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所以,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意料之外,每一个转折都是先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玉汝于成的。理解文明的进程,要了解动物生存模式向社会生存模式的转折,要理解动物掠夺习性和创造交易生存资料模式的差异,要懂得化解协调、合作共赢优于霸权、暴力的社会形态运行,要认同科学理念和大众意愿相促进以完善情理法度的社会价值。而以上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人的力量达成,没有意想不到,也不存在无能为力。
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鲁迅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敢于拿来,才是不随波逐流,才是敢于作为。
朋友们,勇敢地应对命运的转折,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你将会做出无愧于世界、时代和生命的不俗成绩。
下水文三
文明的进程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从齐桓公、鲍叔和管仲三个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对于考生而言,这个作文的写作难点在于大家对于三人的一些事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应该怎样在有限的素材下写作呢?【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一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0年浙江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1.真实论题情境的限制性。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此句是审题的重点,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导入到具体写作论题的过渡句,隐含了对个人坐标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的价值判断。
聚焦于考生的社会责任,侧重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关注考生的个体定位“坐标”与家庭、社会定位“坐标”的“落差或错位”,致力于引导考生理性审视个人期许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责任。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限定了写作的典型任务,考生不得脱离此要求写作,否则会被视为偏题、离题。
此外,“注意”项还限定了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如明确文体等。
3.价值判断倾向的限制。
从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倾向来看,文题旨在通过预设的写作论题情境,在考生的个性化思考中,检验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引导考生做一个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①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高考作文北京卷深度解析及范文本文是针对202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
该作文题要求考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文章分析了该作文题的限制性和开放性,并提出了写作方向和要求。
限制性该作文题采用了材料加话题的命题样式,要求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主题进行写作,并且只能写议论文。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关注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文章的思维起点是单颗卫星和全部卫星的关系,思维的落点是个体和团体的关系,即每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有不可替代的功用。
2.不要牵扯整个论证系统。
文章的论证重点应该是每个个体的价值定位和追求,而不是整个卫星天网。
开放性该作文题的立意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个体的价值定位和追求。
例如:1.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个体可以通过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发挥出价值。
2.团体、系统、社会依赖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一个良性运行的团体、系统、社会,又依赖和促进着每个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范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如何理解和分析个体的价值?个体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渺小,但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不断努力,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每颗卫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有的负责定位、有的负责通信、有的负责导航,它们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一张“天网”,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可靠的导航服务。
每个个体的价值都体现在其独特的功能上,而这些功能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顺畅运行。
同时,一个良性运行的团体、系统、社会,又依赖和促进着每个个体的准确定位和功用发挥。
2020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_作文3000字_高考作文指导_
2020年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20xx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命题,继续延续20xx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作文,欢迎大家参考!【作文题目】(1)作文类型识认。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多角度,每一个合理角度都切合题意”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不过是明确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习惯评价为“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写作任务,“舞蹈”是指考生的个性作文,高三的师生不要盲目求新,非要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归纳写作的方法,这种做法会舍本逐末,应该更关注写作本身。
(2)比较思维考查。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比较思维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
在进行比较思维时,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联系与发展是比较思维方法必须坚持的原则;②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③主观性与客观性分离,是比较思维进行的保障;④分析与综合是比较思维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强化国人“理性思维”的大背景下,这种思维的考察是必要的,是符合高考命题导向的。
(3)高考命题导向。
“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之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健康运行的保障。
“一点四面”一直是高考的考察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如此,20xx年开始,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这些导向,会一直延续,这套语文作文的命制,就是清晰的体现,值得我们领会、深挖、高扬、实践。
总起来说,这则材料,可以比较三者,选出重要的;还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关系,只要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思考,完成写作,就是好作文。
【审题误区】写作,就是对话与交流,要有问题思维,任务是一种问题指向,要审准要求。
