butShenCongWenq uestionedandcriticizedthisenlighteningculturetraditionbasedonsolemnoflif e.Hewasdissatisfiedwiththeabsenceofperceptionfromthebottomtogoodsoc ietyinChina,hetriedtouseappreciationofthebeautyspirittoarousepeopletole aveaanimaloutlookonlifeandproduceonekindofnobleemotion. Keyword:reasonenlightenment;beautyappreciationenlightenment;启蒙是人类从“未成年”状态中解脱出来,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获得现代性的过程。
启蒙运动“给一切可称之为现代思想和社会生活之问题盖上了日戳。
1]P175由于在追求现代性的进程中,反宗教、反神学、反传统的首要任务,使得理性主体的确立在启蒙工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理性启蒙成为了启蒙运动的主潮。
在启蒙理性精神的引导下,西方社会一步步从宗教神学和君主专权的蒙昧统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文学的启蒙——精选推荐
文学的启蒙我小时候的家庭是母系的,父亲是入赘(我们四川叫抱儿子),外婆跟我们是一家人。
外婆是86年去世的,21年了,我不曾好好写过她。
在这里,也不能好好写她,像过去那些涉及家族或童年的文章一样,只是提及她。
外公49年之前就死了,牵扯进一桩人命案,被带到绵阳监狱,死在绵阳监狱。
我的记事起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外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个健康能干的人,挑水背柴劈柴煮饭喂猪洗衣缝补样样出色。
晚上我们睡下,外婆收拾完锅碗就来到我们床面前砍猪草,边砍边给我们讲故事。
后来知道普希金也有个爱讲故事的外婆,就把外婆想象成普希金的外婆,把普希金想象成我自己。
外婆没读过一天书,却有一肚子的故事,《吃人婆》、《夜明珠》、《赵巧送灯台》,还有好多好多。
我是一张白纸,是从外婆嘴里讲出的故事在白纸上画上了最初的图画。
是故事本身,更是外婆本身和讲故事的情景。
父母也睡下了,两个哥哥和妹妹也睡下了,只有外婆醒着,左手挥着拴刀,右手按着猪草,嘴里讲着故事;只有我醒着,在发黄的蚊帐里,顺着故事悬吊吊的情节和大崩流一样的想象力,或惊恐或向往,或迷惑或愉快,或严严实实�在铺盖里,或赤身裸体躺在铺盖上。
外婆砍猪草的声音是浑厚的,不尖锐。
夜很静,砍猪草的声音像是在为讲故事打节拍,屋外的大山和河流也很静,那时候,畜生东西也累,发不出叫声。
《吃人婆》是外婆的核心故事,很难说里头没有外婆的用心。
大哥二哥发蒙了,我和妹妹还在耍尿泥巴,不时爬上院墙去摘李子和樱桃,不时踩垮院墙,有时甚至跑到晒坝里去藏猫猫,但自从听了《吃人婆》便归依佛法的了,特别是到天黑的时候。
不过也添了份忧心,跟外婆睡一床的时候总是蜷缩着,生怕外婆拿了我的脚趾头当干胡豆吃。
《吃人婆》里除了恐怖,更多的是智慧。
母亲出门了,留下三姊妹(也许是四姊妹,刚好与我们姊妹一样多),吃人婆伪装成外婆来敲门,她有外婆的声音外婆的鼻息甚至外婆的气味。
外婆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也是外婆的最爱,在孩子们的经验中,外婆一定给他们带了好吃的。
论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
论现代文学的起端和发展1. 近代文学的起源近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在那时,新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文学形式开始出现。
英国的浪漫主义和德国的浪漫主义提出了新的文学理念,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艺术的自由表达。
此外,现代文学还受到新闻报道、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的影响。
自19世纪以来,现代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抒情主义等。
2. 新文学运动的出现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文学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现代文学的发展。
新文学运动的推动者,主要是鲁迅、林语堂、胡适等文学家,他们把新文学运动的理念渗透到中国文学的每一个角落,把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现代文学的发展。
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反封建、反保守,它把现代文学的理念引入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的技巧引入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的思想引入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的风格引入中国文学,从而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运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引领了一批新文学家,改变了文学的面貌。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始于1905年,当时在上海出现了一批新文学家,他们以“新文学”为名,提出了新的文学理念,反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追求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1917年,新文学运动又进一步发展,在上海出现了“新文学运动”,他们的文学理念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实际,更加注重文学的创新,以及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
到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运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文学运动”,他们把文学理念更加开放,把文学表达方式更加多样,把文学的社会意义更加强调,把文学的艺术价值更加重视,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引领了一批新文学家,使文学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启蒙文学范文精选
启蒙文学范文精选教育启蒙的方法论聚焦在认定了“谁来启蒙”的前提下,如果启蒙主体的合法性具足、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支配,那么“怎么样启蒙”的问题势必要与启蒙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关联。
