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 必修1 第二章 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1_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1_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知识点复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ⅰ)Na2CO3在BaCl2之后;(ⅱ)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总结整理版打印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总结整理版打印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二、离子反应1、电离(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HNO3 = H+ + 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KCl == K++ Cl―Na2SO4 == 2 Na++SO42―AgNO3 ==Ag++ NO3―BaCl2 == Ba2++ 2Cl―NaHSO4 == Na++ H++SO42―NaHCO3 == Na++ HCO3―[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同位素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Jay_h1218 奉上【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A,?A共7个主族族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必背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必背知识点

化学必修I 第1、2章自查知识点2015级高一化学备课组高一化学第二章第1节必背知识点1.分类方法主要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但是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3.混合物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主要有空气、溶液、分散系、合金等等。

纯净物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化学式、固定的熔点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叫同素异形体,如O2和O3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富有延展性、有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非金属在通常条件下为气体或没有金属特性的脆性固体或液体。

非金属元素只有22种。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只有正化合价;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多,既有正化合价又有负化合价。

5.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易挥发性酸和难挥发性酸,强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等等。

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碱分为:强碱和弱碱,难溶性碱和可溶性碱,一元碱和多元碱,等等。

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含NH4+)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分为:正盐(如Na2CO3)、酸式盐(如NaHCO3、NaHSO4等)和碱式盐(如碱式碳酸铜),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等等。

6.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氧化物按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其它关系不一定。

(3)还有一些氧化物不属于上述分类,称为“特殊氧化物”,如Fe3O4、Na2O2、NO2、CO等等7.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和浊液。

她们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

胶体的胶粒直径在1nm ~ 100nm之间。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第一章:离子反应和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离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离子反应的特点包括反应速度快、反应物浓度常为液体或溶液、离子间的电荷转移。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组成和性质变化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生成物、摩尔比、状态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3.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多少的指标。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摩尔浓度、体积浓度、百分浓度和容量浓度。

4.溶液的配制与稀释配制溶液是指通过控制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来制备所需要的溶液。

稀释溶液是指通过加入溶剂来调整溶液的浓度。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壳层中,电子的质量非常小,电子带有负电荷。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周期规律排列起来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周期性的顺序将元素进行排列,相同的元素又放在同一族中。

3.元素的主要性质元素的主要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呈现金属光泽。

非金属通常没有金属的光泽,互相之间存在较大的电负性差异。

4.原子结构和周期性的关系原子的电子分布和原子序数的增加规律有关,电子的层数和壳层数与主量子数有关,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数增加,原子的半径变小,电子云靠近核心区域。

第三章:元素的化学性质1.单质与混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的物化性质与组成物质有关。

2.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

常见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活泼性、惰性、还原性、氧化性、与非金属的化合等。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_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_物质的分类

按是否 含氧: 无氧酸: HCl、HBr、HF、H S 2 一元酸: HCl、HNO3、CH3COOH 酸 按提供氢 二元酸: H2SO4、H2CO3、H2C2O4 离子数目: 多元酸:H3PO4 按酸性 强弱: 强酸: HCl、HNO3、H2SO4 中强酸:H2SO3、H3PO4、H2C2O4 弱酸: H2CO3、CH3COOH、HF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①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来分
分散质
分散剂
Hale Waihona Puke 气液 固气 液 固
②当分散剂为水或其他液体时(分散剂为液态),按 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来分:
含氧酸:H2SO4、 HNO3 、H3PO4
碱的分类
1.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NaOH(烧碱)、KOH、Ba(OH)2 强碱:
按强弱
Fe(OH)3、NH3.H2O 弱碱:
碱 按溶解性
可溶性碱: KOH、NaOH、Ba(OH)2、NH3.H2O
难溶性碱: Cu(OH)2、Fe(OH)3、Mg(OH)2 按提供OH- 一元碱: NaOH 二元碱: Ba(OH)2 的数目 多元碱: Fe(OH)3
④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定义: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带电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电荷时 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向阳极运动。 注意: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电,没有电泳现象(如淀粉溶液)。
物质
混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概要本章作为教材第二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科学素养,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为化学必修课程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它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的性质,酸的定义并能将其定义方法迁移到碱和盐的定义上去。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能通过类推迁移的方法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应用实例来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本章重点之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概念,综合应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比较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会书写离子反应中离子方程式,熟练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本专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我们从“质”“能”两方面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整个化学知识之中,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该知识内容又能与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电化学知识等许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氧化还原知识的综合运用,包括电化学知识中的电子转移问题的讨论、物理学中的电量与电子转移数目的综合分析。