作文,最怕没有个性,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从自身感受出发,既注重感性思维又要强化理性思维,不能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掌握一套模式生搬硬套。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敬畏、起点与终点、经验主题一、敬畏(一)名人名言1.无知者无畏。
(俗语)2.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3.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有敬畏之心。
(尼采)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5.在我上者,道德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6.杀戮时,对生命保持敬畏。
慈悲时,对邪恶保持清醒。
7.劫后余生,才知生命之卑微;大难不死,方懂生命之敬畏!8.老想出“神童”是病,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
(《中国青年报》)9.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
(冯唐)10.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周国平)11.只有造就人的良心、使其敬畏上帝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神学家。
(加尔文)12.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史怀泽)13.山永远在那里,它随时欢迎那些爱他、敬畏他,并且有勇气攀登的人。
(尼泊尔谚语)14.生命始终都有它值得敬畏的奥秘所在,对痛苦的担当,就如同对喜悦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相对。
(安妮宝贝)15.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迹,它诉说着多少事情,同时又告诉人们,它隐藏着更多的事情。
(英国著名首相格莱斯顿评价巨石阵)16.真正该敬畏的并不是修士的念珠,也不是长者的缠巾,更不是教皇的裤脚,而是书籍中的知识和内心深处的灵魂。
17.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老子,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假如我稍微有点知识,在大路上行走,唯一畏惧害怕的是走上邪路。
)18.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方孝孺)1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20.古人修行,皆能证道。
今人修行,少见明心。
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
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思维的原点与域素材
2012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思维的原点与域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有时作文材料的审读需要运用原点思维。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材料:材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句说的是“运动中的赛跑”,强调“快”,“路程”长短是定了的;后一句说的是“人生中的赛跑”,强调“远”,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
前后两个分句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前一分句是为后一分句作铺垫的,重心在后一分句。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当知道: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
思维的原点要在一定的域中运行,这里的“域”就是两个分句所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可能会有人直接抓第二分句,而忽略第一分句,这样做思维不周全。
若能兼顾前一分句中“跑步”这一对矛盾,我们就可在类比中更深入地讨论,就更细致而有力。
具体来说材料所呈现的域如下:运动中的赛跑:要“快”(路程固定)“人生中的赛跑”:要“远”(时间有限)当然,立意构思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即思维的原点。
这就有必要探究“跑了多少路程”的含义。
对此,冯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的事、做好一点儿。
我们沿着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冯先生的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
虽然原点和原域在材料,但“心”在每一位考生身上,所以思维域可以随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无限延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广度与深度思考:先是广度思考1、什么样的赛跑?(1)文化知识的赛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多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又要多眼观耳识,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2)道德的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作文题【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本题设置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任务情境,信件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必须紧扣“如何画好”的问题解决展开。
正如题干提示:“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主体内容可以针对以上提示有选择地回答。
针对审视自我时,“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镜子”:要把自我与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找到方向,在比较中得到方法;同时,这面“镜子”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群像,还可以是自然之物等;之后要明确,审视自我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一地,要在成长中点滴修正、逐步完善。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规定了必须要写书信,即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书信体格式;“毕业前”也提醒考生不能随意选择写信人身份,而只能以高三毕业的学生,并且应该是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本校高三学生,即“我”来写。
同时,所写的信要针对“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象限定性很强,要求以学长身份“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富有亲切交流性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真诚亲切地与学弟学妹交流,要学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现场感和情境意识。
强化审题意识,突显“三元”思辨——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写作指导
强化审题意识,突显“三元”思辨——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写作指导【原题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对生命本体的观照,并站在考生的立场审视人生,让他们思考一些和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天津高考作文的主色调。
2020年的高考作文依然延续去年的命题模式和考查主题,只是与去年关注“二元”主体不同,今年则拓展为对“三元”主体的关注,即引导考生在更大的视野和空间里去审视自我,思考自我和他人、家庭乃至社会的适应调和、共生发展的问题。
话题材料设置的语言情境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句话明确主体是“每个人”。
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组成部分,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自我人生定位的标准就不一样。
不过,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生命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既有短期目标,也有中期目标,还有长期目标;既有现实目标,也有未来目标。
