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性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的创新——虚拟实践
3)虚拟社会现实。虚拟社会现实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 真实世界的一种三维模拟。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 学生不断增长,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成本高昂和安全问题等,使 得在校大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参加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体验 社会实践生活,接受社会生活历练。要破解当前实践教学的突 出矛盾,虚拟社会现实可以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帮助大学生 感知社会、认识人生、体悟社会变迁。虚拟社会现实主要包括 社会生活现实的虚拟,交通事故的虚拟,学校环境的虚拟,法 制事件的虚拟等形式。
2018.No14 59
2)超越时空、摆脱局限。通过虚拟实践,过去许多不能 让学生亲自进行的实践活动成为了可能。例如历史事件的回顾 过程中,可以把过去的史实通过虚拟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 使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感触,达到了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教 育。通过对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的展现来引领学生对人类历史文 化的学习,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及维护。总之,通过虚拟实践, 可以使我们大大摆脱现实的局限,超越了时空的束缚。
论“虚拟实践”的传承性与超越性
2 0年 01
2月
三
明
学
院
学
报
F b 2 1 e. 00
Vo. N0. 127 1
第2 7卷
第 1期
J OURNAL OF S ANMI NG UNI RS TY VE I
论 “ 拟实践 ’ 虚 ’ 承 性 与 超 越 性 的传
张世 远
( 侨 大学 哲 学 与社 会 发展 学 院 , 建 厦 门 3 1 2 ) 华 福 6 0 1
ZHANG h —y a Si un
(colfP isp yadSe t D vl metHuqa nvri i e 6 0 1 Fj n S ho hl oh n o i ̄ eeo n o o e p , ai U i sy Xa n3 1 2 , ui ) o e t m a
摘 要 : 字 化 浪 潮 的 出现 . 示 着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平 台发 生 了根 本 性 变 化 . 数 预 出现 了一 种 新 型 的 实 践 活动 方 式 : 拟 实 虚 践 。 虚 拟 实践 是人 类社 会 实 践 方 式 无 限 多样 中的 一 种 , 有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一般 属 性 。 人 类 改 造世 界 与 发 展 人 的 主 体 性 具 是
中 图 分 类 号 : 02 B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4 4 ( 0 0) 1 0 3 0 1 7 — 3 3 2 1 0 — 01 — 6
论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
示 虚拟思 维方 式 的新 的特 点 和 社 会 功 能 , 是 当代 既
实践 发展 的需 要 , 也是 促 进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究 进
一
为 四种类 型 :. 物理 空 间 以“ 1在 实物 符 号 ” 中介 的 为
虚拟 性实 践 。在此 类 虚 拟 性 实 践 中 , 物 中介 只是 实 作为 表达 意义 的符 号 出现 , 它们 并 非 意 义所 指 的对 象本 身 。例如 , 台上 的演 员 做 挥 动 马 鞭 的虚 拟 性 舞 动作 , 便表 示“ 的存 在 ” 马 。此 类 虚 拟性 实践 由于 直
、
对 虚拟 实践 的初步 探讨
当代 信息 技 术 的 发展 及 计 算机 网络 的 出 现 , 促
进 了一 种新 的实 践 形 态 , 即虚 拟 实 践 的 崛起 。在 当 代, 虚拟 实践 特指 主 体 和 客体 之 间通 过 数 字 化 中介
手段 在 虚拟空 间进 行 的有 目的 、 向对 象 化 的感 性 双 活动, 是人 利用 数 字化 中介 手 段 对 现 实性 的感 性 超
Fe .2 1 b 01
第4 4卷 第 i 期
Vo . 4 No 1 14 .
