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

Tm

GD 2 R 375 cecm
uf Kfn
K f 反馈电压和转速之间的 比例系数
(3)消去中间变量得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1 T d T K m kd d 2 n 2t 1 T m K kd d n tn ( 1 K K r k )C eU g
其中 Kr K1K 为s正向通道电压放大系数
R(S)
E(S)
G(S)
-
B(S)
H(S)
Y(S)
2.结构图的组成: (1)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引出点(分离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3)比较点(相加点):对两个以上信号加减运算。 (4)方框:方框图内输入环节的传递函数。
3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 (2)将复杂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典型环节。 (3)求出各典型环节对应的传递函数。 (4)作出相应的结构图。 (5)按系统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
二、结构图的简化法则 常用的结构图变换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环节的合并,另一类是信号的分支点或相
加点的移动。 结构图的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变换前后的数学关系保持不变,因而也称为结构图的
等效变换。
(一)环节的合并 法则一 环节串联,传递函数相乘。
法则二 环节并联,传递函数相加。
法则三 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
(6)延迟环节 (时滞环节、滞后环节) 特点:输出信号经过一段延迟时间τ 后,可完全复现输入信号。
y(t)/r(t)

r(t) y(t)
t
G(s) es R(s) e s Y(s)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一、概念 1.动态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 表示了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2. 惯性环节(非周期环节)
惯性环节的动态方程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 T dc(t) c(t) Kr(t) dt
其传递函数为:
G(s) C(s) K R(s) Ts 1
式中 T—— 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K—— 惯性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系数
12/47
§2.3 传递函数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24/47
§ 2.4 方框图
在控制工程中,为了便于对系统进行 分析和设计,常将各元件在系统中的功能 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图形来表示,即方 框图和信号流图。
25/47
§ 2.4 方框图
2.4.1方框图的概念及其表示
方框图也称方块图或结构图,具有形象和直观的 特点。
系统方框图是系统中各元件功能和信号流向的 图解,它清楚地表明了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相 互关系。
n个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 : G(s) C(s) X1(s) X 2 (s) C(s) R(s) R(s) X1 (s) X n1 (s) G1 (s)G2 (s) Gn (s)
34/127
§ 2.4 方框图
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串联的各个环节传递 函数的乘积。
环节的串联
RC网络
35/47
d nc(t) d n1c(t)
dc(t)
a0 dt n a1 dt n1 an1 dt anc(t)
b0
d mr(t) dt m
b1
d m1r(t) dt m1
bm1
dr(t) dt
bmr(t)
式中c(t)为输出量,r(t)为输入量 。
设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上 式取拉氏变换,得:
G(s) KTd s Td s 1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0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Tm J
Tm
d dt
K u u a K m (Ta
dM c dt
Mc)
电感La较小,故电磁时间常数Ta可以忽略 ,则
Tm
d dt
K uua K m M c
如果取电动机的转角 (rad)作为输出,电枢电压ua (V),考 虑到 d ,可将上式改写成
2.举例 ①一个自变量:励磁电流成正 比,但if增加到某个范围后,磁路饱和,发电机的电势与励磁电流呈 现一种连续变化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设:x—励磁电流, y—发电机的输出电势。 y=f(x)
设原运行于某平衡点(静态工作点) A点:x=x0 , y=y0 ,且y0=f(x0) B点:当x变化△ x, y=y0+△ y 函数在(x0 , y0 )点连续可微,在A 点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k x
df ( x ) k dx x x0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y f ( x10 , x 20 ) ( x1 x10 ) ( x 2 x 20 ) ( x1 x10 ) 2 ( x1 x10 )( x 2 x 20 ) ( x 2 x 20 ) 2 2 2 x 2! x x 2 x1x 2 x 2 1 1
例2-2
解 设回路电流i1和i2为中间变量。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对前一回 路,有
u i R1i1
对后一回路,有
1 C1
(i
1
i 2 ) dt
1 C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c(t ) e
dt Leabharlann t