不论形式怎样,内容如何,它们都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句则从自我的视角移向家庭与社会,从家庭和社会对个人投注期许的角度谈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元”关系。
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不论是家庭的主心骨,还是一般性角色,每个人在享受家庭温馨的同时,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只不过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履行义务的多少不同而已;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与社会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与社会交织的众多关系中,简单梳理不外乎就是个体对社会的诉求和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除了自我创造,还必须向社会索取,物质的,精神的,以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从个体角度立意,可以思考这句话对自己的启示,要敢于直面惨淡对人生,对抗不公的命运,选择张海迪、史铁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朱丽华、陶勇医生等作为论据。从集体角度立意,可以选择华为企业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时启用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面对美国打压阻挠时,积极在其他国家开拓海外5G市场;也可以写海尔、格力等企业当初跌入低谷时如何积极应当等。从国家角度立意,可以写我国面对新冠疫情积极采取措施,遏制疫情,我国如何在美国的打压下超越发展;也可以回顾当初我们在日本侵略时救亡图存、建设新中国的历程等。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同上)
3.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跑题,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
……
下水文一
与 世 浮 沉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薛国庆老师
世事轮回,浮生若梦,兜兜转转,柔肠百结,清风明月揽入袖,春雨冬雪梦一回,历尽沧桑,还是选择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考场佳作精选
2020高考全国Ⅰ卷 作文解析及考场佳作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 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 ,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 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写作指导
2.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 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 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 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 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写作素材
1.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4.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周兴嗣 5.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考场佳作 大道至简,惜才为先
各位同学、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发言的题
参考立意 示例
从齐桓公的角度: ①成就大业,需有过人的胸襟; ②只有不计前嫌,方能美美与共; 从鲍叔牙的角度: ①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②为国家舍小家,无私; ③为国立公,甘居人下; 从管仲的角度: ①在其位,谋其政; ②看重自我才华,绽放无限光采;
写作指导
1. 本题适合采用议论文形式,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观点要鲜明, 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要求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 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 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 语言。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
2020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思路解析及例文示范
2020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思路解析及例文示范全国1卷作文思路解析及下水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初读材料,材料梳理二读材料,角度切入两个集团,侧重小白集团。
交代纠集团,是为了交代嫌隙。
管仲、小白冰释前嫌,谁更伟大,小白。
所以文章最自然的切入点写小白。
其次,鲍叔牙,最次,管仲。
但结合材料,小白、管仲品质须概括,鲍叔牙评价直白。
若追求不丢分,选鲍叔牙。
追求高分选小白。
三读材料,行文明确1、以其中一个人物为主确定立意,不可三人平均分配力量。
2、简要回顾事件,突出中心,为议论张本。
3、历史指导现实,优秀品格对现实意义意义。
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展开。
4、兼顾文体特点。
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语言运用面向同学,大众语言,简洁明快。
5、分析原创,更多材料及免费视频分析,哔哩哔哩、今日头条、微博搜索“怪兽文学院”。
融会贯通,下水行文写作提纲:知人善举淡得失春秋霸业功始成开头:问候,契合活动背景,提出观点。
回顾事件:围绕鲍叔牙展开。
揭示品质:功成不居,知人善举。
淡薄得失,忠顾大局。
发出号召:淡泊得失,包容团结,集体主义价值观。
张富清,中国航天团队,最美逆行者。
我们个人、班级、国家。
论作文材料的逻辑内核与思维边界——以2020年高考作文题为例
走向•评价**************m 栏目编辑张万利试题评价65论作文材料的逻辑内核与思维边界—以2020年高考作文题为例李旭山(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广东广州510〇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 2155(2021)05 - 0065 - 02中图分类号:G632.474一、想考什么与能写什么命题和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流,但又是不对等的交流。
命题人深思熟虑,写作者应急草就,然而我们总想获得对等的效果。
考试后公布的评分细则,总能把命题的合理性、科学性说充分。
评卷后教师的点评总能发现考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因此“想考什么”与“能写什么”,就成了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想考什么”,往往能反映作文材料的逻辑内核,即命题人要和考生达成一致的价值判断与推理形式,突出公理式表达,完成的是一般任务,是预设的切合。
“能写什么”,往往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边界,是考生在材料逻辑内核的基础上合理发挥与个性拓展,突出推论和突破,完成的是情境下的具体任务,是生成的实现。
本文以2020年髙考作文题为例,从“逻辑内核”与“思 维边界”关系的角度,谈谈“想考什么”与“能写什么”。
二、2020年考题例析1.放大任务材料,建构基础思维若作文材料引言信息量大且富含思想,相比之下任务信息就容易被忽视。
其实,材料中的任务信息哪怕再少,它的意义因情境作文的要求,也应该尽量放大。
同时学生需要利用已有认知,形成反应基本规律的思维范式。
2020年全国m卷作文: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本题的任务信息是“给即将人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在交代任务之前讲了任务理由:绘制“自画像”的目的是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考生往往会大谈特谈这些问题,而忽略任务本身,造成偏题。
因此,我们应提醒考生抓住任务信息展开构思。
2020高考全国III卷作文深度解析及优秀范文
写作素材
1. 可以用到的材料,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可以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可以是现实中 的镜子也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人。