论 虚 拟 实 践 与 虚 拟 认 识
张 浩
( 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 京 103) 中 北 0 7 2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当代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及 计 算机 网 络 的 普及 。 进 了虚 拟 实践 这 一 新 的 实践 形 式 的 崛 起 , 使 人 类从 现 促 它
虚拟实践为人类打开了探索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空间它可以超越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局限较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外化为对象性存在甚至可以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可能性变成为可在虚拟空间中展现的可能性
思政虚拟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思政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从思政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思政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思政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和沉浸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思政虚拟教学的特点1. 仿真性强:思政虚拟实践教学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各种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沉浸感强: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可以自由探索,与虚拟人物互动,感受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3. 互动性强:思政虚拟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安全性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各种危险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安全教育,降低实际操作的风险。
5. 个性化教学:思政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思政虚拟教学实施策略1. 构建虚拟教学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一个集教学、实践、互动于一体的虚拟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设计虚拟教学场景:根据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虚拟教学场景,如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
3. 开发虚拟教学资源: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虚拟教学资源,如虚拟人物、虚拟教材等。
4. 培训教师:对教师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5. 融入课堂教学: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思政虚拟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仿真虚拟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仿真虚拟技术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
仿真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格局。
本文将从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优势、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仿真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的优点1.提高教学效果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虚拟实践,学生可以反复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降低教学成本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减少实验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投入,降低教学成本。
此外,虚拟实践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3.提高安全性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模拟各种危险、复杂的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发生意外。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4.增强互动性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如实时问答、讨论区、在线测试等,使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5.促进个性化学习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三、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的广泛应用1.理工科专业在理工科专业中,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已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通过虚拟实验、虚拟仿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医学专业医学专业利用仿真虚拟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手术操作、病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水平。
虚拟实践教学研究综述(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从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优势与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虚拟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虚拟实践教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虚拟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1. 概念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在虚拟环境中,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实践学习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虚拟性:虚拟实践教学的环境是虚拟的,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实践。
(2)沉浸性:虚拟实践教学环境具有高度的真实感,使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
(3)互动性:虚拟实践教学环境支持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4)开放性:虚拟实践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
2. 发展历程虚拟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虚拟现实技术阶段:20世纪8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初步形成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
(2)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普及,虚拟实践教学开始受到重视。
(3)网络教育阶段: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实践教学开始向网络教育方向发展。
(4)虚拟仿真技术阶段: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不断发展,虚拟实践教学逐渐走向成熟。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应用领域1. 理工科领域:虚拟实践教学在理工科领域应用广泛,如机械设计、建筑设计、电子工程等。