c( s )
g ( ) r ( ) d e s ( ) d 0 0 g ( )e s r ( )e s d d 0 0





0
g ( )e
5)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G(s)的分母并令其为0,就是系统的特征方 程。
• 涉及的是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必须 进行线性化处理
§2-6 信号流程图
系统很复杂,为方便研究,也为了与 实际对应,通常将复杂系统分解为 若干典型环节的连接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 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等等,然 而描述这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 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类型系统的外部关系而抓住这些系统的 共同运动规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定 律来描述的,如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电气系统的克希霍夫定律等都是 用来描述系统模型的基本定律。 实验法: 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 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 复数域: 频率域: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结构图 频率特性 状态方程
1 例1 : F ( s) ( s 1)(s 2)(s 3) c c c 1 2 3 s 1 s 2 s 3
1 1 c1 [ ( s 1)]s 1 ( s 1)(s 2)(s 3) 6 1 1 c2 [ ( s 2)]s 2 ( s 1)(s 2)(s 3) 15 1 1 c3 [ ( s 3)]s 3 ( s 1)(s 2)(s 3) 10 1 1 1 1 1 1 F ( s) 6 s 1 15 s 2 10 s 3 1 1 1 f (t ) e t e 2t e 3t 6 15 10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TaTLma KJe K
dMdML m dtdt
L
Tm
Ra J K eKm
——机电时间常数(秒);
Ta
La Ra
—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 (秒)
若输出为电动机的转角q ,则有
TaTm
d 3q
dt 3
Tm
d 2q
dt 2
dq
dt
1 Ke
ua
Tm J
ML
TaTm J
dM L dt
—— 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9
扰动输入为负载转矩ML。 (1)列各元件方程式。电动机方程式为:
TaTm
d 2w
dt 2
测输T速Km出发td为d电wt电测压机速w 反 K馈1e系ua数
Tm J
M反L馈 电TaJT压m
dM L dt
ua Kae ut Ktw e ur ut 12
(2)消去中间变量。从以上各式中消去中间变
量ua,e,ut,最后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y = Kx
式中, K f 'x0 是比例系数,它是函数f(x)在A点
的切线斜率。
18
对于有两个自变量x1,x2的非线性函数f(x1,x2),同样 可以工作在某工作点(x10,x20)附近进行线性化。
这种小偏差线性化对控制系统大多数工作状态是可 行的。事实上,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都处于 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即平衡状态,这时被控量与 期望值保持一直,控制系统也不进行控制动作。一 旦被控量偏离期望值产生偏差时,控制系统便开始 控制动作,以便减小这个偏差。因此控制系统中被 控量的偏差一般不会很大,只是“小偏差”。
RC传网0 递络函的数阶G跃(响s)确应立曲了线t 电路输入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n dtn f ( t )
t
f (t)dt 0
t
f ( )d
n
ki .L[ f (t )]
i 1
sF (s) f (0 )
s2F (s) sf (0 ) f (0 )
snF (s) sn1 f (0 ) sn2 f (0 ) f (n1) (0 )
电枢回路方程为
La
dia (t) dt

Raia (t)

Ea (t)

ua (t)
电磁转矩方程 M m Cmia (t)
电动机轴上转矩平衡方程
Jm
dm (t)
dt

fmm (t)

Mm

MC
(t)
若以角速度 m 为输出量、电枢电压 ua 为输入量,
消去中间变量,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为
(s2+s+1)Uc(s)= Ur(s)+0.1(s+2)
即 U S 1 U S 0.1S 2
C
S2 S 1 r
S2 S 1
通电瞬间, ur(t)=1 或 Ur(s)=L[ur(t)]=1/S
故 U S 1 1 0.1S 2
C
S2 S 1 S S2 S 1
再对上式两边求反拉氏变换:
u c
t

L1 U C
S


L1
S
2
1 S
1
1 S

S
2
1 S
1
=1+1.15e-0.5tSin(0.866t-120°)+ 0.2e-0.5tSin(0.866t+30°)

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第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但实际上有的系统还是了解一部分的,这时称为灰盒,
可以分析计算法与工程实验法一起用,较准确而方便 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际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往 往是很复杂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可以忽略一些影 响较小的因素来简化, 但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简化与准确性。不能过于简 化,而使数学模型变的不准确,也不能过分追求准确 性,使系统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