在教育的“启蒙”实践中,“怎么样启蒙”实际上应当被表述为“怎么样培养人”,但这种转换首先面临着一个价值伦理而非逻辑学的困难:“怎么样启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何确保个体启蒙的真实性,即“如何”基于个体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实现“个体启蒙”的内在需要。
就此而言,启蒙主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仅影响着启蒙主体的实践有效性,同时也是评价启蒙主体的合法性或启蒙实践的合目的性的重要内容。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地进行实践,关于“怎么样启蒙”的观念和行为应当是合目的性/合人性的,必须保留“启蒙”的人性要素,时刻避免把“启蒙”的本真思维异化为“在一种创造便利的意义上被期望于用来促进乃至加速实践性,—技术性的文化进程”的观念,从而实现与“使人成之为人”的启蒙使命保持高度的一致,保证启蒙主体自觉接受“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目的的指导,否则“启蒙”就可能变成外在于人与教育的技术方法。
但是,出于现实实践“便利”的考虑,“怎么样启蒙”的追问不可避免地会把价值观念的基本诉求,进一步转变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实践”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启蒙”实践主体的经验由“私人性”转变为“普遍性”的问题,具体是指:“怎么样启蒙”的问题其中一种程度上反映着教育主体(特别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程度,这就涉及教育主体将“私人”的文化观念、实践经验提升为“普遍性”的文化观念体系与实践经验系统,并尽可能地趋近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实现这一过程往往要在原有观念基础上进行跃升与变革;第二,“启蒙”实践主体如何从“经验的把握”转向“规律的把握”的问题,具体是指:由于对教育运行过程以及具体的教育现实认识的程度不同,教育主体的理性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由低水平和较为零散的感性经验转向较高水平和系统的规律把握,成为“怎么样启蒙”需要解决的第二大问题;第三,“启蒙”实践主体如何保持经验系统/规律认识的“开放性”问题,具体是指:在任何的实践阶段,主体的个体经验系统都会体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也就需要保持“经验对于新经验的基本开放性”,以更新原有的经验系统,对实践过程中的“错误”作修正。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蒙与解放沉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蒙与解放沉溺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成果,它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中国现代文学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本文将从思想启蒙和解放沉溺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思想启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通过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以启发读者思考和反思。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命运。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呈现出解放沉溺的趋势。
解放沉溺意味着作家对传统的束缚和约束进行反叛和解放,以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这种解放沉溺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
在这个时期,一大批年轻作家涌现出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多样而丰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内心的探索。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对命运的反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另外,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及杨绛的《洗澡》等作品也展现了作家对社会变革和个体命运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启蒙和解放沉溺的工具。
它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引导读者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命运。
同时,它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让人们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和理解自己。
这种思想启蒙和解放沉溺的过程,不仅仅是作家个体的追求,更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启蒙和解放沉溺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束缚和约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和解放沉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阻力。
一方面,作家需要面对传统观念的压力和社会的审查制度,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面对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的问题。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
张光芒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五四"启蒙精神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叙事传统,分别表现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理性主义叙事",它既是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的体现,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的特点在于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在其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后者则是理性崇拜精神在审美上的反映,从艺术表现对象来说,它又表现为探讨理性对人的意志、信仰等情感世界的作用.这两大叙事传统共同表现了以情理激荡为人的解放动力的启蒙主义文学精神.