2. 医学领域:虚拟实践教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手术模拟、临床诊断等。
3. 军事领域:虚拟实践教学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如军事训练、战术模拟等。
虚拟实验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虚拟实验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虚拟实验技术在教育领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虚拟实验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一、虚拟实验技术的概念与优势1. 虚拟实验技术的定义虚拟实验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达到实践探索的目的。
2. 虚拟实验技术的优势虚拟实验技术相比传统实验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无时空限制:虚拟实验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 安全性高:虚拟实验技术避免了一些实验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 视觉效果好:虚拟实验技术通过真实的3D模拟,可以提供更加生动逼真的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验难度可调: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实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重复性强: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多次进行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虚拟实验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1. 虚拟实验技术在实验课上的应用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在实验课上替代部分实际操作的环节,例如一些需要昂贵仪器和器材的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
此外,一些过程复杂或时间较长的实验,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技术减少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2. 虚拟实验技术在探究课上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而虚拟实验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三、虚拟实验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1. 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虚拟实验技术通过生动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虚拟实验技术,学生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的出现与日益普及,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存与活动空间,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秩序发生变化。
这种改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们已经极大的得益于此,许多人由衷的欢迎这些变化。
具体而论,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促进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虚拟实践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能力空前增强。
并促进知识型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它借助于劳动工具的网络化、智能化,增加了生产力中的知识和科技含量,为高科学技术知识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涵盖范围,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它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社会化分工与协作所蕴含的生产力,通过网络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有关要素更合理地组合、协调,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因而,“虚拟性实践推动了科技生产力的新发展”。
2.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交往方式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
人际关系的发展形态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是区分不同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曾按照人际关系的不同形态把社会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着的人的社会性标志。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关系类型-----“网缘关系”。
“网缘关系”在质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血缘,地缘,业缘”三大关系类型,它是一种通过虚拟空间建构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既不必有血缘关联,也不必有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主体的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居住地域等差异,已不再成为影响交往的前提条件。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交往双方所展示的实际只是一种对象符号,只要双方有共同的需求并认同交往内容,就可以进行交往。
而且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几乎是同时地以多种角色与多个对象交往,这就使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多维度交叉和非中心化的状态。
因此,“虚拟性实践以新的交往方式丰富了社会关系”。
论虚拟实践涵义、特征与哲学意蕴
地发生的这种场所 、 现实地进行的主体 与客体 的特殊规定性 , 使 是常规实践 的经验对象 ,而是特殊条件下通过特殊 手段把事物
它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分 开来 。虚拟实践是前数字化时代 难 以具像 的特殊实现 。虚拟实践通过现实的效用性证明虚拟实 人类虚拟活动和实践活动 的进一步发展 、 伸和升华 , 延 虚拟实践 践 中对象的实在性 。 虚拟实践是一种新 的实践形态 , 它不同于传 是人类实践方式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 的重大变革 ,它使人类实 统的实践 , 不能用传统 的实践标准来衡量 。 虽然物质实体与关系 践对象突破 了纯粹形 态的外部物质世界 的界 限,使数字化符号 实在并不一定构成因果联系 , 主体 只要意欲建构关 系实在 , 但 它 上升为实践 中介手段 ,使人类社会活动 的信息经 由计算机系统 就必定要 以物质实体的 自在形式做蓝本;由此关 系实在也就成 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合 成转换 ,彻底改变 了过去形成的实践必须 为主体 欲望对象 的基石 , 并推动虚拟实践 的工具操作 , 人的生 使
二、 虚拟实践的 基本特征
来 观看计算机产生的各种 图像 。也就是说虚拟技术是在计算机 1 观 实在 性 。 . 客 图形学 、 计算机仿真技术 、 人机接 口技术 、 多媒体技术 以及传感 虚拟实践必须 以现实的存在性为基础 ,正是有现实的存在 技 术 的 基础 上 发 展起 来 的一 门技 术 。 虚拟 技 术 出现 后 , 实 现 性 才 可 能 出现 虚 拟 实 践 , 在 在 因此 现 实 是 虚 拟 的基 础 和 前 提 , 虚拟 实 信 息 普 遍化 的基 础 上 , 出现 了虚拟 化 的实 践 即 虚 拟实 践 。 拟 实 践是现实的集 中化反映 , 虚 形式是数字空 间 、 视听空间 、 符号空间 , 践 的崛 起 和发 展 ,在 很 大 程度 上 改 变 了 当代 哲 学 和 科 学 的 实 践 虚 拟 实 践 的对 象 是 基 于 虚 拟 集 成 系 统 的 一 种 技 术 存 在 ,虚 拟 实 基础和对象性前提。虚拟实践 既有 现实社会实践 的基本特性和 践 的对象化 必须依赖模式识别 、自然语言理解和传感手段等多 社会功能 , 从而是广义 的人类社会实践 的有 机组成部分 , 同时 , 媒体。因此 , 虚拟实践的对象仍然应被看作是基 于实在 的存在 。 又凸显 出一些传统社会实践所 没有 的新特征 和新功能 。从哲学 虚拟实践中的事物 的确不 同于现实 中的事物 ,在现实即物理世 层 面准 确地 概 括 和 全 面地 揭示 这 些 新 特 征 和 新 功 能 及 其 现 实 意 界里 自然存在物 以及人化 自然物作为一种实体存在 ,其基本形 义, 是当拟实践 , 本文中 , 在 是指 人们运用计算机 技术 、 网络 空限制 ,许 多现实事物人类都无法通过常规方式去认识或是认 技 术和虚拟现实技 术等现代 信息技术 手段 ,在 赛伯空 间 ( y 识不到 , c— 但不能就此认 为认识不到或难 以认识 的东西就不存在 。