(3)例3.求指数函数 f(t)=e-at 的拉氏变换
F ( s) e e dt e
at st 0 0


( a s ) t

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
f ( t) F(s)
1 ( s a ) t 1 dt e sa sa 0
F(s) w
s

f ( t)
水 Q1 Q1单位时间进水量
Q2单位时间出水量
Q10 Q20 0
此时水位为H 0
H(t)
阀门 Q2
解:dt时间中水箱内流体增加(或减少) CdH
应与水总量 (Q1Q2)dt相等。即:
CdH =(Q1Q2)dt
dH C Q1 Q2 dt
Q2
1 R
据托里拆利定理,出水量与水位高度平方根成正比, 则有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系统数学模型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微分方程(时域模型) 2-3 传递函数(复域模型) 2-4 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图形描述) 2-5 小结
§2-1 引言

1.数学模型的概念
描述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自控系
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原函数之和的拉氏变换等于各原函数的拉氏 变换之和。 (2)微分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略去高次项,
yy0 dfd(IT
第2章第20页
② 两个自变量
y=f(r1, r2)
静态工作点: y0=f(r10, r20)
在y0=f(r10, r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f
(r10,r20)rf1
(r1
r10)rf2
(r2
r20)
EXIT
第2章第14页
2.1.3 机电系统
图示为一他激直流电动机。 +
图中,ω为电动机角速度
( rad/s ) , Mc 为 折 算 到 电 ua 动机轴上的总负载力矩 _
( N·m ) , ua 为 电 枢 电 压 + (V)。设激磁电流恒定,
并忽略电枢反应。
_
ia La
ea Ra
Mc
负载
取得u: a为给定输入量, ω为输出量,Mc为扰动量,忽略电枢电感,
•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之上引入的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 元件输入、输出关系的函数。它是和微分方程一一对应的一 种数学模型,它能方便地分析系统或元件结构参数对系统响 应的影响。
EXIT
第2章第26页
1. 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 数,记为G(s),即:
例 一个由弹簧-质量-阻尼器组成 的机械平移系统如图所示。m为物 体质量,k为弹簧系数,f 为粘性 阻尼系数,外力F(t)为输入量,位 移x(t)为输出量。列写系统的运动 方程。
F
k
m x
EXIT
第2章第10页
解 在物体受外力F的作用下,质量m相对于初始状态的位移、速 度、加速度分别为x、dx/dt、d2x/dt2 。设外作用力F为输入量,位 移 x 为输出量。根据弹簧、质量、阻尼器上力与位移、速度的关 系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作用在上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全篇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全篇

=

- + - 其中:△称为系统特征式 △= 1 ∑La ∑LbLc ∑LdLeLf+…
—∑La 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
∑L∑和dLLebLLf—c—所有所三有个互两不两接互触回不路接增益触乘回积路之增和益乘积之
Pk—从R(s)到C(s)的第k条前向通路传递函数
△k称为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 去掉第k条前向通路后所求的△
x0
(x x0 )
1 d 2 f (x)
2!
dx2
x0
(x x0 )2
忽略二阶以上各项,可写成
y
f
(x0 )
df (x)
dx x0
(x
x0 )
2、对于具有两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函数,设输入 量 为x1(t)和x2(t) ,输出量为y(t) ,系统正常工作 点为y0= f(x10, x20) 。
注意:相加点和分支点一般不能变位
25
2.3.3闭环传递函数
1、给定输入单独作用下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s) G1G2 G1G2 1 G1G2H 1 Gk
2、扰动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n
(
s)
1
G2 G1G2
H
G2 1 Gk
3、误差传递函数:误差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 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1)给定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Er
(
s)
1
1 G1G2
H
1 1 Gk
(2)扰动输入单独作用下的闭环系统
En
(
s)
1
G2 H G1G2
H
G2H 1 Gk
4)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作用下的闭环系统的总的输
出量和偏差输出量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的复域中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微分方程 t (时域)
L
L
1
F
F 1
系统
传递函数
s j
j
频率特性
s
(复域)