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在生活、最新高科技成果、新型材料和绿色化学中均有应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特征(2)元素的分类及化学符号(3)元素周期表2.物质的分类及性质(1)纯物质和混合物(2)物质的性质判断方法3.化学计量学(1)化学分析方法(2)摩尔概念及其应用(3)化学计量法4.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化学反应的类型(3)化学方程式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1)电子配置(2)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3)原子化合价和化合价电子2.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2)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规律(3)元素离子的大小和化合价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1.化学键(1)离子键(2)共价键(3)金属键2.分子结构与分子形状(1)分子的性质(2)分子结构(3)分子形状3.化合物及其命名(1)分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3)命名规则第四章气体1.气体的状态方程与气态运动学(1)气体状态方程(2)理想气体的物理状态(3)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2.气体的实际行为(1)气体的压力和压强(2)气体的温度和热力学定律(3)气体的密度和比容3.气体的制备与性质(1)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和性质(2)氮气和氮化氢的制备和性质(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第五章溶液1.溶液的基本概念(1)溶液的分类(2)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溶液中的化学反应(1)离子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2)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3)酸碱滴定和指示剂3.常见溶液的应用(1)化学反应中的溶液(2)常见化学工业用的溶液(3)常见化妆品和食品中的溶液第六章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1.热化学(1)热力学基本定律(2)物质的热力学性质(3)热化学计算2.化学动力学(1)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速率(2)碰撞理论和反应速率规律(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2)化学平衡条件(3)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第七章酸碱与盐1.酸、碱、中性物质(1)酸、碱、中性物质的概念及性质(2)pH值和pOH值的概念及计算(3)氢离子浓度和酸度常数的概念2.酸碱滴定分析(1)酸碱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常用酸碱指示剂(3)酸碱滴定分析应用3.盐、酸盐、碱盐(1)盐、酸盐、碱盐的概念及性质(2)酸性和碱性盐的鉴别(3)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八章金属元素与化合物1.金属元素(1)金属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元素的改性物质(3)金属元素的合金2.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氢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金属氢氧化物概念及其应用(3)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在工业上的应用3.金属盐及其应用(1)金属离子和金属盐溶液的性质(2)金属盐溶液的真正离子浓度(3)金属盐在工业上的应用第九章有机化学1.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2)碳原子的拓扑结构和杂化(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烃(1)烷、烯、炔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立体化学(3)烃的反应性3.含氧化合物(1)醇、醛、酮、羧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含氧官能团的“决定”位置(3)含氧化合物的反应性4.含氮化合物(1)氨和它的同系物(2)取代基和取代物的性质及其命名(3)含氮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化学性质5.生物大分子(1)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2)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概念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3)常见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填空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填空

一、物质分类及性质1.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氧化物,如Al 2O 3等不成盐氧化物:如CO 、NO 等①碱性氧化物都是氧化物,但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2)碱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3.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种类分散质粒子直径外部特征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分散质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本质区别3.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nm 的分散系。

(2)分类:依据分散剂状态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1)应用:(2)效应应用:(3)性胶体分散质具有巨大的,形成较强的能力,水中的色素、悬浮固体等(4)说明胶体电,胶粒电。