虚拟实践论
虚拟实践论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科技革命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互为功用。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和观念。
虚拟实践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实践形态和方式。
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与技术革命交互作用的全新产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顺乎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虚拟技术为技术支撑的虚拟实践活动在全新的空间开辟了人类实践前所未有的天地,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
标签:虚拟实践;技术革命;现实实践一、技术革命催生虚拟实践人是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存在。
原本生成于自然的人,虽然“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又总是寻求突破纯粹动物式的自然存在状态,不断实现对现存状况的超越和自我超越。
在人以实践方式超越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自己的狭隘性的过程中,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中介和动力作用。
而在当代,虚拟实践活动得以可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当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融合。
正是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系统生成了虚拟空间或塞博空间,提供了数字化手段,把人类的实践活动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实践并不是由技术决定的,但是,人类实践的具体形态却总是受到特定时代技术的制约。
因此,我们在拒绝“技术崇拜”的同时,却丝毫也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
技术与实践的关系,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我们在谈论技术和实践问题时,也不应该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
比如,石器制造技术是已知的最早的技术,也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石器制造技术促进了人类与动物界的分离,可以说,没有石器制造技术,就不可能有更高级,更精致的技术,甚至不可能有真正人类的诞生,当然更不可能有人类历史和当今的人类。
可见,我们不能非历史的谈论这种技术对当代实践的这种作用,否则,难免会误以为石器制造技术是几无一用的。
技术与人类同样古老,通过对技术与人类实践的关系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技术对于社会实践和人的超越意义。
论虚拟实践的特征
论虚拟实践的特征摘要:虚拟实践,作为信息时代人类新型的实践形式已经现实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虚拟实践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新特点?它给人们生存带来什么影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面对科技进步必须回答的新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也是应对信息化浪潮对当代人类挑战的必然要求。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主体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中介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而现实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实践活动,是前数字化时代人类虚拟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延伸和升华。
虚拟实践首先是人类实践方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它第一次使人类的实践对象不再是纯粹的外部物质世界,而是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作为实践手段,将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
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实践突破以往实践的局限,并崛起为一种新型关键字:虚拟实践,负面效应,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实践,理论分析,复杂,辩证法,唯物论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虚拟实践”在近几年被广泛提到,作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展现出来的与现实实践不同的特征对人类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类生活的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随之兴起了对虚拟实践的研究,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文章,这对理解虚拟实践和使民众接受虚拟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阅读这些研究文章的时候笔者发现,由于对虚拟实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的不一致,造成了研究认识上的差异,特别是有的研究将虚拟实践的外延无限扩大,抹煞了作为当代语境下的虚拟实践特有的内涵,作为学术研究这无可非议,但考虑到虚拟实践正在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塑造出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虚拟社会,因此不回到当代语境下来认识和研究虚拟实践,不廓清当代语境下虚拟实践的内涵和特征,可能会给虚拟实践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的开题报告
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形式。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等方式,探讨了虚拟实践的概念、特点、类型、应用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虚拟实践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虚拟实践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建议。
关键词:虚拟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应用引言: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个人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实践形式,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各种社会经验和实践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虚拟实践的概念、特点、类型、应用等方面,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实践提供基础和参考。
一、虚拟实践的概念和特点虚拟实践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等虚拟环境中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虚拟性虚拟实践主要依靠网络等虚拟环境进行,其实践过程表现出“虚拟性”,即既不需要实际的物理空间和时间,也不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只需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建立起与互联网的联系,即可进入虚拟环境进行实践。