【总页数】7页(P82-88)
【作者】张光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J], 胡焕龙
2.现代文学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自反性叙事 [J], 逄增玉
3.论现代文学启蒙视角下的"城俗"叙事 [J], 梁建先
4.从"启蒙文学"到"民族文学"——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架构的另一种解读 [J], 宋剑华
5.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创生叙事及发展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 [J], 滕永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思想启蒙与文学重建
第二章 自由思潮与文学自觉
第一节 美文兴起与言志派散文
• 周作人的美文理论
• 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美文》。该 文指出:
“外国文学里有 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分作两类。一批 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 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 什么不去试试呢?”
• 描写小市民灰色生活,是叶绍 钧小说之所长,他常常能在平 平淡淡生活现象的描绘中揭示 “几乎无事的悲剧”。
• 在表现农民问题和战争问题方 面,叶绍钧小说亦有过人之处。
第四节 创造社作家群和郁达夫
创造社的标新立异
早期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 创造社的成立
• 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9月发表的《<创造季刊>预 告》,宣布了创造社同人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郑伯奇。
• 3、“异军”之“异”的第三个表现是他们的作品颇 多“洋”气,又爱标新立异。
早期创造社的历史贡献
• 一是捍卫文学自身的独立品 格。
• 二是开启并推动了“向内转” 的艺术方向。
• 三是加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 步伐。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 叙传”Biblioteka 郁达夫自叙传 小说的创作特点
题材的独特性
创造社的发展变化
• 创造社的历史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 1、从成立到1924年初夏,是创造社的前期,也是最
辉煌的历史时期。前期创造社先以《创造季刊》为阵 地,后又办《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 2、以1925年9月《洪水》半月刊的出版为标志,创造 社开始了它的中期活动。 • 3、1928年1月《文化批判》的面世,是后期创造社开 始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一)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启蒙哲学精神与启蒙美学建构表现于审美结构中就是启蒙叙事。
近年来,一些后现代学者对“五四”以来文化与文学上的启蒙叙事作了深刻的反省。
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西方思想界以法国革命为代表的“解放的承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真理的承诺”这两种“宏大叙事”在现代中国影响巨大,分别产生了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传统和独断论的思想传统,我们至今仍然深受这两种“现代性传统”之苦。
①他们认为这种“解放叙事”与“真理叙事”的特点,即致命缺陷在于它所坚持的是一成不变的理性,即抽象的理性,追求的只是一种自身同一性的线性结构,如利奥塔所指出的这类宏大叙事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成分,它赋予了叙事一种霸权,这是通过赋予其合法性来实现的,而这一霸权夸大了叙事与知识的等同。
一些文学研究者也以这种理论为根据批判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宏大叙事充当了启蒙的工具,忽略了审美的启蒙。
我认为上述分析与观点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完全以西方后现代学说为理论根据,这本身就不符合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或者说这种方法仅仅是在“批判的工具”方面颇有创新,而缺乏“工具的批判”;其二,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在现代性问题上未曾达到过“理性主义”的高峰,并未在真理性问题上取得霸权地位,所以用后现代、后启蒙主义的理性多元性理论、反本质主义理论或“小叙事”理论来反思并批判现代启蒙叙事,实在为时过早;其三,如果说中国现代的政治激进主义与独断论的确一度取得了霸权地位,为害匪浅,需要用理性的多元主义、相对主义进行解构和批判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这种政治激进主义本来就不能代表真正的启蒙主义思潮,充其量只能称其为“伪启蒙主义”,这样的话,他们用后现代理论所批判和解构的其实主要是伪启蒙主义,仍然没真正涉及原创性的中国启蒙主义。
