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答案: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法规: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答案: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3.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采访、报道新闻的权利。
4. 新闻审查: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答案:新闻审查是指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5. 媒体责任: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答案: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其传播的信息负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填空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2. 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公众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 新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报道任何内容,而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寻找平衡。
答案:法律允许的范围、社会责任4. 新闻审查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新闻报道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5. 媒体责任的核心是要求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坚守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A. 真实性B. 公正性C. 客观性D. 煽动性答案:D2.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传播法规的主要内容?A. 保护公众利益B. 保护国家安全C. 保护社会稳定D. 保护个人隐私答案:D3.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自由的限制?A. 法律允许的范围B. 社会责任C. 国家利益D. 个人利益答案:D4.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闻审查的目的?A.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B. 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C. 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D. 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答案:D5. 下列哪项不属于媒体责任的要求?A. 真实性原则B. 公正性原则C. 客观性原则D. 煽动性原则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考研

考研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一般涵盖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伦理道德、法规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可能包括的考研内容:1. 新闻传播伦理:-伦理基本概念:了解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
-新闻伦理原则:熟悉新闻行业的伦理原则,如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等。
2.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了解新闻从业者在信息传递中的责任和义务。
-隐私保护:学习新闻报道中如何平衡隐私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3. 新闻伦理案例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分析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些伦理问题,例如虚假报道、不当引用等。
-伦理决策:学习如何在实际新闻报道中做出符合伦理原则的决策。
4. 法律基础知识:-新闻法律体系: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媒体法、版权法等。
-法律责任:学习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如诽谤、侵权等。
5. 新闻传播法规:-广电管理法规: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法规,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管理等。
-互联网法规:学习互联网传播领域的法规,如网络信息管理、著作权法等。
6. 新媒体伦理与法律:-社交媒体:学习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如言论自由、网络谣言治理等。
-隐私保护:了解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7. 国际新闻伦理和法规:-国际传播法规:了解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法规,包括跨境新闻报道的法律问题。
-国际新闻伦理:学习国际新闻行业的伦理标准和实践。
8. 媒体监管:-媒体管理体制:了解我国媒体管理的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的管理。
-媒体自律:学习媒体自律组织的作用和运作,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
9.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对法规的影响:探讨新技术对新闻传播法规的挑战,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全球化趋势:考察全球范围内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发展趋势。
10.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实际案例研究:对一些实际发生的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复习重点

一、我国当前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二、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1.新闻传播法的核心问题:言论出版自由2.言论自由:公民享有【发表意见、实现交流、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3.出版自由: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发表和传达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三、新闻法律关系的类型1.新闻媒介与政府的新闻管理关系2.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聘用合同关系3.新闻媒介与受众的新闻服务关系4.新闻媒介与法人的广告服务关系四、国际社会对表达自由的共识(表达自由的内涵)1【.表达自由的主体】:所有人,没有被排除的情况。
2.【表达的内容】:信息、思想和意见3.【表达的形式】:不论是口头的,书写的...还是艺术形式的或其他任何媒介4.【表达自由的限制】:其他公民权利、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五、知晓权指的是公众有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六、信息权利链与知晓权的实质1.信息权利链:信息的产生,发送,传递,接受的整个过程中的权利关系2.信息产生的对应权利是思想自由3.信息的发送——表达自由4.信息的传递——通信自由5.信息的接收——知晓权。
因为公众只有能够合法的接收信息,并有权确定信息才能顺利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制造者和传递者的最终目的。
因此,【知晓权是广义的表达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1.一般意义上说,接近权指的是一般社会公众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同时,这项权利也意味着媒介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八、媒介接近权实践的进展1.【反论权】:社会成员或群体在受到传媒的攻击或歪曲性报道的时候,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放反驳声明。
(如美国"红狮"案)2."观众和听众的权利,而不是广播公司的权利,才是压倒一切的。
九、1.【意见广告】:通过付费方式在传播媒介刊登声明、更正、抗议等意见性内容2.【公民新闻】: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中国新闻⼯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条全⼼全意为⼈⺠服务。
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声统⼀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意统⼀起来,把坚持正⾯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