s
(频域)
2.3.1拉氏变换相关知识
2.3.2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②两个自变量: y=f(x1, x2) 静态工作点: y0=f(x10, x20) 在y0=f(x10, x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f 1 2 f f 2 f 2 f 2 ( x1 x10 ) 2 y f ( x10 , x20 ) ( x1 x10 ) ( x2 x20 ) ( x1 x10 )(x2 x20 ) 2 ( x2 x20 ) 2 x 2! x x2 x1x2 x2 1 1
例2.5试建立如图2.4所示系 统的微分方程。
R1
解:根据克希霍夫电压定律, 可写出下列方程组
u1
R2
ur
i1
C1 图2.4
i2
C2
uc
1 ur R1i1 C (i1 i2 )dt 1 1 1 (i1 i2 )dt R2i2 i2 dt C2 C1 1 uc i2 dt C2
用台劳级数展开为
df ( x) 1 d 2 f ( x) y f ( x) f ( x0 ) ( ) x 0 ( x x0 ) ( ) x 0 ( x x0 ) 2 ... dx 2! dx 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式中
L1——信号流图中所有不同回环的传输之和;
L2——所有两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L3——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
Lm——所有m个互不接触回环传输的乘积之和;
26
梅逊公式:信号流图上从源节点(输入节点)到汇节点(输出节点)的总传输公式.
1 n
G ( s ) Pk k
1.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 根据物理或化学定理列出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一组
微分方程;
3. 消去中间变量,最后求出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关系
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
如微分方程为线性,且其各项系数均为常数,则称为
线性定常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1 如图所示为一RC网络,图中外加输入电压ui,电容电压
L 0
1
2
1
1
2
2
2
1 L1 1 G2 (s)H1 (s) G1 (s)G2 (s)H2 (s)
1 1
2 1
G1 ( s )G2 ( s ) G3 ( s )G2 ( s )
C (s)

R( s ) 1 G2 ( s ) H1 ( s ) G1 ( s )G2 ( s ) H 2 ( s )
duc (t )
RC
uc (t ) ui (t )
dt
设初始状态为零,对方程两边求拉普拉斯变换,得
U c (s)
1
G (s)

U i ( s ) RCs 1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b0 s m b1s m1 bm1s bm
G( s)
a0 s n a1s n1 an1s an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赵四化)章 (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3 直流电动机系统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在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中有机械运动及电磁 运动, 二者之间还存在耦合。 根据几种关系建立的输 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为
机械运动:
J d f M
dt
(2-7)
电磁运动:
u
Ea
La
dIa dt
图中, A点为工作点, y0=f(x0)。 x、 y在 工作点附近做小范围增量变化, 即当x=x0+Δx 时, 有 y=y0+Δy。 则函数y=f(x)在工作点附近可以展开成泰勒 级数:
y
f
(x0 )
f
(x0)x
1 2!
f
(x0 )x2
(2-13)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当Δx很小时, 可以忽略上式的高次项 , 则式(2-13)可以改写为
Ra Ia
(2-8)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电之间的耦合关系:
Ea=CeΩ
(2-9)
M=CmIa
(2-10)
其中, Ce为电动机电势常数; Cm为电动机力矩常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变量Ea、 Ia和M, 得
La CeCm
d 2
dt2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Uo(s) 1 Ui (s) Ts 1
(2-23)
这一关系可以用图2-6所示的方框图表示, 输入信号经过G(s)动态传递到输出, 故称G(s)为RC电路 的传递函数。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图2-6 RC电路方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数学模型

y y0 K ( x x0 ) 或写为 y Kx
即:线性化方程
式中,
y0

f ( x0 ),K

df dx
,y
x x0
y
y0,x
x x0
严格地说,经过线性化后的所得的系统微分方程式,只 是近似地表征系统的运动情况。
实践证明,对于绝大多数的控制系统,经过线性化后所 得的系统数学模型,能以较高的精度反映系统的实际运动过 程,所以线性化方法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绝对的线性元件和线性系统不存在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实际物理元件或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构成系统的元件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
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求解有诸 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理确有必要。
线性化: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用近似的线性系统代 替非线性方程。
线性化的基本条件:非线性特性必须是非本质的,系统各 变量对于工作点仅有微小的偏离。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内容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方框图 2.4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
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 数学表达式。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 的数学模型。
b0s m a0s n
b1s m 1 a1s n 1
... bm 1s ... an 1s
bm an
N(s)=0 系统的特征方程,特征根 特征方程决定着系统的动态特性。 N(s)中s的最高阶次等于系统的阶次。
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系统的特征根。 零点和极点的数值完全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二版_答案全解

自动控制原理_胡寿松_第二版_答案全解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2-2 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不计重力时,可得整理得将上式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初始条件全部为零,可得于是传递函数为②其上半部弹簧与阻尼器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而在其下半部工。