其四,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建构虽是以救国、立国或政治叙事作为缘起的,但当启蒙主义真正进入建构过程之后,政治与国家观念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抛掉了;而且在启蒙主义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启蒙叙事策略时,启蒙又是从人的本能欲望、生命力以及中国的国民性作为源头的。
这就决定了其启蒙叙事所包含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是未经批判的,其理性也不会是纯粹抽象的。
那么应如何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叙事,它到底有何特征呢?中国化的启蒙哲学与美学精神其特征在于,从人的本能欲望之发掘与提升到人的自由意志之塑造并进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从逻辑上说这是一条线性结构,但在这一线性结构的中心环节又有一个由理性与情感的动态激荡而形成的面式结构。
②它的介入使整个启蒙过程成为一种复式结构:其一是从本能欲望——理性——自由意志——创造自我;其二是从欲望——情感——自由意志——创造自我,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一复式结构的特点在于前者与后者之间互为前提互为保证,缺一不可。
换言之,理性通过对情感的作用保证后一结构的完成,而情感通过对理性的作用又赋予前一结构以合法性。
如果将其置于启蒙主义的文化动力系统之中,二者的交互作用共同指向自由意志的塑造,也标示了逻辑统一性完成;而从美学范畴来说,这一动力系统中的理、情、意分别表现为真、美、善,真与美的互动自然地指向善,而“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之形成也就标志着通往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对此郁达夫的说法极有代表性:“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
若一本小说写得真,写得美,那这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
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
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
”但是这种效果是“间接的影响”,不能是有意识的,因为“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品,既具备了美、真两条件,它的结果也必会影响到善上去。
”③由此就决定了其启蒙叙事既不是纯理性主义的,也不是纯感情主义的;既不是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纯浪漫主义的。
这两种叙事可称之为“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和“情感理性主义叙事”。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为什么在“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同时成为文学上的热点,为什么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几乎同时崛起于文坛,其“对立互补”正蕴含着上述必然性与合理性。
扩而大之,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的启蒙叙事之所以以“理性浪漫主义”与“情感理性主义”为特点,亦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根据。
二从审美表现上说,理性浪漫主义叙事其特点在于虽然以情绪化、情感化为艺术手段与表现方式,但有关情感、情绪的来源、内涵、力度与价值指向等等莫不与理性相关,在它的深层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对理性的判断与解构,对理性的要求及向往,突出强调的是情感对理性的作用。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的言情小说,尤其是苏曼殊等人的创作中就以其新旧过渡时代所特有的情思方式展现出黎明前的清新气息。
到了“五四”时期,以爱情为核心的情感表现更成为文坛的最辉煌的景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启蒙者不但把情爱婚姻问题视为反封建思想的突破口,而且还将其视为囊括新道德与新理性的象征。
“对解放的普遍心理都把爱情和自由融为一体,意即通过恋爱并激发个人的热情和能力,他就能变成一个完美和自由的人”;爱情“还被视作一种违抗和真诚的行为,即敢于冲破伪善社会种种人为束缚,而寻求真正的自我”。
④对爱情婚恋的专注所表现的不但是作家的一种新的人生观、道德观,更是时代的一种价值观。
爱情作为文化转型期的最为敏感的一大焦点问题,其象征性和启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自称“为爱情而爱情”的湖畔诗虽然并不注重以情爱婚恋去反映社会问题,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从世俗观念和封建礼教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直率与喜悦,表现了青年人自己“真的声音”。
在冯雪峰的《山里的小诗》、应修人的《悔煞》、汪静之的《过伊家门外》、潘漠华的《寻新生命》等诗作中,他们怀着青春稚气歌咏爱情的欢欣,怀着天真痴情歌咏爱情的坚贞,满怀热烈的向往歌咏爱情的大胆,怀着热恋的心态歌咏爱情的令人颤抖的神秘力量,怀着对未来的执着向往歌咏爱情给诗人带来的“崭新生命”。
诗中的爱情主人公形象以其天性的纯洁、真挚和对爱情甘苦本身的执着追求,针对封建旧道德、“伪道德”发出了独特而叛逆的宣言。