(2)互动性虚拟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互动,包括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以及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事物进行互动等。
(3)可重现性虚拟实践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和体验都可以被记录和保存,可以随时回放和分享。
二、虚拟实践的类型虚拟实践的类型可以按照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性质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虚拟实践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游戏类虚拟实践游戏类虚拟实践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虚拟实践形式,主要是以计算机游戏为载体,融入了各种社交互动、资源管理等元素,通过各种场景和任务训练玩家的能力和技能。
(2)社交类虚拟实践社交类虚拟实践主要是以社交交流为主要目的,通过虚拟社交网络等渠道实现互动和自我展现,比如 QQ、微信、微博等。
(3)学习类虚拟实践学习类虚拟实践主要是通过虚拟实验、模拟演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虚拟化学实验室、虚拟历史博物馆等。
虚拟实践——精选推荐
虚拟实践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虚拟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科学的实践观,即唯物主义实践观。
这种实践观把感性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物质实践出发来理解和解释人、人的活动和感性世界,把实践的观点确立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现实世界是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相统一的感性世界,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改造。
人类实践是一个历史的多样的过程,虚拟实践也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
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可见,实践的发生在一个主体对客体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之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来改造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合乎自己的目的。
这里的实践客体是物质性的,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客观对象,实践是建立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感性活动上的,此时,人与物发生直接的对象性关系。
而人在虚拟环境中的认识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直接与现实的物质对象接触,而是通过界面和计算机系统在虚拟环境中得到主体的认识。
虚拟实践中主体的感知觉不同于物理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的感知觉是建立在对虚拟实在的认识基础上的,虚拟实在不同于物理实在,是离不开主体的自我建构的,是主体的感觉世界。
虚拟实践是人类活动不断虚拟化的必然产物。
虚拟实践是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超越现实性活动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实践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虚拟实践是指,主体运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中介手段,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任何虚拟技术都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器(可以是神经脉冲探测器),用于探测用户正在做什么;感觉生成器(可以是神经刺激设备),用于显示人的感觉;一台计算机,进行控制。
虚拟实践
“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
虚拟性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
当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实践”、“互联网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虚拟性实践。
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
虚拟性实践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
(一)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人类的理性思维天生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这种超越现实实在性的活力,正是虚拟性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人类从古至今的许多现实性实践中,都包含着虚拟性因素。
如对神和神话故事的实物化塑造,是用实物表征虎构的对象内容;中国的《周易》预测方法,是用阴、阳爻符号的组合变化来虚拟事物的“象”,借以表征事物及其发展结果;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艺术实践,是用可感知的“实物”(绘画颜料、雕塑质材和演员形体等)为载体,创造性地模拟对象内容,例如舞台上一个挥动马鞭的虚拟性动作,便表示马的存在了;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虚拟经济”,则是虚拟资本脱离实物经济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等等。
上述诸类实践活动虽然包含有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因素,但由于都没能超脱物质实物或物理空间的局限,所以还不属于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
工业文明的到来,为虚拟性实践最终发育成独立形态的实践方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技术条件。
真正促使虚拟性实践成为独立形态的,是当代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
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在构成要素上,同现实性实践一样,都具有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基本要素。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实践手段方式和实践结果的存在形式。
对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简略地概括为:实践手段的“数字化”和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实践手段的“数字化”是虚拟性实践从现实性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基石和标志。
如果我们把语言符号的产生作为人类实践中介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将数字化符号上升为实践中介手段则是人类实践更为重要的一次革命。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为主体客体化 、 客体主体化的主客体交互作用 ) 要条件是当
代计算机技术 、 通信技术、 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 术等的快速发展和融合 。正是这些新的技术手段
系统生成了虚拟空 间或赛博空 间, 提供 了数字化
收稿 日期 :060 -0 2 0 -43
作者简介 : 贺善侃 (9 7 , , 14 .)男 上海人 , 东华 大学 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 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
9
维普资讯
第4 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06证
息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技术手段变革的必然产物 。 由此观 之 , 拟 实 践形 态 与 以往 的 现实 实 践 虚
现 实的真 实世 界 ” 的能 力 。这种 能 力 是 人猿 揖 别
是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 的理解 ,虚拟” “ 都是 内涵
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是一种“ 人 符号动物” 。虚 拟性是人作为“ 符号的存在” 的特有属性 , 中体 集 现了人的符号化生存状态 。实践活动是人借助于