第⼆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劲、正⾯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和壮⼤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把真实作为新闻的⽣命,努⼒到⼀线、到现场采访核实,坚持深⼊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客观。
第四条发扬优良作⻛。
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综合素质,抵制不良⻛⽓,保持⼀身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坚持改进创新。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法、⼿段、业态等,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六条遵守法律纪律。
增强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第七条对外展示良好形象。
努⼒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展现真实、⽴体、全⾯的中国。
虚假新闻(原因、危害、预防)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产者为了不正当⽬的⽽有意炮制出来的各类“新闻”或者因疏忽导致的新闻失实,他们在道德失范程度上和造假⽅式上各有不同。
虚假新闻传播特点:1.造假技巧越来越⾼,使⼈难以分辨真假2.利⽤社会热点话题,引起轰动效应3.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4.⽹络成为虚假新闻产⽣的主要源头和传播途径5.新闻报道的翻译和“编译”版,出现“跨国蒙”的情况虚假新闻产⽣的原因客观原因:1、党⻛和社会⻛⽓不正。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
3、受众特殊的⼼理需求——猎奇⼼理。
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品怀上霍启刚⻣⾁欲离队》。
主观原因:1、新闻从业⼈员政治理论修养⽋缺。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1.伦理与道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①伦理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是所应遵循的准则。
②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将这些外在的原则和规范内化而形成的品质、情感和精神境界。
③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
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
它们都涉及人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等。
④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新闻传播是社会活动主体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社会结构体系中新闻传播机构利用媒介向广大受众发布和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报道的传播活动。
人们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即是新闻伦理研究的内容。
2.区别不道德与非道德不道德行为:凡是不符合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的新闻传播行为,即报道者的行为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称为不道德行为。
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利用工作之便接受赠礼乃至收受贿赂,为提高稿件的刊用率而不惜捏造“新闻”等,都是不道德行为。
非道德行为:是指不是由一定的道德意识引起,通常也不涉及是否有意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后果,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些属于非技术层面的行为,诸如采编技巧、排版印刷、音像录制、经济核算等,由于这些行为通常不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关系,因此均可以看做是非道德行为。
3新闻传播道德概念4.什么是自律和他律?新闻自律: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新闻行业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通过自行制定的新闻行业自律章程、制度、工作守则、公约和守则等,对自身从事的新闻活动进行自我约束、限制、协调和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法规和伦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规和伦理两个方面来探讨新闻传播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一、新闻传播法规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 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新闻传播法规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
公民有权利知道真实的信息,了解社会的动态和发展变化。
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不得散布虚假、误导性的信息。
同时,公民也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法律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 约束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法规对新闻媒体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例如,新闻媒体不得捏造事实、歪曲真相,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此外,新闻媒体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接受贿赂,不得从事敲诈勒索、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
3.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新闻传播法规还包括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规定。
新闻媒体不得散布危害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和谐的言论和信息,不得制造恐慌和混乱。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新闻媒体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二、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1. 诚实、真实和客观新闻媒体应当保持诚实、真实和客观的原则。
在新闻报道中,应当严格遵守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真相。
同时,新闻媒体应当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偏见和立场。
2. 尊重个人隐私和尊严新闻媒体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和尊严。
在新闻报道中,应当避免无关的揭露和侵犯个人隐私,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和诽谤。
同时,对于涉及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的报道,新闻媒体应当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论及案例评析引言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变得尤为重要。
新闻传播伦理涉及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而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案例评析,深入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伦理理论1.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根据功利主义伦理观点,新闻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最大程度的幸福和最小程度的痛苦给公众。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通过报道真实和客观的新闻来服务公众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
2.Deontology(德性论):根据德性论伦理观点,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通过遵守道德规范来决定他们的行为。
这包括不撒谎、不误导和争取真相。
从业人员应该将真实和客观的新闻传递给公众。
3.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追求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使媒体起到监督社会和政府的作用。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履行道德责任,遵守社会伦理标准,并制定准则进行自我监管。