2.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转眼悄然而逝。写到这里都有点想笑, 想必这两句话大家写作文都快用滥了吧?考试刚刚结束,经历过人生中的 一次大考,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是终于可以好好玩了的放松?是等待 成绩的紧张?还是对高中新生活的期待?回想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无敌 ,身边有太多的诱惑。你会不会认为,在游戏中酣战,在漫画中陶醉,在 偶像剧中沉迷……这些才是青春啊!我年轻我任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什么的,见鬼去吧。
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2020高考全国III卷作文解析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 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 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书信是一种自由灵活的表达载体,可以 讲述故事,可以描摹场景,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综合运用,但考场书 信体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书信,切忌漫无主题、东拉西扯,要紧扣话 题、不蔓不枝,精心打造反映现实生活的细节,并对此展开议论,议 论时既要有的放矢,也要注重思辨。
考场书信体作文语言不能过分口语化, 平直乏味,如同嚼蜡;也不可过分讲究文采,佶屈聱口,矫揉造作。 应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在平实自然中流露出典雅之美,显现出 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明晰了两者,更重要的是读懂题目要求:“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 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你可以 谈谈如何全面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树立 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 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里有明确 的写作要求,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也就是作为学长与其分享自己高中生活 经历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目的,即以自身感悟 引导和激励新生。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
2020年高考作文全国III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二)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卷3)看更多作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本题设置了“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的任务情境,信件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作必须紧扣“如何画好”的问题解决展开。
正如题干提示:“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主体内容可以针对以上提示有选择地回答。
针对审视自我时,“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提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镜子”:要把自我与不同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比较中找到方向,在比较中得到方法;同时,这面“镜子”可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群像,还可以是自然之物等;之后要明确,审视自我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不可急于一时一地,要在成长中点滴修正、逐步完善。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规定了必须要写书信,即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书信体格式;“毕业前”也提醒考生不能随意选择写信人身份,而只能以高三毕业的学生,并且应该是当下正在参加高考的本校高三学生,即“我”来写。
同时,所写的信要针对“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象限定性很强,要求以学长身份“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即必须使用符合这一情境的富有亲切交流性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真诚亲切地与学弟学妹交流,要学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现场感和情境意识。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深度解析及范文(4页)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2020年浙江卷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论题情境的限制性。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此句是审题的重点,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导入到具体写作论题的过渡句,隐含了对个人坐标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的价值判断。
聚焦于考生的社会责任,侧重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关注考生的个体定位“坐标”与家庭、社会定位“坐标”的“落差或错位”,致力于引导考生理性审视个人期许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责任。
2.典型任务的限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限定了写作的典型任务,考生不得脱离此要求写作,否则会被视为偏题、离题。
此外,“注意”项还限定了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如明确文体等。
3.价值判断倾向的限制。
从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倾向来看,文题旨在通过预设的写作论题情境,在考生的个性化思考中,检验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引导考生做一个具有社会担当精神的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开放性1.立意角度开放自由。
文题虽然规定了具体的论题与情境,但立意的角度是开放自由的。
考生可从不同角度追问,深化立意,拓宽写作思路。
如:“我”的人生坐标是什么?父母对“我”的期望是什么?社会对我们“00后”的期望又是什么?“我”怎样看待个人坐标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我”该如何解决这一落差或错位?在这个奋进的时代,“我”该如何承担起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我”在时代中该如何找准个人的坐标,赋能新时代?如此等等,才能将思辨引向深入,忌做贴标签式或口号式的简单思考。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度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度春秋冬来,新一轮的高考已经来临,在备考的时间当中,高考作文非常厉害,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度”,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度【一】要深,自然是要往下钻,往里面钻。
生活也要有深度,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
有时候刻意装出深沉的样子,但深沉了,却未必有深度,本质还是肤浅的。
其实思考是一件相当费时间的事,思考不比做一道物理题,三十分钟一个小时都是短时间,很多的思考者都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去思考。
这个时间的感性认识可以从读书的时间对比得来:读小说往往是轻松的(青春小说畅销小说尤是如此),就我自己而言,半天基本可以搞定一大本;读散文类的书要慢点(经典散文尤是如此),因为散文要品,要琢磨,读散文,先是感官享受,再是头脑享受,这个就费时些,差不多一本要耗费至少一周课余时间;技术学习类的书就再慢点,因为除了琢磨,有些还需实践;最费时的要数读哲学类的书,边读边思,就《圣经》《孔子》《沉思录》之类的书,往往是刚读了小半节,就发现大上午已过去。