实践 的 固有属性 发展 到一 个新 的 阶段 。虚 拟 实践形 态 出现后 , 当今 的 人类 实践 活动 将 呈现 出
虚 实互补 互促 的新格 局 。
关键词: 虚拟 实践 ; 虚拟性; 感性 ; 哲学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兴起 , 一种新型的人类
实践形态——虚拟实践形态正在崛起。虚拟实践
形 态是 一 以贯 之 的。在 “ 工 化— — 机 械化 —— 手
态 的虚 拟实 践虽 然 是一 种 全 新 的实 践形 态 , 与 但 现 实实 践形 态有 着 内在 的逻 辑 联 系 , 实 践 虚 拟 是
哲学上虚拟实践的名词解释
哲学上虚拟实践的名词解释哲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常常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虚拟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在思维层面上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们可以对世界进行思考、理解和改造。
虚拟实践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义成为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实践在哲学上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概念的定义,它还涉及到哲学思考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虚拟实践通过对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推演,拓展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虚拟实践强调的是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对概念的塑造和探索,人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进入到思维的无限空间中。
虚拟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虚拟实践是一种思维活动,通过对概念的制造和研究,人们可以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自己的认识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思维的活跃与概念的变化,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虚拟实践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并不限于思维的范围,也可以在行动中得到体现。
虚拟实践可以促使人们通过模拟和实验的方式,预测并验证可能的结果,为实际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虚拟实践,人们可以避免盲目行动和冒险,提高行动的效能和成功率。
再次,虚拟实践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自由的思考空间和交流机制,使人们能够突破传统的观念和边界,创造出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
虚拟实践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探索的平台,使人们能够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思考和交流。
最后,虚拟实践还可以作为一种实践方法和思维工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虚拟实践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情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虚拟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虚拟实践是一种哲学概念和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自己,同时也可以为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提供思考和行动的指导。
辩论辩题的虚拟性
辩论辩题的虚拟性正方辩手:辩题,虚拟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娱乐和体验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境,这种体验方式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
比如,虚拟现实游戏可以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到各种刺激的情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乐趣。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医学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手术模拟,让他们在没有真实患者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和全球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虚拟会议,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沟通效率。
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效果,以及提供更加便捷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反方辩手:辩题,虚拟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各种愉快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会让人们沉迷其中,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人可能会沉迷于虚拟现实游戏中,而忽视工作和家庭,导致现实生活的问题。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各种刺激的情境,这种体验可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长时间的虚拟现实体验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眩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甚至对人们的视力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思政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特点、优势及实施策略。
二、思政课网络虚拟实践教学的特点1. 虚拟化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虚拟环境,使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场景。
2. 互动性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讨论,共同提高。
3. 个性化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路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4. 开放性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学习平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同时,教师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思政课网络虚拟教学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果网络虚拟实践教学通过虚拟环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互动性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虚拟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促进教育公平网络虚拟实践教学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四、思政课网络虚拟教学实施策略1. 建设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学校应投资建设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
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课程资源展示、在线教学、互动交流、作业提交、成绩查询等。
2. 开发网络虚拟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或整合网络虚拟教学资源。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和虚拟实践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和虚拟实践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特点之一。