新闻传播法规理论1.宪法法规:宪法规定了新闻传播自由的基本原则和范围,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言论自由。
2.新闻法规:新闻法规规定了新闻传播的管理机构、许可证或执业证、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规则和要求等。
3.版权法规:版权法规保护新闻作品的版权,限制非法复制和盗用新闻内容。
4.隐私权和名誉权法规:隐私权和名誉权法保护个人隐私和名誉,禁止侵犯他人隐私和名誉的行为。
案例评析1.新闻报道失实案例: 2019年某媒体报道一起火灾事故时,夸大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引发了恐慌和不必要的社会压力。
该报道违反了新闻传播伦理中的真实和客观原则,也违反了新闻法规中的报道准确和负面影响的规定。
2.非法监听案例: 2018年某媒体在没有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对一名公众人物进行非法监听,然后将其对话内容公之于众。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

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伴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尊重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应具备一定的伦理底线。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新闻传播中的伦理问题1. 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工作必须基于真实事实,严禁捏造、歪曲事实或夸大报道的效果。
新闻媒体应坚守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对报道对象产生偏见或利用报道影响公众的判断。
2. 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在新闻报道中,应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不得擅自公开他人私密的信息,以免侵犯其隐私权。
同时,应对报道对象进行事实核实,避免对其声誉造成未经证实的负面影响。
3. 正确处理公众利益与私人权益的关系新闻传播需要平衡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在报道中,应当优先考虑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也要确保不损害到个人的正当权益。
对于敏感的信息,应审慎权衡其披露与保留的利弊,避免给相关方造成过大的伤害。
二、新闻传播中的法律问题1. 著作权与版权保护新闻传播中的信息涉及到著作权与版权保护的问题。
在引用他人作品时,应遵守相关的版权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引用,并标明出处,避免侵权的行为。
新闻媒体应注重原创作品的保护,鼓励创新,同时严禁盗版行为。
2. 名誉权和隐私权保护新闻报道中应当尊重个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报道中涉及到他人隐私的内容,应当获得其合法授权或事前通知,并尊重其选择是否愿意接受报道。
对于涉及到名誉侵权的报道,应当确保事实真实,避免不实报道给相关人员带来不当损害。
3. 法律法规的遵守新闻传播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宪法、刑法、行政法等。
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不实报道、编造虚假信息或进行诽谤、攻击他人等行为。
必要时,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伦理与法律的关系新闻传播的伦理规范是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而法律则是对其行为的法律约束。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规范。
在今天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遵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定义、意义、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的原则和具体的法规进行阐述。
一、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定义与意义新闻传播伦理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种职业操守。
它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权益,促进真实、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
新闻伦理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且是合法合规的基础。
新闻传播法规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规定和管理。
它是对新闻传播行为的限制和保护,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和恶意报道。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遵守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提高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新闻从业人员应遵守的原则1.真实、客观、全面原则: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
他们应该遵循事实的真实性,不制造、不捏造新闻。
同时,他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报道事件,不带有个人或团体的偏见。
此外,新闻报道应该全面,不得删减关键信息或有意忽视某些事实。
2.尊重个人权利原则: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尊重个人的权利与隐私。
他们不能擅自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权。
此外,在报道涉及敏感信息或涉及个人的报道时,应该尊重被采访者的主观意愿,并尽量减少对其造成的损害。
3.公正、平衡原则:新闻报道应该公正、平衡地表达不同立场和意见,为读者或观众提供多样的信息来源,以便他们可以客观地了解问题。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坚持报导真实、公正信息的原则,避免偏颇、片面的报道。
三、相关法规1.新闻法:该法规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范了新闻组织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2.知识产权法:该法规规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应该遵守的版权、著作权规定,防止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3.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规定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以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传播学新闻伦理与法律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中新闻伦理与法律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它们不仅规范着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也保障着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一、新闻伦理的内涵与基本原则新闻伦理,简单来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真实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工作者必须以客观、准确的态度报道事实,不得虚构、夸大或隐瞒关键信息。
任何违背真实原则的新闻报道都可能误导公众,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公正原则新闻报道应秉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涉及争议性事件时,要给予各方平等的发声机会,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3、客观原则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地排除个人情感、利益和偏见的影响,以中立的视角呈现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主观判断,但主观判断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
4、公共利益原则新闻传播应当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尊重隐私原则在获取和报道新闻时,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
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当事人自愿公开,否则不得擅自披露他人的私人信息。
二、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尽管新闻伦理有明确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如:1、虚假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一些新闻工作者编造或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破坏了新闻行业的声誉。