应用:(5)应用:聚沉的方法:(6)胶体的应用①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

②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③工厂常利用高压静电除大量烟尘。

④手被割破时,可用FeCl 3溶液应急止血。

⑤海河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⑥医疗上的血液透析。

⑦明矾常用作净水剂。

2.Fe(OH)3胶体的制备(1)向中逐滴加入1~2mL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继续加稀盐酸,3.电解质的电离(1)固态氯化钠不导电原因:(2)电离的概念电解质在时,解离成能够的过程。

(1)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都是电解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导电性的关系①有些电解质溶于水能导电,而熔融状态不能导电,如等。

②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等,电解质也不一定导电,如等。

③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等。

(3)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强电解质不一定易溶于水(如等)。

(3)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②NaHSO 4的电离方程式因条件不同而不同。

(4)水溶液中:NaHSO 4===(5)熔融状态:NaHSO 4===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4、电解质的分类及电离的应用(1)电解质的分类(从电离程度)强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类别强酸:H2SO4、HNO3、HCl等强碱:NaOH、KOH、Ba(OH)2大部分盐:NaCl、CaCO3等弱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类别弱酸:H2CO3、CH3COOH、HClO等弱碱:NH3·H2O等水二、离子反应(1)概念:在溶液中有参加的化学反应。

化学高一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一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高一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的转化、组成和性质的科学学科。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必修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其中第二章对化学知识点进行了总结。

下面将对这一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物质的分离方法1. 过滤法:根据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状的不同,通过滤纸等障碍物分离物质。

2. 结晶法:通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结晶的形成来分离物质。

3. 蒸馏法:根据物质的沸点差异,利用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将混合物分离。

4. 精馏法:在蒸馏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蒸馏过程进行一系列操作,得到更纯净的物质。

5. 分液漏斗法:根据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分液漏斗将混合物分离。

6. 电解法:利用电流通过电解槽,将离子化合物分解成原子或离子进行分离。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比例关系的符号组合。

分为分子式和电离式。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的组合。

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通过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三、氢、氧、水1. 氢气(H₂)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很高的燃烧性和可燃性。

2. 氧气(O₂)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大部分物质燃烧所必需的氧化剂。

3. 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水的分子式为H₂O,具有许多特性和性质,如溶解性、比热容等。

四、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2. 摩尔浓度(mol/L)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3. 质量浓度(g/L)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五、理论计算1. 摩尔质量:元素的摩尔质量是指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 物质的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所含有的质量。

3. 摩尔比: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

4. 反应的限量与过量:在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比与实际用量之间的关系。

5. 反应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反应的理论产量是在理论计算中根据摩尔比例关系计算出的产物的质量或摩尔数,而实际产量是实验中测得的产物质量或摩尔数。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关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关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非电解质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在熔融或水溶液里均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是共价化合物,不能电离出离子。

常见的4CH 、OH H C 52等多数有机物和酸酐属于非电解质。

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而言。

除了电解质以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溶解或熔化二个条件具备一个条件便可以,不是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3)在受水分子作用或受热熔化时,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

如2SO 、3NH 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

因为2SO 、3NH 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弱电解质32SO H 、O H NH 23⋅,是32SO H 、O H NH 23⋅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2SO 、3NH 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2SO 、3NH 不能称为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要区分开,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5)电解质和导电没有必然联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受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影响,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离子浓度的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等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

(6)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3.(1)蒸馏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

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 烧杯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和分类: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以及变化的科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2.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占有空间和有可观察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离子和分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改变。

4.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5.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元素;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6.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表示元素的简写,如H表示氢;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固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固体的性质: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其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密集排列。

2.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具有有序的、重复的排列结构,具有清晰的晶体面和晶体角;非晶体无规则的排列结构,没有清晰的晶体面和晶体角。

3.晶体的分类: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共价晶体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组成;金属晶体由金属原子组成。

第三章:液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液体的性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有一定的体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液体的分类:溶液、悬浊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在溶剂中均匀溶解而成;悬浊液是在溶液中存在大颗粒悬浮物;胶体是由色散相和连续相组成的混合物。