实践的社会性:人同自然界的斗争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的。
单个人无法同强大的大自然相对抗,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超出个体力量的社会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
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虚拟实践:在广义上,虚拟实践泛指人们利用符号化手段有目的的进行的超越现实的感性活动。
关于广义的虚拟实践,李超元先生的观点目前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他认为:按照物质中介的特征,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虚拟实践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第一,在物理空间以“实物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第二,在物理空间中以“数字化符号”取代“实物”作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第三,相继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以“影像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在电脑出现以前的电影、电视的制作与播放,就属于这类实践。
第四,在虚拟空间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电脑和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就属于这一种。
这种使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实践方式,是一种纯粹形态的虚拟实践。
以上前三种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实践,虽然广义上可称为虚拟实践,但都未脱离具体物质实体或物理空间的对现实对象的模拟。
而第四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纯粹形态的虚拟实践,也可称为狭义的虚拟实践。
何为虚拟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虚拟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虚拟实践教学的概念、特点、优势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何为虚拟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是指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下,模拟真实教学环境,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特点1. 虚拟性:虚拟实践教学的核心特点在于其虚拟性,即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
2. 互动性:虚拟实践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人物进行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3. 实时性: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实践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4. 可重复性: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多次重复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安全性:虚拟实践教学可以避免传统实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三、虚拟实践教学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果:虚拟实践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拓展教学资源:虚拟实践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实验环境。
3. 降低教学成本:虚拟实践教学可以减少实验器材的购买和维护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虚拟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适应时代发展:虚拟实践教学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
四、我国虚拟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虚拟实践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虚拟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虚拟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虚拟性实践
李超元
内容提要
虚拟是“超越现实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虚拟性实践是人们思维虚拟的物化手段和外化过程,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按照物质中介的特征,可以把虚拟性实践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在电脑和网络应用之前,虚拟性实践的价值功用主要表现在满足主体交流、传播和储存知识、信息等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电脑数字化虚拟的出现,则使虚拟性实践最大限度地摆脱“实物符号”现实性的限制,以新的实践方式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虚拟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表现出来的对现实性局限的超越,很早就存在了,只不过在电脑数字化虚拟方式出现之前,由于虚拟还没有达到纯粹的形态,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更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来对待。
近些年来,由于电脑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纯粹形态的虚拟性实践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从而引发了哲学的深层次思考。
虚拟的含义和虚拟的两种形态
对于虚拟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主要观点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把虚拟界定为同“实物”、“事实”相对应的“假设”、“虚构”或“模拟”;另一种是狭义地从技术层面把虚拟界定为“用0—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第三种是从广义的文化哲学角度把虚拟界定为“符号化”,或界定为“规则文明,指各种规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第四种是从思维方式角度把虚拟界定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第五种是把虚拟界定为“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是通过理性具体建构成的“不具有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那样的外在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等等。
比较以上几种观点,我认为把虚拟界定为“对现实性的超越”更具哲学的一般性。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对虚拟定义时,应注意虚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态,即“思维虚拟”和“实践虚拟”。
“思维虚拟”是指在抽象的思维活动中对现实性的超越,即概念的非现实性重构;“实践虚拟”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感性表现出来的对现实性的超越。
“思维虚拟”和“实践虚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虚拟形态。
作为更具一般性的虚拟定义,应该涵盖思维和实践两个领域。
因此,我主张把虚拟界定为“超越现实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这样界定可以避免把虚拟误解为只有一种形态。
虚拟性实践的普遍性和基本类型