2、有偿新闻接受贿赂或其他利益,为特定个人或组织进行宣传报道,违背了新闻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3、低俗新闻过度追求娱乐化,报道低俗、庸俗的内容,降低了新闻的品质和社会价值。
4、侵犯隐私未经授权擅自公开他人的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造成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商业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新闻伦理。
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第十章 传播法制管理

第二节 我国的传播法制
z
我国传播法制的形态主要包括国家 级法律、司法解释、专门法、政府条例 或规定四种。
一、国家法律中的相关条款
z z
我国国家级法律《宪法》、《民法通则》和《刑 法》中有许多涉及传播法制条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三十 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 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八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 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980年9月,赵超构在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 议上就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让全国人民都有 公开的言论、出版自由” 为由口头建议我国制定新 闻法。 1984年,新闻立法被正式列上议事日程。 1987年,中共中央自十三大提出要抓紧制定新闻出 版法;全国人大党组向中央提出的八届人大期间 (1992—1997)的立法规划中就有新闻法、出版 法,这个规划1994年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1986 年至1987年期间,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 室、上海有关部门都分别拟出新闻法草案。 1988 年5月至10月,全国有三个新闻法起草小组相继拿 出三个“新闻法”草案。1989年2月,主持《新闻 法》起草的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正式向新闻界宣 布.新闻法“正式草案”将力争于年底前提交全国人 大常委会审议。 但1989年后,该项工作就基本停 滞了。
2002年陕西延安 “枪下留人” 事件
z
z
2002年4月29日上午10点半左右,在延安市郊 外的一处临时刑场,两名犯有死刑的犯人正要被 处决之时,执行法官任天民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 起来。电话是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厅副厅长李武 清拨来的,这个电话暂时终止了对于死刑犯董伟 的死刑执行。 (曾民 《对陕西“枪下留人”案 的再调查 》,《南方周末 》2002年09月19 日 。)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 反响。虽然在最高人民法院“枪下留人”令下达 130天后罪犯伏法,但其中媒体对案件的执行 显然起了一定的影响。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传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权力等重要职责。
然而,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伦理与法律问题。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常见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此的重视与关注。
一、新闻真实性与报道准确性作为一种公共信息传播方式,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准确性至关重要。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严格遵守事实,不能夸大事实、虚构谣言,更不能散布不实信息。
否则,不仅会严重损害受众的知情权,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准确性。
二、隐私权保护与报道边界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到采访对象的隐私问题。
虽然新闻媒体有报道事件的权利,但是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
新闻媒体不能随意公开采访对象的私生活,更不能对采访对象进行人身攻击。
否则,会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当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不得越过底线。
三、版权保护与转载规范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愈加多样化,新闻内容的转载也变得更加频繁。
然而,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内容的转载时,必须遵守相关的版权法律法规,确保所转载的内容符合版权规定。
否则,就会侵犯原作者的版权,导致法律责任。
因此,新闻机构在进行新闻内容的转载时应当严格把关,确保版权不受侵犯。
四、言论自由与舆论监督言论自由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然而,新闻媒体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注意言论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不得涉及到诽谤、侮辱等违法行为。
另外,新闻媒体还应当积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监督权力运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言论表达时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纪。
五、公共安全与报道慎重在新闻报道中,涉及到公共安全的新闻往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闻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应当尽量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如引发社会恐慌、泄露安全信息等。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案例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伦理和法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规范了新闻传播的行为和规范,确保了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性。
下面是一些新闻传播中面临伦理和法规问题的案例。
第一例是发表虚假报道的问题。
这是一个违反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的典型案例。
许多例子都表明,媒体机构在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时,会发布没有经过充分核实的虚假信息。
这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还违反了法律。
第二例是隐私侵犯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披露个人信息是一种可能违反隐私权的行为。
例如,在作案后,犯罪嫌疑人名字和照片的公布可能导致名誉受损,甚至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采访时需要取得被采访者的许可,以避免隐私侵犯的风险。
第三例是涉及性暴力的案例。
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性暴力案件往往包含敏感和不适当的元素。
媒体机构需要确保报道必须严格遵守道德和法规的规定,并且在报道时不得利用性暴力或性侵犯案件作为娱乐节目。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伦理和法规是非常关键的,可以确保媒体传播的信息是真实、准确和可靠的。
作为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需要明确其职业伦理规范和法规要求,并始终将其放在行为和判断的首位。
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我们的报道和报道对象的权益。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方式,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并分析其对新闻行业和公众的影响。
一、隐私权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隐私权问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媒体在追求新闻真相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获取相关个人的信息。
然而,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媒体过度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将会导致对公众形象的负面影响,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法律和伦理准则来规范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
