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简介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精神是什么

历史趣谈: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精神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精神是什么导语: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使得他能够在国内桥梁界取得重大成果。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考出了以前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高分,成为了学校的公费保送生。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接收了这位中国学子。

可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看好。

有一天茅以升被叫到了教务室,土木工程系教务官对他说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如果成绩不及格,学校拒绝接收。

茅以升在学习上非常自信,他同意了这个要求。

第二天在他一个人的考场内,茅以升毫不慌乱,认真答卷,还不到规定时间就交上了答卷。

结果,考试出来的成绩让教务官赞叹不已,中国的学生分数远比他们本校的尖子生分数还高。

为了表示之前唐突的歉意和对中国学子的敬意,康奈尔大学决定以后只要是唐山工业大学保送过来的学生都免于参加入学考试。

茅以升在康奈尔学校毕业的时候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荣誉称号。

茅以升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给母校带来了荣誉。

茅以升的故事中外国求学替母校争光,是茅以升一生光辉成就中的一个小情节。

茅以升的一生就像他说的,遇到深渊或者洪流可以依赖的就是这做奋斗之桥。

茅以升的故事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茅以升,也许现代年轻人对这个名字只是听说过,但还不熟悉。

钱塘江大桥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而这座大桥的建造者就是这个人。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横架在钱塘江上连接上海和浙江江西等地的交通枢生活常识分享。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茅以升简介(二):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简介(三):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桥梁专家茅以升

桥梁专家茅以升

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

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

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

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

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

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

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

这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

”茅以升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精选推荐

茅以升——精选推荐

茅以升茅以升(1896.1.9—1989.11.12) 字唐⾂,江苏镇江⼈。

⼟⽊⼯程学家、桥梁专家、⼯程教育家。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个⾥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积极倡导⼟⼒学学科在⼯程中应⽤的开拓者。

在⼯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教育改⾰,为我国培养了⼀⼤批科学技术⼈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作,是我国⼯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之⼀。

主持修建钱塘江⼤桥1933年⾄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座公路铁路兼⽤的现代化⼤桥———“钱塘江⼤桥”。

他采⽤“射⽔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个个技术难题。

从此,茅以升的⾜迹遍布⼤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桥⼀起留在祖国各地。

经过5年的努⼒,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桥建成。

9⽉26⽇,是钱塘江⼤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

钱塘江⼤桥开⼯于1934年。

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座⼤桥。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其⽔势不仅受上游⼭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常逞汹涌翻腾之势。

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底”之说。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件⼗分困难的事情。

茅以升先⽣少年⽴志于桥梁事业,后⼜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学和卡内基梅隆⼤学⼯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学位。

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桥均为外国⼈所建,颇为痛⼼,决⼼为中国⼈争⽓,架设中国⼈⾃⼰的⼤桥。

于是迎难⽽上,慨然受命,⾃任桥⼯处处长,请在康奈尔⼤学同学罗英任总⼯程师,寝馈于斯,志在必得。

建桥遇到的第⼀个困难是打桩。

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臵打⼊1440根⽊桩,⽊桩⽴于⽯层之上。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

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简介

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简介

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茅以升生平简介茅以升出生于1896年,经历了清朝灭亡,民主革命政权建立,国外侵略,新中国的建立这几个历史阶段。

他一生历经动乱却矢志不渝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对中国桥梁事业无私奉献的心。

茅以升的祖先定居在江苏的丹徒,父亲是商人,也是名士,具有先进的思想。

茅以升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学堂,学习文化知识,而且他还是一个学霸类型的学生。

他常常成绩第一,大学毕业后被国家保送到了美国进一步学习知识。

在美国他又被授予优秀研究生的称号为中国学生带来了荣誉。

他回国后主持了钱塘江大桥的修建工作。

他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了许多先进的建桥技术,攻克了钱塘江地势上的难关。

大桥修建后,因为国家时局战乱,他预留了炸药在桥内。

当钱塘江大桥将要被敌人占领的时候亲手炸毁了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他重新复建了这座大桥。