正如周作人在反击封建卫道士斥责这批情诗“轻薄”、“堕落”时所说,“这旧道德的不道德,正是情诗的精神”,⑤它指向了崭新时代和人的觉醒所必需的道德理性。
“五四”的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立、创造、朝气勃勃的青春精神。
一代青年作家感应了时代的脉搏,以自己的青春心态和全新创造跃到了这场时代洪流的波峰。
此时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正需要他们。
保守、中庸而不乏温情脉脉的传统文化心理,正需要、也只能靠一种狂暴的、不重经验的(甚至必然是偏激的)叛道的一代人来冲决。
郭沫若那首被誉为“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的《天狗》便典型地表现了这代叛逆者横空出世,睥睨一切,扩张自我,创造“新我”的决绝姿态。
这个“新我”是“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我的心肝”,彻底与“旧我”决绝之后更生的,“新我”不相信“还有位什么父亲”(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郭沫若《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在这个“自我”的面前,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上下尊卑的封建伦理、封建权威,都被踏倒,都被毁坏。
叛逆者的“新我”汇集了“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具有无穷的力量,可以“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这个“新我”按捺不住从恶梦中醒来的惊喜与热情:“我的灵魂是琴声似的跳动,我的脚步是江水一般的奔跑,我向着一切欢呼,我向着一切拥护。
”(冯至《月下欢歌》)总起来看,这个“新我”形象虽是浪漫主义者个性的表现,却综合了“五四”文学理性探索精神的的方方面面,成为“五四”人道主义灵魂的典型的最强有力的化身,成为一种主客体相互渗透,超越了族界乃至国界的精神象征。
美籍学者李欧梵曾注意到,西方浪漫主义的两种典型形象——维特型(消极的感伤)和普罗米修士型(充满活力的英雄),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文学的两类浪漫主义,这就是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者”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⑥如果说上述“新我”形象极为接近“凭他的个性来影响世界,改造世界——甚至是创造一个世界成为一个新的普罗米修士形象”,那么在郁达夫等带有感伤色彩的浪漫主义作家笔下,则塑造了一批“带有普遍性的忧郁症”的维特型形象。
⑦这是一批发现了自我,但无力“忠实地守住这自我,彻底地主张下去,扩充下去”的“零余人”、“漂泊者”形象。
尽管这类形象所表现的并非先觉者对他们由愚昧走向觉悟,由沉默走向思考,或追求个性解放,或追求独立意志等觉醒因素的理智性的肯定和赞美,作家也无意于对其作理性的剖析,而是一任自身情感情绪起伏奔涌,但这里的情感却莫不是觉醒者——也只有觉醒者才会有的“性的苦闷”、“生的苦闷”。
觉醒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爱情愿望,无论是在视中国人与狗等同的岛国日本,还是在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的20年代中国社会,都是无法实现的。
当他们闻到了“真的人生”的气息之后再也不愿回到从前“奴隶”的位置,于是苦闷、孤独、徘徊、痛苦、忧郁、悲观、绝望纷纷袭来,像“一只迷途的鸟”,“漠漠寒潭里的孤舟”,“任着狂风苦雨的飘零”,“任着舟子的流浪”(林如稷《流霰》)。
但在他们表面的伤感、悲痛后面潜藏的是一颗剧烈跳动的愤世嫉俗的反抗心灵。
冯沅君《隔绝》的女主人公宣言“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
”并最终以死殉情,对封建礼教做了彻底的叛逆。
总之,在这批既是作者“自我”又是与“自我”同病相怜的以“苦闷”为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身上,所表现出的最终价值仍在于与“五四”启蒙人道主义潮流的内在契合,在于对“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表现。
而这种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在以下两个指向上展开的:一是同社会处于对立状态的主体意识的,迫切要求自我生存方式的确立和自我价值在现实中的实现;一是与封建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自我本能的觉醒,迫切要求冲破封建伦理体系使自我的感性生命欲求得以实现。
二者所表现出的社会主题与文化精神共同加入了启蒙主义文学以“立人”为核心的理性协奏曲之中。
正如郭沫若所说,诗人虽是感情的宠儿,他也有他的理智,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在审美上的情感化从不拒绝理性的底蕴与理性的理想,只不过这种理性的宇宙观不具备审美创造的本体价值,而是在情感的发现和创造性中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
这意味着启蒙主义的情感在本质上具有引发人的理性思考、理性探索的能力。
就人类的情感体验来说,无论是社会的物质现状还是意识形态(包括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社会舆论等等)都会对它有直接的影响。
当这种影响是引起情感向着不满足、受压抑乃至痛苦不安的方向活动时,主体必然会重新思考审视社会、人生及其与自身的关系,产生改变现状从而满足情感需求的愿望及行动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