3.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溶剂在特定温度下溶解最大质量溶质。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和溶剂性质。

第四章:气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1.气体的性质:气体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可容易燃性。

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运动自由。

2.气体压强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压强由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力引起。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过滤和蒸发实验1—1 粗盐的提纯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物质除杂与检验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

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

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

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10、萃取是用某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溶解度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的过程。

一般萃取后都要分液,需用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后者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1、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是CCl4和苯,和水混合后分层,分别在下层和上层。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注意“同种微粒公式算”的途径。

2、微粒互变按摩换(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CB误差分析法。

①俯、仰视必会画图才行(量筒、容量瓶画法不一样)。

②偏大偏小看公式:CB=mB/V。

4、稀释或浓缩定律C浓B?V浓体=C稀B?V稀体。

5、CB、ω、S之间换算式:CB=(1000ρω)/M;ω=S/(100+S)。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nm 均匀、透明、稳定能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nm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不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nm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不能没有泥水2、、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2、粗盐的提纯:(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2)步骤: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1)Na2CO3在BaCl2之后;(2)盐酸放最后。

3、蒸馏装置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三、离子的检验: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a2++SO42-=BaSO4↓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压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6、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 (1)把 1此 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 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 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Fe(OH )3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Fe(OH ) 3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 1nm~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 直径在 1nm~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 Fe(OH )3 溶 胶、 Al (OH ) 3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
⑨ 硅胶的制备: Na2 SiO3 2HCl H 2 SiO3 2 NaCl 含水 4%的 SiO 2 叫硅胶
H2S i O SiO 3 2 H 2O
300C
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单质
金属:Na、Mg、Al
纯 净 物
物 质
混 合 物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 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 等 盐氧化物:CO、NO 等 含氧酸:HNO3、H2SO4 等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 酸 按强弱分 弱酸: H2CO3、 HClO、 CH3COOH 化 一元酸:HCl、HNO3 合 按电离出的 H+数分 二元酸: H2SO4、 H2SO3 物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按强弱分 弱碱:NH3· 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 HO 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 溶液、稀 H2SO4 等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胶体:Fe(OH)3 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3
3、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 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 )3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 +2NaCl 思考: 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 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 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 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 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 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 ,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 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 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 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 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 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 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 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 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 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 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 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 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 Al (OH ) 3 、 Fe(OH ) 3 胶体、金属氧化物。
5
(2) 2min 后, 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 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 AgNO3 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 AgNO3 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 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 ③ 实验结论: Cl 能透过半透膜, 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 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 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 - - 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 2min 以后再作 Cl 的检验,否则,Cl 出来 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 碱、 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 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 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HCl = H+ + ClHNO3 = H+ + 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 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 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 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 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 +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 +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 + +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 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 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 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 1、 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 、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 、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 、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 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 的分散系叫溶液,在 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nm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2
溶液 分散质 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胶体 分散系 分散剂 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悬浊液 浊液 乳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分散质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 实例 性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质 能否透过半透膜 鉴别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1nm(粒子直径小 于 10-9m)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均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1nm-100nm(粒子直 径在 10-9 ~ 10-7m)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 高分子 淀粉胶体、 氢氧化铁胶 体等 均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有丁达尔效应 >100nm(粒子直 径大于 10-7m)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 合体 石灰乳、油水等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静置分层
4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As2S3 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 胶粒随着 AgNO3 和 KI 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 KI 过量,则 AgI 胶 - 粒吸附较多 I 而带负电;若 AgNO3 过量,则因吸附较多 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 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 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Fe(OH ) 3 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 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 ,只有 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 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 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 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 、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 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 - 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 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 - -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 >NO3 >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 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MgCl 2 2H 2 O )或石膏( CaSO4 2H 2 O )溶液加入豆浆中, 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Fe 2 ( SO4 ) 3 溶液净水④ FeCl3 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