在新中国时期,他担任多所大学传授工程知识的重任。

晚年的时候则把毕生的智慧写成书籍留给后人。

茅以升具体的成就非常多。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桥梁专家,还设立了很多和他关联的工程奖项,制作了他的一生事迹展等,以更好的表达我们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茅以升的故事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使得他能够在国内桥梁界取得重大成果。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考出了以前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高分,成为了学校的公费保送生。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接收了这位中国学子。

可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看好。

有一天茅以升被叫到了教务室,土木工程系教务官对他说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如果成绩不及格,学校拒绝接收。

茅以升在学习上非常自信,他同意了这个要求。

茅以升简介——精选推荐

茅以升简介——精选推荐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篇1: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篇2: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

桥梁学家、教育家。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茅以升出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

3岁时理解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读私塾,7岁入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

同年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

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

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

1921年任学校副主任。

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创业者的基本情况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二、创业历程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

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

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

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1926年应刘仙洲校长之邀,到北洋大学任教,1928年至1930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任职期间,以严治校、率先垂范。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工程教育中,创始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个人简介1、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作为我国多学科卓越专家的茅以升,允为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20世纪30年代,其担任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出身商人家庭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及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

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3、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报送赴美留学。

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赢得了荣誉。

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早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科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该校授予的“斐蒂士”研究奖章。

1922年应聘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

1924年任北洋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

1942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1955年6月,被聘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常委、副主任。

还荣获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79年获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授予的“卓越校友”奖章。

从小得到的启示南京秦淮河上,有座文德桥,这里是夫子庙古代最繁华的地方。

自清末以来,秦淮河上每年端午节都要划龙船,看龙舟竞渡。

有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几个小朋友来茅家邀约以升次日同到秦淮河去看龙舟竞渡。

不巧的是,第二天以升的胃疼得厉害,不能去了。

只好相约着,请他们看完以后,再把如何赛龙舟的情况告诉他。

这个天,秦淮河上彩旗招展,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一百多条龙舟一字儿排开,船头上坐着划船手,按照规矩,在龙舟竞赛的实行中间,划船手必须齐心协力地划,看哪条船最先达到目的地,就算是优胜者。

当天,观看龙舟竞渡的人山人海,河岸边挤得水泄不通,不论大人小孩,都穿戴得整整齐齐,鲜美亮丽,大家都想占据一个能看得清楚的地方,能站到文德桥上,便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龙舟从文德桥下划过时,一时间,数百人拥向文德桥。

忽听哗啦啦一声响,桥塌了,很多人都摔到桥下去了。

文德桥原本是一座比较古老的桥,年久失修,突然遇到挤压,便倒塌了。

有些识水性的人连忙下水救人,赛龙舟的人也放弃了竞赛,参加救援,这是出于人们预料之外的重大事故,经小朋友们的逼真描述,让以升心情非常激动。

小朋友离开后,他平躺在床上,浮想联翩,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要学习造桥,要造出千万人踩不坏,挤不塌,踏持续的桥,甚至让汽车,火车从上面通过也无妨。

著名土木工程师茅以升介绍2

著名土木工程师茅以升介绍2

武汉长江大桥的“大型管柱钻孔法”
桥身共有八墩九孔,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 “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 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以前的桥梁的基础施工都采用沉箱法,包括我们国家最早 造的桥——钱塘江大桥,也是用沉箱法这种技术工人得到 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 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吸困难, 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础的建议,就是将空心 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 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 身。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 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究,最终决定使用 这种技术。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法,武 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茅以升和小学生们在一起
工程项目——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 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 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全长1453米,宽 9.1米,高71米。 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大桥建成未及三个月,日军铁蹄踏上北岸桥 头,国民党军队下令炸毁,直至抗战胜利后 修复通车。 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打桩成功。
学术贡献


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 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 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钱塘江桥建桥过程中,培养 造就了一批土木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的技术人才。 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 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发起成 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 篇 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 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 普创作选集》一、二集和《茅以升文集》等。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作者:姜士冬来源:《快乐作文(小学3、4年级)》 2021年第4期文/姜士冬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我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后人称为“中国桥梁之父”。

在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的三十年间,他为铁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以升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小时候的茅以升便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他酷爱读书,许多同伴都羡慕他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其实这是他勤奋背诵的结果。