虚拟性实践作为感性表现出来的对现实性的超越,不仅很早就出现了,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譬如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具有“超越现实性”的品格:舞台上演员
做一个挥动马鞭的动作,便表示“马”的存在了;国画的山水大写意、西方抽象派绘画,无不把虚拟发挥得淋漓尽致;庙宇里塑造的神像,也是在虚拟的意义上表征超现实的“神灵”。
再譬如利用光、电手段制作和播放的电影、电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实际上只是一些可视而不可触摸的影像,犹如“水中月镜中花”,也明显具有“超越现实性”的虚拟特点。
还有一类用“数字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活动。
如古人利用周易进行预测,是用奇数和偶数所演成的“阳爻”和“阴爻”来虚拟现实事物及其发展变化。
再如经济领域中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所构成的“虚拟经济”活动,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
在这里产权成为了一种虚拟的交易对象,货币已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其活动明显具有“超越现实性”的虚拟特征。
实践虚拟同思维虚拟不同,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中介才能够进行。
由于物质中介的性质各异,就导致了各类虚拟性实践所能达到的虚拟程度也不一样。
按照物质中介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虚拟性实践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在物理空间以“实物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在这类实践中,实物形态的物质中介只是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出现的,并不就是意义所指的对象本身。
许多艺术性实践活动都属于这种类型。
这一类型的虚拟性实践由于直接以“实物”为物质中介,所以还不能完全摆脱实物现实性的局限。
第二类是在物理空间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用高度抽象的“数”为中介,更有助于超越实物的现实性局限。
周易、虚拟经济等,都可以归于这一类型。
使用抽象的数字化符号作为实践中介手段,是虚拟性实践发展进程中有质变意义的重要一步。
第三类是相继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中以“影像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这类实践活动是通过光、电等手段,先在物理空间把实物转化成“影像符号”,然后再在虚拟空间展示出来。
在电脑出现之前的电影和电视的制作与播放就属于这类实践。
“影像符号”在制作过程中虽然仍离不开对实物的依赖,但是比“实物符号”有了更大的虚拟自由度,具有向纯粹形态虚拟过渡的性质。
第四类是在虚拟空间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实践。
电脑和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属于这一类。
其实践的对象是信息,中介手段是由电子形成的一连串的0与1数字或“数字包”,实践过程是将信息内容按一定程度加工和储存,实践的结果可以直接展现在虚拟空间里,并以电和磁的方式存储和传播。
这种使用数字化符号在虚拟空间建构对象性存在的实践方式,是一种纯粹形态的虚拟性实践,它使实践过程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大大地缩减了,拓展了实践的维度,具有更大的实践自由度。
虚拟性实践的价值意义
电脑数字化虚拟的出现,是虚拟性实践方式的一次飞跃,它使虚拟性实践能够最大限度地摆脱“实物符号”现实性的限制,以新的实践方式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展现出新的巨大价值功用:
1.增强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拓展了认识的空间。
电脑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它不仅具有
人脑的某些智能,而且其运筹速度、信息储存能力和检索能力都远远超过人脑。
人们利用电脑进行的虚拟实践,实际上是组成了一个高级的“人机系统”,从而大大增强了主体的智能量和认识能力。
过去一些难以达到的认识领域和认识深度,现在可以在计算机的虚拟性实践中达到了。
数字化虚拟性为人类打开了探索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空间。
它可以超越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局限,较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外化为对象性存在,甚至使以往在现实中无法展现的一些可能性,变成为可在电脑虚拟空间中展现的可能性,这就为人类开拓了新的认识空间,促使认识的深化。
随着数字化虚拟性实践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会出现新的飞跃。
2.促进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它使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运用能力空前增强,并促进知识劳动者的出现与快速增加;它借助于劳动工具的智能化、网络化,增加了生产中的知识和科技含量,为高科学技术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扩大了劳动对象范围,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了新的劳动对象;它能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社会化分工与协作蕴含的生产力。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深化应用,社会生产力将会产生加速度的发展。
3.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交往方式。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关系类型——“网缘关系”。
“网缘关系”在质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血缘、地缘、业缘”三大关系类型,它是一种通过虚拟空间建构的人际关系,网上交往既可以不必有血缘关联,也可以不必有地缘和业缘关联。
交往双方的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居住地域等差异,已不再成为构成交往的先决条件。
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同时以多种角度与多个对象交往,这就使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多维度、非中心化的状态,具有松散性、变动性和多样性特征。
4.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电脑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由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构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全球性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与其他国家、地域的人直接沟通,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域”和“国境”界限被弱化,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普遍交往的扩大,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经济发展更加相互依赖,各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不断加深。
世界历史进程的加快,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复杂的,其作用不可低估。
虚拟性实践虽然有着不同于现实性实践的一些优长方面,但它终归只是人类实践整体中的一部分,不能取代现实性实践的作用。
特别是数字化虚拟的许多结果,必需转化成物质性存在才能为主体所享用。
不仅如此,数字化虚拟的优长中,也包含着共生的局限性。
它的逼真模拟手段,会使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甚至发生混淆,诱惑人们远离现实世界。
特别是目前网络规范还没能完全达到制度化、法律化,如果个人不能自觉遵从网络的“游戏规则”,就难免会出现种种越轨现象,如网上经济诈骗、传播不良文化、“黑客”骚扰和制造病毒等。
把“虚拟性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提出来研究,对于哲学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数字化虚拟在给人类带来生存方式和发展空间新突破的同时,也为
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孕育着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光明日报》2001年9月25日。