读哲学类的书,从读书速率上丝毫没有“追书”的成就感。
可见思考是费时的。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也很少量度思考的时间。
但无时无刻的思考便很少涉及深度,所以深度还是很难达到的。
虽然深度具有偶然性,顿悟也还是要靠积累。
钻的时候,尽可能地再往下一点点,也许离有深度的生活就更近了一点点。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度【二】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
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深度解析及范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真题命题方向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审题限制性1.真实写作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由四句话组成。
第一句提出命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句是对命题进行具体的诠释和限制: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进一步收紧限制,将第二句所说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限制在“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忽略这个限制,会导致偏跑。
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诠释和限制,同时也是写作的提示,考生要针对第四句提示的问题去展开联想和思考。
2.写作任务限制。
本题目为新材料作文,考生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内容和含义,从而准确审题立意。
虽然题目的任务部分设置比较简单,但材料的限制部分隐含着任务要求。
考生可以将任务具体理解为:智能互联网时代,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和你“未来的样子”有何关联。
3.价值观限制。
题目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成语的情感色彩偏褒义;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命题人倾向于积极的价值取向;第三句评价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这种环绕”“这种塑造”,“更加紧密”“更加可感”,再一次呈现积极倾向的评价;第四句情感取向更加明显,“惺惺相惜的点赞”“情不自禁的分享”……使得“你未来的样子”都有了褒义色彩。
广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素材
2020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展示及点评【高考真题】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立意提示】①抓住“回到道路的起点”来立意。
其一是由于意外的变故被迫回到了起点,我们需要擦干眼泪、愈挫愈勇、不屈不挠的勇气,需要认清形势、调整策略、积蓄力量的智慧,如下岗工人再就业、企业破产调整策略再度崛起、汶川地震后重建园等等;其二是主动回到起点,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目的是升得更高、走得更远,是一种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大智慧。
例如现在有些干部本是草根出身,老百姓又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能有“回到原点”的思维,就会有执政为民的理念等。
②抓住“回到长河的源头”来立意。
这“长河”可以是历史长河,可以是文化长河,可以是人生长河,回到源头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和传承,比如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传承文化、尊老爱幼、坚守诚信、艰苦朴素、爱情忠贞、童年纯真、善良人性等,在现在这个目迷五色、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回到原点,把“根”留住。
③抓住“回到坐标的中心”来立意。
无论这“坐标”是人生坐标还是社会坐标,都倾向于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本真的自我,回归做人的本色。
尤其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
还可以写个人迷失之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等等。
④抓住“回到事物的根本”来立意。
我们重点强调的是不要被纷繁芜杂的表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回到根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抒发自己对“回到原点”的独特感悟。
(范维胜根据有关材料编写)【优秀作文展示】回到原点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思维的原点与域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有时作文材料的审读需要运用原点思维。
所谓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材料:
材料是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句说的是“运动中的赛跑”,强调“快”,“路程”长短是定了的;后一句说的是“人生中的赛跑”,强调“远”,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
前后两个分句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前一分句是为后一分句作铺垫的,重心在后一分句。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当知道:
福建卷作文材料的思维的原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
思维的原点要在一定的域中运行,这里的“域”就是两个分句所构成一种映照与对比关系。
可能会有人直接抓第二分句,而忽略第一分句,这样做思维不周全。
若能兼顾前一分句中“跑步”这一对矛盾,我们就可在类比中更深入地讨论,就更细致而有力。
具体来说材料所呈现的域如下:
运动中的赛跑:要“快”(路程固定)
“人生中的赛跑”:要“远”(时间有限)
当然,立意构思的落脚点应该是“人生中的赛跑”,即思维的原点。
这就有必要探究“跑了多少路程”的含义。
对此,冯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人生的时间有限),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尽量走得更远、做更多
的事、做好一点儿。
我们沿着冯先生的思路,可以看出,冯先生的后一句话强调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境界。
虽然原点和原域在材料,但“心”在每一位考生身上,所以思维域可以随我们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无限延展,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广度与深度思考:
先是广度思考
1、什么样的赛跑?
(1)文化知识的赛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努力多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又要多眼观耳识,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2)道德的赛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3)精神的赛跑:指向文化修养和精神领悟,进入高远的境界,精神上过得特别滋润
(4)工作事业的赛跑等
再作深度思考:
2、如何“跑”?
(1)向着高远的目标跑
(2)超越自我的“跑”、超越别人的“跑”,做出更大的成就
(3)跑出个性化的精彩,如电影中的阿甘
(4)跑得实在,一步一个脚印,不虚浮
(5)跑得有意义,有价值
(6)有时“停留”(如观人生风景,消化理解人生内涵)也是“跑”等
(7)不“跑”(如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到于浪费生命
(8)将有限的生命加厚、加高、掘深
3、“人生中的赛跑”不同于“运动中的赛跑”的根本点是什么?
人生中的赛跑,是固定的时间,要求人尽可能走更远的路程,力争更大的空间去完善和
加强生命。
而运动中的赛跑,是固定的路程,要求人尽可能缩短时间。
人生中的赛跑,强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把生命的内涵丰富,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如何提高生命的质量,如何让人生过得充实、圆满和智慧。
比如最近很感人的杭州司机吴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得比普通人更“长”、更“远”,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