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河边背古诗、古文。

不论河面有多热闹,他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一天,茅以升的爷爷在抄写一篇古文,茅以升就站在一旁默默背诵,当爷爷抄写完成后,他竟然一字不差地将《京都赋》这篇古文背了下来。

茅以升十岁那年,在过端午节的时候,秦淮河要举行划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挤在文德桥上面。

同伴们都去看划龙舟比赛了,可茅以升因为生了病,就没有去。

他躺在床上,期盼着同伴们可以早点儿回来,将比赛的情况说给他听。

到了傍晚的时候,同伴们才回来,一个个都低着头。

“快跟我说说,今天的比赛有多热闹?”茅以升忍不住问道。

“秦淮河出事了……”另一个接着说,“看热闹的人太多,把文德桥压塌了,好多人掉到了河里!”听到这个坏消息后,茅以升非常难过,过了好半天,他说:“我长大后一定要学会造桥,造出最结实的桥!”从那以后,茅以升就开始学习造桥的各种知识,并把关于桥的各种文章都抄到本子上,将关于桥的图画剪贴到本子上。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南下,难民、士兵和大量的物资都需要通过钱塘江,可是当时并没有桥,船又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建造一座大桥。

当时的茅以升已经是一位杰出的桥梁专家,他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日夜不停地想办法,可就是想不出好的建桥方法。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联 拱 石 桥
1.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 2.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 3.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卢沟桥
卢 沟 晓 月
整体感知
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 石拱桥: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 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 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1、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历史悠久 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
赵州桥
独拱石桥
一、只有一个弓型大拱(最长、无坡) 二、拱肩上各有两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三、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四、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发展?
1、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 2、双曲拱桥(世界仅有)。
课堂讨论:
1、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 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 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 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 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 更深刻。
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 卢沟桥: 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1~2)总说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 构坚固。
(3~8)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 构坚固,历史悠久。 (9)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10)中国石拱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 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 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 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 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 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 一成不变的。

茅以升生平简介

茅以升生平简介

茅以升生平简介茅以升祖父茅谦为举人,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

茅以升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

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

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本……1916年毕业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现为西南交通大学)。

参加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录取留洋。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桥梁专业)。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的第一位工科博士。

1916年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留学。

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免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赢得了荣誉。

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20年回国后至1930年,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副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1930年至1931年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挂此职到1949年),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

茅以升

茅以升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

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中国古桥与新桥》等茅以升从小酷爱读书并善于读书。

许多人惊羡他神奇的记忆力,殊不知这是靠他勤奋的背诵锻炼出来的。

为了锻炼记忆力。

茅以升每天早上就站在河边背诵古诗、古文。

河面上,风帆往来,渔歌阵阵,他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海洋里。

天长日久,他不仅背熟了许多古诗、古文,而且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一天,他爷爷用毛笔抄写古文,茅以升站在一旁默记。

等爷爷搁下毛笔,他竟然把一篇《京都赋》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茅以升不仅背诵古诗、古文,而且还不畏枯燥,背诵那些抽象的数字。

一次,他看到有篇文章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写到小数点后面100位,就决定背诵这些枯燥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

于是,他一节一节地来记这一长串数: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尽管很难记,但从小数点后十几位,到几十位,直到100位,他硬是熟练地背了下来。

在他八十高寿时,他还能奇迹般地背诵少年时代记下的这100位数字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达尔文自幼喜欢花草树木、鸟雀虫鱼.上学以后, 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他骑马、打猎、钓鱼、采集矿石、捕捉昆虫、钻进树林观察鸟类的习性.对达尔文来说,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问号,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常常边观察边沉思, 甚至忘记了危险.有一次, 达尔文在一个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样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迈动着缓慢的脚步, 突然一脚踩空, 从城垛上跌了下来.这时候, 达尔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头脑还在思考.他回忆说: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跌下来的一刹那间, 在我头脑中闪过念头的数目却是惊人的多.这一切, 好像和生理学家们所提出的每个念头需要可观时间的说法, 是不相符的.”这场虚惊竟成了他一次难得的实验了.。