例如,美国的《尼克松法案》和欧洲的《人权公约》都对新闻报道中的个人隐私权进行了明确的保护。
媒体在报道时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人的隐私,同时在获取信息之前征得相关人士的同意。
二、谣言与新闻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谣言和不准确的报道往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对公众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和负面影响。
因此,新闻行业面临着如何准确传递信息,有效打击谣言的挑战。
在应对谣言问题上,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和机构来监管和处理虚假信息。
许多国家倡导网络实名制,要求网络用户在发布信息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此外,媒体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事实核查和报道的客观性,以保证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
三、版权与知识产权新闻传播行业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版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
新闻机构在使用他人创作的作品时,必须尊重著作权人的权益,并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作品。
此外,因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品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版权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保护版权和知识产权,各国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法律来进行维权工作。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并尽可能获取合法的授权,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虚假广告与商业利益商业利益是新闻行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新闻伦理与法规【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伦理与法规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一、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大体包括工作观(人为什么要工作?)及专业规范两部分,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较欠缺的部分。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工作有三重意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及服事上帝。
在人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
二、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核心,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
三、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康德的绝对命令、英国的功利主义第二章新闻传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与规则一、新闻行为的评价标准1、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2、符合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要求。
3、符合新闻工作惯例新闻要真实、报道要客观、采访要深入、评论要公正等。
4、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二、道德总原则:利益净余额1、道德的终极标准:善恶原则2、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他。
三、记者扮演角色注意事项:⏹不能扮成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新闻;不能扮成司法工作人员,借审理案件获取法律新闻;不能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取军事资料。
⏹记者不能扮成违法犯罪之徒。
⏹不能改变其自然性别角色。
四、隐性采访应遵循下列原则:⏹公共利益原则。
暗访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地沟油”的采访⏹别无他法原则。
只有当显性采访之路不通,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相时。
比如《华氏911》⏹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暗访的场所有规定性,非公共场所不经同意,不得进行拍摄、录音、笔录,否则便是侵犯隐私权。
⏹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第一章:新闻传播伦理概述1.伦理与道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①伦理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是所应遵循的准则。
②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将这些外在的原则和规范内化而形成的品质、情感和精神境界。
③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
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
它们都涉及人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等。
④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
新闻传播是社会活动主体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社会结构体系中新闻传播机构利用媒介向广大受众发布和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报道的传播活动。
人们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即是新闻伦理研究的内容。
2.区别不道德与非道德不道德行为:凡是不符合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的新闻传播行为,即报道者的行为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称为不道德行为。
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利用工作之便接受赠礼乃至收受贿赂,为提高稿件的刊用率而不惜捏造“新闻”等,都是不道德行为。
非道德行为:是指不是由一定的道德意识引起,通常也不涉及是否有意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后果,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些属于非技术层面的行为,诸如采编技巧、排版印刷、音像录制、经济核算等,由于这些行为通常不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关系,因此均可以看做是非道德行为。
3新闻传播道德概念4.什么是自律和他律?新闻自律: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新闻行业自律:是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通过自行制定的新闻行业自律章程、制度、工作守则、公约和守则等,对自身从事的新闻活动进行自我约束、限制、协调和管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要求。
新闻图片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

4、假事实配发的真图
有的照片绝对是真实的,但 被一些人别有用心或无意地 用作证明完全相反或时间差 距很大的新闻事实。如新闻 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 《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 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 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 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 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 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 有摆拍之嫌)。
2004年10月20日。医生正在手术室里准备为何爱华接驳断手。当天 晚上在天河区棠下达善大街,何女士抵抗3名歹徒抢劫,左手被长刀当场 砍落在地。事发后,警方抓获3名参与抢劫的广西少年,其中一人未成年。
2007年9月24日凌晨4时许,一男子在白云区太和镇盗割万伏高 压电缆时,遭电击身亡,死时右手还握着一把长约半米的剪刀。
思考:
记者要做出判断:拍摄的目的是什么? 该不该拍?如何才能避免造成危害? 图片编辑考虑:这样的照片该不该发? 发表的目的和实际结果是否有冲突? 该如何发?