引出点处取为辅助点B。

则由弹簧力与阻尼力平衡的原则,从A和B两点可以分别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③以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移项整理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则系统传递函数为2-3(b)以k1和f1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所以2-6解:2-7 解:2-8 解:2-9解:2-10 解:系统的结构图如下: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1 解:(a)(b)(c)(d)(e)(f)2-12 解: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3-1解:3-2 解:3-3 解:3-4 解:3-5 解:3-6 解:3-7 解:3-8 解:3-9 解:列劳斯表如下:系统不稳定3-10 解:(略)3-11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化简得;列劳斯表如下:0<k<1.73-12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特征方程为:列劳斯表如下:所以τ>03-13 解:(1)、(2)(3)3-14 解:(1)(2)(3)3-15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同时作用下的系统误差为: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4-1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图所示4-2 解:4-3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概略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下图所示4-4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有三个极点一个零点:(-20,j0)。

孙炳达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1

孙炳达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1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线性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 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就是描述系统输入、输 出以及内部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也 称为动态数学模型。 常用的动态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 信号流图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例 建立直流调速系统的微分方程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1)确定输入量为控制电压Ug; 输出量为电动机转速n。
(2)编写各环节的微分方程。根据系统框图,把 系统划分为4个环节,分别为: 比较和电压放大器环节; 功率放大环节; 直流电动机环节; 反馈环节。
R R
ui
i1
C
i2
C
uo
消除中间变量, 可以解得:
d uo duo ( RC ) 3RC uo ui 2 dt dt
2
2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方法二:从第一个电容、电阻网络环节列出微分方程
duo RC uo uo1 dt
从第二个电容、电阻网络环节列出微分方程
duo1 RC uo1 ui dt
其中
K k1k s
为正向通道电压放大系数
k1k s a Kk 为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Ce
2.1 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三、负载效应与系统(或环节)的相似性
在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时,若在部件(环节)划 分时没有考虑负载效应,即部件(环节)间存在 的耦合关系,将不能得到系统正确的微分方程。 例 建立电容、电阻网络的微分方程,其中u i 为 输入电压,欲求以电容两端电压 uo 为输出的微分 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第二章数学模型线性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数学模型线性化
目录
• 线性化基础 • 线性化方法 • 线性化应用 • 线性化案例分析
01
线性化基础
线性化的定义
线性化是指将非线性系统在平衡点附 近近似表示为线性系统的过程。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线性化主要用于 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线性化的过程
确定系统的平衡点
找到非线性系统的平衡点,这是线性化的起点。
高阶项的影响
在泰勒级数展开中,高阶项被忽略,因此线性化可能 引入误差。
02
线性化方法
泰勒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泰勒级数展开法是一种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点处展开成幂级数来线性化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泰勒级数展开法基于数学中的泰勒级数,通过将非线性函数在某一参考点处展开成无穷级数的形式, 可以近似地表示该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选取适当的参考点,将非线性函数进行泰勒级数 展开,然后保留前几项,可以得到近似的线性化模型。
案例二:复杂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简化分析过程。
详细描述
复杂控制系统通常由多个相互耦合的动态元件组成,其数学模型通常为高阶非线性微分 方程。通过适当的线性化处理,可以将非线性模型简化为线性模型,从而简化分析过程。
案例三:多变量控制系统线性化
总结词
对多变量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实现 多变量控制。
幂级数展开法
总结词
幂级数展开法是一种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幂次函数的级数展开式的线性化方法。
详细描述
幂级数展开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非线性函数表示为一系列幂次函数的和,通过选取适当的幂次函数,可以近似地表 示非线性函数。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利用幂级数展开法可以将非线性函数进行近似线性化,从而方便建立系统的 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dt
t 0
[
d
nf dt
(t
n
)
]
snF(s)
sn1
f
(0)
sn2
f
(1) (0)...
f
(n1) (0)
定理4 积分定理
2021年2月
t
[
f ( )d ] F (s)
0
s
自动控制原理
定理6 初值定理
设F(s)为f(t)的拉氏变换,且
lim
s
sF
(s)
存在
lim f (t) lim sF(s)
实验求取
2021年2月
自动控制原理
例2-1试列写图2-1所示电路
输入量 u r (t) 与输出量 u c (t) 的微分方程。
1. 确定输入、输出量 2. 列写与输入、输出有
关的微分方程
L
di(t) dt
Ri(t)
u
c
(t)
u
r
(t)
i(t) C du c (t)
dt
3. 消去中间变量
LC
d
2u c (t) dt 2
G(s) Ks1 Ks2 ... Ksn
s s1 s s2
s sn