伟人

伟人

茅以升(1896.1.9—1989.11.12)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

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早在三十年代,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院长时,他就为土木系开出了有关土力学的讲座,是将土力学引入中国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竺可桢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他先后担任过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
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教授、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
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开设
了桥梁基础、土力 学、桥梁结构力学、桥梁设计等课程,培养出
许多科技人才。
茅以升认为,中国旧的教育体制主体上是封建的,有的只不
以灵活运用。教育家陶行之曾对他的教革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这
“是一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先例。”
茅以升在教学之外,还担负起繁重的社会工作,如1934年至
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处处长,担负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工程
工作。钱塘江水深流急,海潮汹涌,加之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战
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之职,周恩来亲自指定由他设计方案并
签字。新中国的许多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为发展中国科研教育事业,从1949年起,茅以升先后担任中
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52年起主抓铁道科学研究院
工作 。在这里,他坚持“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 的方针,主
持研究制定铁路科研发展规划,明确为铁路运输服务的科研重
茅以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祖父茅戊
年,为清末举人,对数学和水利特别关注,写过许多关于水利方面
的论著,对茅以升影响颇大。幼年时,他全家由镇江迁往南京,
7岁入思益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取江南商业学堂,后又在天津报
点,努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运输生产建设作出了
重大贡献。
茅以升辛勤的劳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承认。1956年,国际
桥梁及结构工作协会聘请他为个人会员;1979年,美国卡利
基—— 梅隆大学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美国国家科
学院聘请他为外籍院士;1984年,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又授予他
一结束,他立即回到杭州,组织重修钱塘江大桥,但未能如愿。
1949年5月,杭州终于迎来解放后的和平,茅以升带领专
家、工人,日夜奋战,钱塘江大桥终于在他的手下又恢复了。为
医治疮痍满目的中华民族,他又投入了新的战斗。50年代,武汉
长江大桥开建,他亲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帮助解决了其
中14个技术难题。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规划开始,他又肩负人
上海后,向内地大举侵犯,为阻止敌
军南下。国民党政府决定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非常痛心,又
无别的良策,23日,只好协助炸毁了自己的杰作。25日,他怀着
悲愤的心情,含泪写下《别钱塘》诗: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荣誉委员的称号。
1989年11月25日,茅以升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94岁。
他一生不仅成就卓越,著述亦甚丰,他主编了《中国古桥技术
史》、《自然科学丛书》,写出《桥话》、《中国石拱桥》等科
普文章,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过袭用些欧美的躯壳,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于是,他提出了“先
习后学,边习边学,把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的口号,写
出《教育的解放》、《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针
与方法》等教革论文。在课堂教学上,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
摒弃完全的接受式,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他还主张教学相
长,既采用西方的教育精华,又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火迫急,困难重重。茅以升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召集专家,采取
严肃科学的态度,精心设计,用最新的工程技术、低廉的造价,
仅仅用了2年半时间,完成全工。该桥采用基础、桥墩、钢桁
桥梁三项工程上下并进的施工方法,并在“射水打桩法”、“气
压沉箱法”、“钢桁架梁浮运法”,实现全部工程半机械化施
工。这是我国第一次自己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这里的“五行”即通常所说的金、水、土、火、木,“钱塘
江桥”四字偏旁分别为金、土、水、木,唯无火字,故言“五行
缺火”;“真来火”意指因战争炮火而毁桥之事。其中包含他对
侵略战争的控诉,又下定矢志复桥的决心。
抗日战争期间,茅以升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抗战
考了唐山路矿学堂。从那时起,他就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茅以升完成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官费
留学。他首先在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桥梁专业。这里师资
力量强、设备条件好,加之他勤奋努力,仅1年的时间,就获取
硕士学位。1917年,茅以升一边在匹兹堡桥梁公司作实习生,一边
在加利基理工大学夜校攻读博士学位,1919年完成博士论文《框
架结构的次应力》。这篇论文,深得母校土木工程系主任贾柯贝
教授的赏识,特地推荐给康奈尔大学,获菲蒂士金质奖章。1919
年,完成学业的茅以升,满怀喜悦地返回祖国。
1919年的中国,由于五四民主运动的洗礼,面貌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茅以升信心百倍,立即投身于科学教育事业。从192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