新闻道德原则: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原 则;
“5-7”空难黑匣子打捞出水
背景:2002年5月7号晚上21点24分,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大连 附近海域失事。 103名乘客和9名机 组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7天7夜的艰苦努力,捞救人 员终于找到了失事客机的两个黑匣子 中的一个,于是有了如下的图片报道:
《新快报》为例,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新快报图片使用 与编辑指引”。其中“涉及到人文关怀的”有如下几点规 定: 需要作马赛克处理的几种常见类型:
1,对新闻照片中涉及的未成年儿童的脸部。 2,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 3,暴力血腥场面的暴露部分; 4,人体生殖器官的裸露部分。 5警察(便衣警察、缉毒警察、刑侦警察)。 6,艾滋病、麻风病患者脸部。 7 突发事件中血腥、暴力图片的处理,应考虑一些暴 力血腥场面的图片对特殊读者群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儿童、妇女、老人),如果使用须将血腥暴力 的图片尽量转发报纸内页或制作成黑白图片,以弱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引言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扮演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和法规规范,以确保其公正、真实和负责任的性质。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的伦理原则和应遵守的法规,以及它们对于新闻行业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伦理原则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传播应该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确保报道的事实准确无误。
新闻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努力收集并验证信息,避免主观偏见和歪曲事实的行为。
同时,他们还应该根据报道要求,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让公众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
公正与平衡公正和平衡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原则。
新闻媒体应该给予所有涉及方适当的机会表达观点,并在报道中平衡地呈现各种观点。
新闻工作者应避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保持中立立场,以尊重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权益。
尊重隐私新闻报道应尊重个人的隐私权。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涉及个人的事情时,应遵循事实真实、尊重隐私的原则,避免不当的揭露和侵犯他人的隐私。
如果侵犯了隐私权,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
避免刻板印象和歧视新闻传播应该避免刻板印象和歧视,不以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来对待任何人。
新闻工作者应努力避免在报道中歧视任何群体,以确保公正和尊重。
独立与批判性思维新闻媒体应该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不受政治、商业或其他利益的干扰。
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报道事实、揭示真相,并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保持坚定,以维护他们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宪法和新闻自由法律宪法和新闻自由法律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和新闻报道的自由。
这些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同时,这些法律也限制了恶意报道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以保护公众的利益。
精神损害和名誉诽谤法律精神损害和名誉诽谤法律旨在保护个人的声誉和精神健康。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必须避免发布虚假信息、进行人身攻击或诽谤他人,以免承担法律责任。
著作权法律著作权法律保护新闻媒体作品的知识产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部分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章宪法规范
“两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言论自由: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是指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
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表达权:公民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总称表达权。
知情权:(广义)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预防制: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在出版物出版之前,由政府的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
检查,以决定出版还是不出版或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做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为什么说我国新闻传播法蕴涵了新闻自由的原则?
其实,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
首先,新闻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
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应该涵盖所有种
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
、为什么说言论自由包含了表达和知情两方面的权利?
表达自由包含了寻求、接受以及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就是说,表达自由的内容不仅包括
表达的权利,而且包括知悉的权利。
这是因为:()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表达必须以
他人为接受对象,自言自语不是表达,面对旷野的呼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样保障表达自由
又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
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得、知悉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狭义的仅指公民获得、知悉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信息的自由和权力。
在新闻活动中,明显体现了表达权和知情权的这种统一。
第二章维护国家安全
煽动:指采取刺激性、鼓动性语言、文字或者图像。
在公开场合散步或张贴以疑惑、鼓动群众的
行为。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
悉的事项。
、煽动性言论有哪些特点?
()表述方式的非理性。
()内容的非事实性。
()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
()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国家秘密有哪几项构成要件:
()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个人或组织任意确定。
()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人员知道。
、我国新闻工作实行哪些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通过内部途径反应设计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新闻发布制度。
第三章保障社会正常秩序
、为什么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不是淫秽物品?
为什么包含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指有关科学、性解剖、性生理、性病理、性心理这一类科学著作,既包括专门论著,也包括
进行性教育、宣传性知识、指导性生活的普及性文章。
这些论作当然会有性的描述,但是同淫秽描写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科学论作,总是理性的、冷静的、严肃的,即使涉及性的问题,甚至非
常具体地论述性器官和性行为,但并不会发生诲淫的效果,所以不是。
()所谓艺术价值,必须是在文学领域有公认的地位。
著名的例子如《金瓶梅》,虽然书中有大
量直露的性行为的具体描述,但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深刻反映了世纪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状况,开创了我国近代小说创作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不视为淫秽物品”,所谓“不视为”,是因为文学艺术是有感染力的,其中的色情内容难免会
有诲淫的效果,所以只是不把它当做淫秽物品对待,但还是要有一定控制。
第五章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
名誉: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
的权利。
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使人蒙受耻辱。
公正评论:有可靠消息来源的,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没有恶意的评论。
肖像: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
肖像权:公民以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
、新闻诽谤行为的特点?
()陈述虚假事实
()有关虚假事项涉及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
、怎样避免侵害他人隐私权?
()公共利益原则
()当事人同意
()使之不可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