Ks1 [(s
….
si )G(s)]ss1
(s2
Q( s1 ) s1)(s3 s1)...(sn
s1)
2021年2月
自动控制原理
例:已知函数
1 设因式展开为 G(s) s(s 1)3 (s 2)
G(s) K1 K2 K3 K4 K5 s s 2 s 1 (s 1)2 (s 1)3
u(c’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传递函数
求解微分方程可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但如果方程阶次较高, 求解微分方程可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但如果方程阶次较高,则计算 非常繁琐,因此对系统的设计分析不便, 非常繁琐,因此对系统的设计分析不便,所以应用传递函数将实数中的微分 运算变成复数中的代数运算,可使问题分析大大简化。 运算变成复数中的代数运算,可使问题分析大大简化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及意义 (1)传递函数的定义: )传递函数的定义: 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 零初始条件下 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 换之比。 换之比。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线性定常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解:(1)确定输入、输出量为 d 、n :( )确定输入、输出量为u (2)根据电路原理列微分方程 )
di ed + id Rd + Ld = ud dt ed = cen
根据电动机力矩平衡原理列微分方程
GD2 dn M= 375 dt M = cmid
(3)消去中间变量,可得电路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式中K = ( dEd )α =α 0 = − Edo sin α 0 dα 将上式改写成增量方程, 得∆Ed = K∆α
注意: 注意: 1.非线性方程必为连续。 非线性方程必为连续。 非线性方程必为连续 原因:断续的方程不能用台劳级数展开,因此不能采用此方法。这类非 原因:断续的方程不能用台劳级数展开,因此不能采用此方法。 本质非线性。 线性称为本质非线性 线性称为本质非线性。 2.K值与工作点的位置有关。 值与工作点的位置有关。 值与工作点的位置有关 3.考虑增量 的变化范围较小。 考虑增量∆X的变化范围较小 考虑增量 的变化范围较小。
f
为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对于部分的非线性系统来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近似地视作线性系 对于部分的非线性系统来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近似地视作线性系 统,这种有条件地把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化为线性数学模型来处理的方法, 这种有条件地把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化为线性数学模型来处理的方法, 称为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称为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从数学上看,三阶以上的非线性方程求解困难, 从数学上看,三阶以上的非线性方程求解困难,高阶线性方程就容易 得多;从工程上看,实际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例如, 得多;从工程上看,实际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例如,弹簧的刚度与 其形变有关,因此弹簧系数K实际上是其位移 的函数,并非常值;电阻、 实际上是其位移x的函数 其形变有关,因此弹簧系数 实际上是其位移 的函数,并非常值;电阻、 电容、电感等参数值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等) 电容、电感等参数值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等)及流经它们的 电流有关,也并非常值;电动机本身的磨擦、 电流有关,也并非常值;电动机本身的磨擦、死区等非线性因素会使其运 动方程复杂化而成为非线性方程。然而,在一定条件下, 动方程复杂化而成为非线性方程。然而,在一定条件下,为了简化数学模 型,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将这些元件视为线性元件。这样做会使问题简 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将这些元件视为线性元件。 化,给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是工程中一种常见的、比较 给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是工程中一种常见的、 有效的方法。 有效的方法。
K f − 反馈电压和转速之间的比例系数
(3)消去中间变量得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
TdTm d 2n Tm + 1 + K k dt 2 1+ K
k
dn Kr + n = U dt (1 + K k ) C e
g
其中 K r = K 1 K s 为正向通道电压放大系数
Kk = K1K s K Ce
∆ y = k∆ r
简写为 y = kr 式中k = (
df (r ) ) r = r0 dr
这就是该非线性元件或系统的线性化数学模型,这种线性化方法叫做小偏 这就是该非线性元件或系统的线性化数学模型,这种线性化方法叫做小偏 差方法。这种线性化方法特别适合于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特性函数, 差方法。这种线性化方法特别适合于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特性函数,其 实质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线来代替。 实质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线来代替。
(1)确定输入、输出量为 )确定输入、输出量为Ug 、n (2)根据力电路、电动机力矩平衡原理列微分方程 )根据力电路、
uk = K 1(u g − u f ) ud = K s uk 其中K1 = R3 R1
K s − 整流装置电压放大倍数
d 2n dn u +n= d Td Tm 2 + Tm dt dt ce L + Ld 其中Td = s RΣ uf = Kf n GD 2 RΣ Tm = 375ce cm
举例5 某三相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的输入为控制角α 输出量为Ed Ed, 举例 某三相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的输入为控制角α,输出量为Ed,Ed 与α之间的关系为
Ed = 2.34 E2 cos α = Ed 0 cos α
——交流电源相电压的有效值 交流电源相电压的有效值; 式中 E2——交流电源相电压的有效值; 时的整流电压。 Ed0—— α = 0o时的整流电压。 由图中可知Ed Ed与 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解:由图中可知Ed与α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如果正常工作点为A点 如果正常工作点为 点,该处 Ed (α ) = Edo cos α 0 在小范围内变化时, 那么当控制角α在小范围内变化时,可以作为线性 环节来处理。 环节来处理。令 γ = α , y = E cos α 0 0 0 d0 0 则有Ed − Ed 0 cos α 0 = K (α − α 0 )
如何进行线性化 1.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忽略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2.切线法 小偏差法 切线法/小偏差法 切线法 线性化原理: 线性化原理: 对于具有一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元件或系统, 对于具有一个自变量的非线性元件或系统,设非线性方程为 y = f (r ) ,工 其各阶导数均存在, 作点为 y0 = f (r0 ) ,其各阶导数均存在,则可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
举例1 编写RC 电路微分方程 举例 编写
(1)确定输入、输出量为 i 、u0 )确定输入、输出量为u (2)根据电路原理列微分方程 )
ui = Ri + u 0 i=C du 0 dt
(3)消去中间变量,可得电路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du RC 0 + u 0 = ui dt
举例2 举例 编写电枢控制的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微分方程
d n y (t ) d n −1 y (t ) dy (t ) d m r (t ) d m −1r (t ) dr (t ) an dt n + an−1 dt n−1 + L + a1 dt + a0 y(t ) = bm dt m + bm−1 dt m−1 + L + b1 dt + b0 r (t )
二、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编写 (1)确定系统输入量、输出量; )确定系统输入量、输出量; (2)从输入端开始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元部件,依有关定理列写各个部 )从输入端开始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元部件, 件的方程组; 件的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 )消去中间变量; (4)整理。 )整理。 举例4 举例 列写直流调速系统的微分方程
Ld GD 2 Rd d 2 n GD 2 Rd dn u + +n= d Rd 375 cm ce dt 2 375cm ce dt ce

Td =
Ld Rd
——电动机的电磁时间常数 电动机的电磁时间常数 ——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 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 ——电动机的动态微分方程 电动机的动态微分方程
GD 2 Rd Tm = 375 cm ce
则得
d 2n dn u TmTd 2 + Tm +n= d dt dt ce
举例3 举例 具有质量弹簧阻尼器的机械位移系统
(1)确定输入、输出量为 、y )确定输入、输出量为F (2)根据力学、运动学原理列微分方程 )根据力学、
ma = F − Fs − F f d2y a= 2 dt Fs = ky F f= f dy dt
r 为系统输出量, 其中 y(t )为系统输出量,(t )为系统输入量 在初始情况为零时,两端取拉氏变换: 在初始情况为零时,两端取拉氏变换:
( an s n + an −1s n −1 + L + a1s + a0 )Y ( s ) = (bm s m + bm −1s m −1 + L + b1s + b0 ) R( s )
移项后得: 移项后得: G ( s) = Y ( s) / R( s)
= (bm s m + bm −1s m−1 + LL + b1s + b0 ) /(an s n + an −1s n −1 + LL + a1s + a0 ) 上式中Y(s)输出量的拉氏变换;R(s)输入量的 拉氏变换; G(s) 为系统或环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上式中 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输入量的 拉氏变换; 节的传递系数。 节的传递系数。
df (r ) 1 d 2 f (r ) y = f (r0 ) + ( ) r =r0 (r − r0 ) + ( ) r =r0 (r − r0 ) 2 + L dr 2! dr 2 很小时, df (r ) 当 (r − r0 ) 很小时,忽略二次以上导数项 y = f (r0 ) + ( ) r = r0 (r − r0 ) 或可表达为 y − y0 = k (r − r0 ) d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